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9年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關於紅棗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柑橘產業發展前景調研報告鄉鎮茶葉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我國肉雞產業發展問題調研報告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篇

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然而,與此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國禽肉出口量僅為生產量的3%左右,典型的生產上的“巨人”和出口上的“矮子”。美國、荷蘭、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飼料原料價格較低,設備先進,大規模飼養成本比我國低20%~30%。1996年,歐盟禁止我國禽肉產品進入其市場,使我國失去了歐盟市場3~4萬噸的凍雞產品份額;而日本也一再對中國肉雞採取歧視性採樣檢查,以限制中國廉價肉雞對其國內的衝擊。我國肉雞產品的年增長率從1996年的14%陡降為XX年的4%,預計再有10~15年的時間,中國家禽業便可全部與世界接軌,而肉雞業首當其衝;肉雞業顯然面臨極大的挑戰,肉雞生產中的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肉雞品種、品質

我國肉雞生產量雖居世界第二位,但主品種多為“舶來”的快大型白羽肉雞如艾維茵、雙a

等,中國本地品種較少。在白羽肉雞育種、飼養生產等方面,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弱勢明顯,表現在生產成本過高和雞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隨着我國加入wto,進口關税的大幅削減,外國廉價雞肉勢必大量湧入,給國內的快大型白羽肉雞生產造成更大壓力。

2飼養管理水平低

我國的肉雞養殖基地主要在農村,因此,飼養的基本條件、飼養管理技術和人員素質與發達國

家相比差距較大。肉雞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長型禽類,要求在高度集約化生產狀態下進行養殖。所以,在肉雞生產中必須要人為地為其創造良性的生態環境,滿足生長髮育的需要。但我國農村肉雞生產中,缺乏合理而又規範化建築的雞舍,沒有良好的隔熱材料,缺乏降温系統,缺乏機械通風設施等。這些都是造成雞舍高温、高濕、空氣不流通,而導致疫病發生的原因,直接影響到肉雞的品質。另外飼養管理缺乏規範化的技術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氣淨化、限制飼養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確執行,有些養殖户隨意操作,構成對雞羣健康的威脅,造成較高的發病率。這些都是雞體攜帶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3藥殘超標

當前我國雞肉出口受阻的關鍵問題之一是藥物殘留超標或含違禁藥物。由於肉雞飼養週期短、密度大、發病率高,在飼養過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預防疾病,這導致我國雞肉藥殘事件屢屢發生,降低了我國雞肉在國際市場的信譽。這主要是源於我國政府部門對這一問題的源頭———獸藥生產、經營企業的管理監督不力所致。我國現有XX多家獸藥生產企業,良莠不齊,而美國僅有1000多家,且均達到gmp標準。

4疫病種類多

中國肉禽業受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新城疫等諸多疫病困擾,而且我國養雞行業幾乎每兩年新增一種疾病。而農村養雞户在疫苗的選擇、使用、保藏上不加註意,往往造成免疫失敗,更加重了疫病的流行。諸多疫病的廣泛流行以及農村養雞户自身知識所限,導致治療及時,使中國肉雞業經濟損失巨大。此外,也為中國雞肉的出口造成障礙

關於紅棗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2019年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6月下旬,我們調研組在佳縣縣委、縣政府主管領導和縣林業局、科技局、扶貧辦等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深入紅棗主產區6鄉鎮的8個村、2個合作社棗園和益民等4個紅棗加工企業車間,同鄉村幹部、棗農和公司員工、業務負責人,就佳縣紅棗產、加、銷發展狀況和經營管理水平、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今後發展的方向與出路作了詳細調查、深入研討,形成了重要共識和建議意見

(一)佳縣紅棗產業管理與效益現狀1.紅棗種植業的成就與問題佳縣是種植紅棗的優生區,種植規模居全國縣級首列。全縣紅棗種植面積現達80萬畝(掛果面積50多萬畝),佔到經濟林總面積的96%。縣轄11鎮5鄉的400個行政村都有紅棗。正常豐年總產紅棗4.5億斤,總產值9億元,平均畝產量800多斤,畝產值1800元。紅棗產值佔農業經濟總值的2/3,佔到全縣國民經濟總值的1/3,紅棗收入佔到農民人均收入的1/2多。紅棗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項主導產業,是棗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佳縣早在1994年編制了《紅棗商品基地建設研究及規劃》,正式將紅棗產業列為該縣的主導產業。從XX年開始進行無公害綠色紅棗和有機紅棗生產試點,XX—XX年實施和完成《有機紅棗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經逐年努力,初步建成有機紅棗生產基地6.3萬畝,並相應發展起一定規模的紅棗加工業。為此,XX年5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紅棗名鄉”稱號,XX—XX年又獲得國家農業部等多部門頒發的“綠色食品認證”“有機紅棗認證”“紅棗國家標準化生產基地”“中國百縣(市)優勢特色有機紅棗種植基地”等六項稱號。XX年6月,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科技苑》播放“農業遺產的啟示——佳縣泥河溝‘千年棗園’”。這些榮譽稱號,擴大了佳縣紅棗的知名度,起到推動和鞭策紅棗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因此,XX年國家科技部計劃給佳縣安排1000多萬元紅棗科技項目成果轉化費。

表面上看,佳縣紅棗種植業已成可觀規模,有機紅棗基地建設有了基礎,並已形成完整的有機紅棗抗裂防蟲高產優質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僅從數量上衡量,距離佳縣“xx”規劃提出的建設“全國紅棗名縣、陝西紅棗大縣、百萬畝紅棗基地,實現一縣一品”的發展目標已相差不遠。但深入剖析,在各種“光環”面紗之下,紅棗業自身發展的矛盾凸現,問題很多。從縣委、縣政府領導和林業主管部門到廣大棗農,都認為本縣紅棗業從栽植到管理還處在一個無序的初級階段,存在着亟待解決的困難。

①山旱地紅棗面積過大(佔到紅棗總面積的94%以上),又貫以稀植、自然生長喬化為主,受自然氣候制約程度高,抗災能力差。在本地時有發生的春季低温乾旱、夏秋雨霧、洪雹之下,紅棗不是“焦花”“黴花”,掛果率不高,就是裂果黴變、病蟲害猖獗,收成不保,常是輕災小減產,重災大減產直至絕收。全縣紅棗生產一直隨氣候變異而跌宕起伏。

②紅棗種植管理難度大,整體呈現粗放經營局面。在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和退耕還林補貼政策激勵下的東棗西移面積大擴張、城鎮化進程加快與能源經濟快速發展使棗區勞動力大量轉移、市縣投入跟不上使科技園示範作用小,以及千家萬户分散經營、隨意建園這四重因素影響下,全縣紅棗基本還是老品種、老管法,多數處於粗放管理狀態,特別是不用有機肥、濫用碳銨尿素,使紅棗種植業一直延續在放任自流、聽天由命的帶病發展中。

③有機紅棗基地建設規模不大,質量較差。在XX年獲得國家有機紅棗基地認證後,截至XX年底,全縣僅在11個鄉鎮68個村建設有機紅棗基地面積62947畝,不足紅棗總面積的8%。且因市場拓展及投資不夠等因素影響,除桃園溝等少數示範村、社的質量較好外,大多仍不同程度沿用着碳銨尿素、化學農藥。尤其是品種老化,良莠不齊。唯一認證的本土優勢品種“佳縣油棗”面積甚少。本縣選育出的“佳縣長棗”因掛果遲、愛誘蟲,推廣不開。因此,基地紅棗還是沒有完全闖過焦花黴花、裂果黴變和病蟲害嚴重這三道門檻,發揮的示範引領作用不大。

④種植紅棗的經濟效益不高,不穩定。佳縣木棗在全國主要紅棗品種中處於劣勢地位。紅棗產量低。以盛果期成年棗樹豐年畝產800斤衡量,也僅為正常生產潛力的50%左右。紅棗質量不盡如人意,優果率不高。“佳縣油棗”目前的一級果率只有20%、二級果20%、三級果30%,合起來才是國家標準一級果率應占50%以上的水平。按市場售價分析,一級果斤均價7—10元,二級果1—1.5元,殘次級果基本沒有價值,幾乎是全國最便宜的紅棗。棗農説市場變化莫測,欠收年價格高,豐收年價格低得可怕,常常是每斤六七毛錢沒人要。計算投入和產出效益,正常年份的肥料、農藥投入成本約130元,除去投入,少數管理好的棗園畝均效益1000元上下,大面積差的棗園370元左右,加上迅猛提高的勞動力成本,幾乎無利可圖。在經常出現的“三年兩頭”災年,則是虧本經營。這就嚴重挫傷棗農務棗的積極性,已經出現一些棗農放棄棗園管理的現象。

2.紅棗加工業的發展與矛盾截至XX年底,全縣已建成紅棗烤爐3000座,共有132户紅棗加工企業,有專或兼司紅棗加工的個體户500餘家。紅棗加工總能力1億斤。樂觀地看,紅棗加工業呈現四個特點:一是紅棗加工企業數量發展較快。在縣委、縣政府的倡導下,依靠農民爭相創業熱情,共辦起紅棗加工公司52户、農民紅棗加工合作社80户,佔到非公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的80%。全縣現有的4户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是紅棗加工企業。紅棗加工產品主要有烤棗、空心棗、紫晶棗、棗片、棗酒、棗飲料、棗醬等。這些企業對推動紅棗產業發展、增加紅棗產品的附加值、創造就業崗位、緩解棗農賣棗難問題起到一定作用,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增添了一些活力。二是企業規模明顯壯大。全縣現有規模以上紅棗加工企業3户。其中,佳縣益民現代農業開發公司擁有一條萬噸紅棗果酒生產線,公司資產總額達到6000萬元;佳縣眾福食品有限公司建成1000噸紅棗枸杞飲料和400噸紅棗乾製品生產線,擁有資金總額3000萬元;陝北紅棗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XX餘萬元,建起了年產萬噸紅棗果酒生產線。另外還有1户紅棗醋加工廠正在籌建中。三是企業科技創新力度開始加大。XX年,由重點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引進新工藝3項,研發新產品4項。益民公司依託西安科技大學,加大投入,改進了果酒生產工藝技術,研發了具有全國先進水平和抗癌藥效的大棗多糖蛋白提取加工技術。陝北紅棗業公司委託中國農科院研發的紅棗起泡酒生產技術已通過科學論證,計劃年前上馬生產,將成全國首創。四是企業的品牌意識逐步加強。目前,已經註冊商標的企業有9家,取得qs認證的企業有13家。佳縣東方紅棗業有限公司的“佳州紅”商標、榆林市佳寶食品有限公司的“家家珍”商標被評為“陝西省著名商標”。益民公司XX年廣告投入達80餘萬元,通過媒體包裝、宣傳,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有益開拓市場。

認真以紅棗產業化的要求來審視,佳縣紅棗加工業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生產規模小。全縣現無一家能引領有機紅棗基地建設的大型龍頭企業。現有的132户紅棗加工公司和合作社均屬小微企業,加上500户紅棗加工個體户,總加工能力才近1億斤,除去調進的新疆紅棗,佔不到本土紅棗總產量的五分之一。況且加工企業受市場牽制,實際開工生產量遠低於設計生產能力。目前“眾福”“益民”“陝北紅棗業”三家規模以上紅棗加工企業以滿負荷生產計算,加工紅棗總量不過1000萬斤。二是加工水平低。大多數企業是初級加工,主要以紅棗烘乾包裝上市,基本在貨運站和普通低級市場出售。現只有“眾福”“益民”“陝北紅棗業”三家公司引進棗酒、棗飲料生產線進行深加工,但未進名酒行列。目前尚無一家高附加值的紅棗精深化加工企業。三是品牌雜而亂。52户紅棗加工公司一家一個品牌,分散凌亂,相互擠佔,市場佔有率都低。XX年,縣上策劃制定了“佳縣油棗”為全縣紅棗統一品牌商標,但只有“益民”“佳寶”“鑫源”“千年棗園”四家企業使用,其餘仍各自為政,自打招牌。全縣至今沒有打造出一個唱響全國的特色品牌。

3.紅棗營銷市場的現狀與困難佳縣紅棗銷售的目前狀況,總體是以原料入市多、加工精品少、銷路不暢、市場狹窄、品位不高、價格低迷、“賣棗難”問題突出。縣上沒有大型的紅棗批發市場,缺少通暢的紅棗物流中心。80%以上的混裝混放紅棗均由廣大棗農坐等“二道販子”上門收購,價格隨意,銷量難定,收益不保。500户紅棗加工個體户的烘乾簡裝紅棗,都是自尋出路,統貨銷售,低價出售在貨運站和低級市場。132户紅棗加工企業的加工產品,檔次不一,難進高檔市場,在國內未設一家佳縣紅棗專賣店。超市收費門檻高,入市之門未打開。現僅有“眾福”“鑫源”“大自然”三家公司的產品發進超市,其餘企業產品均在普通低級市場低價銷售。以精製紅棗為例,超市1公斤精裝紅棗售價70—95元,在普通低級市場只有5—10元。這樣狹小的營銷市場,導致佳縣紅棗銷價一路走低,棗農和企業收益不高,使整個紅棗產業陷入低產低效困境。

(二)紅棗產業處於困境的原因分析佳縣紅棗產業抗風險(自然、技術、市場風險)能力弱,從種植管理到加工銷售都有困難,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1.紅棗產業發展中的種植、加工、市場三大因素不協調。種植規模大與加工、營銷市場弱小的矛盾突出,加工銷售拖着後腿,嚴重製約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2.紅棗栽培管理要求與科技支撐不協調。影響紅棗產量低、質量差和效益低的關鍵是自然和技術因素。主要是品種老化、耕作粗放、施肥不當,使焦花黴花、裂果黴變和病蟲害問題突出,需要強化科技的支撐。但千家萬户棗農生產技術落後,管理不到位;林業部門的技術培訓、技術管理、技術支持顧及不來;全縣標準化生產集成技術推廣的組織工作弱,必然形成紅棗生產落後局面。

3.有機紅棗基地的達標認證與實際建設質量不協調。有機紅棗達標認證必備三大條件:一是產區必須是無污染的原生態生產基地;二是基地生產未使用轉基因品種;三是嚴格按照不用純氮化肥、化學農藥、生長激素的有機生產程序生產。實際建設的6.3萬畝有機紅棗基地質量不高,在認證的鄉鎮、村及地塊內,大多仍不同程度施用碳銨、尿素純氮化肥和用化學農藥防蟲,棗園地的面原污染問題嚴重。

4.棗農賣棗需求與加工業發展不協調。紅棗加工業因規模小、生產能力低、營銷市場窄,遠不能吸收消化全縣棗農每年產下的紅棗,更不能實施棗農期盼保值的“訂單收購”。

5.佳縣油棗獨特的功能優勢與充分挖掘的精加工能力不協調。佳縣油棗含有皂苷、生物鹼、黃酮、多糖、酒石酸、環核苷核、蘆丁等藥效奇特的稀有成分,但目前尚無深度開發與精深加工能力,使紅棗的資源優勢未能轉化成經濟優勢。

6.政府財政投入與紅棗產業發展需求不協調。紅棗產業是佳縣發展縣域經濟的一項主導產業。面對貧困鄉村棗農和加工企業自身擴大再生產經濟能力薄弱的現實,市、縣政府財政在扶持種植、加工、市場開拓上投入資金甚微。僅XX年市振南資金安排佳縣老科協實施紅棗防裂示範項目40萬元;XX年由省市財政開始安排低產棗園改造工程和新栽棗樹的經濟補貼。縣委、縣政府只是宣傳引導棗農自主發展,鼓勵倡導加工企業自行創業,對提升紅棗產業發展的作用很小。

(三)佳縣紅棗產業走出目前困境的對策建議

1.調整產業發展思路,堅持穩定、健康發展的方向

全縣紅棗種植面積上了80萬畝,已成宏大規模,除考慮在白雲山旅遊區一帶適度發展一點錯季早熟鮮食的設施紅棗外,不宜再新發展山地制乾紅棗。必須把重點放在現有紅棗面積的提質增效上。力求做到三個轉變:一是由大面積擴展向大力推廣換代型優良品種轉變;二是由粗放型生產經營向集約型生產轉變;三是單一追求產量向提高質量和效益轉變。辦法一,下工夫調整和轉變現有山地紅棗分散經營管理模式。要採取激勵政策和組織手段建立土地順暢流轉機制,採取轉包、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把沒有勞力和精力務棗農户的棗林向懂技術、會經營、有能力的種棗大户、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科技示範園和企業原料基地轉移。以户經營紅棗面積,1户應不低於20畝。對泥河溝等具有生態旅遊條件的棗林地,扶持修建觀光設施,辦成休閒旅遊度假棗園。應將陡峭的溝壑爛坬紅棗退出經濟林範圍,轉作水土保持的環保生態林進行管理。辦法二,建立完善的低產棗園管理提質增效的集成技術體系。要應用科學技術支撐提質增效和後續加工增值效應的再提升,以良好的經濟效益保面積。通過錯位開發生產基地和突出深加工的精細化管理途徑,把紅棗產業真正建設成優質、高效、綠色生態、資源節約型和循環經濟型特色產業。

2.創新棗樹生產技術體系,儘快突破紅棗種植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制約

要解決佳縣紅棗生產面對的經常性自然災害威脅,突破紅棗焦花黴花、裂果黴變和災害性病蟲害嚴重的瓶頸,必須集中力量建立一套管用而高效的現代山地紅棗生產技術體系。今後幾年的中心任務是充分利用國家科技部給佳縣安排的1000多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費和省市財政撥付的低產棗園改造工程資金,全面推廣普及市縣老科協、林業局研發成功的《有機紅棗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應用》的6項創新集成技術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集成的紅棗低產林改造7項科技成果。突出推廣蓄水保墒的抗旱耕作技術、節水微灌和矮化密植技術(未來方向)、有機化的施肥技術、春夏園藝修剪技術、更新品種的高接換頭技術、焦花黴花的人工防控技術、物理防蟲和生物防蟲技術、生物菌液灌根與葉噴防控裂果技術、分期採收與高效智能烘烤技術、科學分級與歸類存放棗果技術,要下決心實現這些技術的全覆蓋。主要措施:一是壯大和發揮2個紅棗專業技術單位、老科協和15個鄉鎮棗農協會主體技術力量的作用。由縣鄉兩級技術幹部分片包村,扛死責任,落實規範化的技術指導任務。二是縣委政府支持縣科技局、林業局共同組建紅棗科技特派員隊伍,派駐到種棗大村、合作社和科技示範園,直面紅棗生產關鍵技術的實施。三是強化全覆蓋的棗農技術培訓。依託技改資金和科技實物補貼,培訓棗農掌握標準化的紅棗管理操作技術。四是擴大和提高25個標準化示範棗園引領的有機紅棗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和質量,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五是建立和完善部門協作機制。由縣政府主導,將林業、科技、科協、扶貧等涉棗部門的資金和技術力量整合起來,重點扶持低產棗園改造和設施鮮食棗園建設。六是縣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對成績顯著的紅棗示範園、種棗大户、家庭農場、技術幹部、特派員給予獎勵,對各種經濟組織和企業參與紅棗生產技術開發突出者給予獎勵。

3.扶大壯強紅棗加工業,實現紅棗加工的跨越

要按照產業化、集團化、集約化的理念,着力構建紅棗深加工體系,切實解決紅棗加工業短板對紅棗產業發展的制約問題。在今後5—XX年內要把重點放在加快紅棗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提高紅棗產品的附加值上來。紅棗加工必須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路子,大力開發以紅棗原漿、紅棗汁和紅棗粉為代表的紅棗飲料和紅棗複合飲料,深度開發以棗酒、棗醋、棗醬為主的紅棗發酵製品,精度開發紅棗多糖、紅棗黃酮功能食品和紅棗香精製品,充分利用殘次

棗果和棗渣為原料生產食品工業酒精和酵母味精,全面提升紅棗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紅棗產品的附加值。

要衝出目前紅棗加工業的困境,主要辦法:一是要像辦好佳縣能化工業園區一樣,積極建設紅棗工業園區。要加快紅棗工業園區建設步伐,提升園區的集聚功能,促進中小型紅棗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二是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嚮導,以效益為中心,培植區域性龍頭企業。可採取“強強聯合”“強弱聯合”“以強吃弱”“以小吃大”多種形式,將現有分散、凌亂的小微企業整合重組成幾個集團公司,在政府有計劃地重點扶持下,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的產業發展道路,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深層增值。並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壯大,成為全國知名紅棗企業。三是繼續加強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市縣政府的科技研發資金無償補助、貸款貼息、後補助等條件,支持骨幹企業與相關領域具有優勢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建立紅棗加工技術創新聯盟,攻克加工關鍵技術,研發重要新產品。配套引進國內外紅棗深加工生產線,轉化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本土紅棗深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還建議市、縣科技局主導,建立佳縣紅棗工程研究中心或試驗站,配備必需的試驗、實驗設備,聘請中省紅棗專家來佳縣試驗、研究、開發適宜佳縣紅棗產、加、銷新產品、新方略,提升佳縣紅棗產業水平。四是打造紅棗知名品牌。要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扶持骨幹龍頭企業開發以“佳縣油棗”為統一標式的特色優質名牌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搶佔市場高地。

4.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扭轉紅棗銷售不暢、價格低迷的被動局面

拓寬紅棗的營銷市場,是佳縣80萬畝紅棗產業發展的保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佔領國內銷售市場,進軍國際市場。

①積極組建大型紅棗批發市場,儘快形成西北地區最大的紅棗物流中心。建議市財政加大振南資金,重點扶持佳縣計劃建立的王家砭紅棗批發大市場,搭建起集現代紅棗博覽展示、規範交易、精深加工、物流倉儲、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紅棗產業發展平台,使之成為國內一流的紅棗物流中心。

②大力擴張和健全省內外的紅棗產品營銷網絡,以統一品牌包裝打開各大城市的紅棗專賣店和超市之門。要學習新疆紅棗佔領全國紅棗市場霸主地位的經驗,由政府和企業捨得投資,擠進沃爾瑪國際商品零售連鎖店,逐步在各大城市建立佳縣紅棗專賣店或進入超市,專售高價位的精裝紅棗和深加工的名牌產品,並努力把觸角伸向國際市場。同步提高三級棗的烘乾、包裝質量,保持和擴大原來的普通低級市場席位。對低次棗、棗渣加工生產的食品工業酒精、酵母味素和香精製品,盡力尋找食品工業和捲煙廠的銷路。

③抓好信息網絡建設。要建立覆蓋全縣的信息網絡體系,為紅棗從業者和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可以先辦公益信息網站和企業網站,提供供需信息,並鏈接到各主要網站上,建立“在線諮詢”窗口。引導企業推行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等現代化營銷方式。

④大力推行產銷合同制,發展“訂單紅棗”。通過企業與棗農簽訂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使農户按合同要求進行生產,企業對合同內紅棗實行保護價收購,將銷售前移,產銷銜接,共同在訂單約束下搞好生產經營。

5.重視宣傳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按照“深層次挖掘、多形式聯動、高品位打造”的思路,利用各種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各種形式(編紅棗書、演紅棗戲、拍紅棗劇)、各種陣地(舉辦“中國佳縣紅棗節”“棗鄉採風行”“鮮果採摘”,建設棗鄉特色步行街、棗業博覽園、棗鄉文化廣場)宣傳展示佳縣生態棗業、科技棗業,把“佳縣油棗”的輿論造足造濃,讓社會知曉佳縣是中國最大的有機紅棗生產基地,成為人們的首選。

最後建議佳縣縣委、縣政府重新制定5—XX年的紅棗產業提升發展規劃。規劃要以新的戰略、路徑、策略,引領和實現紅棗產業新的一輪大發展、大突破。

柑橘產業發展前景調研報告2019年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我縣柑橘產業的現狀與潛在危機

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縣19個鄉鎮、18.1309萬户、58.0297萬人,擁有耕地總面積60.095萬畝,其中旱地20.7597萬畝,水田39.3308萬畝。主要農作物佈局情況分別為:柑橘44.05萬畝、年產值4.5億元以上,蔬菜10萬畝、年產值2億元左右,油菜39萬畝、年產值1.5億元左右,水稻總播面65萬畝,糧食作物總播面95.55萬畝、棉花3萬畝,茶葉9.8萬畝。養殖產業尤其是生豬、家禽養殖在我縣農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縱觀全縣的農業產業,無論是從覆蓋面、生產基礎、對全縣農村經濟的影響力、產值、投入產出比、為農民增收的潛力等方面權衡,柑橘產業以成為我縣農業種植業的第一大優勢產業。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不盡人意的因素已凸顯。至使該優勢產業在國內乃至出口市場出現了嚴重危急。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隨着鮮活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新的水果品種不斷緩季湧現、並充實市場,同季內各種不同季節的時令水果大量上市搶佔市場,讓消費者迎接不暇,增強了消費者對鮮食水果的選擇靈活性。如北方生產的桃、葡萄、香梨、梨棗,南方生產的荔枝、龍眼、砂糖柑等,諸多鮮食果品衝刺市場,使有限的市場得到了無限的充實,大大削減了消費者對柑橘鮮果的依賴性。

二是全國柑橘主產區的不斷延伸,產業勢力的不斷擴張,同類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加,增強了市場的競爭氛圍。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柑橘適宜產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全國每年以數十萬畝的速度遞增,特別是與我省鄰近的湖北、四川、江西、本省湘南地區、鄰近縣市的慈利、澧縣、臨澧、桃源等省、地區和縣市大量發展柑橘產業,並逐年受益,使我縣的特色產業逐年失色,日趨平庸。

三是存舊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給我縣的柑橘產業戴上了沉重的枷鎖。由於我縣柑橘生產起步較早,當時的產業發展沒有固定的生產技術規範和生產模式。因此,難免出現在建園上時的種種缺限;比如,建園標準差、規劃起點低。主要表現在:令人頭痛的密植園多、品種佈局與結構的雜而亂、生產配套設施不完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混亂等等,嚴重的影響了產品品質。在產品經營方面雖然縣委、縣政府採取了大量的補救措施,如:舉辦柑橘節,承辦全國柑橘學會年會和各種以柑橘為主題的聯宜會、組建柑橘調運指揮部等一系列措施,但終究無法抵禦來自市場的無情打擊。

四是較大規模的產業陣容與不適應的栽培管理模式,已生產不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就生產規模而言,我縣44萬畝柑橘已經夠具規模了,但在栽培管理技術上眾説紛紜,尤其是在修剪、病蟲防治、施肥與地力管理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技術規範。因而導致產品品質連年下降。

五是地力嚴重下降,已不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條件。由於化肥工業的日益發達和橘農對化肥的依賴性的日益增強,以及對三要素肥料迷信成度的加強,化肥用量連年遞增,尤其是近幾年來化肥生產企業,高養份肥料競相投放市場,造成橘園土壤的嚴重破壞。據縣土肥站土壤化驗室兩年來的化驗結果顯示,全縣近60%的橘園土壤ph值小於4.5,明顯酸化。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於1%。從而使土壤板結,通透性降低,導致諸多養份固定,特別是中、微量元素養份的大量固定,使樹體表現出種種缺素症狀。從而造成樹體未老先衰、產量和品質連年下降的結局。

六是檢疫性病蟲害嚴重威脅着產業的安全。嚴重威脅我縣柑橘產業的檢疫性病蟲害主要有柑橘潰瘍病和柑橘大實蠅,這“一蟲一病”,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由於我縣缺乏對產業的保護力度,苗木濫引亂調,趨於無政府狀,使柑橘潰瘍病在我縣臍橙、柚類柑橘品種中大量傳播流行,雖然通過多種控制手段使該病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但終究沒有得到根治,依然嚴重威脅着產業安全。對於柑橘大實蠅的防控,縣委、縣政府雖然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但該有害生物種羣在我縣與日具增,已形式成南北夾攻的趨勢,成為威脅我縣柑橘產業的命運大敵。

七是市場大幅波動,嚴重影響了橘農的生產情緒。去年,我縣柑橘在鮮果銷售環節上出現了暫時滯銷現象,全縣產地平均每公斤售價下滑0.3元左右,嚴重措傷了橘農的生產積極性,根據農業部門的調查統計,全縣採後培管農户不足10%,春節清園率不足30%,春肥施用量不足正常年份的40%,橘農在培管上的瞻前顧後,勢必將導致該產業產量和品質的再度滑坡,成為該產業發展的新的障礙。

二、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優勢與前景展望

經過兩代人的艱辛努力,我縣柑橘產業已揭取了“全國早熟蜜柑第一縣”的貴冠。而且,已經擁有了44萬畝種植規模、柑農生產經營具備了較好基礎,有較強的可塑性。同時,我縣柑橘生產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摸索,能夠總結出一整套符合產業發展要求、適合市場規律的生產經營模式。此外,幾十年的生產實踐造就了成千上萬的能夠較快接受生產新技術的橘農,和有較強技術素質、較高業務水平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全縣各柑橘主產鄉鎮農技站,都有一個受個專門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據縣農業局相關資料顯示,全縣鄉鎮農技站具有農藝師職稱的就有13個,有技術員和助理農藝師職稱的就有18個,他們真可謂是活躍在生產第一線的精英。另外,全縣培育了幾千個柑橘生產專業户,秀坪、龍鳳兩個5000畝以上的專業生產基地,近千個流通大户,幾百個固定的外來客户都是我縣柑橘產業發展的優良資源。近幾年來,我縣大力提倡並全面實施的“分期採收,分級包裝,分級銷售,擴大加工,擴大出口”的三分兩擴經營理念,為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與搶佔市場份額提出新的要求和符合市規律的經營路線。我縣柑橘鮮果產後商化加工,已由XX年前的僅出口果品的商化加工,延伸到目前的所有內銷、邊貿、出口果品一律商品化處理加工的良好局面。主要體現在:一是XX年以前全縣僅有的十幾條落後存舊出口商化加工設備,已全部更新為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新設備。二是高品位的產後商化處理生產線五年內翻了三翻,從XX年的兩條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加工生產線發展到目前的幾十條,湧現出了“金湘源”果蔬初加工、貯藏與出口的專門企業。三是從包裝材料上來年,從竹簍裸果上市,逐步向精美紙箱、塑料筐套袋上市的良好商品形象轉化。四是鮮果出口量逐年增加,全縣出口量從XX年的3萬噸,逐步增加到XX年的9萬噸。所有這一切,為我縣做強、做優、做大柑橘產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展望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的未來我們應有實足的自信心。因為,除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有良好的基礎外,目前,縣委、縣政府為了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向全縣人民提出了打造有機產業,營造暢銷氛產業發展目標。把我縣的柑橘產業引向從“全國早熟蜜柑第一縣”向“全國早熟蜜柑品質第一縣”的發展軌道上來,將給我縣這一優勢產業帶來無限生機和風光。

三、對我縣柑橘產業發展的建議

在權衡我縣柑橘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危機、優勢與美好前景的同時,筆者清醒的認識到,只有進一步完善以下七條產業建設措施,才能確保我縣優勢產業立於不敗之地:

1、更進一步的探索柑橘鮮果保鮮技術,最大限度的延長鮮果市場持有期,儘可能的縮短時令水果的季節差異,滿足市場需求,開拓柑橘鮮果季產年銷的新格局。

2、加大品種更新換代力度,尋求搶佔市場的品種優勢。面對全國各柑橘適宜產區的挑戰,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已擁有的早熟的優勢、市場份額的優勢、規模優勢和較成熟的生產技術基礎優勢。在不影響當年產量,有利於平衡橘農和產業當年收入的基礎上。縣委、縣政府要統籌全縣,有計劃、有步逐、劃區域引導橘農搞好品種更新換代工作。並下大力氣搞好密植園的密改稀工作。

3、認真總結經驗,大力引進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為提升產品品質夯實基礎。縣委、縣政府,應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局為重,抽調專門的技術骨幹,吸納先進技術,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柑橘生產技術規範,組織、創建一支專門的產業建設專家隊伍,不懈的為產業建設服務。

4、規範技術傳播途徑,徹底改變多流派、多層次、多載體的技術傳播方式,優化技術傳播渠道。由於市場機制的轉換,農業技術、農業投入品、農產品流通秩序一時出現混亂。尤其是,不少農資經銷商,為了搶佔農資經銷市場,採取道聽途説、涅造實事、以段亂真、欺矇哄騙等手段擾亂實用技術的正常推廣。筆者認為,要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與漫延,縣委、縣政府要清理整頓技術傳播渠道,實行專業技術資格認定。目前,國家大力支持民間經濟合作組織壯大與發展,但我們不能忽視對民間組織的技能培訓與職業道德、技術規範教育,使之真正成為有利於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但從目前的狀況看來,卻實令人憂心忡忡。

5、加強地力培養,改善柑橘土壤環境。土壤是作物生存的根本,也是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肥,培肥地力和較好的克服當前橘園土壤普遍存在的土壤嚴重偏酸,作物缺素症狀凸顯等現象。同時,加大生態種植力度,全面推廣“豬—沼—果”生產模式,促進產從地力到產品品質的共同提高。

6、採取有力措施,圍殲檢疫性病蟲害,卻保產業安全。從目前我縣“一蟲一病”南北夾擊的發展態勢來看,卻實不容每一個石門人的樂觀。筆者認為,解決這一核心問題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提高每一個基層幹部和橘農的認識,強化幹部工作責任,把每一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只有形成人人皆兵的強大合力才能真正實現圍而殲之的目的。

7、創辦柑橘鮮果深加工企業,打消橘農賣難的顧慮。目前,我縣柑橘95%以上鮮食,貯藏量和深加量很少,這不僅只是該產業產銷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市場波動較大的重要原因。為此筆者認為,縣委縣、政府應把產業建設的重點放在興辦產品深加工企業上,只有當產品的市場負荷減輕到最低限制的時候,產業的發展才有質的飛躍。

總之,居於我縣種植業類優勢產業之首的柑橘產業,目前正處於危機與前景並存的特殊時期,只要產業建設方針正確、工作措施得當就會前途光明,繼續成為全縣人民的經濟支柱。否則,產業將會失去應有的光彩,成為全縣人民的負累。

鄉鎮茶葉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2019年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為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 **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為主,平均海拔1760米。 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XX年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XX年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製茶廠1個,茶葉精製生產線2條,精製生產能力3 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 15人。茶葉面積 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全鄉規模連片茶園 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 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 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XX年新植茶園352畝,XX年新植1400畝,XX年新植2350畝,XX年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xxx”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為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為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xxx”**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xxx”**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xxx”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 90 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 公斤,工農業產值720 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採示範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採取重組或合併,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並依託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xxx”**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xxx”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xxx”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後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進**鄉精製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xxx”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標籤: 調研 產業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ne9x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