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十篇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十篇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1

中國近代史,就其主流本質來説,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羣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鬥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吧一個極度貧困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上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十篇

重視歷史和學習與研究,注意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這是中國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説過,“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他還多次發出過“學一點歷史的”號召,鄧小平也十分注意用歷史來教育人民,教育幹部,教育青年,他説過:我是一箇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歷史。“要懂得些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線的生力軍。為了勝利的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我們必須瞭解中國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應當瞭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對於我們來説,不論今後將從事何種專業工作,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都是很必要的。

所以説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對於中國大學生來説是必要的。

中國近代史主要是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瞭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

一、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懂得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開闢道路,認識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懂得了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瞭解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羣眾為救國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鬥的歷程及其經驗教訓;注意比較的主賣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政黨的政治方案,懂得了舊民族主義革命讓位給新民族主義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的原因;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

三、聯繫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國內外環境,瞭解到了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瞭解了實行改革開放和搞好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聯繫社會主義改造以後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進一步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四、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了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為了爭得民族獨立、自身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過長期的英勇頑強的奮鬥。正是這些鬥爭,粉碎了外國侵略者滅亡中國的圖謀,推動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先進的中國人曾經歷經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是,多次鬥爭的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敗,説明了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後,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鬥爭才走上了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勝利發展的道路。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2

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在80多年的時間裏,它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做了三件大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20xx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有力的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勝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這是歷史和人民做出的鄭重的正確的選擇。

通過系統的學習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好好學習的決心,我要為中國的崛起作出自己的貢獻,哪怕只有一點也可以。除此之外,我也更加堅定了加入黨的決心,要成為為社會,為社會主義作出自己一份貢獻的人!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及其光榮、偉大和艱鉅的事業。我們要增強憂患意思,居安思危,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充分估計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進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創造新的業績,切實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建設事業全面的推向前進。

作為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線的生力軍,我們大學生一定要牢記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繼承先輩們的優良傳統,自覺的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在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中等發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使命。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歷史的經驗昭示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的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二不懈努力、艱苦奮鬥,中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3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後,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們“知古鑑今”,教會了我們“以史為鏡”來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中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們中國人民最不能忘記這一段歷史,因為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繼續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着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嚴重入侵,面臨着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和研究近代史,每個中國人將會加倍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凝聚力在此激發。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鬥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期相比較——困惑與希望的交織,污穢與崇高的輝映,黑暗與光明的搏擊,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

中國人民是最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各族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英勇頑強地鬥爭,以數千萬先烈的犧牲為代價建立起來的。中國人民一直在勇往直前地進行探索,不屈不撓地抗爭,不斷進取,揹負着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們的東方大國重新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但歷史經驗又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中國必須國富民強,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才能真正地實現振興。而今天中國的改革和開放,注重經濟的發展,為祖國日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近代史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這一段歷史清清楚楚地讓我們懂得近代中國的演變。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到農民羣眾鬥爭和封建王朝的自救,從資產階級的改良與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從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與新中國的誕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開闢,中國的人民羣眾一直走在保家衞國、捍衞民族利益的道路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從此中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更是一部富民強國的探索史。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國力所限,中國的百年外交史幾乎變成了一部訂約、修約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條約也成為國人心中的一根刺。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多次遭到列強的侵略,而面對侵略,中國人民並沒有屈服,而是奮起抗爭,書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爭之歌。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專制統治;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價值,提出了人的個性解放問題;新中國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軌道。救亡喚起啟蒙,啟蒙為了救亡,民主與科學精神貫穿各個方面,影響整個時代,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百年來,我們在曲折中摸索着前進。但我們中國人們英勇頑強的鬥爭,粉碎了外國列強滅亡中國的陰謀,推動了我們中國的發展。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説,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羣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鬥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覺醒的喚起,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4

中國的政黨制度產生於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鬥爭中,救亡圖存是中國近現代一切政治建設的歷史起點和邏輯原點。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中國政黨制度就成為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調動最廣大人民抵抗外侮、爭取國家獨立統一和富強民主的政治機制。歷史起點和歷史主題深刻影響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現實道路,也使中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具有自身鮮明特色。

中國政黨制度是基於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邏輯和“跳出政權興亡歷史週期律”的歷史邏輯設計的。人民民主專政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要素:民主黨派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庭抗禮的反對黨,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掌政權的聯合執政黨,而是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參政黨;“跳出政權興亡歷史週期律”,從功能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設計初衷: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不是分權制衡關係,而是體系內的權力制約關係,其目的是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是反對或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民主黨派存在的價值,從政治架構上看,列入了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從政治功能上看,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從民主價值上看,民主黨派以民主為價值取向,與中國共產黨有共同旨歸,以參政黨身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它拓展和深化了人類社會對民主及其實現方式的認識:民主的內涵是豐富的,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謀求共識是民主的靈魂,合作與協商應成為更好的民主形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民主黨派是民族抗戰的重要宣傳者、戰時民主的重要追求者、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護者。在當今中國,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衞者,是參政黨最大的政治。

以知識分子為主體是民主黨派的顯著標志之一。知識分子在中國古已有之。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被稱為知識分子之前,叫做“士”。以“道”自任,是其本質特徵之一。“道”的概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由來已久,它超越現實世界,但不脱離人間。士的天職和使命是守道、衞道、傳道。“士志於道”的價值追求,確立了知識分子參政的自覺性和根深蒂固的“入世(仕)情結”。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從一開始就不僅是“坐而言”的理想主義者,更是“起而行”的行動實踐者。

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中國政黨制度建設中的優勢和作用。回顧百年中國歷史,有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到新中國成立,我們依靠軍事力量解決了“捱打”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依靠經濟力量解決了“捱餓”問題;現在,我們面臨着“捱罵”問題。換言之,亟須構建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親和力的價值體系、制度體系、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寫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包括寫好中國政黨制度的時代篇章。為此,知識分子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民主黨派當以專業素養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5

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説:“當過去不再昭示未來,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學期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和淺薄,才知道歷史的發展史多麼的曲折和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多姿多才的絢爛文化,周邊國家的景仰朝拜,讓我們中國人在謙和的外表下有着一顆深深自傲的心。我們是多麼的聰明和強大啊!從羊脂白的陶瓷到精緻的唐三彩,從華美的絲綢到碧綠沁心的茶葉。中國的畫卷是那樣的多彩和絢爛,是那樣的華麗和閃耀,然而,從1840年開始,中國的畫卷開始變的灰白,伴隨着鴉片的縷縷白煙,變成了帶着沉重的灰暗,帶着傷痛的蒼白。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範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鉅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脱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

好在,灰暗沒有壓倒反抗,我總能在黑暗中尋找到希望的色彩和光明。太平天國將士的紅頭巾,抵禦了多少多來的侵略者;愛國人士的公車上書,白紙黑字滿是愛國壯志;長征路上,雪山草地記住了紅軍軍裝的顏色。國人愛國的心讓黑暗中有前進的方向,戰士英勇的反抗讓黑暗中充滿光明。

經歷了屈辱,便知道了災難的沉重。現在,我們的祖國走出了陰霾,我們的人民,正在把傷口輕輕的掩埋;我們日益的強大,但絕不狹隘,我們盡力的丟掉過去,但絕不忘記歷史;我們的民族,有着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絕不去奴役;我們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懷,但也絕不會一味的容忍。

在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瞭解歷史,以歷史為鑑。但不能拘泥於歷史,要與時俱進,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下,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我感觸頗深。一方面,我對中國近代的這一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

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着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不能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瞭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台上脱穎而出,這就能説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國門洞開,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隨着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

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使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也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末盲目排外、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週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捲入資本主義佔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彷彿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

地主階級在19世紀中葉開始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但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脱轟然倒塌的命運。

我始終認為革命黨人的“民智未開則以革命開之”這句話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他們顯然過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確迫在眉睫,但是觀念作為一種心理承襲,其養成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幾十代的薪火相傳,希望一夕之間,天翻地覆是不現實的,對於傳統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後才談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過學習近代史,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和觀看老師播放的影像資料,我對中國近代的屈辱和艱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從屈辱和艱辛中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對於我來説,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學習好中國近代史,把這一段歷史銘記於心,把它作為今後我們工作、生活,乃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財富與精神動力。我們深知“落後就要該打”,所以同時,我們作為大學生,我們努力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為以後成為建設祖國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礎。學習近代史,讓我有了更加強烈的民族榮辱感,將來我一定要用馬克思的思想來鞭策自己,並把它作為我行動的指南。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7

寒假裏,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

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當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係變差了。並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係,最終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戰敗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説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能夠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之後,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終失敗了。

可是好幾場對外戰鬥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後,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期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於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於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可是俄,法,德三國卻在之後自願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忙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佔領中國北方。最終,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終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應當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並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8

一段蕩氣迴腸的故事,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曲催人淚下的歌曲……讓我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蔣廷黼所著的《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近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至20世紀抗日戰爭爆發前的近一個世紀曆史,講述了整整一箇舊民主革命階段——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辛丑條約……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開這本《中國近代史》,就彷彿掀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為何當時的中國多次被列強的鐵甲鋼炮給轟開了古老的大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守舊。中國人的守舊造成了他們思想的落後,思想的落後造成了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造成了國防的落後,國防的落後就造成了國家不保的危險。很可惜,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李鴻章勇敢地站了出來。

李鴻章,何許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師的創始人與統帥,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無數的榮耀集他一身,可謂是時勢造英雄。或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李鴻章認清了僅有向西洋學習才能自強的道理。

歷史就是這樣公正,也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給予弱小者任何悲憫,也不會給予強大者任何協助。當清王朝的統治者在宮殿裏享着天倫之樂之時,西方的工廠裏機器正在轟鳴。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建工廠,設學校,成立北洋海軍。雖然他自強的方式很不錯,可是他自強過後卻也救不了國,因為他自強的不徹底,沒有認清楚清王朝落後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變就算是他本事再強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説,在那個時期,想要自強是有多麼的困難。

歷史早已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即便我們對歷史有多麼的不滿,我們也無法將它改變。無論是什麼年代,都是屬於強者的。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有着強烈的職責感。如此這般,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9

教師推薦的那麼多本書,我最喜歡蔣廷黻老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正文資料其實很短。短小卻精悍,把很多國中、高中略去不講的東西,娓娓道來。結合教師的授課資料,再反覆看這本書,覺得自我看待歷史的角度,比以前開闊了許多,文化底藴也似乎厚了那麼些許。

網絡上,總流傳着很多有道理的話,其中有一句我覺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個人看了一本書,聽了別人一番話,就覺得自我的價值觀都變了,那他大抵是個井底之蛙。在歷史這方面,我承認我只是個坐井觀天的人。所以,這本書和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在認知歷史方面是徹底的。風靡學生羣體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兩本,就覺得它無聊看不下去了。所以,這本《中國近代史》含着教師的部分資料對應講解,真真是的十分對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師,那麼用心地準備課堂,那麼耐心地講授資料,那麼極力地推薦了一本《中國近代史》。

收穫最大的,莫過於:歷史是客觀的。看書及聽講,相關國中有講到的資料,會不自覺想起國中教師如何講授(高中讀理科,上的歷史課都是渣滓而已)。國中的歷史教師,也是能夠把歷史經過一些短短的綱領,講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當講到近代史中國人備受屈辱這段,國中教師含着極為強烈的個人色彩,連帶着我也覺得那時候的外國人怎樣那麼可惡。可在這書中,多次講到一些外國人友好的舉動,像使團來訪,要求建立大使館;傳教士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都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是中國人自傲,愚昧,生生錯過很多能讓自我改變的機會。

就像蔣廷黻先生説的:“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一開始不由覺得都是中國人活該,再回味時,那些偏頗於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念頭都沒有了。的確,我們的失敗是註定的。我們強大時,傳統思維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壓着中國人,讓我們對外來文化,毫無寬容心可言,我們的視野都在五指山下那麼一小片,即便抬頭觀望,也可是是上頭那一點點景色。若沒有人洗淨自身反封建的東西,再帶領其他人更新觀念,中國那時是毫無勝算可言的。鴉片戰爭前,由馬戛爾尼主領的英國使團拜訪中國,“獅子號”軍艦的説明書中國人拆都沒拆過,代表人類翱翔天際的第一步的熱氣球展示,以及先進的軍事手段,中國人都不屑一顧,還出言不遜,毫無大國氣度可言。慘痛的教訓已經付出,我們中國人應當更多的去了解他們,傳承他們,勿忘國恥,奮發向上。

那段歷史無論有多屈辱,多不堪,都應當進取地正視——瞭解外國人如何欺負我們的同時,更應正視自我做錯的地方。既要講外國人怎樣攻打我們,掠奪我們;更要講,我們如何無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錯失機會。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讓我們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有偏頗,我能理解國家的用意,讀後感.但卻不能認同。我們簽訂條約時,由於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虎門條約》時,國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協定關税、治外法權這種涉及國家主權的東西。互派使節這種要求,中國人從爆發鴉片戰爭的一百年前開始,更是拒絕、拒絕、再拒絕。《南京條約》後,中國人仇外心裏表現之一是殺外國人,可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無辜的,耆英要求嚴厲執行國法,被人罵洋奴……這些錯誤,每個中國人都應當明白。正確區分別人的善意與敵意,這一點,到今日,對於中國人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另外,我更想説的是:知己知彼這一點,無論是那時,還是此刻,中國都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現代中國強大起來了,可論起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瞭解,中國人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我的歷史、文化都瞭解甚少(爭着去申遺的中國人,對那些文化遺產背後的東西又是否曾主動去了解呢?)更不用説其他國家了,都只會道出表層膚淺的東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敵意》這一文章中大談相比於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中國人對日本的瞭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於這個觀點,很是贊同。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真的是讓我明白了更多那段歷史背後的真實故事,先生的評論,也很精準。也許以後學者會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論的東西。但無疑,先生的著作,還能夠繼續走很遠很遠的路。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體會 篇10

最近翻看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氣讀了下去。這本書是作者賦閒漢口時,花費兩個月時間一氣呵成的。儘管如此,卻並不意味着它的資料膚淺。蔣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歷史學。或許正是他在國外學習到很多德國史和意大利史的資料,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國能擺脱中世紀的困頓,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這本書是他對當時的中國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講的是以中國當時怎樣一步步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國的近代史要從西方的對外殖民戰爭講起。因為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英國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帶來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產能過剩,使人們先前對生存本事的恐懼自然消除,反而激發了西方人對外擴張的本能。當時是的俄、意、日國家都是在這種外界環境壓迫下,走向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靠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閉關鎖國,一向等到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中國大門。中國自古以來的貿易制度讓那時中國真的沒有感覺到有改變的必要,有着穩定的農業經濟,完全滿足人民的生活所需。並且在那之前兩千年中國人充滿優越感,因為周邊那些國家確實在禮貌形態上相較落後。

所以中國並沒有在工業革命和新航路發現後跟上世界步伐。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明白他們所應對英國、法國並不是過去的蠻夷,英法等工業國家並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明白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因而中國錯過了其中一個外國人馬戛爾尼來華提到的重構近代國家關係的機會,此後引發鴉片貿易,又因鴉片貿易引發戰爭,中國由此錯過數十年發展機遇,直至兩次被打敗,方才有人意識到時代不一樣而思考改革。

中國遭遇西方人的攻擊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在被攻擊的過程中完全有機會有可能轉禍為福化險為夷,像日本等許多後發展國家一樣大膽理解西方禮貌。以中國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樣理解了科學機械,重構中國禮貌,那麼中國不僅僅會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並且必須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禮貌的輝煌。歷史是不會改變的,而歷史的經驗我們是能夠汲取的。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誰排斥改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所以,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創新改革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之道,也必將永遠處於進行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47vrr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