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精選6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精選6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精選6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是農業大市,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發揮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作用,近期,市政協農業活動組組織委員對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引導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有關職能部門着力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作為主要抓手,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措施,有力促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到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025元,糧食總產量41.61萬噸。廣水成為全省糧食主產區、全國牲豬調出大縣。

1、農業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9家,5000萬元以上的28家,億元以上的9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6.8億元,34家企業分別榮獲湖北省、XX市、XX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州級17家,縣市級14家。大自然農業、妙知未食品、高翔麥面、奶狗面業等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訂單生產,逐步建立起企業與農户利益鏈接機制,農業企業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品牌整合、質量檢測等工作得以穩步推進。其中大自然農業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塗氏農貿出口創匯60多萬美元。

2、農業產業基地得到進一步夯實。在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帶動下,區域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優質糧、吉陽大蒜、食用菌、牲豬、水產養殖、果茶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特色板塊經濟初步形成。全市優質水稻面積已達到 30萬畝,優質小麥面積20萬畝,果茶麪積10萬畝,花生8.6萬畝,油菜10萬畝。吉陽大蒜5萬畝,主要分佈在太平、李店、陳巷、十里、駱店等鄉鎮辦事處。蔬菜基地4萬畝,主要分佈在長嶺、餘店、十里、武勝關,其中東晨農業種植的功能蔬菜,已達2019餘畝,標誌着我市蔬菜種植從傳統型向科技型的轉變。食用菌3500萬棒(袋),主要分佈在吳店、郝店、蔡河、武勝關。全市牲豬年出欄64萬頭,水產養殖3.3萬噸,家禽出欄 2019多萬隻,其中王鴿年出400多萬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6家,其中示範合作社12家。

3、農業產業質量安全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先後建立了大蒜、“三白”蔬菜、茶葉、食用菌、馬鈴薯、蘿蔔、胭脂紅桃子、牲豬、水產養殖等八大示範基地,建立生產記錄檔案1.5萬冊。實行標準生產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食用菌2019萬棒袋,牲豬養殖35萬頭,水產養殖5.7萬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65%。同時我市的吉陽大蒜、胭脂紅桃子被列入全國標準化生產示XX縣市。連續兩年,農業部和農業廳組織對我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進行了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4、農業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幾年,我市涉農企業從過去的小作坊式逐步向公司化發展,品牌意識逐步增強,品牌建設得到各企業的重視,擁有農產品註冊商標和“三品”認證的企業逐步增多。一大批農產品取得了“三品一標”的認證。如:胭脂紅桃子和吉陽大蒜,分別於2019、20xx年被國家認證為地理標識產品;先後取得認證的還有楊林溝茶場的“楊林溝”牌茶葉為有機茶,星光集團的“花山魚”為綠色食品,鄂北米業的“武勝關”牌大米為綠色食品,餘店的“三白”蔬菜為綠色食品,“吉陽”牌大蒜為綠色食品,大自然公司的小龍蝦為無公害農產品,長嶺李畈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李畈”牌蘿蔔為無公害農產品。XX市仁健食品 “家裏客”商標,XX市奶狗面業 “奶狗”商標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這些產品認證和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5、休閒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一種改變,能極大地促進農民的就業增收。廣水地處南北交匯地帶,地形地貌及飲食文化特色明顯,近幾年休閒農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76家,總資產5000餘萬元,年營業額3800萬元,年利潤1000餘萬元,帶動農户數260家。其中雙龍泉生態園、長嶺水泊梁山被省農業廳和旅遊局授予“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園”。

二、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農業產業鏈條長、見效慢、不可控因素多,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傳統產業萎縮,新型產業優勢不明。近幾年,我市部分傳統產業正逐步萎縮。如:食用菌產業,前幾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發展較快,但近兩年卻大幅滑坡,種植數量由高峯時的5000萬棒(袋)左右下滑到20xx年的不足3500萬棒(袋),且主要集中在吳店、郝店、武勝關等鄉鎮。曾經在市場上比較暢銷的餘店“三白”蔬菜、吉陽大蒜,現在種植面積正逐步萎縮。近兩年新興的多功能蔬菜、王鴿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產業,由於規模、品牌、市場等原因,比較效益不高,尚缺乏產業發展優勢。

2、企業與基地脱鈎,帶動作用不強。我市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農户分散性經營,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力投入大,且大多又是“4050” 人員,科學意識談薄,技術知識更新慢。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由於在家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不暢、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沒有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企業與基地嚴重脱鈎,造成有企業無基地現象,導致有較多企業存在原料不足的困難,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出帶動作用。如:近年發展較快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高祥麥面,由於基地建設滯後,本地小麥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大部分是從外地調進。今年剛投入生產的新吉陽公司,由於菇農種植積極性不高,企業未能建立生產基地,全年僅收購東晨農業公司種植的白靈菇116.26噸,開工生產僅32天,導致企業舉步維艱。

3、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竟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低的簡單粗加工,主導產業和產品存在有市無優,有量無質,品牌效益差等問題,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低。雖然有吉陽大蒜、楊林溝茶葉、“三白”蔬菜、王鴿等一批叫得響的農特產品,但大多數屬分散經營,整體規模不大,品牌優勢沒能顯現。全市糧食加工行業成規模的廠家有達10多家,但絕大多數為低端產品,有的甚至沒有品牌,靠走量來獲得微薄利潤,難以進入高端消費市場,市場竟爭力不強,幾乎沒有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沒有一個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暢銷品牌。

4、融資、用工困難,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市場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要素。我市農業龍頭企業都是民營實體經濟,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糧油加工、種養殖產業等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加工等環節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可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放貸額度小、門檻高、手續繁雜,融資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市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是滾雪球式發展,實行家庭式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研發開拓上缺乏人才支撐。由於生活環境、工作待遇等原因,有的引進了技術人才也難以留住,企業難以發展壯大。此外,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量大,季節性強,而本市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在家勞動力不僅年齡偏大且遠遠不能滿足用工要求,用工困難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又一難題。如大自然農業公司在旺季需用工300餘人,不得不到外省招工,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不利於成熟產業工人的培養。

三、加快發展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力度。針對我市龍頭企業少、小、弱的狀況,研究制定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扶持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一是積極開展科企、銀企對接活動,政府要在資金、税收、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解決好企業融資難、滾動發展的問題。二是政府要出台土地流轉鼓勵政策,讓土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幫助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部門與企業的協調、服務,全力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四是加大對農户的服務引導,增強農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種養殖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土地、勞動力等保障。

2、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建立農產品產、供、加、銷一體化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按照“依託板塊引項目,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要在“龍頭+基地+農户”的產業鏈條銜接上下功夫,幫助企業逐步走出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困境。結合我市特色農業板塊,做好企業與基地的對接,增強龍頭企業對生產基地和農户的輻射帶動能力,給予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融資和政策項目的支持。重點扶持大自然農業、高祥面業、妙知未食品、深廣物流、永泰牧業等企業,力爭在3年內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

3、加強資源整合培優創特。政府要出台政策,着眼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讓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我市茶葉、糧油、王鴿等品牌、資源的整合,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加快農產品檢測監督體系建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的支撐作用,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質量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對廣水傳統的吉陽大蒜、平林蘿蔔、“三白”蔬菜、胭脂紅桃子等特色產品,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這些特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拉長拉粗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4、加強農業產業佈局規劃。強化產業引導規劃,進行區域化佈局。各地要在各自傳統種養殖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的主導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升值,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益。形成北有食用菌、牲豬,南有糧油、吉陽大蒜加工,東有茶葉、中草藥、功能蔬菜,西有蔬菜、養殖、休閒農業等農業板塊發展格局。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2

一、全縣家庭農場發展基本情況

按照有關家庭農場的基本條件,根據農業、林業、水務、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門的統計,我縣現有家庭農(林)場13941個,其中種植業13922個,種養結合2個,畜牧養殖場16個,水產養殖場1個。全縣家庭農場勞動力總數71541人,其中家庭成員41970人,常年僱工29571人。加入或領辦農民合作組織的有20家,除了個別家庭林場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過國家政策補助外,其他均未享受過專項政策扶持補助。

現階段我縣家庭農場呈現以下特點:

1、主要以家庭林場為主。我縣林業資源豐富,林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家庭林場發展迅速,家庭農場呈現以家庭林場為主的特點,家庭林場比例佔到總數98%。

2、發展不規範。根據摸底調查,我縣家庭農(林)場數量達13941個,但由於家庭農場屬新生事物,缺乏統一認定標準和辦法,除了34個家庭林場擬註冊,其餘所有家庭農場尚無工商註冊意識,而且大部分家庭農(林)場賬務核算不規範,未進行詳細的財務收支記錄,只算大帳,不記小賬,沒有進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經營規模較小。目前,全縣家庭農(林)場經營總面積約52萬畝,但以小型家庭農(林)場規模為主。其中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下的8773個,佔了總數的63%,50—100畝的5042個,100畝—500畝的91個,500-1000畝的19個,1000畝以上的16個,規模化經營趨勢不明顯。

4、農場用地來源於土地流轉。家庭農(林)場的土地來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賃鎮村組集體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為10至50年不等。

5、從業人員具備一定技術經驗。農場業主都是村裏懂技術、善管理的能人,個別為村組幹部或長期從事木材經營的老闆。個別農場業主辦有一定規模的加工廠,農場主均有一定資金實力,經驗豐富,比較熟悉農業政策,能夠非常敏鋭地捕捉到商機和市場前景。

二、當前家庭農場存在的問題

1、產品效益較低。農(林)場總體效益較低,總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有13907個,10-50萬元的有27個,50萬元以上的僅有7個。我縣家庭林場產品大部分屬於初級產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積無規模、有數量無效益、無特色無品牌,很難形成產業規模,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不高。

2、經營管理水平待提高。目前,我縣家庭農(林)場主大多是農村的種田能手、村組幹部等,他們儘管在農村中素質相對較高,具備一定經營管理水平,但就多數家庭農場經營者而言,他們與現代家庭農場經營管理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對農場的經營管理大多停留在傳統經驗階段,難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日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的需要。

3、土地流轉難以形成規模。我縣屬於典型山區縣,土地細碎化情況較為嚴重,加上農民的惜地意識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使得家庭農場實現規模經營的最大難題是不能流轉到大面積連片的耕地,造成農業機械化普及率較低,土地生產效率較低。

4、融資難,投入能力不足。家庭農(林)場屬於一家一户的小型生產,資金積累少,加之農村金融發展滯後,以及現行土地產權制度的缺陷,家庭農場大多缺乏貸款抵押,融資難;現有政策不明確,扶持力度不夠,進而制約了家庭農場規模的擴大以及集約化水平的提高。

三、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明確主體資格,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在儘快明確家庭農(林)場的概念、內涵、註冊登記等制度,明確認定標準、登記辦法,逐步把家庭農場扶持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農(林)場認定標準時,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行業的性質,進行不同標準界定,把經營規模控制在適度範圍內。三是規範管理。在明確認定、註冊制度後,嚴格按照有關法規政策進行管理,協調相關部門,確定專門機構及專(兼)職人員負責家庭農(林)場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家庭農(林)場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羣眾真正認識什麼是家庭農場,積極主動發展這一新生事物。

2、推進產權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要求,推進農地產權制度創新,讓農户擁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賃權、入股權、抵押權和繼承權。二是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平台,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要求;三是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貸款擔保制度和農業保險制度。

3、推進技術普及,提升科技水平。一是加大農民技術培訓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家庭農場主和農民企業家。二是加強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連片耕地,改造中低產田,完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規模經營奠定基礎。三是研發方便於山地間運輸、價格低、體積小、質量輕、操作簡易、便於田間作業等特點的小型或微型農機產品,普及機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堅持企業引領,創新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發展“企業+基地+家庭農(林)場”等產業組織模式,創建市場中介組織,探索建設各類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副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發展獨立經營、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農場經營形式,實現家庭農(林)場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升家庭農(林)場的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生產。

5、完善扶持政策,保障公共服務。家庭農(林)場作為新興事物,必須加強扶持和引導。在財政扶持中,要完善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將家庭農場納入獎補範圍,對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在發展特色種養業、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土地流轉、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獎補。加強技術服務,定期下鄉開展家庭農場的技術指導,農技推廣項目向家庭農場傾斜;設立信息服務機構,為家庭農(林)場提供市場銷售等信息。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3

現代農業家庭經營組織(以下稱為家庭農場)是以農户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 以市場為導向, 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專業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並經過工商註冊,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主要推動力量,代表了今後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現將寧波市家庭農場情況報告如下:

一、家庭農場基本情況和特點

隨着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在上世紀80 年代中後期,寧波就有了家庭農場的雛形,出現了一批糧田適度規模經營大户,90年代後期,隨着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出現了一批從事蔬菜、瓜果、畜禽養殖等多種經營的規模大户。同時,大户的市場意識、經營意識不斷增強,一些大户自發或在政府引導下,將自己的經營行為進行了工商註冊登記,以期尋求法律的保護,尋求進一步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全市從事種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養殖的家庭農場共有385家,其中種植類279家,畜牧類106家。按工商登記類型分,以個體工商户登記的295家,以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的90家。並有以下特點:

1、經營規模較大,產業覆蓋面逐步拓寬。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普遍較大,279家種植類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均在50畝以上,其中50-100畝123家,佔44.1%,100-500畝的139家,佔49.8%,500畝以上的17家,佔6.1%,畜牧業的經營規模也大大超過國家、省定的標準。年銷售額50萬元以上的355家,佔92%,其中500萬元以上37家。由於經營規模較大,有237家家庭農場長期有僱工,佔家庭農場總數的近三分之二,僱工人數1016名,平均每個農場5名左右,最多的達幾十人,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家庭農場從事領域逐步拓寬,其中種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糧食28家,生豬50家,禽類34家,其他31家。

2、綜合素質較好,管理水平較高。農場主年齡50歲以下的有267名,佔70%,其中30歲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學歷的142名,佔37%,其中大專以上30名。大部分農場主產業規模都是從小做到大,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較強,懂經營、會管理。有311家農場實行了標準化生產,66家已獲得無公害基地和產品認證。有49家聘請了64名大學畢業生參與經營管理。

3、經營效益較好,市場競爭力較強。全市385家家庭農場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8.26億元,利潤1.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8%和35.6%,平均每個場分別為214萬元和38萬元,大大超過普通農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牽頭領辦或加入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03家與農業企業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有110家擁有自主商標權。有不少農場主是購銷大户或農產品經紀人,市場信息靈,產銷連接緊密,產品競爭力強。

4、發展速度較快,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隨着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規模效應不斷體現,政策扶持環境不斷趨優,家庭農場發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紀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農場,目前已有各類家庭農場(包括林業和漁業)500多家,其中種植業和畜牧業283家,佔寧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縣(市、區)較少,種植業家庭農場中除慈溪264家外,僅有餘姚9家,象山、鎮海各3家。

二、充分認識家庭農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近年來,寧波市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環節,由此形成的兩種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於加工、流通領域,仍然解決不了人多地少、農户小規模生產的問題。發展家庭農場,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促進土地等生產要素向生產經營能手集中,開展集約化經營,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創新,有利於實現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竟爭力,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1、發展家庭農場是完善和創新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效途徑。 現代農業客觀地要求傳統農業家庭經營組織轉變為現代農業家庭經營組織。家庭農場是在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核心是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同時, 通過多種方式, 按依法自願有償原則, 將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組建家庭農場, 既堅持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繼續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經濟效益的引導下,不斷投入擴大再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種順勢調整,易被廣大農民接受,是完善和創新家庭承包經營的有效途徑。

2、發展家庭農場是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具有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特徵,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每個家庭農場都會加大物質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家庭農場亦如家族企業一樣,具有較好的傳承性,能較好的維持和保護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全市家庭農場生產裝備設施投入較大,普遍在幾十萬元以上,一些規模畜牧場則達上千萬元,農機具購置齊全,農機化水平普遍較高。餘姚市三七市鎮悠悠農場起步於1993年,規模逐年擴大,其子大學畢業後,把從事農場經營作為家庭事業,於2019年進行了工商登記,並註冊了商標,目前經營面積600餘畝。

3、發展家庭農場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載體。家庭農場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克服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同時,家庭農場亦比一般農户更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更易於監管。據調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農場實行標準化生產,農場的管理制度、農事記錄、生產台賬相對齊全,一些大的農場還將相關管理制度上牆。象山西周偉平農場種植水稻500多畝,每年投售糧食300多噸,成為全國優秀種糧大户、市級勞動模範。慈溪市掌起鎮綠葉農場2019年成立,堅持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目前經營面積1600餘畝,為農業龍頭企業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原料。

4、發展家庭農場是推進科教興農,培育新型農民的有效手段。作為規模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比一般農户更迫切需要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廣和使用,成為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主力軍。慈溪市各類家庭農場累計引進甘藍、草莓等優新品種100多個,成功推廣優新品種17個,併成為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無害化防治措施、先進農機具等方面的先行者。農場主既懂生產,又會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是典型的新型農民。同時,通過家庭農場效益農業的帶動,一批農場主的下一代逐步對現代農業有了新的認識,成為家庭產業繼承人,一批農户受影響帶動加入家庭農場行列,成為新的農場主,一批大學生在家庭農場就業,培養了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還有一些農民被吸納到現代農場成為新一代農業產業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三、當前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是對發展家庭農場重要性還缺乏必要的認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尚未認識到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而予以重視,沒有出台系統的專門扶持家庭農場的政策。作為家庭農場潛在發展對象的種養大户,普遍缺乏市場意識,滿足於現狀,缺乏組建家庭農場的積極性。

二是土地流轉難。近年來,土地的稀缺性不斷顯現,首先是農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轉困難,農場難以擴大經營規模;其次是土地集中連片難,流轉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農田基礎條件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轉價格上漲快,受物價和高收益農業項目刺激,土地流轉價格逐年上漲,目前普遍在每畝500元以上,城郊則在800元以上,流轉價格上漲對農場經營帶來成本壓力,特別是從事糧棉油等大宗產品生產的農場,同時帶來農地糾紛,影響農場主的正常生產秩序和生產積極性。

三是融資、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約大。家庭農場在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多數農場實力不強,加上固定資產不多,大部分投入無法通過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取銀行貸款,制約其擴大生產規模和發展設施農業。管理用地落實難,儘管省、市有關文件明確允許農業經營主體按照不超過流轉面積5‰的土地建設管理用房,但由於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同時,由於物價上漲和外來勞動力流動頻繁,勞動力工資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農場儘管提高了工資,但還是難以留住人。

四是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農場沒有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佔總數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農場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務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務為主。農技服務力量薄弱,對家庭農場缺乏技術指導,機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農場需要大量的農業工人。

五是農場主經營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儘管大部分農場主多年從事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但畢竟受學歷、理念等因素影響,難以有效承擔現代農業發展重任,需進一步提高經營素質。

四、加快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的對策建議

加快培育和提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家庭經營要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作為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的有效載體,在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中表現最為活躍,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加快發展。

(一)審時度勢,營造培育家庭農場的良好環境。初步統計,全市土地流轉率和規模經營率都在60%左右,50畝以上經營面積的業主(包含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種養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經營面積66.78萬畝。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和組織化程度有較大提高,已經具備發展家庭農場的條件。因此,要提高認識,把扶持現代家庭農場作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出台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積極營造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氛圍和輿論環境。

(二)強化基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要進一步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供求雙方提供法律諮詢、供求登記、信息發佈、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服務、糾紛調處等服務,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雙方的價格協調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糾紛調解機制,促進流轉關係穩定和連片集中;進一步完善農民社保體系,解決離土農民的後顧之憂,積極有序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三)加大扶持,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生產力水平。要鼓勵有條件的種養大户升級為家庭農場;鼓勵家庭農場增加技術、資本等要素投入,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財政要設立專項發展資金,用於家庭農場提高生產能力建設;家庭農場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要給予農民自產自銷的税收待遇;適宜家庭農場申報的農業項目要優先安排;要落實用地、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家庭農場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允許其按規定建設生產管理用房,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家庭農場工作。開展優秀家庭農場評選並予表彰。

(四)健全服務,為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提供堅強保障。要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強化新型農業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指導家庭農場應用先進適用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種養新模式,開展標準化生產;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引領作用,幫助解決單個家庭農場幹不了、幹不好或幹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實現家庭農場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優化金融服務,開展家庭農場信用等級評定,對信用等級高的家庭農場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並給予利率優惠,允許家庭農場以大型農用設施、流轉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創新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提供優質服務;支持和引導農業擔保機構優先為家庭農場提供擔保貸款,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增加保險險種,搞好農業保險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加強培訓指導,提高農場主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經驗管理水平。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4

近年來,隨着市委、市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是民生,體育是文化,體育是時尚,體育是娛樂,體育是消費的現代體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羣眾參與體育的熱情不斷濃厚和強烈,體育事業及體育產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經市統計局測算,2019年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總產出84.01億元,創造增加值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高於GDP增幅4.8個百分點。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90%,比上年上升了0.02個百分點,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785%)0.115個百分點。

一、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體育及相關產業內部發展各異

體育產業是指以體育為核心,為社會公眾提供體育服務和體育產品,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即體育服務業、體育製造業、體育銷售業、體育建築業。從四個主要體育產業增加值測算來看,呈現如下特點(見表1):

1.體育服務業佔比偏低。2019年,全市體育服務業總產出4.04億元,增加值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體育業(包括體育組織、體育場館和其他體育業)實現增加值0.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發展快於整個體育服務業。2019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8%,與上年比重相同,與體育製造、體育銷售業比,佔比相對偏低。

2.體育製造業佔比最高。2019年,全市體育製造業總產出72.50億元,增加值1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2019年,體育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73.3%,比重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

3.體育銷售業增長最快。2019年,全市體育銷售業總產出6.60億元,實現增加值4.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5%,是服務、製造、銷售和建築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主要得益於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加註重體育鍛煉,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及相關體育產品的購買增多。2019年體育銷售業增加值佔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1%,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4.體育建築業增長緩慢。2019年,全市體育建築業總產出0.88億元,實現增加值0.18億元,比上年增長3.0%,是服務、製造、銷售和建築中增長最慢的體育產業,也是唯一個位數增長的體育產業;佔全市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0.8%,與上年比重相同,佔比不到百分之一。

(二)體育產業發展逐步繁榮

1.體育場館建設興起高潮。2019年9月開始動工興建的市體育中心,被列為市重點工程,預計2019年底完工,總用地面積26.6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9580平方米,總投資7.42億元。主要建設“一場兩館”(一個30000座位的主體育場,一個6000座位的體育館、一個1600座位的游泳館)及400米的室外田徑訓練場與室外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等。市體育中心工程是目前金華市區投資規模最大、佔地面積最廣的城市公共建設項目,能提升浙中城市羣核心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將成為浙中城市羣核心城市的新標誌,金華市民進行全民健身活動和休閒的好去處。許多體育場館後續重點建設項目也開展了前期規劃工作,目前,市區的市網球中心,已列入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建設項目。各縣(市、區)體育設施建設也有序展開,卓有成效。永康市網球中心、浦江體育活動中心、東陽、武義、磐安體育館已列入政府投資重點項目。

2.積極舉辦各類大型體育賽事。以打造精品體育賽事為抓手,相繼舉辦了一批高規格、高水平的國際、國內體育賽事,進一步提升了金華城市羣的知名度。一是舉辦了金華市第八屆運動會。全市共有8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43個項目的比賽。二是形成了品牌賽事培育模式。在市“兩會”期間舉辦了第五屆八婺杯籃球賽,共有男、女15支運動隊、23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參賽。第五屆“武義温泉杯”全國橋牌混雙公開賽,全國各地共160對選手參賽。舉辦了全省少年兒童藝術體操錦標賽,全省各地150多名運動員參賽。各有關縣(市、區)和單項體育協會也都舉辦了富有特色和影響的賽事。賽事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進一步推動了體育旅遊業的發展。

3.大力發展體育彩票業。近年來,金華市體彩中心,積極做好公益體彩、樂善人生的有效宣傳工作,引導彩民樹立正確的購彩觀。加強體彩的銷售和管理力度,2019年體育彩票銷量穩步增長。全年全市體彩銷量達6.45億元,首次突破6億元,同比增長30.47%,列全省第四位。提取體育彩票公益金約5500萬元。

4.大力加快運動休閒業的發展。舉辦了首屆中國浙江自行車系列公開賽“賽神杯”金華分站賽以及金華首屆山地自行車賽等。武義建成浙江省第一條田園休閒綠道,並舉行金華“歡樂健康遊”暨休閒綠道開遊儀式。與市旅遊局聯合主辦浙中首屆旅遊休閒商品展,全市50多家運動休閒企業、旅遊景區等企業參加展會。

(三)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1.紮實推進城鄉體育一體化建設。按照體育惠民、服務社會的指導思想,堅持把滿足廣大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作為羣眾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以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金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9-2019年)》。二是體育強縣創建、小康體育村建設取得實效。市體育局成立創強工作領導小組,指導開展創建工作。永康、武義兩縣(市、區)積極開展體育強縣(市)創建工作;共創建省級體育強鄉(鎮)10個、先進社區13個;共創建村級體育俱樂部30個、社區體育俱樂部10個、老年體育俱樂部8個、星級職工體育俱樂部3個;新建省級小康體育村690個。爭取到省體育局扶持補助經費1000多萬元,投入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2.廣泛開展羣眾體育活動。市、縣(市、區)、各單項體育協會積極開展相應的羣眾體育活動。8月8日,以“喜迎省二體、健身動起來”為主題,市、縣聯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日”活動,營造了熱烈的全民健身氛圍。與總工會聯合舉辦市第二屆職工運動會,舉辦了拔河、乒乓球、羽毛球等8個項目的比賽,參賽人數近3000人;市各單項體育協會舉辦了橋牌聯賽、體育舞蹈錦標賽、棋類名人賽、段位賽等賽事。婺城區、金東區舉辦了中國小生運動會;蘭溪舉辦了首屆浙江龍舟邀請賽;東陽舉行了第六屆市運會;義烏舉辦了CBA、WCBA等大型體育賽事;武義舉辦全國摩托車越野錦標賽暨國際邀請賽;磐安舉辦了全國象棋錦標賽。

3.逐步增強體育公共服務能力。加強以市體育總會為龍頭、以市單項體育協會為主線、以體育俱樂部為基礎的組織建設。新成立了體育舞蹈協會、運動休閒協會自行車分會等組織。

二、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體育及相關產業規模較小,體育服務業比重偏低。近幾年,我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但由於體育製造業企業行業分散,規模偏小,產業化水平較低,體育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相對滯後,佔全市經濟份額仍然較低,對經濟的貢獻及影響也較小。2019年,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0.90%,不到百分之一。體育製造業企業行業分散,據統計,2019年全市體育用品製造企業540家,其中球類、健身器材、體育防護用品製造企業只有31家,創造增加值8.77億元,佔體育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的54.1%。其他509家均為體育服裝及鞋帽製造業,户均增加值僅146萬元。體育服務業比重偏低,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不匹配,2019年全市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體育產業增加值的7.8%,與體育銷售業合計只佔體育產業增加值的25.9%,而2019年全市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2%,遠高於體育服務業。

2.體育及相關產業投入不足。隨着我市對體育產業的扶持力度的加強,各級財政對體育建設的投入也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體育建設經費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體育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對體育及相關產業的投入總量仍顯不足。2019年,全市財政對文化體育與傳媒的支出4.2億元,比2019年增長6.6%,增速低於地方財政支出4.5個百分點;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佔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14.1%,比2019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財政對體育的支出1881萬元,剔除體育場館支出158萬元後為1723萬元,比2019年下降21.9% (2019年財政對體育的支出8335萬元,剔除體育場館支出6129萬元後為2206萬元),因此排除體育場館支出項目外,其他體育支出實際比上年縮減。

三、發展體育產業的幾點建議

1.切實提高發展體育產業的認識。體育是一項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體育不僅要為國爭光,還要為民造福,為國增利。然而,中國的體育產業產值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奧運會後,國家、省相繼出台了關於發展體育產業的意見。要充分認識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各項發展扶持政策發展體育產業,使體育產業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市委提出的加大電子信息業、特色旅遊產業、商貿物流業、文化創意業等四大產業的發展中有所作為。建議適時出台加快發展金華體育產業的相關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社會、經濟效益,以促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金華浙中城市羣建設。

2.不斷做大體育產業發展規模。千方百計加大投入,拓展體育產業營銷方式,不斷做大體育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提高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從五個方面推動我市體育產業大發展:一是以舉辦品牌賽事為抓手,推動競賽表演業的發展。二是積極打造户外休閒體育品牌,加快運動休閒業的發展。三是多渠道多種營銷方式擴大體育彩票銷量,保障體育事業的投入。四是編制適合本地的體育產業投資目錄,對民間資本投資體育產業加強政府引導,充分調動社會投資辦體育產業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各種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投資體育產業。五是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投入,要加快推進各類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尤其是大型體育設施建設,切實提高體育建築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使其與體育服務、製造、銷售協調發展。

3.以市體育中心為平台,不斷提升金華體育發展實力。

發揮我市體育硬件設施基礎較好的優勢,整合體育產業人力資源、信息技術資源、資本投入渠道資源等多種資源,加快體育產業與競技體育、羣眾體育的共同和諧發展。市體育中心將以浙中地區“五個中心、一個區域”為發展目標,即建成全民健身中心、體育競賽中心、會展中心、市民文化娛樂中心和旅遊休閒中心,打造成為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體育產業集聚區,成為精品城市的靚麗窗口、宜居城市的市民客廳。市體育中心要成為體育產業的龍頭,引領金華體育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5

為了加快我市體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體育在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根據市政協工作安排,5月9—10日,在市政協副主席畢普民的帶領下,市政協文教醫衞體委員會和市體育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法制辦等部門對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採用聽取情況彙報、實地察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充分聽取各有關地區和單位的意見建議,有重點地瞭解了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黃山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體育賽事表演市場效益顯著

近年來,黃山市體育工作緊緊圍繞旅遊經濟中心,堅持以體旅結合為活力,持續舉辦體育品牌賽事活動,加快推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户外運動基地和體育旅遊目的地建設,取得了以賽事聚集人氣、宣傳黃山、展示形象的多重效益。成功舉辦了第5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中國黃山(黟縣)國際山地車節、中國黃山國際登山大會、中國黃山國際健走節、黃山論劍、中國黃山國際鐵人三項賽、“環黃山”國際公路自行車公開賽、亞洲青年摔跤錦標賽等20餘項國際性體育賽事及中國武術職業聯賽、全國龍舟邀請賽、全國競走大獎賽暨世界盃選拔賽、全國山地自行車錦標賽、全國青年擊劍錦標賽、中國羽毛球俱樂部甲級聯賽、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賽、全國皮划艇冠軍賽、全國游泳錦標賽等近30項國內體育賽事。吸引了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省市的參賽選手、親友團及客商等10萬人次來我市參加體育賽事活動,提升了黃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創造了黃山體育旅遊新業態。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來,我市通過舉辦國際國內大型賽事活動,共創造了活動推廣、宣傳報道、旅遊消費等綜合效益6億餘元。2019年,我市因成功舉辦WMA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榮獲“中國新鋭城市名片”殊榮,成為我省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城市。2019年,在央視舉辦的中國體育營銷論壇中,我市獲得“全國十大體育營銷城市”殊榮。黃山國際山地車節連續在第四、第五屆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上榮獲“中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獎”。2019年,因成功舉辦第5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國際武術聯合會向我市頒發了“貢獻獎”。

(二)户外運動基地建設步伐加快

1、黟縣户外運動基地初具規模。該基地集“文體科普中心、國際山地車體驗賽道、户外營地及山地車常規賽道建設、中自協山地車比賽及訓練基地建設”為一體。目前,佔地30畝,建築面積11087平方米,設有2019個固定座位(可臨時加600個座位)的文體科普中心已進行內部裝飾裝潢,今年國慶期間將正式對外開放。屏山999米國際山地車體驗賽道已建成並投入運營。宏村22公里山地車業餘賽道、西遞5公里山地車專業賽道、打鼓嶺10公里山地車體驗賽道均已建成並投入使用。佔地面積40畝的黟縣國家級登山步道管理總部已建成,宏村秀裏、奇墅湖、龍池灣、美溪打鼓嶺、柯村蘇維埃等5個徒步露營地建設完畢並開始接待國內外驢友,古溪總部、西遞鴛鴦谷、宏村屏山、碧陽淋瀝山等4個徒步露營地正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中,省內首條國家級健身步道項目也已完成勘察設計。

2、東黃山户外運動拓展基地設施完善。基地將知青文化、海派文化、徽文化有機融合,是國內首批園林式拓展訓練基地。設有高空、低空、攀巖等拓展設施,可開展幾十個拓展項目和古道徒步、峽谷漂流、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真人CS野戰等户外運動項目。並建設了2300平方米的比賽場館,開發了乒乓球訓練館、網球場等項目。多年來通過舉辦户外拓展訓練營、CS實戰體驗及國內乒乓球賽、羽毛球賽和汽車越野拉力賽等一系列活動,着力打造綜合性體育休閒基地。

3、高爾夫休閒運動基地形象一流。黃山雨潤高爾夫球場位於黃山市區西8公里處,現擁有彩虹谷及翡翠谷兩個國際標準的18洞高爾夫球場,均可承辦國際巡迴賽。雨潤高爾夫在廣泛開發市場的同時,注重精心打造高爾夫運動教學基地和舉辦高爾夫賽事。2019年12月18日,經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於批覆同意,成立了黃山青少年高爾夫培訓中心。近兩年來,培訓的學員在全國青少年高爾夫賽場上取得了不俗成績,先後有6名隊員入選高爾夫國家隊和國青隊。並先後承辦了全國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中韓青少年高爾夫邀請賽、安徽省名人高爾夫球巡迴賽等賽事活動。卧虎高爾夫球場位於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是18洞標準球場,總用地2467畝,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球場主體、球童宿舍、維修車間、高爾夫學院、道路橋樑、外湖駁岸、防洪設施等。

4、新安江、太平湖水上運動基地規劃建設。新安江水上運動基地將建設碼頭、棧道、計時塔、分段計時塔等設施,重點發展水上和環新安江運動休閒項目,開發划船、賽艇、水球、摩托艇、龍舟等水上運動和競賽表演項目。太平湖水上運動基地將建設環湖健身綠道、露營基地等,加緊建設成為集水上運動訓練、競賽、高爾夫、健走為一體的體育產業基地。

5、城市健身綠道建設基礎優越。目前,城市健身綠道項目正在策劃設計中,主要圍繞中心城區新安江兩岸風光優美的綠色景觀帶,先期規劃設計東起花山大橋、西至文峯大橋路段,設計長度約30公里,路面寬度為1—1.5米,建設內容包括硬環境(慢行道、健身器械、運動場地設施、生態環境)和軟環境(服務管理系統、體育文化活動組織),提高綠地對市民的服務功能。

(三)體育場館設施逐步完善

1、中心城區場館全面開放運營。市體育館於2019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並於2019年進行全面升級改造。該館建築面積11700平方米,擁有座位3000餘個,主比賽場地長44米,寬32米,可承接籃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比賽項目和大型演出、會展,館外建有網球場、門球場、籃球場及健身路徑。市游泳館於2019年7月投入試運營,室內建築面積10748平方米,擁有觀眾席位1000座,配有大型全綵顯示屏和一流的音響設備,建有國際標準的8道50M×21M的比賽池、4道25M×11M的訓練池以及4道水深為0.8M-1M的兒童池,採用目前最先進逆流式水循環處理系統、地源熱泵系統、消防自動報警系統、地板採暖系統、中央監控系統、中央空調系統等。市全民健身館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於2019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設有枱球、旱冰、武術、散打、跆拳道、兵乓球、羽毛球等健身項目。據統計,2019年,市體育館、市游泳館和市全民健身館共接待健身人羣22萬人次,營業額達280萬元。

2、江心洲體育文化公園升級改造。項目位於新安江市區段中游,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佔地面積80000平方米,是市民休閒健身和體育鍛煉的重要場所。建設內容包括1個標準足球場、4個室外籃球場、4個門球場等各類標準球場及環島健身步道、親水休閒步道和大型江景噴泉。建成後將成為中心城區重要的休閒運動場所和生態綠色屏障。該工程是2019年中心城區重點工程項目,於去年6月啟動,目前,匝道橋及環形道路、廣場改造工程內環部分、南側健身廣場基礎已基本完工。下一步,還將進行茶樓、酒吧、噴泉、門球場、籃球場等施工,整個工程計劃9月份竣工

3、區縣體育場館建設進展加快。目前,休寧縣建有體育中心,其中體育館建築面積3848平方米,觀眾座席1281個,並建有400米標準塑膠環形跑道,場地中心有天然草坪的足球場。祁門縣體育館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內設固定座位1400個,以及運動員、裁判員休息室,貴賓室和健身房等配套設施。黟縣文體科普中心已進行內部裝飾裝潢。歙縣等區縣的體育設施建設已規劃立項。

二、黃山體育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

(一)市場前景廣闊

體育產業是生活方式產業,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隨着人均GDP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體育相關的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體育產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有數據顯示,目前涉及體育文化的服務業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產業。在歐美,50%以上休閒旅遊都是體育旅遊;體育旅遊的從屬業態也越來越豐富,涵蓋了體育影視、體育表演、户外運動、體育養生等。據預測,2019年前後,休閒體育產業的發展將引領下一波經濟大潮。毋庸置疑,體育產業發展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政策機遇良好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解決了多年來制約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瓶頸。2019年底國務院印發的《服務業發展規劃(2019-2019)》也將體育產業納入其中。2019年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實施意見》,並設立了1000萬元發展引導資金,明確提出“以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和太平湖等山水生態資源和旅遊配套基礎設施為依託,建設皖南體育旅遊休閒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體育旅遊、户外運動休閒、體育賽事、健身養生等產業。”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的決定》和全市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重點中,均將打造體育品牌賽事,建設户外運動基地列為重點工程和重點工作加以推進。這些都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

(三)資源優勢明顯

體育運動需要優美的生態和環境,作為中國最佳休閒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黃山生態環境優良,文化底藴深厚,高品質旅遊資源富集,是全國最有影響、特色鮮明的重要文化旅遊區域之一。同時,黃山還擁有獨特的戰略發展平台: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等。黃山發展體育產業有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四)基礎條件紮實

黃山擁有4D級國際機場,國家幹線鐵路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擁有星級以上賓館80家,還有數以千計的鄉村旅館,牀位多達10萬張。市內各類體育設施完善,經過多次改造升級的市體育館,擁有標準化的比賽場地及觀眾座位3000餘個;市游泳館是全省一流的融全民健身、文化娛樂、休閒旅遊、訓練辦賽為一體的綜合性水上運動場館,被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命名為“國家游泳隊黃山市訓練基地”;市全民健身館佈局合理,功能完善,江心洲體育文化公園即將建成使用。

三、加快發展黃山市體育產業的路徑思考

(一)突出發展品牌賽事產業

充分利用黃山對外影響,打響體育賽事品牌。堅持“品牌引領,融合發展”戰略,推動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互動發展,延長體育產業鏈,擴大體育消費。爭取每年舉辦5—10次全國性和國際性體育賽事活動,進一步打響黃山國際山地車節、黃山國際登山大會等賽事品牌;積極打造“環黃山”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新安江龍舟賽等新品牌賽事;開發區縣賽事活動資源,創立“一縣一品牌”的特色賽事活動。吸引賽事管理人才、職業經理和經紀人蔘與賽事,提高賽事運作的專業化水平。依法開發賽事專有名稱、標識等無形資產,鼓勵企業以冠名、特許、專營等合作方式贊助體育賽事。

(二)大力發展户外運動產業

充分利用黃山優越的地理條件,一流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田園風光,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積極推動體育健身休閒與旅遊產業深度結合,努力把黃山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户外健身休閒市場。依託徽州古道,“百村千幢”古村落,百佳攝影點,積極規劃户外運動營地建設和線路設計,開發徒步、騎行、登山、攀巖等系列產品,豐富户外運動內容和形式。重點規劃建設好黟縣户外運動基地,太平湖、新安江水上運動基地,東黃山户外拓展訓練基地,黃山雨潤高爾夫球場等户外運動和體育休閒基地,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運動休閒集聚地。大力發展體育旅遊業,重點開發運動休閒,競賽表演為一體的體育旅遊路線和產品,積極打造徽州自行車騎行綠道,民俗體育嘉年華等精品體育旅遊項目。積極培育國際登山節、國際山地車節等品牌賽事觀賽旅遊和體育休閒主題旅遊,將黃山打造成全國著名的體育旅遊目的地。

(三)優先發展健身休閒產業

堅持以發展體育自身功能和價值為核心,大力培育健身休閒服務業。廣泛宣傳,培養羣眾科學的體育健身意識,引導大眾體育消費。廣泛開展羣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休閒項目,以優質的服務業促進體育消費。同時,鼓勵和扶持全民健身領域的各類經營服務項目,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健身服務業。促進健身娛樂、體育培訓等健身服務業的發展。着力培育健身服務業品牌形象,引導健身服務業規範健康發展。

(四)繼續發展體育本體產業

積極探索體育場館管理新模式,在堅持公益性的基礎上,提升市場化運作和多元化經營能力,擴大體育場館平台的開發利用,提高運營質量和效益。鼓勵和支持體育場館培育體育賽事、健身休閒、體育培訓和體育旅遊,形成集健身、訓練、競賽、休閒、培訓為一體的體育中心,逐步實現從服務營銷到品牌營銷的轉變。進一步擴大體育彩票銷量,實現體彩銷售五年翻一番。

(五)積極發展體育社團組織

積極發展城鄉基層體育健身組織,加強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行業體育協會、各類人羣體育協會等體育社團組織建設,推動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向基層延伸,向各領域擴展,積極探索體育社團組織分類管理的新模式,使體育社團組織逐步成為全民健身的重要組織者、賽事活動的重要參與者、體育文化的重要傳播者、體育交流的重要實施者,充分發揮好體育社團的“橋樑、紐帶、助手”作用,推動黃山體育更好更快發展。

四、加快發展黃山市體育產業的有關建議

(一)制定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制定全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必須與各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旅遊規劃、全民健身規劃、鄉村旅遊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體育重大項目建設規劃等其他規劃相銜接,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作用。

(二)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

建議市及區縣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市級引導資金每年不少於300萬元。採取項目補貼和獎勵等方式,對符合政府重點扶持方向的體育產業項目給予扶持,培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體育品牌產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放寬市場準入政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體育企業。落實税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體育賽事活動、體育精品項目、公益性質體育設施等捐贈,符合税法有關規定的,准予在計算應納税所得額中扣除。

(四)建立健全體制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業合法經營的管理機制,建立體育、旅遊、宣傳、財税等多部門協作機制。加強各級各類體育社會團體,體育俱樂部等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制定相關政策,完善監督管理機制,規範體育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體育市場規範發展。建立完善體育產業統計工作機制和體育產業信息發佈制度。

(五)加快培育專業人才

建立體育產業人才、智力和項目相結合的柔性引進機制和體育產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加快引進和培養高素質體育產業人才。發展體育中介組織,建立和完善體育經紀人制度,促進體育中介發展。儘快建立一支有技能、懂經營的體育產業人才隊伍。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6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西吉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2萬畝,種植馬鈴薯120萬畝;牛、羊、豬、禽存欄7074萬頭,出欄6775萬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優質牧草留牀面積7615萬畝,實現牧業總產值21億元;設施農業及西芹總產值21679萬元;新建拱棚14598畝,維修日光温室224座,設施農業投入生產17265畝;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9797畝,其中:拱棚37397畝,日光温室2400畝;完成旱作節水農業覆膜保墒面積1633萬畝。

馬鈴薯總產在180萬噸以上,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55萬個羊單位,肉類總產量達到1.5萬噸,實現木業總產值3.6億元,人均草畜產業純收入達到350元以上;西芹實現總產14萬噸,西芹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農民人均西芹產業純收入達到180元;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保墒面積23.8萬畝,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4.4億元。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成自治區級現在農業示範基地4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7個,農牧業科技示範點40多個,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29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33個,生產單位21個,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全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2家,綠色產品產品數2個,綠色產品產量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西吉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不論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馬鈴薯支柱產業的問題: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執法單位執法不嚴,導致馬鈴薯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嚴重。二是由於品種的落後、老百姓種薯的選用認識不足。三是馬鈴薯沒有統一包裝,只能賣原材料,導致價格不如區外。四是馬鈴薯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對於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由於西吉縣的龍頭企業基本上都正處在成長髮育階段,加上政府財力困難,無力投入大量資金扶持,使龍頭企業發展很不景氣,信譽度不高,很難得到農户或農民的大力支持,反過來與產業基地、農户關聯度底,對農户和農民的帶動力不是很強。農村剩餘勞動力依託產業化發展,實現就地轉移的空間不大,容納人數不多。從企業銷售收入上來看,西吉縣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的僅有4家,其餘的都比較少,缺少規模大、效益好、品牌響、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聚集羣。

2.區域化佈局不均衡,基地建設規模擴大比較困難。產業總體上分佈不均衡,對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有很大的侷限性。就拿馬鈴薯來説,儘管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首先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如果滿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創匯增收的前景也就不會很樂觀。另外,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尤其是西芹、胡蘿蔔、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的扶持種植、加工轉化前景沒有拓寬。

3.農業產業鏈條延伸難,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條的長短,決定着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小。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銷售上,只有一個"鏈條節",即使加工,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生產上是家庭式分散經營,流通上是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農業難以形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

三、改進措施

必須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為突破口,以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咯為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提升草畜產業,培植西芹等特色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1.在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上,解放傳統思想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要以抓企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整體來抓,從項目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經營機制到項目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確立,都進行項目化運作;從原料基地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策劃都按企業化模式運行;從組織販運到流通銷售都按市場化模式營銷。特別要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聚集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成新型農村農業產業體系。

2.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上,突出區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構建大農業、大產業。要引導農户間相互聯合,整合資源,實行大户聯動發展,將產業辦出規模。特別是鄉鎮要加強區域間橫向協作,消除自我封閉,共同規劃發展適宜本鄉鎮、本區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確定之後,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集中生產要素,重點突破,形成規模,凸顯特色。

3.在農業產業發展措施上,加快以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為主的各項改革,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條件。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改革,重點要強化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户之間,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之間採取招商租賃、承包權轉讓等自由流轉土地,採取政府扶資、培養技術。聯片經營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農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要組織引導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耕地上的農民,以城鎮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

4.在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上,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要立足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結合,積極發展種植、畜種繁殖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現有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兼併、聯合,整合資源,優化結構。鼓勵工商企業興辦農業企業。總之,要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羣體,增強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能力。

5.在農業產業發展流通上,着力建設以農村市場為主的流通平台,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要結合城鎮建設和鄉鎮主導產業定位,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功能,儘快啟動區域主導產業交易市場,專業市場以及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建設,並將其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規劃、同建設,使城鎮化、市場化同步發展。此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擇優扶優,着力打造農產品品牌。

6.在農業產業發展指導上,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提高服務水平。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指導服務要從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轉移到宏觀指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培育市場,調節利益上來,走"企業面向市場一一政府扶持企業一一企業組織生產"的路子,由企業自行規劃產業基地規模、開展扶術指導,回收產品、開拓市暢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會化服務體系,調解公司與農户、中介組織與農户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業提高履約率,促進農户與企業從一般的買賣關係變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還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户、中介組織與農户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9dvz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