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加快“三化”進程  破解“三農”難題

加快“三化”進程  破解“三農”難題

農民增收難,主要難在糧食主產區。要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科學的、實事求是地分析農民增收的難點和制約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諸多原因,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大矛盾:從宏觀上講,主要是農業集約化生產與家庭承包經營之間的矛盾。20多年前實行的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效推動了當時農村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隨着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這種一家一户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農業要求規模化大生產,而家庭聯產承包制決定了,不可能實行規模化生產。“席地經營”不可能獲得農業效益的高額回報。從中觀上講,主要是農業人口的過剩與城鎮化發展的滯後之間的矛盾。在農村普遍缺乏資金流動、信息流動和實物流動密切結合的小城鎮,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農業融資能力差,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後,導致農民就業不充分。從微觀上講,主要是農民綜合素質與現代農業要求之間的矛盾。農民缺乏技術、缺乏信息、缺乏資金,造成與市場、與科技、與城市、與非農產業等方面的脱節,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只有着力化解這“三大矛盾”,才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才能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就業增加的“三增”目標。近年來,我們針對“三大矛盾”,緊緊立足區情,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路子,大力實施農業集約化、農村工業化、農民非農化,延長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條,有效的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加快“三化”進程  破解“三農”難題

一、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加快農業集約化,發揮土地最大效益。把優勢農產品做大,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我們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把農業產業調優、調強、調出特色、調出規模。針對台兒莊區地多、水多、飼草多的資源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佈局,在規範土地流轉的基礎上,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構建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具體工作中,一是以農業結構調整“萬户示範工程”為抓手,以示範帶動調整。農民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既是調整的受益者,又是風險承擔者。為解決農民怕擔風險不願調、缺乏信息、技術不會調的問題,2001年4月以來,我們在全區農村實施了農業結構調整“萬户示範工程”,通過三年的努力,現已發展年收入一萬元以上的各類示範户2.3萬户,形成“一户帶多户,多户帶全村,多村成基地”的發展格局,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調整的積極性,促進了主導產業的規模擴張。二是以搞活農產品流通為重點,靠營銷拉動調整。全區農產品市場已發展到60多家,南洛蔬菜、泥溝蘑菇、張莊林果、馬莊大牲畜、孟莊水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輻射面明顯增強。我們還積極開拓外埠市場,加快建設銷地市場。目前,我區已有3個企業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實施“場地掛鈎”生產基地,有3個品牌的農產品獲得進京銷售資格。我們積極依託這些企業和名牌產品,促進農產品銷售。三是實施農產品優質工程,發展品牌農業。我們牢固樹立“以質取勝、以質增效”的觀念,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關,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的軌道。無公害大米試種成功並通過了國家農業部檢測,成為全省第一個無公害糧食產品,畝增收200多元;秋西瓜標準化生產技術被國家質檢局認可,並在全國推廣。先後有6種農產品通過了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認證。我們圍繞這些產品,加快基地建設。建成了邳莊鎮標準化生產示範鎮和4萬畝無公害水稻、水田藕基地,2萬噸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1萬畝無公害秋西瓜、甜桃生產基地,全區無公害基地面積達到8萬畝。

二是把龍頭企業做強,加快農村工業化,健全農業產業體系。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應當是生產、加工、流通緊密聯結在一起,而不僅僅是農產品的生產。必須樹立從“田頭到餐桌”的農業產業觀念,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我們按照“建大龍頭、帶大基地、興大產業、佔大市場”的思路,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大力發展產業鏈式龍頭企業,實現農工商一體化。近年來,我們依託主導產業,培植了150多家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超越、翔宇兩個玉米澱粉公司為龍頭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鏈,全區達到20萬噸澱粉加工能力,年可加工玉米18萬噸,使全區15萬畝玉米全部實現加工增值。以絲綢公司、繅砍罰緯閃思腖砍癲盜矗壯可芰υ鐗?00噸,較好的穩定了全區6萬畝桑蠶生產,蠶農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普遍增強。以饞神食品公司、佳佳乳業為龍頭,形成了肉製品、乳製品加工產業鏈,帶動全區新上了10處大型奶牛養殖場、280多個養殖小區,養殖大户發展到5000多户,使畜牧業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產業。以天工織造、魯棉公司為龍頭,形成了棉花加工產業鏈,年可加工棉花40萬擔。以宏潤、天順木業為龍頭,形成了林木加工產業鏈。此外,我們還成立了28個具有服務、溝通、協調、公正和監督作用的農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保證了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三是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好,加快農民非農化,讓更多的農民創業致富。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從根本上致富農民,這既是工業化、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是突破人多地少資源約束的迫切需要。我們通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效組織勞務輸出等措施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為加快農民非農化步伐,使大批農村富裕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大力培育創業精神,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不斷創新載體,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廣大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素質,鼓勵他們面向市場,發揮所長,創業致富。截止2003年底,全區民營經濟單位達到14270家,其中民營企業達到600家,當年新增122家;實現税收8539萬元,佔全區税收總額的76.4%,同比增長26.1%。二是搭建創業載體和平台。規劃建設了工業聚集區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多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目前,已有50個總投資19.8億元的項目入園經營,新增就業崗位1萬多個。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以職業中專、農廣校等為陣地,採取不同形式,加強對農民尤其是對青年農民的專業技術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健全完善區、鎮、村三級勞動就業服務網絡,規範中介服務組織,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沿海和中心城市輸出勞動力。去年以來,共組織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2萬多名。

四是把支農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主體是農民,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農民是主體,並不意味着政府什麼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政府的作用是引導、服務和宏觀調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現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在遵循市場規律、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積極做好扶持、引導工作,把農民的微觀活動引導到發展規劃的框架之內,為農民提供市場和科技服務,指導農民種,引導農民調,幫助農民銷,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了“項目農業”,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高標準完成了10萬畝澇窪地整理一期工程、二期世行中低產田改造、伊運河引水排澇和濤溝河回水段除險加固等重點工程。積極協調農貸資金,實施了“信用致富”工程,有效的解決了農民上項目缺資金的問題。去年以來,先後發放小額農貸1.8億元,受惠農户達1.4萬餘户,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推薦]加快“三化”進程破解“三農”難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7meq0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