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精選18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精選18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

教完《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後,我感觸頗深。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精選18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散文,用比較的手法向我們闡明瞭作者的觀點——走遍天下書為侶。文章以細膩獨特的筆觸,精練而準確的語言,具體寫出了讀書給作者帶來的樂趣,穿插介紹了讀書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教讀課文時,我採取了和學生聊天的方式作為開頭:“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讓同學們去環遊世界,請想想,你會帶些什麼?”學生們抱着這一問題興趣盎然地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同時,在熱烈的討論中,瞭解了在作者心中,讀書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餚,就如與朋友交談、與親人見面,使人回味無窮,使學生感悟到了作者以書為伴的道理,領悟到了作者帶書旅行的快樂。這時我再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

從文中找到,作者説讀一本書就可能會讀上一百遍。學生又不能理解了,又的甚至説,早厭煩了。那到底會不會這樣?文章後來又把書打了兩個比方。反覆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谷底重遊,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驚喜。慢慢學生似乎接受了作者的觀點。還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自己對和朋友的每一次見面有沒有不一樣的感受,每天回家有沒有發現家帶給你的不一樣。

有了體會之後就該學習作者的讀書方法了。文中介紹了很多種讀同一本書的方法。讀過後,學生驚奇地在那説着自己以前怎麼從來不知道讀書還可以這麼讀。都説自己以前不算讀書只算看書,只是看了一遍就算讀完書了。學了這篇課文對他們幫助很大,將來也能這麼讀書了。

不足的是在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展開想象“書像什麼”這個問題時,我的引導沒有很好地打開學生的思維,學生不知從何説起。要是能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素材,通過反覆地朗讀分析,讓學生理解這樣比喻的依據,找到二者之間聯繫,學生再想像“書像什麼”就會顯得簡單多了。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閲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這節課使我深刻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的舞台,而是學生的園地。我是引領者、點撥者,應讓學生多談個性化的見解、感受,這樣的課堂真正是學生的樂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2

本冊第一組課文的主題是:我愛閲讀。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地圍繞着閲讀。我也是愛閲讀的人,所以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所講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愛上閲讀。

讓學生從讀書的角度談自己的體會,這樣更直接,避免拐彎抹角,把學生轉糊塗了。

課前通過調查,我發現,喜愛讀書的同學有不少,問他們為什麼喜歡?有的説是為了寫好作文;有的説是喜歡裏面的故事:有的乾脆説是父母規定要讀的……我又問他們讀書以後有什麼收穫?有的同學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有的同學記住了裏面人物的言行……感覺學生讀了,但是真正熱愛書,並能真正讀進去的人不多,這可能也跟學生的年齡和閲歷有關係。所以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新入選教材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為自己的伴侶。”

並在其中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為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的悟道的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

我採用聯繫比較,讓學生將作者對書的看法與自己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朋友”“家”,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學生會理解的更快,體會的更深刻。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反思了一些東西:真正的語文科應該上得實在一點。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我着力把語文課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過程也力求簡單。我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讀通讀順一篇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着力地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回答書後要求回答的問題,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學生接觸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鐘,“文不讀熟不開講。”這是特級教師們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因此,課堂上我從一次自讀,二次選難讀,三次展示讀,後面的隨機讀,都希望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把語文學習得更加實在一些。課堂應該是安安靜靜的給學生讀書,去體會語言文字。本節課我選擇的媒體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簡單的幻燈片。幾乎用了比較原始的手段,和學生對話,和文本碰撞,激發學生思考。另外,我還很關注細節,讓不愛舉手的同學發言,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有所發展。我覺得實在還要體現在讓學生樂學,愛學,這需要教師實在地引導,熱切地鼓勵,真切地調動,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內非肽分泌得比較多了,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實在了。

語文課要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多次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靜讀思考問題,師生(生文,生生)之間的對話,句式變化的意義,讀書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對於讀書理念的反思,評價這些都是在品詞析句中,在引導交流中,在方法指導中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3

本冊第一組課文的主題是:我愛閲讀。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地圍繞着閲讀。我也是愛閲讀的人,所以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所講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愛上閲讀。

讓學生從讀書的角度談自己的體會,這樣更直接,避免拐彎抹角,把學生轉糊塗了。

課前通過調查,我發現,喜愛讀書的同學有不少,問他們為什麼喜歡?有的説是為了寫好作文;有的説是喜歡裏面的故事:有的乾脆説是父母規定要讀的……我又問他們讀書以後有什麼收穫?有的同學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有的同學記住了裏面人物的言行……感覺學生讀了,但是真正熱愛書,並能真正讀進去的人不多,這可能也跟學生的年齡和閲歷有關係。所以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新入選教材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為自己的伴侶。”

並在其中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為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的悟道的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

我採用聯繫比較,讓學生將作者對書的看法與自己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朋友”“家”,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學生會理解的更快,體會的更深刻。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反思了一些東西:真正的語文科應該上得實在一點。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我着力把語文課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過程也力求簡單。我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讀通讀順一篇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着力地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回答書後要求回答的問題,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學生接觸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鐘,“文不讀熟不開講。”這是特級教師們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因此,課堂上我從一次自讀,二次選難讀,三次展示讀,後面的隨機讀,都希望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把語文學習得更加實在一些。課堂應該是安安靜靜的給學生讀書,去體會語言文字。本節課我選擇的媒體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簡單的幻燈片。幾乎用了比較原始的手段,和學生對話,和文本碰撞,激發學生思考。另外,我還很關注細節,讓不愛舉手的同學發言,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有所發展。我覺得實在還要體現在讓學生樂學,愛學,這需要教師實在地引導,熱切地鼓勵,真切地調動,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內非肽分泌得比較多了,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實在了。

語文課要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多次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靜讀思考問題,師生(生文,生生)之間的對話,句式變化的意義,讀書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對於讀書理念的反思,評價這些都是在品詞析句中,在引導交流中,在方法指導中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4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可以通過公共汽車與無軌電車(或卡車與小汽車)啟動,速度從零加速到5m/s的差異,使學生體會到速度的變化有快慢問題。也可演示物體從不同傾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大致相同,比較物體在不同傾角的斜面的速度變化的不同點是什麼?從而提出速度變化有快慢之分。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後,要強調兩個問題。其一,加速度不是表示速度的增加,也不是速度的變化,而是速度變化的快慢。其二,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高速公路上高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它的加速度為零。這兩個問題,都可以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

暫時迴避幾個問題: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斷方向的問題應暫時迴避,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

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

第三,不宜提平均加速度與即時加速度。

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多舉些例子,會有利於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這樣的例子:一輛汽車用10s的時間從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時説的30m/s)的速度,如果是勻加速,那麼加速度就是3m/s2,這輛汽車遇到特殊情況時,從108km/s開始剎車,4s停下來,那麼此時的加速就是7.5m/s2。

上面這輛汽車在加速階段,加速度是3m/s2,那麼第一秒末是3m/s,第二秒末是6m/s,第三秒末是9m/s……第十秒末就是30m/s,就是108km/h。在剎車階段,加速度是7.5m/s2,從30m/s開始剎車,剎車第一秒達到22.5m/s,第二秒末達到15m/s,第三秒末達到7.5m/s,第四秒末達到0,停下來。

例子要淺顯易懂,然後可以多舉幾個,如果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互舉例子,效果是最好的。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5

一、成功之處:

《春天的雨點》一文情節感人,語句清新,語意深刻,適合進行語感訓練和思維訓練。抓住描寫烏漢娜老師的重點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再組織交流反饋,讓學生品讀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領悟人物情感。例如:抓住“老師的嗓子沙啞了”、“老師的嘴脣發乾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就老師為達麗瑪補課的辛苦,以及老師冒雨護送達麗瑪回家,一個“摟”字品析老師像母親一樣關心達麗瑪,更深地體會文章的內涵。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比較成功,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朗讀時利用學生自己的感情來發揮,讀得很讓感動,效果較好。

二、不足之處:

1、在抓描寫烏漢娜老師的重點句的教學中仍存在着許多不足: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想放但不敢放,沒有特別尊重學生自主選擇上,如:一個句子還沒理解透徹,有學生已轉移到另一個句子時,我怕課堂秩序混亂,一句一句地分析,課堂調控不夠靈活,指向性比較明顯。課文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學生體會不到位,成了我的分析。

2、課文的插圖沒很好的利用。

《春天的雨點》一文是借春雨向我們講述發生在春天裏的一件平凡而以感人的故事:達麗瑪在上課沒有專心聽講,放學後烏漢娜老師不顧疲勞給她補課,並冒雨將她送回家。達麗瑪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知錯就改。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過程中,設想雖好,但是操作中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導致教學流程不夠流暢,學生表現不夠理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切入不夠明確,對文章的感情基調的把握,由於學生未能深入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僅僅兩段文章的朗讀,未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導致時間浪費,教學流程堵塞。

2。學生學情瞭解的還是不夠準確。情感基調的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等都沒有設想的那樣順暢,對學生學情有一定的高估,還有小小組形式使得個別原本上課比較積極地學生表現機會不足,無法進入良好的教學情境。

今天的課對人物分析進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還是非常有效,精讀描寫中年閏土的語言,學生的反應良好。説明細讀文本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但是如何實踐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7

這節語文課失敗了,失敗在整節課學生按部就班,隨着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在問答之中度過了45分鐘。

這節課的教學層次還是清晰的,但是每個問題的提出有點為設計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能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在子課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有效途徑”的探究中學習到很多激活課堂的措施,但是在再實施的過程中,雷同的措施並沒有能很好的祈禱相似的作用。在現實教學中尋找激活課堂的源頭,也就成為下一階段探究目標。

要讓理論在實踐中完美體現,我想一定要關注以下因素。

1、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決定了他們的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許多問題為了顧及課堂的完整性而設計的,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就會走模式化道路,而失去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

2、教學文本的不同決定教學評價的差異性。在現實課堂中,教學評價還沒有形成體系,學生不清楚學習的標準就會破壞課堂的整體性。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非一朝一夕可形成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找到激活課堂的源頭,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8

人教版第19課《。趙州橋》是一篇説明性的課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講了趙州橋的三方面資料:雄偉、堅固、美觀。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此刻了人們的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學這篇課文,很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在教學設計上,導入環節從學生預習和所獲資料入手,請兩名同學在白板上畫出常見的橋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避免了在“導入”環節上兜圈子、浪費有效的教學時光。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語問題,細讀課文時首先引讀了第一段,引導學生明白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的時光及透過本段資料總結出的趙州橋的特點。第二三段的特點讓學生自由朗讀總結出並小組討論找出相關詞語。第四段的處理採用感情朗讀法,讓學生明確這段是作者對這樣一座雄偉、堅固、美觀的橋發出的由衷讚美。這樣做既體現了“課標”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積累的要求,又節省了教學時光。感情朗讀指導時,本想採用出示重點句子,在學生品詞析句,感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指導朗讀,但時光控制得不是太好,指導朗讀過程有些倉促,沒有十分到位,如果在朗讀時,再加大些力度,體會出層次性,就應會更好。拓展延伸環節放映一組現代橋的圖片和趙州橋做比較,對趙州橋有名的原因做1

進一步的瞭解。最後提到關於趙州橋的美麗的傳説,期望能激起學生主動查找關於課文以外知識的興趣,為下個課時作準備。

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實際總是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講完這節課卻一向羞於直視這個差距。但存在的很多問題還是想讓它們清晰一下:1。講完課後重新整理了一下教案,又在網上進一步查找關於趙州橋資料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卻發現最新資料顯示趙州橋已經“長大”了,到此刻已經有一千四百年,而不是課本上的“到此刻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這讓我突然覺得自我備課太不細緻了,要明白知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埃2。缺少寫作方法的指導。三年級是寫作的起始階段,一些必要的寫作方法就應貫穿課堂教給學生。但我們的教材作用到底是什麼?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寫作潛力呢?《趙州橋》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起句、過渡句的運用。所以,在這方面沒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應當適當提醒他們在以後的日記上、習作上用上這種寫法。3。對整個課堂的掌控不夠好,語速過快,教學時光的預計上有偏差,所以臨時添加了對“衝擊力”“相互抵着”等詞語的解釋,雖然學生對演示部分詞語有較高的興致,但從整體的教學設計看來稍有些牽強。4熟讀課文是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生的感悟是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點詞句後油然而生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濃墨重彩。而反思本課學習,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力顯然不夠,朗讀的形式也

較為單一。5關於觀看視頻,本課沒有按照以往的在學習課文之前就放映,而是放在了接近課堂的尾聲時放映,是思考到在課堂前半段學生精力一般比較集中,後半段有點兒鬆懈時觀看2

視頻比較好,此刻看來效果也能夠。

還有很多,無法一一贅述了。雖然這節課有着很多的缺漏和不盡如人意,但給予我的卻不只是教學上的收穫,還有同事們的鼓勵與幫忙給我的温暖和感動。感謝成麗,在講課報名的最後一天給我鼓勁,讓我有了去嘗試的勇氣。感謝校領導和教研組長的信任,讓我有了這次嘗試的機會。感謝我的互助小組師傅畢研花老師講了課文思路,讓我做出講這一課的決定。感謝孫志剛老師在講課前一天給我們的寬心和祝願,感謝司濤老師在我做課件和使用白板時的答疑解惑,感謝秀錦老師在備課時當學生配合我的試講,感謝崔老師講課那天中午送到教室的美味的午餐,感謝董麗娜老師選來的她班上的孩子,感謝董老師榮老師魏老師我們那一天的並肩作戰。還有很多的感謝,也許沒有提及,卻會一點一滴融入心底,化作動力,然後,去努力。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9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準備過冬的情景,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由於執教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方面是這樣預設的:1、隨文識字,認讀輕聲詞語,理解“頻頻點頭”“五彩繽紛”等詞語,能仿照課文第二段的句子,説幾句話。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想象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天的喜愛、讚美之情。3、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看到的秋天。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教學重點:品讀課文第二段,理解“五彩繽紛”。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下面來和大家交流一下執教後個人的感受和反思:

一、把握整體,局部突破。

開課時通過聽課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整體感知內容,為本節課的教學做鋪墊。緊接着讓學生説説聽後的感受,激發學生想要閲讀文本的慾望。在通讀全文後,以“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秋天的雨”為題,引導學生將每個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找出來組成一首優美的小詩,在音樂的陪襯下,讓孩子進行朗讀。在下面的教學中,讓孩子自主選擇最想去哪個地方看看景色,從而帶着學生細細欣賞了楓樹、田野、果園中的果樹和菊花的優美景色,各個擊破,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想象閲讀,方法引領

三年級的孩子很難僅僅通過閲讀而體會、感悟文字背後秋天優美的風景。所以在閲讀中指導中,當學到“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個版塊時,記得當時有個學生把“飄哇飄哇”讀得特別慢,我便向他詢問這樣讀的原因,並讓其他同學也像他一樣,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再一聽,學生都能把“飄哇飄哇”的樣子讀出來了。再加上,之前佈置作業讓孩子們蒐集有關秋天的圖片,在班裏讓孩子們欣賞了一番,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相信孩子們在美美地朗讀課文時,腦海中將會出現一幕幕極富秋季特色的優美圖片。

三、內化知識,讀寫結合

《秋天的雨》這篇課文都是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堆砌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些優美的詞句,並在有意無意的過程中進行內化。例如:在讓學生感受秋天色彩美、多的時候,説到秋天有那麼多的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並及時豐富學生的語言庫,又順勢積累了其他表示顏色多的詞語,如: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等。引導學生一遍遍地朗讀、感悟中,學生也自然而然積累了不少句子。除了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和積累之外,我還結合本文的重點句式“它把什麼顏色送給誰,像什麼”進行了説話的遷移訓練,以達到內化語言知識、運用語言的目的。

四、質疑發難,咬文嚼字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中“郵”用詞的準確性,我在課堂上把“郵”換成了“帶”,接着向學生質疑發難:“如果老師把這個‘郵’換成‘帶’好不好?”學生能夠體會到“帶”不及“郵”好,可惜的是,學生在分析“郵”為什麼比“帶”好的時候,分析得不夠到位,也在反思老師是不是引導得不夠到位,感悟得不夠深刻。也看到了和水老師班級學生的差距。

反思語文課堂,老師還沒有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年級定位,也許第一次帶中段,教學方法還沒來得及進行變更。説實話,和其他老師同上一節課的壓力也不小,同一篇課文,班級學生不同的聽講習慣、朗讀水平、認知能力、語言發展水平的演繹,之間的差距一目瞭然。在本班的教學中,發現學生朗讀方面的確存在進步,但是和其他班級相比,發現讀得好的人還不夠多,學習的榜樣比較匱乏,朗讀方面的指導還須落實在平時的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中。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0

《畫家鄉》是一篇十分能激起孩子學習慾望的課文,浩瀚的大海,美麗的山裏,寬廣的平原,遼闊的草原,繁華的城市,這一處處風景給了我們美的感受。在設計教案時,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畫家鄉”是本課的課題,雖然課題比較簡單明瞭,但存在着一個難點:什麼叫做“家鄉”?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模糊,一年級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安排了一個課前對話:介紹一下,你家住在哪?(元通)那麼元通就是你的家鄉。從而讓學生明白,“家鄉”這個概念,也更想了解課文內容。

2、讓識字教學生動起來

作為第一課時,字詞句教學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學習生字這一環節,重點學習“寬”、“蝦”、“腳”、“撿”、“貝”、“殼”6個生字。學習生字時,我創設過關遊戲,以濤濤為我們出了一道難題為由,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瞭解生字字形、結構,再讀詞語。在識記生字的時候,我還請幾位小老師介紹了認記生字的方法。生字教學到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這節課重點學習6個生字,這6個生字貫穿讀文,讀句的各個環節。

3、感情朗讀,“美”字貫穿全文

課文通過畫,展現家鄉的美,從而看到祖國的美。所以教學中,我從課的開始以至結束,是讓學生在欣賞,遊覽中,激發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節課,不管是教師的語言,課件的演示,儘可能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了課文,學習課文。特別是“那麼……那麼……”這個句式的練習,學生在讀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因為有了那麼海更藍、更寬。因為有了那麼,花更美,草更綠。”家鄉到處洋溢着美。

有待改進的方面:

一年級的學生的特點是: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持久性較差,注意範圍也有侷限性。在課堂進行到快要結束時,有些學生開始注意力分散,學習狀態不佳,特別在寫字時學生注意力比較分散。為了抓緊時間,我沒有很好地調整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樣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今後我一定注意這一點,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及時調整。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1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藴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2

《醜小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文章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在本課中注重指導學生的獨立閲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

以讀為本,鼓勵評價。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悟出感情,在讀中品詞析句,進行語言訓練。並且讓學生在評價中自悟自得,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運用多媒體課件,,靈活用“文”,把圖作為培養觀察潛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材料,把文作為提高朗讀潛力和品析詞句的一個範例。教學中,教師更為關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藴含的知識目標,而是追求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發展。

激發想象,鼓勵創新。在學生對課文資料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課文進行加工,透過真情和想象,過透過語言文字,想象醜小鴨如何躲藏,如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如何克服。並讓學生對文本中的主角進行説話的訓練。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完之後,感到還缺點什麼?想來應該就是讓學生動筆的機會太少。古詩是很好的讀寫結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詩句翻譯,也可以根據詩中內容進行補充、理解的練筆,很可惜課堂上少了後種。

《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讓學生來寫寫“煙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寫寫對朋友祝福的話。《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讓學生來寫寫勸朋友喝最後一杯的話。

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個景物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礎”為問題背景的。學生找出了相應的意象之後,對“酒”、“柳色新”的感受談的比較多,而且不乏有見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沒有讓學生寫寫,錯過了一次“點評”古詩的練筆機會。在談自己的感受的時候,其實已經把詩句的理解説出來了,讓學生説過之後,加以整理,寫一寫其實很有好處,至少要比只是被動記一些我講的解釋的句子有效得多!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4

本人自認為較好的地方有這幾個方面:

一、上課的熱情較高。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死無聲的。教師的對音樂的情感首先上課應該要有熱情,這種熱情表現在表情、語音語調、範唱、演奏、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情感。只有教師先感動了,才能很好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樂理知識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體驗。

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問題,通過聆聽、分析、對比。。。。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 體性的反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對樂理知識的教學,我從愛我中華的旋律中選幾節作為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讓學生分析樂譜,知道這首曲子的旋律是由它們重複變化發展而來的。這是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三、真誠的讚揚隨時鞏固學生的自信心

雖然是沒有學生的課堂但是我也把平時對學生的鼓勵讚揚貫穿於課堂。真誠的讚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讚揚。真誠的讚揚會讓他們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隨時不斷地支持,鼓勵,以鞏固學生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以自然,親切地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温馨,和諧,愉快地音樂課氣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四、將思想教育不露痕跡的溶於整堂課的教學。

本課的課題是愛我中《愛我中華》教學反思華,通過歌詞體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才會興旺。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談談祖國讓你引以自豪的地方,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中享受歡樂,拓寬民族文化視野,增強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識和熱愛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教學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不夠精煉。

二、課堂應更為開放,形式應更為多樣。

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的各個環節如何銜接更為自然?音樂課如何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5

《哈囉哈囉》是一首馬來西亞歌曲,曲風歡快活潑,表現出孩子們之間純真無邪的友誼,真摯無暇的情感!

本單元選用了亞洲6個國家不同風格的歌曲、樂曲,讓學生通過音樂瞭解亞洲各國音樂的歷史、風格,體裁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種種習俗,不但可以獲得異國音樂文化知識,幫助他們鑑賞各具特色的音樂藝術,而且還可以獲得一把從側面瞭解異國社會生活的“鑰匙”。多樣化得學習意在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整節課中學生的參與性很強,能感受歌曲歡快愉悦的情緒,並且快樂的學唱歌曲。活動中,我讓學生根據歌詞自編聲勢動作,這樣能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歌詞內容。儘管我在一些細節上把握的還不夠,但是,孩子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仍然很投入地配合着我,讓我很感動。

在進行歌曲表演時,我和學生們一起根據歌詞自編動作,意圖是讓學生體驗音樂歡快的情緒以及與同學共同歌舞的樂趣。

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樂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動”起來才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

通過本次活動學習,使同學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孩子們明辨是非,激發他們的積極情感,這樣的快樂既屬於他們也屬於我們。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6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這篇課文在聾校九年級時學過了,對照兩篇課文,大部分內容是一樣的,只是現在要面對的這篇篇幅長一些,我想隨着年級的升高,我想對這篇説明文應有不同的認識。於是我就拿出一課時對這篇課文來重新温習。一是檢查一下同學們以前的學習效果,二是進一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

一上課我首先對九年級時的課文和我們現在這篇課文進行了對比,告訴學生有關作者的情況,因為聾校九年級的課本上沒有註明作者,或許是因為有太多的刪減。因為學過,於是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完成課後故宮建築的簡單示意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註明個部分的名稱,我想這應該是很簡單了,因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遊覽者參觀故宮的順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紹説明。五分鐘過去了,令我無語,大部分學生沒能完成這這示意圖。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黑板上一邊講解一邊畫出了這種示意圖。看來同學們印象並不深刻,我想在學生的腦海裏沒能形成對故宮博物院的整體印象,對一些方位詞的理解也不到位,看來課堂上只靠老師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導式的學習,該讓學生自己完成的老師堅決不能代替,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來完成,並且日後要經常複習鞏固。

基於以上這種情況,於是我及時調整了思路。在內容理解上,我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疏通文意,體會文章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這樣隨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通過閲讀和討論,比較迅速而準確地提取出關鍵信息。學生比較容易學會。課後我想如果讓學生進一步進行説話訓練效果會更好。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7

春季過後,夏季悄悄的來臨,孩子們的服裝變的絢麗多彩,顏色繁多起來,由於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於顏色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他們感到興奮、新奇,由此產生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活動,讓幼兒在玩玩做做中認識顏色,在快樂的活動中感受色彩帶來的美,使幼兒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夏季來臨天氣較熱,於是在早操時有幾個幼兒帶了太陽帽,於是他們看到的一切顏色發生了變化,他們對於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興奮,於是我們便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開展了《小兔找太陽》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我先給幼兒講述了故事《小兔找太陽》使幼兒對於太陽的顏色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後給幼兒準備了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和太陽鏡,帶領幼兒到户外尋找太陽,,感受顏色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8

《觸摸春天》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以“熱愛生命”為主題,選有四篇美文,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從而思考如何對待生命,熱愛生命。

《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我依據教材內容、課程標準和大綱要求,制訂了兩條學習目標:1、細讀文本,品讀思考,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較深的句子。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悟文中的人生哲理。重點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感悟文中的人生哲理。依據制定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五項預習作業,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預習作業的內容進行交流展示。

通過一個大問題“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安靜觸摸到了春天?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發散學生的思維,找出與之問題相關的關鍵語句,通過理解詞語、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等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從而感受安靜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孩子。這是完成第一個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

對於文中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較難理解,我先通過讓學生蒐集像安靜這樣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物故事,與大家分享;再寫一寫自己從這節課、從這些人物身上感悟到了哪些,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悟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這堂課,我嘗試着以高效課堂的模式呈現,以學生的自學、對學、羣學為主體,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老師只是學生的組織者、參與者。探討實踐了三週的時間,小組的創建還不夠規範,學生的語言還略顯稚嫩,老師的身份還沒有完全轉變,但是,我每天都在課堂上探討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班的語文課堂一定能實現高效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ngw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