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重視農業科技 發展農村經濟範例

重視農業科技 發展農村經濟範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面對目前的國內外形勢,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後農業可否通過科技革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組成的課題組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

重視農業科技 發展農村經濟範例

發展農業科技的十項戰略對策

1.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

既積極推進改革,又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地域性、週期性、公益性的特點。一是優化專業結構,使產前、產中、產後三個環節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學合理,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產前,特別是產後的科技力量;二是優化佈局,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態類型區為基礎的新型科研組織體系;三是擴大開放,更多的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進資金和先進的設備、設施。

2.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

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形式的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在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下大力氣把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宏大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

3.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針對農業產業化對技術的需求,篩選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適當引進進行組裝配套,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推廣,並通過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大成果推廣計劃、星火計劃,大力推進農村的科技進步,積極引導東部鄉鎮企業上水平、上規模、出效益。

4.切實提高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能力。一是突出應用研究,努力解決嚴重製約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戰略性技術難題;二是抓好基礎研究與基礎性工作,為農業科技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特別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機理、雜交優勢機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與產業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農業高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四是要針對21世紀養活16億人口對技術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與技術儲備。

5.建立一個宏大的、高質量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幅度地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我國的人口多,主要農產品人均佔有量還很低,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大。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體系。

6.加速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新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應由研究開發、技術服務、科技管理和科技企業等部分組成。針對農業科技多頭管理、重複和分散的現狀,建立協調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分類重組,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機構。將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分為技術開發類、科技服務類和基礎公益類三大類,採取不同支持方式。技術開發類機構轉變為科技企業或進入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發展;科技服務類機構轉變為企業或實行企業化管理;公益類農業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項目和基地的形式給予支持。對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進行改革,建立隊伍多元化、運行市場化、形式多樣化的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民營農業科技企業,逐步形成國家、地方、企業、民營等多元化的農業科技體系,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擇優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培養一批世界知名的農業科學家。

7.抓緊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體系。

通過信息體系的完善,使科研單位更迅速方便地瞭解農業生產實踐對科技的需要,使生產經營單位更容易地瞭解和得到農業技術信息,促進科研面向生產、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8.抓緊建立農業標準體系。

儘快制定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在內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

9.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作為科研成果轉化和農科教結合的突破口。

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按照實現農業區域佈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指導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

10.增加科教興農的投入。

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各級政府、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特別要增加各級財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撥款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於重點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設。到20世紀末,使農業科技投入佔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

突出科教改革 重視三項任務

1.戰略重點和佈局

在科技項目發展上,不斷總結成就,尋找差距,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對重要農業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進行攻關。

"十五"期間的重點和佈局。"十五"農業科技工作,緊緊圍繞農業新階段對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產類技術的基礎上,特別強調有關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對技術的需求。擬着重突出以下幾個方面:(1)針對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對科技的需求,大力發展以大幅度提高單產和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的增產技術。(2)針對我國農產品品質較差的現狀,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品種結構,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為核心的優質技術。採用自主開發、引進、消化、吸收、轉化等多種途徑,儘快改變我國目前的農產品質量不佳的狀況。(3)針對提高農民收入、擴大內需的要求,發展以加速農業產業化為目標的高效農業技術,着眼於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開發新技術,開拓新產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4)21世紀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將是國際農業競爭的熱點,要針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大力加強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並加速實用化、商品化、產業化,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5)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公益性強的特點,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性建設工作,特別是農業、林業、水利、氣象等部門的長期定位觀測和基地建設,進一步強化動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等基礎性工作。開展以農機、節水灌溉機具、肥料、農藥、農膜為主的支農工業技術研究,為農村科技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條件。(6)發展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環境為主的林業科學技術。開展生態林業、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荒漠化綜合治理。(7)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以改善環境為主題的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體系。(8)針對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發展區域性綜合配套技術。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優勢,促進全國農業快速、持續、均衡發展。為提高西部大開發的起點,"實施農科教戰略西進緊急行動"。

中遠期戰略重點。(1)充分利用生物的遺傳潛力。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性好的動植物新品種,重視資源與環境問題。(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護和有效利用水資源。今後,應因地制宜地加強灌溉農業、節水農業、雨養農業和旱地農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的配套技術研究。(4)食物安全、國人營養和健康。(5)提高科學種植與養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化,增加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禦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動植物綜合生產力。(6)改進農產品加工、儲運技術,大力發展農產品保鮮、加工、儲運、包裝、銷售和綜合利用等技術,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技術保證,尤其要重視發展飼料工業和食品工業。(7)關注轉基因動物和植物的研製和生產,使我國農業緊跟世界高科技先進水平。此外,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農業等也都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方向。(8)針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管理水平的實際,利用信息社會即將到來的有利時機,把農業生產中的"軟件"部分,特別是管理水平提升到應有的高度。

2."十五"期間體制改革問題

改革的指導思想。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以結構調整、機制轉換、人才分流、制度創新為重點,從農業發展的需求和農業科技自身發展的特點出發,調整農業科技力量的佈局,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進發展。

轉制改革的方案設計框架。農業科研機構轉制將按照分類指導,抓大放小,適當歸併,促進發展的思路,積極有序地推進。

分類指導。目前對農口不同類型的科研院所,應根據其不同特點,進行院所定位,分類指導。對從事農業、林業、氣象、水利水文資源、生態環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災減災、節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術等公益性研究及應用基礎性研究的科研機構,按非營利性機構的機制進行運行和管理;對從事成果推廣、技術諮詢、信息服務、專業培訓、分析測試、質量標準等的科研機構,要轉變為實行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或中介機構;對具備研究開發優勢並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或具備產業開發能力的科研機構,要轉為科技性企業或進入企業。

抓大放小,適當歸併。根據未來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單位專業結構分佈情況,應在專業重組,結構調整的基礎上,重點依託綜合性科研機構,穩住一支高水平、精幹的農業科研隊伍。保留若干個研究院,按非營利機構運行,由中央管理;歸併若干個科研單位,按非營利機構運行;若干個科研單位轉為企業;若干個科研單位轉為中介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若干個科研單位進行結構性調整並轉化。

促進發展。通過改革,進一步促進科研院所的結構調整和機制轉變,同時,配套進行人事制度、分配製度、財務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創新,逐步建立起有利於農業科技發展,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有利於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的新型農業科技體制。

組建和完善國家、部、省(市)級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高科技園示範區、開發區、高科技集團等。近期將主要依託農口各部門的直屬研究院所,聯合有關院所、高校,通過組建國家級或地方級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高科技園示範區、高科技集團等科研機構,集聚農業最優秀科技人才,圍繞關係農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聯合攻關和技術創新,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3.在科技的使用上進行革命性變革,重視發揮科技的綜合作用,藉助綜合國力,深層次地改變農業生產的重大機制問題。

由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由於我國食物資源的豐富多樣和人口眾多,通過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類食物的資源成為人的食品以及創造出新的食品種類,其革命性變革的巨大作用將是不可估量的。

由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機制轉向三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這是挖掘飼料潛力,增加我國優質飼料的重要途徑。

由傳統的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整個國土資源開發機制。我國廣大的丘陵山區、草地、海陸水面和灘塗都可發展各具特點的農業產業,特別是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可以開發出人類未曾有過的農業產業,前途不可限量。

由傳統的農產品簡單加工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製造業機制。使農產品在農村多層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現代化產業。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從以下九個方面的比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農作物品種

我國擁有豐富的品種資源,但在種質資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發掘利用,野生種、邊緣種優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術保存種質資源和人工創造新種質等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資源鑑定和品種資源工作體系也不夠完善。另外,在良種繁育體系與制度方面,不如發達國家規範化、科學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個體、器官或細胞水平上,相當於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術

目前我國的耕作栽培技術體系仍停留在常規耕作技術與經驗上,同國外開展的以計算機為主的規範化、定量化栽培比較,還有相當差距。在利用化學調節劑調控作物生長髮育方面,有的專家認為與國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與少耕理論風靡全球,而我國的土壤科學基礎研究還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後,世界先進國家的肥料利用率穩定在50%-70%,而我國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減產科技

據專家估計,我國植病生物技術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蟲行為機制、害蟲與寄主植物關係、害蟲與天敵間的生理、生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在農產品產後運輸、貯藏、保鮮、加工設施和技術也有很大差距。據估計,北京因糧食儲藏條件而導致蟲蛀、黴爛和其他侵害損失的糧食總和達500萬公斤。每年約有15%的生鮮果蔬損耗掉,直接經濟損失達兩億多元。

植物生物技術

目前國外的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程度相當高,形成產業的產品主要有:細胞和組織培養產業,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試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農藥,如蘇芸金桿菌;生物技術農產品;獸醫治療藥物和防治疫苗品;農用診斷試劑;家畜胚胎移植技術;單細胞蛋白;人工種子和胚芽等。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仍然較低,研究設備和手段,工業化生產還相當落後,生物產品商業化生產、產業化發展還不夠。

畜牧業科技

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水平只相當於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總體上落後10-15年。特別是在畜牧業基礎學科研究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較明顯。有些研究還幾乎是空白。

農田灌溉技術

瑞典、英國、奧地利、羅馬尼亞、法國等國的噴灌面積均已超過80%,美國、俄羅斯約為40%,美國微灌面積到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達到總灌溉面積的3%,以色列灌溉面積中約2/3為微灌,1/3為噴灌。我國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無論在材質、性能、自動化程度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自動控制設備方面差距更大。

農業機械化技術

從大量生產的現有產品來看,機具性能、質量技術水平,只相當於20世紀60年代國際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亦即落後30-40年。

在應用方面,農業機械化程度,機耕率為80%,機播率為77%,機收率為70%,而發達國家則全面實現機械化。

農業信息技術

計算機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僅有10多年的歷史,但從世界範圍看尚屬起步階段,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比較仍存在着較大差距,應用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目前,農業計算機應用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

林業科學技術

我國現有的林業技術水平同林業發達國家相比,至少落後20多年。科學技術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頃蓄積只有33.3立方米,遠遠低於我國森林總蓄積每公頃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國有林地面積只佔全部林業用地的50%,而美國為95%,瑞典為98%,日本為96%;我國的樹木利用率很低,樹林出材率只佔全樹的25%,而林業發達國家已從原來的全樹利用發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利用;我國每公頃森林年均淨生長量僅為2.7立方米,而德國是6立方米,芬蘭是4立方米,美國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啟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緊迫性

1.適應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於以育種技術和農業化學技術為主導的農業技術革命的帶動,到20世紀中葉,農業得到高速的發展。相應地,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導致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新材料、航空與航天、自動控制等現代技術的興起,使農業面臨啟動一場新的科技革命,並將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這次新的農業技術革命將導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再次振興。

2.再次振興農村經濟的客觀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生了兩次革命性進展。第一次是農業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順了農村的經濟關係,是農業生產力巨大的全面釋放,奇蹟般地快速達到農業生產的成倍增長,為終止我國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歷史創造了根本條件。第二次是鄉鎮企業的廣泛興起,使農村進行了歷史性的產業大調整,農村工業佔全國工業增幅的主要地位,開拓了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出路,把農民引向小康。這兩次革命性進展,已各持續了一段時間。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並將以突出科技為特點。

3.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方針、道路一些基本問題的客觀需要。

我們應着眼於以下幾個在20世紀尚未解決好的基本問題:

缺乏可靠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科學技術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業強有力的第一生產力,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時解決農業發展中面臨現實矛盾的客觀需要。

農產品質量差、農業效益低,是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它導致農民收入低,結構調整難。在"入世"之後,對農業的挑戰更為激烈,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將越來越顯露出來。在未來人口增長和需求多樣化進程中,資源和市場的雙重製約更加突出。鄉鎮企業技術推動的發展後勁不足。鄉鎮企業是農村非農產業轉移剩餘勞動力的主渠道,由於產品升級、佈局調整等問題,使其發展面臨轉折時期,難度較大,減弱了農村經濟實力,成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戰略思路和目標

1.戰略指導思路。要切實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根本方向,促進科技與經濟和市場的有效結合。堅持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的有機銜接和有效配置,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既要加速常規技術的組裝配套、大面積推廣,又要力爭使農業高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業或集團;既要抓好農業增產技術,又要加速發展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技術;既要造就一批學術帶頭人、高級管理人才,又要培養一大批農業科技企業家,並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2.總體目標。

"十五"期間要把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撐作為核心任務。

到2005年,使我國農業科技關鍵領域科技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短五年,科技在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氣象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35%、55%、55%和60%以上,農業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到2020年,農業科技的基本任務是:滿足食物安全的技術需求。為實現糧食總產達到六億噸、肉類總產6500萬噸,人均日攝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質75克、脂肪75克等目標,提供技術保障。

為農村經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為實現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達到小康提供技術與示範樣板區,帶動輻射面涉及全國範圍。

為農村國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為科學使用農業資源,發展新興產業,為基本控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提供技術與示範樣板區並輻射全國。

標籤: 範例 農村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4r9ne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