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縣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縣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為全面貫徹落實**精神,配合省市政協開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專題調研,縣政協組織人員於4月中旬至5月上旬深入鄉鎮、相關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的福建德化、永春和仙遊三個縣,圍繞如何找準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切入點這個中心課題,採取召開座談會、現場走訪、專題討論等多種方式,掌握具體情況,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形成本報告。

縣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一、發展我縣文化產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

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發展到較高程度的表現形式。

(一)我縣文化資源的豐厚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我縣文化資源種類多、品位高、潛力大,一是種類多,積澱了以秋收起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山背、古艾國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黃龍禪宗文化為代表的禪文化、以九嶺山脈次原始森林為代表的綠色文化、以黃庭堅、陳氏五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蠶桑、茶葉、供硯、木雕工藝製品為代表的特色文化;二是品位高,作為中國革命重要歷史事件,秋收起義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山背文化作為江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符號、古艾國發生的歷史事件載入《史記》、黃庭堅、陳氏五傑名揚海內外,寧紅茶享有“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美譽,表現出我縣文化資源獨有的魅力;三是潛力大,我縣獨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方產品,只要紮實求證,認真規劃,努力實施,就可以開創一門學科,發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經濟,具有深厚的潛力。

(二)我縣文化事業的繁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縣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打造了文化品牌,培育了“雙井之春”藝術節品牌,社會關注度、參與度顯著提升;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傳承、保護工作,全豐花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寧河戲”、“一聖仙娘花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次在全豐調研瞭解到,全豐鎮充分利用全豐花燈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優勢,組織民間藝人活躍在湘鄂贛三省邊界地區,去年演出近200場,獲得收入70餘萬元。目前,有廣東、浙江等演藝公司邀請全豐花燈表演隊赴當地表演;做大名人文化品牌,舉行了黃庭堅草書郵票首發式、拍攝了《大宋才子黃庭堅》電視劇;挖掘紅色資源,拍攝秋收起義專題片、組織了高規格的蘇區論壇;成功申報中國“書法之鄉”。二是羣眾文化方興未艾,羣眾自發組織的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三是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高位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紮實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成全縣鄉鎮網絡整合,多措並舉繁榮羣眾文化;四是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縣委、縣政府對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投資488萬元對國保單位秋收起義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投資7300萬元對省保單位黃庭堅紀念館進行擴建,投資80餘萬元對省保單位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進行維修。

(三)強工興城戰略為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近幾年,我縣強工興城戰略取得重大成就,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一是引進了以浙江義烏創業園為代表的一批小商品、手工裝飾品企業。工藝品生產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新興產業,具有勞動力密集、門檻低、見效快、增收明顯的優勢,能形成對文化產業的硬支撐;二是創建了國家衞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了黃庭堅公園、馬家洲公園、大洋洲公園,在建的有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一批文化項目,為我縣發展文化旅遊奠定了基礎。

二、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我縣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顯,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無法與其他產業相提並論,明顯滯後於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我縣文化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文化產業經營主要在網吧經營、印刷複製、電影放映、圖書發行、書報刊零售出租、娛樂場所經營、音像製品零售出租、打字複印、文體用品零售、室內棋牌遊戲等領域,產業發展仍處在自發性狀態,佈局分散,組織化、市場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產業集羣,經濟效益差。

(二)文化資源挖掘整合不夠。資源開發能力弱,資源綜合利用不夠,開發各自為陣,缺乏有效整合,資源優勢還不能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比如,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如何銜接,文化資源與蠶桑、茶葉、工藝飾品生產如何結合,沒有一個協調機構來搞統一策劃、對外營銷,旅遊部門推介景點,沒有一份完整的導遊詞;作為聞名全國的寧紅茶、雙井綠,經過數十年努力,外包裝品位得到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沒有被挖掘,僅見數種茶葉印刷了黃庭堅詩詞,創新力、影響力不強。同時,文化產業市場不健全,文化消費水平低,市場容量有限,也制約了文化產業發展。

(三)文化創意人才奇缺。文化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強,素質不高,專業性不強。發展產業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創意型人才、市場營銷型人才奇缺,特別是高層次、高技能、複合型、外向型人才更為缺乏。同時,由於人事編制部門的條件限制,使得文化人才“進不來、留不住”,外流現象比較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在萬順木藝公司瞭解到,因為文化創意滯後,該公司產品趨同化傾向明顯,不能滿足顧客求異心理,導致市場份額降低。該公司XX年銷售額近1千萬元,今年估計在200萬到300萬元之間,下降幅度明顯。而文化產業本質上是創意產業,文化資源只是一個潛在的優勢條件,如果沒有強大的創意能力來推動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那麼再優秀的文化資源也只是形同虛設,創意能力的缺乏制約了我縣文化產業發展。

三、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啟示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調研組通過考察其他地區文化產業工作,深刻認識到文化產業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強烈感受到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一種綜合的效應,對於提升縣域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縣域吸引力,增加當地居民對本縣文化的認同感,提升本地區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我縣文化產業時不我待。結合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調研組歸納了幾點對發展我縣文化產業的有益啟示:

(一)制訂一個好的規劃。德化縣人口31萬,面積2232平方公里,該縣於XX年出台《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着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之外,重點發展陶瓷文化產業,注重挖掘具有濃厚文化底藴的陶瓷企業,積極引導企業向上申報省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文化產業創意基地,培育品牌龍頭企業,引導陶瓷企業打造陶瓷文化背景與內涵,成功創建省級陶瓷文化示範基地3家,市級陶瓷文化產業示範基地3家;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陶瓷雕刻技藝等文化資源優勢,建設特色文化產業園,促進了陶瓷文化產業發展。目前,該縣有陶瓷企業1100家,民營陶瓷研究所182家,XX年陶瓷產值82.38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4.23%,成為該縣經濟支柱。

借鑑該縣經驗,我縣應儘快制訂出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佈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制定科學計劃。規劃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明確產業格局,合理選點定位、精心選擇主導產業、明確發展方向以及發展重點。

(二)找準一個強的產業。在發展文化產業工作中,要借鑑仙遊經驗,該縣做大做強工藝品生產產業,當前聚集的資金過100億元,生產廠家3300家,從業人員超10萬人,年創產值160億元,出口創匯1.25億美元。我縣發展文化產業一是要項目帶動,以文化旅遊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珍惜良好的發展態勢,多部門協作支持尚達信公司開發的温泉度假旅遊及雙井村文化旅遊項目,以此為修水旅遊引爆點,帶動其他旅遊項目開發。二是品牌帶動,依託祈福工藝飾品品牌,帶動其它產品開發;做強寧紅茶葉品牌,做優綠冬、一家蠶桑品牌,使之成為文化旅遊的支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三是創新帶動,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建立文化旅遊、茶葉、蠶桑、工藝飾品創作基地,設立相關研究中心。

(三)出台一套實的政策。根據我縣實際,在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通過深入細緻的調研,根據我縣文化產業的特點,制定完整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本。所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應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內容涵蓋文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佈局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競爭政策、產業序列政策等。要把發展文化產業與工業項目一同對待,享受資金支持、税費減免及用地、用電等優惠。尤其要厚待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如全豐花燈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和傳統貢硯製作藝術的傳承。調研組瞭解到,全豐花燈雖然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是至今尚未通過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演出不合法,極大制約了該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的用材指標爭取較難、融資渠道狹窄;以前有較大規模的工藝美術廠改制後,貢硯生產急劇萎縮,現在只剩下王令開的一個家庭作坊在生產,年產值不到100萬元。對這些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較深厚的產業,不能等同於一般企業視之,文化部門應該儘快完成全豐花燈表演的行政審批,林業部門要優先滿足萬順木藝公司的木材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政策在調整當地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應,體現產業政策的精髓。

(四)創新一套新的體制。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眾多行業,需要綜合協調,一是要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由縣委或縣政府主要領導兼任,統籌和協調本縣文化產業的各項資源,定期召開協調會,分類指導,以加快本縣文化產業的發展。考慮到我縣已經成立文旅委並開展工作,建議按照“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模式,擴充文旅委職能,充實文旅委辦公室力量,支持其承擔起文化產業相關工作;二是創新工作機制,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專户專項使用;引導企業投資、社會融資,加快文化產業項目的規劃、論證、推介等工作。

(五)建立一系列人才保障機制。一是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對文化人才實行突破户口限制,突破部門、地區界限,簡化人才引進手續。對急需的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引進,要開闢 “綠色通道”。二是制定可行的人才激勵制度。積極扶持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闢民族民間文化人才職稱評審序列,建立相應的補貼和激勵制度;三是落實優惠的人才使用政策。利用優惠政策引導文藝工作者、經紀人、企業家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圖書出版發行及影視音像業、藝術培訓展演及歌舞娛樂業、體育健身業等各類文化產業,扶持、培養、造就一批知名的文化企業和文化企業家。四是推行合理的人才培養辦法,充分利用我縣職高改擴建謀求新發展的機遇,開設應用課程,大力培養旅遊、蠶桑、茶葉、工藝飾品等相關專業的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kryk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