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四有”教師學習體會:做有思想的蘆葦大綱

“四有”教師學習體會:做有思想的蘆葦大綱

三百六十行,行行皆不易。隔行如隔山,各行各有難。教師因肩負着“教書”—“授業”、“解惑”和“育人”—“傳道”的雙重責任,故使教師這一行業更顯神聖和莊重。我們説其“偉大”也非故弄玄虛。有人説,世界上三種最親密、重要的關係是:親人、老師和同學(戰友)。可見,教師實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又異常重要的職業。

“四有”教師學習體會:做有思想的蘆葦大綱

天下萬物,芸芸眾生,為師者亦是熙熙攘攘,人來人往。除非你甘於平庸,做一輩子的“教書匠”,以默默無聞、四平八穩為榮,否則,就應該在這個平凡、清苦的崗位上活出自己的風采和特色來。

一個有理想、有能力的教師就應該做一個“有思想、有情趣、有特色、有成果”的“四有”教師。

一、做一支有思想的蘆葦

蘇格拉底説:“人之可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思想”。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人之所以區別於其它動物,就因為他是一種會思考、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教師是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其思想和境界更應比同類“動物”更上層樓。人類文明史發展至今可謂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千花齊放,萬家爭鳴。僅以教育教學為例,各種思想、流派、理念、風格、教法、學法紛紜變幻,課堂改革新潮迭起。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主見和特色,很容易誤入歧途,喪失自己。所以,一個教師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一個教育家首先是一個思想家。古代聖賢孔子則是很好的榜樣,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貫穿中國整個教育史家,至今仍熠熠生光。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自身既是哲學家、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三人並稱“希臘三賢”。

我們雖無能、無力為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但可有能有力修一些哲學,有一些思想,立一些教育理念,概言之,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這是一個讓廣大教師忽視卻也為此羞赧的問題。我們已習慣於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絲不苟”、“無私奉獻”、“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是呀,人民教師在用燭光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同時,可不能迷失了自己前行的道路!教師不只是一個舉火者,而應該是一個舉火在前,慨然前行的“嚮導”和“拓路者”;他手裏舉着的,不該是能量有限的蠟燭,而應該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萬能萬通、永生不滅的“永動源”—只要有光有風有空氣,乃至有雨雪雷電,這“永動源”就會熠熠生輝、光照萬年億年。

教師的思想就是這“永動源”。支撐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學能力的,不是基本功、方法、技巧等流之於表面的“技術”,而是為之提供無窮動力的教育思想,這恰比是“流”與“源”的關係,“末”與“本”的關係,“目”與“綱”的關係。

一個以教育思想武裝起來的頭腦,既不會盲從,也不會盲幹,更不會無為,他清醒周圍的現實,更清醒如何以自身的思想、力量去影響、帶動大批的人去影響和改變這一現實。他是教育界的普羅米修斯,是杏壇的基督。

遺憾的是,大多數教師在忙碌、繁雜的日復一日的“教書育人”中隨波逐流,跟着感覺走,跟着潮流走,忙碌、消耗着自己,也迷失着自己;即使有一些思想,也因為懶惰,因為忙碌,而疏於整理、挖掘和實踐,天天是學不完的理論,搞不完的教改,批不完的作業,應酬不盡的“檢查”,疑問和思想被教養所代替,願望和理想被瑣屑所消磨,思想在哪裏?在名家的説教裏,在教參的規定裏,在這種層出不窮的“式”、“段”、“步”、“法”中,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的口中,唯獨沒在自己的大腦中。

人為星輝,我為塵埃;但大狗叫,小狗也應有自己的叫聲。教師有思想,教育才有意義,職業才會變成事業。一棵有思想的蘆葦,永遠比牆上蘆葦站得更直更久。

二、人要有情趣

情趣是一種色彩,一種標誌,是讓人迅速地識別你,也讓你迅速地與他人區別開來的色彩、符號。遺憾的是,筆者在現實生活中很強烈地感受到,教師在廣大羣眾的視覺裏是嚴肅、認真、刻板的一類羣體,是值得尊敬但不值得親近、可愛的一類人。這雖與行業間的誤解和媒體形象有關,但更與教師的客觀表現有關。知識分的優雅、博學、從客、慈悲更應該引起社會的敬佩和親近;但有時候,敬佩並不值得親近,“敬而遠之”自有其理。

既要讓大眾“敬”,又要讓大家“親”,這是教師親近社會和民眾的一道必做題,這道題首先要從培植“情趣”解起。

英國當代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羅蒂在他的《後哲學文化》一書中説到:“所謂人類的進步,就是使人類做出更多有趣的事情,變成更加有趣的人。”梁啟超認為趣味乃是“由內發的情感和外受的環境交媾 出來”,“把我的生命和宇宙的眾生進合為一”(《中國韻文裏頭表現的情感》)。在《關於趣味》一文中,他講的“凡趣味的性質總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終。所以能為趣味之主體者,莫如下面的幾項:一、勞作,

二、遊戲,三、藝術,四、學向。”

情趣來自豐富的內心和對外部事物細緻、敏鋭而準確的感知和描述。情趣是一種高雅的情感的外在體現,也是一種修養的物化。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刻板、認真的傳教者,這樣的傳教者即使再認真、敬業,他只能獲得職業上的認可和尊敬,而不能引起受業者靈魂上的震撼。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要讓學生“親”,必先讓學生對你有興趣。為師者身上必先散發出迷人的“光”和“採”,才能產生“誘”和“惑”。一個情趣盎然、充滿活力和風采的教師,往往在教學中舉重若輕、事半功倍。可以講,教師的情趣越高雅、越豐富,他的氣場就越強大,他的魅力就越迷人。

情趣的體現不拘一格。琴棋書畫是雅趣,讀書、歌唱、寫作、收藏、體育、繪畫等何嘗沒有雅緻?做教師的就怕一天到晚板着臉孔,一派莊重肅穆,拒人於千里之外。那樣一個乾巴巴的“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永遠也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與熱愛的。筆者高中時的班主任,就是這樣一位教師。他身材高大,表情冷漠,眼神冷峻,讓人不寒而慄;高中兩年,同學們沒見他笑過一次。上他的課時,大家都小心翼翼,膽戰心驚,生怕被提問到。畢業幾十年過去,同學間和他來往的很少;雖然他也是一位正直的教師,但就是沒有和他親近的願望。他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極熱情地招待偶然登門拜訪的學生,但依然無法消弭他與大家間橫隔了幾十年的拘謹與尷尬。他除了上課,很少見他有什麼愛好;他嚴肅而自閉,莊重而孤單;説他生活缺少情趣,雖有些大不敬,卻事實又如此。

一個充滿情趣,雅趣橫生的教師想叫學生不親近也難。教師在課堂上的神采飛揚固然能吸引學生,但如果在課下也能讓學生見識到你最真實、豐富而精彩的一面和“多面”,學生們會用什麼樣的眼光看你?——想必那一定是羨慕、崇敬又神往的。愛因斯坦説過:人的差異產生於業餘時間。同理,人的情趣也源於業餘時間,教師不應該只在講台上風光,講台下“走光”。教師的人格魅力的形成是與他的情趣成正關聯的。

三、做有特色的教師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教育的特殊性、複雜性更不允許廣大教師千人一面、異口同聲。教師在務求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理想的同時,更要精心打造自己的教學文化,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中國乒乓球幾十年長盛不衰,靠的就是看家本領“快”、“變”、“靈”,這是中國乒乓球的文化特色。教師整天面對着幾十雙、上百雙充滿靈性與審視的眼睛,在交集和互動裏,你不可能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不變應萬變。你要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尊敬和迷戀,就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學生一般都是喜歡那些生動、有趣,在教學上富有鮮明特色的教師的。一個學生從上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要結識幾十乃至上百個教師,而他記住的、喜歡的教師不到10%。忘卻的,平庸闇淡;記住的,特色鮮明。沒有特色的教師不會在學生的印記裏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色是生命力,也是創造力。在知識分子云集的教師隊伍裏,教師間的競爭是空前激烈的,在關乎評優、職稱、獎勵等敏感問題上,孰優孰劣,孰上孰下,伯與仲只在毫釐之間。當你抱怨自己未能脱穎而出時,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有出類撥萃之才;杏林亦如武林,杏壇亦是戰場。一招鮮吃遍天。你在教學上的“一招鮮”是什麼?是知識淵博,口才出眾,還是講課精彩,引人入勝?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看似老生常談、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可是,就在這平凡與瑣屑裏,他和你,你和他就慢慢地扯開了距離。那些出名的、獲獎的、晉級的、成績優秀的,往往是那些教學富有特色的教師;被上級教研部門關注、被學生和社會認可的教師也往往是個性鮮明、教學有方的教師。有方即有特色。四平八穩,死水一潭、毫無激情者,永遠都是鋪路石。於漪、魏書生、李鎮西、韓軍、程翔、竇桂梅……這些語文名家,哪一個不是特色鮮明、特點出眾?

特色是教師綜合素質的突出表現,尤其是在推行教育改革的當下,各種“流”、“派”、“法”、“式”橫行;三教九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學改革切忌形成“大一統”的模式,更不能搞一言堂、一刀切。任何教法與風格都是一家之言,任何成功的教法或改革的背後,都有當地教育資源乃至行政資源在起作用。教學改革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革”。這“材”包括教師、學生、教材乃至經費投入等諸多方面。教學質量的提高遠不是學一套教法就一勞永逸的。

有思想的教師應該結合學生與自身的特點,摸索出一條適合本校、本班特色的教法,切勿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語文教學要形成特色,有很大的機動和選擇的空間。聽、説、讀、寫、譯、編每個領域裏均有可探索、試驗的空間。只要你有素質、有信心、有辦法,就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你也一定會實現從“匠”到“師”的飛躍。

四、做有成果的教師

如果你是一個有思想、有情趣、有特色的教師,想不出成果也難;即使再普通的教師,也應該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做教師的也要有“雄心壯志”,以謀“宏圖大業”。許多教師在走上教師崗位之後,只滿足於勤勤懇懇、紮紮實實地工作,以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為信條、為榮,這本無可厚非;做個平凡的小人物也是一種偉大,但平凡之中應該追求事業的“不平凡”,應該完成由教師“職業”到“事業”的飛躍和轉換。這是一種境界。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在教學崗位上問心無愧、不負良心就夠了,並不求什麼功名利祿、轟轟烈烈。這種想法沒有錯誤,但卻有失偏頗。追求成果與以上觀點並不矛盾,成果也是對一個教師教學素養和能力的綜合考查。一個追求上進和高境界的教師永遠不會拒絕成果,成果也不會光顧平庸者、懶惰者和毫無準備者。當你抱怨自己命運不濟、生活不公時,應該自忖:我是否比他人思考得更多,付出得更多,創新得更多?

成果並不只單單指教學成績。教學分數只是最原始的成果。絕大多數教師一生被分數捆住了手腳,遮住瞭望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追逐着分數、率的攀升。眼裏只望着這些“小果”,故而從教幾十年,除此之外再無更大的成就,成了名符其實的教書匠,從沒想、甚至畏懼在教研、教改和其它方面作一些探索、實踐和犧牲;只是在關乎到切身利益的評優、晉級(職稱)上,才如夢初醒、斤斤計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krp7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