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 >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精選6篇)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精選6篇)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 篇1

如何看待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我們的前輩學者根據種.種調查、研究、論證,認定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認識已經為全部革命實踐和歷史發展所檢驗、證明。現在一些出版物上有説“兩半論”是所謂的“失誤”,影響了中國反封建任務完成的;有説外國侵入破壞中國領土主權,並不能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有説辛亥革命以前為封建社會,以後為資本主義,無所謂“兩半”的;有説“半封建”不準確,妨害與“境外”同行交流接軌的,等等。對歷史上傳流下來的學術概念有疑問,應當討論、闡述,但事實終歸無法改變。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精選6篇)

半殖民地指民族不獨立,國家領土主權遭到破壞,重點講的對外一面;半封建指長期的封建制度開始崩潰,但沒有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重點講的對內一面。它們互為表裏,密切不可分,取消其中的一面就不存在另外的一面。中國多了一個外國侵略,少了一個民族獨立,多了一個外國支持的封建統治勢力,少了一個工業化、近代化。中國社會歷史要前進,必須反帝反封建,取得民族解放獨立,打開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認定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指出這個歷史真理,這就是它的意義。説什麼提出“半封建”延誤了中國反封建任務的完成,那麼,這個“全封建”除了共產黨領導人民廢除了的封建土地制度和推翻了的蔣介石政權又是什麼呢?説外國破壞中國領土主權不能改變社會制度,那麼,英國佔領香港、日本佔領中國台灣和東三省,是不是對那些地方實行殖民統治?説辛亥革命以前為封建社會,以後為資本主義,那豈不是説,辛亥以前以後都不存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蹤影了嗎?這一些,不管出於什麼設想,實在是不通之論。科學研究只追求對事物的客觀認識,與“境外”境內是否接軌全不相干,就像中國革命、中國歷史走自己的路,與“境外”態度如何,毫不相干一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其他任何社會一樣,是一個整體運動過程。民族壓迫與近代工業同時存在的下降與上升兩條線,兩個走向的矛盾運動,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整體運動的兩個方面,兩種方向。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相結合,把中國推進了黑暗深淵;民族工業、新的社會力量出現,給中國前景帶來了光明。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存在,那既是否定中國在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統治下在黑暗深淵裏下沉,也是否定經濟基礎變化、新的社會力量出現,以及中國開始朝着光明的前景行走。照那些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説法看來,中國近代__年的正反兩面,實際上什麼都不再剩下,只剩下了漆黑一團或者白茫茫一片。

革命與改良方面的問題,報紙上有專文論述,不去重複。有兩點在這裏強調一下:

(一)什麼是中國近代史的脊樑或者説是貫穿於其中的主旋律?回答是革命運動,人民起義。中國嚴肅的歷史著作是這麼敍述的,西方嚴肅的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著作也是這麼講的。因為事情的本來面目就是那樣。美國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學者費正清於80年代出版的一本主要講孫中山、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的書,題目就叫《偉大的中國革命》。他出版的另一本書題目叫《觀察中國》,敍述中國革命,一直講到“_”垮台。他説,美國人不瞭解中國,主要是由於不瞭解近代中國歷史,中國近代歷史的基調是革命。“基調是革命”確實講到了中國近代史的點子上。談論革命與改良,首先必須抓住中國近代歷史的脊樑或者基調。人們不管贊成與否,對此是無法否定,也無法王顧左右而言他的。

(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獨立國。但中國除了部分地區,到底又沒有變成外國殖民地,這與歷史的脊樑即革命運動、人民起義又是什麼關係?在此且看看義和團這個由農民羣眾掀起,一直受人貶責的歷史風暴。義和團抱着排外思想,帶有不少封建愚昧的東西,最後被地主階級統治者出賣而告終。儘管如此,它卻起了阻止了甲午戰爭以後中國面臨的列強瓜分,變為殖民地的歷史作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前後,對於是否要或者如何瓜分中國,討論和爭論不休。這時,擔任中國海關總税務司已經37年的西方侵略中國的謀主、代言人赫德説,瓜分中國行不通。“不論中國哪一部分領土被分割去,都必須用武力來統治。像這樣,被分割去的領土越大,治理起來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騷亂和叛亂的發生就越是確定無疑。中國如被瓜分,全國就將協同一致來反對參與瓜分的那幾個外國統治者。”話講得相當透徹。換一個説法,侵略者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協同一致來反對中國人民,而不是瓜分中國,把它變為一塊塊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赫德又説,義和團“這個運動已經掌握了羣眾的想象力,將會像野火一樣燒遍全中國,簡單説來,這是一個純粹愛國主義的自發自願的運動,其目標是使中國強盛起來”。“這個運動對於世界其餘各國不是吉祥之兆,但是中國將有權力採取行動,中國將貫徹它的民族計劃”。(《黃禍論歷史資料選輯》第152、145、146頁)這些話都是一個意思,中國人民的反抗,對帝國主義是“不祥之兆”,但又是無法加以阻止的。

中國近代歷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對革命的聲浪起。革命殘酷流血呀,革命不如改良、不如開明專制呀,革命破壞穩定呀,革命過激呀,等等。革命者的態度從來是相應不理,向着時代指引的目標、道路前進,曲折反覆,直至達到某種解決。中國革命是這樣,其他國家的革命也是這樣。所謂時代目標的某種解決,是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實現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變革,舊的制度、秩序靠邊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樹立起來。革命於是宣告勝利了,歷史由此再展開一個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沒有哪個偉大民族、先進國家是不把自己歷史上的革命引以為光榮的。美國隆重的國家節日是獨立紀念日。法國的國慶是大革命中羣眾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俄國有十月革命節,有衞國戰爭勝利日。中國革命是中國歷史的光榮,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妄自菲薄。一些論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及其代表人物的假醜惡,像變戲法一樣,描繪成為真善美的化身,而對於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運動則説成彷彿是中國窮困落後、黑暗紛亂的禍首與根源。它與學術研究不沾邊,但確實是一種在講歷史的名義下製造的社會輿論。“歷史無用論”被人們説了很久似乎已成定論,現在看來也不盡然。

中國當代與近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不獨立,社會落後,無法工業化、近代化那兩個基本問題,現在發生了以前幾代人夢寐以求的變化。

關於民族獨立。從__年前開始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世界列強,如今不再是與舊中國那樣的關係了。日本政府首腦去年“八一五”對日本侵略中國表示了道歉;前此,日本天皇也特地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中俄兩國邊界條約和一系列有關協定的簽訂,把雙方的關係建立在長期互利合作基礎上了。德國、法國與中國早已不存在任何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核俱樂部一個成員。這就是中華民族今天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狀況。

對於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前進的道路打開了,儘管中國要趕上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小康已經在望,舉世共認,不需要細敍。但是,如果以為中國近代史那一頁一經翻過去,就再也沒有必要加以回顧,加以過問了,再也沒有必要加以認真研究了,或者即使回顧,那也無非是歷史的過去,任憑你去怎麼解釋,怎麼編造,與我們今天也沒有多大關係。説不説由他,信不信由你,何必大驚小怪,小題大作。如此等等。但是,我們知道,新中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昨天即從近代史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現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是由任何其他什麼決定的,是近代__年曆史反覆鬥爭,反覆選擇而來的。你認為它合理也罷,不合理也罷,你無法去改變歷史。事實上只有瞭解過去的歷史,才能認識我們所走的道路總體上的合理性。我們只有知道近代,才知道今天前進了多少,只有知道近代也才能瞭解應當如何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這與我們經常説的愛國主義,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存在直接的重要的關係,一點也不假。這是現代史與近代史關係的一個方面一個部分。但還不止這個方面這個部分。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 篇2

中國的政黨制度產生於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鬥爭中,救亡圖存是中國近現代一切政治建設的歷史起點和邏輯原點。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中國政黨制度就成為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調動最廣大人民抵抗外侮、爭取國家獨立統一和富強民主的政治機制。歷史起點和歷史主題深刻影響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現實道路,也使中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具有自身鮮明特色。

中國政黨制度是基於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邏輯和“跳出政權興亡歷史週期律”的歷史邏輯設計的。人民民主專政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要素:民主黨派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庭抗禮的反對黨,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掌政權的聯合執政黨,而是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參政黨;“跳出政權興亡歷史週期律”,從功能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設計初衷: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不是分權制衡關係,而是體系內的權力制約關係,其目的是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是反對或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民主黨派存在的價值,從政治架構上看,列入了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從政治功能上看,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從民主價值上看,民主黨派以民主為價值取向,與中國共產黨有共同旨歸,以參政黨身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它拓展和深化了人類社會對民主及其實現方式的認識:民主的內涵是豐富的,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謀求共識是民主的靈魂,合作與協商應成為更好的民主形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民主黨派是民族抗戰的重要宣傳者、戰時民主的重要追求者、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護者。在當今中國,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衞者,是參政黨最大的政治。

以知識分子為主體是民主黨派的顯著標志之一。知識分子在中國古已有之。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被稱為知識分子之前,叫做“士”。以“道”自任,是其本質特徵之一。“道”的概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由來已久,它超越現實世界,但不脱離人間。士的天職和使命是守道、衞道、傳道。“士志於道”的價值追求,確立了知識分子參政的自覺性和根深蒂固的“入世(仕)情結”。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從一開始就不僅是“坐而言”的理想主義者,更是“起而行”的行動實踐者。

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中國政黨制度建設中的優勢和作用。回顧百年中國歷史,有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到新中國成立,我們依靠軍事力量解決了“捱打”問題;改革開放__多年,我們依靠經濟力量解決了“捱餓”問題;現在,我們面臨着“捱罵”問題。換言之,亟須構建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親和力的價值體系、制度體系、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

權。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寫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包括寫好中國政黨制度的時代篇章。為此,知識分子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民主黨派當以專業素養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 篇3

從1840到1949,歷史的車輪彷彿放慢了腳步,一天一天,我們過了120xx年。每一天都驚心動魄,每一刻都危機四伏,每一次決策,每一次行動都關係着四萬萬人民的生死存亡。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像這樣緊張,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像這樣瘋狂,當然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像這樣威脅着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慈禧到毛澤東,從李鴻章到周恩來,從受壓迫受剝削到當家作主,從被列強踩在腳底到屹立東方……120xx年,我們創造了奇蹟!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創造了歷史,歷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風,百年之間,我們的英雄歷練着,神話終於變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沒有民族的危機,他們到哪去施展他們滿腹的雄才?如果沒有英雄們的挺身而出,誰救民族於水火?

歷史我們不能忘記,屈辱我們不能忘記,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安寧,我們今天的幸福與和-諧,是建立在先人的鮮血和屍體之上的呀!

當我一次次帶領我的學生走近中國近代那段歷史時,我發現我對這段歷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與認識。

第一堂上,曾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提到中國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屈辱”,95%的同學脱口而出。中國120xx年的近代史主線是屈辱嗎?這是對中國近代史的誤讀,中國近代伴隨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線,中國近代史的主線是抗爭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抗爭和前仆後繼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線,中國早就亡國了。

為什麼要學近現代史呢?因為它和今天的歷史聯繫得最緊密,歷史的昨天能為今天的歷史提供很多的經驗教訓。為什麼不學古代史呢?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國人都自豪的歷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於祖先給予我們的榮耀中,看看我們的近代史,祖先創造的文明,令我們汗顏。

中國近代史,以1840年英國武力打開中國國門為開端,以簽訂屈辱的條約宣告結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國的四大發現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侵略從海出而來,英國的戰艦上,有中國的指南針,英國的大-炮裝着中國的火藥,最終的和約是在紙上籤定(中國的造紙術)。中國人不該反思嗎?我們祖先的發明,我們都發揮作用了嗎?我們愧對於我們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東西四處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國近代那段歷史。魯迅先生曾説:“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在中國崛起的今天,我們需要反思歷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失敗比成功多。“勿以成敗論英雄”。走進近代那段歷史,感受時人的艱辛與不易。所以對中國近代史上抗爭與探索的人們,應致以敬意。中華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你我的血液裏都有這種不屈服的精神。

中國近代最終選擇革命的道路,是因為改革太艱辛。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後人頗多指責,認為步伐太慢,實際上當我們走進那段歷史時,我們會發現,洋務派那些人在那個時代已經走在最前端,“中體西用”是當時最好的方式,不保留中體,西用也難以引入中國,正是在中體的掩護下,洋務運動進行了30多年,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的守舊勢力太強大,高高在上的心理優越感在相當一段時間相當一部分人心理作祟。中國人的覺醒及正確的自我定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刺痛了中國人,維新志士以知識分子極大的熱情與勇氣,奔走呼告變法圖強,進而直接投入到改良中國的政治運動中。維新派要在中國走日本式的君主立憲的道路,必然要反傳統,然而不能直接打出資本主義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康有為把孔子打扮一番,説他是改革的先鋒,藉以減少改革的阻力,利用傳統反傳統,反映出中國改革的不易。1898年,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鑑於中國處於亡國滅種的邊緣,迫切希望一夜之間改變中國的現狀,這種急切的心理使維新派的改革大刀闊斧,以致迅速失敗。既使沒有後來慈禧發動的戊戌政變,維新變法的失敗也是註定的,改革力度太大,樹敵過多,反對浪潮一波接一波。

中國近代需要快速變革,然而人們的心理未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大數人的選擇最終也成為歷史的選擇。

走近中國近代,用心去體味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是太多的思考與反思。

我以為學習歷史主要不在於記住了一些史實,當然這是必要的,但在進入大學後,更重要的在於,培養歷史感,如何去感懷歷史,詮釋歷史。

如果不用心去感悟,我們對歷史就不會深切的感受,我們就僅僅是歷史的旁觀者。事實上,我們更應是歷史的傾聽者,創造者、見證者、詮釋者、傳承者。

讓我們銘記中國近代那段歷史,跟隨着探索者的足跡繼續前行,曾經創造了奇蹟的中國人民,未來將創造新的奇蹟。我們期待着,奮鬥着。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 篇4

如何看待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我們的前輩學者根據種種調查、研究、論證,認定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認識已經為全部革命實踐和歷史發展所檢驗、證明。現在一些出版物上有説“兩半論”是所謂毛澤東的“失誤”,影響了中國反封建任務完成的;有説外國侵入破壞中國領土主權,並不能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有説辛亥革命以前為封建社會,以後為資本主義,無所謂“兩半”的;有説“半封建”不準確,妨害與“境外”同行交流接軌的,等等。對歷史上傳流下來的學術概念有疑問,應當討論、闡述,但事實終歸無法改變。

半殖民地指民族不獨立,國家領土主權遭到破壞,重點講的對外一面;半封建指長期的封建制度開始崩潰,但沒有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重點講的對內一面。它們互為表裏,密切不可分,取消其中的一面就不存在另外的一面。中國多了一個外國侵略,少了一個民族獨立,多了一個外國支持的封建統治勢力,少了一個工業化、近代化。中國社會歷史要前進,必須反帝反封建,取得民族解放獨立,打開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認定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指出這個歷史真理,這就是它的意義。説什麼提出“半封建”延誤了中國反封建任務的完成,那麼,這個“全封建”除了共產黨領導人民廢除了的封建土地制度和推翻了的蔣介石政權又是什麼呢?説外國破壞中國領土主權不能改變社會制度,那麼,英國佔領香港、日本佔領中國台灣和東三省,是不是對那些地方實行殖民統治?説辛亥革命以前為封建社會,以後為資本主義,那豈不是説,辛亥以前以後都不存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蹤影了嗎?這一些,不管出於什麼設想,實在是不通之論。科學研究只追求對事物的客觀認識,與“境外”境內是否接軌全不相干,就像中國革命、中國歷史走自己的路,與“境外”態度如何,毫不相干一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其他任何社會一樣,是一個整體運動過程。民族壓迫與近代工業同時存在的下降與上升兩條線,兩個走向的矛盾運動,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整體運動的兩個方面,兩種方向。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相結合,把中國推進了黑暗深淵;民族工業、新的社會力量出現,給中國前景帶來了光明。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存在,那既是否定中國在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統治下在黑暗深淵裏下沉,也是否定經濟基礎變化、新的社會力量出現,以及中國開始朝着光明的前景行走。照那些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説法看來,中國近代120xx年的正反兩面,實際上什麼都不再剩下,只剩下了漆黑一團或者白茫茫一片。

革命與改良方面的問題,報紙上有專文論述,不去重複。有兩點在這裏強調一下:

(一)什麼是中國近代史的脊樑或者説是貫穿於其中的主旋律?回答是革命運動,人民起義。中國嚴肅的歷史著作是這麼敍述的,西方嚴肅的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著作也是這麼講的。因為事情的本來面目就是那樣。美國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學者費正清於80年代出版的一本主要講孫中山、共產黨領導革命鬥爭的書,題目就叫《偉大的中國革命》。他出版的另一本書題目叫《觀察中國》,敍述中國革命,一直講到“四人幫”垮台。他説,美國人不瞭解中國,主要是由於不瞭解近代中國歷史,中國近代歷史的基調是革命。“基調是革命”確實講到了中國近代史的點子上。談論革命與改良,首先必須抓住中國近代歷史的脊樑或者基調。人們不管贊成與否,對此是無法否定,也無法王顧左右而言他的。

(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獨立國。但中國除了部分地區,到底又沒有變成外國殖民地,這與歷史的脊樑即革命運動、人民起義又是什麼關係?在此且看看義和團這個由農民羣眾掀起,一直受人貶責的歷史風暴。義和團抱着排外思想,帶有不少封建愚昧的東西,最後被地主階級統治者出賣而告終。儘管如此,它卻起了阻止了甲午戰爭以後中國面臨的列強瓜分,變為殖民地的歷史作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前後,對於是否要或者如何瓜分中國,討論和爭論不休。這時,擔任中國海關總税務司已經37年的西方侵略中國的謀主、代言人赫德説,瓜分中國行不通。“不論中國哪一部分領土被分割去,都必須用武力來統治。像這樣,被分割去的領土越大,治理起來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騷亂和叛亂的發生就越是確定無疑。中國如被瓜分,全國就將協同一致來反對參與瓜分的那幾個外國統治者。”話講得相當透徹。換一個説法,侵略者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協同一致來反對中國人民,而不是瓜分中國,把它變為一塊塊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赫德又説,義和團“這個運動已經掌握了羣眾的想象力,將會像野火一樣燒遍全中國,簡單説來,這是一個純粹愛國主義的自發自願的運動,其目標是使中國強盛起來”。“這個運動對於世界其餘各國不是吉祥之兆,但是中國將有權力採取行動,中國將貫徹它的民族計劃”。(《黃禍論歷史資料選輯》第152、145、146頁)這些話都是一個意思,中國人民的反抗,對帝國主義是“不祥之兆”,但又是無法加以阻止的。

中國近代歷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對革命的聲浪起。革命殘酷流血呀,革命不如改良、不如開明專制呀,革命破壞穩定呀,革命過激呀,等等。革命者的態度從來是相應不理,向着時代指引的目標、道路前進,曲折反覆,直至達到某種解決。中國革命是這樣,其他國家的革命也是這樣。所謂時代目標的某種解決,是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實現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變革,舊的制度、秩序靠邊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樹立起來。革命於是宣告勝利了,歷史由此再展開一個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沒有哪個偉大民族、先進國家是不把自己歷史上的革命引以為光榮的。美國隆重的國家節日是獨立紀念日。法國的國慶是大革命中羣眾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俄國有十月革命節,有衞國戰爭勝利日。中國革命是中國歷史的光榮,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妄自菲薄。一些論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及其代表人物的假醜惡,像變戲法一樣,描繪成為真善美的化身,而對於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運動則説成彷彿是中國窮困落後、黑暗紛亂的禍首與根源。它與學術研究不沾邊,但確實是一種在講歷史的名義下製造的社會輿論。“歷史無用論”被人們説了很久似乎已成定論,現在看來也不盡然。

中國當代與近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不獨立,社會落後,無法工業化、近代化那兩個基本問題,現在發生了以前幾代人夢寐以求的變化。

關於民族獨立。從150年前開始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世界列強,如今不再是與舊中國那樣的關係了。再過100多天,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日本政府首腦去年“八一五”對日本侵略中國表示了道歉;前此,日本天皇也特地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中俄兩國邊界條約和一系列有關協定的簽訂,把雙方的關係建立在長期互利合作基礎上了。德國、法國與中國早已不存在任何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核俱樂部一個成員。這就是中華民族今天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狀況。

對於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前進的道路打開了,儘管中國要趕上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小康已經在望,舉世共認,不需要細敍。但是,如果以為中國近代史那一頁一經翻過去,就再也沒有必要加以回顧,加以過問了,再也沒有必要加以認真研究了,或者即使回顧,那也無非是歷史的過去,任憑你去怎麼解釋,怎麼編造,與我們今天也沒有多大關係。説不説由他,信不信由你,何必大驚小怪,小題大作。如此等等。但是,我們知道,新中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昨天即從近代史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現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是由任何其他什麼決定的,是近代120xx年曆史反覆鬥爭,反覆選擇而來的。你認為它合理也罷,不合理也罷,你無法去改變歷史。事實上只有瞭解過去的歷史,才能認識我們所走的道路總體上的合理性。我們只有知道近代,才知道今天前進了多少,只有知道近代也才能瞭解應當如何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這與我們經常説的愛國主義,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存在直接的重要的關係,一點也不假。這是現代史與近代史關係的一個方面一個部分。但還不止這個方面這個部分。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 篇5

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在不但的學習歷史,歷史書上有很多和近代史綱要上面的內容是雷同的,在大學裏面我很想不通,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又來重新學習這些東西,温故而知新,通過這些學習,我才更加了解一些歷史的真相!

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説:“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現在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爭是哪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後,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麼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後,就棄置不管了。現在腦子裏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説,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後就要捱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多瞭解些中國近現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落後就要捱打。”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着整個歷史。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着: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變得強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難深重的屈辱史,在這段時間裏,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戰敗後,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税,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後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此後又陸續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的《辛丑條約》等等。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如果沒有這些侵略戰爭,我想,中國的現狀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條約不知道讓我們中國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建國以後的發展十分迅速,我們幾十年裏就完成了別的國家要幾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就像我們從製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只用了七年的時間,但美國卻要花去200年。雖然我們現在和美國、英國等國還有一些差距,但要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眾自發的。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湧現,鼓舞了人民的鬥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國、日本,我們應該崇拜我們中國人自己。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後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的。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盪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們前進。但在無數的光環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為之稱讚的英勇事蹟,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在這裏敍述一個長征故事——“一隻印着‘謝’字的乾糧袋”:這是發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乾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着隊友,把自己的乾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着“謝”字的乾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沉重!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着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着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羣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二萬五千裏,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頭走了一圈。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

從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勝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歷史,給我的帶來震撼的不僅僅是長征,還有辛亥革命,百萬雄師過長江,五四運動等等。在此就不一一敍述它們給我帶來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可以明得失。

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或教訓,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結 篇6

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在不但的學習歷史,歷史書上有很多和近代史綱要上面的內容是雷同的,在大學裏面我很想不通,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又來重新學習這些東西,温故而知新,通過這些學習,我才更加了解一些歷史的真相!

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説:“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現在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爭是哪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後,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麼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後,就棄置不管了。現在腦子裏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説,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後就要捱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多瞭解些中國近現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落後就要捱打。”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着整個歷史。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着: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變得強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難深重的屈辱史,在這段時間裏,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戰敗後,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税,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後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此後又陸續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八國聯軍的《辛丑條約》等等。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如果沒有這些侵略戰爭,我想,中國的現狀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條約不知道讓我們中國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建國以後的發展十分迅速,我們幾十年裏就完成了別的國家要幾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就像我們從製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只用了七年的時間,但美國卻要花去220xx年。雖然我們現在和美國、英國等國還有一些差距,但要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眾自發的。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湧現,鼓舞了人民的鬥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國、日本,我們應該崇拜我們中國人自己。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後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的。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盪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們前進。但在無數的光環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為之稱讚的英勇事蹟,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在這裏敍述一個長征故事——“一隻印着‘謝’字的乾糧袋”:這是發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乾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着隊友,把自己的乾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着“謝”字的乾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沉重!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着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着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羣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二萬五千裏,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頭走了一圈。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

從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勝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歷史,給我的帶來震撼的不僅僅是長征,還有辛亥革命,百萬雄師過長江,五四運動等等。在此就不一一敍述它們給我帶來的是如何的感受了。知史可以明得失。

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或教訓,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gerenfanwen/kzw9x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