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課堂教學改革反思

課堂教學改革反思

教學改革使得教師們重新審視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下面是有20xx課堂教學改革反思,歡迎參閲。

課堂教學改革反思
20xx課堂教學改革反思範文1

伴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春風,廣大國小英語教師以先進的理念為指導,以《英語課程標準》為目標和方向,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中去,上了一大批經典課、優質課,積累了一些很好的經驗,這些都使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但細細品味這些優質課,總感覺這些課只是教師精心準備、上了又改,改了又上的示範課。筆者感覺,這樣的課,是教師設計好了一個個教學環節等着學生往裏鑽,這樣的課,沒有了自然生成,沒有了生命湧動,有的只是熱鬧的課堂、流暢的教學設計。以這樣的課為目標、為示範,使我們對課改的真正執行有了一些擔心。

一、多了師生互動,少了自然生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是一段共創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歷。這裏應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情的表演;這裏可以沒有語驚四座的回答,但不可以沒有情感的真實流露。一位教師為了操練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設計了一個“追圈”遊戲。活動開始,教師先提問“What would you like?”學生回答:“I’d like some milk.”教師就給他一個milk的頭飾,然後請回答過問題的幾個學生走到講台前圍成一圈蹲下,一學生在圈外,蹲着的學生問:“What would you like?”圈外的學生一邊沿着圈跑,一邊回答“I’d like some bread.”那麼戴有bread頭飾的學生就必須迅速起立並追趕圈外的學生,一圈以後沒有追到,他就代替圈外的學生繼續轉圈。這樣的活動幾輪進行下來,學生一個個笑逐顏開,但這樣的參與,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參與,沒有喚起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而且,這樣的活動,只是為活動而活動,是機械性的操練,是為操練而操練,沒有考慮到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的交際性,試想:“What would you like?”和跑圈回答之間有什麼聯繫?在大班額教學形式下,這樣的課實際操作效率又有多高?這樣的課,氣氛是熱鬧的,學生是興奮的,但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知識呢?

二、多了鼓勵評價,少了客觀公正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主張教師多鼓勵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有思考的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於是乎,我們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嗨,嗨,你真棒!”“你真聰明!”“棒極了!”的表揚聲。如有一位教師在講解句型“It tastes good.”時,首先自己拿起一隻橘子,邊剝邊嚐了嚐,然後意猶未盡地説:“Oh,it tastes good.”然後,讓學生也來嘗一嘗,説一説。自然,有些學生説得很好,表演得也很好,也贏來了教師的表揚和小獎品,贏來了聽課教師的一片讚歎,於是學生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熱鬧非凡,不知是教師沒有留意,還是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並沒有及時糾正某些學生的發音錯誤。我也發現還有很多學生因為沒有嚐到水果,沒有爭取到發言的機會和小獎品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太沒意思了!為什麼老師沒有點到我?”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堅持正面引導,這本沒有錯,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是:一節課如果總是“你真棒”之類的表揚語,把表揚當作一種公式,那這種表揚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嗎?教師隨意的、主觀的評價能否讓學生感到評價的公正?是否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多了小組“合坐”,少了合作討論

新課標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而如今課堂上經常出現形式上的小組“合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而且無論什麼課都用,好像用得越多,新課標的精神就貫徹得越好。如,一位教師在上My home這一課時,通過大量的鞏固操練,學生顯然已基本掌握了教學內容,接下來教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design your home”的教學環節,教師旨在通過活動,讓學生靈活地將所學內容貫徹、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可是,由於教師沒有做很好的鋪墊和示範,為了所謂的“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英語的氛圍”而沒有一句漢語的解釋,結果學生在活動時,由於目的不明確、操作不到位而使得活動很凌亂。討論時,各説各的,到最後,由於時間關係,教師只好請個別學生做小組彙報,在大多數學生還沒有操練的情況下將這個活動匆匆收場,一個獨特的設計就在匆忙、凌亂之中結束了。這種合作學習只是為優等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台,而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討論,就會出現合作的效應。合作的動機和責任是合作學習,不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一種實際意義的學習方式。

其實,觀摩課也罷,示範課也好,都不是無懈可擊的完美課,因為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天衣無縫的課讓人有高處不勝寒的膽顫,因為課堂是動態生成的;無懈可擊的課又讓人覺得遙不可及,因為教學永遠是無法一一預見的;標新立異讓人也覺得無能為力,因我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我心中的公開課、優質課、應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一段情感交流過程,是一種對生活的體驗過程。是一次智慧的火花相撞昇華的過程。它可以不花哨,但一定不可以失去趣味;它可以不新奇,但一定不可以失去創新;它可以不熱鬧,但一定不可以失去激情。

20xx課堂教學改革反思範文2

經過半年的學習和思索,加上平時與同事們的交流、探討,我對“構建理想課堂”的課堂教學改革有幾點的感悟和疑惑。

感悟之一備課、授課方式的轉變。

通過“五環節”備課、上課,可以讓自己的思緒在筆尖滑動,把自己的教學設想融入到課堂中。真正體驗課堂教學的快樂,特別當你的“心血”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展示,而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時,那種別樣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看了一位老教師的備課,他在自己反思中這樣寫道:“真沒想到學生們的積極性這麼高!看到學生們學的快樂,我也感到高興。”當看到這時,我想了好長時間!

感悟之二學生的參與度。

“五環節”上課,我漸漸懂得了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預設程序的再現,更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全員參與。在我的英語課堂上,在學習每個模塊的語音時,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小組討論並用上所給的兩個單詞造句子(要求每位同學都説,有小組長檢查),例如學習dog和fox時,學生這樣説:I like dog and fox erday , a dog ate a small fox. Dog and fox are good friends.等等

感悟條之三是學生的練習。

理想課堂的“自主、合作、交流”,不在於它的有不紊,不在於它的流暢順達,而在於它是否真正地讓孩子練習和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

感悟之四知識拓展。

理想的課堂,能夠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與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留下空間。五年級英語的教學我認為有必要給學生們拓展以下比較簡單的語法知識,這樣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很有必要。

與此同時,在日常的聽課中,對教學中還發現了幾點問題和疑惑:

疑惑之一多了師生互動,少了自然生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是一段共創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歷。這裏應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情的表演;這裏可以沒有語驚四座的回答,但不可以沒有情感的真實流露。一位教師為了操練句型“What do you want?I want some…”設計了一個“追圈”遊戲。活動開始,教師先提問“What do you want”學生回答:“I want some milk.”教師就給他一個milk的頭飾,然後請回答過問題的幾個學生走到講台前圍成一圈蹲下,一學生在圈外,蹲着的學生問:“What do you want”圈外的學生一邊沿着圈跑,一邊回答“I want some bread.”那麼戴有bread頭飾的學生就必須迅速起立並追趕圈外的學生,一圈以後沒有追到,他就代替圈外的學生繼續轉圈。這樣的活動幾輪進行下來,學生一個個笑逐顏開,但這樣的參與,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參與,沒有喚起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而且,這樣的活動,只是為活動而活動,是機械性的操練,是為操練而操練,沒有考慮到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的交際性,試想:“What do you want?”和跑圈回答之間有什麼聯繫?在大班額教學形式下,這樣的課實際操作效率又有多高?這樣的課,氣氛是熱鬧的,學生是興奮的,但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知識呢?

疑惑之二多了鼓勵評價,少了客觀公正

理想課堂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主張教師多鼓勵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有思考的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於是乎,我們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嗨,嗨,你真棒!”“你真聰明!”“棒極了!”的表揚聲。如有一位教師在講解句型“It’s delicious”時,首先自己拿起一隻橘子,邊剝邊嚐了嚐,然後意猶未盡地説:“Oh,It’s delicious.”然後,讓學生也來嘗一嘗,説一説。自然,有些學生説得很好,表演得也很好,也贏來了教師的表揚和小獎品,贏來了聽課教師的一片讚歎,於是學生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熱鬧非凡,不知是教師沒有留意,還是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並沒有及時糾正某些學生的發音錯誤。我也發現還有很多學生因為沒有嚐到水果,沒有爭取到發言的機會和小獎品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太沒意思了!為什麼老師沒有點到我?”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堅持正面引導,這本沒有錯,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是:一節課如果總是“你真棒”之類的表揚語,把表揚當作一種公式,那這種表揚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嗎?教師隨意的、主觀的評價能否讓學生感到評價的公正?是否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疑惑之三多了小組“合坐”,少了合作討論

理想課堂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而如今課堂上經常出現形式上的小組“合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而且無論什麼課都用,好像用得越多,理想課堂的精神就貫徹得越好。我聽了一位語文教師的綜合實踐課——《我的家庭》,他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描述自己的家庭的環節,教師旨在通過活動,讓學生靈活地將所學內容貫徹、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可是,由於教師沒有做很好的鋪墊和示範,為了所謂的“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而沒有必要的解釋,結果學生在活動時,由於目的不明確、操作不到位而使得活動很凌亂。討論時,各説各的,到最後,由於時間關係,教師只好請個別學生做小組彙報,在大多數學生還沒有操練的情況下將這個活動匆匆收場,一個獨特的設計就在匆忙、凌亂之中結束了。這種合作學習只是為優等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台,而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討論,就會出現合作的效應。合作的動機和責任是合作學習,不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一種實際意義的學習方式。

最後套用一位老師的話:“我們要磨練於課堂,反思於課堂,發展於課堂。”

20xx課堂教學改革反思範文3

隨着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20xx年,我校以縣教育局有關精神為指針,在縣教研室的指導下,積極推行“學導為主,講練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徹底改變原有的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模式。使學生“學”的主體作用得到真正的體現和充分的發揮,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

新教改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改進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方法,課堂授課形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實驗班的學生基本上達到了“學會、會學、樂學”的目標。但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一、取得的成果

1.以新理念為主導,建立新型師生關係。傳統的“師道尊嚴”、“唯師是從”的思想觀念,極大地壓抑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我們樹立新的育人觀,對學生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給學生創造寬鬆的環境,消除學生心理壓力,充分體現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相結合,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

2.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隨時吸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集思廣益,相互討論。極大的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3.轉變師生的教與學的方式,注重了學生主體,發揮教師主導,引導學生主動發展,養成學生自主探究習慣。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擁有充分的學習、思考空間,讓學生“兵教兵、兵強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教學重點是研究學生如何“會學”、“學會”和“樂學”,避免了從前的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課堂上暢所欲言、思維活躍、爭先恐後的舉手發言,大膽展示。自學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強。

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在學生用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交流的同時,給予了適當的點撥、引導,並給予了學生在活動中的成長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信心進行研究活動。

二、存在的疑惑

1.學生的行為規範問題

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言堂”,開放、自主的“羣言談”使得學生有了“動”感,一切就變得隨心所欲,任意的、盡情地張揚,沒了任何秩序和規範。這種狀態表面課堂氛圍活躍,而導致的卻是教學效率的低下。如何“活而有序”顯得尤為重要。

2.評價機制問題

評價是什麼?是欣賞?是激勵?是導向?改革中,教師的確放下了架子,變“呵斥”為“呵護”了。學生的確身心愉悦了。但,僅僅靠“你説得真好!”“你太有才了!”就能激勵學生並取得效果嗎?

3.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問題

致力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目前教學改革的重點,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正是課堂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但,我發現自主、合作學習的形式多,實效少。有的小組合作僅限於對答案,沒有合作,沒有討論,結果你還是你,我還是我。有的小組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變成了學生説笑或玩耍的機會。

三、努力的方向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做為重點來抓,適時強化。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習慣,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此基礎上選擇好合作學習的時機,切實提高課堂學習實效。

2.注重學生的評價。

課堂評價從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入手,注重思維上的碰撞和認識上的飛躍。同時建立互助獎懲制度,表揚先進,促進後進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jgx4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