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    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大綱

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    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大綱

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 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建立健全培訓就業機制    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大綱

為了充分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服務工作,@@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把加強農村勞務開發、優化農村就業結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在開展農民工培訓與就業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勞務開發五個機制,,逐步形成了“農民工+培訓基地+企業”的農民工培訓、就業“一體化”模式。2003年,全縣共開展培訓126期,培訓農民13200多人次,輸出勞務13.2萬人,勞務收入11多億元,今年上半年,全縣已經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6000多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5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8萬人,增長13.6%,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已在全縣範圍內全面有序地展開。概括我們的運作方式和基本作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建立政府統籌與市場運作相配套的長效機制

@@縣農村勞動力總數80萬餘人,據測算,在現有生產力水平下,農林牧漁業需要的合理勞動力數為20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不充分,不僅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道難題,而且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從2001年開始,縣委、市政府就通過不斷強化行政推動,把加強農村勞務開發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重要實事來辦。

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度。成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機構,把農村勞務開發列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進行督查、考核。縣、鄉兩級建立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勞務開發工作。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履行市農村勞務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合力推進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注意總結和交流各地經驗,經常性召開農村勞務開發工作會議,不斷推動農村勞務開發工作上新水平。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

二是落實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先後出台了《關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的工作意見》、《關於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工作的意見》、《2003-2010年農村勞務開發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營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加大勞務開發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勞務開發專項資金,有關單位統籌部分資金,專門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補助和勞務開發龍頭企業、重點鄉鎮的獎勵。

三是市場運作,培育勞務中介。在不斷強化行政推動的同時,積極培育勞務輸出市場主體,以彌補政府職能的不足。成立@@縣勞務輸出中心,同時在龍港等4個發達鄉鎮和12個省級欠發達鄉鎮成立勞務輸出管理服務站,實現了欠發達鄉鎮和發達鄉鎮在工作中互動與合作。按自願、民主、平等、互助的原則,把從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學機構、中介機構、用人企業等各種力量組織起來,實施統一的經營策略。通過勞務信息發佈、技能培訓、職業推介、舉辦勞務供需見面會等方式,不斷增強對各種信息、各類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提高勞務開發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自縣勞務輸出服務中心成立2年以來,共向欠發達鄉鎮傳遞用工崗位信息8000多個,成功推介用工2000多人。

二、建立技能培訓與職業推介一體化的運行機制。

提高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既是勞務開發工作的當務之急,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長遠大計。近年來我們大力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努力健全培訓網絡,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內容,建立新的培訓工作機制。

一是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加強教學和實踐訓練條件建設,在縣民兵訓練基地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縫紉車工教室,購置了60台縫紉機,建成了@@縣農民技能培訓中心;整合現有的培訓資源,確定@@縣職業技術高中等10個教育培訓機構為縣級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引導和鼓勵各類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和培訓機構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聯合,擴大培訓規模,增強培訓效果。引導和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與勞務輸出機構和用工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係,通過簽訂培訓訂單或輸出協議,走“先培訓、後就業”的路子。比如縣培訓中心與温州市泰勒製藥有限公司、温州市海馬電子有限公司、中國新雅印刷有限公司等長年建立了勞務培訓與輸出關係,上半年已經向這些企業輸出勞務500多名。通過對培訓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全縣建立起農業與非農部門統籌、學校與企業結合、鄉鎮與企業合作的培訓機制,形成縣、鄉和部門、中介組織、企業、學校等多層次、多渠道、多門類的培訓網絡體系。

二是開展靈活多樣辦學方式。堅持農民受益、學校有利的原則,實行長、中、短期培訓相結合,以中、短期培訓為主,適應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特點。大力開展1個星期左右的常識性引導型培訓,增強農民尋找就業崗位的能力,提高農民工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積極開展1月左右的熟練工的培訓,結合學歷教育開展1年以上高級工的培訓,提高農民進城的擇業競爭力。為適應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完善培訓內容。根據各地勞務市場需求狀況,開展了傳統技術型、新興產業型和現代服務型“三大類型”專業培訓,同時立足當地優勢,開展井巷爆破、紡織縫紉、電子裝配和商標印刷等特色培訓,不僅解決了本地勞務的就業,也推進了特色產業的壯大發展。

三是積極引導各培訓教育機構向職業培訓、技能鑑定、職業介紹“三位一體”的方向發展,實現招生、培訓、就業、跟蹤服務一體化。目前全縣有5個培訓學校經勞動部門批准設立了職業技能鑑定站,一些學校還設立了職業介紹部門。@@縣職業技術高中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已達10個工種,每年推薦就業近1000人,從該校畢業(結業)的學生(學員),就業率達98%。經過鑑定持證上崗的人員工資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如針對我縣井巷勞務大規模輸出卻缺乏規範化管理,爆破人員隊伍中持證上崗人員緊缺的實際,全縣從2002年開始開展了3期井巷爆破人員培訓,共培訓人員150多名,經過培訓後,這些勞務月工資收入從1000多元上漲到3000多元,翻了兩倍。

三、建立引導轉移與便民利民相結合的服務機制

我們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創新工作方式,完善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為農民轉移就業提供高效服務,促進農民進城務工和外出就業。

一是對外出農民,簡化辦事手續,實行“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農村勞務辦印發了“@@縣農民外出務工指南”“@@縣駐外機構聯繫一覽表”和“@@縣主要技能培訓機構基本情況一覽表”,張貼到村,方便農民外出求職和選擇培訓機構參加培訓。勞動保障部門把農民培訓與就業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在用工信息、求職指導、技能培訓、鑑定考證、職業推介,以及督促用人單位與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和加強對農民工工資的清欠工作等方面積極為農民提供服務。縣司法部門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縣法律援助中心增加了為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的職責,併成立了“法之劍律師事務所外出(來)務工人員法律援助站”。兩年來專為農民工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0多件,受援農民工157人,為他們挽回和減少損失600多萬元。全社會形成了一個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為擴大農民就業羣策羣力的良好局面。

二是對進入本縣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我們還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探索出一條農民進的來,住的下的工作路子。對户籍制度實行重大改革,實行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制度。同時,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應改革與户籍制度緊密相連的勞動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制度,努力創造一個使城鄉勞動力在就業、對社會生活的參與以及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權利平等、機會均等的制度環境。在就業方面,取消各種准入條件,農民和市民享有平等就業的機會。在教育方面,進入本縣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安排其子女就近入學,不收取任何附加費用。在社會生活方面,樹立進城農民是“新的市民”的價值理念,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暫住人口”,使他們儘快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環境。到2003年全縣就有4萬多名農民進城落户,從“農民”轉化為“市民”,他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和應享受的權利待遇與當地市民一視同仁。

四、建立異地輸出與本地轉移同步的就業機制

近年來,我縣堅持本地與外地市場一起抓,不斷擴大就業領域,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就業格局。

一方面,抓住發達地區經濟高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增加的機遇,加強區域勞務協作和山海勞務協作,做好勞務異地輸出。各鄉鎮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山海協作、招商引資的機會,想方設法參加沿海地區召開的各種勞務交流會,進行廣泛的勞務交流和洽談;定期同沿海發達城市舉辦人力資源招聘交流會、勞務供需見面會,有序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縣勞務輸出服務中心與上海、杭州、寧波、温州等大中城市勞動力交流中心簽訂長期了長期的勞務協作關係,雙方定期舉辦勞務招聘會;五鳳鄉引導本地農民走“電子裝配”特色勞務輸出,每年都組織温州電子加工企業前來招工;沿浦鎮每年都會邀請製鞋公司和當地農民舉辦以“鞋文化”為主題的文藝晚會,把打工經濟與當地文化產業兩塊蛋糕一同做大;赤溪鎮利用省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結對幫扶工作開展之際,聯繫結對幫扶的寧波市北侖區有關企業來本地開展訂單培訓,最多一次就簽定150人的勞務輸出合同。

另一方面,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三化”戰略,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20多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到2003年,全縣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00多家,帶動農户5.6萬户,佔總農户數的30%。有註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300家,直接安排近2萬名農民就業。各地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注重培植城鎮產業體系,為農民提供就業新載體。近年全市新開發城區面積500多萬平方米,吸引了一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與定居。新上工業項目300多個,提供就業崗位3萬多個;新增市場經營面積40萬平方米,增加就業崗位10000人。

五、建立外出就業與回鄉創業並舉的雙向流動機制

在抓好農民外出就業的同時,我們還積極引導和鼓勵那些已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為他們提供能夠施展聰明才智的創業平台。一大批外出務工農民從“打工者”變為回鄉“創業者”,從農民變為商人,他們帶回資金和技術的同時,也帶回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全新的市場意識,成為一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民致富的生力軍。他們的角色轉換,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引導一批農民走出去,成為打工經濟的領路人。一些在外地闖出了市場的農民大膽的把本村、本鄉的農民組織起來,把本地的特色勞務優勢做強做大。如@@縣礬山鎮現在大大小小的井巷勞務公司就有幾十家,足跡遍佈全國各地,他們大部分都是一些本地人在外成功了,回來在把父老鄉親組織起來,一起搶佔井巷建築勞務市場的,對於他們,一些人已經把他們的稱呼從“包工頭”叫成了“打工頭”。

二是立足本地資源開發,做好修路人。一些打工者在外面賺錢回來後,積極投身到本地的產業開發中去,利用在外面積累的市場經濟知識,推進本地的產業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發展。如現在的@@縣安盛馬蹄筍有限公司,也是其創始人利用在外務工賺的資金投資當地的特產馬蹄筍,從單一的種植開始,通過幾年時間,一直髮展到現在產、供、銷一條龍的資產上千萬的龍頭企業。

三是引進一個新興產業,成為當地脱貧致富的開路人。市場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和一些優勢產業的日新月異,在增加一些外出務工者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不斷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他們比那些還沒走出家門的農民更清楚自己的比較優勢,也更清楚如何把他們做大。以手工勞務加工為主的五鳳鄉的海馬電子加工廠,就是當地的一些能人看到了本地勞動力富餘和低廉的優勢剛從温州引進來的。它的引進,不僅每年為當地創造近百萬的税收收入,而且還解決了2000名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當地農民每年就工資收入就達到了2000多萬元,為當地農民的脱貧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v9mx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