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適應形勢發展  加大殯葬改革步伐

適應形勢發展  加大殯葬改革步伐

殯葬業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特殊行業,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關心下,我區殯葬事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殯葬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殯葬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逐步從計劃經濟下實行政府統一管理的模式:設施由政府修建、人員由政府選編、經費由政府劃撥,殯儀服務也大部分由政府組織提供。向適應社會需求,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轉變,受政策保護,壟斷經營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殯葬行業如何適應形勢發展,加大改革步伐應對新的挑戰,成為我們面臨的當務之急。 殯葬業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特殊行業,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關心下,我區殯葬事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殯葬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殯葬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逐步從計劃經濟下實行政府統一管理的模式:設施由政府修建、人員由政府選編、經費由政府劃撥,殯儀服務也大部分由政府組織提供。向適應社會需求,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轉變,受政策保護,壟斷經營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殯葬行業如何適應形勢發展,加大改革步伐應對新的挑戰,成為我們面臨的當務之急。

適應形勢發展  加大殯葬改革步伐

一、 我區殯葬行業的現狀

殯葬行業是由兩上即獨立又相互聯繫的內容構成,“殯”是指殯殮,它包括對遺體的運送、防腐、整容、化粧、換衣等一系列處置過程。基於此,我們首先對我區“火葬場”更名為“殯儀館”,以還其與之服務對象相符的名稱。“葬”就是遺體的最終處置形式,即安葬。它可分為土葬、水葬、天葬、火葬等多種形式,我區是全面推行火葬區。全區現有常住人口51.6萬人,除去少數民族及山區非火葬人口。按6‰人口死亡率計應火化業務年總量是50×6‰均3000具左右。而現在火化情況是2003年約1100具,2004年是1441具,只佔年業務量不到50%。全館現有工作人員30人(含3名臨時工),業務用車3輛,火化爐2座,日均火化量4具左右,人與設備的效能基本只能發揮50%,現已基本是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企業型經營管理,保工資成為企業最艱鉅的任務。我區現有經營性公墓2個,即漢中公墓和宏鈸陵園。漢中公墓是民政局直屬自收自支服務性事業單位,現有職工13人,(含3名臨時工)年安葬量在150座左右,不進行大的基本建設投資情況下,基本能保工資發放,宏鈸陵園是由個人全部投資經營的陵園,全員實行聘任制,民政局對其進行業務監督和政策指導。

二、 我區殯葬事業單位的現有優勢與不足

漢中殯儀館建設於70年代初,全面分析其優勢表現在,硬件上經過多年建設,現已初具規模,全館佔地近30畝,綠化面積達70%,建設面積近2000m2,現有車輛6台,運用一定先進的科學技術於殯儀服務,固定資產達千萬,軟件上,有豐富經驗,通曉民情、民俗,掌握政策的管理者;有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不怕髒不怕累,能吃苦的專業技術員。

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殯葬業受社會歧視,從業人員普遍文化素質不高,積極進取之心不足,對事物的認識落後,不能理解和滿足顧客日益發展的多種精神消費需求,不能跟上形勢的發展,缺乏進取心。

漢中公墓建於1974年,是漢中市殯儀館的配套設施,開始是公益性公墓,從1994年後,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按照省民政廳的指示,而轉成經營性公墓。從白手起家開始,近年不斷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水、電、路全面改善,墓區全面綠化,現有車輛一台,累計安放墓位近3000餘座,固定資產達600萬元,具有位置優勢離城區不到6公里。

由於從開始建設時,僅僅從距殯儀館近,屬公益性考慮,沒有結合中國傳統的殯葬文化,一是面積小(只有40畝面積),二是地理環境差與傳統的陵園“前有川、後有山”思想相悖,屬先天不足。

三、 幾點意見與建議

從我區殯葬行業優勢上考慮,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面對殯葬行業逐步社會化的發展方向,我們不僅要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更要立即行動起來,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以應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個人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 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和充滿人性化的殯儀服務體系

殯葬服務的處理對象是永遠停止思維的人,但死者的人格尊嚴並不因死亡而自動消滅,它依然要受到法律的保護。而在全部服務過程中卻是同逝者的親友、同事等活生生的羣體打交道,死亡現象影響着每個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滿足他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我們應當思考並應努力去做的事情。殯葬服務消費是一種典型的精神消費,喪主對服務的滿意程度,喪葬用品的喜歡程度和愛好程度是對殯葬服務業的要求標準。滿足其一切合理需求,是殯葬服務業的努力方向。

(二) 建立一支過硬的殯葬事業隊伍。

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成就一定的事業。殯葬事業同樣如此,沒有現代化的人才,就沒有殯葬事業的明天。要採取有針對性的形式和內容深入細緻對行業人員進行轉變觀念教育,要徹底摒棄以前那種“增加利潤靠提價,更新改造靠政府”的惰性思維,樹立起“喪户至上,服務第一”的思想,以優質服務贏得良好的信譽,贏得更多的市場空間,並且加大對職工業務技能培訓教育的投入,鼓勵職工一專多能,一崗多證,推動職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學習教育,不斷提高職工的科學結構,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強、工作作風正、文化素質高,業務技能精的殯葬職工隊伍,通過提高殯葬行業的工作服務質量,提高殯葬事業單位的競爭力,以使其能夠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與時俱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鞏固陣地,加快發展。

(三) 轉變殯葬行業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則的運行機制

現行的殯葬管理模式是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行政支配體制,這種體制在計劃經濟時代,為推行以火化為重點的殯葬改革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體制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日益突出,既不利於殯葬事業單位自身的經營管理,又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面對新的形勢,轉變殯葬行業的管理模式,建立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已成為促進殯葬行業加強自身經營管理,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管理形式上,引入競爭機制,強化殯葬事業單位的市場競爭意識,促使其積極適應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則,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殯葬單位的內部管理上,要以“熱情、周到、準時、文明、禮貌、廉潔、高效”為準則,為殯葬消費者提供滿意的殯葬服務,自覺接受羣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切實做到人人有準則,處處有規範,從上到下實行指標管理,做到責、權、利相結合,使管理逐步達到規範化的要求。在工資待遇上,逐步改革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的“大鍋飯”、幹不幹都一樣等弊病。實行競爭上崗、考評上崗的崗位工資、效益工資相結合的工資結構及多勞多得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

2、 在更新改造資金來源上,隨着事業單位改革力度的加大,包括殯葬行業依靠政府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逐步推向市場,殯葬行業社會化成為總的發展趨勢,政府已不可能象以往那樣從財政拿出資金進行基礎建設和設備改造更新,而我區殯葬設施(殯儀館、公墓)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喪屬的服務要求,必須要有大的投入,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要增強自身能力和發展能力,要改變過去單一靠向上爭取資金的做法,在發展資金來源上,即要爭取上級支持,也可嘗試採取銀行貸款、單位職工集資的方法籌措資金,藉助社會各方的力量加快其自身發展。

3、 在殯葬服務價格上,按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殯葬行業由過去的政府確定價改成政府按一定幅度定指導價,放開價格管制,特別是放開大部分服務項目的價格,有利於刺激競爭,為社會提供規範優質的服務,滿足人民羣眾對殯葬服務的合理需求,從而更加有效地保護各方面的利益。

(四) 形成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殯葬服務的經營理念

殯葬事業單位服務質量的高低,決定着消費者的信任度,最終決定着殯葬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因此,實行殯葬服務的優質化,努力提高殯葬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一是實行規範服務,形成情感氛圍。嚴格按照各自崗位操作標準做好一系列服務工作,通過熟練、細緻的操作展示殯葬事業單位的精神面貌;以優美的環境、良好的硬件設施博取消費者的好感,並創造一個拴心留人的工作環境。同時,還要以殯葬事業單位為依託,搞好綜合服務開發工作,實行一條龍服務,為殯葬消費者提供滿意的服務,贏得人們的信賴。二是實行安葬形式的多樣性。要改變現行的單一安葬模式,同時開闢公墓、陵園、骨灰塔、草坪、藝術、植樹安葬等多種安葬場所,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和需要,為他們提供滿意的服務。三是實行安葬場所的園林型。安葬場所的修建,應與周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結合,努力建成集安葬、遊覽、生態保護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園林式場所,既為死者提供一個環境優雅的安息之地,又為生者悼念先輩、寄託哀思提供一個清靜之所。

***

二00四年十月三十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k8jn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