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數學調研報告(精選18篇)

數學調研報告(精選18篇)

數學調研報告(精選18篇)

數學調研報告 篇1

為全面有效地督促教師履行好工作職能,落實好國小教學常規,進一步提高國小教學質量,推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我們對全市12個縣(市、區)的國小課堂教學進行了調研。現將國小數學學科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調研對象:本組調研的是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鄱陽縣、餘干縣、萬年縣城鎮和農村各一所國小及市教育局直屬國小,由於時間的關係玉山暫未去,所以本次調研共11所學校。

2、調研方式:調研採取“抽、觀、測、談”的方式進行。抽:每到一所學校,按照課程表臨時抽籤決定聽課;觀:是觀看老師上課,瞭解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察看教師的備課是否規範,數量、質量是否達到要求,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質量是否達到規定的要求;測:對所聽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即時出題進行10-15分鐘的小測試;談:就教師的上課、備課、作業批改、目標測試分析等情況與教師反饋、交流。

二、基本特點:

本次調研我們嚴格按文件執行,每個縣到哪所學校、聽哪個老師的課都是臨時抽籤,看課表決定的,所以這一次調研情況可以説是絕對真實的。通過對11所學校的督查,發現教學常規方面:各縣各校落實較好,80%的教師都能在課前作好教學準備,認真備課撰寫教案、自制教、學具;課堂上,教師能遵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精心組織教學,合理地分配時間,教學反饋及時,練習設計有梯度、有層次,課後有反思,作業每天一次及時批改,注重學業檢測與評價,積極開展教科研活動,注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課堂教學方面,從整體上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課堂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評價---解決問題”的形式,“數學問題情景---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練習鞏固”的形式,“現實材料----猜測----驗證----修改----應用”的形式,“生活---探求---生活”的形式等等。

2、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變。

(1)情境與現實生活結合。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注意了數學問題情景的創設,創設情景注意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文本數學的聯繫,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結合。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導合作學習,“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現在小組合作學習被我市教師廣泛採用,積極施行。”

(3) 活動化教學充滿了數學課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做一做、算一算、畫一畫、想一想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數學、體驗數學、理解數學,做到了“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動起來,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想起來”。

3、作業設計注重創新。樹立了“作業是為了學生體驗數學”的思想理念,搞題海戰術、機械重複作業的現象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體驗性作業”、 “操作性作業”、“個性化作業”、“自主式作業”、 “數學日記”等等。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亦得到培養。

三、主要問題

凡事總是有它的兩面性的,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依輔思想嚴重,缺乏主動創新精神

調研中,我們發現,課堂上有50%的老師未帶備課本進教室,在課堂上老師依據教輔用書作為上課的教案,導課、新授,每環每節生搬硬套上面的內容,這樣的現象約佔調研中的30%。課後,我們要來隨手翻閲了幾頁,發現書中錯別字明顯,仔細查看,發現有些教學內容和課時的劃分也不科學。這些所謂的教輔大多未經教育主管部門審查,皆為不法商家以盈利為目的偷盜出版的。老師們如果不辨是非,不加選擇,長期把它們作為主要的教學參考書,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耽誤了學生,後果不堪設想。

2、忽視教材研讀,理解教材出現偏差

督察過程中發現,有部分農村學校教師不重視對新課標教材的研讀,理解教材膚淺,對教材承載的數學內涵領悟不深刻,過高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隨意篡改教學內容,拔高教學難度致使教學不達標。

3、課堂結構鬆緊不一,教學效率低下

聽課中發現部分教師課前沒有備課,對課堂教學沒有認真進行設計,以致課堂上教學及其隨意。如:有的又將兩三節課的教學內容用一課時講完,有的一整節課只訂正頭天做的幾道簡單習題;有的一整節練習課只講解兩道應用題,居然還有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以上課堂造成知識點教學過多或過少,課堂容量不當,教學效率低下。

4、誤解集體備課,滋生教師惰性

有的學校為減輕教師負擔,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初衷雖好,但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夠,少數教師錯誤理解集體備課內涵,借集體備課名義,漏備甚至不備課,至使部分教師產生懶惰習性。

四、思考與建議:

相對於城鎮,農村學校師資薄弱,教學水平相對較低。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應更加重視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加強對農村學校教師的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村師資水平。市、縣教研室要不定期組織優秀教師送教下鄉,到農村學校開展一些紮實有效的教研活動;開通學校信息網絡,切實搞好農村網絡教研;做好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工作。針對以上視導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思想素質

教師要有職業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在忠於教育事業上,要充分認識履行師德規範對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深遠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從內心深處激發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的道德情感,自覺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困難,並根據師德的評判標準,自覺重視業務素質的提高,加強學習責任感,重視存在的問題,克服種種不良的教學行為。

(二)、加強業務學習與管理,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1、組織學習修訂課標

新課程標準經過一輪的充分實踐和完善,教育部組織專家、學者進行了全面修訂,目前已經正式發佈了修訂後的新課標,我們要及時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修訂的數學課標,領會課標精神實質,揣摩課標中修訂內容的深刻含義,明確課標的具體要求,以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2、視鑽研教材為重中之重。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託,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然而,新課標教材在呈現方式上與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沒有新知識前的複習、準備或過渡內容,大多通過情境、對話、表格、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沒有呈現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為教和學留下了極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給教師讀懂教材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和難度。如何幫助老師讀懂和使用教材,切實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我們已在部分學校開展:“國小數學教材研讀方法與策略的研究” 這一專題研究,期望更多的學校積極參與其中。

3、重視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課前的精心預設就沒有課堂的動態生成。科學的教學設計,是順利實施教學方案、調控教學過程的前提,是確保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我們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出發重視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以課題《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為抓手,在全市廣泛深入地開展研究,並以此深化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我市國小數學教學質量。

課堂是實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開展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更是教育改革的落腳點。衷心希望通過本次課堂教學督查,促進我們的教學改革,進一步落實教學常規,改進我們的教學工作,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數學調研報告 篇2

今天到大靖鎮長城國小調研,學校裏的師我多半熟悉,也可以説是故地重遊,只不過這故地已是多年不遊了。

上午聽了李老師和徐老師的數學課,第三課我沒有固定在哪個教室聽課,而是在整個校園裏轉了一圈。

李老師今年已經有58歲了,記得剛從國中到國小哪兒會,學校領導讓他到豐小聽一課再回去上一課,李老師當時還聽過我不少的課。印象中,李老師特別的認真,前兩天,為一道題目還特意跟我聯繫過。雖説年齡大了,但這種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一直延續着,走進校園,就看到李老師正好拎着黑板進教室,所以在點課的時候就開玩笑説,李老師準備得很充分,不聽他的課,我反而有點過意不去。

走進他的課堂,就看到孩子們準備了很多的學具,有長短不一的小棒,有各種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李老師告訴我,小棒是上課探索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時候用的,這課用不上,但是學生還是帶來了。不過,從這兒可以看出,李老師對每節課都是相當用功的。

李老師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角形的內角和”。它先由長方形、正方形的內角和360度,兩個特殊直角三角板的內角和是180度,引發學生猜想,再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學生通過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等途徑都驗證了猜想。教者在巡視中發現了一位同學用的作高的方法來推算任意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的方法,給予了表揚,並讓其作了介紹。隨後,設計了一組練習:(1)△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2)把它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每個小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3)把分成的小直角三角形再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4)用一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拼成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5)如果是用三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呢?

應該説,李老師的這種設計,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其內涵。通過思辨,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不管是剪出來的還是拼起來的,只要本站是三角形,它的內角和就是180度。這組題目不是教材中的,教師的用心可見一斑。

58歲的老先生,能夠堅持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值得我學習。課能上得如此,我感到實在不容易。如果説有什麼建議的話,那就是感到老師還有點不放心孩子,指導得還有點越位,顯得包辦偏多了點。

第二課的徐老師是位已經三十多歲的青年同志,説其青年是因為學校裏教數學的就他一人在四十歲以下,其實,徐老師已不年輕。徐老師上的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一內容的練習課,這節課從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入手,隨後分塊引導學生探討“兩個數間有特殊關係時,求最大公因數的口算方法”。再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加以鞏固。這個班的學生數不少,有62人,在村小中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我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建議:

一是兩個數之間有特殊關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學層次上不夠清晰,且順序最好作些調整。可以採用這樣的步驟:(1)獨立地算一算;(2)集體校對一下結果;(3)引導學生找一找規律;(4)得出相應的結論;(5)口頭出題,請學生直接口算出最大公因數。

二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練習與反饋的形式,而且通過這種“兵教兵”的練説活動,有助於學生知識的達成與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當然,要想使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有效,必須在小組長的設置與培訓、小組合作活動的指導以及合作時機的把握等諸多方面作出相應的思考與持之以恆的訓練,這樣,方能使這種小組合作活動不斷地走向高效。

三是每組題要給學生留足時間,總體感覺每組題學生獨立計算的時間偏少,有好多孩子來不及完成。

四是對教材第9題的處理。老師設計了練習紙,讓學生先按要求寫出1至12的自然數與3、2、5這些數的最大公因數,再觀察思考,這種設計是很好的。但教者對這道題理解與挖掘不夠,我想,只要引導得當,學生應該有以下發現:(1)3的倍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是3,非3的倍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是1.(2)一個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最大是3,最小是1.換句話來説,一個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不可能比3大。也就是説,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不可能比小數大。

五是教材第11題如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題目是個難點,教者有意識地設計了一些討論題,應該説把握還是準確的。只是設計的問題要再少點,針對性再強些?

午飯後我同樣跟數學學科的六位老師進行了交流。我先談了自己對這種“前置學習”的理解,然後談了數學學科要開展的一些師生競賽活動,最後結合兩節課進行了一些點評。

再有兩年,就迎來了**國小的百年校慶了。雖説學校不大,但生源還是相對穩定的,問題是數學學科老師中,有三四人近五年要退了,如果再不補充新的老師的話,數學學科的開設可能也成了問題。

數學調研報告 篇3

摘要:近年來,農村教育遠遠差於城市教育是眾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同時,我們可以清醒的看到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阻礙了教育快速前進的腳步。農村國小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我們應客觀地認識現狀,評價現狀,不能在困難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被困難嚇倒。那麼,農村國小教育現狀究竟是怎樣?本文以海城市牌樓鎮三角村三角國小為例,分析當前農村國小教育現狀,並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僅供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教育,現狀,薄弱,改善

引言: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狀是學生學習不夠積極主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可以嘗試加強硬管式的傳統教育方法,着重要給學生樹立起積極拼搏的意識。其根本的改善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為之,且要堅持下去。

三角國小情況

(一)學校基本現狀

三角國小於20xx年由東溝國小,小堡國小合併在一起,學校總佔地面積8000多平米,建築佔地面積800多平米。20xx年中心校為學校將木窗換為鋁合金窗,辦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統一購置。學校共設有1個微機室,沒有實驗室和圖書室,學校操場設有籃球架和乒乓球枱。20xx年學校購置了電腦,共22台,3~6年級可以上微機課,課上2人使用一台電腦。全校共6個班級,6個年級,分別為學前班、1、3、4、5、6年級,由於20xx年沒有招來一年級學生,導致沒有二年級。因為現在學生人少,所以學校每兩年招一次生。學生共105人(具體見表格1),以前學生有200多人,每個班級至少30人,但後來越來越少,到鎮裏去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表格1:學生人數及男女比例)

(二)在校教師情況

學校有老師12人,2個領導,6個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語文和數學。全校只有一名英語老師,負責3、4、5、6年級的教學,是特意給三角國小派來的,來到三角國小已經有4、5年了。學校無專業音體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師,都是一個老師教多個科目。在缺少老師時,學校會在村裏尋求高中學生作為代課老師。老師大部分住在牌樓鎮中,每天上下班有專門的車接送。教師年齡在36~50多歲之間,最長教齡長達30年,最短教齡為20xx年。工資2600~2700元∕月,過節時沒有待遇,今年只有降温補貼100元。學校會逐年評選優秀教師,但評出的優秀教師都會被調走,老師的安排是輪流調換,調走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據個人原因。老師在同一所國小最多呆6年,很少有機會參加外出培訓。三角國小裏有一位劉老師,是6年前調來的,教學認真負責,經常給孩子家長打電話反映情況,劉老師實行一幫一原則,一好帶一壞。(見圖表1、2、3)

圖表1:教師學歷情況

圖表 2:教師級別情況

圖表 3:教師年齡人數

(三)學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學期開一次家長會,但家長來的人數很少,其中老人佔很大比例。因為老師家住在牌樓鎮上,來回不方便,平常教師不常與家長溝通。學校每學期考一次試,試卷由鎮上統一印發。每學期評選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學生,百分之十五的優秀少先隊員。每學期期末老師都會進行家訪,針對對象是學困學生和貧困學生,每次5~10個學生。學校採取硬式教育,考試之後不排榜。

(四)老師分析學生情況

1、老師們認為,孩子好壞不能根據考試成績來評價,因為孩子成績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試成績與這次考試成績相差太遠。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長,有可能英語不好,數學卻很好,這些都不能用來比較孩子的好壞。

2、現在上學書本都不要錢,每年只需要拿些捲紙錢,所以因為家裏貧困而退學的原因極低,孩子不愛學習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學習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條件好的越不愛學習。孩子學習氛圍差,害怕問老師題。

3、還有一種是父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着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

4、老師們普遍認為,學生家長認識不到孩子學習的重要性,採取“放羊式教育”,家長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對孩子的教育了,對孩子的學習也是不管不問。一位老師説,農村家長與鎮裏家長重視程度相差太多,鎮裏家長重視程度佔80%~90%,而村裏重視程度不到10%(老師自己認為數據,不一定準確)。

(五)三角村孩子學歷情況

因為由六年級升國中不需要考試,所以村裏學生都能唸到國中,但國中升高中需要進行考試選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較少了。村裏每年都會出大學生3~5個,村裏也曾出現過碩士和博士。

二、當代農村教育現狀分析

(一)現狀1:父母重視教育程度低

1、家長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據我們的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國小或者國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國小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於農村,學歷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家長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幹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於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麼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太放在心上。

2、家長採取“放羊式”教育

農村孩子上學一直以來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長因為工作或農活而無暇顧及孩子,老師只是完成上課的任務,課下一般很少管學生是否學習,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的散漫、不認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學校對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幾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學生問題日積月累最終演變為一個個具體到惡性事件時學校才出面干預。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諸多弊端。

3、留守兒童現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孩子的爺爺奶奶的教育觀點和方法與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質的衝突,更多的家長認為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切責任就在學校了。他們不問不管,一旦孩子有什麼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他們就會到學校吵鬧,久而久之,矛盾就突顯出來了。留守孩子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偏執,難以溝通。目前,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應該引起廣泛的關注。

4、家長態度微妙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現實的。在瞭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唸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麼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隻是,想起來的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説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終究還是存在於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

(二)現狀2:教育教學資源嚴重短缺

儘管目前農村國小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國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於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部分農村國小微機室缺乏或不完備,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圖書室,有的學校圖書室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經常缺乏資金買新的,體育課沒有孩子玩的東西,上體育課就是學生自由活動的時候。許多學校沒有多媒體設備,有的學校最多有幾台錄音機,教師上音樂課就用嗓子幹吼······而且,由於師資力量的不足,大多數科目沒有專門的老師,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設施投入不足是目前農村教育一個最普遍的現狀。

(三)現狀3: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教育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是中國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全國普及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實現程度,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作為農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師,身上擔負着任重而道遠的責任。然而,農村師資力量的薄弱卻直接影響着農村教育有效的實施。而導致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

年齡結構不合理

農村國小教師隊伍老化,後繼乏人情形日益嚴峻。據調查,超過40歲的老教師多達一半以上。

教師學歷水平較低

一方面高等學校畢業的教師不願意來鄉村學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師是國中或高中畢業生,一般都是專科、本科畢業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沒有經過正規師範教育的民辦教師又由於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專業教師不足

在城市,專業化教學是理所當然之事,或許不值一提,而在許多農村國小,專業教師卻嚴重不足,像音樂、美術、勞動、自然教學大多是兼職的。

教師素質普遍不高

教師素質包括多個方面,如學歷、職業道德、思想觀念、教學質量、科研能力等。農村國小中專生、國中畢業生在教師隊伍中佔了絕大多數,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很不完善,又因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鄉村,教學中缺乏熱情和競爭意識,無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信息閉塞,幾乎無科研能力可言。

教師身體不適應

由於生活條件差、學校環境差、內外壓力大、待遇不高、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農村國小教師身心素質明顯下降。

教師教育待遇不等

作為農村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超負荷工作量也許都不是問題的根本,待遇上的問題或許才是師資流失的重要原因。據瞭解,一個農村教師每月的工資就是工資卡上的錢,獎金什麼的基本沒有,一年下來,也領不了幾個錢,而城區學校每個月加上課時津貼、班主任費等,每個月多領好幾百元錢。農村學校的教師過教師節最多領100元,而城區學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別,讓許多教師都把前途放在城區,想盡一切辦法調到城區成為大部分農村教師的奮鬥目標。長此下去,農村師資大量流失。

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如此,其結果必然導致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社會矛盾越來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沒有統籌考慮?

三、改變教育現狀的建議

俗話説:“再窮不能窮教育。”針對目前農村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並結合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我提出一下幾點建議。

1、經費挪用重點抓,教育資源用到實處

據調查的情況,當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的。改善農村國小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必需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並且政策儘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國小地區傾斜。沒有相應的教育條件,教學儀器、圖書資料,提高質量只能是一名空話。中央及省級財政可依據各鄉村學校的學生數將鄉村教育的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劃撥給鄉村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箇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要注重改造國小的微機室,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村辦國小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要首先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

2、加大師資力量並進行良好的培訓,提高師資水平

提高鄉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保證村小師資隊伍穩定和擴充。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知識分子的政策,想方設法改善農村國小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因為教師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個人素質、職業前景和工作動力的情況下,才能滿足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在提高農村國小教師的整體素質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農村國小教師能夠參加。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另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發展農村國小孩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由於所處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的限制,農村國小的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心、激勵和幫助。儘可能對每個學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瞭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對他們的教育應以鼓勵為主,使老師的鼓勵變為孩子學習的監督和動力。

3、更新教育觀念,開展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從精神上關心孩子,幫助孩子

俗話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平時家長應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雖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裏,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時與老師交流,常常與老師聯繫瞭解孩子情況,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幫助的。孩子教育從小抓起,從小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斷鼓勵孩子向遠大理想而努力。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來解決,細心的開導他,及時發現錯誤並改正錯誤。培養孩子的特長,多陪陪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豐富課餘生活,更要加強體育鍛煉,保證身體健康。與此同時,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多了,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孩子的成長與性格,能夠更好的引領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上。

四、結束語

以上幾點建議所能解決問題的範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説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並不是窮經濟,而在於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只有想辦法讓無數的知識人才前赴後繼不斷地投身到中國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範圍的大學生就業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考慮去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責任並不在於大學生,而是在於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並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生不願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於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着城市就業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生活,而城鄉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數學調研報告 篇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將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根本任務。

當前義務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不良的環境和不健全的後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學生產生學習困難。在相當多的地方,“學困生”的比例要超過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生源覆蓋面大,但部分學生家庭環境複雜,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帶着或學習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學生從不同的教學點湧進了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上三維目標的實現。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引導,讓老師愛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特別關愛“學困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探索和完善我國“學困生”健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績效中有愛迪生。”轉化一名“學困生”不亞於培養一名優等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期實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有助於每位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有助於培養教師教育智慧並實現專業化成長。

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斷的發展和深入,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他是英國的一位眼科醫生,源於他在工作中發現了“詞盲現象”;贊可夫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差等生;佈德威克、韋納等人研究“學困生”的失敗歸因特徵;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缺乏與自我概念的消極,布魯姆認為“學困生”學業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備受關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馬加爵事件後,國內大部分學校也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諮詢室等,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21世紀,國際競爭將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關係到對現在和未來人才資源保護的大問題。在國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開始重視對“學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以後。戴湘華、吳祥幀、王鐵軍、徐仁德等人對差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經驗型或分析型研究。鍾啟泉以國外差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依據,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揭示現代差生概念的內涵,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方略。迄今為止在各級、各類書刊上發表的關於“學困生”的文章大約有千餘篇,如桂林市西山國小《“差生”的研究與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華縣羅埠鎮中心國小《關於優化國小數學“學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環縣外淌國小《國小數學“學困生”不良心態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等,他們的這些研究為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他們未能就其深層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未能對學生這一本體從心理角度做出對策思考。從我國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現狀看,理論研究多於應用探索,口號形式多於實踐實驗。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依據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和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課題立足於應用探索,立足於全面實踐,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對於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重大意義。本課題着手於途徑和模式的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將易於推廣,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教學體系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外,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就是傾盆大雨似的佈置操作性練習,弄得他們負擔過重,非但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落後。他主張對“學困生”在非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上下功夫。

1、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成員,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個性養成開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的、積極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發展,是對人的才智的一種發現和提升,而對於自身不太發達的某一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6、新課程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1世紀初的課堂教學新的要求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簡言之,就是學習困難生,即那些在智力、體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無任何後天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習慣差,學習吃力,不遵守紀律的部分在校生(參考北京師範大學蘇達禮教授的觀點)。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書中指出: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不良(學習差生)等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所區別。學習障礙即學習失能,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使兒童在聆聽、説話、閲讀、書寫、推理和數學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適應。學業不良即學習成績低下或落後,也被稱為“學習差生”,這是一個在教育領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狹義的學習困難專指學習障礙,廣義的學習困難包括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是指學生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出學習成績低下。

本課題所指的“學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學習動機,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這一定義比較接近學業不良的定義,是一種傾向於廣義的理解。“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一般是指經常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發展指轉化和提高的過程,是指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下,使其“自我正確的認知——自我積極的體驗——行為的自我引導——自我反思內化——自我品質形成”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對象

(一)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着重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實踐,力求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飽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堅實地邁向成功。

(二)課題研究對象

根據“學困生”界定標準,每個實驗教師選取5—10名“學困生”進行調查、訪談,並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類型、心理狀況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學困生”的類型

根據能力和個性兩個維度,“學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能力型困難:有些學生在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個性特徵指標為中等水平,堅持性較強,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暫時型困難:個別學生綜合能力尚屬一般,觀察力中上水平;個性特徵指標均在中上水平;但由於意外因素,諸如生病缺課、家庭變故或其它意外情況耽誤了學業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動力型困難:有些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個性特徵指標水平偏低(包括動機、意志、自我意識等),由於環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缺乏動力、缺乏自制力而導致學習困難。

整體型困難:思維、言語、數理能力差;動機、意志等水平低。

(2)“學困生”的成因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學困生”是由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或遺傳、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來説有認知能力缺陷、基本學習技能失調、動機情緒、個性。

③環境因素。

影響學習困難的環境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

從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社會來看,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風氣、社會規範與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會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家庭和學校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學校來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查找“學困生”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個“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2、“學困生”的發展策略研究。

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教師應讓“學困生”在愛與真誠的水乳交融之下,換其心,動其情,激其志,導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得到靈與感的昇華。

(1)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①對於暫時性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困難程度較輕,工作做得及時的話比較容易轉變,否則錯失良機會發展為穩定性的學習困難。必須抓緊時間找出最近影響學生的不良因素對症疏導。

②對於能力型困難學生,能力較差是他們學習主要障礙,而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並不低,重點在於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認知障礙和技能障礙來指導訓練,並讓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③對於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關鍵在於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④對於整體性困難的學生來説,則需全面指導,特別是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2)傾注愛心,以心換心。

① 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係是基礎。

② 鼓勵善待“學困生”,培養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動其情是關鍵。

(3)在具體的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效。

“學困生”在學習中經常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和自信。教師要為“學困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習上的成功。

① 在課前預習中指導“學困生”。

② 學生當主角,讓“學困生”上台“多唱戲”。

③ 練習分層設計,作業彈性佈置。

④ 自批互改和訂正獎勵制相結合。

3、如何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研究國內外各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著作、論述、演講等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科學、更豐富、更有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困生”轉化方面的有關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掌握“學困生”轉化的實際進行情況,在調查研究法的幾種類型中,我們較多采用個案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教育觀察法

觀察是發現科學原理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前進。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尋求促使”學困生”轉化的最佳途徑。

4、行動研究法

強調研究過程中人的參與性,師生都在研究過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廣泛接觸交往,達到傳輸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諧境界。

5、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總結出研究的得失,提煉出新的理論觀點。

六、課題實施步驟

本課題採用整體設計,分段實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階段結束前,運用評價手段檢測實驗的效果。本課題研究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8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課題,明確分工。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明確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並設計最終的成果。

3.對參加實驗的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習慣和家庭背景情況等做調查,並建立檔案,為實驗後期測試做對比參考。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7月

1.研究“學困生”身上以往的特點,分析造成“學困生”的成因,為研究確定方向。

2.實施課題研究方案,以課堂教學為依託,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以課外交流為渠道,用真情和賞識眼光調動“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

3.中期總結: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好總結,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方案,總結可操作的教學程序。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 20xx年7月——20xx年8月

1.根據實驗目標,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查、測試、分析,得出結論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為結題做準備。

2.實驗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課題的研究推廣計劃。

七、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理論類成果

(1)參與研究課題的教師撰寫研究論文,並彙集為《“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彙編》。

(2)撰寫《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的課題研究報告。

(3)有關專家進行專業鑑定、論證。

2.實踐類成果

(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兩極分化現象有效控制。

(2)課題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實際案例、報告、論文、經驗總結等開展一系列展示、座談等研究活動,並進行大面積課題延伸、推廣活動。

八、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劉豔 全面負責課題的規劃與實施工作。

主要成員:金紅娟、史慧嫻、楊智霞、周慎鋭、龐春慧、李惠敏

負責對課題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實踐工作。

其他成員:郭荔、張慧、楊漫漫、朱景、胡涵、劉洋、劉子靜、丁玲

劉紅英、張莉鬆、趙淑娟、李林勝、朱運發、朱營娟

進行“學困生”的個案研究,為課題實施積累素材。

九、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都是課題的骨幹成員,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課題組研究成員都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線教師,還有多人擔任學校年級教研組組長的職務,她們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業務能力較強,是本課題研究的主力。此外,她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和熱情較高,有着豐富的數字化教育的實踐經驗,近年來撰寫的相關論文有多篇發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或獲獎。課題組成員參與的課題有:原國家教委重點科研項目“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20xx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子課題,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有校園網、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階梯教室等,所在單位圖書館內藏書近20萬冊,且與數學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圖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本項研究的需要。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全面深入地瞭解了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分別調研了學校的各個年級有關“學困生”的資料,完成了對課題可行性的論證與分析。我們還對校內師生進行問卷調查、聽課調研,認真剖析“學困生”出現的成因、類型以及發展策略等問題,做到研究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這些對課題的有效實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十、參考文獻

〔1〕王振宇.《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國小教育學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馬振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00問》.河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

〔4〕鍾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5〕周宏、高長梅、刑莉亞.《學校教育科研熱點研究全書》下卷.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9年

〔6〕柳斌.《學校心理教育全書》下.九洲圖書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7〕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

[8] 龔建蘭、王月美、張開明、施金峯. 《國小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課題方案》.中國小教育吧 , ZHONG XIAO XUE JIAO YU BA

[9]唐紅波.《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暨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

數學調研報告 篇5

一、問題提出

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數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後,高中的數學新增加了很多內容,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向老師抱怨説數學課本的內容和知識點那麼多,老是記不住,學過就忘了。有的還説課本里的內容太簡單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試的時候不會做題,題目跟學過的知識點聯繫不起來。老師也説,想不明白明明很簡單的題目搞不懂為什麼學生不會做,教學相當的被動。高二是高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了更好地指導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數學,我們設計了一份關於高二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和新課程改革的調查問卷。

二.調查研究

1)調查對象

針對文科和理科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我們對新會一中高二級(全級19個班,其中有4個實驗班,15個普通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為了調查結果更加客觀,我們抽取了高二級四個普通班中的一個物理班,一個生物班,一個地理班,兩個政治班共270人進行問卷調查。

2)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對待數學的興趣與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你覺得數學是怎樣的學科? 有趣的,有挑戰性的 116 42.80%

非常實用的 51 18.82%

枯燥無味的 43 15.87%

現實中難以用到的 61 22.51%

2.覺數學學習中那一個環節最難學? 概念 24 8.96%

規律的理解 97 36.19%

計算和應用 147 54.85%

3.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有趣 69 17.74%

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 93 23.91%

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45 11.57%

數學可以鍛鍊我的邏輯思維 151 38.82%

數學老師講課很精彩 31 7.97%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4.不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太難學啦 152 38.00%

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 123 30.75%

數學跟我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 39 9.75%

數學沒有多大用處 32 8.00%

咱以前的數學老師不太怎麼樣 54 13.50%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42.80%的同學對數學用着濃厚的興趣,他們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有趣,有挑戰性的學科。這對數學老師無形是一個鼓舞,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證明數學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説,自有吸引學生的特性,只要好好的引導, 適當的處理教材的內容,很多學生還是願意學,並且學好它的,但不可否認,由於數學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教科書相對枯燥,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用到,這也造成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學數學,不過隨着新課程的改革,數學教科書的例子已經越來越多采用現實生活的例子,這對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題,對於數學認為那個環節最難學,36.19%學生選了b——規律的理解,54.85%學生選了c——計算與應用。教科書只是簡單的講明概念,而規律的總結很少,有些更是總結得不夠合理,這就要求老師給學生們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認知程度的規律,講解透徹,並針對規律出一些相對應的練習加以鞏固。練習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不僅要有簡單的應用,還要要有規律的變式應用。因為要學好數學沒有一定的練習是學不好的。有些學生的規律記得很熟,但是因為平常練得比較少,考試的時候稍微變一種形式或説法,他們就對題目無從下手了。這主要是平常對規律理解不透的結果。而對於計算和應用這一部分,一向是學生感到比較頭疼的環節。主要是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比較差,他們不知道怎樣把實際問題跟數學知識聯繫起來。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講例題時不是僅僅講例題應該怎麼做就行了,而是講明為什麼這樣做,裏面運用到什麼知識點,以後遇到同種類型的題應該怎樣下筆,把整個例題講透,如果有時間,把題目稍微變通一下,讓學生做,並要他們比較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自己發現和總結規律。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主要取決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基礎。能否培養他們的興趣,這將對教學的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影響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本身的因素,也有老師的因素,也有課本本身的因素。

在調查中,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17.74%是因為“數學有趣”,23.91%是因為“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11.57%的學生是因為覺得“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38.82%的學生是因為感到“數學可以鍛鍊邏輯思維”,只有7.97%的學生是因為“老師講得好”才喜歡。調查的問卷中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數學是否感興趣,取決於能否讓學生感到數學有用和能否可以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

對數學沒有興趣的學生, 38.00% 的學生認為“數學太難”,30.75%的學生是因為“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9.75%的學生是因為數學跟自己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只有8.00%的學生認為數學沒有多大用處,13.50%的學生回答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因此,如何扭轉學生對數學的看法以至改變這種現狀,這將是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教學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充分,上課語言要簡潔易懂,將課本的重難點講解透徹,把握到位;加強學生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做到融會貫通。

(二)對待數學教科書和作業的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5.是否有認真思考書中的“探究”? 很感興趣,做了 49 18.56%

沒什麼意思,老師講才做 194 73.48%

不做,只是抄 6 2.27%

從不過問 15 5.68%

6.你能獨立完成課後的“探究”問題嗎? 都能 21 7.81%

有時能 193 71.75%

都不懂 32 11.90%

都沒看過 23 8.55%

7.你會預先看數學書本或其他書籍嗎? 會 45 16.73%

視有趣程度而定 165 61.34%

從來沒有 59 21.93%

8.每上一節課,有沒有積極思考? 經常有 67 25.19%

有時有 191 71.80%

從來沒有 8 3.01%

9.你覺得數學作業難不難? 難 56 21.29%

一般 198 75.29%

容易 9 3.42%

10.如何對待書中的習題(除老師佈置的作業外) 基本上不看 42 15.67%

認真完成 47 17.54%

想看,但沒有時間 65 24.25%

有選擇的看 114 42.54%

11.你對書本中的“雲圖”和“思考”態度怎樣? 能認真閲讀思考,不懂就請教別人 80 29.85%

沒啥意思,不懂就算 48 17.91%

沒認真閲讀(老師講就看,不講不看) 126 47.01%

幾乎沒有讀過 14 5.22%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很多學生沒有注重課本知識,學習非常被動。對於課本里的思考題,有73.48%的學生覺得沒什麼意思,要老師講了才思考。而有5.68%的學生從來都不做,只在老師評講的時候把答案抄下去。不用説,肯定抄下去之後也不會看的,不求甚解。這樣老師講了一點效果也沒有,考試遇到相同類型甚至一模一樣的題目也不會做。所以改卷的時候,老師們老是想不明白這樣的題明明已經講了很多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同學做不出來。而對於課後的探究題,有71.75%的學生會偶爾做一下,而只有7.81%的學生都能認真完成的,概率少的可憐,有高達11.90%的學生一點都不懂的。會預先看數學課本或相關書籍的只佔16.73%,視興趣而定的有61.34%,也就是説他們如果覺得某一節特別有趣或者突然心血來潮的時候會看一下數學書,那麼作為老師是不是要祈求他們有興趣的時間多一點呢?上課情況更是糟糕,上課有時思考的就佔了71.80%,也就是説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上數學課經常開小差的,所以造成有些學生有時沒有聽到解題的重點,所學的知識不夠連貫,串不起來。對於作業的難易程度,有75.29%的學生認為一般,也就是説一般都會做。一般作業題都是書本里的習題,跟例題差不多,難易幅度較小,但是居然有21.29%的學生認為是難的。也就是説有多於五分之一的學生對於書本的基本內容是不掌握或者是掌握得不夠好的。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講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不夠透徹也是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學生對於課後習題的態度也令數學老師捏一把冷汗,只有17.54%是認真完成的,人數少得可憐,而42.54%的是有選擇的看,有24.25%的是想看但沒時間的。對於沒有時間的學生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課本不熟悉,花在做作業上的時間太多了。對於書本“雲圖”和“思考”有47.01%的學生是沒認真閲讀的。這對數學老師來説不能説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這是一間重點高中,情況尚且如此糟糕,如果是一般的高中,情況更是不堪設想。作為一個數學老師,真為現在的學生的數學前景感到擔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不是學校的功課太忙了,他們沒有時間做呢?這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因為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大搞素質教育,高中生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課程越來越緊,能花在數學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對老師產生了一種依賴的心理,心裏想着反正老師都會講的,到時抄就好了。動腦的機會就少了很多,學生獨立思考的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差。還有新課程改革,注重感性思維的培養,理性思維的鍛鍊相對減少了。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想主要可以從備課和課堂氣氛的調動入手。首先備課要充分,備課不僅要備例題,還要備一些有針對性有層次感的習題,吸引學生的興趣,整節課的內容要充實緊湊,讓學生覺得有一種課堂上能學到很多東西,不聽就會很浪費的感覺。數學是一門思維嚴謹的學科,理論性很強,沒有文科那樣來得生動,作為數學老師,應該儘量講得生動幽默一點,儘量把課堂氣氛搞得活潑一點,適當使用多媒體,提高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從心裏上接受數學,喜歡數學。其次,還要對學生要求嚴格。每次佈置完作業後,都佈置剩下的習題要求他們做練習,不定時檢查。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習慣,以後不佈置也會自覺做習題了。

(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歸納情況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2.你認為書中每一章小結一欄怎樣 比較有用,能幫助我總結 87 32.58%

有一點點用,但總結不夠 118 44.19%

有用,但是很難總結 28 10.49%

沒有感覺 34 12.73%

13.學完相關知識後,有沒有自己總結,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經常有 31 11.57%

有時有 164 61.19%

從來沒有 73 27.24%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對書本中的小結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也就是説每一章的小結或多或少都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這個小結,怎樣去對待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的小結歸納,從第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有32.58%的學生覺得書本中總結得還可以,有44.19%的學生覺得總結得不夠,有10.49%的學生覺得很難把這些總結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12.73%的同學就是沒什麼感覺,而從第二組數據裏可以看到,能夠真正自己把知識總結出來又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只有11.57%的同學,這也就意味着我們老師要在學完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之後幫學生總結歸納相關的知識,使之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習慣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4.你學習數學的方法是? 每天安排複習 11 4.23%

有課當天安排複習 41 15.77%

有時間就安排複習,沒有規律 159 61.15%

僅考試前複習 49 18.85%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絕大多數的高二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時間安排上都不是那麼的有規律,每天都安排時間複習的學生幾乎是沒有,好像有一種“即興”學習的感覺,那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前的中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他們不但需要學習數學這一科,還要學很多的科目,那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就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 實行真正的素質教學.其次就是要從學生方面加以突破,因為時間都是自己擠出來的,那就需要我們老師教會學生解題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五)課外參考書的調查分析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5.還買過其他的數學參考書嗎? 有一兩本,且利用過 101 37.83%

有,但是沒有利用過 85 31.84%

幾乎沒有,僅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 81 30.34%

16.參考書的來源 自己買,用以補充老師.教材的不足,常用 59 22.18%

集體買.多用之 175 65.79%

父母買,少用之 15 5.64%

能有課後答案才重要 17 6.39%

17.你對你們數學所用的“世紀金榜”的態度怎樣? 認真閲讀,自己爭取時間完成 55 20.75%

置之不理 15 5.66%

在老師的督促下才做 61 23.02%

很想做但時間不夠,題目相對難 134 50.57%

由上表可以看到,買過一兩本並且利用過參考書的學生只有37.83%,而認為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和幾乎不利用參考書的竟然佔總人數的62.18%!其中,有22.18%的學生是自己去買參考書來補充教材的不足和開闊自己的見識的;有65.79%的學生主要靠集體訂閲或教師推薦的方式去購買參考書的,並且還經常根據課程的進度完成相應的習題。上述這兩種情況在如何面對《世紀金榜》的態度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有20.75%的學生是自己認真閲讀,爭取時間獨立完成的;而高達50.57%的學生都表示很想做但時間不夠和題目相對很難……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參考書是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如何處理參考書的問題上應因人而異。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説,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參考書的重要性,而應該讓其從教材做起,只有吃透了教材,掌握了最基本的東西,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對那些學習有餘力的學生,應重點引導其根據課程的進度及時完成一定量、一定難度的課外習題,這對鍛鍊思維的嚴密性和完善知識的系統性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將學生的情況瞭解清楚,再嚴格要求優等生,爭取廣泛的中等生,重點輔導後進生,因材施教,這樣每一位學生的成績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8.與舊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貼近生活,更注重知識的應用,你有什麼看法? 激發我對學習的興趣 47 17.80%

知識跨度大,難掌握 122 46.21%

過於感性,減弱了知識的嚴密性 24 9.09%

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 71 26.89%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b或d項,而選擇了a和c項的學生只佔了總人數的26.89%。這説明了,學生在對新舊教材選材的方向、內容的變化等方面的關注、瞭解的程度不是很高,以至很難“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而面對課本環節之間的聯繫、內容跨度的變化則是深有體會的。調查結果研究表明,學生在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簡單的説,學生是在處理如何構建數學模型的問題上感到很棘手,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高中數學新課標的要求之一。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問題,這將是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難題。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和學生一起探討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並圍繞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七)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9.你對接下來學好數學有沒有信心? 有信心,因為我的數學基礎還可以 83 31.44%

有信心,因為我對數學有興趣 90 34.09%

沒有信心,我的基礎不好 40 15.15%

沒有信心,我感覺自己的理科思維不行 51 19.32%

由表中可以看出,目前65.53%的高二學生在對學好數學都是具有一定的信心,在這一部分學生當中,大概一半是因為自己的數學基礎還可以而具有一定的信心,另一半是因為自己對數學感興趣而有信心。有信心學習才有動力,信心是學好數學的好老師。調查結果表明高二學生對學好數學是否具有信心主要取決於其數學基礎的厚薄,故這種態度很難產生恆久的學習動力,尤其是對那些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説,這更是導致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日益遞減以至開始厭惡數學的主要根源。這樣勢必會影響整個學習過程的運轉,以至於阻礙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時候,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其思想的不足並加以改正,其次還要經常和他們聊天以瞭解其思想的變化,並及時給以鼓勵和幫助。

三.小結

調查問卷主要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

(1)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喜歡數學,覺得數學是有趣的一門學科,但是學起來覺得有一定的難度。

(2)相當多的學生不注重課本知識,課後少做習題,甚至不做習題。

(3)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基本沒有做到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後複習的學習三步曲。

(4)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上課聽課的質量不高。

(5)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夠高,效率不高。

(6)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習習慣,不善於總結,歸納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數學的方法。

(7)新課程標準的課本知識跳躍性大,習題難度大,內容多,學生難以消化吸收。

四、建議

針對目前高二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完善學習過程。

(1)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預習,使他們養成每節新課前都要進行預習的習慣,從而瞭解下節課教師上課的內容提高聽課效率。

(2)教師要指導學生採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要培養學生課後先看書再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真正理解上節課老師所講的內容,再運用掌握的知識去完成作業加以鞏固,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

(3)教師要採用適當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做到對老師批改的作業要及時瞭解,對做錯的題目要認真、及時訂正。同時要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杜絕“治標不治本”的訂正方法。對於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思考,決不輕易放過。

(4)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系統複習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在各種測驗中臨危不懼,瀟灑應對。靠臨時“抱佛腳”去應付測驗是無法真正提高學習成績的。

(5)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從思想上扭轉部分學生的觀念,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能主動養成積極的學習。

(6)教師應探索新課程教學模式,積極穩妥推進新課程改革。

數學調研報告 篇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作業出錯的原因主要是學生感知缺乏整體性、注意缺乏全面性、記憶缺乏持久性、思想缺乏深刻性。另外,教師方面有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講授缺乏嚴密性、提示缺乏指導性、作業佈置缺乏針對性。

在教學工作中,反思我們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經常是同類的,有些錯誤學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學生一道題目需要訂正好幾次才能訂正好,對於這些錯誤,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並能透過錯誤發現有關問題,在錯誤上面做些文章,就可能變“廢”為“寶”,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但長期以來,對待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我們缺乏“主動應對”的新的理念和策略,導致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相同的錯誤屢犯不止,學生學習時間無效流失,影響教學質量。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將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根本任務。

當前義務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不良的環境和不健全的後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學生產生學習困難。在相當多的地方,“學困生”的比例要超過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生源覆蓋面大,但部分學生家庭環境複雜,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帶着或學習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學生從不同的教學點湧進了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上三維目標的實現。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引導,讓老師愛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特別關愛“學困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探索和完善我國“學困生”健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績效中有愛迪生。”轉化一名“學困生”不亞於培養一名優等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期實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有助於每位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有助於培養教師教育智慧並實現專業化成長。

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斷的發展和深入,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他是英國的一位眼科醫生,源於他在工作中發現了“詞盲現象”;贊可夫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差等生;佈德威克、韋納等人研究“學困生”的失敗歸因特徵;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缺乏與自我概念的消極,布魯姆認為“學困生”學業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備受關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馬加爵事件後,國內大部分學校也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諮詢室等,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21世紀,國際競爭將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關係到對現在和未來人才資源保護的大問題。在國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開始重視對“學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以後。戴湘華、吳祥幀、王鐵軍、徐仁德等人對差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經驗型或分析型研究。鍾啟泉以國外差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依據,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揭示現代差生概念的內涵,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方略。迄今為止在各級、各類書刊上發表的關於“學困生”的文章大約有千餘篇,如桂林市西山國小《“差生”的研究與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華縣羅埠鎮中心國小《關於優化國小數學“學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環縣外淌國小《國小數學“學困生”不良心態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等,他們的這些研究為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他們未能就其深層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未能對學生這一本體從心理角度做出對策思考。從我國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現狀看,理論研究多於應用探索,口號形式多於實踐實驗。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依據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和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課題立足於應用探索,立足於全面實踐,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對於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重大意義。本課題着手於途徑和模式的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將易於推廣,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教學體系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外,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就是傾盆大雨似的佈置操作性練習,弄得他們負擔過重,非但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落後。他主張對“學困生”在非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上下功夫。

1、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成員,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個性養成開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的、積極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發展,是對人的才智的一種發現和提升,而對於自身不太發達的某一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6、新課程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1世紀初的課堂教學新的要求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簡言之,就是學習困難生,即那些在智力、體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無任何後天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習慣差,學習吃力,不遵守紀律的部分在校生(參考北京師範大學蘇達禮教授的觀點)。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書中指出: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不良(學習差生)等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所區別。學習障礙即學習失能,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使兒童在聆聽、説話、閲讀、書寫、推理和數學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適應。學業不良即學習成績低下或落後,也被稱為“學習差生”,這是一個在教育領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狹義的學習困難專指學習障礙,廣義的學習困難包括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是指學生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出學習成績低下。

本課題所指的“學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學習動機,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這一定義比較接近學業不良的定義,是一種傾向於廣義的理解。“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一般是指經常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發展指轉化和提高的過程,是指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下,使其“自我正確的認知——自我積極的體驗——行為的自我引導——自我反思內化——自我品質形成”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對象

(一)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着重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實踐,力求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飽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堅實地邁向成功。

(二)課題研究對象

根據“學困生”界定標準,每個實驗教師選取5—10名“學困生”進行調查、訪談,並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類型、心理狀況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學困生”的類型

根據能力和個性兩個維度,“學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能力型困難:有些學生在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個性特徵指標為中等水平,堅持性較強,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暫時型困難:個別學生綜合能力尚屬一般,觀察力中上水平;個性特徵指標均在中上水平;但由於意外因素,諸如生病缺課、家庭變故或其它意外情況耽誤了學業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動力型困難:有些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個性特徵指標水平偏低(包括動機、意志、自我意識等),由於環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缺乏動力、缺乏自制力而導致學習困難。

整體型困難:思維、言語、數理能力差;動機、意志等水平低。

(2)“學困生”的成因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學困生”是由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或遺傳、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來説有認知能力缺陷、基本學習技能失調、動機情緒、個性。

③環境因素。

影響學習困難的環境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

從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社會來看,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風氣、社會規範與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會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家庭和學校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學校來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查找“學困生”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個“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2、“學困生”的發展策略研究。

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教師應讓“學困生”在愛與真誠的水乳交融之下,換其心,動其情,激其志,導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得到靈與感的昇華。

(1)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①對於暫時性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困難程度較輕,工作做得及時的話比較容易轉變,否則錯失良機會發展為穩定性的學習困難。必須抓緊時間找出最近影響學生的不良因素對症疏導。

②對於能力型困難學生,能力較差是他們學習主要障礙,而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並不低,重點在於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認知障礙和技能障礙來指導訓練,並讓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③對於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關鍵在於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④對於整體性困難的學生來説,則需全面指導,特別是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2)傾注愛心,以心換心。

① 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係是基礎。

② 鼓勵善待“學困生”,培養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動其情是關鍵。

(3)在具體的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效。

“學困生”在學習中經常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和自信。教師要為“學困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習上的成功。

① 在課前預習中指導“學困生”。

② 學生當主角,讓“學困生”上台“多唱戲”。

③ 練習分層設計,作業彈性佈置。

④ 自批互改和訂正獎勵制相結合。

3、如何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研究國內外各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著作、論述、演講等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科學、更豐富、更有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困生”轉化方面的有關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掌握“學困生”轉化的實際進行情況,在調查研究法的幾種類型中,我們較多采用個案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教育觀察法

觀察是發現科學原理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前進。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尋求促使”學困生”轉化的最佳途徑。

4、行動研究法

強調研究過程中人的參與性,師生都在研究過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廣泛接觸交往,達到傳輸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諧境界。

5、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總結出研究的得失,提煉出新的理論觀點。

數學調研報告 篇7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對創造性人才,對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第三次“全教會”着眼於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諸多因素制約,課程改革可以視為舉措之一。各門課程的實施都應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宏觀背景。

教育界內部對課程改革的探討始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我國的課程建設曾受到國際課程整合理論的兒童中心(杜威)、結構中心(布魯納)和人本主義的認知--情意整合論等流派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經過廣泛的實踐,確立了三大板塊課程,即: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儘管這三個板塊的劃分在邏輯上還顯得不夠清晰,但它在實際運作中卻是簡便易行的。另一種劃分是按課程設置權限分為:國家課程十地方課程十校本課程三個板塊。這兩種劃分課程的表述,都是從課程外在的、外顯的屬性來進行的。90年代末,人們愈加重視在課程的內涵上進行挖掘,提出應注重課程三性,即: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課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實踐為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出現可以説是應運而生,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中觀背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改革中較為活躍的一塊園地。多樣的校本課程,如培養興趣愛好和發展個性特長的,以及品德類、心理類、科技類、人文類、休閒類等。校本課程的深度開發向何處去?研究性學習課程確是一個理性的價值方向,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微觀背景。

2.為什麼要提出研究性學習

(1)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所以,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習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於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於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了組織、指導作用,在時間安排上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與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不同,對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較為有利。

(2)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託相應的課程載體。

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在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學中重視學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學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礎,又培養創新精神,那是教學上的很高境界。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更廣泛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

第一,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定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第二,基礎性課程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係,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説,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

因而,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新的課程類型,它的實施主要地採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那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

(3)原有的活動課實踐的發展需要新的生長點。

近年來,活動課作為一種與學科課程相區別又相補充的課程類型,在學校教育中廣泛實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拓展了極其重要的陣地。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踐中,已有的活動課較多的還是着眼於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着眼於培養生活、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技藝類活動課,着眼於陶治性情、健體強身的文體類活動課等。普通高中的活動課相比,它應提高在何處?如何實現活動課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的獨特的作用?這些都是有待於解決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研究性學習的設置,為高中階段活動課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

(4)每一個高中生都具有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很大潛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同學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已有的實踐經驗表明,每個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慾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就比別人差。

(5)各地學校都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可能性。

各地學校的內、外部條件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具有可供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學生也都能從本地實際出發,尋找到他們感興趣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説,越是困難的地區,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於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3.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着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並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5)師生關係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於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位學習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它的目標定位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既有一定聯繫,又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強調的是:

(1)培養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着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並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懼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個關鍵。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2)發展創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現水平。研究性學習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於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並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弄得不好,很多還是説教。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學習也把學會合作作為重要的目標。

(4)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創新精神培養只有同科學態度、科學道德的培養統一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已有的實踐告訴我們,同學們參與課題研究是饒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並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發展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繫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6)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從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目標看,它對於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於學生從事各門各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養積極性都是大有好處的。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

“後工業社會”將會給教育提出什麼要求?現在有兩條思路: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特點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閲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供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上述兩種思路對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釋,但從兩種學習方式所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學實踐來看,二者之間卻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所謂高效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它強調“授人以漁”,但實際上並不關心打到的是什麼“魚”。高效的學習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識的量而不是質。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業時代注重單位時間效率的觀念。

與高效的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研究性學習也講求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説,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

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但從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徵來看,研究性學習無疑應該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中國小生的研究性學習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的教學組織形式將是研究性學習加上個別化的集體教學,並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中教學形式的主要特徵。

四、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研究性學習觀具有科學性、主體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基本特點,具體描述如下:

研究性學習觀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學習過程。

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慾。

研究性學習重視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研究性學習關注知識表徵,認知結構的發展及問題解決。

研究性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培養,並以此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

學習心理學家在提出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探索了研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布魯納發展發現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已形成了一種發現式教學方法羣;奧蘇貝爾用有意義學習的觀點巧妙地結合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與接受。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觀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模式

建構主義由皮亞傑的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衝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景的創設,重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因而在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徵: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某個終結狀態;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於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並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和系列。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把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問題表徵階段;策略選擇階段;反思結果階段。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實際上把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比較,認為學習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這一學習模式倍受關注。

4.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性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模式,強調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這樣一些過程。問題情景的探索過程。智力與思維方式的弘揚過程。元認知監控過程。

創造性學習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數學、自然、音樂等學科教學中,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有利於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有利於學生的人格發展,有利於貫徹研究性學習觀,因而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廣義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的知識表徵過程;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

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從心理結構來分析,均應包括以上所論及的心理結構。

五、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1.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選擇上的主要特點

第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於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於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於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定位、研究目標的確定、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有展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發揮才能的足夠空間。

2.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

3.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是研究學習內容選擇和組織時應該重視的幾個方面

為了較好地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針對我國原有中學課程內容的不足,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和組織需要重視以下幾個要求:

(1)綜合性,即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

(2)社會性,即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注意開發社區資源;

(3)實踐性,即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提供學習直接經驗並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

4.研究性學習的層次差異性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專題所涉及的內容綜合程度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繫緊,有的則可能較偏向於單科性、學術性。另外,教師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性質,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5.研究性學習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即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是有層次的,這裏所討論的創新不同於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創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影響。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體現主體性,發展學生豐富的個性;具有針對性,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夠及時反映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目的是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藴含的基本規律,並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發明、小製作,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追求。

6.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1)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c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繞、人文環繞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2)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位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虧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並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3)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的狀況,形成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另外,教師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性質,對於提高學科教學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1.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1)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2)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至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3)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瞭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採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採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並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呆,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於和善於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1.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老師應成為學生的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3.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4.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着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的一般要求

與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非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競賽得獎。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在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採取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探究活動的較多。課題組一般由3-6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也可以採取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討相結合的辦法。

3.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動課程板塊進行的課題研究活動為例,學校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是:

(1)開設科普講座,參觀訪問。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提供選題範圍,誘發探究動機。

(2)指導選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指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後確定題目。與學生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口小的課題較受歡迎且易實施。

(3)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組多采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可以組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課題組聘請本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課題指導者,對於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4)實施研究。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並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學生要作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並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

(5)處理結果,撰寫報告。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教師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

(6)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

依據不同的目標定位和主客觀條件,主題研究學習的實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點。實踐中,有的項目過程完整、操作規範;有的則可以截取過程中的某一環節,或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着重做資料收集工作,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篩選、整理,形成結論等等。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教師應充分注意其下述特點:

(1)實踐性。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鼓勵並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話:你聽來的就會很快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了的就能學會。

(2)開放性。不要設定所謂"答案",努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3)創造性。引導學生獨創,把新穎、獨到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4)自主性。提供儘可能多的項目供選擇,建立"課題超市",使學生充滿熱情地、興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學習。

(5)過程性。淡化結論的正與誤,允許結論的多元化,主要看過程。

(6)互動性。提倡多重互動,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間的互動。互動的手段可以是説話的、書面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互動是一種交流、碰撞過程,也常常是產生思想火花的過程。

(六)研究性學習的師資問題

要提高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質量,必須解決好師資問題。解決師資問題的出路有三條:

(1)挖掘現有師資的潛力。長期的"應試教育"和教師的"從一而終",埋沒了教師的才能,抑制了教師的特長和創造性。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際上也是給了教師一個展示才華、發揮特長、自我實現的機會。教師中藴藏着極大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資源,如何開發,這是擺在學校領導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2)青年教師的培訓。以往的教師培訓,無非是學歷文憑教育或教材教法講座或現代教育技術指導,基本是圍繞教師的學科教學進行的。可以預計: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導教師的培訓不久將提上師資培訓的重要議程。青年教師的培訓,應實現兩個基本目標,其一,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驟;其二,能對l?2門研究性學習課程進行較有成效的指導。這方面師資培養、培訓的力度將直接關係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際水平。

(3)建立一支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結合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在社區內聘請一些學有專長的人士,以某種組織形式,建立一支隊伍,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提供師資保障。

(七)管理及體系

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主要應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1)形成新的辦學理念,辦出學校特色。(2)資源開發。學校資源和社區資源的開發;教師資源和教材資源的開發。(3)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的評價,促進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健康發展。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校本課程,也是學校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應形成各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且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具體課型可分為以下四種:社會專題調查型、社會角色實踐型、校內情景活動型、小組課題研討型。

七.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形式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於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國小教學實踐。它的 產生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係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2.小組合作形式對於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更適宜於讓學生獲得從事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 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目的就在於讓中國小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研工作者開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徑。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並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2)更有利於研究性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 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

(3)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每個學生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研究任務,隨着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鍊的機會。

3.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施方式

(1)開放式。基本式:這類組織方式的特點是,各組研究題目完全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決定,小組研究課題互不重複,其成果豐富多樣,選題領域廣泛,學生同社會的聯繫面比較寬。變式:每一個研究題目至少有二個小組各自獨立地開展研究。便於形成“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良性機制。

(2)半開放式。基本式:各小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但具體題目互不相同。特點是,學生必須在統一的主題範圍內,自主選擇研究題目。變式:與基本式的區別就在於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複,每個題目都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體同學討論或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研究題目,作為唯一的研究題目,各合作學習小組獨立開展研究。這種組織方式研究的視角、方法、過程及至結果各不相同,差異性大,“組間競爭“可能比較激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課餘收集大量有關資料,各組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交流研究結果。

4.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形式的評價

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特徵是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過 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評價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八.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1.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

更重視過程。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

更重視應用。研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的是學生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 識,既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識內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網絡和結構。重視的是學生主動探求、創新勇氣和能力綜合等在更高層次的發展。

更重視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精神自我認 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

更重視全員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強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學習的潛能,為他們進 行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個別化的評價方式創造了條件。

2.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情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3.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至於有的學生成果獲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着媒體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儉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境中掌握和

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閲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1)評價要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可以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着手。

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於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2)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穫,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脱穎而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既要着眼於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又要注意到個人在課題研究中所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具體作用及進步的幅度。

5.評價的信息收集問題

(1)信息的來源

研究型課程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學生主動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動的 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為的,有靜態的成果,有動態的實踐,有外在的形象,有內在的體驗,有物質形態的,有精神狀態的等等。指導學生系統地收集這些信息,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是有效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現在的中國小教學中除了學生的測驗考試分數外,幾乎沒有什麼規範化的收集與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2)信息的處理

簡明、直觀、具有診斷性,是研究性學習評價結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態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標無法直接計數或工具測量,大多需採用評定的方法。評定結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語言描述、等級評定、程度定位等。這對指導老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答辯是評價結果目前被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評審教師或相關專家在查閲了學生的相關信息材料後,作出直覺判斷,然後再倒算出各具體指標的得分或等第。同時,在評審的答辯中,教師或相關專家對學生某一方面價值、意義、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夠直接與學生進行討論,這種經驗直覺判斷及師生互動評價,是研究性學習比較適用的評價方式。

6.評價結果表示問題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表示應該是多形式的,且強調用實質性評述對學生研究性學習作結果處理,可以比較實在、有針對性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診斷、鑑別、導向、激勵等評價功效。這也是9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即以動態的評價結果處理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

7.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也要體現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一般要求,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評價要和指導緊密結合。

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一是開題階段的評價與指導。這一階段主要評價課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檢查與指導。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級性有多個課題組分別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週期較長(如一個學期),那末在期中應有中期檢查、交流、彙報制度,引入適度的組間競賽及相互啟發幫助。教師對有困難的課題組要及時指點,或要求各課題組至少在中期主動向指導教師請教一次。

三是結題時的評價。既要看最後的論文、研究報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學生課題組在結題時一般需要遞交五個方面的材料: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應反映為什麼要提出該課題和打算怎樣實施這個課題兩方面的內容);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課題研究中所懼的資料,包括原始資料(如調查、測試數據、實驗數據)、處理過的資料、參考文獻及出處等;最後的總結性成果;具體反映每一成員參與研究的感受、體會的小結。

九、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由學校自主開展的課程有許多新的特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實踐的研究和指導,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努力開拓、創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經驗。

數學調研報告 篇8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對創造性人才,對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第三次“全教會”着眼於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諸多因素制約,課程改革可以視為舉措之一。各門課程的實施都應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宏觀背景。

教育界內部對課程改革的探討始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我國的課程建設曾受到國際課程整合理論的兒童中心(杜威)、結構中心(布魯納)和人本主義的認知--情意整合論等流派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經過廣泛的實踐,確立了三大板塊課程,即: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儘管這三個板塊的劃分在邏輯上還顯得不夠清晰,但它在實際運作中卻是簡便易行的。另一種劃分是按課程設置權限分為:國家課程十地方課程十校本課程三個板塊。這兩種劃分課程的表述,都是從課程外在的、外顯的屬性來進行的。90年代末,人們愈加重視在課程的內涵上進行挖掘,提出應注重課程三性,即: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課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實踐為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出現可以説是應運而生,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中觀背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改革中較為活躍的一塊園地。多樣的校本課程,如培養興趣愛好和發展個性特長的,以及品德類、心理類、科技類、人文類、休閒類等。校本課程的深度開發向何處去?研究性學習課程確是一個理性的價值方向,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微觀背景。

2.為什麼要提出研究性學習

(1)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所以,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習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於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於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了組織、指導作用,在時間安排上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與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不同,對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較為有利。

(2)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託相應的課程載體。

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在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學中重視學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學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礎,又培養創新精神,那是教學上的很高境界。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更廣泛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

第一,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定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第二,基礎性課程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係,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説,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

因而,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新的課程類型,它的實施主要地採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那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

(3)原有的活動課實踐的發展需要新的生長點。

近年來,活動課作為一種與學科課程相區別又相補充的課程類型,在學校教育中廣泛實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拓展了極其重要的陣地。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踐中,已有的活動課較多的還是着眼於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着眼於培養生活、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技藝類活動課,着眼於陶治性情、健體強身的文體類活動課等。普通高中的活動課相比,它應提高在何處?如何實現活動課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的獨特的作用?這些都是有待於解決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研究性學習的設置,為高中階段活動課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

(4)每一個高中生都具有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很大潛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同學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已有的實踐經驗表明,每個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慾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就比別人差。

(5)各地學校都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可能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要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種教育資源。各地學校的內、外部條件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具有可供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學生也都能從本地實際出發,尋找到他們感興趣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説,越是困難的地區,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於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3.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着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並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5)師生關係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於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位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它的目標定位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既有一定聯繫,又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強調的是:

(1)培養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着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並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懼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個關鍵。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2)發展創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現水平。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於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並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弄得不好,很多還是説教。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學習也把學會合作作為重要的目標。

(4)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創新精神培養只有同科學態度、科學道德的培養統一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已有的實踐告訴我們,同學們參與課題研究是饒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並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發展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繫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6)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從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目標看,它對於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於學生從事各門各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養積極性都是大有好處的。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

“後工業社會”將會給教育提出什麼要求?現在有兩條思路: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特點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閲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供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上述兩種思路對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釋,但從兩種學習方式所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學實踐來看,二者之間卻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所謂高效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它強調“授人以漁”,但實際上並不關心打到的是什麼“魚”。高效的學習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識的量而不是質。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業時代注重單位時間效率的觀念。

與高效的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研究性學習也講求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説,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

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但從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徵來看,研究性學習無疑應該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中國小生的研究性學習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的教學組織形式將是研究性學習加上個別化的集體教學,並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中教學形式的主要特徵。

四、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研究性學習觀具有科學性、主體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基本特點,具體描述如下:

研究性學習觀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學習過程。

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慾。

研究性學習重視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研究性學習關注知識表徵,認知結構的發展及問題解決。

研究性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培養,並以此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

學習心理學家在提出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探索了研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布魯納發展發現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已形成了一種發現式教學方法羣;奧蘇貝爾用有意義學習的觀點巧妙地結合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與接受。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觀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模式

建構主義由皮亞傑的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衝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景的創設,重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因而在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徵: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某個終結狀態;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於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並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和系列。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把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問題表徵階段;策略選擇階段;反思結果階段。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實際上把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比較,認為學習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這一學習模式倍受關注。

4.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性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模式,強調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這樣一些過程。問題情景的探索過程。智力與思維方式的弘揚過程。元認知監控過程。

創造性學習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數學、自然、音樂等學科教學中,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有利於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有利於學生的人格發展,有利於貫徹研究性學習觀,因而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廣義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的知識表徵過程;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

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從心理結構來分析,均應包括以上所論及的心理結構。

五、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1.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選擇上的主要特點

第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於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於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於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定位、研究目標的確定、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有展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發揮才能的足夠空間。

2.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

3.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是研究學習內容選擇和組織時應該重視的幾個方面

為了較好地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針對我國原有中學課程內容的不足,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和組織需要重視以下幾個要求:

(1)綜合性,即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

(2)社會性,即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注意開發社區資源;

(3)實踐性,即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提供學習直接經驗並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

4.研究性學習的層次差異性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專題所涉及的內容綜合程度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繫緊,有的則可能較偏向於單科性、學術性。另外,教師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性質,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5.研究性學習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即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是有層次的,這裏所討論的創新不同於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創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影響。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體現主體性,發展學生豐富的個性;具有針對性,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夠及時反映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目的是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藴含的基本規律,並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發明、小製作,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追求。

6.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1)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c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繞、人文環繞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2)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位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虧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並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3)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的狀況,形成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另外,教師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性質,對於提高學科教學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1.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1)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2)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至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3)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瞭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採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採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並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呆,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於和善於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1.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老師應成為學生的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3.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4.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着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的一般要求

與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非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競賽得獎。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在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採取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探究活動的較多。課題組一般由3-6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也可以採取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討相結合的辦法。

3.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動課程板塊進行的課題研究活動為例,學校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是:

(1)開設科普講座,參觀訪問。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提供選題範圍,誘發探究動機。

(2)指導選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指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後確定題目。與學生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口小的課題較受歡迎且易實施。

(3)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組多采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可以組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課題組聘請本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課題指導者,對於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4)實施研究。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並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學生要作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並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

(5)處理結果,撰寫報告。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教師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

(6)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

依據不同的目標定位和主客觀條件,主題研究學習的實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點。實踐中,有的項目過程完整、操作規範;有的則可以截取過程中的某一環節,或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着重做資料收集工作,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篩選、整理,形成結論等等。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教師應充分注意其下述特點:

(1)實踐性。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鼓勵並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話:你聽來的就會很快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了的就能學會。

(2)開放性。不要設定所謂"答案",努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3)創造性。引導學生獨創,把新穎、獨到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4)自主性。提供儘可能多的項目供選擇,建立"課題超市",使學生充滿熱情地、興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學習。

(5)過程性。淡化結論的正與誤,允許結論的多元化,主要看過程。

(6)互動性。提倡多重互動,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間的互動。互動的手段可以是説話的、書面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互動是一種交流、碰撞過程,也常常是產生思想火花的過程。

(六)研究性學習的師資問題

要提高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質量,必須解決好師資問題。解決師資問題的出路有三條:

(1)挖掘現有師資的潛力。長期的"應試教育"和教師的"從一而終",埋沒了教師的才能,抑制了教師的特長和創造性。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際上也是給了教師一個展示才華、發揮特長、自我實現的機會。教師中藴藏着極大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資源,如何開發,這是擺在學校領導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2)青年教師的培訓。以往的教師培訓,無非是學歷文憑教育或教材教法講座或現代教育技術指導,基本是圍繞教師的學科教學進行的。可以預計: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導教師的培訓不久將提上師資培訓的重要議程。青年教師的培訓,應實現兩個基本目標,其一,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驟;其二,能對l?2門研究性學習課程進行較有成效的指導。這方面師資培養、培訓的力度將直接關係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際水平。

(3)建立一支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結合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在社區內聘請一些學有專長的人士,以某種組織形式,建立一支隊伍,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提供師資保障。

(七)管理及體系

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主要應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1)形成新的辦學理念,辦出學校特色。(2)資源開發。學校資源和社區資源的開發;教師資源和教材資源的開發。(3)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的評價,促進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健康發展。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校本課程,也是學校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應形成各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且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具體課型可分為以下四種:社會專題調查型、社會角色實踐型、校內情景活動型、小組課題研討型。

七.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形式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於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國小教學實踐。它的 產生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係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2.小組合作形式對於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更適宜於讓學生獲得從事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 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目的就在於讓中國小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研工作者開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徑。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並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2)更有利於研究性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 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

(3)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每個學生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研究任務,隨着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鍊的機會。

3.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施方式

(1)開放式。基本式:這類組織方式的特點是,各組研究題目完全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決定,小組研究課題互不重複,其成果豐富多樣,選題領域廣泛,學生同社會的聯繫面比較寬。變式:每一個研究題目至少有二個小組各自獨立地開展研究。便於形成“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良性機制。

(2)半開放式。基本式:各小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但具體題目互不相同。特點是,學生必須在統一的主題範圍內,自主選擇研究題目。變式:與基本式的區別就在於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複,每個題目都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體同學討論或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研究題目,作為唯一的研究題目,各合作學習小組獨立開展研究。這種組織方式研究的視角、方法、過程及至結果各不相同,差異性大,“組間競爭“可能比較激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課餘收集大量有關資料,各組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交流研究結果。

4.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形式的評價

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特徵是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過 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評價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八.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1.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

更重視過程。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

更重視應用。研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的是學生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 識,既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識內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網絡和結構。重視的是學生主動探求、創新勇氣和能力綜合等在更高層次的發展。

更重視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精神自我認 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

更重視全員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強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學習的潛能,為他們進 行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個別化的評價方式創造了條件。

2.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情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3.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至於有的學生成果獲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着媒體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儉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境中掌握和

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閲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1)評價要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可以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着手。

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於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2)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穫,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脱穎而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既要着眼於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又要注意到個人在課題研究中所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具體作用及進步的幅度。

5.評價的信息收集問題

(1)信息的來源

研究型課程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學生主動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動的 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為的,有靜態的成果,有動態的實踐,有外在的形象,有內在的體驗,有物質形態的,有精神狀態的等等。指導學生系統地收集這些信息,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是有效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現在的中國小教學中除了學生的測驗考試分數外,幾乎沒有什麼規範化的收集與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2)信息的處理

簡明、直觀、具有診斷性,是研究性學習評價結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態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標無法直接計數或工具測量,大多需採用評定的方法。評定結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語言描述、等級評定、程度定位等。這對指導老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答辯是評價結果目前被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評審教師或相關專家在查閲了學生的相關信息材料後,作出直覺判斷,然後再倒算出各具體指標的得分或等第。同時,在評審的答辯中,教師或相關專家對學生某一方面價值、意義、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夠直接與學生進行討論,這種經驗直覺判斷及師生互動評價,是研究性學習比較適用的評價方式。

6.評價結果表示問題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表示應該是多形式的,且強調用實質性評述對學生研究性學習作結果處理,可以比較實在、有針對性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診斷、鑑別、導向、激勵等評價功效。這也是9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即以動態的評價結果處理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

7.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也要體現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一般要求,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評價要和指導緊密結合。

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一是開題階段的評價與指導。這一階段主要評價課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檢查與指導。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級性有多個課題組分別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週期較長(如一個學期),那末在期中應有中期檢查、交流、彙報制度,引入適度的組間競賽及相互啟發幫助。教師對有困難的課題組要及時指點,或要求各課題組至少在中期主動向指導教師請教一次。

三是結題時的評價。既要看最後的論文、研究報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學生課題組在結題時一般需要遞交五個方面的材料: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應反映為什麼要提出該課題和打算怎樣實施這個課題兩方面的內容);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課題研究中所懼的資料,包括原始資料(如調查、測試數據、實驗數據)、處理過的資料、參考文獻及出處等;最後的總結性成果;具體反映每一成員參與研究的感受、體會的小結。

九、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由學校自主開展的課程有許多新的特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實踐的研究和指導,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努力開拓、創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經驗。

數學調研報告 篇9

一、課題研究背景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片面強調數學的嚴謹性、邏輯推理的形式化,忽視數學的創造性;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習慣於單憑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綜合的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它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極為不利。

面對21世紀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種最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並認為學會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競爭與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和必然趨勢,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與人競爭、與人相處更是新世紀人生存的需要。

我們一貫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認差異,張揚個性,提高素質,這就勢必要丟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進行鍼對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分層教學模式。我們高二數學教學模式課題組對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進行了各種嘗試,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以數學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點評與小結。

分層教學是“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談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有三個前提: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不僅有數學認知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在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而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上能力的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的差異,這些差異無一例外地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進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也即LD,英語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學。只要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採取不同的對學生學習障礙的矯正策略,不同的學生都會有提高,或者説每個學生都可以建構起與自己能力相稱的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達到知識與能力雙贏的結果;第三,從新的教學觀看,高中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創造適合不同學生髮展的教學環境,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學生來適應教師所創設的單調的、唯一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中學生數學教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二、立論依據

研究目標:在數學教學中,實施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它是“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優化教育環境。

研究內容:前提條件:首先,從現狀看,我們高中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實際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基於學生達到會考水平的知識與能力層次要求,另一個是參加大學聯考,進入大學進行深造的要求。兩者都不可偏廢。這就要求教師對會考和大學聯考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是對會考説明的深刻領會,另一方面是對大學聯考説明的認真研究,作為高二數學教師,尤其要研究兩個説明對學生要求上的差異。

其次,學生與各個層次的要求如何對號入座?我們對學生屬於哪一種層次所要求的學生,應持有一種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動態的觀點。對於我們認為是屬於能參加大學聯考進一步深造的第一層次的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對於大部份學生來説,是處在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之間的學生,實際上也只有少數學生。對第二層次學生的把握,是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進行分層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生存在的學習障礙有一個大體的瞭解。然後研究各個層次學生存在的問題,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經驗總結法、比較分析法

研究過程:通過1、轉變教學理念,調整課程設置

2、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各有所得

3、變換輔導方式,培養自學能力

進行分層教學,並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創設多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諧地、理智地參與教學過程,這正是師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發揮教學整體效益的可靠保證。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慾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關鍵問題: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悦,從而激發了全體學生奮發向上的自信心,並對促進學生形成樂觀、頑強的心理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差生的轉變和提高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稱讚,促進了學校、家長、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的形成,從而優化了教育環境。改變了只抓少數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得到了落實。

創新之處:我們利用多媒體電腦向學生展示科技發展史尤其是數學發展史,讓學生意識到重要的問題歷來都是推動數學科學前進最重要的力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善於提出問題並表現出非凡的“提問”才華的人,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樂觀的。

四、研究基礎(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設備等)

李園中學是一所嘉定區的普通高級中學,對於第二、三層次的學生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師,更有有耐心的去關心、理解這一類學生,而且必須有奉獻精神去對待一些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1、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

2、題時書寫經常忽視關鍵詞語或數據,論證時邏輯混亂。

3、做作業速度太慢,時間拖得太久。

4、不願對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記憶。

5、不愛閲讀或閲讀理解能力差。

6、上課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不願進行思考,所提問題層次低。

以上均為我校存在學習障礙的表現。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利於不同的學生克服自己的學習障礙為目標而採取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增強了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融洽了師生關係,促進了良好學風和教風的形成與鞏固。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思想素質較高,但對分層教學意義和作用認識的不足。分層教學的決策和具體實施還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現實、更具體、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現優生不優,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層教學的模式仍有可改進或優化的地方。

我們分層教學模式的改革仍在實驗和實踐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在分層教學實踐中感到,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教師的負擔加重了,怎樣把教師的負擔也減下來,還應當繼續探討,也是決策者們應當探討的課題。

設備:多媒體、計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階段、最終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確定改革的指導思想,“立足會考,兼顧大學聯考,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的要求,並確定了“開齊基礎課,上滿提高課,落實活動課”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階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進行分層

第三階段:從高一開始對教學內容就進行分層次安排。在調整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變換了輔導方式。我們採取了“個別輔導,分類推進”的辦法。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為下次分層的實施,打下基礎,總結經驗。

最終完成時間:20__年6月

最終成果形式:論文、研究報告

數學調研報告 篇10

一、問題提出

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數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後,高中的數學新增加了很多內容,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向老師抱怨説數學課本的內容和知識點那麼多,老是記不住,學過就忘了。有的還説課本里的內容太簡單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試的時候不會做題,題目跟學過的知識點聯繫不起來。老師也説,想不明白明明很簡單的題目搞不懂為什麼學生不會做,教學相當的被動。高二是高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了更好地指導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數學,我們設計了一份關於高二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和新課程改革的調查問卷。

二.調查研究

1)調查對象

針對文科和理科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我們對新會一中高二級(全級19個班,其中有4個實驗班,15個普通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為了調查結果更加客觀,我們抽取了高二級四個普通班中的一個物理班,一個生物班,一個地理班,兩個政治班共270人進行問卷調查。

2)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對待數學的興趣與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你覺得數學是怎樣的學科? 有趣的,有挑戰性的 116 42.80%

非常實用的 51 18.82%

枯燥無味的 43 15.87%

現實中難以用到的 61 22.51%

2.覺數學學習中那一個環節最難學? 概念 24 8.96%

規律的理解 97 36.19%

計算和應用 147 54.85%

3.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有趣 69 17.74%

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 93 23.91%

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45 11.57%

數學可以鍛鍊我的邏輯思維 151 38.82%

數學老師講課很精彩 31 7.97%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4.不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太難學啦 152 38.00%

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 123 30.75%

數學跟我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 39 9.75%

數學沒有多大用處 32 8.00%

咱以前的數學老師不太怎麼樣 54 13.50%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42.80%的同學對數學用着濃厚的興趣,他們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有趣,有挑戰性的學科。這對數學老師無形是一個鼓舞,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證明數學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説,自有吸引學生的特性,只要好好的引導, 適當的處理教材的內容,很多學生還是願意學,並且學好它的,但不可否認,由於數學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教科書相對枯燥,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用到,這也造成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學數學,不過隨着新課程的改革,數學教科書的例子已經越來越多采用現實生活的例子,這對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題,對於數學認為那個環節最難學,36.19%學生選了b——規律的理解,54.85%學生選了c——計算與應用。教科書只是簡單的講明概念,而規律的總結很少,有些更是總結得不夠合理,這就要求老師給學生們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認知程度的規律,講解透徹,並針對規律出一些相對應的練習加以鞏固。練習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不僅要有簡單的應用,還要要有規律的變式應用。因為要學好數學沒有一定的練習是學不好的。有些學生的規律記得很熟,但是因為平常練得比較少,考試的時候稍微變一種形式或説法,他們就對題目無從下手了。這主要是平常對規律理解不透的結果。而對於計算和應用這一部分,一向是學生感到比較頭疼的環節。主要是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比較差,他們不知道怎樣把實際問題跟數學知識聯繫起來。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講例題時不是僅僅講例題應該怎麼做就行了,而是講明為什麼這樣做,裏面運用到什麼知識點,以後遇到同種類型的題應該怎樣下筆,把整個例題講透,如果有時間,把題目稍微變通一下,讓學生做,並要他們比較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自己發現和總結規律。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主要取決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基礎。能否培養他們的興趣,這將對教學的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影響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本身的因素,也有老師的因素,也有課本本身的因素。

在調查中,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17.74%是因為“數學有趣”,23.91%是因為“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11.57%的學生是因為覺得“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38.82%的學生是因為感到“數學可以鍛鍊邏輯思維”,只有7.97%的學生是因為“老師講得好”才喜歡。調查的問卷中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數學是否感興趣,取決於能否讓學生感到數學有用和能否可以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

對數學沒有興趣的學生, 38.00% 的學生認為“數學太難”,30.75%的學生是因為“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9.75%的學生是因為數學跟自己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只有8.00%的學生認為數學沒有多大用處,13.50%的學生回答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因此,如何扭轉學生對數學的看法以至改變這種現狀,這將是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教學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充分,上課語言要簡潔易懂,將課本的重難點講解透徹,把握到位;加強學生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做到融會貫通。

(二)對待數學教科書和作業的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5.是否有認真思考書中的“探究”? 很感興趣,做了 49 18.56%

沒什麼意思,老師講才做 194 73.48%

不做,只是抄 6 2.27%

從不過問 15 5.68%

6.你能獨立完成課後的“探究”問題嗎? 都能 21 7.81%

有時能 193 71.75%

都不懂 32 11.90%

都沒看過 23 8.55%

7.你會預先看數學書本或其他書籍嗎? 會 45 16.73%

視有趣程度而定 165 61.34%

從來沒有 59 21.93%

8.每上一節課,有沒有積極思考? 經常有 67 25.19%

有時有 191 71.80%

從來沒有 8 3.01%

9.你覺得數學作業難不難? 難 56 21.29%

一般 198 75.29%

容易 9 3.42%

10.如何對待書中的習題(除老師佈置的作業外) 基本上不看 42 15.67%

認真完成 47 17.54%

想看,但沒有時間 65 24.25%

有選擇的看 114 42.54%

11.你對書本中的“雲圖”和“思考”態度怎樣? 能認真閲讀思考,不懂就請教別人 80 29.85%

沒啥意思,不懂就算 48 17.91%

沒認真閲讀(老師講就看,不講不看) 126 47.01%

幾乎沒有讀過 14 5.22%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很多學生沒有注重課本知識,學習非常被動。對於課本里的思考題,有73.48%的學生覺得沒什麼意思,要老師講了才思考。而有5.68%的學生從來都不做,只在老師評講的時候把答案抄下去。不用説,肯定抄下去之後也不會看的,不求甚解。這樣老師講了一點效果也沒有,考試遇到相同類型甚至一模一樣的題目也不會做。所以改卷的時候,老師們老是想不明白這樣的題明明已經講了很多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同學做不出來。而對於課後的探究題,有71.75%的學生會偶爾做一下,而只有7.81%的學生都能認真完成的,概率少的可憐,有高達11.90%的學生一點都不懂的。會預先看數學課本或相關書籍的只佔16.73%,視興趣而定的有61.34%,也就是説他們如果覺得某一節特別有趣或者突然心血來潮的時候會看一下數學書,那麼作為老師是不是要祈求他們有興趣的時間多一點呢?上課情況更是糟糕,上課有時思考的就佔了71.80%,也就是説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上數學課經常開小差的,所以造成有些學生有時沒有聽到解題的重點,所學的知識不夠連貫,串不起來。對於作業的難易程度,有75.29%的學生認為一般,也就是説一般都會做。一般作業題都是書本里的習題,跟例題差不多,難易幅度較小,但是居然有21.29%的學生認為是難的。也就是説有多於五分之一的學生對於書本的基本內容是不掌握或者是掌握得不夠好的。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講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不夠透徹也是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學生對於課後習題的態度也令數學老師捏一把冷汗,只有17.54%是認真完成的,人數少得可憐,而42.54%的是有選擇的看,有24.25%的是想看但沒時間的。對於沒有時間的學生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課本不熟悉,花在做作業上的時間太多了。對於書本“雲圖”和“思考”有47.01%的學生是沒認真閲讀的。這對數學老師來説不能説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這是一間重點高中,情況尚且如此糟糕,如果是一般的高中,情況更是不堪設想。作為一個數學老師,真為現在的學生的數學前景感到擔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不是學校的功課太忙了,他們沒有時間做呢?這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因為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大搞素質教育,高中生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課程越來越緊,能花在數學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對老師產生了一種依賴的心理,心裏想着反正老師都會講的,到時抄就好了。動腦的機會就少了很多,學生獨立思考的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差。還有新課程改革,注重感性思維的培養,理性思維的鍛鍊相對減少了。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想主要可以從備課和課堂氣氛的調動入手。首先備課要充分,備課不僅要備例題,還要備一些有針對性有層次感的習題,吸引學生的興趣,整節課的內容要充實緊湊,讓學生覺得有一種課堂上能學到很多東西,不聽就會很浪費的感覺。數學是一門思維嚴謹的學科,理論性很強,沒有文科那樣來得生動,作為數學老師,應該儘量講得生動幽默一點,儘量把課堂氣氛搞得活潑一點,適當使用多媒體,提高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從心裏上接受數學,喜歡數學。其次,還要對學生要求嚴格。每次佈置完作業後,都佈置剩下的習題要求他們做練習,不定時檢查。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習慣,以後不佈置也會自覺做習題了。

(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歸納情況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2.你認為書中每一章小結一欄怎樣 比較有用,能幫助我總結 87 32.58%

有一點點用,但總結不夠 118 44.19%

有用,但是很難總結 28 10.49%

沒有感覺 34 12.73%

13.學完相關知識後,有沒有自己總結,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經常有 31 11.57%

有時有 164 61.19%

從來沒有 73 27.24%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對書本中的小結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也就是説每一章的小結或多或少都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這個小結,怎樣去對待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的小結歸納,從第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有32.58%的學生覺得書本中總結得還可以,有44.19%的學生覺得總結得不夠,有10.49%的學生覺得很難把這些總結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12.73%的同學就是沒什麼感覺,而從第二組數據裏可以看到,能夠真正自己把知識總結出來又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只有11.57%的同學,這也就意味着我們老師要在學完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之後幫學生總結歸納相關的知識,使之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習慣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4.你學習數學的方法是? 每天安排複習 11 4.23%

有課當天安排複習 41 15.77%

有時間就安排複習,沒有規律 159 61.15%

僅考試前複習 49 18.85%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絕大多數的高二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時間安排上都不是那麼的有規律,每天都安排時間複習的學生幾乎是沒有,好像有一種“即興”學習的感覺,那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前的中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他們不但需要學習數學這一科,還要學很多的科目,那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就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 實行真正的素質教學.其次就是要從學生方面加以突破,因為時間都是自己擠出來的,那就需要我們老師教會學生解題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五)課外參考書的調查分析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5.還買過其他的數學參考書嗎? 有一兩本,且利用過 101 37.83%

有,但是沒有利用過 85 31.84%

幾乎沒有,僅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 81 30.34%

16.參考書的來源 自己買,用以補充老師.教材的不足,常用 59 22.18%

集體買.多用之 175 65.79%

父母買,少用之 15 5.64%

能有課後答案才重要 17 6.39%

17.你對你們數學所用的“世紀金榜”的態度怎樣? 認真閲讀,自己爭取時間完成 55 20.75%

置之不理 15 5.66%

在老師的督促下才做 61 23.02%

很想做但時間不夠,題目相對難 134 50.57%

由上表可以看到,買過一兩本並且利用過參考書的學生只有37.83%,而認為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和幾乎不利用參考書的竟然佔總人數的62.18%!其中,有22.18%的學生是自己去買參考書來補充教材的不足和開闊自己的見識的;有65.79%的學生主要靠集體訂閲或教師推薦的方式去購買參考書的,並且還經常根據課程的進度完成相應的習題。上述這兩種情況在如何面對《世紀金榜》的態度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有20.75%的學生是自己認真閲讀,爭取時間獨立完成的;而高達50.57%的學生都表示很想做但時間不夠和題目相對很難……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參考書是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如何處理參考書的問題上應因人而異。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説,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參考書的重要性,而應該讓其從教材做起,只有吃透了教材,掌握了最基本的東西,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對那些學習有餘力的學生,應重點引導其根據課程的進度及時完成一定量、一定難度的課外習題,這對鍛鍊思維的嚴密性和完善知識的系統性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將學生的情況瞭解清楚,再嚴格要求優等生,爭取廣泛的中等生,重點輔導後進生,因材施教,這樣每一位學生的成績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8.與舊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貼近生活,更注重知識的應用,你有什麼看法? 激發我對學習的興趣 47 17.80%

知識跨度大,難掌握 122 46.21%

過於感性,減弱了知識的嚴密性 24 9.09%

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 71 26.89%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b或d項,而選擇了a和c項的學生只佔了總人數的26.89%。這説明了,學生在對新舊教材選材的方向、內容的變化等方面的關注、瞭解的程度不是很高,以至很難“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而面對課本環節之間的聯繫、內容跨度的變化則是深有體會的。調查結果研究表明,學生在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簡單的説,學生是在處理如何構建數學模型的問題上感到很棘手,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高中數學新課標的要求之一。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問題,這將是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難題。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和學生一起探討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並圍繞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七)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9.你對接下來學好數學有沒有信心? 有信心,因為我的數學基礎還可以 83 31.44%

有信心,因為我對數學有興趣 90 34.09%

沒有信心,我的基礎不好 40 15.15%

沒有信心,我感覺自己的理科思維不行 51 19.32%

由表中可以看出,目前65.53%的高二學生在對學好數學都是具有一定的信心,在這一部分學生當中,大概一半是因為自己的數學基礎還可以而具有一定的信心,另一半是因為自己對數學感興趣而有信心。有信心學習才有動力,信心是學好數學的好老師。調查結果表明高二學生對學好數學是否具有信心主要取決於其數學基礎的厚薄,故這種態度很難產生恆久的學習動力,尤其是對那些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説,這更是導致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日益遞減以至開始厭惡數學的主要根源。這樣勢必會影響整個學習過程的運轉,以至於阻礙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時候,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其思想的不足並加以改正,其次還要經常和他們聊天以瞭解其思想的變化,並及時給以鼓勵和幫助。

三.小結

調查問卷主要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

(1)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喜歡數學,覺得數學是有趣的一門學科,但是學起來覺得有一定的難度。

(2)相當多的學生不注重課本知識,課後少做習題,甚至不做習題。

(3)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基本沒有做到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後複習的學習三步曲。

(4)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上課聽課的質量不高。

(5)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夠高,效率不高。

(6)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習習慣,不善於總結,歸納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數學的方法。

(7)新課程標準的課本知識跳躍性大,習題難度大,內容多,學生難以消化吸收。

四、建議

針對目前高二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完善學習過程。

(1)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預習,使他們養成每節新課前都要進行預習的習慣,從而瞭解下節課教師上課的內容提高聽課效率。

(2)教師要指導學生採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要培養學生課後先看書再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真正理解上節課老師所講的內容,再運用掌握的知識去完成作業加以鞏固,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

(3)教師要採用適當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做到對老師批改的作業要及時瞭解,對做錯的題目要認真、及時訂正。同時要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杜絕“治標不治本”的訂正方法。對於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思考,決不輕易放過。

(4)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系統複習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在各種測驗中臨危不懼,瀟灑應對。靠臨時“抱佛腳”去應付測驗是無法真正提高學習成績的。

(5)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從思想上扭轉部分學生的觀念,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能主動養成積極的學習。

(6)教師應探索新課程教學模式,積極穩妥推進新課程改革。

數學調研報告 篇11

本年度主要進行了小課題《提高國小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的研究。此課題的研究我嘗試了將近一年了,我的學生觀漸漸地發生了轉變。現在我們大部分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那麼枯燥乏味,離我們並不遙遠,原來它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通過一個階段地實驗和研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我也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養成了勤學習、勤實踐、勤反思、勤總結的習慣,變得會教、善教,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數學活動的有效性明顯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回顧如下:

一、我的學習情況。

1、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力度。我認真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並通過對修訂前後的教材及教學用書進行對比,對教材編排有整體的認識,以促使自己更好地對教材進行駕馭、重組,落實大教材觀,促使自己能成為教材的創編者。只有對教材有個清晰的認識才能使組織的數學活動更具實效。在課題研究中,除了自己研讀以外,還與同組教師一起進行交流,記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 學校領導還為教師提供充分的條件,搭建平台,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鼓勵教師多學習、多思考。組織教師參加各級教研活動,在活動中,通過不懈的學習,讓教師對教學中產生的一些問題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改進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了數學活動的效度。

2、互動教研促課題發展。 課題實施以來,學校教研組開展了校本參與式研討,為教學進行互動教研,把在課題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來一起討論,正所謂人多力量大,想出師提供經驗交流與解決困惑的平台,促進了課題的發展。

二、階段性的研究過程 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研究順利進行着:

1、在課題研究中,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課題方案”以及有關練習設計教學的多篇文章。除了自己研讀以外,還與同組教師一起進行交流,記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並進行班班對比的形式,用不同的練習來進行教學,並加以比較,並作好記錄加以反饋。

2、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堂上教師更注重數學練習的設計,注重和諧、民主師生關係的建立,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經鬆,學得愉快。教師注重數學活動內涵的挖掘,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和探索,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較大的拓展;教師講究數學活動的組織。

3、基於對理論研究和認識,能夠把理論聯繫實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實踐,並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題實驗。這一階段公開探討 《分數的初步認識》、《旋轉與角》、《確定位置》等研討課,我們共同探討課內作業設計的策略和最佳方案,順利推進課題的研究。

4、積極撰寫論文和案例,所寫的論文和案例在市級評比中獲獎。

三、實驗成果: 通過這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研究,並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並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從教學效果看取得一定的成效。

1、明確練習設計的 6 個原則,並加以遵循和應用。

(1)科學性原則。練習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因而練習的設計必須符合《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要求,要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 。

(2)層次性原則。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去安排。

(3)針對性原則。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基礎這兩個方面去考慮,要克服不從客觀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練習的程度和數量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

(4)靈活性原則。的設計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練習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通過練習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勢所禁錮、所束縛。

(5)多樣性原則,練習的設計要注意到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機械重複性的練習,枯躁乏味,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總結出數學課內作業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要讓通過精心設計的數學課作業起到應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樣外,教師在設計時,還得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設計的目標要有針對性和合理性,能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讓他們通過探究、操作、交流、分析,獲得成功的喜悦。

(2)數學課作業要能促進學生自主、生動活潑地發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作業設計要難易合理,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3)課內書面作業的時間要控制在 10 分鐘左右,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在課堂上完成,儘量不要將課堂作業拖到課後去完成。

(4)作業的評價要有激勵作用,對學生的作業採取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彈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一些作業可以通過彙報會、展覽、比賽等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的成果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告訴別人,並在交流中產生成功感,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四、存在的不足

1、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缺乏針對性。

2、教師在研究課、公開課時不能很好的處理練習的多樣性和精煉性之間的矛盾,往往量有了,質卻忽視了。

3、教師自我評價和反思不到位,理論修養必須再加強。

4、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要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5、課題論文獲獎篇幅較少,還需深入反思與總結,勤練筆,勤思考。

五、課題研究展望

1.明確任務,加強考核。確保各項研究制度的落實,形成共同參與、主動研討的氛圍,使研究真正深入而有效。

2.進一步明晰研究目標,拓展研究內容,將研究點擴展到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案例研究和個案研究。

3. 要求實驗教師課前集體備課,課後個體反思,加強對自身教學行為和課堂提問質量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評價。

4.強化成果意識。如課題研究課、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評價體系,認真做好過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總而言之,課題研究工作經過將近一年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後期活動中,我們將進一步鞏固此次活動的效果,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落實活動的計劃。把課題與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前段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大膽創新、勇於開拓,進一步將研究推向深入。

數學調研報告 篇1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作業出錯的原因主要是學生感知缺乏整體性、注意缺乏全面性、記憶缺乏持久性、思想缺乏深刻性。另外,教師方面有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講授缺乏嚴密性、提示缺乏指導性、作業佈置缺乏針對性。

在教學工作中,反思我們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經常是同類的,有些錯誤學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學生一道題目需要訂正好幾次才能訂正好,對於這些錯誤,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並能透過錯誤發現有關問題,在錯誤上面做些文章,就可能變“廢”為“寶”,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但長期以來,對待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我們缺乏“主動應對”的新的理念和策略,導致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相同的錯誤屢犯不止,學生學習時間無效流失,影響教學質量。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將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根本任務。

當前義務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不良的環境和不健全的後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學生產生學習困難。在相當多的地方,“學困生”的比例要超過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生源覆蓋面大,但部分學生家庭環境複雜,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帶着或學習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學生從不同的教學點湧進了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上三維目標的實現。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引導,讓老師愛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特別關愛“學困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探索和完善我國“學困生”健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績效中有愛迪生。”轉化一名“學困生”不亞於培養一名優等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期實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有助於每位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有助於培養教師教育智慧並實現專業化成長。

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斷的發展和深入,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他是英國的一位眼科醫生,源於他在工作中發現了“詞盲現象”;贊可夫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差等生;佈德威克、韋納等人研究“學困生”的失敗歸因特徵;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缺乏與自我概念的消極,布魯姆認為“學困生”學業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備受關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馬加爵事件後,國內大部分學校也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諮詢室等,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21世紀,國際競爭將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關係到對現在和未來人才資源保護的大問題。在國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開始重視對“學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以後。戴湘華、吳祥幀、王鐵軍、徐仁德等人對差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經驗型或分析型研究。鍾啟泉以國外差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依據,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揭示現代差生概念的內涵,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方略。迄今為止在各級、各類書刊上發表的關於“學困生”的文章大約有千餘篇,如桂林市西山國小《“差生”的研究與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華縣羅埠鎮中心國小《關於優化國小數學“學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環縣外淌國小《國小數學“學困生”不良心態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等,他們的這些研究為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他們未能就其深層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未能對學生這一本體從心理角度做出對策思考。從我國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現狀看,理論研究多於應用探索,口號形式多於實踐實驗。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依據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和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課題立足於應用探索,立足於全面實踐,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對於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重大意義。本課題着手於途徑和模式的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將易於推廣,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教學體系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外,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就是傾盆大雨似的佈置操作性練習,弄得他們負擔過重,非但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落後。他主張對“學困生”在非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上下功夫。

1、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成員,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個性養成開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的、積極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發展,是對人的才智的一種發現和提升,而對於自身不太發達的某一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6、新課程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1世紀初的課堂教學新的要求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簡言之,就是學習困難生,即那些在智力、體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無任何後天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習慣差,學習吃力,不遵守紀律的部分在校生(參考北京師範大學蘇達禮教授的觀點)。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書中指出: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不良(學習差生)等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所區別。學習障礙即學習失能,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使兒童在聆聽、説話、閲讀、書寫、推理和數學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適應。學業不良即學習成績低下或落後,也被稱為“學習差生”,這是一個在教育領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狹義的學習困難專指學習障礙,廣義的學習困難包括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是指學生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出學習成績低下。

本課題所指的“學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學習動機,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這一定義比較接近學業不良的定義,是一種傾向於廣義的理解。“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一般是指經常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發展指轉化和提高的過程,是指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下,使其“自我正確的認知——自我積極的體驗——行為的自我引導——自我反思內化——自我品質形成”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對象

(一)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着重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實踐,力求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飽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堅實地邁向成功。

(二)課題研究對象

根據“學困生”界定標準,每個實驗教師選取5—10名“學困生”進行調查、訪談,並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類型、心理狀況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學困生”的類型

根據能力和個性兩個維度,“學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能力型困難:有些學生在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個性特徵指標為中等水平,堅持性較強,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暫時型困難:個別學生綜合能力尚屬一般,觀察力中上水平;個性特徵指標均在中上水平;但由於意外因素,諸如生病缺課、家庭變故或其它意外情況耽誤了學業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動力型困難:有些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個性特徵指標水平偏低(包括動機、意志、自我意識等),由於環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缺乏動力、缺乏自制力而導致學習困難。

整體型困難:思維、言語、數理能力差;動機、意志等水平低。

(2)“學困生”的成因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學困生”是由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或遺傳、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來説有認知能力缺陷、基本學習技能失調、動機情緒、個性。

③環境因素。

影響學習困難的環境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

從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社會來看,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風氣、社會規範與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會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家庭和學校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學校來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查找“學困生”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個“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2、“學困生”的發展策略研究。

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教師應讓“學困生”在愛與真誠的水乳交融之下,換其心,動其情,激其志,導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得到靈與感的昇華。

(1)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①對於暫時性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困難程度較輕,工作做得及時的話比較容易轉變,否則錯失良機會發展為穩定性的學習困難。必須抓緊時間找出最近影響學生的不良因素對症疏導。

②對於能力型困難學生,能力較差是他們學習主要障礙,而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並不低,重點在於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認知障礙和技能障礙來指導訓練,並讓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③對於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關鍵在於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④對於整體性困難的學生來説,則需全面指導,特別是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2)傾注愛心,以心換心。

① 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係是基礎。

② 鼓勵善待“學困生”,培養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動其情是關鍵。

(3)在具體的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效。

“學困生”在學習中經常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和自信。教師要為“學困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習上的成功。

① 在課前預習中指導“學困生”。

② 學生當主角,讓“學困生”上台“多唱戲”。

③ 練習分層設計,作業彈性佈置。

④ 自批互改和訂正獎勵制相結合。

3、如何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研究國內外各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著作、論述、演講等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科學、更豐富、更有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困生”轉化方面的有關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掌握“學困生”轉化的實際進行情況,在調查研究法的幾種類型中,我們較多采用個案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教育觀察法

觀察是發現科學原理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前進。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尋求促使”學困生”轉化的最佳途徑。

4、行動研究法

強調研究過程中人的參與性,師生都在研究過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廣泛接觸交往,達到傳輸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諧境界。

5、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總結出研究的得失,提煉出新的理論觀點。

數學調研報告 篇1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將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根本任務。

當前義務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不良的環境和不健全的後天教育致使大批的學生產生學習困難。在相當多的地方,“學困生”的比例要超過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我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生源覆蓋面大,但部分學生家庭環境複雜,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帶着或學習困惑、或品行困惑、或心理困惑的學生從不同的教學點湧進了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上三維目標的實現。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因素,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引導,讓老師愛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學生的心靈,特別關愛“學困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探索和完善我國“學困生”健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模式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績效中有愛迪生。”轉化一名“學困生”不亞於培養一名優等生。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以期實現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有助於每位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成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有助於培養教師教育智慧並實現專業化成長。

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有不斷的發展和深入,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他是英國的一位眼科醫生,源於他在工作中發現了“詞盲現象”;贊可夫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差等生;佈德威克、韋納等人研究“學困生”的失敗歸因特徵;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缺乏與自我概念的消極,布魯姆認為“學困生”學業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不正確的學生觀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造成的等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備受關注。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人一生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馬加爵事件後,國內大部分學校也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諮詢室等,加強了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21世紀,國際競爭將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關係到對現在和未來人才資源保護的大問題。在國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開始重視對“學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視是在1978年以後。戴湘華、吳祥幀、王鐵軍、徐仁德等人對差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經驗型或分析型研究。鍾啟泉以國外差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依據,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分析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揭示現代差生概念的內涵,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方略。迄今為止在各級、各類書刊上發表的關於“學困生”的文章大約有千餘篇,如桂林市西山國小《“差生”的研究與教育策略》的研究、浙江金華縣羅埠鎮中心國小《關於優化國小數學“學困生”策略的研究》、浙江省玉環縣外淌國小《國小數學“學困生”不良心態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等,他們的這些研究為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他們未能就其深層原因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未能對學生這一本體從心理角度做出對策思考。從我國當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現狀看,理論研究多於應用探索,口號形式多於實踐實驗。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依據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和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課題立足於應用探索,立足於全面實踐,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對於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重大意義。本課題着手於途徑和模式的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將易於推廣,而且能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教學體系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訓練外,同時還要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對待“學困生”的辦法就是傾盆大雨似的佈置操作性練習,弄得他們負擔過重,非但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使他們更加落後。他主張對“學困生”在非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上下功夫。

1、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成員,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從個性養成開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入一個自主的、積極的、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他們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發展,是對人的才智的一種發現和提升,而對於自身不太發達的某一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6、新課程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21世紀初的課堂教學新的要求是——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相關概念的界定

“學困生”,簡言之,就是學習困難生,即那些在智力、體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無任何後天因素的影響,導致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習慣差,學習吃力,不遵守紀律的部分在校生(參考北京師範大學蘇達禮教授的觀點)。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書中指出: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不良(學習差生)等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所區別。學習障礙即學習失能,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使兒童在聆聽、説話、閲讀、書寫、推理和數學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不適應。學業不良即學習成績低下或落後,也被稱為“學習差生”,這是一個在教育領域用的最多的概念。狹義的學習困難專指學習障礙,廣義的學習困難包括學業不良。學業不良是指學生的智商在正常範圍內,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表現出學習成績低下。

本課題所指的“學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具有一定的學習動機,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這一定義比較接近學業不良的定義,是一種傾向於廣義的理解。“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一般是指經常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發展指轉化和提高的過程,是指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下,使其“自我正確的認知——自我積極的體驗——行為的自我引導——自我反思內化——自我品質形成”的過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均得到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對象

(一)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着重通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實踐,力求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飽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他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堅實地邁向成功。

(二)課題研究對象

根據“學困生”界定標準,每個實驗教師選取5—10名“學困生”進行調查、訪談,並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學困生”的類型、心理狀況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

(1)“學困生”的類型

根據能力和個性兩個維度,“學困生”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

能力型困難:有些學生在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等智力方面不足;個性特徵指標為中等水平,堅持性較強,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暫時型困難:個別學生綜合能力尚屬一般,觀察力中上水平;個性特徵指標均在中上水平;但由於意外因素,諸如生病缺課、家庭變故或其它意外情況耽誤了學業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動力型困難:有些學生綜合能力一般;個性特徵指標水平偏低(包括動機、意志、自我意識等),由於環境或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缺乏動力、缺乏自制力而導致學習困難。

整體型困難:思維、言語、數理能力差;動機、意志等水平低。

(2)“學困生”的成因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

①生理因素。

有些“學困生”是由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或遺傳、生化因素造成的。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概括起來説有認知能力缺陷、基本學習技能失調、動機情緒、個性。

③環境因素。

影響學習困難的環境因素可能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個層面。

從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自身的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社會來看,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風氣、社會規範與文化等社會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會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家庭和學校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從學校來看,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查找“學困生”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交互起作用,每一個“學困生”的具體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2、“學困生”的發展策略研究。

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每位教師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教師應讓“學困生”在愛與真誠的水乳交融之下,換其心,動其情,激其志,導其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得到靈與感的昇華。

(1)根據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

①對於暫時性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困難程度較輕,工作做得及時的話比較容易轉變,否則錯失良機會發展為穩定性的學習困難。必須抓緊時間找出最近影響學生的不良因素對症疏導。

②對於能力型困難學生,能力較差是他們學習主要障礙,而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並不低,重點在於幫助他們分析具體的認知障礙和技能障礙來指導訓練,並讓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③對於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關鍵在於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④對於整體性困難的學生來説,則需全面指導,特別是進行個別補救教學。

(2)傾注愛心,以心換心。

① 建立平等友愛的師生關係是基礎。

② 鼓勵善待“學困生”,培養自信心是根本。

③ 以真動其情是關鍵。

(3)在具體的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效。

“學困生”在學習中經常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動機和自信。教師要為“學困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習上的成功。

① 在課前預習中指導“學困生”。

② 學生當主角,讓“學困生”上台“多唱戲”。

③ 練習分層設計,作業彈性佈置。

④ 自批互改和訂正獎勵制相結合。

3、如何引導社會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研究國內外各方面對“學困生”轉化的著作、論述、演講等文獻資料,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科學、更豐富、更有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困生”轉化方面的有關事實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掌握“學困生”轉化的實際進行情況,在調查研究法的幾種類型中,我們較多采用個案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3、教育觀察法

觀察是發現科學原理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會有前進。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尋求促使”學困生”轉化的最佳途徑。

4、行動研究法

強調研究過程中人的參與性,師生都在研究過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彼此廣泛接觸交往,達到傳輸情感互相教育、自我完善的和諧境界。

5、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的實踐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終總結出研究的得失,提煉出新的理論觀點。

六、課題實施步驟

本課題採用整體設計,分段實施的方法,在每一研究階段結束前,運用評價手段檢測實驗的效果。本課題研究採取邊研究、邊實驗、邊總結的研究方式。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 20__年3月——20__年8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課題,明確分工。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明確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並設計最終的成果。

3.對參加實驗的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習慣和家庭背景情況等做調查,並建立檔案,為實驗後期測試做對比參考。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 20__年9月——20__年7月

1.研究“學困生”身上以往的特點,分析造成“學困生”的成因,為研究確定方向。

2.實施課題研究方案,以課堂教學為依託,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以課外交流為渠道,用真情和賞識眼光調動“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

3.中期總結: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好總結,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方案,總結可操作的教學程序。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 20__年7月——20__年8月

1.根據實驗目標,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查、測試、分析,得出結論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為結題做準備。

2.實驗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課題的研究推廣計劃。

七、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理論類成果

(1)參與研究課題的教師撰寫研究論文,並彙集為《“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彙編》。

(2)撰寫《國小數學“學困生”發展策略的研究》的課題研究報告。

(3)有關專家進行專業鑑定、論證。

2.實踐類成果

(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得以提高,兩極分化現象有效控制。

(2)課題組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用實際案例、報告、論文、經驗總結等開展一系列展示、座談等研究活動,並進行大面積課題延伸、推廣活動。

八、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主持人:劉豔 全面負責課題的規劃與實施工作。

主要成員:金紅娟、史慧嫻、楊智霞、周慎鋭、龐春慧、李惠敏

負責對課題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實踐工作。

其他成員:郭荔、張慧、楊漫漫、朱景、胡涵、劉洋、劉子靜、丁玲

劉紅英、張莉鬆、趙淑娟、李林勝、朱運發、朱營娟

進行“學困生”的個案研究,為課題實施積累素材。

九、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都是課題的骨幹成員,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課題組研究成員都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線教師,還有多人擔任學校年級教研組組長的職務,她們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業務能力較強,是本課題研究的主力。此外,她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和熱情較高,有着豐富的數字化教育的實踐經驗,近年來撰寫的相關論文有多篇發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或獲獎。課題組成員參與的課題有:原國家教委九五重點科研項目“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研究(1999年被批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20__年被批准)”、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子課題,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有校園網、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階梯教室等,所在單位圖書館內藏書近20萬冊,且與數學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圖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本項研究的需要。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全面深入地瞭解了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分別調研了學校的各個年級有關“學困生”的資料,完成了對課題可行性的論證與分析。我們還對校內師生進行問卷調查、聽課調研,認真剖析“學困生”出現的成因、類型以及發展策略等問題,做到研究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這些對課題的有效實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十、參考文獻

〔1〕王振宇.《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國小教育學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馬振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00問》.河南大學出版社,20__年

〔4〕鍾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__年

〔5〕周宏、高長梅、刑莉亞.《學校教育科研熱點研究全書》下卷.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9年

〔6〕柳斌.《學校心理教育全書》下.九洲圖書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7〕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__年

[8] 龔建蘭、王月美、張開明、施金峯. 《國小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課題方案》.中國小教育吧 , ZHONG_IAO_UE JIAO YU BA

[9]唐紅波.《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暨南大學出版社,20__年

數學調研報告 篇14

一、課題研究背景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片面強調數學的嚴謹性、邏輯推理的形式化,忽視數學的創造性;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習慣於單憑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綜合的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它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極為不利。

面對21世紀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種最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並認為學會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競爭與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和必然趨勢,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與人競爭、與人相處更是新世紀人生存的需要。

我們一貫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認差異,張揚個性,提高素質,這就勢必要丟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進行鍼對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分層教學模式。我們高二數學教學模式課題組對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進行了各種嘗試,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以數學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點評與小結。

分層教學是“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談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有三個前提: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不僅有數學認知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在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而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上能力的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的差異,這些差異無一例外地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進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也即LD,英語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學。只要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採取不同的對學生學習障礙的矯正策略,不同的學生都會有提高,或者説每個學生都可以建構起與自己能力相稱的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達到知識與能力雙贏的結果;第三,從新的教學觀看,高中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創造適合不同學生髮展的教學環境,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學生來適應教師所創設的單調的、唯一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中學生數學教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二、立論依據

研究目標:在數學教學中,實施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它是“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優化教育環境。

研究內容:前提條件:首先,從現狀看,我們高中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實際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基於學生達到會考水平的知識與能力層次要求,另一個是參加大學聯考,進入大學進行深造的要求。兩者都不可偏廢。這就要求教師對會考和大學聯考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是對會考説明的深刻領會,另一方面是對大學聯考説明的認真研究,作為高二數學教師,尤其要研究兩個説明對學生要求上的差異。

其次,學生與各個層次的要求如何對號入座?我們對學生屬於哪一種層次所要求的學生,應持有一種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動態的觀點。對於我們認為是屬於能參加大學聯考進一步深造的第一層次的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對於大部份學生來説,是處在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之間的學生,實際上也只有少數學生。對第二層次學生的把握,是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進行分層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生存在的學習障礙有一個大體的瞭解。然後研究各個層次學生存在的問題,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經驗總結法、比較分析法

研究過程:通過1、轉變教學理念,調整課程設置

2、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各有所得

3、變換輔導方式,培養自學能力

進行分層教學,並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創設多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諧地、理智地參與教學過程,這正是師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發揮教學整體效益的可靠保證。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慾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關鍵問題: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悦,從而激發了全體學生奮發向上的自信心,並對促進學生形成樂觀、頑強的心理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差生的轉變和提高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稱讚,促進了學校、家長、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的形成,從而優化了教育環境。改變了只抓少數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得到了落實。

創新之處:我們利用多媒體電腦向學生展示科技發展史尤其是數學發展史,讓學生意識到重要的問題歷來都是推動數學科學前進最重要的力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善於提出問題並表現出非凡的“提問”才華的人,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樂觀的。

四、研究基礎(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設備等)

李園中學是一所嘉定區的普通高級中學,對於第二、三層次的學生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師,更有有耐心的去關心、理解這一類學生,而且必須有奉獻精神去對待一些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1、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

2、題時書寫經常忽視關鍵詞語或數據,論證時邏輯混亂。

3、做作業速度太慢,時間拖得太久。

4、不願對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記憶。

5、不愛閲讀或閲讀理解能力差。

6、上課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不願進行思考,所提問題層次低。

以上均為我校存在學習障礙的表現。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利於不同的學生克服自己的學習障礙為目標而採取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增強了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融洽了師生關係,促進了良好學風和教風的形成與鞏固。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思想素質較高,但對分層教學意義和作用認識的不足。分層教學的決策和具體實施還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現實、更具體、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現優生不優,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層教學的模式仍有可改進或優化的地方。

我們分層教學模式的改革仍在實驗和實踐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在分層教學實踐中感到,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教師的負擔加重了,怎樣把教師的負擔也減下來,還應當繼續探討,也是決策者們應當探討的課題。

設備:多媒體、計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階段、最終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確定改革的指導思想,“立足會考,兼顧大學聯考,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的要求,並確定了“開齊基礎課,上滿提高課,落實活動課”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階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進行分層

第三階段:從高一開始對教學內容就進行分層次安排。在調整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變換了輔導方式。我們採取了“個別輔導,分類推進”的辦法。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為下次分層的實施,打下基礎,總結經驗。

最終完成時間:20xx年6月

最終成果形式:論文、研究報告

數學調研報告 篇15

課題研究的名稱:《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負責人:1037

課題研究的組成人員:

課題研究人所在單位:

課題研究的背景。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進行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首先要立足於低段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多數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採用全面有效地評價來激勵他們,才能使課堂學習高效,學生才能好學樂學。其次,針對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評價現狀,我們也存在許多問題,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新的教學理念和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如:評價方式單一,教師的霸權主義嚴重,學生之間缺乏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不能體現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評價不夠全面,注重對知識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情感與態度的評價;評價的激勵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抓住課堂預設之外,隨機出現 教學資源 做出有效的評價,更好地促進教學等等。

因此,作為一名低段的國小數學教師,更應該積極投身於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研究,加強理論學習,善於總結自己在數學課堂上有效的評價策略,以便有效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對 國小低段數學課堂評價策略的界定

課題的研究以《(20xx版)數學新課程標準》中的 評價理念 為指導思想。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 立足過程,促進發展 的課程評價,這不是僅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轉變。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技藝,在關注學生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更關注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通過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數學課堂評價策略,一方面能促進數學課堂中教學目標地高效達成,另一方面能解決一部分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困惑或困難。

因此,基於課程標準對課堂評價提出的要求、低段學生的特點和我們教師自身的特點,本課題緊緊扣牢新課程的相關理念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在教師原有知識結構及個人業務素質的基礎上,以國小數學課堂為主陣地,以課例為載體,通過課堂觀察、案例分析、實踐研究和總結經驗形成論文、教學反思等方面的教師自身的行動研究,來探究低段數學課堂有效的教學評價策略,從而提高國小低段數學教學的質量,建立起適合低段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策略。

理論原則

科學性原則。

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突出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

實效性原則。

從本校低段數學課堂出發,追求落實課程標準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可行性原則。

選擇的評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便於教學實踐的思考與把握。

發展性原則。

既要把握時代要求,反映出當下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追求,有需要在以後的的數學課堂中進一步反思與提升,做到與時俱進。

課題研究方法與活動方式

活動方式

數學調研報告 篇16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我縣抓住新課改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和科學實質,以期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尤其以安圖三中數學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為翹楚, 小組互動,六步達標 課堂教學模式已在全縣全面鋪開,我校也積極響應,首先在數學學科嘗試採用 小組互動,六步達標 教學模式。但小組合作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小組內缺乏有能力的組織者,不會進行合理的分工,不知道怎麼進行合作學習,有的甚至不知道小組活動的目標是什麼國中數學課題開題報告(3篇)國中數學課題開題報告(3篇)。目標不明確原因一個可能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教師對目標描述的不夠清楚。教師也缺乏適當的組織和指導,所以六步教學通常只能完成四步或五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 國中數學有效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 的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改變小組合作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熱鬧,不求實效的現象。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成績。本課題的研究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題關鍵概念界定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即 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也就是説小組內的成員是由性別不同、性格不同、成績不同的學生組成的,從而使小組間的整體素質相仿,差別不大,具有可比性

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即: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國中數學課題開題報告(3篇)工作報告。、把交流與合作能力視為當今學生必需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我們要儘可能多地開展生生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家長學生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促進學生間、師生間、親情間的感情交流,融洽人際關係,促成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探索出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方式和策略。

通過本課題研究,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實驗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課題研究內容

本課題重點解決教師在學科探究活動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與交流。

《國中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方式的研究》的課堂操作流程。

(1)教師設計合理的預習內容,它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提前一天把預習反饋內容給學生。

(2)教師精心設計出合理的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目標閲讀教材,獨立完成要達到目標而提出的問題,弄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

(3)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在上一環節中遇到的不懂的問題,小組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梳理出疑難問題的答案,若仍有些問題不能解決則由小組長整理好,準備在下一環節講解質疑中提出來共同解決

(4)學生講解質疑,教師恰當點拔。對各小組合作交流中存在困惑不解的問題由其他組來講解,共同探討,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表達問題、展開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教師做適當的點拔,破解迷團

(5)鞏固練習,互幫互助國中數學課題開題報告(3篇)工作報告。以小組為單位,採取 一幫一 的互助方式,讓學困生逐步提高,儘量轉化學困生。

(6)達標檢測,綜合評價。最後通過典型的習題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逐漸改進。本環節採取小組互批的方式進行,公平、公正、公開。

課題研究的方法

具體研究方法有:

個案研究法:通過對典型課例的分析,尋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加以整理,逐步完善。

經驗總結法:依據教師在教學中的經驗事實、分析、概括、篩選、總結出教師在科學探究中,指導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的方法策略。

問題探討法:根據學生合作交流中共同存在的問題,組織實驗教師進行探討,總結出有效的方法與策略。

數學調研報告 篇17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和目的

數學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發展方向有極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的教學,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概括、和應用是順理成章的。而化歸思想又是數學思想的一大主樑,也是必須要受到重視的數學思想。

在教學中到處藴涵着化歸思想,教師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藴涵的轉化因素,讓學生體驗運用化歸思想能夠使問題簡單化。培養學生的轉化意識,使學生初步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可以為以後的學生的中學數學打下基礎。

本課題的基本內容、重點及難點

本課題的基本內容是要了解什麼是化歸思想?及化歸有哪些具體的思想方法?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及問題來進一步的探討、分析及運用化歸思想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掌握化歸思想方法.

化歸思想作為數學思想的一大 主樑 體現在整個數學的教學及學習中,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選擇合適的化歸思想方法是本課題的重點內容.但是如何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選擇正確的化歸思想方法則就是一個難點問題.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或技術路線)

論文提綱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科技及經濟發展成熟的標誌是數學化,因為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運用。所以在現代進行的數學教學中加入數學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須的。

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化歸思想是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論文會繞着下面的幾點來展開對化歸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紹化歸思想的概念,並進一步的討論其實質及轉化過程.

(2) 討論運用化歸思想的意義及其作用

(3) 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來探討分析及運用化歸思想,

(4) 通過對化歸思想的探討研究進一步運用到具體的實際問題中.

[1]張奠宙 過伯祥 《數學方法論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崢 楊之 《 化歸 芻論》 數學教育學報20xx.10(4)

[3]楊世明 《轉化與化歸》 鄭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亞 《數學與猜想 》 科學出版社1984

[5]M.克萊因 《古今數學思想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6]沈文選 《中學數學思想方法》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7]謝廷楨.國中效學應滲透的效學思想和方法[j].山東教育(中學版).1996.(2~4) 49 50.

數學調研報告 篇18

課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學生數學作業現狀:

我校位於市郊,近些年來,本學區的大部分優秀學生都上了民辦學校,留下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習慣性都非常差,給我們的常規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習難度的加大,學生的作業情況變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學生作業有空題現象,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作業純屬搪塞,有的甚至隨意寫上一些阿拉伯數字或無人認得的符號作為答案來應付老師,更有的是極少交作業或根本不交作業,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種種現象表明,我們的數學作業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只是過場戲而已,根本談不上鞏固提高與創新,作業的有效性很低,與新課程的要求 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相差甚遠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領導及老師們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敍的複習、新授、鞏固、佈置大量課後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數學學習的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鑑於此,我們的課題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設計、合理佈置作業,能使學生鞏固、內化學得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對教師來説,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信息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from 數學市級課題開題報告範文精選3篇來自本站 end#況,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今後教學活動的組織或者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

針對我校實際,本學期教導處提出 以作業為抓手,採取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多補救 的教學策略.因此,開發與利用適合校情、學情的數學作業,對深化我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省內外此課題研究現狀

(1)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實現 輕負擔、高效率 ,這一相關課題越來越備受省內外教育者關注..如西安鐵一中學的 國中語文作業有效性研究 ,雖然學科不同,但有許多可借鑑的地方。

(2) 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也是本課題的研究點,它關注的是教師怎樣 設計 、如何 有效 ,這也是當前教師繼續教育 命好題 的研究需要.

(3)通過有效作業的實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學情的作業模式,已成為省內眾多學校教改的熱點.如: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洋思中學的堂堂清,側重的都是練得精到,練得有效. 我市部分學校均開發適合自己校情的導學案,其中就有作業設計。

課題涵義的界定

數學作業:是教師佈置的用於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數學學習,檢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反饋教師的教學情況的一種手段.

有效的數學作業:是指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的效度 (質量)有效地提高.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ev9j4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