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精選24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精選24篇)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

一、立項課題的開題論證,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項要求,其實質是要求研究者對已立項的課題進行再思考、再設計。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精選24篇)

二、開題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

1、課題名稱。

2、課題研究的背景和價值(學術的、實踐的)。

3、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4、國內外相關研究情況的綜述和本課題預計的突破方面。

5、研究條件、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研究時間等。

三、課題名稱的再確定,實質上是對準備研究問題的再思考過程:

1、發現問題是研究的起點,“是什麼”,“為什麼”與“怎樣做”是三類主要問題。

2、從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並不一定需要研究,只有經過檢索、思考,證明其為沒有可信答案且有可能取得可信答案的問題時,才能列入研究範圍。

3、通過設置前提條件適當窄化問題,是提升問題可研究性的主要方法。

例: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學校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城市普通高中學校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

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研究→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策略研究→運用現代技術提升自主性……

四、確定課題研究的背景和價值的基本原則,是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出發進行思考:

1、問題不能只來自政策規定或理論推導,而必須是研究者真實感受到的且是有決心解決的矛盾、衝突。

2、在宏觀社會背景下具體地分析學校面臨的實際困難,並準確地把握前人和他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是把問題轉化為課題的關鍵。

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不同背景、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有不同的“不足”問題,又有相似的“不足”問題→不同與相似的“不足”問題又有相似或相異的原因……

3、學校的教育科研首先應該追求研究的實踐價值,要使科研成為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促成師生髮展的有力工具。

五、課題研究內容的分解應與方法設計同步進行,不同類型的課題有不同的分解與設計方法。

1、一般來説,有兩大類不同的科學研究:一類是“發現”,一類是“證實”。前者的任務是尋找答案,後者的任務是證實假設(或他人的答案)。

2、“發現”類的問題,可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調查的方法,行動研究的方法等等。

3、“證實”類的問題,可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實驗的方法。

4、分解課題可以分別採用縱向、橫向或縱橫結合的方法,前提有二:一是分解的部分可獨立開展研究,二是獨立研究部分的成果可以整合成為總課題的有機組成部分。

5、一切科研問題,都必須用可靠的數據來證明,所以,研究設計中要有確保數據採集真實性的措施(培訓、檢驗、補充調查…..)用過程和方法的科學性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六、文獻綜述要圍繞所研究的問題展開,做文獻研究的目的是減少重複勞動,佔據制高點:

1、基層的研究尤其應注意文獻研究,要通過學習與借鑑提升研究工作的起點。

2、文獻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比較與核實,在不同文獻的比較中,在把文獻記載還原於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得出研究者的獨立判斷。

3、進行文獻綜述要恪守科研規範,儘量不用第二手資料,要在弄清原意的基礎上做歸納,要列舉相關的參考文獻……

4、科學研究突破與創新的來源有三:發現了新現象、新問題,找到了新方法,改變了對某些事物的傳統認識,“突破”是在比較中產生的。

5、文獻研究要圍繞課題研究的內容展開,力戒浮泛。

6、核心概念界定要有文獻依據並説明取捨理由。核心概念界定,在開題報告中可以放在報告的前面,但必須完成於文獻研究之後。

七、研究條件與研究步驟應具體:

1、研究者本人的前期相關調查、研究與實踐成果,是重要的研究條件。

2、依據課題研究需要,從實際出發,選擇研究夥伴。

3、研究時間安排應具體並留有餘地,要為總結留足時間。

八、開題論證是一種預研究,要努力征求不同意見,以完善研究設計,爭取最好的研究結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2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和價值

(一)研究背景:

XX年新課改實施以來,美術課程改革已逐步走向成熟,課程資源開發及校本課程建設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美術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要廣泛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儘可能運用自然環境(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

但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我國地區間美術教育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主要依靠少數學科專家,關注國中階段美術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利用並沒有引起一線學校一線美術教師足夠的重視。在各校開展的校本課程研究中由於美術學科的獨特性,對於美術課程資源的研究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原生性和零散性。校本課程的開發缺欠連續性,大量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外課程資源被埋沒,造成許多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的閒置與浪費。廣大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深感參考性的系統、可行、合理、有效的與本地區密切聯繫的課程資源的不足。農村及邊遠薄弱學校缺乏對課程資源-特別是美術學科課外活動課程資源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和能力。校內與校外課程資源的轉換協調機制還沒有能夠很好建立。特別是面對美術學科各校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人文資源等)有限的事實,加強城鄉校際間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將地方美術教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並引進課堂、個人簡歷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突出美術課程學科地位的活動教學方式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價值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程度決定着課程目標的實現範圍和實現水平。課外課程資源作為課堂美術課程資源的補充、拓展和延伸,雖然必須服從學校課堂美術教育的需要,但具有相對獨立性,甚至有些完全獨立,只有經過認真整合,才具備教育資源的功能。同時,隨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飛速變化,對地方美術資源的搶救、保護、開發、利用和再生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在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拓展了學生學習的內容空間,豐富了創作途徑,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美術學習的價值。以實現《標準》的基本理念:“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課題組認為有必要就國中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特別着重於課外課程資源部分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希望通過這一實踐研究,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續的人文與物質資源;加強城鄉校際之間合作,加強新課程教學研究,實現資源共享的目標,在參與實踐、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區美術教育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關注課程資源開發的問題。1992年,我國教育部門公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國中美術教學大綱》已經包含了與課程資源開發有關的條文。從開發鄉土教材,注意學科間的聯繫、開展課外美術活動以及增添教學資料和設備等多角度拓展了美術課程。但由於當時尚未從後現代課程論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因此雖然在美術教科書中編入了鄉土教材以及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聯繫的內容,但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上。

XX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華東師大錢初熹教授在《美術教育的新源泉》一文中以美國、日本學校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作比照,闡述了後現代教育思潮影響下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範疇與途徑,並列舉了一些國內外美術課程開發的實例,這些教學事例雖然已包含豐富性、關聯性等後現代課程的特徵,但也存在着文化內涵不夠豐富,缺乏深層關聯等問題,特別是在信息化資源的開發方面偏重於獲取信息,信息交流的意識淡漠。這些問題都有待於研究與解決。自此,心得體會中國教育學會展開了國家重點研究課題“地方資源的開發”的研究。起步較早的天津市、浙江省也相繼開始了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在具體開發過程中,各地出現了中學階段教師負擔重,積極性不高;學校硬件投入不足,場地、資金有限,導致校本課程開發緩慢;教師收集、組織校本課程的教學材料費力費時,難度大、水平低等問題。地方和校本課程的資源開發在針對性、有效性和獨特性上更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國外研究現狀:

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此的關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末,如1966年美國的“狐火計劃”鼓勵學校對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大力提倡推廣綜合藝術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又如,當前亞太地區如“叢林男孩”等項目在澳大利亞農村的實施,成功提高了國小男生對藝術活動的參與,亞洲“遺產中的藝術——城市兒童”教育項目引導10-16歲的兒童通過城市文化遺產來獲得對自身文化和歷史的認同。再如,在日本、工作總結韓國的藝術教育中,甚至明確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特殊技能訓練相結合”、“利用現有的文化設施開展培訓項目”等內容以政府白皮書的形式提供製度上的保障。

三.預期突破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預計將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續的人文與物質資源;加強城鄉校際間合作,建立互通橋樑,實現資源共享,在參與實踐、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區美術教育水平;編寫較為系統、效率性高的便於美術課外教學的地方性素材性教學方案集,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突出美術課程學科地位的活動教學方式,有力補充美術課堂課程資源,更好地促進教學。

四.理論依據

1.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

新課程認為,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特別是教科書以外的課程資源是實施新課程的必備條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確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1999年6月國務院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二部分第14條規定“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XX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課程領導”概念的轉變和“課程開發方式”的轉型。範文寫作課程改革第六個目標是,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XX年又提出,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為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學校課程,為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這些規定都説明了我國課程實行三級課程體系、開設校本課程、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論指出:“學生髮生的最佳情境不應是簡單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下才能使學習變得更為有效,學習的目的不僅僅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複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能是主動的.”這些理論告訴我們,國中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新課標為依據,以生活環境為背景,確立相互影響、相互對話與溝通,師生、生生與其他資源的有機互動,才能有助於整合和盤活各種美術課程資源。

3.均衡教育思想理論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今後義務教育工作重心進一步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最全面的參考本站站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從而真正地實現教育事業均衡、持續、健康發展。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合理配置、因材施教,有利於每一個學生真正成才。

XX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通知》要求的十大試點任務中明確提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指導改革,提出了“343思路”。其中“4”指力爭在四個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一個方面就是着力推進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教材、考試招生、和評價制度改革、探索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五、課題概念的界定

1.“國中”在此課題研究中指xx市及當塗縣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所在初級中學,對象為全體在校學生。

2.“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國中美術課程”的階段目標要求7—9年級學生達到:“造型 表現”領域能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熱門思想彙報發展表現能力;“設計 應用”領域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欣賞 評述”領域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鑑賞能力;“綜合 探索”領域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發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4.“課程資源”是指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凡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因素都可以稱為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師、學生、家長、環境等)。在開發國中美術課程資源的研究中,美術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方面具有橋樑作用。特別在課程資源相對缺乏的農村、邊遠薄弱學校,教師的資源性質尤為重要。

按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將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素材性資源指作用於課程,並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包括知識、技能、活動方式與方法等因素。條件性資源指學生學習和有所收穫的條件,如人力、物力、場地、設備等。當然兩者的界限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比如教師、環境、圖書館既可以歸納為條件性資源,又是重要的素材性資源。

按照課程資源空間分佈的不同,可以把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凡是學校範圍之內的課程資源,就是校內資源(分課內資源課外資源),超出學校範圍的課程資源就是校外課程資源。校內外課程資源對於課程實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5.“課外課程資源”由於長期以來對課本以外的課程資源的挖掘不夠,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將重點開發利用適用於“國中階段學生需要的本地區美術課外課程的資源研究”(課外美術課程的資源研究當然包括校外課程資源)”。通過立足生活環境、開發國中美術校內外地方課程資源,真正實現地區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突出美術課程學科地位的活動教學方式,補充延伸課堂教學、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學生健全的藝術素養,

六、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探索國中美術課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途徑,豐富地方課程資源,補充和改進目前美術課堂教學課程資源單一的現狀,促進課堂教學,以使學校美術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搭建一個平台,開發整合並利用xx地區豐富的美術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相互補充,均衡發展。

3.通過研究使教師養成積極開發與利用社會性、自然性、本土性課程資源的意識,充分發揮編寫課程方案、實施教學活動及開展教學研究的能力。

4.充分開展並將通過形式多樣的美術課外活動提高公眾的認知度,提升美術教育的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調查分析xx地區美術課程資源現狀以及本地區國中美術課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找出存在問題。

(2)研究國中美術學科課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和有效方法。

①.開展地方美術資源的調研,挖掘、篩選、開發本地區歷史、人文、環境資源,範文素材網尋找優勢所在,找到整合點。

②.研究學生需求,根據能力目標,選取適切主題。開展課外課程資源的案例設計及實踐,進行總結、反思。

③.梳理學生日常活動中能夠獲益的各種課程材料,找到合適切入點。

④.研究教科書,創造性地進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使用,作為有益補充。

(3)研究地方城鄉初級中學美術課外課程資源的拓展和整合策略。

1.建立地方美術課外課程資源庫,提高使用效率。

2.研究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換協調機制。

3.有效發揮公眾網絡的資源價值。

八、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

運用問卷調查法分析、瞭解xx地區美術課程資源現狀以及本地區國中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教師資源狀況;學生生活環境、現有發展基礎及需求。

(二)文獻研究法:

通過文獻研究為課題尋找準確的歷史、人文依據。

(三)案例研究法:

通過大量的教學案例研究為課題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

(四)微格研究法:

運用微格研究法在教學及活動過程中及時總結反思,細化反饋,並保存記錄下教學心得。

(五)行動研究法:

主要運用行動研究法使教師參與研究、學生參與實踐,並根據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邊探索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地統一。

九、課題研究步驟及預期成果形式

本課題研究時間:XX年4月-XX年12月

a.第一階段:

XX年4月-XX年10月(理論探索:立項申請書、開題報告、論文等)

b.第二階段:

XX年11月- XX年9月(開發整合課外課程資源:調查報告、階段性論文、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反思、教學案例、學生作品等)

c.第三階段:

XX年10月- XX年9月(課外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實錄、學生階段性成果展、研討課、素材性教參初稿、論文等)

d.第四階段:

XX年10月- XX年12月(反思、總結:教學實踐反思、素材性教參成稿、學生作品彙報展等)

e.最終完成時間:

XX年12月完成課題研究、結題。(資源庫、研究資料彙編集、素材性教參、課題組成員及輔導學生獲獎成績彙總、課題結題報告等)

十、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一)人員結構:

本課題組由xx市美術教研員陳克濤同志,xx市教科所教研員劉決生同志,第十二中學教科處主任馮永康同志擔任學術指導,由xx市第十二中學美術教師劉穎同志、學校分管教學校長王武權同志擔任組長,由xx市美術學科帶頭人、xx市安工大附中藝術中心主任宋旭輝同志、xx市第二十二中骨幹教師仲磊同志擔任教學實踐指導,組建一批全市美術骨幹教師、各校教研組長領頭的研究隊伍,平均年齡40歲以下,全部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結構合理,分工明確,研究陣容強大。

課題組中心成員來自全市城鄉二十所各具特色的中學,將分別選擇具有特色的實驗基地,制定不同層次的研究目標,內容豐富,課題研究目的明確,採用科學的科研手段,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論證。

(二)研究保障

本課題研究得到市、區教育局、教科所以及各校領導的大力支持,經費保障、資料準備充分、所有教師都開展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課程,絕大部分成員具有數十年以上的課外活動輔導的經驗積累,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參加研究的很多同志,多次主持、參加過省、市課題的研究,不僅在美術教學上具有豐富的教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主動性強、積極性高。課題審報通過後,參與研究的學校由最初的十三所學校迅速增加到二十所學校,不僅吸引了大批城鄉學校的美術教師積極響應,更有眾多人文學科的老師要求參與研究,組成了一支強有力的研究隊伍。

十一、課題組成人員及分工

(一)學術顧問:

xx市美術教研員 陳克濤

xx市教科所教研員 劉決生

xx市第十二中教科處 馮永康

(負責理論及研究方向指導工作、規範研究過程、文字審定)

(二)課題負責人:

劉穎 (xx市第十二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一級教師)

王武權(xx市第十二中學分管教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負責協調課題研究進度及各成員的聯繫、組織;召集、組織各種研究活動;處理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有關事務;彙集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等)

(三)教學指導:

宋旭輝 (xx市中學美術學科帶頭人、安工大附屬中學藝術中心主任)

仲磊 (xx市第二十二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一級教師、校級骨幹教師)

(負責深入課堂教學實踐,指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教學案例的設計、反思、總結)

(四)課題核心組成員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吳金環(xx市第八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一級教師)

陳桂花(xx市第七中學美術教師、中學高級教師)

宋旭輝(xx市中學美術學科帶頭人、安工大附屬中學藝術中心主任)

方 波(xx市第十二中學教研組長、中學一級教師、校級骨幹教師)

何麗雪(xx市花園中學美術教研組長、中學一級教師)

仲 磊(xx市第二十二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一級教師、校級骨幹教師)

許 峯(xx市紅星中學美術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

汪 輝(xx市紅星中學美術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校級骨幹教師)

魏向羣(xx市第十一中學美術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

臧文祿(xx市姑溪國中美術教研組長、中學一級教師)

王 暢(xx市第一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二級教師)

謝利民(xx市第一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二級教師)

孫雲霞(xx市第十六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二級教師)

何芳之(xx市銀塘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二級教師)

沈握捷(xx市第十二中學美術教師)

陳秀麗(xx市當塗亭頭國中美術教師)

(負責根據課題要求開展地方美術資源的調研;負責挖掘、篩選、開發城鄉國中美術課外課程資源;根據課題要求,開展課外課程資源的案例設計及實踐,進行總結、反思;參與編寫面向全體美術教師的素材性教參;參與建立面向全體教師、全體學生的資源庫;負責課題參與研究人員的指導工作)

(五)課題研究板塊小組成員及責任單位

(1)國中美術課程地方特色資源開發研究

組長:何麗雪 藏文祿

成員:謝利民 陳秀麗 張豔 沈握捷

責任單位:花園國中 姑溪國中 第一中學 當塗亭頭國中

(2)國中美術課程學校特色資源開發研究

組長:陳桂花 吳金環

成員:王建喜 王玉萍 祝金燕 王華 鄒麗 李劍

責任單位:第七中學 第八中學 中加雙語 外國語學校 金瑞國中

(3)國中美術課程農村自然資源開發研究

組長:王思君

成員:孫雲霞 何芳之 沈蓓蓓

責任單位:第十六中學 銀塘中學 採秣學校

(4)國中美術課程城市環境資源開發研究

組長: 許 峯 胡曉星

成員: 高宏修 程思思 魏向羣 汪 輝

責任單位:紅星中學 二中實驗學校 第六中學 第十一中學

(5)國中美術課程材料利用資源開發研究

組長:胡偉 王暢

成員:甘露 唐雲 李君玉 於莉 孫寧

責任單位: 第七中學 第一中學 第二十二中學 培正學校 第八中學

(6)國中美術課程學科滲透資源開發研究

組長:王武權 方波

成員:沙嵐 劉穎 徐吟 張飛 張曉娟 劉宏雷 王建軍

責任單位: 第十二中學

(負責根據課題要求開展地方美術資源的調研;負責挖掘、篩選、開發所屬板塊課外課程資源;根據課題要求,開展課外課程資源的案例設計及實踐,進行總結、反思;參與編寫面向全體美術教師的素材性教參;參與建立面向全體教師、全體學生的資源庫。)

(六)資料收集整理:

徐吟 沈握捷 張飛 孫寧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3

編號

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申請評審書

課題名稱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

學科分類國小數學

課題主持人

主持人單位

填表日期

一、數據表

課題名稱

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

關鍵詞

國小數學、高效、研讀教材能力

主持人姓名

性別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11

行政職務

專業技術職稱

研究專長

教學實踐研究

最後學歷

本科

最後學位

工作單位

電子信箱

通訊地址

河南省息縣淮河辦事處天豐路北段

郵政編碼

464300

聯繫電話

主要參加者

姓名

出生年月

專業技術職稱

研究專長

學歷學位

工作單位

預計完成

時間

一年

二、主持人和課題組主要成員近三年取得的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稱

著作者

成果形式

發證機關、發表刊物或出版單位

獲獎、發表、出版時間

三、主持人和課題組主要成員近三年主持的與本課題有關的課題

主持人

課題名稱

課題類別

批准時間

批准單位

完成情況

(研究課題如已結題,請提供課題結題相關證書、證明覆印件)

四、課題設計論證

1、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2、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3、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國近代教育家陸費逵在《中華書局宣言書》明確提出了“教科書革命”的口號,他説:“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材是界定與教師和學生中之間的紐帶,因此教材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在此過程中必須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理解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對教材編排的理解和整體把握是老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與保證。以往老教材中有新知識的課前準備、複習或者過渡性內容。而新教材的新知識多以對話、情景展示、表格等方式呈現。這為教學探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可是有些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由於教學經驗不足、缺乏對知識的整體把握等等,給讀懂教材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和難度。為此,我們認為,如何幫助老師讀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對提高數學課程教材實施的質量和教學的效率己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我們提出“提高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

當下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使用教材存在三種情況,

1、“教”教材。

從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師)教教材(上的內容)給(學生),這樣的教師想着怎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以學會知識為中心的,此為教書。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即(教師)用教材(上的內容)教(給學生)。這樣的教師想着怎樣讓自己的教學與學生同步,是以學習對象為中心的,此為育人。

3、“創造性使用教材”,

“創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它極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以上幾種理解和使用教材方式,由於我們青年教師教學經驗的缺乏,對教材認識不夠,因此,在我們國小青年教師中第一、二種情況非常常見。所以對於此項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國小數學教材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包括教課書、以及練習冊等,此外還包括老師用的教案、教學掛圖、投影儀等等,我們課題所指的教材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及新課標。

2、本課題主要想通過對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的合理使用,開展提高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編寫特色,以人教版教材為研究載體,提高教師以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來衡量、分析教材內容,用好、用活實驗教材,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真正成為新課程教材的成功的實踐者,執行者、開發者、成為教育教學的決策者。

三)現實意義及研究價值

(一)研究的實踐意義

(1)正確解讀和實施國小數學教材的研究,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正確解讀和實施國小數學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方法和策略。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教師合理使用教材,整體把握教材的能力。探索出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的途徑和方法,開發出有借鑑性的案例,培養一批觀念新、業務素質高的骨幹教師。

課題組成員分別來自縣城、農村學校,涵蓋了低、中、高三個年級段,這保證了研究資料、數據及成果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通過老師系統學習教學理論知識、分析研讀教材、整體把握教材、高效合理使用教材,運用符合教學規律及學生心理水平的教學方法,使得參與實驗班級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表現出,能夠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靈活運用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對數學規則的理解、計算能力的提高綜合數學成績顯著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終身受益。這不僅提高了課題組成員的教學教研水平,而且通過他們的研究帶動了周圍的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實現了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同提高、均衡發展,提高了農村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課題研究目標

1、培養一批有反思力、創造力、科研型的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增強青年教師研讀教材的能力。

2、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的能力。養成學生善於質疑、敢於批判的意識和習慣。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推動課程改革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分為兩個方面,

(一)、通過探索力求解決以下問題

1、研課標

1、1研讀課程目標,新舊課程標準一樣,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新課標明確提出了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無疑是巨大進步。此外還明確提出了應該培養的學習習慣是: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

1、2研讀新課程六大理念

a、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b、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是一種文化。

c、數學學習的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d、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e、評價的目的—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改進教師的教學;目標多元,方法多樣;重過程,輕結果;關注情感態度。

f、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

1、3研新課標十大核心概念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將國小數學內容歸納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學習領域,特別突出地強調了10個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分別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1、4研新課標“四基”

將雙基拓展為四基,首先體現了對於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認識,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僅僅獲得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數學發展和處理問題的思想。同時,新增加的雙基,特別是基本活動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

2、研教材

2、1研讀教材所處的地位,理清知識的相互聯繫以及在國小階段所處位置與作用,做到整體把握,既做到前後知識不脱節,又做到不重複。

2、2研讀主題圖、情境圖,領會主題圖及情境圖的創設意圖。我們要仔細研究教材主題圖或情境圖所包含的信息,理解編者意圖,認清主題圖作用,根據需要選擇。只有領會情境的編排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藴含的教學資源,才有可能修改它、更換它,使我們的課堂更有效。

2、3研讀提示語,特別是小精靈説出的話。比如“你發現了什麼?”“還有別的方法嗎?”他可以幫助我們正確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點,突破教材難點。

2、4研讀例題與習題,弄清例題與習題的關係。習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僅次於例題它是例題的補充和延伸,我們要找到怎樣合理的使用例題和習題。

3、形成新教師成長的常效機制

3、1集體備課

3、2教研

3、3請專家進行新課標講座,指導。

(二)、撰寫有借鑑性的優秀案例5——7份

六)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獻法:收集、整理、歸納有關概念教學的理論、案例,為課題研究準備充分的專業知識、基礎。

2、教育調查法:教學實驗前後,通過問卷調查、個人訪談等形式,記錄原始數據,為研究的開展,結果的評估提供有效的參考和證據。

3、教育經驗總結法:通過對數學教材和課堂教學實際的研究,在每一階段結束的時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概括歸納、總結,為下一步課題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4、案例分析法:教師及時反思課題研究工作,形成書面材料,可以是課例的分析介紹、教學案例、教學敍事,教學隨筆、教學論文,也可以是課題研究心得體會等。

七)課題研究的擬創新點

1、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繫、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而具體到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先要閲讀例題、解答習題,要注意把握教材內容實質,提煉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仔細揣摩教材中提出的問題等,要善於思考,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2、用課標理念作導向解讀教材。教材是教師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的對象。數學教材承載着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問題解決與運用等。面對數學教材,教師需要深入其中,以課標作導向,把握實質,解讀好教材才能教好學生。

3、要學會活用教材。當教材中呈現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時,教師可以將其換成學生熟悉的事物;當教材提供的學習內容、數據信息等與本班學生實際狀況有差距時,教師可以做適當調整;當教材安排的課時對本班學生來説過快或過慢時,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實際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當然,這些調整與變動是建立在對教材的研究與對學生的瞭解基礎之上的。

4、“進行學科專題培訓——引領學習《課程標準》——幫助梳理知識——科學分析學情——積極課堂實踐”能夠持續提高新教師研讀教材的能力。

5、本課題主要想通過對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的合理使用,開展提高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編寫特色,以人教版教材為研究載體,提高教師以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來衡量、分析教材內容,高效用好、用活實驗教材,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真正成為新課程教材的成功的實踐者,執行者、開發者、成為教育教學的決策者。

八)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課題選題,制定方案,確定研究人員,組織課題的申報及立項工作。

2、建立課題研究小組,落實人員分工,明確職責,研討制定具體方案,構建課題實驗思路,研究目標與內容,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

3、邀請縣教研室專家進行指導,做講座,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同時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與課題研究方面的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二)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按照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反思,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

2、定期開展研究分成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研讀課標,研讀課程目標、新課程六大理念、新課標十大核心概念、新課標“四基”

第二階段是研讀教材,研讀教材所處的地位、主題圖、情境圖、提示語、例題與習題。

第三階段,通過集體備課、教研、請專家進行新課標講座,指導,形成新教師成長的常效機制。

3、注意積累、收集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材料,各成員將實驗期間的數據、問卷調查表、學生作品、個人實驗小結、實驗感受、與實驗有關的論文、案例、課件

九)預期成果

1、論文

2、結項報告

3、案例

注:本欄可加頁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關研究成果的社會評價(引用、轉載、獲獎及被採納情況),主要參考文獻(限填10項);

2、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如職務、專業、年齡等);

3、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如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設備、配套經費、研究時間及所在單位條件等)。

參加課題組的老師均為國小數學學科的骨幹教師,都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教育科研能力,並善於反思、總結教學經驗,也具備一定的知識理論水平,分別來自縣城、農村學校,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本課題主持人系市級骨幹教師。參加工作以來,他刻苦鑽研業務知識,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敢於創新,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改革,並把理論知識積極應用於新課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較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先後有多篇論文發表並獲獎。在教學研究方面,注重多媒體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整合,多次獲得省市級教育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

課題組成員都是中、青年骨幹教師,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都參與過縣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積累了進行課題研究的經驗。這些都成為本課題研究的寶貴資源和基礎保證。

(一)研究條件

1、領導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每次認真參與課題活動,並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設想。

2、研究計劃紮實。我們把研究項目逐步分解,制定研究方案,嚴格按照方案要求實施,確保課題的順利開展,切實提高研究的針對性。

3、研究資源豐富。

(二)研究制度及時間保證

1、明確任務,加強研訓。利用教研活動、沙龍活動等繼續學習有關專業理論,探討有關認識,交流有關經驗。

2、進一步明晰研究目標,拓展研究內容,將研究點擴展到各年級各領域的學習任務中去,在廣泛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案例研究和個案研究。

3、整個課題研究預計歷時一年左右,時間上相對充裕。參加課題組的老師均為國小數學學科的骨幹教師,都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教育科研能力,並善於反思、總結教學經驗,也具備一定的知識理論水平,分別來自縣城、農村學校,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注:本欄可加頁

六、預期研究成果

主要階段性成果(限報10項)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階段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負責人

1

7月—8月

2

8月—9月

3

9月—10月

4

10月—11月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提示語

論文

張玉龍

5

11月—12月

6

12月—1月

7

8月—9月

8

9月—10月

9

10月—11月

10

11月—12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案例分析

張玉龍

最終研究成果(限報3項)

序號

完成時間

最終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負責人

1

20xx年11月

2

20xx年12月

巧用主題圖提高學生思維形象性

論文

張玉龍

3

20xx年5月

《國小數學教師高效研讀教材能力的研究》課題結項報告

結項報告

王洪忠

七、推薦人意見

不具備申報資格的申請人,須由專家推薦。推薦人須如實介紹課題主持人的科研態度、專業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條件等。

第一推薦人姓名專業技術職稱研究專長

工作單位

推薦人簽章(須本人親筆簽名或本人印章)

第二推薦人姓名專業技術職稱研究專長

工作單位

推薦人簽章(須本人親筆簽名或本人印章)

八、主持人單位意見

公章: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九、縣區教科研管理單位意見

公章: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十、專家評審意見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十一、信陽市教育局審批意見

公章:

負責人簽章:

年月日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實踐價值

1、背景:隨着專業的不斷改革,學前教育隊伍的不斷壯大,近兩年,“課程遊戲化”無疑成了炙手可熱的話題。《綱要》中指出:“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將遊戲生成課題並且滲透到各個領域,讓孩子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玩是幼兒的天性,也是他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發的發生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幼兒不僅因為玩是有趣的,還可以通過玩來學習。玩是幼兒思考、想象、嘗試、驗證、創造、吸收知識的方式,是幼兒理解並適應周圍世界的方式。玩就是---遊戲。

2、實踐價值:縱觀我國遊戲研究的發展狀況,將遊戲與課程相結合幾乎等於空白,這就很難發揮“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真正意義,遊戲往往被當作一個教學手段單獨包含於幼兒園教育領域之中。幼兒園的教育應該以幼兒的發展為終極目標,幼兒園的課程也應該貫穿遊戲的精神、遊戲的方法、遊戲的途徑、遊戲的內容。才能使幼兒在身心輕鬆愉悦中獲得自然而有益的發展。

“課程遊戲化”立足於幼兒生活與年齡特點。用開放性的視野融合優秀的多元文化,讓孩子能夠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遊戲是幼兒的天性,遊戲與課程相結合,從深層意義上來講,是把幼兒放在了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選擇權和決定權,它既滿足了幼兒情緒的釋放與表達情感的能力,並且在沒有任何負擔與心理壓力下,又很輕鬆地讓幼兒從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釋放。

因此,我們從所處的地域特點出發,結合本園文化、研究特色、教師興趣等,吸收國內外先進的幼教經驗,嘗試開展《農村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探索與研究》,通過課程的實施,還幼兒自主、幸福和愉悦的童年生活,給幼兒提供一種寶貴的學習經驗、體驗人生的機會,讓幼兒終身受益。

二、課題界定與研究依據的理論

1、課程的內涵:

“玩中學,學中玩”是遊戲化課程理念的概括,其內涵有三:

(1)教育中體現為“寓教於樂”。一切能引發幼兒愉悦探究的實驗、操作、交流、娛樂等自主活動的內容與行為都屬於遊戲化課程的範疇。

(2)幼兒園教學以遊戲為基本途徑。

(3)將玩的教育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每個細節中。

我們開展生活化、遊戲化的農村幼兒園課題研究,就是要改變現行新教材的幼兒生活經驗的傾向。課程遊戲化是我國幼兒園課程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我國幼兒園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相當的明確。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和遊戲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作用、內聚作用。通過課程遊戲化的生成實施,為教師創設一個研究新課程實踐新課程的研究環境,引發教師善於捕捉髮生在幼兒身邊的教學素材。在發掘鄉土課程資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兒發展需要的主題,為各個主題實施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材料。

2、課程的原則:

(1)體驗為本。

體驗為本的遊戲是充滿遊戲精神的遊戲,使幼兒真正成為完整的、自由的人。遊戲化課程的構建,就是把遊戲還給幼兒,重要的是讓他們充分的體驗和表達,而不是給遊戲附加一個知識學習的目的。

(2)生活為源。

幼兒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經驗是課程內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據,這也是與體驗為本的息息相關的原則。

(3)整合為系。

幼兒的成長是身心全面的、整體發展的過程,課程的各要素要有機的統一和整合,發揮整體育人的功能。

3、課程的結構:

(1)類型:想象與角色扮演、運動與協調、發現與實驗、户外之樂、親子互動。(2)形式:主題綜合、單元遊戲、生活遊戲。

4、指導策略:

(1)角色關係與指導策略。(師生互動策略的研究、生活活動策略的研究等)(2)自主與規則的關係。(3)環境與材料的互動。(4)非遊戲活動遊戲化的策略。

5、評價方式:

以愉悦有益為評價宗旨,擬定具有操作性的評價模式與評估量表(評價教師和評價幼兒的指標)

6、研究依據的支撐性理論:

(1)杜威、皮亞傑、列昂傑夫的活動理論的綜合利用。

(2)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和有關遊戲教育的思想。

(3)《幼兒園遊戲教學論》(劉焱著)關於幼兒教學、課程與遊戲的關係的論述;《學前兒童遊戲》(邱學青著)關於遊戲環境創設、遊戲指導策略和評價的論述。

(4)《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南》等綱領性文件中關於幼兒園遊戲的內容與要求。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研究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依據,對幼兒園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在積累中提升教師生成和發展生活課題的策略,所以我們定了以下目標:

1、以生活化課程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並選擇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生成新的教育課程,使幼兒園的課程更加貼近和反映幼兒的生活和需要。探索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相互協調關係,充分調動這些有利的因素和教育資源,使幼兒的童年生活更加的完美。

2、研究優化區域活動,將區域活動與遊戲活動整合問題,試圖解決打破區域與遊戲的傳統界限,真正將區域與遊戲整合,有利於孩子開展各種各樣的遊戲。研究的內容:

遊戲的發展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情感發展方面,二是認知發展方面。從情感發展來看,其發展的功能首先表現為情感補償,幼兒在遊戲中能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在遊戲中便能盡情的發揮想象進行豐富情感;其次表現為在遊戲中盡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緒,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壓抑了情緒,便可以在遊戲中得到宣泄。因為遊戲是幼兒自己的世界,他們能自由、自主的在自己的遊戲中暢遊。幼兒在自己遊戲的世界裏,已經從一個被動的承受者轉化為主動的執行者。

從認知發展來看,其發展的功能首先表現為自發、主動探索,《綱要》中也堅持了《規程》的思想,幼兒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一是“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時間,二是要求“教師直接指導的集體活動要能保證幼兒的積極參與”,我們知道,要保證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積極參與,那麼這個集體活動的組織也必須是遊戲化的、幼兒感興趣的,在遊戲過程中儘量保證所有的遊戲要求和要達成的目標是幼兒的需要,這樣幼兒才能積極的投入;其次是幼兒感興趣的自願活動,所以在活動中要提供多重選擇,儘量滿足幼兒的需要;第三要注重過程體驗,在遊戲中老師和幼兒不能着急,尤其老師不能因為追求結果而促使幼兒完成遊戲;第四要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之上,是幼兒力所能及,是最近發展區內的活動。

在幼兒園教育中,進行遊戲教學時經常會因為老師沒有掌握這些遊戲的要素,便使幼兒園的遊戲徒有“遊戲”之名,達不到幼兒喜歡的“真遊戲”,在幼兒的自發遊戲中,要使教育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遊戲的功效,利用遊戲的“自發”機制很重要,其關鍵是創設寬鬆、自由的環境,因為只有在寬鬆和自由的環境中,幼兒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學習。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下列的實驗方法:

1、觀察法:觀察幼兒是認識幼兒、改變兒童觀、遊戲觀的唯一一條最有實效的捷徑。

2、文獻法:通過上網和瀏覽的刊物,梳理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3、行動研究法:針對實際教育活動,進行總結、發現不足,及時調整,建構具有農村本土特點的幼兒園遊戲化課程。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和主要措施

通過研究,進一步揭示幼兒園課程的特質,形成一些支撐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新的理論觀念,豐富發展鄉村幼兒園的課程設計和實施的相關理論。通過現實的幼兒園遊戲化實踐,揭示現實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中存在的過於強調學科知識學習,忽略遊戲的教育價值的現象,形成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課程設計和實施的相關策略。

通過研究,全面提升幼兒園幼兒一日生活質量,是教育的過程成為幼兒美好的遊戲過程,同時也錘鍊一批優秀的骨幹教師,提高幼兒教師的一日活動的組織能力,全面提升教科研意識與質量。

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9月)

1、收集資料,學習並理解相關理論,進行文本資料、網絡資料的篩選。

2、課題組教師進行開展課程遊戲化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探討。

3、電腦制定研究方案和具體計劃。

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內容選編(電腦打印稿)

萍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0月-12月)

實踐研究方案,注意積累、收集資料

幼兒課程遊戲化活動內容精選(電腦打印稿)

李夢玉

第三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月—7月)

1、做好階段小結工作,觀察調整研究計劃

2、舉行階段性成果彙報展示區域展示:

李夢玉

於心雨

陳婷婷

劉迎春第四階段(20xx年8月—12月)

1、通過問卷、訪談,獲得各方面對課題研究的評價。

2、整理研究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論文。幼兒課程遊戲化活動內容集錦

於心雨

李夢玉

陳婷婷劉迎春

實施的主要措施:

1、合理運用與幼兒生活聯繫密切的鄉土課程資源,為幼兒活動的實施提供現實的物質條件,儘可能聯繫當地和幼兒的實際,讓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結合實際改造和利用,實施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3、有效的運用師幼互動生成資源,也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即能讓孩子們到真實的環境中探索學習,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經驗,又能發展幼兒的社會意識,拓展幼兒園課程內容。

4、充分挖掘社會、家長資源,和家長、社會緊密聯繫。

5、拓展教師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教育的理解水平並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為課程遊戲化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預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在實施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生活化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快樂、教師的進步,我們的孩子會創造了,會求知了,會學習了。我們也結合本園實際,依據幼兒發展特點,分大、中、小班構建了一系列的幼兒活動設計,並對幼兒開展遊戲進行了歸納,實施課程遊戲化。

1、預期研究成果:小、中、大年齡段課程遊戲化調查報告。

2、階段成果:農村課程遊戲化具體實施,分大、中、小年級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遊戲化課程。

3、最終成果:全面開展農村幼兒園課程遊戲化,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的成長。

六、課題承擔者科研水平與能力及科研保障條件

1、研究力量:

課題的組長硃紅,幼兒園高級教師;副組長李菊,她們都是具有豐富的教研經驗和組織管理能力全面調控課題的運作,成員李夢玉、鄒萍一直都是一線學前教育人員,有一定的工作實踐經驗,一直參與課題的實踐研究工作,參與本課題研究的年輕教師,她們朝氣蓬勃,富有創新精神;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結合下,我們一定能研究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民間藝術教學。

2、研究基礎:

根據本課題需要,我們成立了課程遊戲化教研組,組織大家學習了“六個支架”,《指南》、《綱要》、新《規程》中的主導思想。另外通過在日常活動區域中觀察幼兒來正確把握有關課程遊戲化的相關理論。

3、保障條件:

A:建立課題組:

長:朱

副組長:李

員:鄒萍

於心雨

趙娜

劉慧

李莉

陳婷婷

李夢玉

劉迎春

B:時間保障:

1、每月進行1-2次心得體會交流,採用講座、討論、交談、互評、辯論等形式,組織教師進行討論、學習。

2、以年級組為單位,每月進行一次區域活動觀摩,組織教師進行觀摩、學習。

3、不定期的分發給教師一些理論知識等文獻資料,幫助教師及時理解最新的理念。

C:經費保障:

根據課題研究的進程,專項撥款,用於區域創設、課題培訓、實驗及活動經費。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5

小數乘整數

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能正確地計算及描述小數乘整數的過程。

3.感受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算法。

教學具準備: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秋天到了,人們都在廣場放風箏。有三個小同學也想去放風箏,他們想買一樣的風箏(課件展示例題圖)。大家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意圖: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思想,併為下面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整數提供條件。)

二、自主探索

(一)瞭解小數乘整數

1.説一説如果是你,想買哪種風箏?

學生自由回答。

2.根據學生彙報情況,教師提出:_同學説想買3.5元一個的風箏,那麼買這樣的三個估計需要多少錢呢?

學生思考並彙報。

師:你們能不能準確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獨立計算。

指名彙報(可能可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敍述板書:

方法1:連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計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後相加。

方法3:豎式筆算35角3=105角。

方法4:豎式筆算3.5元3=10.5元 。

(意圖: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地進行估算、筆算,在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計算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懂得估算也是檢驗筆算的一種方法。在探究計算方法時,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又瞭解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豎式筆算。)

3.小結引出課題。

師:剛才我們在解決買三個風箏一共用多少錢時,想到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指板書),可以用小數加法解決,可以化成元角分來解決,還想到了把元角分轉化成乘法豎式來計算,同學們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的算理、算法。

1.比較發現

師:同學們看這個乘法算式,與以前學的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

學生會發現,算式中有小數或小數乘整數。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小數乘整數。

2.嘗試解決

教師出示0.72 5。

師:同學們看0.72不是錢數了,沒有元角分這樣的單位了,能不能計算出結果呢?

① 學生獨立思考。

② 小組交流計算方法。

③ 彙報演示。學生彙報的同時展示學生計算過程。可能有兩種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認識到乘法比較簡便。

教師板演乘法豎式計算過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師:仔細觀察乘法算式,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3點:怎樣把乘數轉化乘整數;乘積如何處理;積末尾的0如何處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動交流,總結概括。

師:同學們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法轉化乘整數乘法計算。誰能舉個例子和大家説説具體的方法,計算時應注意什麼呢?

學生舉例子説明算理,並板書。

(意圖: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知識潛能及合作能力,並自主獲取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師作為一名點撥者、合作者在重點處啟發引導,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舉例説明計算方法,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師:(出示主題圖)我們通過解決買風箏的問題,認識並學會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我們看圖中還有幾種不同的風箏,如果買3個其它形狀的,需要多少錢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來?

學生獨立計算,彙報交流。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把風箏放飛(出課件)。

1.放飛第一個風箏。(點擊第一個風箏)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學生計算後,引導學生説一説是怎樣算的?比較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麼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學生獨立筆算。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2.放飛第二個風箏。(點擊第二個風箏)出示:

(1)看誰觀察得最仔細,你發現了什麼?

(2)解決問題:小紅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飛第三個風箏。(點擊第三個風箏)出示:試試你的智力。

用1到5五個數字及小數點,任意組成小數乘一位整數的算式,並算出來。(能寫幾道寫幾道)

(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又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四、小節

通過本課學習,你想對我們大家説點什麼?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6

一、課題名稱

國小音樂欣賞課聽唱融合教學法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此課題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我校是一所農村國小,家長對於音樂課的意識比較淡漠,平時更加不可能有時間陪孩子聽音樂,再者,因為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學生能接觸音樂教育的機會也非常少,從而導致學 生對音樂課缺乏瞭解和興趣。藝術教育對社會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的今天,黨的教育方針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國外更強調學生欣賞音樂,德國人説:“聽音樂,聽音樂;讓每個孩子不能離開音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誌之一,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到完美的教育。”雖用詞不同,卻闡明瞭藝術教育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無論是西方的柏拉圖還是中國的孔夫子,都懂得音樂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特別是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主要途徑。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音樂教育有着眾多的功能,如:社會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等。它能使人精神高尚、心靈淨化、智力發展、身心健康。隨着新課程的誕生,音樂藝術越來越光彩奪目,音樂教育的形式也逐漸由單一的“心傳心授”到“師生互動”再到“主動性與實踐性相結合”轉變。那麼如何在教師的指引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感受、表現、創造音樂的主角呢?顯然,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孩子渴望知識、渴望自主的學習要求。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目標: 針對以上這些現象,結合《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要求,並運用陶先生的教育教學理論,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濃厚的聽賞音樂的興趣,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創設有趣輕鬆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人,樂合一。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本課題所研究的是音樂欣賞課中的聽唱融合教學,那麼其中欣賞涉及到的內容多,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作品,對能夠用唱的方式介入的作品進行聽唱結合,內化學生的情感,克服欣賞教學只注重聽,不重視“唱”的缺點,開創並提升已有的欣賞形式,使之變成預期的五種方法:

1.聆聽參與;

2.節奏參與;

3.體態律動與舞蹈設計;

4.樂器演奏參與;

5.歌唱的參與;

6.圖形譜子或者説圖形音樂參與法,等多種方法參與音樂,以達到內化學生的情感目的。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調查研究法:通過運用問卷、訪談、研究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並形成關於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行動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創造條件,對實驗對象施加影響。有目的的觀察記錄實驗對象的變化,從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

本課題研究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與計劃

本課題的研究從總體上分為3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3月——20xx.6月)

內容:確定具體的實驗對象,聯繫相關的學科教師予以幫助,請教育骨幹對實施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制定出簡單的實驗構想。

2、實施階段(20xx.9月——20xx.6月)

第一實施階段

(1)組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進行調查,形成基礎研究數據,建立研究檔案。

(2)階段研究總結及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

3、總結階段(20xx.7月)

整理、收集課題研究的材料,撰寫論文、案例及總結“理論與實踐”成果,寫好結題報告。並將成果推廣。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通過一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認為要力爭達到如下預期成果:

撰寫論文,組織公開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進行評議,總結經驗,根據研究的教育目標,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測定評價,寫好課題的研究報告。理論研究水平躍上新台階,發表課題相關的教學論文和論文評比獲獎。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與人員分工

1、課題負責人:秦麗酈、趙州,負責主持課題研究的全面工作,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安排、經費統籌、並負責執筆撰寫各種報告。

2、課題組成員:張浩,負責收集資料、問卷調查、整理、統計、寫成報告。

翟惠娟,負責課堂跟蹤調查、評價。

秦麗酈,負責聯繫實驗學校的課堂觀摩、送教下鄉等。

九、課題研究的主要經費

課題研究經費我們採取因陋就簡,就地解決:一是依靠學校的支持。課題研究的課堂實驗的車費、住宿費、生活費、打字複印等均由學校報銷;二是各實驗學校的支持幫助下鄉的生活用餐,許多學校是主動承擔的。

undefined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7

主持人:徐萍

主持人單位:漢濱區大竹園國中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國內現狀:我國當代教育界十分重視對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的研究,在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劉如正:《中學語文教學論》、於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鄭桂華的《語文有效教學》等等,這些著作從不同層面對語文課堂導入的科學性進行了詮釋,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價值。此外,教育類期刊上有廣大一線教師的實踐總結,他們在課堂中提煉出有效的心得體會,也很好地促進了語文課堂導入的良性發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材編排的內容比較多,容量大和教學課時緊張,很多老師對導入環節都是簡單化處理,甚至認為導語是可有可無的,老師一走上講台就是“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某課”。有的老師連這句簡單的話語也省略了,走進課堂,就讓學生翻開書開始上課。本應精彩的導入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義:研究語文課堂導入的現狀,探究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將會有效地推動語文課堂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導入是一門藝術。精彩的開場,生動的開課,都能迅速消除學生心理雜念,既能使學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又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構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使師生共同進入和諧愉悦的教學環境,達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導入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課題研究目標

1.如何讓語文教學導語很好的融入課堂當中

2.怎樣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導入語,能使整個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能夠引人入勝

三、課題研究思路

本課題預定研究:分為方案准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和結題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方案准備階段(20xx年09月-20xx年11月):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實施計劃,做好開題論證。

2.選定調查對象(學生),製作調查問卷,瞭解七年級一班和二班學生對目前語文課堂導入的滿意程度及想法建議。

3.確立研究目標:

①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原則。

②語文課堂導入應注意的問題。

③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特點。

④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認真研讀課例,整理得出相關課例中關於課堂導入的內容及有關評價。

第二、深入課堂,揣摩一線教師的課堂導入環節的成功之處與不盡合理的細節,並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課堂實踐,用不同的導入方式進行同一篇目的課堂教學,總結成敗得失。

第四、實施問卷調查及訪談,對教學導入設計實施調查,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實踐研究進行全面總結。

第五、重新深入課堂,用精心設計的導入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體驗反思其成敗得失。

第六、以課後反思的形式隨時記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查閲相關教育文獻資料,並解決這些問題。

在解決問題中所採用的方法

第一、認真閲讀研究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掌握新課標對語文學科的定性。

第二、閲讀相關書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導自己的教學。

第三、把教學內容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

第四、鼓勵學生髮現客觀世界中的語文因素,親身體驗通過學習歷史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

第五、創設合理問題情境,採用恰當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六、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觸類旁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01月)

1.根據查閲的資料設計出不同要求、不同類型的課題導入。

2.及時進行“同課異構”的導入設計,將精心設計的導入案例運用到實際學中。

3.對實際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反應做出反饋總結。

4.及時寫教育教學隨筆,教學反思。

5.及時補充糾正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

第四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02月--20xx年03月)

1.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研究過程做歸納總結。

2. 整理研究資料,系統歸納。

(1)20xx年06月--20xx年12月分階段完成理論探討和實踐總結,以論文、教學案例、教學隨筆、課堂設計等方式呈現階段研究成果。

(2)20xx年03月,以結題報告方式呈現最後研究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方法:

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上的昇華提煉而成的。是形象化的優美語言。教師運用這種情感化的語言去講課,能夠極大的喚醒學生的感情。採用以下的方法。

運用教具導入法、描摹景物導入法、提問問題導入法、介紹作者導入法、新舊聯繫導入法、剖析標題導入法、聯繫實際導入法、故事誘導導入法、激情感染導入法。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

徐萍:全面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負責撰寫方案設計、問卷調查、中期報告、及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結題報告等。

袁寶玉: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組織策劃課題研究的整體思路。

李應鬥:負責提供後勤服務,組織和主持課題組集體研究活動。

蔣玉潔:負責運用教具導入法、描摹景物導入法、提問問題導入法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導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張美玲:負責介紹作者導入法、新舊聯繫導入法、剖析標題導入法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導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鬱會濤:負責聯繫實際導入法、故事誘導導入法、激情感染導入法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的研究,設計特色導入方案,開展課堂實驗,進行個案分析,撰寫論文、隨筆等。

唐弟敏:負責提供理論資料,問卷調查,管理課題檔案。

六、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技術性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形成較系統的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導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現方式:研究中各負責人寫出的相關論文、反思隨筆、導入設計、案例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8

我校申報的實驗課題“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經荊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確立為荊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立項編號:ZD2011016),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為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達到研究目的,我謹代表課題組,將開展課題研究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背景:

高效課堂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各地對高效課堂研究由來以久,並總結了一些好的經驗模式。如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學的“三轉五讓”等。這些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高度關注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具體表現為: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解放學生的學習力,激發學生釋放潛能,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及時檢測反饋,減輕學生負擔。這些成功經驗為我們進行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發現,目前各地對高效課堂的研究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空間,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課堂操作,更多的是獲得經驗層面的成果,缺乏對高效課堂本質的系統描述,因而難免在研究中出現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且難以將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國中展開,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國中課堂,國小高效課堂構建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因此開展國小高效課堂建構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我校幾年前就在借鑑全國各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高效課堂建構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組以課例為載體對高效課堂進行了一些探討,積累了一定的實踐性智慧,如李萍老師執教的《用連乘解決問題》,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成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王萍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學生認知衝突引發學生對計算公式的再探討,陳鵬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在問題交流中獲得分數本質的理解,等等。這些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課堂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㈠生本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雖然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都還很不完善,但他們身上包含着人類千萬年進化所積澱的優秀基因,具備強大的發展動力和潛能。學生學習天性的自由展現,必然帶來學生真正的學習熱情和驚人的學習效率,必然帶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求知慾望的膨脹,學習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就是順應學生的學習天性。

㈡自主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習主體都是相對獨立的“人”,具有自我獨立的心理認知系統、具有求得自我獨立的慾望、具有“天賦”的學習潛能和一定的獨立能力。自主學習本質上就是學習主體自我選擇、自我探索、自我建構、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善學。

三、課題研究內容:

㈠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實驗立足“高效”,抓住“構建”,開發五種策略、建立三種機制,作為本實驗的具體研究內容。

1、五種策略

⑴先學後教策略:先學是一種策略,其本質是讓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獲得自己的經驗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問題。先學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題、閲讀資料、動手操作、提出疑問、當堂訓練、合作探究、小課題研究等。像語文識字教學中的讓學生聯繫生活識字,作文教學中的“先説後寫、先寫後評”,數學發現規律教學中的`“觀察—猜想—驗證”,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學生嘗試等都是“先學”。在“先學”的基礎上,教師採用交流、點撥、拓展等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就是“後教”。 “後教”不是由老師包辦,更不等於老師獨自講解,而是以一種符合學生學情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

⑵問題導學策略:人總是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中成長,學生的學習過程從一定意義上可以歸納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導學即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採用多種途徑去解決問題,並把這種思路具體化為一定的教學環節,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

⑶綜合性學習策略:學習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為基礎,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綜合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全方位地參與活動,比如閲讀、表達、演示、操作等,既動腦,又動手,既當學生,又當老師。充分發揮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作用,強化對新知識的認識與鞏固,並在運用中進行拓展。通過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⑷生生互動策略:課堂中生生之間的關係比其他任何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更強有力。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生生互動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傾聽、相互表述、相互質疑、相互評價等。

⑸當堂訓練策略:美國緬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表明:學習後馬上應用的效率是所有學習方式中效率最高的,達到90%。當堂訓練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論,它是對學生遺忘規律和學習規律的運用,是對學生某一階段學習狀況的檢測和評估,是新的問題的生長點,是重要的教學過程,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所以設計訓練、指導訓練以及訓練點評是實驗進程中教師要重點探索的領域。

2、三種機制

⑴學案導學機制:高效課堂構建的一個核心理念,是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那麼,教師精心設計導學案,用學案導學就成了十分關鍵的環節。本實驗將學案導學作為一個重要機制,引導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正確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合理進行檢測評估,並開展備課組集體設計導學案、師生共同設計導學案等活動,讓導學案真正起到引導學生高效學習的作用。

⑵課內調節機制:學習活動不是盲目的,是有預設的活動。但在高效課堂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實的學習活動必然對課前預設提出挑戰,甚至“顛覆”。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現實問題對教學預案進行調整或再設計顯得十分重要。課內調節機制重在研究調節活動的產生、時機、方式、效果等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度和有效性。

⑶課後反思機制:高效課堂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課例的積累,需要老師不斷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實驗將着力提高教師的反思意識,幫助教師養成反思習慣,讓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㈡課題研究的目標:

經過五年研究,達到如下實驗目標:

1、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得到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習慣良好、學習品質得到提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基本形成。

2、課堂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徹底打破,形成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及時反饋的課堂教學新結構。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有合作交流、有質疑探索、有當堂訓練、有實踐拓展,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師的備課方式發生轉變,教學設計從方便教師教轉向利於學生學。圍繞以目標為激勵、以問題為導向、以差異為資源、以互動為途徑、以訓練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導學備課方式。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因此發生改變。

4、探索並建構各年級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如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模式,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模式,英語單詞學習教學模式等。

5、歸納整理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和理解。

㈢預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學生課堂學習面貌發生質的變化,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善於學習,樂於表現。

2、探討實現國小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途徑和方法,建立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模式。

3、積累各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的課例和學案。

4、形成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實驗報告、案例集、論文集。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㈠研究思路:

採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邊實踐探索、邊修改完善、邊積累整理。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子課題,進行分散研究,積累研究課例。各年級骨幹教師集中整理課例,形成高效課堂的理論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本實驗研究需要學習與之相關的生本教育、嘗試教學、自主學習等教育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學習借鑑各地各學段高效課堂建構研究的成果和經驗。

2、行動研究法:高效課堂建構的研究主要是一種實踐性研究,甚至是將已有的模式、經驗、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的驗證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師根據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課型,圍繞高效課堂的核心價值進行嘗試實踐,積累大量的課例,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隨筆。

3、案例分析法:根據某一課型高效課堂建構的思路進行“磨課”,打造典型課例,建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某一課例教學為載體,通過同課異構、高效課堂觀摩等進行個案對比,分析研究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提煉具有共性的特徵,形成對高效課堂新的認識。

4、敍事研究法:組織開展高效課堂研究敍事交流,講述高效課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中感悟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

㈢實施步驟:

本實驗研究週期為五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實驗啟動階段

1、學習:①組織學習高效課堂建構實驗方案;

②組織學習高效課堂、生本教育、嘗試學習等相關理論;

2、組建團隊:教師根據自身優勢,選擇研究的子課題,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學習內容、組織形式、學習體會、學習效果等。

②交流子課題研究方案。

4、組織實驗前測。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實驗實施階段

1、高效課堂基本模型建構階段

①研究各學科導學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學科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課堂模型深入研究階段

①學生與文本、學生、教師有效對話的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設計研究

③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高效課堂變式研究

3、高效課堂評價研究階段:

①導學案的評價研究

②當堂訓練題的評價研究

③課堂教學的評價研究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實驗結題階段

1、整理實驗成果,初步形成實驗研究報告。

2、進行實驗驗證。

3、全面總結實驗成果,形成結題報告。

4、成果交流、觀摩等。

5、發現問題,初步確定下一輪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條件和保障措施:

本課題組的核心成員均為省、市級骨幹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課題組成員為課題開展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調查問卷、諮詢等工作,為本課題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同時,邀請荊州市教科院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對階段性研究情況組織考評,保證了課題研究的計劃性、科學性、有效性。

此外,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各種不同的功能教室,為課題研究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保證。學校高度重視學校教改科研工作,去年下半年出台了《關於加強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加速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見》,對教育科研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我們有理由相信,本實驗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下載Word文檔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編輯推薦:

下載Word文檔

上一篇:

下一篇:

[標籤: ]

相關自查報告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8

20xx-09-07

20xx-09-07

20xx-09-05

20xx-08-27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9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目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

(1)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設計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數學教師一般都承擔兩個班的教學任務,而且每個班級人數較多,教學工作量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而用於教學研究的時間很少。平時作業設計單一化,甚至僅侷限於使用課本中的習題以及與課本配套的教輔用書中的習題。沒有認真地思考設計學生的作業,更難做到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合理的評價,這往往導致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怕數學,隨着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嚴重。綦春霞在《數學理論與數學課程改革》中説:單純的訓練甚至比停止訓練更容易讓人腦神經出現萎縮,對數學技能訓練來説,單純、機械、過度的訓練會阻礙學生的智力發展。因此,合理進行作業設計已成當務之急,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廣,課堂教學的改革的深入,我們學校大多數數學老師意識到有效的作業設計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隊伍。

現實社會的要求。

(1)新課程明確提出: 有效的作業設計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課題組為增強國小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數學思維的發展,針對我校數學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特點,提出本課題的研究《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認為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可以減少在教學時間和練習量上加班加點,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 備課、作業設計 切實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促進學生的人格和身心的發展。

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鑑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於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目標

合理有效地設計作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變被動地完成作業為學生自主樂意地接受、鞏固和內化知識的過程。

通過有效作業的訓練使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要成為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

因人、因地制宜地使作業具有開放性與層次性,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文章《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0

課題名稱:國中語文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國內現狀:我國當代教育界十分重視對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的研究,在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劉如正:《中學語文教學論》、於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

鄭桂華的《語文有效教學》等等,這些著作從不同層面對語文課堂導入的科學性進行了詮釋,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價值。此外,教育類期刊上有廣大一線教師的實踐總結,他們在課堂中提煉出有效的心得體會,也很好地促進了語文課堂導入的良性發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材編排的內容比較多,容量大和教學課時緊張,很多老師對導入環節都是簡單化處理,甚至認為導語是可有可無的,老師一走上講台就是“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某課”。有的老師連這句簡單的話語也省略了,走進課堂,就讓學生翻開書開始上課。本應精彩的導入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義:研究語文課堂導入的現狀,探究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將會有效地推動語文課堂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導入是一門藝術。精彩的開場,生動的開課,都能迅速消除學生心理雜念,既能使學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又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構建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使師生共同進入和諧愉悦的教學環境,達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導入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課題研究目標

1、如何讓語文教學導語很好的融入課堂當中

2、怎樣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導入語,能使整個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能夠引人入勝

三、課題研究思路本課題預定研究:分為方案准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和結題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方案准備階段: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實施計劃,做好開題論證。

2、選定調查對象,製作調查問卷,瞭解七年級一班和二班學生對目前語文課堂導入的滿意程度及想法建議。

3、確立研究目標:

①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原則。

②語文課堂導入應注意的問題。

③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特點。

④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認真研讀課例,整理得出相關課例中關於課堂導入的內容及有關評價。

第二、深入課堂,揣摩一線教師的課堂導入環節的成功之處與不盡合理的細節,並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課堂實踐,用不同的導入方式進行同一篇目的課堂教學,總結成敗得失。

第四、實施問卷調查及訪談,對教學導入設計實施調查,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實踐研究進行全面總結。

第五、重新深入課堂,用精心設計的導入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體驗反思其成敗得失。

第六、以課後反思的形式隨時記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查閲相關教育文獻資料,並解決這些問題。

在解決問題中所採用的方法

第一、認真閲讀研究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掌握新課標對語文學科的定性。

第二、閲讀相關書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導自己的教學。

第三、把教學內容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

第四、鼓勵學生髮現客觀世界中的語文因素,親身體驗通過學習歷史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

第五、創設合理問題情境,採用恰當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六、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觸類旁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根據查閲的資料設計出不同要求、不同類型的課題導入。

2、及時進行“同課異構”的導入設計,將精心設計的導入案例運用到實際學中。

3、對實際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反應做出反饋總結。

4、及時寫教育教學隨筆,教學反思。

5、及時補充糾正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

第四階段:結題階段。

1、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研究過程做歸納總結。

2、 整理研究資料,系統歸納。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1

一、課題名稱:

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學生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

2、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佈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4、許多國小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近幾年,國內教育者加大了對同類課題的研究力度,致力於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2、國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課外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鑑的意義。如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二是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三是口頭、聽力作業;四是表演作業。再如美國教師經常設計一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他們認為應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很快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時,那麼,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説特別顯得有意義。又如在日本,中國小生家庭作業非常關注學生生活的實際。如教師佈置給國小生的家庭作業:“自己設計自己的郊遊”、“和三個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聽老人講發生在過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課題的界定

“國小語文作業”指國小一、二、三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發展性”即把長期以來重記憶、重技能、重傳承的傳統作業訓練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軌道上來,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靈魂,“發展”貫穿實驗研究全過程,在實踐中促進知識向能力的發展,促進學段之間的遞進發展,促進“三維”一體的互動發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的發展。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將獲得相應的發展。 “評價”,語文作業評價是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體驗、語文素養養成的常規環節和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評價的導向功能,貫串於識字與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作業練習的全過程。研究的着力點是作業的輕負、高效,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研究目標:

1、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國小語文作業。

2、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激發國小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培養國小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國小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構建符合其智能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內容

1、學生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本方面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積極並樂於完成作業的基礎。以情感認知為主線,通過自主、調查、討論、實踐體驗等途徑進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使學生愛學、樂學、享受學習。

2、構築語文學科的基礎作業與開放作業相結合的新型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本研究內容從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創設出新型的作業形式,並形成適合國小生特點的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業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此內容的研究意義重大,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應注重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四、研究步驟

1、設計申報階段( .3——-.5)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完成《申報評審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

2、實施階段(.6-.9)開題論證,明確目標,進入

實質性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並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形成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3、中期論證階段(.9——.1)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領導專家中期評估驗收。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

4、結題鑑定階段(.1-.5)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形成新課程體系下的語文作業發展性評價體系。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閲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預設研究結果

1、作業內容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聯繫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佈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作業成為連接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2、作業內容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佈置作業時,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具體如下:

1、形成本班在“課前檢測、課中練習、課後鞏固”作業設計上的特色。

2、撰寫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對作業評價的報告。

3、完成課題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2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與目的

數學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發展方向有極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學數學的教學中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的教學,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概括、和應用是順理成章的。而化歸思想又是數學思想的一大主樑,也是必須要受到重視的數學思想。

在教學中到處藴涵着化歸思想,教師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藴涵的轉化因素,讓學生體驗運用化歸思想能夠使問題簡單化。培養學生的轉化意識,使學生初步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生的中學數學打下基礎。

本課題的基本內容、重點及難點

本課題的基本內容是要了解什麼是化歸思想?及化歸有哪些具體的思想方法?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及問題來進一步的探討、分析及運用化歸思想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掌握化歸思想方法。

化歸思想作為數學思想的一大 主樑 體現在整個數學的教學及學習中,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選擇合適的化歸思想方法是本課題的重點內容。但如何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選擇正確的化歸思想方法則就是一個難點問題。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或技術路線)

論文提綱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科技以及經濟發展成熟的標誌是數學化,因為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數學思想與方法的運用。所以在現代進行的數學教學中加入數學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須的。

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化歸思想是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論文會繞着下面的幾點來展開對化歸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紹化歸思想的概念,並進一步的討論其實質及轉化過程。

(2) 討論運用化歸思想的意義及其作用

(3) 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探討分析及運用化歸思想,

(4) 通過對化歸思想的探討研究進一步運用到具體的實際問題中。

參考文獻

[1]張奠宙 過伯祥 《數學方法論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崢 楊之 《 化歸 芻論》 數學教育學報20xx.10(4)

[3]楊世明 《轉化與化歸》 鄭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亞 《數學與猜想 》 科學出版社1984

[5]M.克萊因 《古今數學思想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6]沈文選 《中學數學思想方法》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7]謝廷楨.國中效學應滲透的效學思想和方法[j].山東教育(中學版).1996.(2~4) 49 50.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3

較複雜的小數乘法

第四課時較複雜的小數乘法

教學內容:P6例5、做一做,P9練習一第10—12、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正確計算。

2、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l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

3、理解倍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學會解答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

4、養成認真計算,及時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正確計算小數乘法。

教學難點:

正確點積的小數點;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l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口算: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師抽卡片,學生寫結果,集體訂正。

2、不計算,説出下面的積有幾位小數。

3、思考並回答。

(1)做小數乘法時,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2)如果積的小數位數不夠,你知道該怎麼辦嗎?如:0.02×0.4。

4、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數乘法。(板書課題:較複雜的小數乘法)。

二、新授:

同學們,你們見過鴕鳥嗎?知道鴕鳥是一種跑得比較快的動物嗎?有一隻鴕鳥正在幫助2個小朋友解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鴕鳥正馱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後面一隻兇猛的野狗緊緊追上來了!小朋友説:“哎呀,它追上來了!”鴕鳥説:“別擔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學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時,鴕鳥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鴕鳥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時?

(1)想一想這隻非洲夠能追上這隻鴕鳥嗎?為什麼?(鴕鳥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鴕鳥的速度除了有一個非洲狗那麼多,還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鴕鳥。)

(2)是這樣的嗎?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①怎樣列式?

②為什麼這樣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學生明確:現在倍數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數。

(3)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4)算得對嗎?用什麼方法可以判斷他做正確沒有?(方法1:把因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再乘一遍;方法2:用計算器來驗算;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方法4:觀察法.因為第二個因數大於1,所以積一定大於第一個因數。可以發現答案是7.28是錯的'。)

所以每個小朋友要養成認真做題,仔細檢查的良好習慣.

(5)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計算、驗算,鴕鳥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時,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樣?能追上鴕鳥嗎?説明剛才我們的想法怎樣?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題。

2、看乘數,比較積和被乘數的大小。

①(出示練習一第10題中積和被乘數的大小)先計算。

②引導學生觀察:這兩道例題的乘數分別與l比較,你發現什麼?

③乘數比1大或者比1小時積的大小與被乘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因為1.20.4的乘數是0.4比1小,求的積還不足一個1.2,所以積比被乘數小;而2.4×3的乘數是3比1大,求的積是2.4的3倍(或3個2.4那麼多),所以積比被乘數大。

④你能得出結論嗎?(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這種關係初步判斷小數乘法的正誤。)

⑤專項練習:練習一第12題

先讓學生獨立判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題錯在什麼地方。

三、運用

1、做一做:3.2×2.5=0.8 2.6×1.08=2.708

先判斷,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2、P9頁第13題

四、體驗: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P8頁8題,P9頁11、14題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4

一、研究的問題

“國中語文讀寫結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課題是屬於實踐性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結合本校城鄉結合部寄宿學校這一特定的教育環境,以七年級、八年級部分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的立腳點在閲讀教學,着眼點在習作訓練,是為了尋找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效的結合點(拓展點)和有效的結合(拓展)方式與方法,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寫”的拓展、遷移與輻射,從而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而展開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問題:

1、“閲讀”與“寫作”關係的研究

讀和寫是個互補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繫着。在語文教學中,讀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寫則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是文章作者的寫的逆想活動過程。因此,“正確把握閲讀與寫作的關係”是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首要條件,也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

2、“挖掘讀寫結合點(拓展點)”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問題)

讀寫對應原則要求讀寫要有相應的結合點(拓展點)。所謂讀寫結合點(拓展點)就是讀與寫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契合點。不管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所選的文本無論在佈局謀篇、遣詞造句,還是在寫作手法運用等方面都是學生模仿習作的範例。如果我們在閲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挖掘文本中的“寫”的因素進行多方位的遷移、拓展。這樣,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詞組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讀寫結合點”是本課題要研究的關健問題。

3、“形成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的研究(即解決學生作文“有米難炊”的問題)

關於“讀寫結合”的方法與模式研究已經不少,但是並不是每一種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形成一種“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學生讀寫結合能力。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4、“提高教師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閲讀教學中寓寫於讀,就要求教師能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功能,將教材“一課兩用”。因此,如何使課題組教師“形成獨立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尋找教材中讀寫遷移點、拓展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全寄宿制學校。本地學生大部分是城市化過程中“被居民”的農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無暇顧及小孩的教育而選擇把孩子送進我校,家庭文化氛圍較差,家長缺乏對孩子智力投資的意識,沒有太多的課外讀物,沒有良好的文化信息來源,導致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知識面窄,閲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大部分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導致沒興趣、沒信心。教師雖煞費苦心地指導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和“有米難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成為我們迫切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另外,如何提高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三、擬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主要採取以下步驟與措施: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對象

1)課題組成員由我校三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組成。包括:

課題主持人:

課題成員:

2)研究對象包括三位老師所教班的學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級的語文教材。

2、分析我校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收集國內外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論,分析歸納“閲讀”與“寫作”關係,為下階段的實操打下理論基礎。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階段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

(二)實施階段: 10月—9月

1、開題。

2、調查研究:設計相關調查表格,針對實驗對象進行調查研究並且進行分析。

3、開展實驗:實驗老師根據結合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以所教文本為憑藉設計並且實施各單元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方案,使每一節閲讀課都成為説話、寫話、習作訓練課。在實踐中,形成一個操作性強的讀寫結合策略。這樣,在解決學生習作文“無米之炊”與“有米難炊”難題的同時,又在寫作構思中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

讀寫結合策略初步構建如下:解讀目標,明確單元讀寫訓練重點——精讀課文,挖掘文本讀寫結合點——指導方法,掌握讀寫結合技巧——遷移拓展,運用讀寫結合方法——小結回饋,提升讀寫結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單元為例,説説我們是怎樣實踐讀寫結合策略:

第一步,我們先明確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重點是“景物描寫”;

第二步,我們精讀這個單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與單元訓練重點相關的讀寫結合點: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圖與春雨圖時分別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虛實結合法、多感官描寫法;《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蓋下的山”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移步換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繪色法;《秋天》一文中,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動靜結合法;在總結4篇文本時訓練學生寫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課文寫結合點比較多,如果我們都跟學生練習的話,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所以我們還要精選出最適合的結合點。

第三步,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技巧。

第四步,通過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訓練和“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從句子、片斷過渡到長文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遷移拓展。

第五步,對學生習作及時的回饋,在反覆訓練中提升其讀寫結合能力。

4、實驗分析:分析實驗作文的內容,分析實驗過程所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及時收集過程性材料,及時總結實驗工作經驗,及時矯正實驗行為。

本階段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三)總結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實驗過程性資料,歸納總結成功作法和經驗,撰寫課題實驗報告。

2、收集整理實驗當中所產生的課題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等,形成相應的文集和光盤,在全校推廣研究成果。

本階段主要採用經驗總結法。

四、預期成果形式

1、實驗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課題研究論文若干篇;

3、課題相關教學設計、案例、實錄、片斷等;

4、學生相關習作若干篇;

5、形成適合學校學情的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

五、參考文獻

[1] 《丁有寬與讀寫結合法》 丁有寬 國際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研究》 汪潮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學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孫鵬 科學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讀手冊》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閲讀學新論》曾祥芹語文出版社 20xx年

[7] 《當代美國教育》中國文獻出版社 20xx年

[8] 《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董菊初語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廣泛閲讀》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語文教學法》姚竹青社會科學出版社 20xx年4月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5

一、課題背景

隨着幼教界對早期閲讀的關注。早期閲讀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兒童智力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閲讀能力的培養上。當前,幼兒潛能開發與早期教育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它主要是圍繞着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人才競爭而展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閲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閲讀和前書寫的技能。綱要主張把幼兒語言作為一種終身技能來培養,開發幼兒閲讀智力潛能,要求幼兒園應加強早期閲讀的培養,否則將延誤幼兒語言的學習。研究表明,3—8歲是人的閲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兒童需要養成閲讀的習慣、形成閲讀的能力,在閲讀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儘管他們不識字,但他們能夠自己與書對話,成為自主的閲讀者。因此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認真培養孩子的早期閲讀習慣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抓好這個時期幼兒早期閲讀的培養對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順利地完成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過渡,對進入國小學習書面語言有着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幼兒早期閲讀水平,探討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特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早期閲讀:是指學前兒童從低幼讀物(圖畫書或圖夾文圖畫書)中獲取信息,理解讀物內容的過程,是學前兒童學習接觸書面語言的行為表現與行為能力,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前期讀寫準備。

幼兒早期閲讀教育:是指學前兒童通過圖畫書(或圖夾文圖畫書)的閲讀或成人生動形象的朗讀,學習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並獲得前閲讀、前書寫和前識字的經驗,達到語言、思維和想象個性等協同發展的過程。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1.理論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試圖從教育理論與實踐上探索幼兒園閲讀教學,使幼兒在閲讀過程中找到合適的途徑,積累閲讀經驗,建立良好的自主閲讀能力和習慣,豐富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

2.培養目標

(1)提高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興趣,積極主動接近書面語言的願望,幫助幼兒獲得熱愛書籍,養成自覺閲讀的良好習慣,樂意觀察圖書中的各種符號,對文字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

(2)幼兒初步知道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關係,並有所瞭解書面語言的重要性。

(3)幫助幼兒掌握早期閲讀的技能,提高他們的書面語言的敏捷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如何選擇早期閲讀活動內容(前閲讀、前識字、前書寫)

2.促進早期閲讀的有效途徑

3.採用哪些方法進行早期閲讀活動

五、研究對象及範圍

以本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幼兒作為實驗對象,探索通過早期閲讀提高幼兒語言發展水平的有效指導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採用文獻法和小組研討法:在大量閲讀文獻資料和共同探討的基礎上,理解幼兒早期閲讀的意涵和結構因素,並對這一概念作出界定。採用理論學習與實際行動相交融的情景觀察的調查方法,瞭解幼兒心理髮展的一般趨勢、發展的特點。

2.理性思辨和經驗總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3—6歲幼兒早期閲讀的培養策略。

3.採用行動反思法進行培養策略的實證性研究。

4.為了保證早期閲讀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遵循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這個總原則,依照閲讀的識別、分析、聯想、推理、預測五大層次的過程原理,總結和歸納瞭如下過程性閲讀方法:

(一)自我感受法

指幼兒自主閲讀、自己觀察、自我感受,獲得圖書信息的方法,重在培養幼兒自主閲讀的意識和能力,讓幼兒獲得有序閲讀的經驗。此方法經常在集體閲讀教學活動中廣泛運用和師幼共讀時配合使用。

(二)師幼共讀法

指教師和幼兒一起翻閲圖書,通過教師有序地講讀幫助幼兒理解圖書內容和主題的方法。此方法重在教師良好示範閲讀的演示,生動活潑的講解和開放互動的提問的運用,促使幼兒理解圖文對應,明白符號與文字關係轉換的重要方法。

(三)懸念提示法

即教師在指導幼兒閲讀時,在圖書故事情節發展的精彩處(或關鍵點),突然打住,促使幼兒去想象和猜想,引發幼兒的閲讀期待的方法。此法重在培養幼兒的閲讀預期能力,更有助於幼兒閲讀興趣的形成。可運用在每天半小時的親子共讀和幼兒閲讀角活動中,也可以在集體閲讀過程中使用。

(四)問題設疑法

指在開展閲讀活動之前或閲讀過程中,教師或幼兒提出一個難題情境,促使幼兒去閲讀和思考的方法。如,帶幼兒外出散步後,幼兒提問:“為什麼有的樹到冬天要掉葉子,有的樹卻不掉葉子呢?”教師可先不回答,提議幼兒到書中去尋找答案。這樣做,讓幼兒帶着問題有意識地去閲讀並理解圖書信息。

(五)體驗表現法

即指在閲讀活動的結束階段或延伸活動之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外顯行為來理解圖書內容和主題的表達方法,重在幼兒生活經驗與閲讀內容的充分結合,有助於幼兒對圖書內容的理解和閲讀經驗的遷移和積累,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如,閲讀《貓醫生過河》一書後,讓幼兒扮演書中的角色進行對話和表演。

(六)講讀法

指幼兒在自主閲讀後,向教師和同伴講述自己的閲讀感受的方法,重在幫助幼兒把視覺的視圖活動和聽覺的讀圖活動結合起來,其特點是把觀察、理解和表達充分相結合,在指指認認、説説講講中達到閲讀的目的。此方法尤其適合在圖書角閲讀中使用。開始運用時,以單幅圖片為主。熟練閲讀後,可進行多幅圖書的講讀。

以上方法不是孤立的,可互相結合、相互滲透、交叉運用,以達到早期閲讀活動生動、有益、愉快、高效的目的,促進幼兒在閲讀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七、研究計劃及步驟

(一)研究計劃

(1)逐漸形成較好的閲讀常規;

(2)逐漸有主動的閲讀意識,並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知識需求選擇圖書進行認真閲讀;

(3)聽故事時,知道講故事的人説的是書上的印刷文字。

(4)聽故事和閲讀圖畫書時注意把握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

(5)聆聽故事時經常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故事中的人和事聯繫起來。要求成人反覆講同一個故事,直至記得全部的情節和用語。

(6)有較強的閲讀和講述能力;

(7)可進行簡單的看圖講述和讀編故事。

(8)初步學着自己編制簡單的故事。

(9)能夠辨認周圍環境中的一些印刷文字。

(10)能夠辨認一些漢字,特別是自己名字。

(11)在中班後期欣賞一些詩歌等作品後並能簡單談一下感受

(12)對塗塗寫寫的活動感興趣。

(二)課題實施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查閲資料、收集信息、設計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制定階段性計劃、調整實驗方案、收集資料、總結經驗。

3.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歸納、整理資料、撰寫工作報告、實驗報告。

八、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20xx年7月以實驗報告、論文、案例、光盤、自制圖書、童話劇、故事會、個案跟蹤等形式呈現。通過早期閲讀的實驗研究,提高了幼兒對閲讀的興趣,使孩子們自己能從閲讀中感受到快樂的趣味。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幼兒的閲讀技能。豐富了幼兒掌握的詞彙量,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幼兒理解思考的能力,並對幼兒在記憶、思維力方面都有幫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認識到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都是教育,在生活活動、遊戲區活動中藴含着豐富的早期閲讀教育資源,早期閲讀教育的途徑絕不僅限於語言活動,還有日常的禮貌問語。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6

一、課題開題報告含義與作用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准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説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説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麼水平,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説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瞭解,這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七)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麼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准立項。

(八)現有基礎。主要是人員基礎和物質基礎。很多課題對人員和設備方面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條件都沒有,這個課題同樣不能立項。

(九)經費估算。就是課題在哪些方面要用錢,用多少錢,怎麼管理等。

開題報告的寫作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三個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部分:標題、署名、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説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並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着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餘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佔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如調查的問題、現狀和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正文部分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它體現了課題組的水平,同時也可以看出今後課題研究的狀態和水平。撰寫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同樣要掌握充分佔有材料,要認真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組織,最後得出正確的觀點。可採用圖表來集中反映數據,要注意少而精,數據必須準確無誤。正文部分要層次清楚,觀點鮮明,邏輯性強,大標題涵蓋小標題,小標題服務於到標題,標題統帥內容,內容説明標題。

(1)課題、問題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c、問題的研究現狀:國內的、國外的,省市縣內外的研究的,單位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進行了那些研究?

d、問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對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對本校、本地區的教育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或回答教育理論問題有什麼意義?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會有什麼貢獻?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

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2)課題的界定: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3)改革的主張、研究設計。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瞭。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敍述清楚“做些什麼” 和“怎樣做” 。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麼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踏實實去幹。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瞭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麼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6、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7、可以寫上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註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可以是頁末注(腳註,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後或篇後注)、文內注(行內夾註)和書後注四種。

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對於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

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於成果鑑定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

專家審查的內容包括:

1、選題是否當,是否符合立項條件;

2、課題論證是否充分;

3、負責人的素質或水平是否能承擔此課題;

4、課題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當;

5、資料準備如何;

6、最終成果預測如何;

7、是否具備完成本課題所需的其他條件;

8、經過比較,本課題是否有更合適的承擔人;

9、其他原因(加以説明)。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7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開,與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相比,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獲取知識並獲得終身發展創造條件,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然而,在當前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積極參與新課程的教學,努力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學習方式,促進教學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新傾向”和“新問題”。在各種規格的評優、公開示範課中,教師一味追求熱鬧、活躍的氣氛,出現了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現象,體育新課程教學只是“形似”而不是 “神似”,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國中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展,同時促進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從而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讓學生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表現出來的效果是一生的長期效益而非一節體育課的快樂。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

1)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大量觀察和分析,尋找造成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學的理念和實施辦法;對教師課堂行為進行合理分解,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的高成效教師行為有哪些特徵,在實踐層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教學的策略。

2)通過重視學法指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並根據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徵進行教師培訓,推動教師回到“研究”狀態,促進教師形成反思意識,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課題的界定

“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針對教學任務特點,在科學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有效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在教學中應採用有利於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與鍛鍊。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促進學生髮展得主要途徑,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

三、理論依據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多元智能理論

3)動機理論

4)認知結構理論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城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起,隨着國內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國課程與教學理論界引入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後現代主義課程論,提煉出了有效教學的新的標準,如“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師生平等式的對話”、“學習背景化,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繫起來,以此創造學習的意義” 等。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許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對學法指導開展了課題實驗,並取得了成果。如瀏陽市官橋中學開展的《學法指導課題實驗》,把“通過研究,尋找學生學習的規律,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益和質量”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鞍山市龍潭中學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獲得在具體的學習環境中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等。

2)國外: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量等。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學”。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如杜威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的重組為教學本質、以活動和練習為基本教學組織方式等實用的教學觀,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教學有效性的探尋。赫斯特等人對有效教學又進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認為有效的教學應該保證學生有興趣,能自我激發動機,有自主權。同時,許多專家、學者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展開了研究,如教育家贊可夫在他的“新教學體系”中把“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做為五大教學原則之一;1976年 J·Flavell在其《認知發展》提出了“元認知”理論,強調認知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範例教學”,強調為遷移而教等

3)本課題與之聯繫及區別,預計有那些突破

聯繫:本課題所説的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與“教學有效性”與上述研究比照,它們之間在內在精神、本質涵義上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研究。

區別:從研究的範圍上看,本課題着重從我區學校實際出發,探討有效教學問題,具有校本特色。從研究內容上看,本課題側重於“教”的行為,着重探討的是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服務(即“教法”要為“學法”服務),從而實現教學有效性。在研究的類別上,本課題應用研究,主要是借鑑相關理論指導實施行動研究,在行動中印證、豐富理論。合理分解教師行為、探尋教師進行學法指導有效性的途徑。

四、基本理念

有效性”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關鍵指標。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藴:一是“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二是“有效率”,即單位時間內教學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維目標有效達成。這裏的有效性,不僅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還應體現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體現師生個體生命的價值,以生命成長和發展為終極目標。

支撐性理論: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理論;

2)《國家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3)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國內外關於有效教學的理論:如施方良、崔允漷主編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鮑裏奇的《有效教學方法》等

五、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如果探索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徑,不但能夠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1)通過調查研究,對當前課堂教學的無效、低效行為表現進行梳理,找出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過課題研究,推進教師回到研究狀態,讓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通過深入學習《課程標準》及有關有效教學理論,能夠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與不斷改善。

3)通過課題研究,學生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將會擁有充分的從事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主動地構建知識,形成技能。

六、研究方法設計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等方法。

文獻法:教師通過蒐集、查閲資料、文獻,一方面學習先進的理論及經驗,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用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指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對文獻的加工、比較、概括提取出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行動法: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將圍繞專題,開展集體備課、一課多上、案例分析、課題沙龍等活動。集體備課採取:個人構思(形成初案)——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個人加工(形成學案)——課堂實踐——交流反思。

七、研究內容

1)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各環節的處理目的性不強。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

2)重視結果忽視教學的過程。教學各環節的處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難點的處理缺少層次,缺少讓學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學生主體參與不夠。影響了學生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學方法盲目崇尚標新立異,課堂教學中盲目無效活動佔據了課堂太多的時間。如教師為創設一個情境佔據課堂許多時間,而情境本身又沒能給學生有價值的思考或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再如,小組合作學習什麼情況下使用。不能簡單的問題學生也合作。

4)對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差異,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5)課堂教學組織不佳。部分教師沒能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教學缺乏有效的組織,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6)教師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如何解決考慮不全面。

7)教師控制課堂能力差,當出現“生成性問題”時處理不當。

八、研究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20xx。9――20xx。12)組建課題組。收集有關材料,組織學習,制訂課題方案。

2)研究階段(20xx。1――20xx。12)根據課題設計方案紮實開展研究工作,邊實施邊小結,不斷完善課題實施方案,撰寫階段研究報告,認真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

3)總結驗收(20xx。1――3月份)整理各類資料,完成實驗結題報告,迎接上級有關部門的驗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8

一、課題的提出及其界定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的奠基石。人類的思想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足夠的詞彙累積,語言根本沒有辦法輸出。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A、Wilkins)也曾經説過:“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可見,詞彙是多麼的重要。要讓孩子掌握好一門外來語言,就必須使他們掌握足夠的詞彙量。這是一項多麼艱鉅的工作。當然,作為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事實總是並不十分盡如人意。尤其在單詞的拼背方面,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對於聽寫單詞猶為恐懼。而每次聽寫,學生的錯誤率很高。每次測試,寫單詞板塊的失分比例總是最大的。《國小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六年級結束時能聽、説、讀、寫大約431個單詞和短語;55組句子和38個單句。學生能否有效記憶單詞,將直接影響到四會單詞的掌握,對學生今後的英語學習也有着直接的影響。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材料,離開詞彙語言就成為無源之水。自然教學法的創導人特雷西認為:詞彙學習對於理解語言和言語輸出都至關重要。詞彙教學在國小階段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當前,大多數國小生對於英語單詞的記憶不感興趣,不能擺脱“死記硬背”的模式,沒有形成自己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策略。現行牛津國小英語,詞彙量較大,從三年級起,要求學生掌握的“四會”單詞越來越多,大多數學生靠機械地背字母順序來記憶單詞,費時多,效果差。教材中雖然每個單元都設有Listen and repeat這個欄目,但直到六年級才基本把國際音標和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介紹完畢,且對音標教學只要求滲透。音標教學的相對滯後,使得國小生掌握單詞比較困難。

國小生學英語,由於年齡較小,學習目的、動機往往不是很明確,部分學生憑自己的興趣去學,只對課堂上有趣的教學內容和遊戲感興趣,而對單詞和短語的讀寫規則、發音要領及用法未能充分認識,不善於學習和總結單詞的拼讀和拼寫規律。單詞的掌握成為學生學英語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理論學習與英語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分析研究詞彙的特點,優化詞彙教學方法。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學生英語單詞記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單詞教學水平。

2、研究學生的記憶特點,教授學生英語單詞的記憶的方法,學生根據自身記憶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語單詞記憶方法。通過多元化的詞彙教學提高學生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興趣。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師開發和拓展英語語教學資源的能力,鍛鍊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有探索、創新精神,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的英語教師隊伍,活躍我校活動教學的研究並且形成特色。為同類學校開展英語教學研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四、研究內容:

1、改變創新詞彙教學模式,提高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2、探究多種詞彙教學方法,提高國小生詞彙學習的主動性與興趣;

3、加強學法指導,注重學生詞彙學習策略的培養;

4、課外鞏固記憶的系統化指導方法。

五、研究重點:

1、提高國小英語課堂詞彙教學的有效性。

2、培養學生詞彙學習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擬採用調下列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實地統計、座談等方式,全面瞭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英語詞彙掌握現狀,並且探尋形成這些現存問題的因素,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查找和研究,為本課題建立有效的理論支撐,並且在各實驗階段指導實驗工作

3、行動研究法:強調對課題研究工作的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採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國小英語詞彙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的實施策略,並且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實施方案和經驗。

5、案例分析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尋找具有本學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單詞教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並且探索出有價值的研究經驗。

七、實驗步驟及任務

第一階段:調研準備階段: (時間: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查閲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理論。

2、通過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詞彙教學現狀、學生詞彙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做出分析並且完成調查研究報告。

第二階段:實驗探索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制定學期研究計劃。

2、在課堂教學中探索詞彙教學的有效模式。

3、積累實踐經驗,整理實驗素材,堅持寫教學隨筆、反思及典型課例。

第三階段:深化總結階段: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2月)

1、研究典型課例,通過上研究課、觀摩課等形式研討如何提高國小英語詞彙教學效率。

2、推廣經驗模式,逐步完善實驗假設。

3、分類整理實驗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4、撰寫結題報告。

八、預期實驗階段成果與最終成果形式

1、階段成果形式:典型課例、教學論文及教學隨筆等。

2、最終成果形式:結題報告、典型課例、論文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19

一、課題的提出

兒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於想象力的階段,他們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自由地想象,並且勇於探索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所以這個階段的美術教育主要就是啟發學生創造的天賦,也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美術教學活動要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起來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

《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特別關心學生美術學習的變化與成長,強調學生個人本位,在教學中更加關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在幾年的美術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生進入高段後由於多種原因,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減退,報名參加美術興趣班的人少了,上課的繪畫材料和工具的準備情況也不大樂觀,作業的完成率降低了,這也驗證了各國專家學者認定的這個時期為繪畫的“危險期”。因此,在國小階段注重學生趣味的培養非常重要。

作為視覺傳達教育的美術課程,其本質是讓學生感悟美進而創造美,尤其是在國小階段的美術教育,更應把重心放在如何喚醒和激活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方法上來,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太過被動與壓抑,而讓學生走出教室,在陽光下游戲中感受、發現、認識和捕捉第一手的題材與內容,通過自身的感官體驗創造的美才會是燦爛,有活力的。

我將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從教學的一點一滴做起,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從而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趣味,以及學生髮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一)課堂教學具的特點:

1、教學內容具有直觀性

2、激勵的方法多樣且具有可操作性

3、能夠發展學生的能力(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等)。

(二)本課題研究內容:

1、在課堂教學中挖掘情趣化的美育內容,構建美術教學與學生經驗緊密結合的共同體。

2、選擇情趣化的表現材料,豐富學生創作表現的途徑。

3、美術與生活的趣味結合。

(三)本課題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國小四年級四個班全體學生

1、課堂研究調查法

在研究過程中利用調查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包括對教師教學實踐的調查、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查、教學效果的調查,為進一步改進教學提供幫助。

2、文獻資料法:查閲與本課題有關的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

根據課前準備的預案進行教學實踐,整理資料,並結合實際教學效果(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進行反思,之後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再次實踐。

4、課題評價上可採用比較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

三、研究的目標(目的、意義)

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美術的良好習慣

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的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和自我挑戰的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的發現和提出問題,自己蒐集分析有關資料、素材、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創造性地學習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覺合作的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他們各自的體驗、創意和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四、研究的進程

第一階段(xx年9月—xx年12月):確定課題方案,決定研究方向,確立研究實驗對象,並論證課題,初步進行前期實驗(通過問卷、走訪等形式,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實驗方案)。

第二階段(xx年12月—xx年4月):全面系統地蒐集資料進行研究。教師要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要鼓勵學生積極體驗、敢於創造,在自我的不斷學習和積累中獲得創造的樂趣,深入課堂、重視課外美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探索總結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趣味的途徑和方法。

第三階段(xx年4月—xx年6月):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五、預期成果

1、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2、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基礎知識,更好地掌握美術基本技能。

3、使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六、後期保障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20

一、課題的提出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快速推進,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們對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已形成了共識,要將新課程教育要求落實到學科教學中,就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從課堂教學入手,研究實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新一輪課程結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高中新課程由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和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所構成。新課程的改革衝破了中國半個世紀的傳統教學模式,它呼喚的新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學系統要素間的關係實現四個轉換:教師由講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學生由接受者變為學習主體;媒體從演示工具變為學生認識的工具;教學過程從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轉變為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意義建構過程。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構建適合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我校在“十五”期間一直在嘗試探索“主體性教學”的學習模式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我們“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長期以來,高中教學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牽制,一些全新的課程理念難以一下子轉化在教師的課堂行為中,教師原有的經驗體系、較長的教學經歷的積澱、急於求成的浮躁心態和功利主義心理,極大地限制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單一性、課堂結構的封閉性、教學方式的專制性、學習方式的被動性,有着強大的慣性。不克服這種慣性,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方式就不能改變。

因此,在現代化、信息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在席捲而來的課改浪潮中,致力於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並進行推廣的實踐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學模式建構、整合與推廣的操作性策略,在理論上,是對教學論的優化和具體化,併為校正傳統教育學所存在的某些落後觀念和錯誤命題提供有力依據;在實踐上,對新課程的實施起積極的導向作用,可以指導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切實幫助教師解決相關問題;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則有利於教師進一步更新觀念、強化教育科研意識、豐富教學藝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此,我們在大量地學習研究、實踐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

1、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人們經常提及,但對它的理解卻千差萬別,往往被等同於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

最早對此作系統研究的專著是美國喬伊斯(e)、韋爾()合著的《教學模式》(1972),書中對教學模式提出瞭如下定義:“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長時的學習課程)、選擇教材、指導在教室和其它環境中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範型”。

我國教育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不盡一致。目前比較統一的看法為:

第一,模式不是方法,它與講授、談話等教學方法顯然不屬於同一層次;

第二,模式不是計劃,計劃只是它的外在表現,僅此不足以揭示其內含的教學思想或意向;

第三,模式也不是理論,至少不僅僅是理論,它還藴涵着程序、結構、方法、策略等遠遠比純理論豐富得多的東西。

我們可以把教學模式理解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方法論體系,它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它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一種系統的概括。

2.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當有如下特點:

(1)正確設定的教學目標: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促使學生認知、能力、情感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

(2)精心整合的教學內容:融合科學與人文,交匯書本與生活,既符合標準,又充滿個性。

(3)自主探究的學生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幫助、指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自主學習和問題探究活動。

(4)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與學生互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需要,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5)合理應用的教輔手段:它不是課堂的簡單點綴,而是真正有利於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操作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6)努力優化的評價體系:作業練習的設計和佈置着眼於學生認知、情感、能力協調發展,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現實性、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及重要觀點

本課題所關心的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教學實踐層面客觀存在的疑難問題。

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課程標準實施中,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其意義在於深刻理解新課程變革過程的實質,提高新課程變革的成效。同時達到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設計供師生參考的實施策略和典型範例,起到促進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實施,構建好便於廣大教師運用的新的教學模式。

本課題強調:

1.要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科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我們將大量採用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方式,為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2.要建立探索性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內容注重問題的探索性、題材的豐富多彩,信息呈現多樣化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這一切都為了形成學生的探索性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四、課題研究設計

(一)研究的指導思想

本課題研究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的指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進行基礎性、創新性、探索性地學科研究與實踐,開展新課程各學科、各模塊教學新模式的實踐探索,促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二)實驗目標

1、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各學科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結構和基本特點。通過各學科組的參與研究、實踐,在終極成果上,能形成一批富有課改理念的課堂教學案例。在此基礎上,再不斷總結、提煉,形成富有代表性與典型性的實踐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注重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力求在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教學結構的開放性、教學資源的生成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師生活動的互動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專題成果。

2、通過研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探究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和創新精神的基本的學習途徑。

3、通過研究骨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探究出有利於促進教師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基本的教學途徑。

4、使課堂“內容呈現”、“教師操作”、“學生學習”三大方式發生根本的變化。

5、增強師生情感交融,發揮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

(三)實驗內容

1、探索構建適合高中課程八個學習領域及科目、模塊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

2、課堂教學結構中關於主題、目標、程序、策略整體組合、整體優化的研究。

3、以“三維目標”為導向,課堂教學結構開放化、生活化的研究。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研究

5、課堂教學中預設性與生成性和諧統一的研究

6、課堂教學創設真實教學情境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1、探索適合高中課程八個學習領域及科目、模塊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

2、實施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運作。

3、開發一批與課題相關的教學軟件和課件。

(四)研究的方法與策略

1、本課題研究的內涵是:以構建新課程下的新的教學模式為目標的教學研究及教師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思。

2、研究的本質是:一種理性的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

3、研究的特點是:使研究組成員做自己本學科的研究,研究自己。

4、研究的方法是:以校本教研為主,由各學科組長組織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素養的教師參與實踐研究。採用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案例研究法、個案分析及行動研究等方法,不斷輸理、彙總實踐經驗,並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案例學習、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課題研究的質量。

實驗前,課題組根據研究需要,按以下項目進行常模統計,量表測驗及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前測,積累數據和資料,以備研究後期進行統計對照和問題分析時使用。

(1)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理解(問卷)

(2)教師對新課程各模塊的駕御能力(問卷)

(3)學生對新課程的學習熱情(學習動機診斷測驗)

(4)學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的測驗)

課題實驗研究的後期,將根據研究的內容,設計檢測項目,進行後測,獲得充分的、有説服力的數據與資料。

研究的方式是: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的研究。

5、研究的思路是:

(1)實施滾動式推進,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

集體研究與個體研究相結合,齊頭並進。

(2)開展案例(個案)研究,在研究中我們確立三條基本思路:

①從尋找問題出發——根據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解決問題的方

案設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並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和驗證。

②從總結經驗出發——教師通過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行為,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再次運用於教學實踐,經加工、提煉、篩選,從而形成教師特有的課堂教學模式。

③從教育理念出發——根據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通過領會新課程標準的有關理念,創造性地設計出新的教學策略,並在課堂教學實踐之中實施、檢驗。

同時建立有效的課題研究工作計劃制度,明確各學期、各個月的研究重點、內容、人員和目標。

(五)課題預期研究的成果

本課題研究成果形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文本成果

論文集:將各學科研究與探索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總結匯編

研究報告:課題組在各學科探討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研究報告

論著:出版2本課題研究專集:《新課程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新課程教學案例與分析》

2、校本成果

(1)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大面積提高,學生主體發展指數良好,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普遍提高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較大轉變,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湧現一批教學創新型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

(2)學校形成“創新性”、“科研型”教學評價體系,形成個性化教學特色,為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社會聲望。

(六)課題研究的時間安排及具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為準備階段。

主要任務有:

(1)成立研究小組,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2)收集整理教學經驗、相關理論、教學內容。

(3)參加專家講座,外出參觀學習。

(4)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及其相關理論。

(5)進行實驗前測工作,積累數據資料,整理調查情況分析,着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A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理解(採用問卷)

B教師對新課程各模塊的駕御能力(採用問卷)

C學生對新課程學習熱情、智力水平等(採用問卷)

(6)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做好課題研究課的準備。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為實驗階段。

(1)將理論的學習思想、經驗引入到課堂教學進行探究。

定期開展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如專家講座、培訓、觀摩研究課、論文和優質課競賽以及其他研究交流活動)

研究課要體現教學新思想、新觀念、新措施和新方法。研究教學要有創新精神,做別人沒有做過的試驗,體驗前人沒有體驗過的感受,發現前人沒有發現過的東西,總結前人沒有總結過的經驗,探索前人沒有探索過的規律。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教學活動有效性、針對性和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探索和發展過程,獲得成功體驗。

(2)積累典型錄相課、案例及階段論文。定期進行階段性總結,着手資料收集和成果總結工作。

資料的蒐集積累是實驗必備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礎工作,是實驗研究結論的基石;也是實驗總結、實驗報告、論文寫作的起點和基礎。

要重視日常的蒐集和積累,有針對性地蒐集和積累;可以從看書閲覽材料中搜集,也從教育教學實驗中搜集如備課、研究教材、分析學生、設計實驗課,編擬的教案、記錄等;還應從上課的實踐中搜集和積累。建立教例撰寫制度,開展案例研究,進行教學效果分析等。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為課題完成、成果鑑定階段。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有:

(1)實驗教師精心收集、整理實驗過程中各種資料。

(2)撰寫研究報告,優秀論文結集,教師研究個案結集。

(3)對實驗中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做詳細的定量、定性分析。

(4)總結課題成果,積累實驗過程中的經驗,整理有新課程科目、模塊的課堂教學新模式,保存實驗教師優秀課堂教學實錄及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5)申請進行課題成果鑑定。

五、研究保障

(一)實驗的可行性分析:

1、基於對國內外開展的課程改革與學科教學活動現狀的瞭解,基於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指導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積累與反思,基於現階段新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需要。

2、本課題研究在我校有較好的基礎。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學生主體地位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十五”期間,學校開展了以“主體性教學”“創新教育”等新教學模式的研究,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這為我們新課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課題組擁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以期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系統深

入的研究。不僅將課題研究拓寬、加深,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而且將研究成果較快地應用到教學實際中。

4、本課題遵循教育科學研究的規範程序,將採取“理論引領———培訓教師———制訂方案———實踐研究———中期評價———修改方案———繼續實施———終期評價———推廣成果”等組織與實施環節,以整體推進研究進程。“尊重多元、重視反思、追求規範”的研究思想,亦將貫穿於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5、本課題將建立完善的組織制度,通過課題簡報、課題組例會、課題成果定期自檢等形式保證課題研究的方向性與實效性,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計劃,確定下一階段的研究任務,不斷充實和完善研究進程。課題組成員各司其職、合作攻關,確保研究計劃按期完成。

(二)實驗過程的管理和物質保障。

(1)確定研究方案,制定實施步驟,要樹立明確目標,處理好理念與現實的衝突,從現實出發,做到安排有序,落實到位。要本着求真務實,創新奉獻的精神去真抓實幹,穩步前進。

(2)實驗過程中,加強研究,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方案,確保實驗順利進行。

(3)在實驗過程中隨時對實驗中產生的數據材料進行收集,加以整理分析。

(4)學校將在時間、空間上提供足夠的保障,並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提供大力的支持,確保實驗順利開展。

(5)學校硬件全面信息化,為課題的實施,在信息的收集與應用上提供全面服務。

六、題研究主要成員及分工

組長:李殿明(負責領導課題策劃活動)

副組長:張永貴潘麗敏謝翎翎(負責組織各子課題組活動)

研究組主要成員:由各學科教研組長擔任

曲東魁(負責數學科子課題研究)李佔營(負責生物科子課題研究)

趙志新(負責語文科子課題研究)陳東偉(負責地理科子課題研究)

孫萍(負責英語科子課題研究)穴桂珍(負責歷史科子課題研究)

陳春玉(負責物理科子課題研究)關琦(負責政治科子課題研究)

胡靜(負責化學科子課題研究)白秀波(負責信息科子課題研究)

齊世斌(負責體育藝術科子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21

“國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研究”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國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研究”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與《數學新課程標準》貫徹實施的新環境下,為了進一步提高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鍛鍊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培養國中學生合作、交流學習的方式,,全面推動新形勢下農村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特成立本課題小組。結合我校目前開展進一步貫徹素質教育新精神,我們確立了“國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為研究課題。這裏將課題研究有關的幾個重要問題報告如下:

一. 課題的應用價值與意義

1、課題研究的意義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人,不再是課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課堂小組學習中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對在新形勢下,發展學生的能動性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2、課題的應用價值 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實際應用價值:

1)扭轉教學現狀 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的是教師的教,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現代教育的發展則趨向以學生,學法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運用知識的基本技能並重視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因此,小組合作學習適應了現代學生課堂學習的需要。

2)學習形式的轉變 傳統的學習方式,注重知識的記憶,注重知識的運用,而現代的學習形式更加註重讓學生明白知識的轉變和形成過程,然後,在這個前提下,進一步推動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繼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的合作學習,正好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組內同學的相互合作、交流,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也將產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與觀點

1、課題的涵義界定

1)學生課堂合作小組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其目的是指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理論中的“引導”之涵義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標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標是教育活動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開。

2)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教師在學校肩負着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追求成功的責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實的個體。尊重學生的意志和人格是教育本身內在的規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新學習”有着內在的聯繫。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思想。創新學習是一種超前教育和境界。前者是基礎,後者是超越和昇華。

2 、課題研究目標

1)小組合作學習,目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內學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個知識點的學習。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進步的格局,互幫互助,“一個都少不了”。

2)更新課堂學習觀念 小組合作學習,旨在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通過教師的指導,在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體會到知識的形成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趣味性,為今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3.課題的研究方法

1)主要採用課堂觀察、教師和學生訪談,

2)深入一線廣泛調研和深度反思相結合,

3)綜合運用實驗法和經驗總結法。

4.課題的研究步驟

(一)20xx年3月—20xx年5月 理論學習與開題論證階段 主要內容是:

①認真學習課題研究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填寫申報表;

②運用文獻研究法,深入學習關於合作學習的相關教育理論,對合作學習進行理論上的研究;

③制訂實驗計劃和方案。

(二)20xx年6月—20xx年10月 第一階段實驗 主要內容是:

①採用教育調查法,對教師成功和失敗的合作學習教學案例設計進行調查,並進行分析和總結;

②對學生進行關於合作學習的問卷和訪談,瞭解學生對於合作學習的態度、看法,調查學生喜歡和能夠接受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比較和研究;

③制訂第二階段實驗方案,為下階段實驗做準備。

(三)20xx年11月—20xx年6月 第二階段實驗 主要內容是:

①按計劃在繼續第一階段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

②學生撰寫小組合作學習的體會;

③總結第二階段的實驗成果。

(四)20xx年9月—20xx年12月 總結階段 主要內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和研究實驗情況;

2)制定總結階段計劃;

3)總結和提煉研究成果;

4)全面總結實驗工作;

5)結題論證;

6)成果展示(研究論文、研究報告)。

5、預設研究成果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3—20xx.5)

確定課題,制定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6—20xx.10)

1、調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階段計劃 (20xx.11—20xx.7)

1、改進措施,鞏固成績

2、總結經驗,整理數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8—20xx.12)

整理材料,撰寫研究報告、結題報告,總之,在每個階段的研究過程中,要定期召開研究人員交流會、研討會、學習理論,提高認識水平,交流經驗,及時反思,用校本研訓的理念,指導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飽滿的工作熱情,精誠合作,同心協力投入到這項課題研究工作當中,為我校的校本課程的研發與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做一點貢獻,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使我們自身的執教能力大幅度提高。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22

一、課題名稱:

《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本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本課題的背景:因為條件的制約,語文綜合性活動課在農村中學較難以開展,通過查閲相關資料並經過一輪“課改”的實踐與探索,對這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更激發了研究的興趣。語文綜合性學習屬於“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本課題就是研究如何在課堂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綜合性學習課的內容和形式,總結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方式,測評綜合性學習課對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作用。

理論意義: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不無裨益的。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學習語文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發揮其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實踐意義:活動課上,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實驗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着力於綜合性學習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學開發和充分利用,將“課改”有機地內化於多元互動、有序有效的主體綜合學習之中,從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學習方式平台,建立平等、民主、互動式新型師生關係的契機,實施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

三、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關於“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國外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它們獨特的國情之上,對我們國家的中國小來説,可以借鑑的成分不多。國內這方面的內容剛起步,如《語文課“綜合性學習”的歷史發展》(蔡明著)、《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教材使用策略》(顏國仁著)、《談語文課設置綜合性學習的意義及其實施策略》(徐麗豔著)等等,這些研究成果適合應用在城區條件較好的學校,不太適合於農村學校,而且,這些研究針對的是課外或校外進行綜合性學習,而在課堂教學主渠道全方位整合性活動的探索少。本課題則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着力於綜合性學習課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學開發和充分利用。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總目標是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階段性目標:

第一階段: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結合課內外閲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階段: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蒐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階段: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關心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瞭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五、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結合家庭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2、結合學校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3、結合自然科學和文化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等。

六、本課題研究的方法:

1、開始研究的方式:課例研究法;問題研究法。

2、收集資料的方式:數據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式:邏輯法。

4、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結題報告和相關論文、課件等。

七、本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從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的目標體系的確立、操作體系的實施、評價體系的應用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培養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第二階段:保持興趣,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

第三階段:綜合性語文活動,激發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八、本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階段成果、最終成果形式:撰寫階段報告和結題論文、課件等。

九、本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本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本課題參加人員為本校國中語文組教師。

李秀堅本課題負責人教研組長中學高級教師

李清雲備課組長中學一級教師

陳志東備課組長中學一級教師

謝玉進中學一級教師

陳海水中學一級教師

李水生中學一級教師

康有志中學一級教師

徐雅嬌中學一級教師

張素娟中學二級教師

戴永傑中學二級教師

洪秀霞中學二級教師

張梅端見習教師

課題組成員具體分工:

李秀堅(課題負責人)主持課題研究,負責制訂實施方案,總體策劃,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李清雲、陳志東輔助負責人進行策劃並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陳海水、謝玉進負責選擇課外讀物;組織、指導學生查閲資料。

洪秀霞、張素娟負責開展“結合家庭生活”方面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徐雅嬌負責開展“結合學校生活”方面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張梅端負責開展“結合自然科學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戴永傑、李水生、康有志負責調查、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每一階段所達到的目標。

十、經費估算及來源

經費估算:

1、外出培訓學習(差旅費、會議費、諮詢費等):6000元

2、資料書籍費、上網查資料的費用、文印資料費等:4000元。

3、成果彙編(成果鑑定費、印刷費等):4000元

經費來源:上級撥款、學校科研經費補助、自籌資金等。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23

一、課題的提出

1、今年來,在課堂中應用目標導學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運用導學案進行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來進行研究。理論研究者主要從理論方面探討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特質與理論依據,一線的教師則更多地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目標導學教學的具體作進行了探索,圍繞着[學案"的設計和學案的實施兩方面內容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目標導學還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標導學的內涵及策略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其次,現行教材的目標資料需要進一步明晰。最後,在目標進一步豐富和明確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實現導學而不是導教,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標導學教學新模式教學改革,該模式尊重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理念,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顯現。教師通過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目標、控制教學目標、檢測和評價教學目標等一系列環節,利用課堂內的資源及對問題的討論、分析與拓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把學習目標、內容在

45分鐘的課堂內分步實施完成。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課題研究的目的:

(1)教師學習、認可[目標導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優點。

(2)研究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效,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3)探索出高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2。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通過實施[目標導學"模式教學,探索、總結出適合該模式的歷史課堂教學案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改變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方式。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從[要我學"轉為

[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

(3)以研促教,加快我組教師的成長。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我組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二)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圍繞[目標導學",本着[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課例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採用[案例-評價-反思-交流"的教學流程,深入開展教學專題化研究,組織教師集體攻關。不斷提高研究的質量,探索在課堂教學中以[目標導學法"為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創新教育理論引領課堂教學的發展,從而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以及駕馭課堂能力的提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與主要內容

具體目標:

1、學生成才。學生協作互助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自學質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克服困

難的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公平競爭、集體合作的精神。

2、教師成長。通過[學習、實踐、評價、反思、交流、合作"的實踐策略,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改革過程中導學、導教、導練以及課後反思的能力。同時,通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師不斷鑽研業務,提升素養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促進廣大教師在改革中成長。

3、學校發展。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風、教風、校風的形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研究內容:

1、通過教師的[目標導學"模式課堂教學示範、現場聽課、評課及問卷調查與訪談,總結模式優點,使該模式能被其它教師認可。

2、通過示範課及輔導講座,使課題組教師基本掌握[目標導學"模式教學的基本流程,並進行實踐、創新與總結,實踐出適合各章節內容的課堂教學高效教學模式及優秀教學案例。

3、通過不同的目標導入案例,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與學生座談或問卷調查,總結出各章節的教學內容用什麼樣的目標導入方式才能激發出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獲得新課導入的優秀案例。

4、如何組織教學,達成高效課堂。即:

(1)通過教學實踐,教師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

(2)通過學習,借鑑及對比實驗,教師掌握編[合作學習小組"的科學。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總結出教師提出問題的科學、有效。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獲得採取什麼樣的討論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討論中得到收穫。

(5)通過了解、調查、追蹤對比,瞭解各學科、各章節哪些知識需適當拓展。

5、通過該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和總結出還有哪些不足及困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集合 篇2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實驗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樑,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

然而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到中學語文作業設計仍存在着很多問題,學生的作業狀況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觀。“應試教育”背景下所產生的語文作業問題依然根深蒂固,語文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抄記、重複套用,沒有思考的餘地,抄作業和不做作業的現象尤為嚴重學生每天的作業。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種各樣的教輔資料,學生疲於應付,苦不堪言。作業存在着忽視對人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人的主觀作用的弊端,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缺少學生、教師與作業的情感態度的真實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在反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申請了此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習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除了知識的累積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識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對學生而言,通過新型作業,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設計和整合學生作業的同時,需要學習鑽研、需要交流共進,在學習交流中,教師的團隊意識會加強,同時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內資源,增強教研組團體作戰能力,其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將會迅速提高。

三、課題的研究現狀

國外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設計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學生的課程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1)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2)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等;(3)口頭、聽力作業;(4)表演作業。

國內,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有不少的教師進行過有關作業的設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針對性地、系統地設計作業的質和量,讓學生一方面有選擇地開展個性化的學習,另一方面逐漸學會自主探究,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研究和成果還不多見。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作業設計要體現針對性,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智能體系,分類設計,如分析型作業、觀看型作業、口述型作業、研究型作業等,培養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等能力。教師要努力改變作業的老面孔,拋棄枯燥乏味的抄寫,拋棄茫茫題海的戰術,創新地佈置作業、科學地評價作業,使作業真正取得理想的質量和效果。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構建實現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作業設計體系。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類型的作業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穫,並在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樑。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功能。

2、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內容。

3、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形式。

4、研究優化作業設計的容量。

5、研究優化作業設計多種學科的整合。

六、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新課標關於作業的新理念。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輕鬆、幸福、快樂地成長。積極倡導小組互評互改的形式,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作業的批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解放教師。

七、課題的研究方法、步驟

(一)課題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輔之以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和調查法。

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公開教學,集體備課、評課活動等。根據研究目標,對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各種問題作出分析和小結。對本學科學生作跟蹤研究,並寫出研究報告。

重視資料積累,按研究內容寫出總結。邊實踐邊思考,及時總結,及時推廣。研究過程中要對研究成果進行一定數量論文的撰寫等。

(二)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擬用一年時間完成,即完成時間為XX年7月至XX年10月,共分為三個階段:

本課題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

1、準備階段:(.6.10-.8.31)

(1)確定課題。(2)組織調查、問卷檢測、分析,制定實驗研究方案。

(3)學習各種現代教學理論、學習領悟新課標的精髓。

2、實驗階段:(.09-.07)

(1)根據研究方案開展實驗工作,開展課題實驗研討活動,探究其方法和途徑,及時進行經驗總結。

(2)收集與本課題實驗有關的各種資料。

第一步(.09—.10):問卷調查,摸清我校作業現狀。

1.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問卷調查。

2.對學生作業問卷情況進行分析

3.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作業情況”教師問卷調查

4.對學生教師問卷情況進行分析

5.舉辦西安市第47中學作業展

第二步(.10—.11):立足校情,制定我校作業方案。

1.研討語文學科作業方案

2.制訂語文學科作業方案

第三步(.11—.12):充分調研,瞭解作業方案執行情況。

1.製作“西安市第47中學學生作業現狀的問卷調查”

2.對問卷進行分析

3.對現行作業方案進行研討

4.撰寫語文學科作業現狀的調查分析

第四步(.01—.03):反覆論證,修訂作業方案。

1.召集各班學習委員座談,瞭解教師作業佈置和學生完成情況。

2.召集各班優等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3.召集各班中等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4.召集各班後進生5名座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5.召集老師座談,聽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

6.分析現行作業方案存在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

第五步(.03—.04)修改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作業方案。

第六步(.05—.06)實驗總結,形成最終的作業方案

3、總結階段:(.06-.07)

整理實驗資料,對階段性成果及實驗效果進行彙總,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並填寫上傳《西安市-XX年度小課題結題申請表》《西安市-XX年度小課題結題報告》和相關的研究成果,及時聯繫指導專家獲取指導意見,保證課題研究符合結題要求,爭取課題研究獲得良好評價。

八、預期成果

1.預期難點:

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設計

2.創新點:

通過研究形成一些在學生情感、審美、需求上能接受的提高教學效率的作業設計方法。

3.成果:

語文教師樹立了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有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能不斷地關注,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在這裏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在這裏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在這裏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在這裏得到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xzjy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