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研究報告 >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的課題研究報告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的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提出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的課題研究報告

隨着社會的發展,國際和國內的聯繫愈來愈緊密,當代教育不再是封閉在校園內,而是與整個社會各個領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各國都把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擺在國家未來戰略的高度,以滿足當代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合作和交往意識已成為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可以説在合作雙贏的今天,合作和交往是個人和社會生存的需要。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採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迄今為止,國際上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具體實踐中各國有一定的差異。

我國關於合作學習的系統研究則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後,各學科制定了相應的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成為新課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目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歷史學科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習歷史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學會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的是課程評價,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力求改變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可以説,合作與交往成為歷史學科最主要學習方式之一。

今年是浙江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教學的第三年,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績,教育的民主性、“四個學會”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終身學習、轉變學習方式等新理念都已深入人心,但從課堂教學實踐層面來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往的問題仍然存在着“流於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甚至“無效”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專業化發展滯後,學習指導經驗不足,對理論吃不透,導致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做法。比如,有平等合作交往教學的意識,但在實施中往往過於隨意,缺乏持久性和系統性,沒有給自己確定新的合適位置,所以大多數教學設計是預設的,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仍處於被動和服從的地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個性差異和全員參與這些真正問題沒有得到教師的關注,導致參與的水平和深度遠遠不夠,同時由於多數學生進行合作和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缺乏,課堂合作和交往的實效性更難説了,再加上課時安排和空間限制,大多數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嚴格控制着課堂教學進程中的一切;學生間的交往嚴重缺乏,在教學交往中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並且這種交往也只是單向的靜態的溝通,“生之間的、生生之間的交往從本質上説大多仍然是形式的、造作的、老師壟斷的、獨裁的交往”。由此導致教學目標仍以知識與技能為主,教學評價強調學習的評比和排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關注少數精英而忽視大多數學生,並最終影響到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這些顯然與新課程的理念相悖。

“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鍾啟泉語),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要講究實效性,越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對教師的指導水平要求越高,抑或説,高水平的學習指導,才能夠帶來高質量的學習。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和評價者,如果只憑激情和愛心,而不在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做一些調整和研究,恐怕很難收到預期的實際效果。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最明顯的角色就是教學的促進者,除了把人類文明的知識成果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各種良好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讓學生成為自主發展的主人。

我們期望通過《普高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及其評價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能夠立足本市實際,準確理解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理念,正確掌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策略,適時調控,併科學地使用激勵性評價機制,構建全新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成教師的實際行為,進而推廣變為全體教師長期的自覺的行動,提高教學質量。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理論依據

1.概念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是圍繞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針對近幾年普高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出現的一些問題,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理論等知識,積極探索與研究調控教學合作和交往的策略的方式和方法及其效果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為普高歷史學科進行教學合作和交往提供可借鑑的實踐模型。

關於合作的概念定義,我國學者有以下幾種表述:

“合作”:綜合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劉宏武《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合作”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鍾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

三位教育學者均認為合作學習具有異質分組、積極互助、分工合作、獎勵體系、資源共享的特徵,主要對象是學生。合作學習並非僅僅是讓學生們圍坐在課桌帝,邊做作業邊説話,真正的合作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們在身體上接近別的學生,而且還要求他們共同進行討論,彼此幫助,相互依賴,小組成員有均等的成功機會。

“交往”:典型的表述當屬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交往與溝通活動,是“對話”關係,即教師與學生之間(主一一主)通過教學內容(客體)中介的“雙向理解”的交往關係。在這種交往模式中,“教學過程不再是單一主體和客體的兩極擺動,而是教師和學生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過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體際關係,包括師生之間的主體際關係、教師間的主體際關係、學生間的主體際關係等。這種多重主體關係實質上體現了師生的交互主體性關係,即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交往就是這種交互主體性的現實表現。反過來,藉助於這種交互主體性,教學才能成為一種合作、互動的社會交往過程。

綜上所述,教學合作與交往的範疇包含了學生間關係、師生間的關係及教師間的關係,本課題主要方向就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往進行研究。

“調控策略及其評價”: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合作與交往中,教師承擔好促進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準備,設計、組織、參與,並對課堂教學出現的不確定的、不可預知的因素,有着高度反應並適時做好調整和控制,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對調控策略的實施效果進行多元化評價。

2.研究理論依據:

(1)維果茨基的社會互動論(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社會互動指社會交往活動,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社會學的互動理論認為:“社會是由互動的個人組成,他們的行為不只是反應,而且還是領悟、解釋、行動與創造。個人不是一組確定的態度,而是有活力的並不斷變化着的行動者,一直處在生長中但不會徹底完成。社會環境不是某種靜態的東西,它一直在影響和塑造着我們,但這本質上也是互動的過程,因為環境正是互動的產物。人有內心活動,同時又是一個自我,自我並非一心理實體,而是社會互動過程的一個方面。互動過程首先是一個符號過程,符號被行動者賦予了意義。這種我們與他人共享的意義,關於社會世界的定義以及對現實的感知和反應,均產生於互動過程。”這些觀點告訴我們,合作與交往伴隨着人的成長,合作與交往與我們息息相關,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既促進學生髮展,又能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

(2)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即知識與理解是由認識主體構建的。這種知識的建構活動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作為個人的認識活動與社會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形成的。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腦袋決不是一個空着的、準備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一塊白板,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豐富經驗已經構成一種認知的預結構。所以,教師不能無視這種預結構和先經驗,而必須看到這種預結構。學習活動中的知識是不能通過教師“導向”學生的,知識來自於學習者個體內部通過新舊經驗的作用而建構,但這種內部建構不是封閉的,而是在學習羣體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合作學習協調完成的。面對某一知識,某個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者擁有不同思維水平,所以要進行經驗的分享,達成理解的豐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視課堂上建立學習共同體,鼓勵大家進行合作、協商。社會建構主義召喚我們在課堂上要進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動,要重視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結構。

(3)多爾的後現代主義理論

現代課程觀認為知識是預設的、可確定的,教師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多爾認為後現代課程具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yanjiu/v6o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