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赴德國、法國企業技術創新考察團考察報告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赴德國、法國企業技術創新考察團考察報告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赴德國、法國企業技術創新考察團考察報告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赴德國、法國企業技術創新考察團考察報告

為了充分了解和借鑑歐洲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經驗,加強政府部門和骨幹企業在企業技術創新領域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工業經濟在新國際環境下健康快速發展,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在全國新技術開發推廣協作網的協助下,組織了部分省市經貿委和大型企業集團負責技術創新工作的25名同志,於2003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國和法國進行考察。組織單位對整個考察活動作了周密的安排,擬定了具體的考察提綱,確定了企業級研究與開發體系建設為本次考察的主題,有針對性地聯繫了德國工業聯合會、法國達索系統公司等6家相關社會機構和大中型企業作為主要考察對象。考察團的全體成員本着虛心學習、認真思索、重在交流的態度,積極參加每次考察活動,其認真、嚴謹、充滿熱情的工作精神及對相關業務和專業知識的深入瞭解,給外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動順利結束,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任務,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察活動基本情況

根據考察內容的安排,考察團重點訪問了德國工業協會,考察了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奔馳汽車公司)、BASF公司、P+S國際公司、DLZE公司和法國達索系統公司。通過雙方情況介紹、被考察單位的專題報告、考察團成員提問及相互交流、專題座談、研發與生產現場參觀等方式,使我們對歐洲主要工業國家的行業協會、技術服務機構和典型類型企業的運作模式、發揮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

1、德國工業聯合會(BDI)

德國工業聯合會是德國工業界最大的社團組織,是連接德國政府和工業企業間的橋樑,尤其是與德國大中型企業有着密切的聯繫。德國工業協會為中德工業界技術合作與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次在德國的考察活動,也是由協會安排的。

九月十九日,德國工業協會負責人在柏林熱情接待了考察團的全體成員,並由負責協會有關法律、資產和專利事務的菲根女士作了關於德國企業技術專利的專題報告。在德國,專利申請和專利保護已成為熱門話題,得到了政府和工業協會的高度重視。從觀念上看,德國政府推動企業專利的目的,其一是獎勵企業技術發明,其二是為了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專利是對技術發明者(企業或個人)的一種獎勵措施,是保護髮明權被他人非法盜用。同時,專利作為可立即投入生產的技術(不能僅僅是一種理論),應具有獨創性、實用性和新穎性,可為其他企業使用,以促進全社會的技術進步,但必須花錢。在專利申請方面,德國具有較完備的組織體系,企業可在德國、歐洲和國際上申請專利。德國在慕尼黑設在專利局,工業企業每年申請約有5至6萬件,集中在汽車、電子等領域,其中,西門子公司是德國專利最多的企業,約2.5萬件。歐盟對企業專利也十分重視,歐洲專利局成立有13年,在荷蘭海牙等地設有專門的審查機構。德國公司每年有2至3萬年直接在歐洲申請,企業還可在歐洲的某幾個國家申請,通過後在相應國家生效。國際上有120多個國家簽字認同的相關國際專利協議,其中包括德國和中國。德國企業對申請國際專利很積極,可通過國家有關機構直接向國際申請。在專利申請改革方面,為了簡化程序,縮短時間,減少費用(德國企業在歐洲申請專利費用較高,約5萬歐元,而美國、日本只有1~1.5萬元),德國和歐盟正在進行專利申請及保護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歐盟有望在2008年前出台統一的歐洲專利法規。

在報告後的座談中,雙方就兩國專利申請程序、保護措施、法制建設、政府及協會的作用等方面,進行廣泛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同時也反映出兩國在觀念、政策等方面的差異,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九月23日,考察團應邀訪問了總部位於德國南部工業重鎮斯圖加特(Stuttgart)市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即著名的奔馳汽車公司),由公司機械系統研發部經理ThomasHirth和負責東北亞市場開發與項目部總經理蔣仁才博士較完整地介紹了奔馳公司的發展情況、技術研發機構和項目組織模式等,詳細回答了考察團成員所關心的問題,並進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

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是由梅塞德斯汽車集團、克萊斯勒集團(儘管兩公司合併,但克萊斯勒公司的那部分仍作為一個單獨的業務部分)、商業用汽車部分、服務部分、其他業務活動部門、戰略伙伴等部分組成,2002年銷售收入為1600億歐元,其中汽車及其相關的服務收入佔99%,是德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

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十分重視技術研發,“技術和創新領域中的領導地位(leadershipintechnologyandinnovation)”是公司經營策略四個主要方面之一。公司現有員工36萬人(包括全球各公司),而在德國的總公司的研究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為2000人。2002年研發投入為80億歐元,佔銷售收入的5.0%。公司的便是在公司的研究部門主要包括:車身和動力研究部門、電器和機械研究部門、信息和通訊研究部門和公司環境管理部門。研究部門的主要任務是:1、跟蹤(monitoring),跟蹤當今世界上與公司業務有關的先進技術,跟蹤競爭對手的技術進展;2、技術應用可行性研究(appliedresearch/feasibility),針對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的基礎性研究進行分析,判斷哪些是有應用價值的,可轉化為實用技術的;3、應用技術的發展(applicationdevelopment),對於有應用價值的技術進行研究、開發,並與開發部門一起把該技術最終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4、服務(service),對應用的新技術進行服務。

公司在具體的科研管理程序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1)、公司的年度研發計劃由各研究部門自行提出,在公司董事會上進行評審,一旦通過,即納入公司財政預算,研究經費由董事會進行分撥;(2)、研究部門年度研究經費中的50%是通過本部門提項目計劃,由董事會分撥的,另外的50%經費是從開發部門的經費預算中獲得,這樣確保了該項技術的研究最終將應用的實際生產中去,而不是僅侷限於實驗室;(3)、研究部門與開發部門通過項目、預算等來聯繫起來,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都包含在每個研究小組中,共同確定該技術是否與生產有關。在項目開始階段,一般由研究部門的人員作為項目的負責人員,待項目進行到一定階段,項目研究的指標達到了預定的目標,經過評審後,項目轉由開發部門的人員負責,雙方共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最終把該項技術完全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4)、公司研究部門與大專院校在研究方向上有較明確的分工。大專院校主要進行的是基礎性研究,而公司研究部門主要進行的是應用性研究,當然,在各自的研究過程中,技術上可能會出現交叉。大專院校的科研經費是由國家撥給,公司有時會提供部分經費,但也是少量的;(5)、在與大專院校的合作過程中,知識產權視各個項目具體情況在合作前由雙方約定,有的擁有完全產權,有的共同擁有產權,有的只擁有一小部分產權;(6)、在科研人員的激勵方面,他們是按照公司的整個激勵體系來對科研人員進行激勵的,並沒有單獨設計一套激勵體系。對科研人員除了物質方面的激勵外,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激勵,激發他們創造的動力,讓他們感到,自己的發明創造、研究能夠被戴姆勒-克萊斯勒這樣著名的公司使用,是一種無上的光榮。

3、德國BASF公司

德國BASF公司成立於1865年,開始主要從事染料、人工合成材料的生產,通過技術創新,公司發展為具有5大類產品(主要以石油、天燃氣為原料的各種有機、無機化工產品或中間體)的世界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之一。2002年公司銷售收入達到320億,屬世界500強企業。

公司以技術創新為基石,重點考慮競爭對手情況和市場需求,大力推進企業技術研究開發。公司設有三大研發機構,另外還有眾多的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部門。公司每年用於研發的投入10~12億歐元,約佔銷售收入的3.5%。公司研發投入的分佈主要在四個方向:用於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約佔36%;對現有技術和產品的改進約佔22%;對現有工藝改進約佔32%;實施新方法、新工藝約佔10%。BASF公司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在德國大型企業中具有代表性。項目的提出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公司根據戰略發展需要,提出並下達相關的研發課題,而更多是由下屬部門或公司根據競爭對手和市場情況提出,構成整個公司的項目計劃,遇到困難或成果應用不上時,由公司決策層決定課題是否進行下去。項目經費也主要由下屬部門或公司投入,項目成敗也由其負責。

作為國際性的大公司,BASF公司除自身有較完整的研發機構外,還十分注重同大學、研究機構和其它企業合作開發,僅在歐洲就有800多個合作伙伴,在亞洲也有30多個,從而大大增強了公司的創新能力,使其一直處於世界化工技術的前列,而且不斷開拓生物化學等新的技術領域。

BASF公司同中國的合作有了良好的開端,如與同濟大學合作研究化學廢水處理技術,在上海也有合作生產項目,在南京的揚子乙稀項目已投資30億美元,2002年在中國研究性投入18.3萬美元。這次考察團的到訪,BASF公司非常重視,公司負責人表示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計劃到2010年,公司70%的營業收入來自於中國或亞洲市場。

4、達索系統公司(DASSAULTSYSTEMES)

9月30日,考察團興致勃勃地考察了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法國達索系統公司,受到公司十分熱情的接待。CATIA軟件設計者、達索系統公司創始人佛朗西斯.貝爾納(FrancisBetrnard)先生親自為考察團介紹達索公司的發展情況、主要產品和發展戰略等,安排參觀了研發部門和虛擬現實實驗室。

1981年法國馬賽達索飛機公司(AvionsMarcelDassault-AMD)決定成立達索系統公司,以便開發新一代的CATIA設計軟件,佛朗西斯.貝爾納受命成立新公司,並與IBM簽定了合作伙伴協議,在全球商業化銷售及推廣CATIA軟件。達索系統公司通過與IBM合作,使公司的研究開發人員全力投入到CATIA軟件的深入開發,極大地豐富了該軟件的功能,使其成為模塊化開放式架構軟件,能整合相當數量的尖端應用程序。九十年代初,達索系統公司成業全球航空及汽車製造業最著名的專用設計軟件供應商,擁有福特、豐田、寶馬、奔馳、VOLVO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用户。通過不斷的合作與收購SolidWorks等全球主要機械設計軟件開發企業,大大地擴大了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開發人員從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4000多人,使CATIA不斷升級面市。2002年同IBM合作,在全球範圍進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系統銷售,並被評為世界領袖型企業。

達索系統公司在短短的20年裏,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發展成為銷售額達7億歐元、在全球最具競爭優勢的軟件企業,公司成功經驗有:(1)、具有極具明確的戰略,制定了不同時期的軟件開發目標,從3D到虛擬仿真技術;(2)、具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如CATIAV5等;(3)、具有強有力的合作伙伴,不斷擴大研究開發隊伍,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5、P+S國際公司(Pickhardt+SiebertGmbH)

9月22日,考察團應邀參觀了位於德國漢諾威市附近的P+S國際公司。P+S國際公司是德國以生產壁紙為主的中型規模的企業,也是本次考察活動考察的唯一中小企業。公司生產壁紙有125年的歷史,現在發展為能生產區3大類1800多種、7500萬平方米壁紙、年銷售額3500萬歐元的專業壁紙生產企業。

在德國有100多家各類壁紙生產企業,市場競爭十分激烈。P+S國際公司的產品卻能在德國市場佔有20%的份額,屬於德國壁紙生產三大公司之一,而且產品大量銷往西歐,是東歐壁紙的主要供應商,在歐洲各大專業建材市場均有產品展示,是歐洲著名的壁紙品牌。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P+S國際公司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關鍵是公司具有明確市場定位、專有的工藝技術和很強的新產品開發能力。公司是根據市場的需要確定產品結構,針對用户住房卧室、客廳、廚房、衞生間、走廊的各種需求信息,開發出不同花色品種和適應不同居住條件的產品,從而保持着較高的市場佔有率。P+S國際公司作為中型企業,仍十分重視技術創新。公司設有專門的技術研發中心,每年直接用於新產品、新技術開發的資金70萬元以上,約佔銷售收入2%,從而保證了新產品研發的進度和壁紙生產技術在歐洲的領先水平。公司每年有500~600餘種新產品推向市場,基本做到所有產品每兩年更新一次。不斷保持和擴大公司在較專門的產品市場的技術優勢,始終擁有專有技術,是百年老企業不斷髮展的根本因素。

6、DLZE公司(DienstleistungszentrumEmmerke)

德國DLZE公司是一家專門為企業提供各類技術服務的中小型諮詢公司,本次考察活動將此公司作為重點考察對象,對於剖析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中介服務機構的運行模式,通過借鑑其成功經驗,建立起符合我國企業實際的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具有重要意義。

DLZE公司的服務範圍十分廣泛,公司下設技術維修服務、服務熱線及法律諮詢、培訓等10多個部門,利用他們對市場、各類企業及產品十分熟悉的優勢和信息資源,開展各種產品和設備的技術維修、市場諮詢、代客户管理營銷合同、物流及工業化生產過程專家諮詢服務、電子商務等多種業務。公司運用網絡信息平台和SAP公司定製開發的資源管理系統,每年接受10萬個音頻、視頻及家用電器、電子設備的維修、維護項目,發送8萬件客户委託的物品,組織流轉100萬件貨物,接受7萬個電話諮詢,僅技術修護和諮詢每年為公司創造450萬歐元的營業額,服務業務的利潤率在15%以上。

DLZE公司成功的經驗在於:其一,能站在德國乃至歐洲市場的高度,把用户的點滴需求彙集成公司系統的有規模的業務,不和大企業爭市場。例如,我們在現場看到,有些連國內很多維修部門也看不上的電子設備,DLZE公司卻將此做成很大的業務(佔公司營業額的50%);其二,整個技術服務業務十分繁雜,DLZE公司充分發揮了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保證了服務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創造了較大的利潤空間。

二、考察活動主要收穫

歷時14天的考察活動是在不斷地瞭解、觀察、交流、諮詢、思索,甚至是觀念的碰撞中進行的。全體成員都感到,此次德、法之行,印象深刻,感觸頗多,得到的啟示也不少。主要收穫有:

(一)、促進了相互瞭解

在考察團的25名成員中,大部分人從事較為專業的技術工作或技術管理工作,均是本單位的骨幹,日常任務繁重,很少有機會到國外相關單位考察學習。本次考察活動安排在與中國工業界合作項目較多的工業發達的國家,考察的主要單位中,既有國際知名大型企業,也有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小企業,既有工業協會這樣的專業機構,也有為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很有代表性。通過實地參觀、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團成員對西方工業化國家企業的技術研發體系的基本結構,企業級技術創新項目組織模式,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對研發項目的理解及各自職責,企業技術研發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方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建立及運作情況等等,有了較為直觀、深入的瞭解,對歐洲國家的工業經濟及政治、文化、社會管理等,也有初步的瞭解。另一方面,在考察活動中,各位成員表現積極認真,思想活躍,主動地介紹我國或本單位技術創新方面的情況和做法,恰當地提出了許多有深度的問題,甚至是專業性較強的問題,使德、法工業界的朋友對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對我國工業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對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情況,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考察學習的同時,許多成員同對方商談進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國工業聯合會與中國工業聯合作初步商定,將在今年內在北京組織一次工業領域的技術專題交流活動;達索公司初步接受重慶市經委的邀請,在虛擬設計製造技術及CATIAV5軟件技術推廣應用方面,共同組織一些活動。考察活動結束了,但進深的交流與合作還在繼續。

(二)、獲得了有益的啟示

儘管德國、法國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工業發展水平與我國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對於企業技術創新工作來説,其工作對象和追趕求的目標相同的,外國新的觀念、好的做法、成功的案例,對我們很有啟發,有利於我們的政府有關部門和廣大企業學習、借鑑,改進工作。初步歸納,有如下幾點:

1、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企業專利工作對於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企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保證我國工業經濟在國際大環境下健康快速發展所具有的戰略意義,不僅僅要面上號召和引導企業申請專利、保護專利,而且要學習德國政府的做法,重點做好三件事:健全機構,完善法規,加強服務。即利用法律的力量,營造良好的專利發展環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規和服務效能,減少企業申請專利的成本(人力、資金和時間)。另一方面,工業企業,尤其是大型骨幹企業,要將專利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先決條件之一,作為培育國際性的現代企業的必備素質之一,予以足夠的重視,抓好抓實,切不可遊離於專利保護之外,更不能借專利法規縫隙而生存。

2、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導、引導和督促企業重視和抓好技術創新工作。其一,不能誤認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企業對技術創新和重要性及其內涵認識已經明確了,政策體系已經完備了。我們屬於後發展國家,現代工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需要掌握,先進適用技術需要開發應用,這就要求我們比德國、法國等工業發達國家予以更大的重視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們瞭解到,德、法企業研究開發組織體系十分嚴密完善(如奔馳公司、達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國政府2002年投入200多億歐元,直接用於企業技術研發。對於這一點,我國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決策者都應用清醒的認識,行動的遲緩只會帶來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國企業競爭能力的減弱。其二,不能誤認為只有大型企業才需要特別重視技術開發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業只需作一些產品或工藝的改進。實事上,企業不分規模、所屬行業,只要參與市場競爭,就必須有其存在的技術條件,有其核心技術、專有技術或相對優勢技術,以及技術所附加的新產品。例如,我們考察的P+S公司僅生產各類壁紙,不應屬於高新技術產業,但是,P+S公司十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其壁紙生產工藝及廢料處理技術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日本的相關企業也要採用他們的一些技術。這一點對於我國許多傳統產業的中小型企業,尤其值得深思。

3、我國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內部技術開發項目的組織,應借鑑國外企業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更有利於激發企業科技和管理人員潛能的新的企業研發項目管理模式。國內企業組織技術開發類項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達項目計劃及資金計劃等,研發部門組織項目的實施,完成後再上報告,上層部門予以考核驗收並配套以相應的獎勵措施等。在考察中,當有的考察團成員詢問對方有何獎勵與懲罰措施時,對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後來才瞭解到,在德法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屬部門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項目是下面根據市場或技術發展需要提出),但最終是下屬公司或部門更關心自己承擔的項目的成敗,有的項目的失誤會導致一個部門的撤消,可謂生死悠關,又何須更多的獎勵和懲治呢?從這裏我們可得到更多的啟發,我們的企業級的技術研發項目組織,應更多地引進市場經濟特性的、非權力與精神因素操縱的新機制,應該認真審視一下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推行的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進行的十分嚴格的企業技術中心評價制度。

4、產學研聯合開發是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倡導的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們在考察德國、法國著名企業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的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術實力越強的企業(如BASF公司、奔馳公司、達索公司等),產學研聯合及企業間的實質性的合作越廣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與同濟大學,達索公司與IBM等),不能理解為“企業技術力量不強,才找大學研究所來幫忙”。因此,我們應總結我們成功的經驗,繼續做好產學研聯合工作。

5、德國工業聯合會對於構建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樑,促進國內外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們的工業聯合會及眾多的行業性質的協會、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學習借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我們努力在建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難,需要政府的幫助。但是,服務於市場經濟,必須首先自己走向市場,必須具備足夠的市場生存能力。政府部門在指導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時,就是要幫助相應的服務機構和組織增強這種生存能力。

(三)、增強了工作的信心

在歷時14天的考察活動中,我們既看到了德、法等歐洲國家的發達和工業的強大,同時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國在近二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我國在人民生活、城市建設、工業經濟等方面所取得的進步,感受到中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心目中日益增加的份量。我們充滿信心:只要中國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只要我們繼續艱苦奮鬥,紮實工作,抓好改革與創新,一個嶄新的、開放的新型工業化國家必能在不遠的將來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執筆:李銀國、黃學工、趙蘇慶、李峻海、周明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389j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