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4篇大綱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4篇大綱

本文目錄2019年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縣財政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全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特色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為促使xx生態農業由小變大,鄂州農產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邁進,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一行先後深入到梁子湖區“塗家堖鎮萬畝無公害紅薯高產示範片”、“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華容區“湖北鄂州台灣生態農業創業園”,鄂城區“樊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市這個目標,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4篇大綱

一、發展的現狀

我市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東聚寶盆、江南魚米鄉之美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61.2萬畝,水面65.1萬畝,林地27.5萬畝。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六有”。

(一)有生態農業示範片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市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以來,先後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示範片。如梁子湖生態農業示範區,百里長港線、樊寺線生態農業示範帶和華容省級農產品加工園等,對我市生態農業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有生態標誌農產品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54個,示範基地面積63萬畝,通過以點帶面帶動了全市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形成了遐邇聞名的武昌魚、河蟹、珍珠、茭頭、蓮藕等一批“原號”和“土號”特產。武昌魚不僅成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詠物絕句,而且成了美國連續幾屆總統的首選中國菜。xx生產的螃蟹曾“橫行”香港,銷量佔市場份額六成以上,“樑心”牌有機番茄在武漢超市上架,“樑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產。豐富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為我市生態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先後榮獲多個“國號”、“省號”名片。

(三)有生態農業模式

立足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行區域化佈局,大力示範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了紅潤池湖農業生態園“良心種植、有機營養”的種植模式,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喝”山泉水、“吃”有機肥、“戴”生態圈、“當”健康神的“全產業鏈”模式,澤林鎮萬畝湖農場水稻種植推行的“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收購”“五統一”管理模式,東港大豐循環牧業示範園的“豬─沼—菜”循環牧業種養模式,峒山生態園“宜居、宜業、宜遊”模式等一批相對集中連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轉創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轉”、 “土地託管式流轉”、“土地轉讓性流轉”、“土地季節性流轉”等流轉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轉保證金制度,開展了確權確地試點工作,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保障機制。

(五)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近幾年以來,加大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復播面積達55.8萬畝,舉辦測土配方施肥示範樣板36.5萬畝。積極開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調處工作,近年來查處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十餘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100萬元。

(六)有生物能和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大力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市秸稈機械化還田近50%。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如東港沼氣供應站採用國內領先的搪瓷鋼板升流式固體牀中温發酵工藝,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實現了燃料、飼料、肥料有機轉化,有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羣眾的期盼相差較遠,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主要存在“六強、六弱”:

一是擴大發展規模意識較強,打造精品意識較弱;

二是創立“品牌”意識較強,提升“品牌”意識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觀念較強,忽視環境保護意識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較強,在資金、技術幫扶解困方面較弱;

五是依靠領導支持、項目支撐較強,堅持市場決定取捨意識較弱;

六是土地流轉急功近利意識較強,着力化解深層次矛盾意識較弱。

三、對策和建議

生態農業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們立足xx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針對鄂州目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按照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認為全力發展我市生態農業,重點要抓好“六變”。

(一)變發展現代農業為生態引領

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特色+科技+品牌”的發展路子,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主線,以綠色科技為支撐,着力建設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體系、科學、高效、穩定的基礎保障體系。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戰略方向;二是要將生態農業發展作為制定各項農村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要將是否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作為衡量農村工作。只有這樣,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變土地流轉為土地換股權

流轉土地對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社會處在轉型期,有各種矛盾的複雜性,還有土地流轉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導致流轉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模式有助於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效率的提高,並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效維護農民權益。這種模式的實質在於,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並享受分紅。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採取“收益保底、盈餘分紅”方式,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三)變單一種植為複合型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觀光農業,要打造“精品”“亮點”,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充分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閒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遊、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閒—康樂—餐飲—教育”於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複合型產業園。

(四) 變拓展品牌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導、企業創建為主。大力推進叫響“樑心牌蔬菜、樑道牌大米、武昌魚、樑湖有機碧玉茶、有機茭頭、樑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的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儘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三是要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每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佔有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引導資產、資源集中,推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帶動力強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地域特點的品牌,在國家級、省級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給予財政補助。

(五)變政策扶持為多元化投入

一是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支持生態農業建設。二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貼息、補助、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的方式,引導、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加大對開發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户和社會共同投入的投融機制。三是實行整合和獎扶機制。捆綁項目,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項目資金的規模效益。同時,對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好、發展速度快的地方實行重點傾斜,優先扶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訂和完善有利於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税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方面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行為規範經營約束、利益調節、成果保障的政策體系。

(六) 變市場準入為尋找市場

國家新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規定,所有農產品必須經過檢測達標後才可以上市場銷售,凡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農資產品是達不到國家衞生食品標準的,這就意味着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甚至辛苦勞動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會虧本。那麼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必須做到:一是重視科技支持。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新品種,着力推廣腐熟無害化的農家肥料、微生物肥、綠肥和綠色農業生產準用的化學肥料,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工藝的引進和應用。二是聯繫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應用試驗基地,發揮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營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定位的品牌,進行了市場調研,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營銷模式。四是開展推介、對接活動。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博覽會以及“農超”對接活動、大型採風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擴大我市農產品市場營銷,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

縣財政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2019年農業發展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xx縣位於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脈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又是集“老、少、邊、窮、山、庫”於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_3萬畝(其中稻田面積8.4萬畝),財政收入33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轄4個鎮、8個鄉,140個行政村,總人口13.8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85.3%,農業人口11-3萬人,佔81.9%;國土面積1297.5平方公里,有“茶葉之鄉”、“林業之鄉”、“歌舞之鄉”、“舉重之鄉”的美譽。

一、xx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xx縣認真實施“綠色產業興縣,生態家園富民”的發展戰略,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立足地理資源優勢,狠抓茶業、以椪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財政先後投入5330多萬元,修建小水電19處、集雨節水池(窖)1500口、沼氣池5128口,除險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險水庫,修復各類水毀水利設施7000多處;投放各類蔬菜大棚220個,高標準鋼架網箱150口。XX年,在繼XX年遭遇春夏連旱的情況下,全縣仍然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2.84萬噸,較常年3.5萬噸減少0.66萬噸,減幅18.9%,同比增產0.60萬噸,增幅26.9%;完成國民生產總值(gdp)5.51億元,同比增長10.4%;農業增加值1.25億元,佔gdp的22.7%,同比增長5.5%;財税收入3339萬元,同比增長19.25%;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長9.4%。localhost

(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業支柱產業建設

以專業村、户帶動形式建設支柱產業,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縣茶葉、以椏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建設已初具規模,發展各類專業村40個,各類專業大户3000户。一是茶葉種植面積5.6萬畝,可採茶園面積2.5萬畝,良種化率25%,年產茶葉1300餘噸,年產值4500餘萬元;二是柑桔種植面積5-3萬畝,年產柑桔2.4萬噸;三是草山草坡160萬畝,居全省之首,全縣山羊飼養量16萬餘隻,牛6萬餘頭,畜牧水產產值突破’78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種植面積5.1萬畝,年產蔬菜8萬噸,總產值5000萬元。

(三)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

多年來,特別是20xx年以來,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各級財政的支持下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廠、雅潔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廠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和壯大,有效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神寶牧業、中順牧業、羣博公司、綠園茶場、小揹簍茶苑等一批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户”、“公司+大户聯農户”等產業化經營方式進行規範運作,輻射帶動各類專業户80c10多户。

二、20xx年以來財政支農惠農政策及利弊分析

20xx年來,中央連續6年出台了1號文件,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工作,把“三農”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財政支農政策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財政扶貧成果顯著。六年來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共計10806萬元,幫助全縣1170名絕對貧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貧,組織培訓並安排外出務工就業貧困勞動力4000餘人;新增和改造農田240公頃;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決了農村4.2萬人、16.78萬頭牲畜飲水困難。

2、農民減負增收效果明顯。通過減免農業税、減免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税,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農機和農資綜合補貼(簡稱“兩減免、三補貼”),每年全縣減少農民負擔117.1萬元,新增收入432萬元。

3、特色產業建設得到較快發展。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項目扶持專項資金3000萬元,改良茶園1.5萬畝,新增茶葉開發面積1萬畝、椏柑為主的林果業面積2.1萬畝、牛羊為主的節糧型草食牧畜1 6.78萬頭、大棚蔬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基地1200畝,全縣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初具規模,併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財政安排農村生態建設資金270萬元,推廣農村沼氣能源建設,項目區農民以沼氣代柴火,既減少空氣污染,又保護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設沼氣池6’735口。據統計,節省柴草18萬噸,相當於封山育林6萬餘畝。實施生態公益林等項目建設,新增造林18.5萬畝,恢復了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促進了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障礙因素分析

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以發展現代農業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財政部門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促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一定加強,農户種糧積極性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農村支柱產業得到一定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得到一定壯大,但是,目前財政支農政策措施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財政支農投入仍然相對偏低,基礎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往年財政等先後投入大量資金,xx縣的四大支柱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於地處山區,各方面因素制約,發展生產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對其它經濟發達的縣市高。一方面xx縣農業產業規模小、效益低,產業沒有規模和效益優勢,另一方面財政支農投入政策強調規模,扶優扶強,致使xx縣同其它發達縣市相比,很難爭取各級財政大力支持,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縣市的發展差距,如xx縣的茶葉產業,有品牌優勢,但無規模,只有5.6萬畝,難以達到財政支持10萬畝以上的規模要求,財政支持力度小,難以扭轉xx縣茶葉有品牌無產業優勢的局面。

2、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偏重農田水利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其它軟件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先後投入大量的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侷限在加強農田水利、農村清潔能等方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市場體系、服務體系、執法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方面建設支持不夠,甚至沒有。由於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村現代物流體系沒有建立,服務水平低,標準化生產難以推廣,品牌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難以加強,致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形勢。如我縣茶葉產業,儘管茶葉加工實現了由手工製作向機械化製作轉變,茶葉生產逐漸向高、精、深產品轉型。但是由於聯合協作生產經營機制、市場監控機制及網絡營銷機制仍停留在較低效的狀況,仍然改變不了“xx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禮品茶,無市場”的局面,難以發揮聯動效益。

3、財政支農資金沒有形成合力,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多年來,財政支農資金分別掌握在發改委、扶貧辦、農辦、財政、農業、畜牧、水務等多個部門,在缺少切實可行的系統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導致財政支持政策紊亂,資金統籌使用困難,項目實施範圍和建設內容有相當程度的交叉重複,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

4、財政支持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度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相脱節。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需要有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將現代農業科技項目轉化為成果,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而xx縣在這些方面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幾乎沒有投入,依靠的是單位自籌資金引進數量有限的設備,從業人員在推廣過程中去逐步摸索,難以達到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發展農業的要求。

5、財政支持農民教育培訓形式落後,難以為發展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農民。近幾年,我縣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等培訓。幾年來,共投入財政資金67.5萬元,累計培訓農民4000餘人次。由於培訓形式單一落後,且大多數技術人員專業知識老化、知識更新速度慢,培訓效果不太樂觀。

6、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地方配套“一刀切”,嚴重製約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xx縣是一個財政窮縣,XX年財税收入僅3339萬元,每年需向上爭取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相關部門下達xx縣的項目任務都要求縣財政配套資金,但是象xx這樣的窮縣、小縣根本無力配套,形同虛設。由於實施項目單位沒有工作經費來源,迫使部門冒險違規挪用項目專項資金作為工作經費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既影響了項目設計效益,又加重了部門壓力和負擔,也嚴重挫傷了部門爭取財政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三、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作為承擔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財政部門,在財政支農政策的設計和安排上,應按照現代農業的內涵要求,把思路統一到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高度上來,突破固有體制的束縛,加大投入力度,及時進行財政支農政策調整創新。

(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

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基礎性產業。但就產業而言,它與其它非農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弱勢,不但點多、線長,而且短期效益不明顯,任何時候都需要政府強大支持力度和保護力度。就區域來講,xx縣與其它發達縣市相比,財力更弱,發展更困難,更需要中央、省財政的優先支持,確保財政支農投入優先增長、穩定增長的政策充分落實到位,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圍繞現代農業特性,結合縣域農業的實際,突出財政支農重點

在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財政支農投入要突出以下幾個重點:一是突出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水、電、路的建設及改造和耕地質量的提升,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突出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三是突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提升農口部門社會化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業產業對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需要;四是突出優勢農產品良種栽培、精深加工、貯運技術研究推廣投人,重點抓好茶葉、柑桔、草食牧業的發展,推進xx縣的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五是突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基地建設投入,充分發揮我縣生態環境優勢,打造xx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切實加大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實行項目申報公開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級政府為主的資金整合協調領導小組,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針對發展現代農業不同對象和環節,優化財政支農政策

財政項目資金作為政府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據不同的支持對象和環節,採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達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財政無償投入,在產業化經營中的純公益部分,屬於公共財政履行職能的範圍,財政應無償地投人。如農產品基地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利工程、機耕道路等;二是創立財政有償投入,對於產業化經營中屬於市場籌資部分,財政可採取有償投入,支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三是繼續加大財政貼息,鼓勵企業使用銀行貸款,進行深加工技改、優良品種繁育、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市場改建擴建、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財政可在一定時期內給予全額或部分貼息;四是創立以獎代補制度,對於龍頭企業開發引進推廣良種和新技術,培訓和指導農民,開展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引進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藏、保鮮等技術,申報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培育產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務,開展市場信息服務、建立營銷網絡、舉辦產品宣傳推廣活動等,財政可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支持。

(四)落實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優惠政策,取消貧困縣地方項目配套資金政策

多年來,要求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政策”,脱離了貧困地區財力十分薄弱的實際,也與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相悖(《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資金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減少或者免除配套資金的照顧”)。象xx縣這樣特殊貧困地區,財政靠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實在無力配套資金搞建設,國家應該對貧困縣市和發達縣市區別對待,根據實際情況取消xx這樣民族自治地區項目建設要求地方配套資金的政策,並給予資金傾斜照顧,切實把中央有關民族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全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2019年農業發展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後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瞭解情況,並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在進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認真討論、反覆醖釀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後,針對農業生產信息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幹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並組織各級幹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省、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方針,隨後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後,針對**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為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為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着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並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幹、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託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雲竹6箇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為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温室大棚,移動拱棚為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餘畝,近年來乾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範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為着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隻。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為精緻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佔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佔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脱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為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佔有量小。

規模小。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於受立地條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户,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户,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為10%左右,低於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於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於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為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於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户**。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為強勢,將劣勢變為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為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範、旅遊、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範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後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築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雲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遊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幹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佈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雲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遊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閒、旅遊度假、瞭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遊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為: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為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穀子為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雲竹部分地區為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雲竹的雲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為主,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閒、觀光、採摘為主的旅遊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雲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雲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為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穀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雲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為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並做好地理標誌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為依託,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為此,今後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緻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羣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雲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雲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為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採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鑑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製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製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為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範功能,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台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雲竹湖、雙峯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為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佈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等具體規劃,儘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為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遊業發展的“吃住行、遊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閒觀光為主的旅遊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範、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户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製、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於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户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核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考核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幹,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為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特色農業發展調研報告2019年農業發展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了深入瞭解我縣休閒農業發展現狀,根據xx市一村一品發〔20xx〕6號文件精神及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近期,我站就全縣休閒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採取採取重點調研與全面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縣休閒農業經營實體(休閒農家、休閒農莊、休閒農業園區)及休閒農家明星村展開調研工作。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休閒農家

此次重點調研了我縣櫻桃溝景區的休閒農家發展情況,按30%的比例抽取了27户進行了入户走訪。27户休閒農家從業人數147人,經營面積90.8畝,總收入395.3萬元,其中種養業收入11.87萬元佔總收入的3%,服務業(餐飲、休閒)收入343.3萬元佔總收入的87%,其他收入佔10%。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二)休閒農莊

1.西鄉縣鈞鑫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集生態農業,旅遊觀光,餐飲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場。該農莊佔地面積400畝,總資產142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260人次,擁有住宿牀位8張,可提供餐位26桌。該農莊從業人數49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32人,帶動農户328户,年營業收入543萬元,利潤162.9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

2.陝西西鄉一品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葡萄生態農業休閒觀光示範園。該園區包含了葡萄採摘體驗及茶園觀光兩個項目,以休閒農莊模式開展生產經營。該農莊佔地面積200畝,總資產60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120人次,可提供餐位12桌。該農莊從業人數6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人,帶動農户180户,年營業收入1800萬元,利潤12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

(三)休閒農業園區

1.陝西東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於西鄉縣沙河鎮棗園村,距縣城10公里。該公司是以綠茶種——產——銷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園區佔地面積XX畝,總資產6686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50人次,可提供餐位5桌。該農莊從業人數59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0人,帶動農户4000户,年營業收入4060萬元,利潤23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2.5萬元。

2.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茶產業休閒農業示範園。位於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距縣城30公里。該園區以綠茶種植為主要產業,佔地3500畝,總資產50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40人次,可提供餐位4桌。該農莊從業人數23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80人,帶動農户3250户,年營業收入2500萬元,利潤10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四)休閒農家明星村

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是此次調研的明星村,該村有休閒農家標示牌數25個,公共衞生間2個,合作社組織1個,綠茶種植是該村的主導產業。該村603户1768人,其中從事休閒農業25户125人,分別佔全村户數4%、人數的7%。全村年收入2670萬元,其中休閒農業經營性收入190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7%。全村年人均村收入9090元,休閒農家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年接待遊客達1.2萬人。

二、休閒農業的特點及成效

(一)規模化發展迅速。西鄉縣在發展休閒旅遊農業方面,堅持在政策引導、規劃設計、規範管理、強化服務上下功夫,注重規模化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櫻桃溝景區,水東河灘景觀,羅鎮茶園,棗園湖公園為主的四大休閒旅遊農業特色區。四大區域充分利用周邊優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以果蔬採摘、生態休閒、茶園觀光、水上娛樂為特色的遊覽項目。

(二)品牌特色突出。西鄉休閒農業不僅在數量上有較快的發展,而且在品質、特色上有較大的提高,圍繞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農耕文化等主題,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閒農業產業集羣,其中包含了生態農業、休閒垂釣、農村風情、歷史人文、特色餐飲、林果苗木等方面。

(三)休閒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休閒農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餐飲、休閒等服務業,也帶動了當地農村的種養業和加工、運輸製造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

(四)休閒農業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休閒農業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既帶動了旅遊休閒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我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事休閒農業的農户、企業都能圍繞“綠色、安全、生態”這一主題,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農業。通過正確引導,農户、企業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了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三、休閒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户對休閒農業的認識不高,發展局限。一些農户在發展休閒農業時,首先對休閒農業的認識不到位,僅憑一個灶台,幾張餐桌就開始搞農家樂。缺乏對休閒農業的基本認識,導致其發展規模侷限,效益低下,前景渺茫。

(二)科學化、規模化管理缺失。一是當前我縣的休閒農業普片存在設計單一雷同,功能欠缺,簡單仿效,經營粗放等問題。二是缺乏科學的管理。經營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是一項新的事業,但多數經營者自身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不高,往往憑着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步伐。同時多數休閒農業企業的從業人員缺少必要的培訓,素質和服務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三)資金支持與優惠政策少。農民發展旅遊農業的資金極其匱乏,發展後勁嚴重不足。由於相關部門缺乏聯動機制和相關項目缺乏整合捆綁機制,真正能夠使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經營户得到實實在在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還很少見,專門針對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較滯後。

四、對進一步推進休閒旅遊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要進一步提促進社會對發展休閒農業的認識。目前社會各方面對發展休閒農業認識不足,影響了休閒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部門做好對休閒農業的宣傳和推介,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及社會對發展休閒農業的認識,切實把發展休閒農業放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考慮,充分發揮休閒農業在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內需、增加農民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休閒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提升科學規劃。科學規劃是辦事前提,在發展休閒農業的過程中,首先要從規劃入手,要緊緊把握市場需求,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和地區特點,依託當地資源稟賦、文化特色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發展規劃。在規劃設計中,要突出功能定位與開發,要堅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科教功能和載體功能上下工夫,文化功能要把重點放在文化傳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農村和農耕文化;生態功能上要突出生態、安全特色,形成獨特的生態休假平台;科技功能上,要不斷打造生產、科研、休閒觀賞、教育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技術、品種展示平台;載體功能就是通過發展休閒農業,舉辦各類特色節會,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三)創造休閒農業發展的優越環境。一是政策環境,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重視,把這項工作放到應有的位置,加強領導和服務,規範經營發展,切實減輕農户的負擔。圍繞解決影響休閒旅遊農業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制定扶持政策,切實解決好影響休閒旅遊農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等各種問題,形成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二是社會環境,要在全社會打造產業發展的輿論氛圍,發揮社會的力量支持、維護、促進產業的發展。提升西鄉縣休閒農業的社會知名度。

(四)完善服務體系。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在教育培訓、信息交流、創業輔導、融資貸款、管理諮詢、宣傳推介、規劃設計、教育培訓上加大工作力度。要把服務始終貫穿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在發展初期階段,重視創業輔導和教育培訓,對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要突出在行業規範、規劃設計、市場推廣加強服務。

(五)創新發展體制。休閒農業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遊項目開發,它的發展涉及農業、環境、生態、環保、教育、經濟、社會、旅遊、醫療、文化等,是一個大的產業鏈條。發展休閒農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不僅要把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產業緊密聯繫起來,更重要的是把每個鏈條上的經營者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休閒農業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休閒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休閒旅遊農業企業(中介組織)”,而基礎是“農户”,其實質是“農户”通過休閒農業企業(中介組織)把自己與市場連接在一起,通過有效的產品價值鏈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在發展方式上,要堅持以市場引導、政府支持、農民自願的原則,鼓勵農民和城市工商資本發展休閒農業,農民可以發揮自身優勢舉辦農家樂等小型企業,城市工商資本可舉辦大型的休閒農莊、農業觀光采摘園,農業科研、企業單位要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園。農民可採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參與休閒農業的創建,並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穩定、長期的收益回報,確保農民穩定就業和增收。

(六)要注重優勢企業、特色產業和名牌產品的培育。提高休閒農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關鍵是要打造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要通過培育特色產業,打造休閒農業的產業基礎,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休閒農業產業集羣的發展,增強產業的競爭力。通過培育品牌產品,帶動種養業的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標籤: 調研 農業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39g7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