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學習十七屆三中全會心得:農村改革新的里程碑

學習十七屆三中全會心得:農村改革新的里程碑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政策極大地煥發了廣大農民的創業激情。毋庸置疑,30年的改革開放成就是巨大的。據測算,30年來,農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長了30倍,廣大中國農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不僅改變了自己的貧困命運,過上了好日子,而且推動了整個中國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學習十七屆三中全會心得:農村改革新的里程碑

摒除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站在全局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高度上看,的確不容盲目樂觀,我們與小康社會、現代化農業的目標相去甚遠,與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形勢發展的大格局仍然格格不入。

我們應該承認中國農業還處於粗放式生產經營的落後階段——小、散、弱、差。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的現狀讓我們難以自豪:土地分散、生產簡陋、各自為戰、經營落後、土地的利用率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們的農業還沒有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軌道。長此以往,將嚴重製約中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進程。

温家寶總理在XX年的兩會時坦言,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中央幾代領導人的認識是深刻到位的。我們的差距的確很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實踐證明——規模化生產經營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業的根本出路——這也是中國農業唯一的路徑。規範土地流轉可以合理、科學地配置土地資源,就是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適度的規模經營,不斷推進我國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建設新農村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包產到户解放了生產力,解決了吃飯問題,但生產關係卻落後於生產力。這不容忽視。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三農”存在“三仍然”,有“三最需要”——“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特別是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深入,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村問題遠非如此。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在國際經濟危機四伏、金融秩序動盪不安的當口,黨和國家領導人淡定從容,把“三農”問題擺在突出的位置,這很不容易!中國不是獨善其身,也非因為一枝獨秀,而是抱着負責任的大國態度,充分説了我們的黨中央、國務院頭腦清醒,勇於承當責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民本思想,同時也表達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堅強決心。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範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健全農村**管理制度”。這對中國農村、農業、農民奔小康、做大做強、參與國際競爭等等,無疑提供了極佳的政策支持。

自從包產到户,農民雖然嚐到了甜頭,也有了奔頭,中央的決定是好啊,但目前農民兄弟們還站不到這個高度,也沒有如此的科學發展觀,仍然還處在盯住自己一畝三分地階段,所以對中央的政策不一定能夠理解深透。但是由於近幾年中央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受歡迎,深得民心,以至於下一步改革,農民兄弟自然會有較好的預期。但無論如何變革,他們最期望的是越來越好,至少有飯吃、有錢用、有房住,看得起病,政策穩定。

我出身於農村,對農村有特別的情感,對農民也比較瞭解。今年因特殊原因,多次回老家——湖南農村。農村的變化給我的感受很深,但同時我也注意到昔日的村莊在逐步消失、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完全老化、部分農田在荒蕪、生態和環境在被破壞、迷信活動和賭博活動盛行、集體經濟薄弱、基層組織建設渙散。看到這種情況心理有説不出的滋味,但又無能為力。這當然是一隅之見,但至少説明了中西部農村現狀——與東部農村差距越來越大,與新農村的目標也相去甚遠。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基層組織是他們的依靠。獲得了土地的農民卻無力走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天地,更沒有走向市場。基層組織也未能帶他們走出新的希望。閒暇時間除了打工就是打牌。中國農村已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也面臨新的發展課題。

十七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起點上,描繪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路線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新的春天,增添了新的動力。作為農民的子弟,我感到很高興——但又高興不起來——就如眼下的救市舉措——仍希望這一攬子計劃能振興中國農村——更期望這麼好的政策在具體執行中不要走形變樣。但無論怎樣,我還是堅信——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必將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新的里程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pv38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