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HR管理 >

有效決策的七要素

有效決策的七要素

效率(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效率講的是把事情“做好”,而有效性講的是要“做對”的事情。對一個決策者説來,“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加重要。

有效決策的七要素

我們平時講“決策”,多數情況下只是指做出某個決定。彼得•杜拉克講的“決策”,範圍比我們平時意義上理解的要寬泛得多。根據杜拉克對“決策”的研究,決策包含了以下七個要素:

1.判斷決策是否必要

管理者做決策,就好像外科醫生決定是否要對病人進行手術一樣。外科醫生在決定動手術前,都會非常慎重,因為他們知道,外科手術不可能沒有風險,所以必須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手術。在決定患者是否需要手術時,外科醫生大都遵照幾條古老而有效的規則:1.如果疾病能夠自動痊癒,而且不會對患者產生什麼風險和巨大的疼痛,動手術是沒有必要的,而只需定期檢查。2.如果病情惡化或者有生命危險,而醫生又可以對這種病採取一些措施,那麼他就應該馬上給病人動手術,不僅要快,而且還要徹底。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手術存在風險,卻是必要的。3.第三種情況介於以上兩者之間,可能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病情既沒有惡化也不會危及生命,但是也不會自動痊癒,而且相當嚴重。這時外科醫生就要在機會和風險之間進行權衡。在這個時刻,他必須做出一個決策。正是這種決策才把一流的外科醫生和平庸之輩區分開來。這種外科醫生使用的基本原理同樣可以應用到決策上來。

2.對問題進行分類

如果一開始對問題的分類錯了,最後的決策也會是錯誤的。管理者遇到的問題一般可以分為四種基本類型:1.無論是在企業內部還是在整個行業中都比較普遍的事件;2.對於某個企業具有特殊性,但對於整個行業具有普遍性的事件;3.完全特殊的事件;4.看上去是特殊事件,但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首次出現的普通事件。除了完全特殊的事件之外,其它類型的問題都分別有其普遍性的解決方法。

完全特殊的問題非常罕見。事實上一個組織所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別人已經解決過的。所以,卓有成效的決策者要認真分析問題,判斷它究竟是普遍性問題還是特殊問題。如果問題是普遍性的,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

3.界定問題

界定問題是所有七個決策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也是最容易被管理者忽視的要素。一個卓有成效的決策者,總是首先從最高層次的觀念方面去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問題找對了,即使解決方法上有所失誤,這種失誤也可以得到糾正或挽救;但是如果問題找錯了,即使解決方案是對的,這個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借用醫學上的話來説,就是對疾病的診斷要正確。同樣,決策也必須要對問題先有一個正確的“界定”,然後“對症下藥”。

優秀的決策者並不會做很多決策,他們只做那些重要的決策。而且他們知道什麼時候必須做決策。在需要做決策的時候,他們絕不會舉棋不定,而是會馬上採取行動。優秀的決策者知道決策中最重要、最困難的地方並不在於做出決策本身,而是要確保所做出的決策的確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杜拉克舉了費爾的決策作為例子。20世紀初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總裁費爾做了四項重大決策,創造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具規模、成長得最大的民營企業。第一項大決策:貝爾電話公司必須預測並滿足社會大眾的服務需求,進而提出了“為社會提供服務是公司的根本目標”的口號;同時,費爾認為:為了避免一個壟斷性的公司被政府收購,唯一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公眾管制”。費爾不僅決定把實現公眾管制作為公司的目標,而且把這一目標交付各地區的子公司總經理,讓公司一方面確保公眾利益,同時又能使公司順利經營;第三項決策是建立了貝爾研究所。費爾認為:一個壟斷性的企業雖然沒有競爭對手,但是公司應該把將來作為對手。電信事業以技術最為重要,研究是“舊世界的破壞者”和“今天的否定者”;費爾的另一項重大決策是開創一個大眾資本市場,避免因為民營企業由於資金的問題而陷入困境。費爾的四項重大決策都是有針對性的,都是為了解決公司和他當時所面臨的問題。這些大決策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什麼是真正的、有效的決策。

4.判斷什麼是正確的決策

有的管理者在決策的時候,往往情不自禁地問這樣一些問題:老闆能接受什麼樣的決策?我知道財務人員不會喜歡這個決策,那麼我現在怎麼做才能迎合他們的心意呢?我知道這與我們長期以來相信的東西相矛盾,我們該如何慢慢地、在小範圍內起步,以免驚動太多的人?誰會喜歡這個方案?杜拉克認為:一旦受到了這種問題的侷限,決策將肯定會失敗。決策的出發點應該是“什麼是對的”,而絕不是“誰是對的”。

但是,這並不是説,妥協或者折中都是在決策中不可取的。實際上,妥協也有正確的與錯誤的之分。不管要做什麼妥協,只要一個方案能夠解決問題——儘管可能解決得不夠完美——這種妥協就是正確的妥協。如果妥協不能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就可能比不做決策更有害處。

5.讓別人接受你的決策

我們如果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決策,除非你的組織接受了你的決策,否則你的決策就是無效的,它只不過仍然是一個良好的意願而已。為了使一個決策發揮效力,應該從決策過程一開始,就考慮好如何使決策最後被接受。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的做法可能有借鑑之處。

遠在做出最終決策之前,日本企業的管理層在剛剛開始做決策的時候,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來讓人們接受他們決策。因此,組織中的每一個將要受到決策影響的人,不管是否贊成這個決策,他都會十分清楚決策的內容,也會為這個決策做好準備。這樣一來,管理層根本不需要遊説,因為人們已經十分了解這個決策了。

6.落實執行決策的具體行動

在採取正確的行動之前,決策還不能算已經完成。如果沒有把執行決策的任務和責任分配下去,並且為實施決策規定一個最後期限,制定決策只是一句空談,決策也只能算是一種希望。我們平時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況:公司請了某著名的諮詢公司,對公司的某個方面做出了一個決策。於是,公司鄭重其事地又開會,又發文,大張旗鼓地宣傳,公司領導也出面表態,對這項決策表示全力支持。然而,最後每個人都把關於這項新政策的文件束之高閣。

要想使一項決策有成效,就必須在決策過程的一開始就考慮需要採取的行動。確實,在把執行決策的具體步驟轉換成某些人的任務和責任之前,決策根本還沒有完成,這時,決策只不過是一紙空文。

將決策轉化為行動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誰必須瞭解這項決策?實施決策需要採取哪些行動?誰來採取這些行動?為了便於人們執行,這些行動應該採取何種方式?

7.根據實際結果對決策進行檢驗

即使是有效的管理者也可能做出不正確的決策。畢竟,每一個決策都有風險,因為它將現有的資源託付給不確定的、未知的將來。因此,決策做出後,還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一個重要決策的結果往往要在未來才能顯示出來,而且經常是在多年以後。所以,在決策過程中要注意跟蹤記錄並及時彙報有關信息,從而不斷用真正發生的結果檢驗決策者原來的期望。

當管理者做重要的決策時,他都應該把對結果的期望、以及希望實現的時間寫下來。在9個月或者一年之後,這位管理者應該把真正發生的結果同原來期望的結果進行比較,而且要持續地做這種比較,直到決策已經實施完畢。(黃建東)

來源:《中外管理》

標籤: 決策 要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hr/0env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