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4篇

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9年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湖北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茶葉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關於考察紡織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4篇

一、對xx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思考

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是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生態環境、轉變發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整體競爭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近年來,xx市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立足全市、全省、全國實際,調整和完善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思路,明確了新能源產業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產業佈局,推進了新能源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可持續發展。

二、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

(一)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以工業園區、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為載體,突出主導產業,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服務功能,增強園區的吸引力和聚集度,真正發揮了園區培育企業集羣、打造工業增長極的平台作用。xx金太陽新能源高新技術集中區、xx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園區和民勤紅沙崗工業集中區建設取得明顯突破。武威金太陽新能源高新技術集中區目前已編制完成了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水資源評價報告;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實現了初步配套。已引進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的企業15家,累計完成投資xx億元。xx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園充分發揮園區產業集聚的優勢,以打造新能源裝備(光伏裝備、光熱裝備、風能裝備和綠色照明裝備)為核心,重點構築新能源循環經濟產業鏈,大力發展光能、風電上下游關聯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國內知名企業和產業資本,已開工建設重點項目25項,總投資46億元。民勤紅沙崗工業集中區積極探索投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進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集聚區承載吸納能力,一批國號能源巨頭和製造業領軍企業相繼落户,共引進項目20多項,總投資達xx億元。

(二)光伏產業發展迅速。武威金太陽新能源高新技術集中區甘電投1mw示範電站項目、甘電投10mw光伏發電項目、中節能一期10mw光伏、中節能二期20mw光伏發電項目已建成投產。甘肅昱源礦業有限公司年產6萬噸氟化氫一期2萬噸生產線項目、中國風電集團武威9mw光伏發電項目、中電國際特許權招標項目正在抓緊建設。民勤紅沙崗工業集中區華電紅沙崗10mw光伏發電項目、國電紅沙崗9mw光伏發電等項目已成功併網發電;浙江正泰一期50mw光伏發電項目、常州天合紅沙崗50mw光伏發電項目、華電三期40mw光伏發電項目、甘肅匯能紅沙崗二期50mw光伏發電項目、北京能源50mw光伏發電項目、國電電力武威30mw光伏發電項目、中國國際能源50mw光伏發電項目、四川光量新能源有效公司50mw高倍聚光及光伏發電、100mw光伏製造等項目正在抓緊建設。

(三)新能源裝備製造、風電發展態勢良好。武威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園已簽約的光伏組件項目規模達2050mw。規劃到XX年,將形成年產1500mw光伏組件、1000mw逆變器的能力。引進的榮寶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萬隻led太陽能路燈生產線項目、武威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mw光伏組件項目、湘電風能(甘肅)有限公司年產200台套2.5mw及以上風電裝備製造項目、寧波百事德武威久源光伏構件發展有限公司年產300mw支架及100mw光伏組件生產線項目等20多個項目已開工建設。民勤紅沙崗工業集中區中廣核一期49.5mw風力發電等項目已成功併網發電;中廣核二期49.5mw風電項目、大唐新能源49.5mw風電項目、武威潔源紅沙崗58.5mw試驗風光互補項目、常州天合49.5mw風電項目等正按計劃進度抓緊建設。

(四)生物質能運用前景廣闊。生物質能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新能源,能夠有效緩解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壓力。目前,武威市的生物質能利用處於初級階段,主要是農村沼氣。農村沼氣的應用,起步較早,技術較為成熟,採用集中或分散式的處理系統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淨化沼氣工程。今後開發生物質能燃料、利用生物質能發電前景廣闊。

三、新能源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總體規模不大,缺少行業旗艦企業。儘管有大唐武威新能源一期20mw光伏發電項目、特變電工9mw光伏發電項目、中節能三期130mw光伏發電項目、國電甘肅59mw光伏發電項目、中廣核50mw光伏發電項目等一批發展勢頭很好的企業,但這些企業仍然處於成長期,與國內同行業排頭企業相比,規模不夠大、整體帶動力不夠強。

(二)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產業配套能力較差。多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產品附加值不高,對產業鏈拉動效果不明顯,且產業鏈不長也不完整。

(三)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部分企業由於自主開發能力較弱,資本積累緩慢,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了項目建設進度和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四)產業鏈條發展不完善。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太陽能光伏發電、風能發電、led節能照明等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新能源產業集羣。但整體上仍處在產業鏈片段發展階段,上下游企業銜接不緊密,企業間的關聯性較弱,缺乏專業化分工協作和密切的經濟聯繫。

(五)電網建設相對滯後。電網建設的相對滯後成為制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電網的通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隨着金太陽新能源高新集中區、武威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園等園區的建設,急需建設新能源電力輸入輸出配套設施。

四、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對策建議

依據未來新能源發展趨勢及武威實際情況,加快新能源發展步伐,必須充分利用國家重點扶持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的政策契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實施規劃帶動、園區集聚、項目拉動、科技推動、政策驅動的戰術舉措,多方位推動新能源產業向縱深發展。

(一)科學謀劃定位,統籌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

在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宏觀引導,立足國家產業政策,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在分析產業現狀、行業優勢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圍繞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的優勢,明確產業空間佈局和發展重點,確定集羣發展的主攻方向;要科學制定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使之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適應,與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相銜接,要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路,打破城鄉和行政區域界限,統籌規劃新能源產業集羣佈局,科學定位新能源產業園區功能,實行相對集中的開發建設,注重引導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和橫向配套協作,形成區域分工有序、相互協作、前後配套、鏈接緊密、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要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加快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新能源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優化,實現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加快園區建設,搭建新能源產業發展平台。

工業園區是推動生產要素集聚的重要載體,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資的戰略平台。武威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吸引工業要素的空間集聚和產業提升,是加快產業集羣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舉。在園區建設上,要按照“佈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點線結合、橫縱拉伸,合理調整產業內部分工,使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羣發展規劃相互銜接;要完善提升園區基礎設施,突出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創造良好產業集羣發展環境,培育一批新能源產業集羣發展的重點園區,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優勢企業;要堅持主導產業引領關聯產業、主導企業帶動配套企業,以合理佈局項目和完善產業體系為主線,鼓勵新能源企業向園區集中;要改善和優化園區投資環境,規範簡化各類審批手續,推行“一企一策”和“一站式服務”, 增強園區的集聚效應,把園區打造成新能源產業集羣發展的服務高地、政策窪地、創業福地、投資寶地。當前要重點抓好四大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一是加快推進金太陽新能源高新集中區建設。充分利用該區域連接東西的交通優勢和33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的併網條件,在312國道、高速鐵路及連霍高速公路兩側建設若干光伏發電示範項目,為武威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建設樹立樣板和標杆。二是加快推進武威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園建設。重點構建“4+3+2”產業發展體系,打造以新能源裝備(光伏裝備、光熱裝備、風能裝備和綠色照明裝備)為核心,以常規裝備(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裝備製造業和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業)為輔助的循環產業鏈,配套發展以現代物流業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和以房地產為主的消費性服務業。三是加快推進民勤紅沙崗工業集中區建設。重點引進發展風電產業和光伏發電產業,最終形成風光互補,全天候連續發電示範園區,力爭形成民勤城東工業園區高載能產業的電源供應基地。四是規劃建設天祝松山灘風電產業園。儘快開展該區域測風評估工作,以風電項目為依託,配套完善電網設施,力爭在“xx”末將松山灘建設成為百萬千瓦級的風電產業園。

(三) 實施項目帶動,延伸新能源發展的產業鏈條。

一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精心謀劃項目。緊緊抓住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圍繞壯大新能源主導產業,積極謀劃、儲備一批綜合效益好、帶動性強的大型光電、風電產業項目。二是要以創新的方法破解項目發展瓶頸。項目建設的兩個關鍵因素,就是土地和資金。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切實解決這兩大難題。在土地方面,要積極研究政策,利用好政策,尋求增加建設用地途徑,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確保用地供給。在融資方面,要按照boo(即:建設—擁有—經營)、bot(即:建設—經營—轉讓)、dbfo(即:設計—建設—融資—經營)等多種項目融資模式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着力提高市場融資、提高資金運作水平,政銀企三方要合力共為。三是要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突出抓好支撐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光電、風電重大項目,着力抓好一批生物質發電、生物質制氣、生物液體燃料、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等重點項目。對正在建設的項目要注重科學運作,制訂詳細工作推進計劃,設定時間節點,最大限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要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方案,一個部門,一包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對各項目單位進行了責任捆綁,千方百計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對簽約項目,要做好跟蹤協調服務工作,儘快促進項目落地建設;對已建成的項目要抓好投產運行工作,使其儘快建成發揮效益,推動產業鏈向兩頭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力爭在產業集羣發展上取得量的突破和質的飛躍。四是要大力培育引進一批新能源裝備製造項目。大力引進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裝備項目,打造集高端裝備及零部件與太陽電池及組件研發製造、系統集成、光伏電站和太陽能熱電站輸出於一體的太陽能產業鏈;大力引進風電整機制造項目,打造集關鍵零部件製造、系統集成、風電場開發與服務於一體的優勢產業鏈,着力解決風電併網運行管理問題。

(四)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形成與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增強新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要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校、研究中心的合作,引進和培養一批新能源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產業工人,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鼓勵支持重點骨幹企業建立高標準的技術開發中心,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提高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要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集羣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生產一批、開發一批、儲備一批、研發一批”的產業科技創新梯次格局,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國家名牌產品,鼓勵新能源產業積極培育區域產品綜合品牌,提高區域品牌競爭能力,培育提升產業集羣整體競爭優勢。

(五)搶抓政策機遇,全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

推進新能源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撐、優質的服務跟進和強有力的組織推動。一是政策上傾斜。要牢牢把握中部崛起、東部產業轉移和國家擴大內需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落實國家在資源、財政、投資、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特惠政策,制定出台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構建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以優越的政策環境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特別是對引進的重、特大新能源項目、高科技項目、龍頭型項目要給予特殊政策;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融資運作上的槓桿效應,拿出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對標誌性工程和新能源重點項目進行引導和扶持;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對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新能源項目,積極協調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二是服務上跟進。強化信息捕捉,加強與上級部門的聯繫溝通,及時掌握國家、省上有關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和項目申報信息;主動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建立政府、社會共同推進項目的開發模式,謀劃、儲備、引進一批對新能源產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示範項目;早搶早抓快跑,第一時間向項目申報單位提供信息,第一時間組織申報項目,努力提供項目爭取的命中率;加強項目跟蹤落實,對已上報爭取的新能源項目,指派專人負責盯辦,積極銜接落實。三是組織上強化。要強化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加強新能源開發隊伍力量,統籌協調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項目審批、技術指導、要素供給、協調服務、優惠政策落實等事項,合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關於加快湖北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2019年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關於加快湖北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調研組

省文化廳

為落實《湖北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科學謀劃“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省文化廳組成聯合調研組,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別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學習考察了湖南省長沙、岳陽兩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現將省內調研及省外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武漢、黃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九十年代以來,武漢等八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隨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羣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文化消費日趨活躍,八市的文化產業成長迅速,產業羣體不斷擴大,對經濟發展貢獻逐年上升,發展勢頭良好,已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同時,在迅猛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一)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產業發展意識滯後

調研中,這個問題的反映比較普遍。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領導尚未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是公益事業、是包袱上,對文化產業發展少重視、少關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統內部發展意識滯後,認為文化是事業,靠政府、靠財政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轉變,有的單位擁有幾百萬的固定資產,還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現有資源,想方設法創造價值,喪失了很多機遇,還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小打小鬧,找幾個小錢養幾個人,成不了大氣候。

2、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不夠

各地現有文化產業普遍規模較小,佔當地經濟總量比重偏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明顯,這些現象與文化資源整合不夠、經營分散直接相關。現有文化資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遊、園林、宗教等數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對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十分不利。

3、投融資渠道單一

長期以來,文化事業主要由財政供養,其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隨着形勢的發展,這種單一的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大部分的文化企業單位屬國有性質,民營或私人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外資或合資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已經嚴重製約了我省文化事業的發展。

4、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形勢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的宏觀管理體制,還習慣於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於公益性文化事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經進行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改革不到位,體制依然不活,文化產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尚未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距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還有較大距離。

5、政策扶持落實不夠

這是調研中反映最為強烈的一個問題。大家普遍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台的《國務院扶持文化產業若干政策》,因為種種原因,時至今日仍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尚未制定,如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門管理費用減免政策等,鼓勵、引導和支持民營或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也沒出台,這些都直接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不佳,不利於發揮各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6、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

調研中反映比較強烈的還有人才問題,尤其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文化系統內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滯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難以在系統內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缺乏開拓文化市場的人才。

(二)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有益探索

此次調研,在瞭解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儘管發展文化產業遇到了很多困難,外部環境尚不寬鬆,但廣大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懈氣、不氣餒,始終“咬定發展不放鬆”,大膽創新,放手實踐,各地就發展文化產業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對我們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觀指導政策及具體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1、完善發展規劃,明確工作思路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省內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已經先行啟動文化產業規劃,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漢市於正式公佈《武漢市文化發展規劃》,確立了武漢市-文化發展目標,明確了這期間武漢市文化產業發展遵循“政府推動、企業運作、規範管理”的發展原則,同時各城區以此為主線,分別拿出體現各自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市已初步形成由點帶面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宜昌市也制訂了較為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業規劃中加重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筆墨,相應增加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措施,這些措施,對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加大轉制力度,深化體制改革

針對文化體制改革滯後的現狀,谷城縣文化局於、對改革內部運行機制進行了兩次有益的嘗試。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將縣直文化系統44%的人員從機關和事業單位中分離出來,興辦實體,從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同時實行“用人五制”,即全員聘任制、人員進出靈活制、競爭上崗機制、嚴格的考核機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製度,打破檔案工作制,工資與崗位、效益掛鈎,拉開工資檔次。通過實行這種以崗定責、以責定酬、競爭上崗的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幹部職工的工作熱情,目前,全縣文化系統債務由改革之初的800萬元降到不足130萬元,文化產業形成1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項目,年創利潤150萬元,是財政撥款的1.5倍,走出了一條縣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

3、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本營運

文化系統由於歷史原因,多佔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大升值潛力的固定資產。如何盤活這些存量資產?武漢市江漢區在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他們認為關鍵是對現有存量資產進行開發,通過對自身資源進行再組合、再投入、再產出,為產業發展夯實物質基礎。他們抓住城市改造和開發機遇,將處於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權轉讓,同時購買具有升值潛力的土地儲備,併成立營運實體,統一經營國有固定資產,保證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直接帶動了區內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4、強化項目載體,推動招商引資

要解決長期存在的文化企業規模小、發展緩慢的問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按照產業發展的思路,以項目為載體,大力推進招商引資。襄樊市就十分重視以加強項目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帶動了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一是重視項目資源開發,項目數量較多,僅文物旅遊類就組織了11個建設項目;二是項目實施形式靈活務實,在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前提下,可採用合資、獨資、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三是拓寬項目領域,將優秀文藝作品、文化基礎設施做成項目推介;四是大膽創新,首次嘗試引入市場機制,將優秀劇目的冠名權、演出權包裝為項目進行招商。上半年招商引資成果豐碩,4個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達820萬元。

5、突出資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精品名牌,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黃石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比較重視突出自身資源優勢,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黃石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以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由此黃石文化發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趕超戰略,而是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競爭戰略,突出資源優勢,重點抓住青銅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形成獨具黃石特色的青銅文化旅遊業、工藝製造業、博物展覽業、演藝業等文化產業。

二、湖南文化產業取得的成績及基本經驗

(一)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1、湖南文化產業對湖南經濟增長貢獻逐步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的文化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湖南經濟的增長作出了較大貢獻,有的產業功能已初步顯現。以長沙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長沙的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長。全市湧現出了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產值過10000萬元的企業58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28家,過億元的企業12家,過10億元的企業2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11.2萬人。

2、主體產業發展較快

當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遊、娛樂四大主體產業為重點的文化產業企業羣體,形成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的“電視湘軍”、“出版湘軍”、“電影湘軍”、“文藝湘軍”,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湖南全省4家文化產業集團總產值達到120億元,過10億元的企業2家、過億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團實現銷售收入52億元,實現利潤2.34億元,資產總值達52億元。湖南廣電集團總資產達68億元,媒體廣告收入9.47億元。

湖南新聞出版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初步在全國確立了“出版湘軍”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會出書”美謄。

廣電業發展迅速。1993年來,湖南省廣電局在全國同行業中較早提出和實踐“大廣播、大電視、大宣傳、大產業”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節目生產能力、經營創收、固定資產等3個方面實現了“超十倍”的跨越式發展。產業實力的增強,使廣播電視節目覆蓋不斷擴大。湖南衞視已覆蓋全國27個省會城市,在全國1億有線電視用户中擁有9000多萬用户,覆蓋人口3.24億,贏得了電視湘軍的美稱。其控股的電廣傳媒公司上市,到又增發5300萬新股,募集資金15.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湖南廣電行業的產業化進程。

旅遊業成績令人矚目。湖南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湖南旅遊業發展迅速。“九五”期間,全省累計接待海外旅遊者169.4萬人次,比“八五”期間增長141.2%,年均增長18%。“九五”期間累計旅遊創匯8.01億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353%,年均增長22.9%,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率11.5%。“九五”期間,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8%,國內旅遊收入年增長20%。2年全省旅遊業收入246億元,佔全省GDP的5.7%。

文化娛樂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以湖南大劇院、田漢大劇院為龍頭的演出市場持續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長沙已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的全國四個重點演出城市。長沙的歌廳演出盛極一時,獨一無二的長沙歌廳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同行的極大關注,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長沙召開了全國娛樂節目交流會。

3、產業和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基礎設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依託,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體系。近五年來,湖南文化產業投資額近300億元。廣電系統在廣電中心一帶2300畝土地上進行了七大建設,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金鷹文化城。新聞出版系統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湖南新聞出版大廈、湖南圖書城、湖南電子出版大廈、湖南新聞大廈、長沙晚報報業中心。印刷業購置了目前最先進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動書刊無線膠裝聯動線等最先進設備。信息網絡建設也有卓有成效。投資5億元、佔地100畝、總建築面積達11.5萬平方米的“長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積極籌建中。目前,湖南全省縣以上圖書館有116所,藏書1300多萬冊,其中有95個上等級圖書館,數量居全國第一,包括一級館13個,二級館47個,三級館35個。湖南還創辦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館。文化娛樂業方面,湖南大劇院、田漢大劇院、長沙電影城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以全國第六屆城運全為契機,一大批氣勢宏偉,造型新穎,設備先進的運動場館和先進設施投入使用,為湖南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建設也有相當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賓館、餐飲、禮品、廣告、會展、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湖南特別在省會長沙取得了眾所公認的成績,為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撐。第六屆城運會在湖南舉辦,金鷹電視藝術節落户長沙,全國農博會、糖酒交易會順利召開,説明了湖南特別是長沙外部環境和基礎建設為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硬件保證。

(二)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大力發展歌廳文化

湖南歌廳文化很火爆,其經驗:一是湖南人喜歡熱鬧,消費觀念超前。近幾年培養了一批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演員、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業找到了一個好的藝術形式。在以湖南文化為底藴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放鬆和文化消費相結合,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現象是後現代娛樂文化的反映,後現代娛樂文化的特點是由去中心化、邊緣化、等級化向平面化發展,講究演員和觀眾的互動關係,融為一體。綜藝性沒有明確主題,開心放鬆心情是主要內容。演出融入了現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結合的大眾娛樂形式。三是企業找到了好的經營模式。按照市場規律利用國有資產搞短平快,激活了國有資源;四是政府引導,以繁榮為主,引導規範,弘揚先進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規範落後的,堅決反對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發展文化產業

岳陽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氣比什麼都重要”的口號,憑着一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大無畏勇氣,自10月,開發了第一個文化產業項目,匯澤文化廣場,安置就業人員1400多人,上交利潤810萬元,上繳税收870萬元。岳陽市文化產業是在極度困境中艱難起步的,到,市直文化部門負債5000多萬元,市直800多名職工有400多人下崗。他們在深思20多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為何不度“文化關”,嚴峻的現實逼着他們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殺出一條生路。文化突圍,首先是觀念突破,他們在市直單位進行了全員競爭上崗,還向社會招聘了50多名開發經營人才。其次是勇於用堅忍不拔的意志攻堅克難。作為弱勢羣體的地市文化部門,在實施較大規模產業開發的起步階段,其難度超乎想象。匯澤文化廣場建設先後拆遷了18萬平方米的建築,拆遷補償資金高達1.5億元,他們還度過了建設資金難關。第三是勇於在市場競爭中搶佔制高點。他們在匯澤文化廣場的產業經營中,堅持由市場來定位,由競爭來選擇,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搶佔市場經濟的制高點。第四是勇於從戰略全局謀求更大發展。目前,他們啟動開發的5個大項目,都是從大處着眼,靠創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

3、加強人才環境建設

近年來,湖南在文化領域積極穩妥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構建一整套能充分激發人的潛力、充滿競爭意識的人才環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實行聘用制。在培養人才方面,在近20萬文化從業人員中,中級職稱以上就達4萬人,佔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機制,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高級管理人才,充實了湖南的文化產業隊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運用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引進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實行重獎。在分配製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設立了“論功行賞、分鍋吃飯、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幾點思考

1、強化產業意識,營造環境

必須按照文化的屬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立法,使文化產業有法可依。要加強政策扶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創新體制,強化改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進一步理順行政主管部門與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關係,推進文化事業型體制向產業型體制的根本轉變。

3、整合資源,組建大型文化產業集團

採取市場選擇、政府推動的辦法,徹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門圍牆,建立全省統一的市場。加大吸引外資力度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的兼併和重組、資本運作等方法,使強者更強,在全省範圍內組建一批跨地區的、一業為主,兼營相關產業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

調研組成員:王元謀陳周劉月明

閔運時鄧鋒趙晗

執筆:鄧鋒趙晗

二OO五年八月十日

茶葉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2019年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説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當,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為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先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莢冬其中:精製茶廠42莢冬已完成改造並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為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為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莢冬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為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着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XX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均勻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均勻畝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為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為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進來源。

二、存在題目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盡大多數茶葉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本錢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委曲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為,沒有長遠計劃,茶園治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園,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户治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為主解決茶葉銷售題目,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眾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團體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為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躲庫等必要的藴躲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為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分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XX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鑑戒,如今“大佛龍井”和“看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茶葉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税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進步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治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燒瑰制機制,進步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户往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户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團體,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户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團體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團體運作的局面。三要鑑戒新昌等地與天福團體(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團體)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進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關於考察紡織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2019年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長的帶領下,我市部分紡織企業負責人一行15人,赴浙江蘭溪、江蘇湖塘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學習考察對接活動,先後參觀考察了中國立馬控股集團、浙江佳而美紡織、浙江鑫浪紡織、浙江七星紡織、江蘇曠達集團、常州馬杭色織布、江蘇甌堡紡織染整等企業,以及湖塘紡織城、湖塘紡織科技發展中心,並分別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兩地在紡織產業發展上的經驗做法介紹,與當地企業進行了對接交流。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兩地紡織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蘭溪市紡織產業發展情況。蘭溪市位於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國織造名城”。全市現有紡織企業1300家,從業人員5.1萬,規模以上企業217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含毛巾企業275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6家。織布機1.3萬台,其中進口噴汽織機3150台、劍桿織機8000台,織布無梭率達100%;環錠紡35萬錠,氣流紡6400頭;印染生產線7條,後整理線22條,闊幅平網印花生產線7條;年產布10億米、毛巾6億條、棉紗10萬噸、家紡用品等800萬套。,棉紡織工業實現生產總值80億元,其中織造企業產值達68億元,佔紡織工業總產值的84.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6.9%。紡織工業年上交税收3.2億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遞增,年出口交貨值25億元。

(二)湖塘鎮紡織產業發展情況。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是聞名遐邇的“紡織之鄉”、“全國色織布中心”和“中國織造名鎮”,兩度獲得“中國鄉鎮之星”殊榮。全鎮現有工業企業4660家,其中從事紡織服裝生產的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生產企業約佔半數以上),從業人員10萬餘人。現有織機4.4萬餘台,其中噴汽織機3500台,劍桿織機30000台,有梭織機10000台,經編機500台,噴水織機150台,形成了以色織面料、牛仔面料和燈芯絨面料為主、以針織面料和產業用面料為補充的產品結構。培育了“江蘇新光”、“浩華紗羅”、“頂呱呱”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全鎮紡織企業完成產值136億元。

二、兩地紡織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高起點定位,提升產業檔次。蘭溪、湖塘地處江浙地區,棉花資源有限,發展紡紗優勢不明顯。為此,兩地都把發展重點定位於織造、印染、家紡等紡織行業下游產業中高端產品上。蘭溪市有紡織企業1300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佔紡織企業總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紡織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企業佔半數以上,企業普遍應用“無錠紡紗、無梭織造、無紡成布、無水印染”等先進技術,產品實現了系列化、配套化、個性化、時尚化。產業定位的高起點為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高精尖裝備,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鼓勵企業應用先進設備,淘汰落後產能,兩地政府都出台了對紡織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蘭溪市政府專門出台政策,對紡織企業購買無梭織機進行補貼,每購買1台噴汽織機財政補貼1萬元,購買20台劍桿織機補貼1萬元。同時,對每台織機規定最低納税額標準,遏制低價無序的惡性競爭,促使企業應用高端設備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湖塘鎮提出了“紡織強鎮”的發展戰略,扶持引導紡織企業投入80多億元進行技術改造,普通織機已基本被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印染、後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後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使得湖塘紡織產品逐漸與國際高檔服裝面料接軌。

(三)高質量管理,打造高檔次產品。蘭溪、湖塘十分注重企業的管理。湖塘鎮針對紡織企業制定了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質量方針和目標,建立健全了質量管理網絡體系,制定了一整套質量管理制度,所有企業都推行了技師責任制和質量工資制。在湖塘鎮江蘇曠達集團生產現場,我們看到,生產設備一塵不染,流水線生產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規範到位。該企業先後通過了iso/ts16949(版)標準評審、德國dqs公司頒發的質量體系論證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企業在“精益生產、顧客滿意、實現零缺陷”的質量方針指導下,致力於原材料到成品品質的把關和提升,實現了高標準的品質管理。

(四)高素質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蘭溪、湖塘兩地企業非常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每年都組織紡織企業選送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到紡織院校、先進棉紡織企業深造、鍛鍊,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當地政府還鼓勵企業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攬人才,用靈活的機制、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馬、江蘇曠達等企業中高級技術人才佔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儲備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保障。蘭溪市到底,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家、省級技術中心3家,省級科技型企業2家,省級新產品近20個,省市高新技術產品50多個。同時,企業注重同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廣泛的橫向合作,大力研究開發新型特種紡織原料、織造工藝、染整後處理工藝等,紡織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時俱增。蘭溪市共有中國名牌1個,浙江省名牌3個、國家、省、市著名商標9個,江蘇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產品。這些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使兩地紡織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營造優良發展環境。湖塘鎮開發建設了武進紡織工業園、城西工業園和湖塘印染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園區內建有熱電廠、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實行統一治污、統一用電、統一供熱、統一收費,並在產業聚集區內集中建設標準廠房等。同時,成立了紡織科技發展中心,為湖塘紡織企業提供優良的產品研發、設計、檢測平台,實現設施公建、資源共享,降低企業投入,把更多的資金用於生產發展。蘭溪市在蘭溪西郊開闢了面積達1000畝的靈洞工業園,作為發展紡織業的專業基地,政府在產業配套、社會協作、基礎設施等方面,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投融資環境,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建立和完善紡織品監測中心、紡織網、紡織協會等服務機構,努力為企業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根據蘭溪織造名城建設的規劃,“xxx”期間,蘭溪紡織產業將以經濟開發區為軸心,建成佔地13000多畝,入園企業500多家的產業園區。並按照產業集聚和資源共享原則,建立紡織生產研發中心、質量監測中心,以及紡織工業網、人才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公共服務平台。

三、加快我市紡織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市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與蘭溪、湖塘兩地有很強的互補性,其紡織工業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上,提出如下建議:

(一)高標準制定產業規劃。產業要發展,規劃必先行。建議依照國家和省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認真制定適合我市的振興規劃。要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集聚,開發集約,能量集合”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佈局,高標準、高質量地制訂發展規劃,向上遊發展良棉種植、精細加工,向下遊發展高支紗、服裝及服裝面料、牀上用品及裝飾用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到XX年,紗錠達到250萬枚,無梭織機達到3000台以上,清梳無卷化率達到60%,無接頭紗比例達到70%,無梭布比例達到80%,精梳紗比例達到50%。年生產各類棉紗420萬噸,各種布5億米,各種針織服裝1000萬件。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0億元、利税12億元。

(二)高投入拉長產業鏈條。通過增投入,膨脹規模,壯大發展實力;抓延伸,突出主導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培育競爭優勢,膨脹產業規模。到XX年,紡織企業累計投入力爭達到60億元,重點技術裝備水平達到90%,其中40%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用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水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普通織機;印染、後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後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大力發展服裝加工產業,重點抓好已與温州服裝商會簽約的總投資16億元的山東臨清温州服裝產業園建設,建成集服裝製造、商貿流通、商務洽談、設計創意、時尚發佈、論壇會展、培訓交流、度假休閒、生活配套等為一體的生態產業園區,提升臨清紡織產業檔次。

(三)高強度加強技術改造。當前我市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遭受困難,主要原因還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為此,要把加強企業技術改造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和設備,全面提升裝備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繼續實施以提高“三無一精”(無卷、無梭、無接頭和精梳)比重為主要內容的改造升級,加快發展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產品,做到普通產品規模化、特殊產品訂單化;加快發展緊密紡關鍵專件、高檔噴汽和劍桿織機等新型設備,力爭到XX年全市細紗機全部完成節能風機的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快淘汰“1”頭細紗機、1979年及以前生產的a512、a513系列細紗機、b581、b582型精紡細紗機、bc581、bc582型粗紡細紗機,提升裝備水平。同時,嚴格貫徹執行《關於加強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准入管理的實施意見》,建立並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對行業中各類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項目嚴把准入關,從源頭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杜絕新增落後生產能力。

(四)高起點進行自主創新。要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深入貫徹實施品牌戰略,堅定不移地走質量興市之路,以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帶動產業發展和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有效應對國際國內激烈競爭。要學習湖塘鎮“區域品牌”與企業“名牌產品”共同發展的道路,在推進策略上,“區域品牌”以“中國紡織蠟染名城”為品牌標誌,作為區域紡織服裝企業共享的資源,企業名牌產品以“三和”、“白羊”、“艾諾”為代表,帶動更多的優質產品和品牌。引導企業重視科技投入,積極推進科企合作,幫助企業建立科技成果引進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勵企業加強與各研究所、學校等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重點研發120支以上高支紗、功能性新面料用紗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紗線產品,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贏利能力。企業技術中心每年都要研發2-3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新產品,爭取做到研發一批、儲備一批、開發一批、推廣一批。到XX年,爭創中國名牌2個以上,省名牌5個以上。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以上,中型以上企業普遍建立企業技術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出台優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台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儘量爭取國家扶持。組織篩選和上報符合國家要求的重大項目,積極幫助申報爭取國家及省各項資金支持;二是加大獎勵力度。落實好臨發〔〕4號文件,對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中國名牌、馳名商標)以及省級榮譽稱號(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的,分別給予30萬元和5萬元的資金獎勵;對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聊城市級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分別給予30萬元、5萬元和2萬元的資金補助;對當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別獎勵企業20萬元和5萬元;對於成功上市的企業獎勵50萬元;對當年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重點項目,按實際形成投資額的萬分之三獎勵企業法人代表;凡重點企業當年新增税金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税金的2%獎勵企業法人代表。三是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制定專門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對加強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給予獎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2、加速建立融資擔保平台。一是努力做好銀企對接。積極貫徹國家適度寬鬆的金融政策,定期組織重點項目、骨幹企業與各金融機構對接,向企業推薦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推薦重點項目和優勢企業,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和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務創新與業務品種開發。積極研究採取循環貸款方式,改變傳統的一次性貸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隨時還款、循環使用’’;大力推廣農信社的“大聯保體貸款”的做法,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三是積極籌建擔保公司。今年力爭組建2家擔保投資公司,緩解我市企業擔保抵押難的問題。

3、加快建立公共研發平台。公共研發平台就是集中一個產業或全市的科技力量,建設成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互動、基於產業集羣的行業聯合研發體系平台。可為該產業的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公共研發等平台服務。一方面,解決了投入大、要求高,單個企業難以建立的難題。另一方面,公共研發平台既可以為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也可以把研發出的新產品、新技術向企業推廣,實現互惠雙贏,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市場競爭力。

4、加快建立公共服務平台。一是設立市行政服務大廳,凡有審批職能的市直部門都要在大廳開設服務窗口,由各單位業務熟、責任心強的精幹人員值班,並簡化審批程序,按照從簡、從快、從優的原則集中辦理有關手續,實現“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二是建設特色產業聚集區,可採用bot(即建設-經營-轉讓)、tot(移交-經營-移交)等方式,在產業聚集區內集中建設標準廠房、集中供熱、集中污水處理等,實現設施公建、資源共享,降低企業投入,把更多的資金用於生產發展。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宣傳推動提高產業知名度、組織參加或舉辦大型行業展覽活動,提供信息,加強交流,促進發展。

5、積極籌建專業批發市場。積極培育兩個市場,即原材料市場和專業交易市場。通過橫向拓寬、縱向拓展,建設一個有規模、上檔次的專業交易市場,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經營業户、紡織機械及配件經營户或印染加工聯絡處等中介加入,帶動紡織產業拉長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我市的影響力。

標籤: 調研 產業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wj4er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