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教師工作總結 >

《魚游到了紙上》教師評課總結:構建語用課堂,提升語文素養

《魚游到了紙上》教師評課總結:構建語用課堂,提升語文素養

導語:《魚游到了紙上》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很多名師都上過,而且上得非常精彩。吳春來老師憑着自身的語文素養和紮實的文本解讀能力,另闢蹊徑,上出了別樣的精彩。

《魚游到了紙上》教師評課總結:構建語用課堂,提升語文素養

一、教學價值的準確定位

對於這樣的一篇勵志性的寫人文章,人文內涵非常豐富,很多老師會不自覺地引導學生從內容入手,感受人物形象,挖掘思想內涵。吳老師敏鋭地發現文本表達上的特點,將教學價值準確定位在語言的學習與寫法的揣摩上。教師教得清晰,學生學得深入。

吳老師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暗示青年是個聾啞人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青年的形象。然後巧妙設疑:作者為什麼不在描寫青年外貌的時候就直接介紹他是一位聾啞人呢?學生有了前面的閲讀體驗,很自然就發現這是一種鋪墊,能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伏筆的特點及表達的妙處,水到渠成。這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既展示了有思考、有深度的語文學習過程,又幫助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提升了語文能力。

二、年段特點的鮮明體現

本堂課在年段目標的把握上非常精準。根據中段的年段特點,吳老師注重詞語的學習,隨文學習生字新詞,比較品味疊詞的表達效果、運用關聯詞學習表達等,多種形式的詞語學習,幫助學生豐富了語匯,夯實了基礎。注重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在讀句子時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帶着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等,這些都是中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段的訓練也是這堂課的一大亮點,吳老師以文章第七自然段為例,一方面引導學生品讀文章語言感悟青年高超的繪畫技巧,一方面巧抓分號幫助學生認識段的結構,然後借用關聯詞語加深對並列式構段方式的認識,最後引導學生當堂背誦,積累語言。整個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學生得意得言,學得酣暢淋漓。

三、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陳先雲認為國小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本堂課立足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做足文章。如課前質疑,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理解魚游到心裏與游到紙上的關係時,吳老師引導學生反覆讀書,到書中尋找答案,通過品讀關鍵語句,理清三者的關係,然後又要求學生用關聯詞語“因為……,所以……”來説明,將語言表達與思維訓練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段的教學環節,吳老師從句與句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繫入手,引導發現構段特點,在句子與段落之間巧設橋樑,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吳老師立足國小語文核心素養,準確把握年段目標,重視語言實踐與積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得紮實、學得有效,課堂精彩紛呈、亮點頻現。但在教學的設計上還要注意減少瑣碎的無效的提問,精簡教學環節,板塊推進教學,留給學生更多的語言實踐的時間與空間。

【自我發現】

發現“課脈”

課堂如文章皆有脈絡的,課堂的脈絡,可以稱之為“課脈”。劉老師在點評中説,“注意減少瑣碎的無效的提問,精簡教學環節,板塊推進教學”,其實就是在講“課脈”的問題。

我主張從言語形式角度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生學會發現,以此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教什麼。

那如何來教呢?必須會發現“課脈”。此課出現無效提問,環節不夠精簡,推進稍欠藝術,皆因“課脈”把握不準。

好課是靈動的,“課脈”呈曲線流程,這裏需要老師及時捕捉學生學的信息,以此生成。生成的過程,就是思想的過程;“課脈”之美,亦思想變化之美。

好課是有過渡點的,“課脈”不可斷裂。每一處過渡,就是教學板塊的銜接;過渡不可少,自然最重要。課堂有幾個板塊,其實就是課堂有幾處環節,板塊的設計,因文本而定。《魚游到了之上》分三個板塊:學習伏筆手法,比較閲讀三句話,品讀文段。三個板塊如何過渡,何時過渡,是課堂教學關鍵。而這樣的過渡取決於學情,而學情的把握在問題中發現。這需要教師設計每一板塊主問題,若設計好主問題,老師切忌無效地反覆提問,如此勢必導致課堂主題不集中,顯得臃腫、繁瑣。故而,教學需要等待,需要安靜,需要給學生留足閲讀和思考的時間。

本文作者: 湖南省長沙市中國小教師發展中心劉亞雄

公眾號:春來詠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aoshi/jwzw0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