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鄉鎮街道講話稿 >

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始終是事關全局的大事。新時期我國農村的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對農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僅供參考。

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

同志們:

這次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是我市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邁向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剛才,忠鐵副市長代表市政府作了一個思路很清晰、要求很明確、措施很務實的工作報告,我完全贊成。此外,會議還表彰了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其中部分代表進行了典型發言,代表性很強,聽了很受鼓舞。希望受到表彰的單位和同志戒驕戒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會兒,侯書記還要作重要講話,希望大家認真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下面,我先講兩點意見。

一、肯定成績,認清形勢,進一步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0xx年是我市“三農”工作極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關心支持下,在各部門、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三農”工作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嚴重乾旱來襲等諸多困難,改革創新,負重前行,取得了顯著成績: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農村面貌進一步改善,農業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在大旱之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3063元,增長9.9%,實屬來之不易,凝聚着全市幹部羣眾特別是農業戰線同志們的辛勤奉獻。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市農業正處於爬坡過坎的緊要時期,我市農村正處於深刻變革的重要時期,我市農民正處於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三農”工作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工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正在經歷結構性的調整,房地產業持續低迷,新的經濟增長點尚處於培育過程當中。如何在公共財政下降的同時,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們必須破解的一個課題。

第二,我國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地板”和“天花板”雙重擠壓之下,走符合瓦房店實際的現代農業之路,提高瓦房店農業的競爭力,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考驗。

所謂“地板”問題,就是指農業生產的成本在上升。要想降低成本,首先要抓好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投入品供應,確保價格合理、穩定,因為它們直接決定了農民的種地成本。其次,在外部大環境保持不變的前提下,要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怎麼提高呢?一要靠農業科技進步;二要有高效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三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所謂“天花板”問題,就是指農產品的價格難以實現突破性增長。如何讓農民賣出好價錢?一要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種大田不掙錢,就種水果,幹大棚,養殖畜禽和海產品。二要樹立品牌。儘管是同一個品種,但是東馬屯、駝峯的蘋果價格要遠高於大路貨。最近新聞媒體也報道,有中國旅客以1500元人民幣買了5公斤日本大米,150元一斤。後來,查明是盤錦出口到日本的,在盤錦當地每斤只是6元到15元,價格相差近20倍,原因就在於品牌的價值不同。三要暢通物流,降低中間環節的費用。要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物流,以此節約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損耗,解決好農民“賣難”、居民“買貴”的問題。

總之,歸根結底,“地板”和“天花板”問題的最終解決要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發展現代農業。

第三,我市自然構成大體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匱乏。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耕地總量在減少、質量也在下降。如何在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我們必須應對的一個挑戰。

第四,當前,市政府正在制定全面的城市發展規劃與計劃,以及融資規劃,力圖通過系統化的城市建設,釋放城市張力,提升城市品位。如何在城市建設蓄勢待發、即將重新發力的當下,推動新農村建設,讓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形成“雙輪驅動”效應,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問題。

我們不難看出,要在高起點上延續和擴大我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勢頭,難度很大,挑戰很大,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要按照中央“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進一步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二、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努力開創瓦房店“三農”工作新局面

對於今年的“三農”工作,忠鐵副市長已經做了全面的部署,這裏我就不再重複了。下面,我再強調五點意見,可以概括為:做好“調、改、轉、美、法”五個字的文章。

(一)在農業結構優化上,要做好“調”字文章。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要認真研究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提高我市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在農業內部:要科學確定糧食自給水平,對重點保什麼、放什麼,保多少、放多少,進行系統謀劃,做到心中有數。目前,我們已經有成熟的思路:瓦房店總的農業用地面積是220萬畝,其中,農作物種植面積140萬畝,果園80萬畝。要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前提下,通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水果產業,力爭將我市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糧田面積調減為80萬畝,將果園面積由80萬畝增加至100萬畝,將設施農業面積由30萬畝增加至40萬畝。

經過以上調整後,我市大田面積為80萬畝,按照一畝地1000斤產量計算,糧食產量可達8億斤以上。這樣的產量,完全可以保證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各鄉鎮、涉農街道要按照上述思路,堅持市場導向和消費導向,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增加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產品生產。要擴大水果、蔬菜、花卉等優勢現代設施農業面積,加快發展畜牧業和現代漁業,抓好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種、養、加”協調發展。

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方向,加強科學規劃、政策引導,推動優勢農產品專業化生產、區域化佈局,打造優勢產業帶,提高產業集中度。目前,許屯、駝山的蘋果,閻店的地瓜、趙屯的小米、得利寺的大櫻桃,以及沿海鄉鎮的海蔘等,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下一步,要在提升內在品質、擴大產品影響、搶佔市場份額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品牌,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

二是在“內外聯動”上:要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鏈增值中獲取更多利益。

①抓農產品轉化加工。目前,我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羣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其中,肉雞屠宰加工能力達到3.9億隻,居全國縣級之首。要依託現有基礎,支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減輕運輸負擔和損耗,降低生產成本,放大農業增值增效的空間。要繼續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升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和市場影響力。年內,要新增龍頭企業10家以上。

②抓農產品流通。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提出,國家將制定“互聯網+”戰略,促進互聯網與三次產業結合。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這一重要精神,推動“互聯網+農業”,提高農户參與價值鏈的能力,搶佔網絡交易有利地位。

農業是最適合“O2O”大電商模式的行業。所謂“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

我們要搶抓當前的有利時機,以水果、蔬菜、畜禽、水產等主導產業為依託,在線上建立新的流通體系,在線下則通過實體店提供購買和流通交易對接,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要以上級郵政部門以及其他風險投資等機構在我市建立村郵、網站為契機,着手推進村級物流體系建設。

要發揮冷鏈物流基礎好的優勢,加快規劃建設輻射力強的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加速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

③抓農業多種功能開發。要全方位拓展農業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都市農業和鄉村遊、温泉遊、濱海遊及復州文化遊,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努力形成以點帶面、連點成片、整體推進的農村旅遊格局。除了要積極推進謝屯香洲田園城、仙浴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將軍石體育休閒和海洋產業基地、李官大白鯨世界海岸城、許屯温泉休閒旅遊綜合體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外,還要高度重視鄉村遊,推動“農家樂”、休閒生態農業等大發展、快發展。

我市農村旅遊資源豐富,有高山、有海濱、有温泉、有民俗,發展鄉村旅遊的條件得天獨厚。此外,鄉村遊不需要太多的創業成本,也沒有太大的風險,是農民就業致富非常好的途徑。假如一個村有10多家紅火的“農家樂”,就可以帶來相當可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村農民的致富問題。

要大力發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和以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為代表的休閒農業,促進我市優勢農產品就地銷售、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農民就地增收。要注重發揮能人創業的帶頭作用和典型示範作用,讓羣眾看得見、容易學,這樣才能快速發展起來。對於農民搞鄉村旅遊、搞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各級政府要給予適當補助,特別是在基礎設施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水電路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酒香還怕巷子深。”要謀劃好宣傳方案,加大宣傳力度,將鄉村旅遊與我市現有成熟的景點串聯起來,促進資源整合,豐富“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擬訂出新的精品線路和成熟的促銷方案,正式推向市場,打響瓦房店鄉村旅遊的品牌,使鄉村旅遊的比重越來越大。

總之,我們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通過這樣的措施,激活農村“人氣”、帶來“財氣”、轉變“風氣”。同時,鄉村旅遊要和新農村、宜居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建一個“農家樂”就要成為一個好的新農村示範點,使農民羣眾在住上新居的同時又有新的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外,這裏我還想特別強調,旅遊是瓦房店長遠發展的支柱。我們尊重鄉鎮發展旅遊的積極性,但准入門檻必須嚴,規劃起點必須高。在重點旅遊資源的使用和開發上,市委、市政府要統一研究、統一把關。

三是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創新。以色列三分之二的土地是荒漠,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他們的農產品自給率卻達95%,靠的就是科技。

要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依託,結合智慧化城市建設,從線上、線下兩個角度,搭建農業綜合服務平台,為農民提供涉農工程設計、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有針對性、便捷的科技服務,解決好農業技術推廣和轉化“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要強化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的引進推廣。作為“水果之鄉”,我市與蘋果等水果生產經營相關的農户多達16萬户,佔農村總人口的70%。要以成熟的矮化蘋果等技術為重點,結合造林綠化,推進經濟林建設,創建精品果園和特色果園,使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給農業科技人員插上奮鬥的翅膀,着手研究相關的激勵機制和制度安排,探索實行僱員制和專業技術人員聘用制,使農業科技人才在瓦房店創業有機會、幹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

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要積極推廣先進農機技術裝備,培育農機大户和農機合作社,全年新增各類農業機械20xx台套。

(二)在農業經營體系上,要做好“改”字文章。農業發展必須堅持以家庭為基礎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通過改革,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一要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種養大户、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中,要重點推進農民合作社及聯社的發展。相對於專業大户、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合作社已有《合作社法》給予明確界定和支持,同時合作社是普惠制的,可以提高單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更有利於促進普通農民的增收。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1000多家,發展會員20多萬人,每年與16.5萬個農户簽訂生產訂單,將為數眾多的農民納入了穩定增收體系。今後,我們在鼓勵合作社發展的同時,要把注重質量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爭發展一個、帶動一片,使之成為引領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與此同時,要及時跟上國際潮流,推動合作社之間強強聯合,抱團發展,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提高合作社的市場話語權,降低經營風險,提升品牌效益。

二要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實踐證明,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規模效應,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現在,我市很多農民還是靠種玉米為生,扣除種子、化肥等投入成本,一畝地一年也就剩個400、500元。如果將土地流轉出去,每畝至少700、800元,這部分錢是固定的,年年可以拿,然後還可以去打工,一天至少100元,一個星期就把種一畝玉米地的全年收入給掙了。要鼓勵承包農户依法採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的市場上向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形成打工就業拿“薪金”、土地流轉得“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自主創業掙“現金”的良好局面,讓農民真正成為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自覺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三要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要在堅持和完善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完善農民對承包地的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的抵押、擔保權能。去年,我們在老虎屯鎮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今年,這項工作將大面積推開,我市確權登記頒證任務是80萬畝。這項工作極其艱鉅繁重,各鄉鎮、涉農街道的書記、鄉(鎮)長要高度重視,全力推進,同時也不能荒廢其他農業農村工作。

(三)在農業發展方式上,要做好“轉”字文章。目前看來,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已經亮起了紅燈,特別是農藥化肥過度使用問題非常突出,已經與賭博、高利貸等問題一起,成為農村羣眾反映強烈的公害。我市農業污染同樣存在,其中畜禽養殖污染問題,還曾在多個鄉鎮引發上訪。我們必須下決心改變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模式,加速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要發展生態農業。重點念好“減、退、轉、改、治、保”六字訣。大力推廣節肥、節藥、節水和清潔生產技術,把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儘快“減”下來。按照上級統一部署,繼續開展退耕還林,把超過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切實“退”出來。採取多種形式,比如依託龍頭企業等,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示範,把農業廢棄物“轉”化成為資源和財富。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推廣深鬆整地、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發展替代產業、綠色經濟,把受損的生態環境逐步修復“治”理好。開展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工作,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和保護補償等制度,把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堅決“保”住。今年,要在太平灣規劃建設大型苗圃;要以重點道路兩側為重點,造林6.7萬畝,植樹1400萬株。

二要強化食品安全。加快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嚴格市場監管執法“零容忍”,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嚴防發生區域性、系統性農產品和食品安全風險,確保人民羣眾“舌尖上的安全”。當前,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高發期。要做好基礎免疫,突出抓好監測預警、監督執法、外疫防範、應急準備、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和人畜共患病防控,確保我市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三要發展外向型農業。我們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要有開放的視野,善於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去年,趙屯、李官的蘋果,突破重重技術壁壘,在省內首次出口澳大利亞;駝山天盛集團引進荷蘭技術,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蘋果矮化苗木繁育基地。以上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我們要以蘋果、肉雞和辣根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為引領,加大農業引進來、走出去的力度,深化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技術合作,在更高層次上引進國際優質農業資源,擴大農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瓦房店農業的整體競爭力。

(四)在宜居鄉村建設上,要做好“美”字文章。建設宜居鄉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省和大連市重點抓的一項工作。要堅持“多個渠道蓄水、一個龍頭放水”,把宜居鄉村建設與新農村“六化”、植樹造林、生態河治理、小城鎮建設、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協同推進,讓農村成為農民羣眾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一要堅持以規劃為引領。規劃是我們推進宜居鄉村建設的總藍圖,決定着宜居鄉村建設的方向和水平。目前,我市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的問題較為突出。村莊到底應該設多少居民點、在何處設點佈局,首先要拿出規劃。要適應農村人口轉移和村莊變化的新形勢,按照撤併小型村、拆遷空心村、縮減自然村、建設中心村的要求,科學編制宜居鄉村建設規劃,並以規劃為引領,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宜居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要高度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充分考慮今後農村人口變化趨勢,不要費了好大勁把路修通了、水接上了、房子蓋好了,村裏卻沒人了。

此外,要探索通過農民宅基地置換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既改造農村又培養產業,確保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要努力改善人居環境。以示範鎮和示範村為重點,結合市級層面的污水處理和北部、中部垃圾收運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治理農村垃圾、污水、畜禽糞便等污染,改造房、水、路等設施,提升綠化、亮化、生態化等水平。強化農村清潔能源建設,鼓勵和扶持建設家庭種植業、養殖業循環設施,加快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沼氣和户用沼氣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安全自來水、危房改造、改廁等項目建設,改善農民羣眾居住條件。

三要與城鎮化實現互動。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宜居鄉村建設的重要推動力。目前,我市的復州城、老虎屯、謝屯鎮被確定為國家發展改革示點鎮,李官、許屯、永寧等7家鄉鎮被遼寧省政府納入推進城鎮化重點鎮,太平灣被確定為大連市全域城市化中心鎮試點。近期,復州城鎮又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確定為新型城鎮化試點鎮。至此,我市列入上級重點支持的鄉鎮數量已佔到涉農鄉鎮的一半以上。

各鄉鎮要根據自身擁有的政策優勢、資源稟賦、產業特點、文化傳承等條件,把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產業支撐力;把城鎮化與人口集聚結合起來,有序推進農業人口轉移,提高城鎮化水平;把城鎮化與完善社會保障結合起來,健全配套政策,提升城鎮居民保障能力。通過上述措施,打造一批工業重鎮、旅遊名鎮、商貿強鎮、現代農業大鎮。

城市周邊的鄉鎮、涉農街道,如祝華、崗店、太陽、九龍、老虎屯、元台、瓦窩等,要抓住城區“東進、西拓、南延、北擴”的機遇,搞好對接,逐步實現城鄉道路互聯互通、供水供電管網有機對接和公交、電信一體化運營。這樣既改善了農村設施,又發揮了農村建設拉動投資的關鍵作用。

四要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宜居鄉村,不僅要實現“環境美”,更要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生活美”。要以七國中為重點,大力改善寄宿制學校的食宿條件。要健全市、鄉、村三級農村醫療衞生服務網絡,提高農村醫療衞生水平。要強化健康為民,免費為1.8萬名農村適齡婦女進行特定疾病篩查。要實施更科學更有效的扶貧,推動108個村與上級幫扶部門進行對接互動,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農民脱貧致富步伐。要以正在開展的村委會辦公樓建設為契機,發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一室多用”功能,努力打造集技術培訓、文化娛樂、衞生保健、計生諮詢、社保手續辦理、村務公開、村民議事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使村委會成為名副其實的“黨員之家”、“幹部之家”、“村民之家”。

(五)在農村社會建設上,要做好“法”字文章。農村是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屆四中全會精神,把農業農村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一要依法推進“三農”工作。要按照法治政府的要求,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農民的關係,大力精減涉農行政審批,創新涉農行政管理方式,把市場能辦的交給市場、農民會辦的交給農民、基層該辦的交給基層,更好地履行自身職責,提高“三農”工作效能。

二要落實好支撐“三農”發展的各項制度規定。目前,農業仍是弱質產業,農民仍是弱勢羣體,農村仍是落後區域。因此,政府的作為不能少,政府的投入不能少。要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不管財力多麼緊張,都要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要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定期對使用效果進行考核,堅決杜絕任何形式的擠佔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

三要提高農村法治水平。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對於上訪問題,要落實好法定途徑優先的原則,充分發揮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勞動保障監察等作用,提高法律程序解決問題的質量和效率。要抓緊制定統一的包括集體土地在內的陸域動遷和海域動遷補償辦法,避免引發不穩定因素。

當前,春耕備耕即將全面展開。各鄉鎮、涉農街道和涉農部門要高度重視,早動手、早準備,特別要做好抗連旱、抗大旱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抓好農資供應、農業技術服務,指導農民科學組織生產,保證春耕備耕順利進行,為今年農業豐產、農民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志們,做好今年農業農村工作,任務艱鉅而繁重,使命神聖而光榮。我們要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同心協力,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加快農村改革發展,奮力開創我市“三農”工作新局面!

謝謝大家。

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二):

同志們:

春節剛過,市委、市政府決定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這是在“十三五”發展新起點上,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全面落實五大發展新理念、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一次關鍵會議,是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開啟現代農業建設新徵程的一次動員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發〔20xx〕1號文件和市委四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總結20xx年及“xx”農業農村工作,明確“十三五”發展思路和安排今年重點任務。剛才,6個區縣作了交流發言,首次頒發了“重慶市現代農業建設貢獻獎”。稍後,國清副書記還將作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抓好落實。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回顧過去,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成績斐然

20xx年是全市“三農”工作砥礪前行、再創佳績的一年。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的新要求、市場風險加劇的新考驗、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的新挑戰,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大力推進以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的農業現代化,鞏固和延續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168.67億元,同比增長4.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突出表現為“六個新”:

一是產業鏈建設取得新成效。深入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全面實施7大特色產業鏈建設,圍繞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搶抓“一帶一路”發展契機,推動柑橘等優勢產品走出國門,進口澳洲肉牛成功落地,實現了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互動”;深化三次產業融合,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500億元及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森林旅遊收入220億元,形成了加工增值和旅遊增收“雙擎聯動”;三級農產品市場銷售1481億元,網上銷售突破100億元,構築了線下與線上“雙輪驅動”。7大產業鏈綜合產值898億元,同比增長15.1%,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動力。提質發展糧食、蔬菜、生豬等基礎產業,實現了糧食穩產、生豬穩定、蔬菜增量,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

二是農民收入邁上新台階。大力推進規模經營促增收,培育規模經營主體26.2萬個,家庭經營淨收入增長11%,貢獻率達到38.6%,超過工資性收入貢獻;大力推進就業創業促增收,堅持“外輸”“回引”兩手抓,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809萬人,返鄉就業創業30餘萬人;大力推進機制創新促增收,在35個區縣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為農户節支11億元。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05元、同比增長10.7%,比城鎮居民高2.4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2,高出全國1.8個百分點。

三是農村改革實現新突破。重點改革專項紮實推進,全面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實施量化確權試點403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共發展家庭農場1.34萬家,農民合作社2.5萬家,農業龍頭企業3362家;創新農村信息化機制,推進“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統籌城鄉改革不斷深化,推動户改常態化,累計轉户426.5萬人;拓展“地票”功能,累計交易16.3萬畝;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累計800億元。供銷社綜合改革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國有林場改革紮實推進,農業水價、水利建設管理、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業綜合開發機制不斷完善,探索形成了多功能、集約化、循環型、複合型四大開發模式。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穩步實施,永川、梁平代表重慶在全國作了農業財政投入股權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市農擔公司探索的農業信貸擔保機制得到農業部肯定並在全國推行。

四是脱貧攻堅打開新局面。出台了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實施意見,形成了“1+1+13”的政策體系,組織領導、政策扶持、責任落實、幫扶措施、督促考核力度空前,全年投入市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0.1億元,減貧95.3萬人。產業扶貧到村到户,明確了20條扶持政策,在貧困區縣全面開展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整村脱貧富有成效,完成整村脱貧808個,在177個貧困村發展鄉村旅遊,帶動1.3萬貧困户户均增收3萬元。社會扶貧全面發力,498個市級扶貧集團成員單位定點幫扶,中央國家機關、山東省對口援建項目累計投入28億多元。募集社會扶貧資金近26億元。

五是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農村教育持續加強,中國小生營養改善計劃深入實施,基本實現農村寄宿制學校達標建設,高山中國小暖冬工程全面完成。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實現低保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覆蓋50%。農村文化日益豐富,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8.5%、99%,開展文化服務進農村13萬多場次,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鎮775個。醫療衞生加快改善,鄉鎮衞生院標準化建設全部達標,行政村衞生室標準化率達88%。農村信息化快速發展,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及體系基本形成,行政村光纖通達率75.9%。

六是美麗鄉村展現新風貌。全力辦好農村民生實事,圓滿完成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山坪塘整治、危舊房改造、“撤併村”衞生室標準化及鄉村公路建設等三年目標任務,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業綜合開發加快實施,新建高標準農田120多萬畝。加快農機化發展,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42%。加強面源污染監測防治,加快規模養殖場(區)大中型沼氣建設,建設農村清潔工程示範村570個,生態循環農業加快發展。

20xx年農村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xx”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過去五年,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開拓進取,農村工作系統攻堅克難,廣大農民羣眾創新創業,農民收入提前兩年實現翻番,城鄉收入比由3.32:1縮小到2.59:1;現代特色效益農業深入發展,總產值增長70%;農村條件日益改善,農村改革穩步推進,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這五年,農民得到實惠多、特色產業發展快、農村面貌變化大。

過去五年實踐,得到了許多有益啟示,歸集起來,主要是“六個牢牢堅持”。一是牢牢堅持在統籌“四化”中加強“三農”工作。緊扣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着力夯實農村水利、林業、公路等基礎設施,深化產業鏈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在“四化”協調發展中謀劃和做好“三農”工作。二是牢牢堅持“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利益問題,利益問題的關鍵是收入問題這條主線。圍繞農民增收謀思路、出政策、抓改革、促發展,廣闢渠道,多措並舉,努力縮小城鄉差距。三是牢牢堅持把脱貧攻堅作為“三農”工作頭等大事。全面落實“十個精準”,把精力和資源聚向貧困地區、聚焦每個貧困人口,猛攻薄弱環節,精準到户到人,絕不讓貧困户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四是牢牢堅持以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積極轉變方式,優化產業佈局,深化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努力走出一條適合丘陵山區的農業現代化路子。五是牢牢堅持以改革創新促發展、求突破。着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完善城鄉資源要素流通融通機制,加快構建城鄉互動、平等發展的有效機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六是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農民為本的發展理念。圍繞民心所向,尋良策、辦實事、解難題,努力改善農村條件、增進農民福祉,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創新創造,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確保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些經驗,是在長期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來的,今後還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

過去一年及“xx”農業農村發展成績的取得,靠的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靠的是各區縣、各部門的紮實工作,靠的是廣大幹部特別是農民羣眾的辛勤耕耘。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農村工作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和農民羣眾,向所有關心支持“三農”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親切的慰問,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展望未來,農村改革發展任重道遠

今年初,視察重慶,充分肯定了黨的以來重慶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為重慶把脈定向,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各項工作指明瞭方向。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xx屆五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四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按照 “十三五”農村改革發展藍圖,奮力開啟農村改革發展新徵程。

第一,深刻認識“十三五”責任擔當。“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期、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期、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期、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化期。“四期疊加”,要求我們必須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齊心協力、勇挑重擔、克難攻堅、決戰決勝。具體來講,我們肩負“四大重任”。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成敗繫於“老鄉”。要用城鄉一體化的標準強化“三農”,努力拉長農業“短腿”、補齊農村“短板”,特別是限時打贏脱貧攻堅戰,確保廣大農民羣眾與全市人民一道邁入小康。

二是“收入趕上全國”的重任。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力爭“十三五”期末農民收入趕上全國平均水平。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挖掘農村內部潛力,拓展非農增收空間,積極為農民創造經營性、工資性、財產性、轉移性增收機會,努力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增收的強大合力。

三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重任。在資源環境“緊箍咒”越繃越緊、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的背景下,要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着力轉變農業經營、生產、資源利用和管理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經營、生產和產業體系,走投入少、見效快、產出高、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

四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任。用足用活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金字招牌”,發揮直轄市體制優勢,加大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力度,創新和拓展城市資本、工商資本、社會資本下鄉途徑,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探索直轄體制構架下的城鄉統籌之路。

第二,認真謀劃“十三五”發展思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全市“三農”工作要認真貫徹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十三五”規劃,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着力調結構、轉方式,抓改革、建機制,夯基礎、強支撐,促增收、惠民生,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走一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的發展路子,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體講,就是“一個統攬”“兩個目標”“三個重點”。

“一個統攬”,就是以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統攬“三農”工作,用新理念引領新發展,促進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差異發展、共同發展,實現全市一體化、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

“兩個目標”,一是如期完成脱貧攻堅,二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 20xx 年底,實現 18 個貧困區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整村脱貧、165.9萬農村貧困人口越過扶貧標準線,基本完成扶貧攻堅任務;20xx 年打掃“戰場”、鞏固成果。到20xx年,工農、城鄉、地區差距明顯縮小,城鄉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現代化處於西部領先水平,力爭農業總產值、七大特色產業鏈綜合產值分別達到2200億元、1500億元,年均增長4.8%、10.8%。

“三個重點”,就是大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主線,調結構、挖潛力、拓空間、強扶持,構建全面持續增收長效機制;以農業增效為核心,夯實基礎、擴大規模、延伸鏈條、提升質量、做大品牌,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以農村繁榮為根本,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改善農村生態,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青山綠水、生態田園、幸福家園,促進農村協調、持續、和諧、穩定發展。

第三,切實把握“十三五”主要任務。歸納起來,主要是“五個全面推進”:

一是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圍繞人的有效需求進行生產,着力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區域佈局和種養結構,減少高耗低效滯銷農產品生產,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發展高效生態產業。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夯實農業供給側薄弱環節。

二是全面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入工業化理念、現代化要素、市場化機制,大力培育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擴大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提高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

三是全面推進新型農民培育,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入手,分類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等實用人才培訓,加快培養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四是全面推進農業基礎建設,不斷提高綜合保障能力。統籌推進基礎配套,加快建成一批產品能進能出、水利能排能灌、農機能耕能收的標準化產業基地。

五是全面推進農村生態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完善林業發展和保護機制,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強石漠化治理。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加快形成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三、精心組織,統籌推進20xx年重點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農業農村工作既要謀長遠,又要抓當前;既要系統推進,又要點上突破。着力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以七大特色產業鏈建設為抓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一是在優化結構中完善供應鏈。紮實推進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1000萬畝標準化產業基地建設,集中連片打造優勢產業帶,在穩定糧食、生豬、蔬菜等基礎產業的同時,市級層面重點打造柑橘、榨菜、生態漁業、草食牲畜、中藥材、茶葉、調味品等7大特色產業鏈,力爭綜合產值增長15%以上,支持各區縣發展1-3個區域性特色產業。鼓勵廣大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因地制宜、自主選擇符合市場需求的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促進以糧、豬、菜為主導的傳統供給結構向特色多元供給結構轉變。二是在培育品牌中延伸產業鏈。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按照品牌效應不同,分類推進品牌建設,重點培育公共品牌、壯大特色品牌、復興傳統品牌,特別是要深度挖掘巴渝傳統農特產品、加工技藝、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對山城砣茶、永川豆豉、黃花園醬油、合川桃片、白市驛板鴨等曾獲國際或國家級權威機構評選認定的傳統“老字號”品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打造一批市級名牌農產品和國家級品牌。要堅持科學規劃、統籌推進,按照生產標準化、基地園區化、全程機械化、產品品牌化的要求,加快推動特色效益農業加快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實現以質量贏得市場、以規模滿足市場、以品牌佔領市場的目標。三是在融合發展中提升價值鏈。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加快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重點發展休閒體驗農業、鄉村旅遊及森林康養,集中打造10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引導農民開展“第三次創業”,新培育鄉村旅遊經營主體20xx家,建設1000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科技貢獻率。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切實調動農業科研院(所)校、農業龍頭企業及廣大科技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加快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精深加工、冷鏈物流、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創新,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對提升價值鏈的重大作用。

(二)以“十個精準”為遵循,強力推進脱貧攻堅。圍繞7個貧困區縣“摘帽”、885個貧困村整村“銷號”和59.3萬人越線脱貧目標,重點落實“四個一批”:採取強有力措施,精準落實產業項目,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户增收脱貧一批;精準實施教育扶貧,促進貧困勞動力及其子女就業創業一批;精準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帶動山區貧困農户易地搬遷一批;精準落實低保救助,實現無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户政策“兜底”一批。要層層落實“一把手”責任制,市級部門要整合資源向貧困區縣、貧困村、貧困户傾斜,做到精準對接、精準落地、精準增收。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脱貧一批、驗收一批,堅決防止弄虛作假。完善對口幫扶和結對幫扶工作機制,做到不脱貧、不脱鈎。要完善精準扶貧政策,推進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每個貧困區縣按投入比例,將股份量化到户,增加農户股金收入。創新用地政策,在貧困區縣開展住房建設及農業附屬設施用地創新試點,支持貧困户因脱貧需要的建房用地、農業產業化基地、休閒農業用地及設施用地。

(三)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涉農基礎設施建設整合配套力度,各區縣、市級涉農部門要緊扣兩個“1000萬畝基地”,紮實推進“五大工程”。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大力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年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120萬畝。準確把握和認真落實中發〔20xx〕1號文件明確的“允許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將集中連片整治後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於完善農田配套設施”的精神,加快制定完善農業設施用地規劃,借鑑工業園區發展理念,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破解設施用地難的問題。二是農村水利配套工程。推進40座重點水源和14個大中型農業灌區建設,完善水利渠系配套,新增有效灌面30萬畝,開展水土保持先建後補試點。啟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優先推進貧困村飲水工程建設。三是農村公路暢通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9000公里、村社便道4000公里,進一步完善和暢通交通網絡,實現行政村100%通暢,提高農村客運物流運輸及農機到田到地作業水平,促進城鄉交通互聯互通一體化發展。四是質量安全保障工程。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完善農村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加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及氣象、地震、地質災害防禦能力建設,抓好農村生產生活安全。五是農機裝備提升工程。積極扶持和培育壯大農業機械研發加工企業,結合丘陵山區農業生產實際,加強新型適用農機具研發推廣,開展農業生產、加工、貯運全程機械化示範應用,提升農業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推進農業物聯網示範建設,打造一批農業物聯網產業化研究、中試和生產基地,引領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四)以增強內生動力為目標,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堅持問題導向,樹立系統思維,加強銜接配套,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綜合效應。着力推進六個方面的改革任務。一是切實抓好信息化改革。加快農業大數據建設,實施農村光纖村村通,推進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全面實施“電商進鄉村”行動,開展“移動互聯網村”試點,提速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力爭網上銷售達到150億元。二是切實抓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鞏固深化確權頒證成果,對符合條件的村全面推進量化確權改革,促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由農民向股東轉變。三是切實抓好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大力培育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扶持發展規模經營農户,新培育主體1.8萬個,累計達到28萬個。深入實施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進一步促進降本節支。四是切實抓好農村金融創新。加快發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鼓勵創新信貸產品,完善信貸擔保和產權抵押融資機制,積極防控和化解融資風險,加快構建商業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擔保融資等共同發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五是切實抓好統籌城鄉改革。統籌深化户籍、“地票”和社會保障等綜合性改革,構建常態化推進機制。全面啟動國有林場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點示範,加快探索林業碳匯交易,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增長機制。穩妥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深化水利管理體制和投融資模式創新。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將供銷合作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利益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推進農產品市場和商貿流通網絡建設,加快完善縣鄉村物流體系。深入開展大足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進一步深化農墾改革發展。六是切實抓好各類試點示範。穩步推進永川、梁平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堅持邊推進、邊完善、邊總結、邊推廣,爭當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的探路者、“排頭兵”。縱深推進全市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逐步擴大範圍,儘快形成可複製、能推廣的經驗。

(五)以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按照提升地力、生態安全、環境美好的要求,紮實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一是深入推進森林綠化。按照國務院關於“將25度以上的坡耕地調整為非基本農田”的部署,開展25度以上坡耕地資源普查,逐步有序調整為非基本農田並實施退耕還林。在退耕還林過程中,要注重與脱貧攻堅結合,原則上發展經果林、木本油料等特色經濟林木,做大林產經濟,力爭到20xx年林業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推進長江流域生態屏障建設,積極開展國家森林公園、農業公園創建。紮實開展增殖放流,持續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二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鼓勵新型主體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的循環模式、“稻魚同作”的生態模式、“魚菜共生”的增殖模式、套種輪作的複合模式,推進傳統產業與特色產業、種植業與養殖業等融合配套。三是重拳治理面源污染。加強面源污染監測,完善污染治理措施,實施化肥、農藥施用“零增長”行動,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使用和監管,遏制亂用濫用的勢頭。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河流、湖泊生態治理,開展生活污水治理、垃圾集中處置、資源回收利用,構建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四是着力改善人居環境。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鄉村規劃,彰顯農耕文化,突出民族特色,體現各美其美,避免千村一面。實施“美麗鄉村”示範創建,建設一批農民新村,打造一批農耕體驗園。

(六)以增進農民福祉為根本,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統籌推進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各項社會事業,紮實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農村中國小校標準化和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優化基層衞生資源配置,完善“一鎮一衞生院、一村一室”的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深入開展農村法制教育宣傳普及,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內涵。推進農村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切實保障農村困難羣眾基本生活,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大病醫療保障水平。推進鄉鎮(街道)、村服務中心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擴大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建立重大事項村級協商機制,促進基層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着力構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奮發有為,不斷提升“三農”工作水平

做好今年工作,確保“十三五”開好頭、起好步,對於如期實現脱貧攻堅和小康目標至關重要。全市“三農”工作系統要圍繞中心、緊扣大局、紮實工作,努力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第一,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進入“十三五”發展的新階段,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復雜、任務更艱鉅,既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又要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還要應對市場千變萬化的新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創新意識,要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把創新貫穿到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以新的思路、新的機制、新的舉措、新的政策,開創農業現代化發展新的局面;必須增強改革意識,要抓住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和要害,用改革的辦法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理順農業農村生產關係,釋放改革紅利,激發農村活力;必須增強開放意識,要把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積極融入到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戰略中來,大力實施產品、資本走出去,人才、科技引進來,促進城鄉資源雙向互進、國內國際資源優勢互補,加快農業農村開發開放進程;必須增強責任意識,農口各級各部門要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為己任,加強調查研究,傾聽農民心聲,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切實把各方面資源聚合到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大局上來。

第二,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要統籌安排和有效激活財政投入、金融投入、社會投入三個方面的資金。一是發揮財政投入的撬動作用。要持續增加財政對“三農”的投入,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要創新財政投入機制,在向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傾斜、向脱貧攻堅重點區域傾斜、向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的同時,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農村。二是發揮金融投入的支撐作用。着力破解金融資本進入農業農村不暢不順的問題,發揮農發行、國開行、農行、郵儲銀行、重慶銀行、重慶農商行、三峽銀行等主要涉農銀行支農作用,加快創新貼近農村需求的金融產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完善產權抵押、信貸擔保、風險防控機制,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三是發揮社會投入的引領作用。要完善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工商企業、各類農業主體的投資積極性,將城市工商資本、外來資本等“活水”引入農業農村,投資新興產業、發展新型業態,帶動更多農户就業創業。

第三,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加強“三農”隊伍建設,以提升素質、改進服務為重點,在關鍵領域、關鍵崗位配齊配強懂農知農的幹部,培養和引進一批農業專家型人才,強化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村幹部培養,打造一支能幹務實的農村幹部隊伍。切實改進農業農村工作方式,善於利用市場促進農業增效,善於運用法制保障農民權益,善於採取羣眾易於接受的辦法解決農村問題。進一步發揚真抓實幹的作風,對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等,不能運動式推進,防止壘大户、造盆景。農村工作系統要深入踐行“三嚴三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健全涉農資金規範化制度體系,實施農業項目規範化、制度化管理。加大涉農資金監管力度,嚴厲查處涉農資金腐敗案件,提高資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搞好村(居)委班子換屆審計,努力保持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同志們,“十三五”藍圖已繪就,今年的目標已定、任務已明。我們要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發揚“能打硬仗、打贏勝仗”的精神,齊心協力、攻堅突破、決戰決勝,為實現脱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而不懈努力。

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三):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水平提升,農業、農村、農民已發生了根本變化,“三農”工作面臨着全新的形勢。農民急劇減少並將繼續減少,農業依靠傳統方式增產增收的極限已經顯現,農村面貌和農業發展條件並沒有實現質的變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令人擔憂等等,就是這種新形勢的突出表現。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經濟高速發展期的普遍因素以外,也與我們長期依靠行政命令抓農業的方式密不可分。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三農”工作到底應該抓什麼?

鑑於中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經濟工作對政府的依賴慣性,政府不抓是不行的,政府亂抓更是不行的,關鍵是要把該抓的事情抓住、抓準、抓好,多做有用功,少做無用功,不做瞎折騰之功。

各級黨委政府應該根據不同職責,各有側重地抓好九件事。

第一件事:基礎設施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不達標仍然是當前農村的主要問題之一。村級公路狹窄,農忙季節保不了暢通,建設質量差,使用壽命短;農村電網建設標準低,農業生產用電體制不順,農民生產生活用電保障係數低;剅閘泵站、大溝大渠、田間末渠建設不配套、不達標,旱能灌、澇能排仍然只是農民美好的嚮往;農村安全飲水標準低,供水數量和質量均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這些問題,就是主要的表現。

農村的道路,至關重要,道路一通,精氣神一振,其餘萬事皆通。當今時代,農村道路問題,既不是通不通的問題,也不是通的數量問題,而是通的質量問題。從20xx年左右開始啟動“村村通”工程以來,基本上每村都通了水泥路,這兩年又在提“組組通、户户通”的問題。但是,我們的通村公路通的等級很低,質量也差,一般的路面只有3.5米,一公里的補助資金只有10萬元。所以,雖然村村通了,但通的質量很差,多數村級公路錯不了車,很多村級公路剛剛修通,又開始損壞,修路時就是東拼西湊勉強籌到的資金,壞了就完全沒有能力維修。通村公路,我們應該按照二級公路的標準去修,捨得花20xx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做成一勞永逸的事情。對於時下提倡的“組組通、户户通”,我們應該持反對態度,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耕地和公共資源去滿足幾個住户並非很長久的通路要求?這種投資,如果不遵循規律,不尊重現狀和趨勢,必定是浪費資源式的無效投資。

農村電網建設,任務十分艱鉅。當年,政府給農民補貼資金用於買家用電器,卻沒有料到,空調、洗衣機買了,由於電網質量差,都用不了。可見,初衷再好的決策,也不一定符合實際。把電網質量建設好,是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把這個職責盡到了,農民買不買洗衣機,用不用空調,那是他自己的事。所以,政府不要總是去做自己不該做的事情,卻又總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荒廢了。農業生產用電,是另外一個問題。那些泵站的電線造成的電損,應該歸誰承擔,那些排灌設施的線路設施,應該歸誰建設,這些問題,歷史上一直是水利部門和電力部門在吵架,並將繼續吵下去。然而,這兩個部門吵歸吵,那只是面上的熱鬧,真正的經濟負擔歸誰?還是歸了農民。不論這架怎麼吵,吃虧的都是農民。農村電網,亟需提質升級,要捨得投大錢高標準建設到位,不要走過去那種翻燒餅式的反覆、低投入、不解決問題的老路。

農田灌溉設施,大溝大渠與“最後一公里”同樣重要。沒有大溝大渠,“最後一公里”的水從哪裏來?沒有“最後一公里”,大溝大渠的水又怎麼到得了農田?我們不能講大溝大渠重要的時候,就忘了“最後一公里”,在講“最後一公里”重要的時候又忘了大溝大渠。剅閘泵站、江河湖堤、大溝大渠和田間末渠都很重要,各級政府應該合理分工,各抓要點,建一片成一片,成體系配套一片,讓每一分錢都投得有價值。中央政府要加大對大型水利設施的投入,省政府要負責中型和區域性水利設施的投入,縣鄉兩級要承擔小型和末級水利設施的投入。仍然是要有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思想,辦一件成一件,管個幾十年。

農村飲水安全,已經有了本質的改變。問題在於,農民分散居住,供水範圍太大,水質沒有保障,水壓低的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根本解決。解決飲水問題,只能將設施建設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不能夠哪裏有一户人家就鋪一根水管、分一個龍頭。如此廣袤的農村,無論是什麼設備,也無法保證正常的水壓和水質。只對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莊供水,還可以變相引導農村人口集中居住,從而大幅度地降低電力、電視、寬帶等設施的投入。這個問題,應該予以重視。

第二件事:規模經營

過去有人説,農業的出路在於減少農民。現在,農民已經減少了,而且將繼續減少。從我調研的8個村樣本情況來看,農村基本沒有70後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平均年齡是58歲,最高是72歲,最低是41歲,人均種田面積是10畝。從農民的年齡構成和人均種田面積的現狀,就可以看明白,為什麼冬季農村撂荒的田越來越多。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生產關係,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了,我們應該深刻地看到這個問題,更應該大膽地提出和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發展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就是探索調整農業生產關係的有效途徑,使之與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更相適應。

農業產業化、機械化水平提高和農業科技的突飛猛進,使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可能,而農民的大量轉移則使農業規模經營變成必需。我們弄清楚了誰在種田這個問題,就一定會擔憂誰來種田這個問題,也就一定會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規模經營可以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規模經營就必須要走機械化之路,就一定可以減少農業用工。同時規模經營,既可以繼續解決留在農村人口的就業出路,又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變農民為農工,讓農民過上市民生活。規模經營可以在同樣的版土上增加耕地面積。因為規模經營了,幾十家農民的田統到一個組織去經營了,那些不必要的道路、田埂、溝渠就可以取消,恢復成耕地。這個面積佔總面積的比例一般來説是20%左右,也就是説可以通過規模經營增加20%左右的耕地。我們始終擔憂的18億畝耕地的紅線,是完全可以用規模經營盤活存量來保證的。

規模經營,不能靠行政手段來生拉硬合,但政府必須有所作為。那麼,政府幹什麼呢?應該做好四件事:一是引導農民按照規範的程序把土地流轉出去;二是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規範轉讓的服務場所,比如各種交易所;三是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按規模予以補貼、減税免費、建立農產品物流綠色通道等等;四是協調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規模經營,強調的是規模,而不是別的什麼。不要一講到規模,就延伸為要發展名特優,這兩者不是一碼事。講規模經營,指的是種植面積,是一種耕地的集約經營方式,哪怕是種糧食,也是可以創造新的增值空間的。

規模經營,要鼓勵公司化這一形式。合作社也好,家庭農場也好,均能夠實現規模經營。但是,由於農民千百年來的現實利益第一的思想禁錮,現階段合作社很難走出高水平之路。家庭農場雖然可以達到一定規模,但仍然屬於規模不夠的類型。而公司化經營,就可以克服這些缺點,讓其成為有資本、有管理水平、有市場搏擊經驗和優勢的經營模式。農村,真正缺的是資本和市場開拓能力,讓工商資本以公司化的方式進入農村,正是幾個方面優勢的完美整合。這必將開創中國農村再次飛躍的精彩局面。不要動不動就擔心工商資本剝削了農民。當年,關於姓資姓社的討論,至今猶言在耳,那些振振有詞地説資本會剝削工人的論斷,有幾條被實踐證明了?當年的擔憂,現在還是擔憂嗎?現在的擔憂,以後會是擔憂嗎?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規模經營,重在引導。我們的方法是培育典型,引導擴大。既要順其自然、不搞行政命令,又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要因勢利導地推動其健康發展。我們可以展望,什麼時候我們的農村萬畝農場林立,什麼時候就是農業現代化實現之日。

第三件事:特色產業

所謂特色,就是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不要以為一提特色,就是名優特新的,就是出其不意的。我對此的認識,恰恰相反。在農業生產這個問題上,一方水土產一方作物,這個作物,就是自己的特色。不要以為,把別人那個地方的東西,拿過來,加上一些保護性栽培模式,就搞出特色了,那恰恰不是特色。所以,傳統產業就是特色,資源優勢就是特色,天然品質就是特色,獨樹一幟,無可替代,才是特色。如果你那個地方本身不產這種作物,你偏要從外地引進來,於是它容易生病,就施農藥,它容易生蟲,就又施農藥,它產量低,就多施化肥或者激素,它錯過季節,就蓋大棚、搞温室,結果陷入惡性循環,最後,產品的原始品質沒有了,有的基本是外形,顏色也不像了。我們試想一下,這樣的教訓還算少嗎?

你這一方水土,從來都不曾自己自由生長的東西,那不是你的東西,也不可能成為特色。比如蘋果是山東的特色,湖北就不要去搞,你硬要搞,它也不是不長,也不是不能吃,它就是產量低、風味差、壽命短、生不逢季。你硬要搞,也是可以搞起來,但是,它的成本會高,它的市場會窄,它的效益會低,結果仍然是得不償失。比如椰子是海南的特色,湖南就不要去搞,你搞也會得不償失,你徒然浪費很多資源,最終,它不可能成為你的產業。

全國各地,你在搞我的特色產品,我在搞你的特色產品,而自己具有天然優勢的東西,卻又統統丟掉了,這樣的情況很普遍。

一種農作物,只有在它最適宜的地區種植,它才不嬌貴,它才具有最強的生命力,即使是“靠天收”式的最粗放的種植水平,它也仍然有足夠的產量和優秀的品質。我們發展農業生產,就要有這個意識。這個意識,實質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在這個問題上,不要講人定勝天,誰要是勝天,誰就會受到天的處罰。

農民自己講,吃的東西,要吃本地的、本季的、本來的。吃本地的就不會沾上因長途運輸和保鮮需要投入的添加劑,本季的就不會承受因保證市場季節而採取保護性栽培措施帶來的危害,本來的就不會受到因人為追求高產或早產而施用這激素那高效肥帶來的殘留毒害。

事實上,多年來,我們都把增產增收當做了農業生產的目的。當下農村,面源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嚴重堪憂,就是這一錯誤指導思想產生的惡果。為了增產增收,就大量甚至全部施用化肥,為了增產增收,就毫無顧忌地投放激素農藥,為了增產增收,就十分愚昧地引入轉基因作物,為了增產增收,就不擇手段。這種指導思想必須叫停。

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是產出對人民的生命健康沒有絲毫影響的合格產品,這才是第一位的,是不容踐踏的倫理標準。回到特色產業上來,發展特色產業,就是要順自身的傳統農業產業之勢,借科技和組織方式變革之力,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哪怕是水稻、小麥、玉米、土豆這些大宗農產品,也是有區域分佈的,也是可以做成特色產業的。之所以我們抱着個金飯碗,卻在討別人的飯吃,就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心氣浮躁,不願靜下心來耐心地培育自己經得起歲月檢驗的特色產業,卻想着通過投機取巧能一夜成名,結果把精力、物力、財力、人力都投入到本不該去着手的東西上,弄了個場面熱鬧,這一屆這樣整,那一屆又那樣整,都在想着翻新花樣,所以幾十年下來,沒有幾個地方,按照科學規律,把自己的特色產品做成了特色產業。

所以,抓特色產業,想抓出成效,就得靜下心來,耐心細緻地研究、培育,不懈怠、不冒進、不異想天開、不逆規律而動。做任何事業,都不可能一鳴驚人,它必須是幾代人幾十代人紮紮實實的積澱,最終才會修成正果。

特色產業需要形成規模。所以,擴大種植面積,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規模,是發展特色產業的首要之途。再好的東西,如果只有500噸、1000噸,那又能帶來什麼效益呢?相反,有特色的產業,規模越大,就越能夠淘汰那些本不屬於他們自身特色的同質產品,市場服務也會更好更全地配套,市場競爭優勢就會越強。這個規模要以能夠保持特色為限,如果擴張到失去特色優勢的區域,特色也就丟失了,也就談不上什麼產業和優勢了。

特色產業需要形成鏈條。除了有生產種植,還要形成其產前和產後的鏈條,鏈條越深越完整,產業就越穩固越有生命力。如果自己不研究產前和產後,你再好的特色產業,也永遠只是別人的用户和原材料提供者。產業分工,在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是必須的,但在地區之間,就另當別論。如果你這個地方的一個優勢產業,卻被別的地區給分了工,那不是悲哀是什麼?那不是失職是什麼?那不是無能是什麼?

第四件事:培育品牌

農業產業之所以利潤低,特別是農民受益的利潤低,沒有品牌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水稻,農民賣1.35元一斤,就以為是好價錢了,經過一般的加工廠加工之後,大米能賣到2.5元一斤,就又算好價錢了。然而,通過具有中國馳名商標的加工企業加工成大米,還會只有2.5元一斤嗎?米還是那個米,為什麼價錢大不一樣?又比如説野生鯽魚,漁民撈上來,拿到市場上去賣,一定是和別人池塘里人工養殖的賣個同等價錢,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品牌,誰都不知道你這個產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在哪裏。這兩個事例,都説明了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它不是虛張聲勢的自我叫好,而是質量、信譽、影響力、認可度的代名詞。品牌,在中國,最高的是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現在還有個地理標識產品,但講影響力,講一下就把別人鎮住,還是非中國馳名商標莫屬。

品牌意識,農民應該有,農業企業應該有,地方政府領導更應該有。有的人一開口就喊,自己那個地方有什麼什麼,一口氣可以數出七八上十個,這隻能忽悠外行人。因為你有那個產品,不一定變成了商品,你即使變成了商品,也不一定賣出了它應該賣的好價錢。一個地方有若干個中國馳名商標,才是真正有實力的表現。當今時代抓農業,如果沒有培育出幾個中國馳名商標的產品來,就相當於沒有抓。

相比之下,農民的品牌意識最弱。不僅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品牌對於自身利益的重要性,還因為我國的品牌申領體制,實際上,是把普通農民關在門外的,作為一個單獨生產者個體,農民無法去申領自己的品牌。

眼下正在大力提倡的家庭農場,其品牌意識應該更強。如果一個家庭農場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仍然不能直接入市,還是交給市場中間商去完成產品的商品化過程,那麼,這個家庭農場對於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意義就沒有體現出來,他充其量是個種田能手,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業產業經營者。家庭農場的品牌建設,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日本的酸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袋酸梅,上面都有家庭農場的名稱、聯繫電話、品牌、質量檢測標識。如果説學日本的基礎工業比較難,那麼學這個東西就容易得多。只要政府把申請品牌的門檻降低放開,把質量監管的工作做深做細,學起來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農民和家庭農場,其實可以把自己的很多產品品牌化,讓自己的農產品帶着品牌和包裝入市。比如,玉米棒子,有了品牌,就會論只賣;土雞,有了品牌,價格就可以翻幾倍;傳統飼養的豬肉,有了品牌,價格也會有天壤之別。我們應該鼓勵農民和家庭農場,都用最傳統的方法去種植和養殖,都靠質量和品牌去提升單位產品的價值,這樣一來,產量雖然降低了,但由於單價的大幅上升,農民和農場主仍然有高於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和激素的生產方法追求高產而帶來的利潤。我們應該有這方面的鼓勵措施,可以説,靠增加產量來增加農民收入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果還想繼續提高農民收入,倡導品牌化和無害化無疑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而作為農業產業發展龍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則更是要有品牌意識。很多企業老闆,對於自己的品牌建設問題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產品能銷出去就是硬道理,有沒有品牌,是不是馳名商標又有什麼要緊。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也是小富即安的心態,他們缺乏對自己的企業長遠的謀劃和構思,只管當下賺不賺錢,沒有想今後何去何從。很難想象,一個百年企業沒有品牌,也很難想象,這個企業能衝破區域,走向全國,滲透全世界。我以為,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首要的是研究自己的品牌。沒有品牌,產品在哪裏生根?如果沒有品牌,產品打入一個新區域的時候,是以何種面目出現?所以,農業企業家們,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政府,則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去引導和喚醒他們的重視。

品牌建設,歸根結底,是商品生產者的責任,但是,政府的作為,也是必不可少的。

採取有效的方式,比如學習、培訓、展覽、展示等,引導全社會重視品牌建設,讓所有商品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都牢固樹立起品牌意識,是政府的職責。幫助企業研究品牌、創建品牌,政企共同努力,實現人力、智力等資源共享,創建出一個又一個的知名品牌,是政府的職責。

出台鼓勵政策,刺激和引導人們去設計、構思、創建、培育知名品牌,也是政府的責任。

從制度上研究解決人們在品牌創建上遇到的困難和障礙,給社會鬆綁,讓社會成員自由馳騁,更是政府的職責。

講現代農業,一定不能少了品牌,如果一個地方,農產品品牌扎堆,聲名鵲起,你能説他的農業沒有走向現代化嗎?

第五件事:提升流通

農產品流通,是被絕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流通,不僅僅是解決買難賣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延伸農業產業的價值鏈條,大幅度增加農民農產品之外的收益。

農業產業的更高價值,在產品生產之外的環節,這是我們首先應當認識的問題。沒有這個認識,抓流通就沒有立足點和應當性。在通過產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觸頂之後,流通環節就是其新的增長空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養豬和販豬、賣豬肉這三個環節相比較,養一頭豬好的年景賺80元左右,差的年景20至30元甚至虧本,販一頭豬,無論怎樣也有三四十元利潤,而賣一頭豬肉則可以賺到200至300元左右。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越是在高端的流通環節,利潤率越高。農民有些口頭禪:養豬的不如販豬的,種菜的不如賣菜的,搞生產的不如搞生產資料的,等等,表達的就是這個認識。

提升流通,重點是要研究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如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這兩個關鍵環節。

降低生產成本,要在生產資料的流通環節上下工夫。種子、農藥、肥料,是主要的生產資料,這些物品,農民是從零售渠道購入,還是從批發渠道購入,是從一級批發商手中購入,還是從末級批發商手中購入,是獨自一家購買還是多家聯合購買,等等,均會產生各不相同的成本。如果是從零售商手中購入或者是末級批發商手中購入,單價就比較高;如果是單獨一户購買,運費就比較高。這就是成本,而且常常為很多人看不見或者是不在乎。也許一畝田的成本並無多大差異,但如果是1000畝、1萬畝呢,這個成本節約就十分可觀。所以越是規模化經營,就越是可以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直接成本。對於公司化經營模式來講,想辦法實現這個成本節約就很容易,如果是單家獨户、家庭農場或者是協會合作社,就要增強這方面的意識,大家抱團購買,以降低成本。很遺憾的是,我們很多經濟組織沒有想到這一點,包括傳統優勢十分明顯的供銷社也沒有抓住這一條財路。農民則是各自為政,沒想到抱團,或者是想到了但做不到。農業生產者要組織起來,努力直接統一從廠家購買各種生產資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購買的直接成本和物流成本,從而間接地提高農業的效益。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要在農產品商品化環節上做文章。所謂商品化,就是從產品變成商品、從生產者手中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農產品附加值增長幅度最大的環節。

在這個環節,我們要做的功課是: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並將一些核心指標的檢測結果明顯標識於產品包裝之上,使農產品經檢測入市;給即將入市的農產品貼上創建的商標標識,讓消費者從商標中瞭解該產品的質量、品牌、影響力、認可度等潛在信息,使農產品貼商標入市;對農產品進行適當的包裝,改變以斤、以噸、以車賣的傳統習慣,一袋一袋賣,一個一個賣,一兩一兩賣,使農產品有包裝入市。

提升流通,還要在尋找農產品從生產基地直達消費者手中的直通銷售渠道上實現突破,使農產品增值環節的利潤能夠為農產品生產者或者組織獲得,實現農產品成規模入市。比如,引導支持發展農村電商,就是非常好的模式。銷售渠道與商品化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商品化過程,直銷入市的可能性就變成了零。這是農業生產者實現農產品增值的又一重要領域。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銷售優勢的企業,從農民手中以很低價格收購農產品,經他們稍一打理,其實就是商品化過程,就立馬增了值,原本是一元兩元一斤的,就變成了十元二十元一斤了。怎樣讓農民、家庭農場、農業產業組織等農產品生產者也有這種意識和能力,把農產品價值鏈的增值關鍵環節全部掌握在農業產業內部,這對於增加農民收入來講,對於提升農業發展空間來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市場經濟很成熟的國家,這些本不是政府的職責,但在我國,還處於市場培育這個初級階段,需要甚至是離不開政府對這個層面的引導、扶持和支持。縣鄉兩級政府尤其要捨得花功夫來培養他們的意識和能力,大力地扶持那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如果一個地區,其農產品產前和產後的效益有80%至90%能夠掌握在農業生產者內部,那麼,那個地區的農業產業質量就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第六件事:深化加工

農產品加工是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的又一條有效途徑。

農產品加工,要立足於本區域的主導農產品來開展。因為農產品都是輜重貨,只有在合理的運輸半徑以內,才能保證適當的利潤。如果經濟發展到自由競爭的時候,這一條就會更加明顯。所以,我不主張此地的企業去加工彼地的農產品,那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

農產品加工,要走全產業鏈之路。就是説,圍繞一個主導產業,通過若干家企業,把整個鏈條的各種資源吃幹榨盡。雖然這有點理想化,但畢竟也是可以探尋的,這正是循環經濟的思路。如果走出了這一條路,那一個地方的農產品加工就真正形成了產業,而且其競爭力一定會超羣、悠久。比如水稻加工,傳統辦法就是實現了從稻穀到大米的轉變,附加值並沒有增加多少,而穀殼、米糠等成了廢棄物,沒有什麼價值可言。但有的企業走的就是吃幹榨盡的路子,企業的效益和質量就截然不同,優質大米加工出來以後,穀殼就作為燃料,米糠就用於加工提煉米糠油,碎米就用於釀酒,一個工廠,若干條生產線,下一個環節以上一個環節的廢棄物為原料,不斷延伸產生出新的產品。從本質上看,這樣的企業就是運用免費的原材料,生產出了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其產業質量可想而知。當然,並非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走出這樣的路子,這需要科研的支撐、創新的支撐、資金的支撐、人才的支撐。這從另一個方面又説明,農產品加工並非是低科技含量的代名詞,恰恰相反,現今時代,更需要培育高技術水平的企業來從事農產品加工,才不至於因為裝備和技術水平的低下而變寶為廢,形成農產品資源的極大浪費。

農產品加工,要限制粗加工,支持深加工和精深加工。粗加工,規模越大,浪費越大,對整個產業的損害越大。因為粗加工不能從本質上提升產品附加值,無法提振生產者的信心,時間久了,一個主導產業可能因為效益過低而被淘汰。限制粗加工,要各種措施並舉,最主要的是兩手,一手是嚴控土地供應,越是粗加工,越不能供應土地,每個地方原則上都不能為粗加工提供新增建設用地;一手是從嚴徵税,越是粗加工,越是不能減税免費,否則就是保護落後,保護落後就會扼殺創新。通過這樣的政策槓桿,來迫使粗加工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出路。對於深加工和精深加工,則要大力扶持。如何判斷是否是深加工或精深加工呢?通俗地講,只要看產品就可以了,看產品是不是與原材料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稻穀變成大米就不是質的變化,稻穀變成了夾心餅乾就是質的變化,是不是生產出了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產品。另外,從剩餘物的多少也可以判斷,如果產品加剩餘物就基本等於原材料的數量,那麼就不用多想,一定是粗加工,相反,如果最終沒有什麼廢棄物,而是全方位地吃幹榨盡了,那也不用多想,一定是層次比較高的加工了。

比如,水產品中的魚加工,如果魚經過加工環節後,主要產品就是魚糜,外加剩下了一大堆的魚鱗、魚翅、魚骨等等,那麼,這個加工只能算個粗加工。如果加工之後,產品有魚片、魚糜,有魚丸、魚肚,有風味魚、即食魚,有膠原蛋白的飲品、護膚品,那麼,這個魚加工就算是做到家了,其產業的質量絕不是隻產出魚糜的企業可以比肩的。

在加工這個問題上,要有這樣一種理念,即優勢資源一定要交給優質企業來經營,一定要交給有實力的企業來經營。如果我們把優勢資源交給一些“土八路”去經營,其結果只能是暴殄天物,浪費資源,形不成優勢產業。

從產品質量安全這個角度講,農產品不經過加工是最好的。因為,每一次加工,都免不了要添加這種劑那種劑的,添加了東西,總是比沒有添加要差。但是,由於運輸、儲存、消費愛好等等各種原因,農產品加工有其必然性和剛性需求。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要合理控制那些添加品的數量和質量,在需要與質量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點,確保經過加工的農產品符合質量安全要求,不給人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事實上,越是粗加工產生的生鮮產品,其添加保鮮防腐劑的需要就越強,其量的投放就越多,對人體的健康可能影響就越大。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也要主張深加工和精深加工。

農產品加工,我們追求的核心應該是質而不是量。如果單純去看量,看加工產值佔到農業總產值的多少,其意義並不大,既容易導致粗加工氾濫,也容易產生水數字。而質,才更具有實質性意義。而且,重視了質,絕大多數加工企業都是走的精深加工之路,其價值的大幅度提升自然可以起到擴張量的作用。所以,在政府的引導問題上,要注重在質上做文章,這才是對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有利的方向。

農產品加工,其排放物常常比較多,因此,要趨向於建設統一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將污水處理等設施高水平配套好,避免加工產生環境污染。

農業工業化,核心的環節是加工,農業產業增效,關鍵的環節也在加工,所以,政府要重視,要下功夫去抓。

第七件事:環境治理

農村,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之中,是一塵不染之地: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綠油油的稻田,金燦燦的菜花。而今,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均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農業面源污染十分嚴重。此種情形,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帶,尤為突出。

看到農村環境如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揪心和擔憂。別以為與我們自己沒有關係,恰恰相反,農村環境好壞與每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然而遺憾的是,高層、中層都沒有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農村環境污染,有工業污染,但更多的不是來源於工業污染,其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活垃圾,二是生活污水,三是種養殖污染。

關於生活垃圾問題,不是清掃清運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無害化處理的問題。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經過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由於垃圾量小,農民種田肥料來源少,各家各户在堆燒農家肥時自行消化了。第二個時期,農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種一次性用品大量湧入,而農民既沒有精力也不願意再把垃圾用作肥料了,同時也無法處置那些無法消化的垃圾,所以家家都往野外倒,形成了農村垃圾遍地的局面,是分散的污染。第三階段,近年來,各地採取了一些措施,在農村建立了垃圾清掃清運系統,但由於多數村鎮沒有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到縣城處置運距又太遠,所以很多地方只採取了簡單的填埋和堆放,農村垃圾污染從分散污染變成了集中污染。

關於生活污水問題,主要是農户家中的生活污水絕大多數都是直排到溝渠河湖裏面,連最起碼最簡單的處置都沒有,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污水橫流的局面。尤其是農户居住密集的區域,河水深黑,河面污物彙集,村子裏臭氣熏天,目不忍睹。

關於種養殖污染問題,也是十分嚴重。由於追求產量和縮短週期,以實現單位面積最大限度增收,農民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等完全沒有節制。生豬家禽養殖上,既使用催重催大的藥品,又不對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水產養殖中,普遍大量投肥養魚、投糞養魚,湖水質量也是惡劣之至。農民現在種養殖都搞了“雙軌制”,種的東西分兩塊,一塊是賣的,一塊是自己吃的,賣的就施化肥打農藥,吃的就施農家肥不打農藥。養殖的東西也分兩塊,一塊是賣的,一塊是自己吃的,賣的就用激素,就投飼料投肥投糞,吃的就用傳統辦法慢慢飼養。看到這裏,我們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感到悲哀,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呼吸着污染的空氣,喝着不乾淨的水,吃着不安全不健康的食品。如果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污染浸蝕着,那麼,我們又怎麼可能依靠別的方法求得一片淨土?如果我們連吃喝呼吸的安全都保障不了,那麼,人活着是為了什麼?我們抓發展又是為了什麼?

所以,我們要大聲疾呼:拯救農村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我們能不能下決心,集中五年的時間,解決農村環境的問題。雖然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多,但是問題得有輕重緩急,問題也只能一個一個地徹底予以解決,才會達到目的。

要通過大力的扶持,保證每個鄉鎮都建立起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處理系統,以達到全域垃圾無害化處理和鎮以上污水全處理達標排放的目標。

要採取以獎代補等方式,促使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實現無害化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污水的污染。

要採取鐵腕措施監管農業投入品,高殘毒高殘留危害人體健康的投入品應該禁止生產、禁止流通、禁止使用。對於投肥投糞投激素開展養殖的行為必須全面禁止,並依法嚴厲追究責任。對於農業生產中化學肥料的使用進行限制,以有效政策措施鼓勵大量施用農家肥和推動秸稈還田。對於那些低水平規模化養殖,必須採取有效的技術和措施對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做不到這一條的,要下決心關閉。凡是對環境帶來破壞的發展都不足取,這個認識要成為全民共識。要逐步開展土壤休耕、湖泊休養試點,以全面恢復地力和保護水環境。

關於農村的工業污染,也要下狠心治理。嚴格地説,農村不應該辦工廠,因為那裏的基礎設施配套不了,實現不了污染物的有效處理。對於辦在農村的工廠,粗放低水平的,要下狠心關閉,恢復農業生產;有發展前景的,應該進入設施配套的園區,並以搬遷為契機實現轉型升級。

總之,農村就應該是一片淨土,是一片與污染沾不上邊的淨土。

第八件事:農旅一體

所謂農旅一體,是指樹立農業旅遊化思維,實現農業和旅遊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業的附加值。中央提出,要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旅一體化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傳統抓農業的思維,暗含着這樣一種認識:農業就是靠農產品自身產生價值。比如,種水稻,一年忙到頭,只要把稻穀賣出去了,就算是價值實現了。比如,種葡萄,也是一年忙到頭,只要把葡萄賣成了錢,也算是價值實現了。然而,這種思維是遠遠不夠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除了產出產品本身的價值外,還附着着可供人們欣賞、參與、消遣、娛樂等諸多價值。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城市人口開始眷戀鄉村氣息,農業的這些附加值將會加快顯現。

也就是説,我們要樹立這樣一種全新的思維:在抓農產品生產的同時,我們要想辦法把農村的景觀、空氣、陽光、勞動、科普等賣成錢,而且還要賣個好價錢。

歸根結底,就是要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發展鄉村旅遊,通過牽引人們到鄉村來休閒、觀光、體驗、認知、懷舊、創作等,促使城市人口的第三產業消費向農村覆蓋,給農民和農村帶來農業生產外收入,實現農業和旅遊同步發展。對於地處城市近郊的農村,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通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子。

實現農旅一體化發展,首要的條件是建設農村景觀。在規劃佈局農業基礎設施、產業板塊、民居風格、生態維護等功能時,按照全域景觀化的思路,開展景觀建設,使農村的各項建設項目,建成後都是可供欣賞和玩味的景觀,把農村打造成一個集農業生產、農村景觀、農業科普、農耕文明於一體的生態景觀新農村,成為人們傾心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建設生態景觀新農村,我們需要做的功課是很多的。首先是要把農村的環境治理好,實現垃圾和污水全處理,讓農村清潔起來,成為清潔農村。其次是構造景觀,主要是花海、林海,在種植各種植物時需要精心策劃,既要有大規模的主打品種,又要能四季各有不同,形成精巧的色塊和季節搭配,產生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讓人們今年來了明年還想來,最終年年都要來。有的產業,其生產環節中的某一個季節,本身就是景觀。比如,桃、李、梨、杏、櫻桃、油菜等,它們的花期都是景觀,關鍵是要有賣景觀的意識。第三是構思各種特色園區,供人們從事採摘、勞動、科普等參與式、體驗式活動,把農耕生活、親子教育、家庭享受融為一體,收穫激情和幸福。第四是打造特色民居,做好保護舊居和建設新居兩篇文章。那些具有特定時代烙印的舊居,可以説是農村的無價之寶,當下廢棄的多,應該想辦法把這些資源盤活,採用修舊如舊的思路,使之成為特色鄉村旅館,吸引人們前來短期居住。農民建設新房,也應當嚴格管控,必須做到在規劃的地方建房子,建經過設計的房子,並且要緊密傳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築風格,讓它們一建起來就是景觀,就能夠勾起人們兒時的記憶和感傷,從而產生先天性的親和力,吸引人們主動前來。

光有景觀,顯然是不夠的。鄉村旅遊,終歸不是名山大川的旅遊,必須與之區別對待、形成差異化供給。人們對鄉村旅遊的迷戀,主要不是來源於景觀,而是來源於鄉土文化。因此,一定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文化常常是隱含在某種事物之中,處於潛伏狀態,沒有外力的呼喚,它可能會沉睡千年。但它又是一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一旦遇到合適條件,就會破土而出,形成燎原之勢。這個合適條件就要靠我們主動創造,就是要策劃既符合鄉土優勢、又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活動。比如,藉助鄉村的優美環境,每年在某一個季節固定開展體育活動,如田園馬拉松、田園籃球或其他趣味運動;比如,種田能手比賽、特色小吃烹飪比賽或其他懷舊性比賽活動;比如,攝影採風、文學採風等藝術創作活動;比如,開展各類創意碰撞、與鄉村發展相關聯的論壇講壇等等。用固定活動吸引特定羣體前往,長年累月之後形成品牌和口碑,文化的影響力與凝聚力就充分發揮出來了,到了這個境界,鄉村旅遊就形成了氣候。

景觀建設也好,活動策劃也好,並不是每個鄉鎮、村都要去把文章做滿做足,做成個大而全、小而全,而是要立足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做出哪怕只有一項但卻具有別人無可替代競爭力的品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僅如此,在一個縣域內,最好是各個鄉鎮或村,要統一進行規劃和構思,形成季節相錯的旅遊景區,保證全年都有火爆的鄉村旅遊市場。

推動農旅一體化、發展鄉村旅遊,農民能從中得到什麼?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從理論上分析,農民的所得,除了農產品因為休閒、觀光、體驗等活動而增值外,還可以獲得提供服務而帶來的收益。如果農村的景觀足夠吸引人,那麼農民的房子就可以成為家庭旅館,農民通過賣農家小吃和家居房間,就完全可以養活一家人。服務業與農業的區別在於,前者的利潤率比後者高出好幾倍,但其勞動強度卻又大大小於後者。正是因為農旅一體化發展,可以給羣眾帶來服務業收入,才更顯其推動農村振興、農民致富強大動能,也更顯其緊迫性和必然性。因此,抓緊行動乃第一要務。

第九件事:政策支持

當前“三農”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支持,需要認真研究。

當前針對“三農”的政策是不少的,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需要研究的是,這些政策與“三農”需求之間的契合度到底有多高。須知,好政策,不一定是正確的政策。只有能夠有針對性解決突出問題,能夠體現正面引導作用,能夠推動產業持續發展進步,能夠簡便操作的政策,才能堪稱正確的政策。

我們需要反思針對“三農”的系列補貼政策。這些政策無疑是好政策,但要想被承認為正確的政策,我想需要過程。這些政策最大的缺陷就是隻照顧了農民個人的利益,而忽視了農村的公共利益。這些政策實施了這麼多年,錢花費了不少,但是,農村面貌卻沒有什麼根本性改變。這實際上是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

當前的各項惠農補貼,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以縣為單位統計,一般小縣有1億元左右,大縣有2億元以上的。這些錢,分散到千家萬户,便成了每家幾百元。農民高不高興呢?的確高興。但是農民滿不滿意呢?不一定滿意。因為與他們生產生活更直接相關的運輸、灌溉、排澇等大問題沒有人去解決,幾百元的補助抵不了因為基礎設施條件差而增加的生產成本。

有的補貼沒有達到引導農業發展的效果。比如糧食直補,也許真的種糧食的人並沒有享受到這個補貼,而沒有種田的人卻在享受這個待遇,因為我們的補貼方式並沒有把補貼與糧食直接掛起鈎來。在一些地區,這個補貼成了土地規模流轉的絆腳石。有的補貼帶來了農村新的不平等。比如家電補貼,買空調買洗衣機的給予補貼,而能夠買空調買洗衣機的,本來就是條件好的家庭,那些條件差的根本想都不敢想這個事情。有的補貼成了部門和不法商人謀利的工具,農民卻並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實惠。比如農機補貼,本是好事,但在操作中,要上了目錄的品種才能補貼,在經銷商處購買時通過扣除的方式兑現補貼款,結果導致了歪風邪氣。有可能部門通過控制目錄謀利,商人通過漲價謀利,而農民則只是背了個空名。一台農機具,在未進入補助目錄時,可能賣價5000多元,在進入補助目錄之後,賣價就成了6000多元,就是最直接的表現。如果不搞什麼目錄,只要農民購買了多大功率的農機具就可以憑票到財政領取補貼,這個事情就會大不一樣。有的補貼實質上是損害農民利益的。比如説曾經風靡一時的能繁母豬補貼,一度成為笑談。這個補助的實施,因為政策的刺激,破壞了市場的正常調節機能,導致了豬肉週期性的供大於求,嚴重損害了養殖户的利益。

支持“三農”,政策要對路。“三農”最重要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快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這是最迫切的,如交通、水利、土地等條件改善,要通過持續不斷地加大投入,讓農民因為生產條件配套問題的投入成本接近於零。二是加快改善農村環境,要下決心給予政策支持,抓緊改變農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局面。三是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決定了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必須是公益性的、全天候的,過早地將這一職能推向市場,是對“三農”工作的削弱。四是加大村級轉移支付力度。大力提高村幹部待遇,讓有能力的人能夠安心於村幹部崗位為民服務;大力提高村級組織解決村內小問題的能力,讓村級組織在羣眾心目中有地位、有威信。那些惠及困難羣眾的所有資金都應該由村幹部去落實到户,讓羣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恩具體化為對村級組織的感恩。如果村級組織沒有什麼治力可言,如果對羣眾的好處都由上級或上幾級越過村級直達農户,久而久之,我們的基層工作基礎是十分令人堪憂的。

支持“三農”的政策,落實的方式也要對路。嚴格説來,中央、省兩級政府,只需要把支持“三農”的資金按照一定的係數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安排到縣,指明用途,加強監管和審計,即可。至於具體到哪一個項目,如何規劃設計搞建設,交給縣級政府去統籌安排。如果一個項目的規劃、設計、評估、招標、建設、驗收均由廳局直接操作,則必然既不能保證所實施項目的正確性,也不能保證管理這方面的領導和幹部自身的安全性。有些項目,其前期費用就佔去了項目總投資的40%至50%,有些項目,允許實施的內容是實際不需要的,而實際需要的內容又不允許實施,從而造成大量的資金浪費和設施閒置,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仍然沒有解決,十分令人痛心。導致這一惡果的罪魁禍首,就是上級一竿子插到底,管了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微觀事務。這種局面,如果不從頂層設計上去改變,更加痛心的後果還將繼續出現。所以,我們必須下大決心整合項目和資金,辦成農村真正需要的大事。

以上觀點,供大家參考,目的是要把“三農”工作抓得更好。

標籤: 講話 農村 會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xiangzhen/jwmol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