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國中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開題報告大綱

國中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開題報告大綱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中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開題報告大綱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為廣大未成年人瞭解世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等消極因素也影響着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少數未成年人生命的喪失,生命意識的淡漠、生命意義的迷失影響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據教育部、公安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等單位對北京、天津、上海等1 0個省市的調查顯示,全國每年約有1.6萬名中國小生非正常死亡,相當於每天消失一個班。這警示我們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已經是學生成長過程最為需要的教育。生命與生存、生命與尊嚴、生命與價值、生命與發展、生命與社會等深層的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索。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小生命教育研究與實踐》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開展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和理論探討,着眼於全體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着眼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質量奠定基礎;着眼於增強學生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實踐體驗,“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成功的教育”,為營造健康和諧的生命環境奠定基礎。引導學生熱愛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都得到主動、健康、全面發展。

三、生命教育的目標

我校的生命教育,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引導學生關注環境、關心他人、關愛生命、關懷人類,並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具體來説可以分為三個分層目標:

一是通過對生命的認知,使學生了解並掌握生命的過程,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從而培養學生樹立安全意識、環保意識。

二是強化對生命的感悟,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自我並關心他人,培養學生的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是促進對生命的昇華,使學生在認知和感悟生命的基礎上,敬畏和欣賞生命,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終目的。

四、生命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一)內容:

1)、珍愛生命的教育。內容主要涵蓋安全教育、品德修養教育等。

2)、環境保護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樹立環保意識。

3)、生命科學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生命。

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健全心理品質。

5)、生命塑造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美學的角度感悟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從而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二)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經驗總結法、文獻研究法、調查問卷法等。強調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就問題開展個案研究,並以問題的解決方法做為個人課題的重要成果來呈現。研究的途徑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通過學科教學、心理輔導、家庭教育、網絡教育等教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研究與實踐。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及理論依據

研究對象是全校七至八年級學生。

我國自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政治因素以及多種文化價值取向並存的局面,這一切使得與原計劃經濟模式相匹配的學校教育受到了強烈的衝擊與挑戰。學校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已為全社會所關注。反思當前我國學校教育實效性差的原因,儘管有方方面面,但究其根源,卻是無“人”的教育,它無視或蔑視生命的需要,與學生的生命——生活相脱節甚至相悖,採取簡單化、灌輸式的説教。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代範式的道德教育內容的“理想性”,忽視對生命的現實關注,脱離每個個體生命成長的具體的、現實的生命需要來進行道德教育,可以説在道德教育中出現了生命的“空場”。

第二:現代範式的學校教育過程的“無人性”。當今學校忽視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教育,重視書本,重視知識,將個體生命的形成與發展視為外塑的產物。學校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命——生活相割裂,忽視了個體生命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導致知行不一致,形成個體生命人格的缺陷。

第三:現代範式的學校教育手段的“説教與灌輸性”。現代學校德育以“美德袋”的形式進行灌輸教育,忽視或無視學生的生命經歷、感受和體驗,忽視個體生命所處的具體的、現實的道德情境,以抽象的、單一的、絕對的“善”與“惡”、“正確”與“錯誤”為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個人的動機與行為。

所以,本課題關愛生命教育這一問題的提出,是在對人、生命、道德教育及其關係再認識的基礎上探討生命教育問題,她主要緣於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對現實生命價值的失落之感,尤其是對轉變學校德育中生命“空場”現象的責任感,迴應社會轉型對道德教育轉型的要求。它既不是與已有的道德教育“分庭抗爭”,也不是與之無關的另外一套體系,而是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凸顯對生命的關照,凸顯生命在人的意識中的位置以及人對生命的關愛意識。

五、國內外研究狀況

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學者是美國的傑·唐納·華特士。早在1968年,他即在美國加州創辦了“阿南達村”、阿南達學校,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他還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髮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

生命教育一經提出之後,很快就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並逐步地形成了一種新地教育思潮。比如,香港、台灣中國小已經有了生命教育的課程和教育,在大陸中國小領域,近一、兩年有少數省市和學校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如福建華南實驗國小和蠡園國小開設了生命教育的課題研究;遼寧省XX年12月22日在瀋陽啟動中國小“生命教育工程”,上海市也於XX年出台《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實施意見》,特別強調要加強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發展。英國等西方國家即提出了所謂的“呼應課程”,以順乎學生的生長、發育的規律。日本針對青少年浪費、破壞、自殺、殺人等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在1989年的新《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定位於敬畏人的生命與尊重人的精神這一理念的教育目標。我國的港台地區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熱潮。如台灣教育行政部門設立了“生命教育委員會”,並曾將XX年定為“生命教育年”。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陸實施和全面推進的素質教育,倡導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人。這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説就是開展生命教育。

關於生命教育的課程目標,研究者所用的視角不同,對課程目標的表述也不盡相同。

——生命教育的目標有三,即“深化學生人生價值觀與理想”,“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關懷他人”,“發展學生多元智慧潛能”。(台灣 吳清基)

——生命教育就是培養、發展、提升生命認識、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為亦即生命意識水平和價值的教育。(上海 燕國材)

——生命教育的三層次目標:即“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增進發展生涯”、“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台灣 鄭崇珍)

六、現有基礎

(一)有良好的課題研究基礎。

我校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班主任專業化與現代班集體建設研究”的子課題“初級中學後進生成因及其干預研究”、已獲結題,現申報繼續參加新教育實驗課題研究工作,另有多個有關生命教育的市級課題與校級課題正在研究之中,這些課題的研究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可見,我校開展生命教育已有良好的實踐研究基礎。我校圖書館有藏書近10萬冊且近200台電腦可上網查資料。

另外,學校領導對課題研究高度重視,每學期都有足夠的專項教科研資金投入。校領導帶頭立項進行教育改革研究,學校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圍和充足的課題研究時間。參加課題研究的同志大部分是學校骨幹教師,他們中有不少人蔘加過市級以上課題的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們在教學第一線,對師生情況最瞭解,為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廣大教師取得了一定的教科研經驗,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二)已經做過的工作。

1)、生命教育課程開發

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中,我校開發了生命教育校本課程,並有專門的任課教師與列入課程表的課時來實施該校本課程。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內容分五大部分,一是珍愛生命——安全教育;二是關愛環境——生存教育;三是認知生命——一週講評;四是瞭解自己——心靈家園;五是理解生命——塑造自己。

2)、生命教育專題活動

學校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活動,有教育處牽頭各班開展的以生命教育為主體的主題班會,有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專題講座,有歌唱生命的歌詠比賽,有各類生命教育的專題板報,有各種活動,如:清潔家園、社區義工活動、為受災地區捐款,及各種生命自救活動等。如:模擬救火演習、遠離香煙毒品活動等。

3)、組織生命教育活動打造生命教育環境

開展生命教育專題活動,列入綜合活動計劃。在綜合活動計劃中,結合禁毒日、世界環境日、預防艾滋病日、安全教育周等開展專題生命教育活動、生命教育主題班會等。校園文化滲透生命教育,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學校在環境規劃改造過程中充會考慮到生命教育,規劃建設生命教育園地,並在樓道、牆壁等處佈置生命教育的主題內容,使校園時時處處滲透生命教育,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

4)、生命教育課堂滲透

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我校強調了生命教育課堂滲透,全方位的灌輸生命教育的理念,讓學生能時時對生命進行反思,不斷的吸收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努力使學生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與拼搏的精神,在各學科的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特長,建立個人生活信心的立足點。

七、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XX 年 9 月至 XX年 3月 )

1.課題立項,選定實驗班

2.擬定課題,明確目標

3.召開課題開題會及子課題的部署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 XX 年 4 月至 XX 年 8 月)

1.對實驗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相關問題的培訓

2.設計課題研究計劃並進行研究

第三階段研究階段(XX年9 月至XX年3月)

1.進行階段研究成果交流和總結,開展中期研究成果推廣工作

2.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第四階段總結驗收階段( XX 年 4 月至 XX 年 9 月)

1.對前期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角度,撰寫相關的論文和行動研究報告。

八、創新之處:

1、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大陸起步較晚,雖在少數學校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但還處於起始階段,對關愛生命道德教育的研究尚停留在“奔走、呼籲”等理論探討的層面,缺乏可操作性。本課題嘗試把認知層面的構想真正轉化為可操作的實際行動,使關愛生命道德教育在中學德育中得到真正的實施。具體途徑是開設獨立的校本課程——生命教育課程。因為結合我國大陸的具體教學實際,如果我們只是口頭上承諾生命道德教育要融入和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大背景中,這些“豪言壯語”在現實中就會變成 “空中樓閣”。本課題參考國內外已有生命教育教材,結合我國中國小生的身心實際,編制生命教育教材,在七年級年級試行“長短課”,以確保生命教育的授課時間。同時,組織學校政治、語文、生物學科教師分析本學科教材,挖掘對學生進行生命道德教育的閃光點,對學生滲透關愛生命道德教育。

2、本課題強調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提出使學生成為“優質自己”作為關愛生命道德教育的價值期望。提出“過好每一天”作為成為優質自己的生命焦點。

3、本課題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直接參與活動和親身體驗,引導學生通過“生命故事”交流自己的生活經歷、自我經驗、生命體驗和生命追求以及自己對他人的生命經歷、體驗與追求的感悟等,通過“生命故事”幫助學生德性成長,從而促進道德學習與道德教育的融合

九、研究人員的組成與專長

本課題的負責人是我校副校長劉玉強,45歲,中學一級教師,曾擔任過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班級及學校管理經驗和豐富的教師專業化培訓經驗,並負責為課題組提供研究經費,做好研究指導,提供研究所需圖書資料並組織研究人員參加課題相關的培訓學習。

課題組長張志剛,35歲,中學一級教師,河北省優秀教師,河北省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個人,十佳班主任,有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有較高的教育理論,善於總結。該課題的申請書、開題報告、階段總結、論文、均由其歸納整理。

研究員郭成林,46歲,魏縣二中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曾擔任過國家級課題的負責人並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教育管理經驗豐富,有創新意識,善於總結,負責本崗位學生生命教育模式探討研究,撰寫階段總結。

研究員連建忠,34歲,教導處副主任,中學一級教師,多年班主任,班級管理經驗豐富。善於整理總結,負責材料收集整理和階段總結。

研究員王改麗,31歲,中學二級教師,多年班主任,班級管理經驗豐富。負責班級生命教育課例整理,並形成系統過程性材料檔案。

研究員張瑞麗,43歲,學校婦工委主任,中學一級教師,“心靈家園”校本課開發者,負責本學科範圍內撰寫論文,提供案例,調查問卷。

研究員郭海紅,38歲,中學一級教師,“心靈家園”校本課開發者,負責本範圍內撰寫論文,提供案例,調查問卷,負責查閲資料,打印整理資料。

研究員徐洪福,34歲,中學二級教師,多年班主任,班級管理經驗豐富。負責班級生命教育課例整理,並形成系統過程性材料檔案。並負責“周講評”校本課研發與材料歸納整理和各個階段總結材料整理。

研究員陳曉靜,26歲,中學二級教師,多年班主任,班級管理經驗豐富。負責班級生命教育課例整理,並形成系統過程性材料檔案。

研究員苗利東, 歲,中學二級教師,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教改探討慾望,班級管理經驗豐富。負責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問卷分析和籌備組織相關活動。

研究員韓海英,32歲,中學二級職稱,生物教師,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教改探討慾望,負責本學科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整理和籌備組織相關活動。

研究員慄 娟,45歲,中學一級職稱,生物教師,有豐富的生物教育經驗和教改探討慾望,負責本學科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整理和籌備組織相關活動。

研究員華振國,32歲,中學二級職稱,思想品德教師,有豐富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和中學生行為規範管理經驗。負責本學科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整理和籌備組織相關活動

研究員侯香葉,42歲,中學一級職稱,思想品德教師,有豐富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和中學生行為規範管理經驗。負責本學科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整理和籌備組織相關活動

總之,課題組成員平均年齡35歲,經驗豐富,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較快,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實驗研究能力,各負其責,分工合作,能保證課題的按時順利完成。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表達形式

1、研究報告(包括實驗報告、調查報告);

2、專題研究論文、論文集、專著;

3、生命教育的教材

4、實績展覽、活動展示(學生活動的記錄、圖片、反映該課題研究的錄像資料等等)

十一、主要參考文獻

1.鄭曉江.《尋找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安頓》: ∥

2.史習燕.《少年暴力和愛育的缺失》.中國教育報,XX年8月23日

3.王學鳳.《台灣中國小生命教育的內容及實施途徑》[j]. 教育評論

4.張雲飛.《呼喚生命教育》[j].社會. XX(3)

5.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藝術》河海大學出版社。 XX

6. 伍芳輝 《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北京出版社 XX

7.田春利.《論基於生命有限性的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

8. 吳珄 《教育價值觀的思考與實踐》現代教育出版社 XX

9.程紅豔.《呼喚教育的生命意識——生命教育及其對德育的啟示》[j].班主任之友(7)

10.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國小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11.劉宣文,琚曉燕.《生命教育與課程設計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

12. 王一良《心理醫生》台海出版社 XX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pwxx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