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21世紀的前十年,是杭州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重要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現代化是全市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實現“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目標的重要內容。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特制訂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一、“九五”回顧

“九五”以來,我市各級以“奔小康”總攬農業農村工作全局,切實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為“十五”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一)主體農業穩定發展,大宗農產品供給充裕。

“九五”期間,全市各級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農林牧漁全面發展,199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41.5億元。糧食生產保持了基本穩定,1999年全市糧食總產169.5萬噸。“菜籃子”生產不斷髮展,1999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08.5萬畝,肉、禽(出欄)、蛋、奶、魚、菜產量分別達到23.09萬噸、3833.47萬隻、5.68萬噸、3.86萬噸、8.65萬噸、203.07萬噸。大宗農產品供給充裕,結束了長期短缺的歷史。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九五”前四年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55.11億元,完成土石方18830萬立方米,建成錢塘江標準堤塘56.6公里。綜合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高,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建立現代農業園區99個,面積9.87萬畝。加快農機應用推廣,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64.41萬千瓦。進一步健全農機服務體系,提高農機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

全市綠化造林7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八五”末的61.9%提高到62.8%。農業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農業氣象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全市建成較為完善的氣象業務、科研和服務網絡。

(三)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

“九五”期間,認真組織實施《杭州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全市建成各類農產品基地437.18萬畝,興辦農業龍頭企業1626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0家。

茶、桑、果經濟特產穩步發展。茶葉生產連續五年增產增值,1999年全市茶葉總產量24915噸,總產值4.01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7478.6噸,產值3.3億元。全市蠶繭總產量8349噸。水果總產量13.07萬噸。

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加大優質良種、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1999年,全市引進糧油、蔬菜新品種129個,良種推廣面積470萬畝,良種覆蓋率在95%以上。

(四)深化企業經營機制改革,鄉鎮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1999年,全市共有鄉鎮企業10.9萬家,從業人員108.1萬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3.5%,完成企業總產值1468.88億元,“九五”前四年平均年遞增17.8%。外向型經濟持續發展,1999年完成出口交貨值167.7億元。個私經濟迅猛發展,到1999年,全市共有農村私有企業10.24萬家,完成產值751.7億元,佔全市鄉鎮企業總量比重51.2%。“九五”以來,全面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鄉鎮企業轉制工作,到1999年底,全市鄉村集體企業轉制面達96%。鄉鎮企業整體素質明顯改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有78只產品被評為市級以上名牌產品。

(五)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九五”期間,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大扶貧攻堅和幫扶工作力度,加快全市農村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到1999年底,全市除淳安外的區、縣(市)都實現小康,163個鄉鎮實現小康,佔全市鄉鎮總數的70%。1999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315.0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209元。

“九五”期間,我市農業農村經濟雖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主要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增產不增效、農產品賣難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還不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農業生態環境仍顯脆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先進適用農業科技在生產領域的應用不夠普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還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千家萬户小生產與市場缺乏有效聯接,農產品的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和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體系有待加強;農村城鎮化進程滯後於農村工業化步伐,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突出,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村剩餘勞動力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ht〗

(一)指導思想。

“十五”期間,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五中全會精神,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圍繞《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劃(1999-2010年)》確定的總體目標,突出階段重點,積極實施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形成產業優化協調發展的新佈局;堅持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完善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構建農業支持和保障的新體系;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的新機制,努力加快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二)基本原則。

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應堅持的六條基本原則。

一是增長速度、結構優化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以實施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主要措施,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從根本上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認真貫徹計劃生育、土地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係,保護和合理開發各種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的原則。充分發揮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積極加強與長江三角洲和中西部的技術經濟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的外向度。

四是堅持充分依靠科技的原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和鄉鎮企業,使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主的發展路子。

五是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通過政策傾斜和增加投入,促進生產要素和人才有序流動,加快西部山區和欠發達鄉鎮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六是堅持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建設同步推進的原則。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現代化建設的突破口,拓寬就業渠道,改善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

(三)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的總體目標。

——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全面增強。到“十五”期末,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300億元,年均遞增10%;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農業增加值達到130億元,年均遞增5%左右。

——農業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明顯提高。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到“十五”期末,種植業中,大田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調整到55∶45,養殖業(畜牧、漁業)產值佔農業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農業投入產出水平比“九五”明顯提高。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100萬畝高標準商品糧田;加大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完成錢塘江標準堤杭州郊區段的建設,水庫完好率提高到90%,全市增加蓄水量5000萬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5%,森林蓄積量達2500萬立方米;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到288萬千瓦,每公頃平均農機動力15千瓦,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60%。

——全面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進一步重視適用農業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每年引進、改良示範新品種100個以上。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全市50%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達到“五有”要求。“十五”期間分別培訓農民和持“綠色證書”的骨幹農民50萬名、5萬名。

——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十五”期末,鄉鎮工業年增加值達到415億元,年遞增12%以上。提高經濟外向度,出口交貨總值佔工業銷售產值的15%。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促進產業和鄉村人口向小城鎮集聚,農村城鎮人口的比重達到42%。

——農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保障體系更為健全。農民人均收入達到

5600元,年均遞增5%。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明顯見效。農民生活質量有明顯提高,恩格爾係數下降到0.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享受一項社會保險。

——現代化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到2005年,郊區和蕭山、餘杭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富陽、臨安、桐廬、建德進一步加快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淳安加快小康建設步伐。加大對中西部山區幫扶開發的力度,加快欠發達鄉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向現代化邁進的條件。

三、“十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實施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構築效益農業發展新格局。

“十五”期間,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實施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經濟效益。着力提高養殖業佔農業的比重。按照優質、高效的原則穩定發展生豬生產,形成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根據市場需求和自然資源條件,積極發展優勢畜牧品種。積極發展城市郊區奶牛業,提高乳品生產加工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保護和合理開發宜漁水面,在鞏固提高漁業現有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比重。建立完善畜禽、水產品儲藏、保鮮、加工體系。合理調整種植業區域佈局,積極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形成特色明顯的專業化、集約化的產業帶、產業區。糧食生產要按照穩定總量,改善品質,優化結構,調整佈局,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在保持全市175萬噸糧食生產能力,生產總量150萬噸左右的基礎上,壓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和品質差的糧食品種,大力發展優質作物品種,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適應發展養殖業的需要,積極擴大優質飼料作物生產。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城郊型旅遊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擴大設施栽培,穩定“菜籃子”生產,保障市場供應,豐富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東部平原要鞏固發展高效農業和外向型創匯農業,不斷提高生產的集約化水平。西部丘陵山區要加大資源的綜合開發力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後加工。

(二)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十五”期間,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級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機制,持續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到2005年完成水濤莊水庫和分水江水利樞紐的建設,加快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因地制宜興建一批中小型水庫,抓好渠系配套建設。發揮市場調節配置資源的作用,逐步推行業主經營機制,調整利益分配關係,探索資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市場營運模式。加快氣象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加快防洪減災的現代化決策系統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工程帶動,對全市中低產田(地)實行綜合治理和改造,提高全市農田的綜合生產能力。改造要推廣實行項目管理制,注重實施質量。繼續抓好多類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根據糧食生產型、多種經營型和設施栽培型的不同需求,完善設施裝備,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應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園區的科技含量。重視老魚塘改造,加大商品魚基地建設力度。加快農機化建設步伐,因地制宜引進、開發、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重點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完善農機服務網絡,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使全市農業生產條件比“九五”有明顯的改善,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有較大提高。

堅持長期穩定林業政策,深化林業經營體制改革,逐步實行森林分類經營,調整林業發展結構。把以發揮生態和社會效益為主的各類防護林和特用林劃為生態公益林,到2005年,全市建成生態公益林面積400萬畝。加快實施城市周邊綠化,改善生態環境。把以經濟效益為主的各類經濟林、用材林等劃為商品林,按照“誰開發、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參與商品林基地建設,滿足社會的經濟建設需求,到2005年,全市建成商品林基地面積395萬畝。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格局。

深入實施《杭州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圍繞主導產業,加大投入力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發揮資源優勢,堅持老基地改造和新基地建設相結合的方針,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培育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一起上,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擇優扶強,到2005年培育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0家,提高企業對基地和農户的帶動作用。依託主導產業和主要農產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以產地專業批發市場為重點,鄉鎮綜合交易市場為基礎,各類農貿市場為補充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培育發展農民中介服務組織和農民販銷隊伍,開通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促進農業與商貿業聯合,多形式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到2005年,農產品商品率提高到70%。加快農業質量標準的制訂工作,強化農產品標準的實施與示範。

“十五”時期要以培育農業龍頭組織為重點,大幅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宏觀指導,按照“扶大龍、興小龍、育新龍”的思路,積極扶持發展加工、市場、信息和種子種苗四類農業龍頭企業,增強對廣大農户的帶動。引導鄉鎮企業參與創辦龍頭企業,深化國有農林牧漁場、供銷社經營體制改革,轉型創辦龍頭企業,鼓勵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大户創辦龍頭企業,吸引外資創辦龍頭企業,到2005年,全市創辦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0家。正確處理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係,合理調整完善企業與農户的利益分配機制。積極探索農民與企業以產品和生產要素入股,採取多種方式合作、聯合,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切實增加農民從加工和流通環節獲得的收益。探索以訂單方式引導農產品生產,形成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格局。依託龍頭企業,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程度,開展農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引進國(境)外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及管理方法,積極發展外向型、出口創匯農業。

(四)廣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十五”期間,我市要進一步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堅持自主研究與引進消化相結合,成果研究與推廣應用相結合,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擴散速度,重點開發和推廣現代化集約種養技術,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增加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儲備,逐步形成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發展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支持科研院所參與興辦研究、開發、應用一體的農業企業,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先進技術產業集團。提高農業園區的科技應用水平,加快科技應用的更新。面向農業和農村,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穩定農技推廣隊伍。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性,鼓勵個人以技術要素入股參與開發經營。扶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與各類專業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服務,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擴大實用技術培訓範圍,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培訓體系,提高勞動者素質,造就一支掌握農業新技術的勞動者隊伍,提高農村基層管理幹部的專業技術水平。

(五)積極發展小城鎮和鄉鎮企業,優化農村經濟結構。

“十五”期間,按照城鄉一體、合理佈局、完善功能的原則,認真實施《杭州市小城鎮發展規劃》,重點發展7個縣(市)城和對區域經濟影響較大的中心城鎮,切實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比較完備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城鎮防洪、污染治理的現代化配套市政設施,加強以新能源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深化小城鎮綜合體制改革,擴大小城鎮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強化協調與服務功能,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工業和商貿小區建設,促進人口和產業向小城鎮集聚,增強小城鎮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功能。保護和改善小城鎮生態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文化衞生事業發展。

鄉鎮企業要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機構和內部各項制度建設,推進企業經營機制創新。加快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結合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運銷業。結合小城鎮建設,積極發展商業、飲食服務和旅遊等第三產業,積極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在現有基礎上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和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力度,逐步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到2005年,鄉鎮企業要創60只市級以上名牌產品。引導和培育特色優勢明顯、產品市場覆蓋廣的塊狀經濟。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政策環境,促進個私經濟健康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企業文化建設。

(六)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進一步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堅持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係,確立農户的市場主體地位。建立健全各業承包合同的管理制度,規範合同檔案,及時調處糾紛,組織合同兑現。在有條件的地方,繼續探索和完善土地、山林、水面使用權流轉制度,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以專業大户為主的規模服務。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完善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益分配製度。

繼續完善農村所有制結構,推進經營管理體制創新。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管好用活集體資金。通過開發資源、開展服務、開拓市場,拓寬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壯大集體經濟。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鄉村兩級集體經濟的管理組織和規章制度,盤活存量資產,化解不良債務。引導和規範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改善管理方式,活躍農村經濟,擴大農民就業。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制創新。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引導促進農村資金、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聯合,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綜合型、網絡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在生產經營中的組織協調作用。積極推進農村税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強農民負擔執法檢查。堅持和規範政務、鎮務、村務公開工作,完善決策民主制度。

(七)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切實加強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以“六好”鄉鎮黨委和“五好”村黨支部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配套建設,進一步把村委會、村經濟合作社、共青團、婦代會、民兵等組織建設好,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形成整體工作合力。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鼓勵和支持農民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業餘文體活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建立健全農村各項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

(八)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任務的如期實現。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農業農村改革和發展,要在穩定黨在農村基本政策的前提下,結合實際,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村改革。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各級財政要進一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思想,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重要地位,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上,經常研究和部署農業農村工作,加強工作指導,總結羣眾創舉,推廣先進經驗,認真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堅持依法治農,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着力提高執法隊伍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強依法行政。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嚴格按政策辦事,努力學習和掌握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農村工作的本領和方法,不斷提高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水平。

《[圖文]杭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x7q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