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尋求農民增收新途徑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尋求農民增收新途徑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尋求農民增收新途徑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尋求農民增收新途徑

——關於我市農民增收工作情況的調查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帶領財經工委的同志對我市的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中,我們先後聽取了市農林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等單位以及**、**、**等鎮關於農民增收情況的彙報,現將調查情況綜述如下:

(一)

今年以來,市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多次召開農民增收推進工作會議,並認真抓好落實。農林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等部門堅持用城鄉統籌的思路抓農村,用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全力推進項目農業和農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間,湧現了一批農民增收新的亮點,項目農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減負增收、勞動力轉移、小城鎮建設、發展民營經濟、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績,特別是項目農業和農業外資引進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去年9月,全省*個縣市中有*個縣市被省評為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農業綜合表彰會上,我市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今年1-9月份,我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預計達3858元,同比增長15.9%,是多年以來農民增收形勢較好的一年,農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農民種養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去年秋播以來,由於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產和蠶桑生產獲得了較好的收成,實現夏糧總產8.38萬噸,其中,油菜籽收入達1.68億元,農民增收1869萬元;蠶繭總產值811.5萬元,增收1185.6萬元。全市畜牧業在禽流感、飼料價格上漲、外貿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並存的情況下,畜禽生產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畜禽產品價格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進一步拓展了農民增收的空間。

二是項目農業取得新的突破。今年以來,全市上下進一步確立了“抓農業重在抓項目”的發展理念,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吸引“三資”投入農業,我市項目農業建設有了新發展和新提高。1-9月份,全市新建或擴建農業龍頭企業80家,直接帶動基地面積近10萬畝,帶動農户近5萬户。總投資1200萬元的**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開工建設,今年5月建成投產,已收購青蠶豆1200噸,青豌豆500噸,帶動基地1000多畝,青蠶豆畝均增收200元。**的**公司、**的菜業製品有限公司、**的興旺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等項目,都為致富一方百姓作出了貢獻。1-9月份,農民從本地各類農業企業中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72.9元,增幅達14%,根據近年的“三資”開發農業項目實績,項目農業每投入100萬元,就能給農民每年帶來約30萬元的收入。

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積極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加快中介組織建設,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2萬人,其中就地轉移1.03萬人,異地轉移1.17萬人,農民人均外出勞務收入增加226元,增長17.7%。實現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年收入一般在1-1.2萬元之間,收入較高的是建築行業,年收入一般在1.5-2萬元之間。

(二)

近幾年,市鎮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幫助農民增收上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我市在農民增收上還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低”,即農民的文化素質低。在我市尚未實現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35歲以上的佔73%,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89%,無一技之長的佔81%。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成為制約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場調節的比重日益加大,農業生產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對處於一家一户分散經營且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來講無異於雪上加霜,增大了他們經營的風險,使他們很難對諸多的市場供求信息做出準確判斷,結果往往是造成農業生產的趨同,同一品種的農產品在某一時段的供給大量增加,價格下跌,農民收入隨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用於農業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大量湧現,這些都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而大多數農民則有些無所適從,結果導致農業產業化步履緩慢,農業經濟效益整體不高,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農業成本高。近二年來,隨着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造成了農民生產成本增加,導致增產不增收,再加上農資市場混亂,農民擔心高價買了假種子和劣質化肥農藥,到時候低價賣出農副產品,裏外賺不到錢。近幾年,柴油等漁用物資價格也一路上揚,各類費用急劇上升,漁業成本不斷增加,廣大漁民的增收問題也成了“紙上談兵”。

三是“少”,即農業投入少。由於我市財政支付能力弱,用於農業的技術、資金投入有限,導致推動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動力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滯後,農業基礎設施長期得不到根本改善,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今年我市遭遇乾旱,由於水利設施功能衰退,損毀嚴重,抗災能力大大減弱,使農業生產遭受一定損失。有些鎮鄉由於財政困難,爭取到的有限的農業項目資金沒有真正投入農業,而是挪作他用,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發展。

四是“重”,即農民負擔重。近幾年,國家通過實施税費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民負擔有所減輕,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費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涉漁收費部門還是不少,收費項目繁多,漁民負擔仍然很重。與此同時,農民的“隱性負擔”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是醫療、教育等負擔加重。農村醫療衞生條件比不上城鎮,但是其開支並不比城鎮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額的醫藥費。為了讓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許多農村家長都把孩子送到城裏讀書,除了繳納高額的借讀費,不少家長還進城“陪讀”,既耽誤生產,又增加費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費有增無減。在農村,子女婚嫁仍是農民開支的頭等大項,尤其是為兒子成家,幾乎要用盡全部積蓄,很多人還要舉債。大部分農户每年用於各種人情的禮金佔了家庭開支的很大比重。

五是“難”,即失地農民生活保障難。據調查,目前我市徵用土地涉及到892個村民組31720個農户78598人,人均耕地在0.4畝以下的農户為7932户19507人,被徵地農民人均獲得補償1.35萬元。有限的徵地補償金只夠維持農民短短几年的基本消費,很難用它作為自己的創業資金實現再發展,也難以保障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後賺取與從前經營土地相當的收入,從而難以保障他們能夠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少失地農民將徵地補償金一次性用於房屋建設、子女婚嫁或償還債務,目前已有相當一部分失地農民反映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困難,特別是一些失地的老年人和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的生活保障問題尤為突出。

(三)

如何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這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中心問題,也是各級政府和我們人大常委會着力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農民增收問題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政治、制度、環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只有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農民增收,才能實現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為此,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農民增收

農民是弱勢羣體,弱就弱在素質上。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變沉重的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勢是實現農民長期性增加收入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消除農民的“低素質屏障”。

一是提高組織化程度。建議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一方面要圍繞農民增收來建立政績考核體系,堅持不以GDP 為目標取向,不以表面繁榮為政績,以把黨的富民政策創造性地惠及到農民身上為己任,形成農民增收穩定的政績考核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宏觀指導,堅持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積極發展村級組織帶農户、農村合作組織帶農户、農户自己聯農户等多種形態的合作組織,引導他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共同發展規模經濟和特色經濟。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對產前信息體系建設和產後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對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扶持力度,從而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二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農村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嚴重製約着農業勞動效率的提高,直接影響着農民的經濟收入。只有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農民增收問題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另一方面要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以服務農業和農民為宗旨,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

三是重視農業人才的培養。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起着示範帶動作用的“農民經紀人”、“田秀才”、“土專家”等新型農業人才,已經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議政府要進一步擴大視野,一方面要加強對他們的培訓,使之成為現代農業新技術的專業人才、複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農業人才後備庫,充分發揮他們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謀劃農民增收

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建議政府:

一是進一步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議政府要通過合理規劃佈局,儘快形成優勢產業區域化、規模化生產,做大做強一批優勢農業產業,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貿易企業,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要採取多種措施,拓寬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加強市場調研和信息反饋,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擴大農產品銷售。

二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當前,農村集體保障功能不斷削弱,農村因病因災返貧和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民的處境不容樂觀。針對這些問題,建議政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一要構建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體系,讓符合條件的貧困羣體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同時要完善財政對低保的轉移支付制度,確保資金落實。二要構建農村醫療救助體系,儘快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重點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問題。 三要構建農村教育救助體系,重點是逐步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四要構建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解除農村養老之憂。

三、堅持城鄉統籌的思想,加快農民增收

城鄉統籌發展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因此,建議政府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農村勞務輸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農民和富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村,人均佔有農業資源偏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是農民收入、特別是來自農業收入長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農村勞務輸出,順應城市化規律之要求,採取相關措施,由過去人為地限制農民進城,到鼓勵農民進城,進而發展到允許農民進城定居。這既需要改變以往不正確的認識,更需要在實際操作中摒棄以往限制農民進城的一些做法,降低農民進城定居的門檻,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户口在國民待遇上的差別,對進城務工一定時間、有固定住所、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允許其申請變為城市居民,並在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為進入城市的農民提供適當的工作崗位,使農民真正融入城市,適應新的環境,迅速轉換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二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從長遠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是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鎮化科學規劃水平,合理佈局,以現有的市區和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發展步伐。要把發展農村服務業、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完善小城鎮功能,壯大縣域經濟, 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向技術先進、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城鎮提供廣闊的空間,進而促進農村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不可能支撐如此多的農業人口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減少農民。因此,要在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同時,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要通過資金的集中投放、綜合運用金融、財税槓桿,使民營企業向規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lnj0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