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通用16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通用16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

本文是一篇説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緻,語言淺顯易懂,角度新穎,表達獨特,作者通過假設和設問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的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通用16篇)

我在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外,還把重點放在理解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上。在指導學生理解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把書比作家和朋友,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我讓學生展開想象,説説書還可以比作什麼,學生通過想象,充分領會了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在理解讀一本書的方法時,我補充了許多名人讀書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讀書的收效會大大提高,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收穫不少,懂得了該怎樣讀書。

我覺得實在還要體現在讓學生樂學,愛學,這需要教師實在地引導,熱切地鼓勵,真切地調動,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內非肽分泌得比較多了,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實在了。

語文課要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多次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靜讀思考問題,師生(生文,生生)之間的對話,句式變化的意義,讀書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對於讀書理念的反思,評價這些都是在品詞析句中,在引導交流中,在方法指導中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2

新課標註重情感體驗,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在教讀課文時,我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既沒有嚴格地劃分文章段落層次,也沒有逐段進行講解。我以和學生聊天的方式作為開頭:“同學們,老師春節去雲南旅遊,你們猜,老師會帶些什麼東西呢?”學生紛紛舉手猜:相機、零食、撲克、mp3……我説:“同學們,你們猜的都對,除此之外,老師還帶了幾本《故事會》和《讀者》。

好了,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讓同學們去環遊世界,請想想,你會帶些什麼?”一個外來學生馬上舉手回答:“我會帶很多蛋糕,因為我很喜歡吃蛋糕。”同學們熱情洋溢、爭先恐後地發言:釣魚竿、mp3、筆記本電腦、畫夾、撲克牌、口琴……並用充分的理由來説明為什麼要帶這些東西。

沒想到的是平時兩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怯生生地舉手,一個説:“老師,我會帶幾本好看的漫畫書,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另一個同學説:“我會帶幾本作文選,因為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我要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邊遊邊看幾篇好作文。”這兩個同學的回答引來了部分同學的竊笑:傻就是傻,出去旅遊還帶書。這時,我笑着説:“是嗎?他倆傻嗎?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走遍天下書為侶》中英國的尤安?艾肯,看看出外旅遊帶書傻不傻?”

學生們抱着這一問題興趣盎然地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同時,在熱烈的討論中,瞭解了在作者心中,讀書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餚,就如與朋友交談、與親人見面,使人回味無窮,使學生感悟到了作者以書為伴的道理,領悟到了作者帶書旅行的快樂。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3

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作為自己的伴侶。”課文還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為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悟道的一些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上這節課前,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即讀通讀順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閲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4

一、教師引導、鼓勵不夠

在生生互動這個環節,我讓幼兒之間推選出一個代表講述最有趣的故事時,幼兒表現出膽怯,不主動,都想把這個任務推讓給別人,就是被推選上去的幼兒也是硬着頭皮去講,講述的時候也比較拘束,不敢大聲的説,語速很快,平淡,情節的描述也不夠生動,講完後猶如釋重負的感覺。看到這樣的情景非常詫異,這與《綱要》中要求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精神相差甚遠,當時我在眾目睽睽之下,顯得很緊張,一時忘了作為教師,該有的隨機教學的能力。説出的話也顯得生硬,沒有用積極的語言進行引導。那一幕令我久久思索這和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有關。我在活動中沒有很好的關注孩子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沒有察覺到他們的需要,沒有及時的鼓勵孩子積極的表達。沒有很好的體現《綱要》的精神,在活動中做孩子的支持者,參與者,引導者。

二、在師生互動環節,孩子和老師之間有比較好的配合。通過我有感情的將故事講述給孩子們聽,讓孩子體驗了故事的美感,以及感受到平面成像的科學道理。使得孩子的興趣頓時上升,我感受到孩子的配合,緊張情緒也消除了,帶着輕鬆的情緒與孩子在聊天式的提問中,孩子們積極動腦筋,爭先恐後的回答而且還運用了很多豐富的詞語,活動達到了高潮。

三、活動前的準備不夠充分。

最後一個部分我想讓孩子從歌曲中體驗小熊遇事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本來也是這個活動的亮點,可是在活動中,效果沒有體現出來。這和我活動前的準備不夠充分有關。在活動前我自認為《吉祥三寶》這首歌曲應該是家喻户曉的,孩子也應該很熟悉,所以在平時我也沒有花時間讓孩子去感受這首歌曲。在活動中,反應出孩子們對《吉祥三寶》旋律還不夠熟悉,另外我自己也省略了互動對唱的環節。所以這個部分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

我按照《綱要》的精神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樂趣。由於我情緒緊張,使得我説話就象背書一樣,所以自己講了什麼,提出了什麼要求都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引導的過程語言不夠精練,話説不到點子上,關注啟發孩子方面也做的不夠,顯得孩子不夠配合,使整個教學活動的氣氛都不夠活躍。

通過這個研討活動,使我進一步深入理解了《綱要》的精神,讓我在“集體活動中如何準確把握活動目標”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以《綱要》的精神為指導,努力將理論的精髓,轉化為實踐行為。

在活動後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整改方案如下:

一、進場部分。將原來的律動換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樂入場。

二、圖片的改進。圖片增加了兩幅,更好的體現了故事情節。在入場後請孩子集體觀看圖片,把看見的記在心裏,激發的孩子接下來排圖講述的興趣。

三、由原來推選代表上來講述故事改為孩子自願上來。這樣更好的發揮每個孩子的主動性,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寬鬆自由的表現環境。

四、幼兒在傾聽完我的講述後,設計的一些問題更精練了。避免我在不知不覺中説教成分會加重,重新設計後的問題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有機的和平時生活經驗相結合,發散孩子的思維。讓孩子通過説,去體會從中的科學道理,以及人生態度。

五、結尾部分,將歌詞重新的創編,圍繞着小熊三次撈月亮所用的道具進行修改,讓孩子在課後多熟悉這首歌旋律。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5

本課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充滿了童趣。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識字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在學習生字時,我讓學生説一説:“哪些生字以前你就認識了,怎樣認識的?”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借鑑,提高識字的效率。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常用的方式記憶漢字。重點指導學生認識三個新部首:又糹門,掌握部首的寫法及變化。

在學習課文時,我放在指導學生朗讀小樹對小鳥説的話,讓學生複述小樹對小鳥説了些什麼?引導學生想象小鳥聽了小樹話後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充分交流,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表演是加深理解課文的一種好方法,愛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教學中,我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時時變換角色,把它們説的話表演出來,學生興趣盎然。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6

昨天我們組織開展了社會活動《四大發明》。這一活動旨在讓幼兒瞭解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知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的名稱及其作用。

活動中我先從最簡單的指南針入手,讓幼兒先尋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再出示實物指南針讓幼兒觀察,知道指南針的最大特點就是為人民指明方向,瞭解指南針能對旅行者帶來便捷。隨後引出中國古代的其他發明。火藥對幼兒來説不是很陌生,因為他們知道手槍和大炮,在討論這些常見武器子彈的製造上幼兒也能理解。但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對幼兒來説有些難,為此我從名稱入手,把這兩種發明分別介紹為"造紙的技術"和"印刷的技術"(前幾天幼兒對"印刷"現象有所瞭解)。為了讓幼兒瞭解造紙術,我向孩子們現場演示了造紙的技術,沒有樹皮、樹葉和布料纖維,我用餐巾紙代替,把餐巾紙撕成小碎片,活水攪拌,再將紙漿攤平,晾乾。通過演示,孩子們親眼看到了造紙的幾個基本過程:搗碎--活水攪拌--攤平--晾乾。演示的過程幼兒非常感興趣,目不轉睛地盯着我的每個動作,還時不時發出讚歎的聲音。印刷術較難演示,我們就從刻印章入手,通過刻印章的原理聯想到印刷。活動後幼兒對造紙術還在討論紛紛,有很多孩子用手按一按,摸一摸我演示的作品,他們對紙可以製造感到驚奇。反思這個活動,我如果在現場運用樹皮、樹葉、布料纖維作為造紙的原料讓幼兒觀看的話,孩子們更能和古代人們的生活產生聯繫,這樣的記憶效果也會更好。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7

大班的孩子們很可愛,但又令人啼笑皆非。在教《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時候,前面的兩句"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歌詞孩子們很快就學會唱,但到了第三句"我叫×× ×(× ×)我叫×××(× ×)"時,孩子們就有點雲裏霧裏了:起先,我直接讓孩子們念×× ×(× ×)的節奏,一兩遍後就把孩子們的姓名帶進去按節奏唱,如"我 叫 李曉 明(王洪)",接着我通過請孩子們起來並用歌唱和孩子們對話的方式,試圖用這種方法讓孩子們在反覆聆聽和回答中逐步鞏固歌曲,同時也讓孩子們起來相互用歌聲對話。但問題出來了,在歌唱中只有個別孩子們能夠有意識的按節奏報出自己的姓名;唱到最後,孩子們竟把"你的名字叫什麼"唱成"我的名字叫什麼",讓人哭笑不得。

以上的現象説明了我還沒真正的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使孩子們能夠牢固的掌握音樂節奏,還沒能讓孩子們真正的走進音樂融入音樂當中,要解決這一點,重要的是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課堂的教學語言需要更仔細的去設計。我會繼續努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索去發現,不斷的和學生磨合,去尋找更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8

我在講授社會《工業革命》一課時,首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工業革命的經過及它的偉大意義,然後就當時世界及中國的社會背景狀況作了拓展。

18世紀中後期到19世紀初期的工業革命即第一次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工業革命把人類從手工時代帶入了機器時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生產力迅猛發展(舉例説明),它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業革命起源於歐洲,英國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40年,英國工業生產佔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47%,半數以上的工業品銷往國外,英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新課程倡導大教學觀,反對就教材教教材,就社會課而言,應通過具體社會事件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之所以要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狀況進行拓展,就是讓學生明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落後就要挨大,要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這也是現在中央為什麼提出建設創新性國家,重視科技及自主創新的原因。其二讓學生對“對外開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也許對於他們來説,還不能完全掌握或理解所拓展的知識,但我認為這樣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對背景知識瞭解的多少直接決定着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同時還可以豐富知識,提高興趣等等。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9

《最苦與最樂》這一篇課文放在八年級很結合實際。首先是選在八年級上冊,八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已經很熟悉了,學習任務也不是很重,總想做點什麼事證明自己長大,證明自己比七年級剛進校園的學弟學妹們能幹,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做。這時候出現這樣的一篇課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級的學生,讓他們有責任,敢擔當。

我上這一課,就是本着教育學生勇於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學生這樣的目的來上的。上課前,我們班有幾個女同學因為頭髮不合標準,被批評了,正在教室裏大叫,學校就像是地獄、監牢,一點自由都沒有。我進到教室沒有一開始就訓話,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來上課,只是在拓展時,我出示這樣一個問題:“讀罷此文,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去完成”?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談自己的感受之後,我就開始講了,學生不是説,學校是地獄,是監牢嗎,那麼我説你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愉快的感覺,就是因為你們沒有做到自己的責任。你們不快樂,你覺得是學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個學校一點規矩都沒有的話,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幹嘛就幹嘛,明天他想幹嘛就幹嘛,學校還是學校嗎?學生也都説,沒錯,規矩是要要的。那有規矩,學生為什麼會有不愉快的感覺呢,梁啟超就告訴了我們,盡責任樂,未盡責任苦。你覺得苦,不正是因為你們沒有盡到一個學生的責任嘛。

這一節課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這裏,在結合課文內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沒有刻意而為的痕跡,學生就不會很反感。所以我覺得在處理導和學的關係時,也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想想學生是怎麼思考問題的。我常常會回想起當年我自己讀國中時的一些想法,這些學生們的反感那時我們也有,理解一下學生,在以我們的經驗來告訴學生,有些彎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麼是最苦的?什麼是最樂的?問問老師們,其實我們也是盡責任教育好了學生最樂,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廢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歡上這一課的感覺。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0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兩條線來展開。第一課時,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為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説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課來講,通過自讀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留在學生的心理。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後,學生也説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這一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不足以外,還有一處值得重視,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災,08年的共抗雪災地震中的感人情景,聲情並茂地、入情入境地講述後,再來讀這重點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漢的兩次‘吼道’……挖得更深,讀得更透些,學生對老漢不徇私情的領悟將更深更適。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1

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為了學生,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教師的帶動下主動地學習,自主地探究,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當學生真正進入主體角色後,他們所爆發出來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潛能是難以估量的。這樣的課堂上,師生和-諧地融為一體,學生學得開心而輕鬆,教師教得愉快而順利,如此便能持久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信息技術課長期以來之所以大力提倡和採勸任務驅動法”,就是因為它的很多學習內容都可以化解為一個個具體而有趣的任務,學生通過努力並不難實現,以此導入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慾望即直接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如學習在電腦中新建文件夾,我們可以用中文名稱命名(如學生姓名),學生就十分感興趣,通過學習還能消除他們對電腦中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夾的神祕感與畏懼感。又如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等諸多學習內容,老師都可以事先展示準備好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垂涎”一番,進而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實現他們的願望。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2

一、情境創設太單薄,僅僅靠嘴皮子,不容易感染學生。地震對於學生來説是陌生的,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地震的混亂場面,自然就不知道援助的重要性。缺少了地震的情境創設,當然就不容易打動學生的內心了。如果沒有條件使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那也應該找幾張有關地震的圖片,讓學生見識見識。

二、語言不精煉,表達方式不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如,語速太快,容易給學生以緊張感;“‘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如果換成“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這樣提問,也許更能促使學生理解課文。

三、重點語句沒有引導學生反覆閲讀或朗讀。如,“來到這座城市,展現在救援隊員面前的是一片悲慘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3

這一課的教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課要忌花哨,重實效,簡簡單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課後我覺得課堂設計處理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細讀文本,瞭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設計的意圖在於通過抓住描寫兩個人物的語句,讓學生感受到亞里士多德當時是絕對的權威,而伽利略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授。在這一點上還給學生流了預習作業,讓學生查找蒐集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資料,並在班上交流。事實上,學生也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在學習中,對於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這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比較好,原本以為這篇推理性較強的文章比較枯燥,學生可能不怎麼感興趣,但事實上,合理安排了教學步驟,學生對整個教學的思路也和清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三、説話練習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我設計説話題目是:伽利略試驗成功後,人們會怎麼説呢?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打開思路,而不僅僅只能説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厲害了”之類的語句。比如,伽利略的學生會説什麼?那些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會説什麼?那些嘲笑過伽利略的人又會説什麼?這樣學生們富有創造性的回答就產生了。

課堂是沒有完美的。同樣,這一課的教學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認真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結論的時候,學生還是沒有很清楚地理解兩個推論的意思。課後,我想是自己操之過急了,這個推論對於學生來説,還是比較複雜,不容易理解,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思維上的混亂,教師期望學生能跟上自己上課的節奏,而不是去適應學生的程度。也許,多給學生點時間思考,多讓他們讀讀文本,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課想下來還是我説的較多,而學生説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學完成不了吧,這也是我在課堂中常常犯的錯誤,我想“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課堂上的主人,而老師只去引導就好。有時課堂上生成的東西也會出乎意料。”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4

《小夥伴》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以春遊為題材,寫了春遊時瑪莎丟失了揹包以後,幾個小夥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起初,我認為這篇課文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也藴含着一定的道理,整篇課文應該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備起課來才發覺並非想象中的簡單。這是一篇敍事的課文,而且是發生在幾個孩子之間的事。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但是藴含的東西卻很多。這樣的課文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説內容不有趣,很難讓他們感興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反思這一課的備課過程,我覺得我在備課時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同學們的小夥伴是誰入手,然後通過課件演示:一個外國小朋友走出來並高興地説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二.集中識字

本課我採用了集中識字的形式,在識字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生活中識字,比如:

“餐”字。並聯系生活實際説自己丟過什麼東西,從而引出“保管”一詞。還通過多種形式鞏固識字。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5

本課巧妙地寓熱愛勞動的教育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

識字、寫字是一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在識字環節中,我使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識記字形,理解字義,積累運用。如熟字加偏旁(月+巴=肥、扌+旦=擔、飠+我=餓);熟字換偏旁(逃——挑)等。寫好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教學任務,我給學生充分的書寫時間,讓學生掌握左右結構的字的字形特點,尤其是提手旁的兩個字放在一起講授,引導學生髮現同結構字的特點,然後讓學生領讀筆順,再自己嘗試書寫,針對學生的書寫問題,進行點撥和示範,讓學生紮紮實實地把字寫好。

我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學生觀察圖後,讓他們體會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動作、心情,並讓學生根據想象進行編故事,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文,從而使學生的觀察與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朗讀時,要求學生結合畫面進行,有利於讓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在課堂上利用插圖,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評價,讓他們感悟童話中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學生的學就在樂在其中,悟也在其中了。

教育學生做一個愛勞動的孩子,明白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收穫,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要使學生熱愛勞動,並且付出實際行動,還需要我們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師課後反思 篇16

現代社會,物品越來越注重包裝,但這些拆下來的包裝隨便丟棄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根據新綱要的要求: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為指導思想。利用廢舊物品來大膽進行創新制作,既培養了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讓幼兒體驗到了變廢為寶的樂趣。最近,結合我園綠色幼兒園的創建,我特設計本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在欣賞廢舊物變寶創造出來的美后,自己動手利用平常經常丟棄的廢舊物也來創造一種美,從中增進幼兒的創新意識與環保意識。我認為,選擇這一活動就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以參觀者的身份引導孩子,以自己的語言啟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在本次活動的開頭,我以故事《奇妙的商店》導入,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活動興趣,也使幼兒懂得:原來我們生活中很多平時丟棄的廢品是可以做成漂亮的禮物的。在第二環節中,我採取直觀教學法,以幼兒參觀“奇妙的商店”,讓幼兒通過欣賞別人的作品,引起幼兒創作的興趣,初步感受藝術中的美。在製作活動中我採用自主探索法,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材料、形式進行廢舊物的創作,並在製作過程中學習合作,並提高幼兒的協商能力。本次活動的結尾部分,我讓幼兒將自己的作品與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讓小朋友學會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廢舊物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諧統一。

在整個活動中,我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創造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在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廢舊物變寶發生了興趣。陶行知先生説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創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自己尋找材料進行創作。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用各種廢舊材料進行創作。通過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學會了相互欣賞、相互交流。( 勵志天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g4nq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