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加快“工業強縣”進程 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大綱

加快“工業強縣”進程 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大綱

加快“工業強縣”進程

加快“工業強縣”進程 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大綱

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幾億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今後二十年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繪製了宏偉藍圖。作為元謀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典型熱區農業縣,生產力不發達、工業化水平較低,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步伐,加速工業化進程,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一、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步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工業強縣”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現實需要。當前,我縣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準確把握經濟規律,科學合理地提出了“雙目標、雙支柱、雙動力”的經濟發展戰略思路,大力培植綠色產業和特色旅遊業兩大支柱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同時,也暴露出制約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大,一二三產業比例關係不合理,工業發展步伐緩慢,城鄉勞動力就業渠道不暢,就業壓力大,財政結構較單一,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等問題,嚴重困擾着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面對嚴峻的發展形勢,圍繞產業建設,培強壯大工業經濟,推進工業化進程,千方百計整活現有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二、元謀縣工業經濟發展概況

元謀縣工業從六十年代開始起步,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中,發展十分緩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元謀縣工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以製糖、建築建材、造紙、糧油、蔬菜脱水,飼料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物質基礎不斷增強。特別是“八五”、“九五”期間,歷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在以製糖、建材、造紙為骨幹產業的同時,還拓展了化肥、機械、採掘、飲料、加工等行業,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長。“八五”末(1995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4.075億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長 115.4%,年平均增長11.28%,地方財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遞增,1995年達2862萬元,比“七五”末增長243.16%。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6.1443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0.8%,財政收入5381萬元,比“八五”末增長88%。

進入新世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國有企業機制不活、技術管理落後等弊端充分暴露,企業效益大幅度下滑,連年虧損,部分工業企業已到資不抵債的地步。元謀糖廠、造紙廠破產,縣副食品廠,食品公司被兼併,元謀工業經濟陷入困境,全縣經濟發展勢單力薄,缺少強勁的支撐力。面對嚴峻的形勢,縣委政府不斷深化縣情認識,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一是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合理採用兼併、重組、破產、出售、轉讓、股份合作等方式,轉換經營機制,積極幫助企業開闢新的發展路子,努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二是靈活運用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和各種有實力的經濟實體在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後,從單一的服務行業中突破出來,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積極投身農產品加工行業,實現“二次創業”。三是全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用豐富的資源優勢與外商攀親,用優越的社會環境與外商搭橋,用優厚的物質條件與外商合作,用誠實守信的原則與外商交心,千方百計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着力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區,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優勢的發揮,措施的落實,使全縣工業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工業經濟呈現出恢復性增長的良好態勢

以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區為龍頭,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提供優惠條件,把具有一定實力的私營業主組織起來,着力建設集農產品加工、儲運、冷藏、保鮮、包裝為一體的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培植龍頭企業,引導羣眾圍繞市場和龍頭企業調整種植結構,通過龍頭企業推動,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初具雛形,有14家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在園區落户發展,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二次創業”。

2002年,全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2440萬元,比上年的27066萬元增長5374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6%。全縣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856萬元,比上年增加51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4%。

(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對國民經濟貢獻率增強

到2002年末,全縣工業企業户數達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長10%,從業人員達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長37%;全毓屑骯婺r隕戲槍卸懶⒑慫愎ひ燈笠瞪轄傷敖?29萬元,比上年增長82.4%。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856萬元,佔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的12%。

(三)個體私營工業企業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隨着省、州、縣關於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人們對個體私營企業的認識不斷深化,個體私營工業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至2002年,全縣個體私營工業企業户數達823户,比上年增加64户,現價工業產值9645萬元,比上年增加2870萬元,增長58.4%。全縣32440萬元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工業企業919萬元,下降17.4%,集體工業企業294萬元,下降62.3%,股份合作制工業企業106萬元,下降18.6%,個體私營工業企業31120萬元,比上年增加5498萬元,增長19.6%。個體私營工業企業已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四)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步增長

2002年全縣共發電3547萬千瓦時,比上年的3386萬千瓦時增加161萬千瓦時,增長4.8%;供電量496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加149萬千瓦時,增長3.1%;生產水泥11.81萬噸,比上年增產2.25萬噸,增長23.5%;自來水生產量達71.69萬噸,比上年增加5.08萬噸,增長7.6%;生產酒精2722噸,綿白糖5231噸,生產機制磚5392萬塊。

三、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工業經濟缺乏規模企業的支撐

2002年全縣大中型企業户數為零,國有及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僅有8户,其中盈利4户,虧損4户,虧損面達50%,虧損總額223萬元。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5978萬元,僅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8.4%,與全州60%的比重相差甚遠。

(二)工業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基礎薄弱

從限額(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以上企業整體情況分析,2002年工業經濟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僅為72.04%,企業虧損面高達50%,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從全縣工業企業看:一是工業企業基礎薄弱,經營規模小,管理滯後,難以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實現工業經濟快速增長。二是除非公有制經濟持速增長外,其它各類工業均出現下滑趨勢,而我縣非公有制經濟大多屬粗放型企業,科技含量以及產品質量不高,很難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三是部分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差,虧損嚴重,進一步發展壯大十分困難。

(三)企業整體素質不高

部分工業企業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經營管理不規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學決策與監督機制,決策隨意性大。二是企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一般性產品多,名優產品、名牌產品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低價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暢,對市場缺乏系統跟蹤、深入的研究和預測,營銷網絡不夠健全,營銷方式較單一。四是新產品、新設備及新技術研製開發滯後,創新能力弱。五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缺乏駕馭大市場的本領和管理現代企業的知識及能力。

(四)企業流動資金缺乏,融資難

由於企業規模小,基礎薄弱,普遍存在流動資金缺乏的問題。特別是在生產原料收購季節,流動資金緊缺的困難更為突出。由於縣級財政困難,對企業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間投融資渠道不暢,因此,要解決流動資金缺乏的問題,企業只能向銀行貸款。但隨着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金融監管不斷加強,要獲得貸款,必須提供相應抵押擔保,但部分企業又無可抵押之物。同時,由於銀行貸款手續複雜,程序繁瑣,審批時間長,難以及時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有的企業獲得貸款後,卻沒有認真分析研究資金投向,不注意資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資未能獲得相應回報,不能按期還貸,影響了自身資信。部分企業產品質量好,市場潛力大,但苦於資金不足,無法按計劃投入生產。

四、加快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從整體上盤活現有企業

要以改革企業產權制度為核心,深入調查研究,廣納羣言,博採民智,因廠施策,分類指導,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從體制、機制的深度,解決和克服企業管理決策隨意、觀念陳舊、思想意識陝隘的問題,使企業發展獲得持續的動力。要努力改變忽視管理、粗放經營的狀況,完善科學的決策和監督機制,促進管理升級。同時,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加快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和運用,積極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設備,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樹立企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只有讓優勢企業擴張壯大,讓劣勢企業“先死而後生”,才能從整體上搞活現有企業。要推動國有集體資產的科學、合理流動,通過流動使劣勢企業中閒置或低效運行的有效資產融入優勢企業和高效利用的行業,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增值作用。改革劣勢企業,應立足於算活賬、大賬和長遠賬,主動配合好企業重組工作。推動資產重組,必須打破地域、行業界限,放開眼界,努力尋求優勢企業的合作,努力打造“聯合艦隊”,擴大經濟規模,共同應對市場風險。只要有利於培植和增加税源,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有利於提高企業職工收入,就應該積極爭取,不求所有,只求其活。

(二)貫徹“兩結合,一提高”思路,壯大個體私營工業企業

從統計部門提供的數據分析,2002年在國有、集體及股份合作制工業企業產值下降的情況下,個體私營工業企業卻創造了5498萬元的工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企業增加值的70%,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因此,要把壯大個體私營工業企業作為推動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當前要針對個體私營工業企業規模小、管理滯後、科技含量低、人員素質不高的狀況,按照“兩結合、一提高”的要求,壯大個體私營工業企業。一是要結合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改制的機遇,對部分扭虧無望、包袱沉重的國有集體企業採用兼併、破產、出售、轉讓等方式進行改革改制,不斷給鄉鎮企業個體私營工業企業騰空間,開闢新路。二是結合全縣經濟發展戰略思路,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從傳統單一的服務行業中突破出來,放心、放膽把資金投向創新性、開發性的農產品精深加工、貯藏保鮮、包裝運輸上來,有效開闢發展的新途徑和新領域。三是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專業院校進修等方式,有計劃的組織必要的市場經濟、高新技術、法律法規、業務技能、管理知識的培訓,注重培訓質量和實效性,不斷提高個體私營企業管理者的素質。同時要幫助個體私營企業建章立制,衝破家族式經營管理的牢籠,着力引進人才和新的管理經驗,努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三)突出重點,培強壯大農產品加工業

發展工業經濟,要在搞活、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靠一批項目和新產品來拉動工業經濟的增長。從目前來看,最具發展潛力和前景的是農產品加工業。但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對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拉動能力不強。要統一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必須嚴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路,切實把培強做大龍頭企業作為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及財政增長的重要環節來抓。要克服條塊分割、部門制約的體制性障礙,形成合力,培強做大龍頭企業。千方百計爭取省、州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在科技創新,技改、新產品研製開發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要建立健全市場信息體系,及時準確地為龍頭企業收集、發佈產品市場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服務。同時,要抓緊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及質量監測體系,規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提高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創新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户以資金、土地、技術及勞力在企業和基地參股、入股,企業以利潤返還、產銷訂單及保護價收購等各種形式,逐步建立起平等自願、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關係,增強企業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要緊緊抓住我縣綠色食品加工園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抓好各項優惠政策措施的落實,吸引更多企業落户園區,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

(四)理順融資渠道,實現多渠道融資

要牢固樹立依靠信用求生存、求發展的意識,樹立守信企業新形象。積極探索建立個人信用擔保體系,推行“封閉式”貸款業務。加強企業與金融部門的合作,建立銀行參與企業使用貸款過程和會計帳務進行全程監督的機制,對較大數額用款計劃實行審批。貸款產生效益後,銀行直接從貨款中按比例回收貸款。同時,企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克服陝隘的利益觀念,通過股權出讓,擴股增資等方式開闢新的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緊缺的問題。

(五)加大監測力度,做好協調工作

各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全縣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測力度,定期分析經濟運行情況,綜合運用各種調控手段,加強綜合協調工作,及時處理影響工業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同時,繼續抓好市場秩序整頓工作,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和製假、販假活動,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社會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8nwp6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