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並不是不是安定和平的。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1931年9月18日,日本與中國之間爆發了軍事戰爭和政治衝突,並隨後日本關東軍將中國東北三省佔領了,實行了20xx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對此,野心勃勃日本並不滿足,欲征服世界的日本再次將矛頭首先指向當時國內政局動亂的中國。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日本對中國展開了全面的侵華,先後佔領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廣州等大批城市。與西方列強相比較,日本的侵華戰爭煩的罪行更加嚴重,對我中華民族造成的傷害更大。1937年12月,日均侵佔南京後,展開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以射殺、火焚、活埋等方式殘害我國30多萬的同胞。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令人髮指、罄竹難書。

自古以來,邪不能勝正,儘管日本人野心勃勃想要消滅中國,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國邊開展的長達八年的艱苦卓越、不屈不撓的抗日戰爭。剛經歷鴉片戰爭、驅除韃虜不久的中國元氣大傷,無論政治、軍事還是經濟上都處於幾近崩潰邊緣。然而,中國人民堅強勇敢、無懼無畏。戰爭期間,國共合作,全民眾志成城、團結一致、浴血奮戰,力爭民族獨立與解放。

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反侵略的勝利,抗戰勝利意味着中國人民在近百年的反帝國主義鬥爭第一次去的完全性的勝利,扭轉了反侵略鬥爭屢敗的局面。抗戰勝利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眾志成城、浴血奮戰得到的結果,勝利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喚起了民族團結凝聚力。抗日戰爭給我們後背的啟示就是要弘揚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奮發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艱苦奮鬥。否則,落後就要捱打!

1945年的抗日戰爭勝利並不是意味着中國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的性質,只是使得中華民族的獨立再次向前邁進一大步。直至1949年,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領導下的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後,標誌中國結束了近百年動盪戰爭局勢。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當家做主,意味着中國真正意義上獨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開闢新紀元,走上新道路,經過艱苦奮鬥,開創新局面的歷史。

在一個學期認真學習了《中國近代史綱要》這一門課程後,我深刻的瞭解了中國是從怎樣的坎坷中走,未來將怎樣走。我也明確了作為大學生肩負了怎樣的歷史任務,明白要怎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雖已塵封,但不可被淡忘;歷史不可以改變、未來卻可以創造。瞭解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我們更要牢記於心,並以此來鞭策自己,以史為鑑,奮發圖強。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慘痛、恥辱的歷史,是一部悲壯的歷史,更是一部徹底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歷史。學習中國近代史,作為中華民族的任何子孫都是義不容辭的,特別是當代大學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穩定、物資充足、無憂無慮的環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變我中國的歷史。唐太宗説過: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毛澤東也講過:歷史是值得注意的。只有認真學習近代史、瞭解中國的榮辱史,我們才能做到以古為鏡、知古監今,建設美好的社會主義色會。而作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識比較薄弱,於此我有什麼理由不去認真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呢?

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開始。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使得中國由獨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有封建逐步成為半封建的國家。清朝以前,中國地大物博、人傑地靈,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小農經濟、男耕女織、以家庭手工業為主的狀態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處於世界的巔峯。因此,到了清朝,當朝統治者以此為傲,自恃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可以自給自足,無需與外國進行經濟貿易、藐視世界抵制,抵制西方工業和科學,並將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門緊緊關閉。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清王朝盡顯衰相,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帶來的危機逐一爆發。毛澤東曾説過,落後就要捱打!由於中國的糜爛、腐敗,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狂潮席捲中國,使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格局。當時中國在外國人看來是一個富饒的古老神國,遍地是寶卻不能收藏、沒能力保護的國家,西方力強對中國虎視眈眈,為打開中國對海外市場,1840年鴉片戰爭終於爆發。鴉片戰爭爆發後,西方列強猶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首的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強迫清朝政府簽下了中國近代史的首項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在中國近代史上,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一味賠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國家爭先入侵中國,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簽下了大批的不平等條約。其中,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標誌着中國正式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反外侵鬥爭的幾十年裏,中國政權和經濟都遭到嚴重衝擊,中國人民在深受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同時,經濟負擔更加重、政治壓迫更加深。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鴉片戰爭和西方列強侵略,其也有相當的積極影響。從政治上看,中國的社會矛盾由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轉向封建社會跟中國人民間的矛盾。由此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受到嚴重的衝擊,鴉片戰爭讓國人看出時勢格局,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反封建鬥爭。從經濟上看,中國以家庭手工業為主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瓦解,為中國資本主義的殘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儘管中國資本主義在萌芽中凋零。從外交上看,自戰爭以後,中國人民認識了科學知識強大、西方工業發達帶來的好處,統治者不再固步自封,開始學習西方知識,“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恥辱的歷史、也是悲壯的抗爭史。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必須客觀面對歷史,不忘國恥、奮發圖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科學是發達的、社會是進步的、人是要自強的,我們要認識這一點,“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必須要自強!自強不息,在中華民族中從來都不是空談的,而是從實踐結晶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在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封建社會的危害、閉關鎖國的消極性後,國人紛漸漸反省,不斷嘗試各種方法使沉淪絕境、內憂外患的中華民族再次站起來。其中反清政府壓迫的太平天國起義、實業救國的洋務運動、救亡圖存維新運動、終結君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和開天闢地的五四運動等。自英國衝開中國鎖國的大門、西方列強列強試圖謀和瓜分中國之後,我中國民族一路泥濘走來,不僅僅頑強抵抗了外侵的強權壓迫,還推翻的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僅初步解放了中國人民的封建思想,還解除了中國幾千年的小農經濟併為資本主義萌芽創造了條件。

個人認為,中國近代眾多的民族鬥爭和運動中,意義最深刻、影響最深遠、反封反帝最徹底的便是五四青年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斯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成立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還以愛國主義作為精神源泉,以民主與科學作為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因此,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學習的是五四的愛國主義精神。要做到自強不息就要懂得借古鑑今,用歷史來鞭策自己,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傳承五四精神以武裝自己,努力做一個能建設美好的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接班人。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我感觸頗深。一方面,我對中國近代的這一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

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着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不能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瞭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台上脱穎而出,這就能説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國門洞開,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隨着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

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使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也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末盲目排外、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週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捲入資本主義佔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彷彿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

地主階級在19世紀中葉開始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但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脱轟然倒塌的命運。

我始終認為革命黨人的“民智未開則以革命開之”這句話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他們顯然過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確迫在眉睫,但是觀念作為一種心理承襲,其養成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幾十代的薪火相傳,希望一夕之間,天翻地覆是不現實的,對於傳統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後才談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過學習近代史,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和觀看老師播放的影像資料,我對中國近代的屈辱和艱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從屈辱和艱辛中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對於我來説,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學習好中國近代史,把這一段歷史銘記於心,把它作為今後我們工作、生活,乃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財富與精神動力。我們深知“落後就要該打”,所以同時,我們作為大學生,我們努力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為以後成為建設祖國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礎。學習近代史,讓我有了更加強烈的民族榮辱感,將來我一定要用馬克思的思想來鞭策自己,並把它作為我行動的指南。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中國的政黨制度產生於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鬥爭中,救亡圖存是中國近現代一切政治建設的歷史起點和邏輯原點。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中國政黨制度就成為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調動最廣大人民抵抗外侮、爭取國家獨立統一和富強民主的政治機制。歷史起點和歷史主題深刻影響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現實道路,也使中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具有自身鮮明特色。

中國政黨制度是基於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邏輯和“跳出政權興亡歷史週期律”的歷史邏輯設計的。人民民主專政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要素:民主黨派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庭抗禮的反對黨,不是與中國共產黨分掌政權的聯合執政黨,而是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參政黨;“跳出政權興亡歷史週期律”,從功能上規定了中國政黨制度的設計初衷: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不是分權制衡關係,而是體系內的權力制約關係,其目的是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不是反對或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民主黨派存在的價值,從政治架構上看,列入了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從政治功能上看,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從民主價值上看,民主黨派以民主為價值取向,與中國共產黨有共同旨歸,以參政黨身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體現。它拓展和深化了人類社會對民主及其實現方式的認識:民主的內涵是豐富的,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謀求共識是民主的靈魂,合作與協商應成為更好的民主形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民主黨派是民族抗戰的重要宣傳者、戰時民主的重要追求者、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護者。在當今中國,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衞者,是參政黨最大的政治。

以知識分子為主體是民主黨派的顯著標志之一。知識分子在中國古已有之。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被稱為知識分子之前,叫做“士”。以“道”自任,是其本質特徵之一。“道”的概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由來已久,它超越現實世界,但不脱離人間。士的天職和使命是守道、衞道、傳道。“士志於道”的價值追求,確立了知識分子參政的自覺性和根深蒂固的“入世(仕)情結”。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從一開始就不僅是“坐而言”的理想主義者,更是“起而行”的行動實踐者。

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中國政黨制度建設中的優勢和作用。回顧百年中國歷史,有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到新中國成立,我們依靠軍事力量解決了“捱打”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依靠經濟力量解決了“捱餓”問題;現在,我們面臨着“捱罵”問題。換言之,亟須構建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親和力的價值體系、制度體系、話語體系,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寫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包括寫好中國政黨制度的時代篇章。為此,知識分子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民主黨派當以專業素養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近代史學習心得體會 篇5

這個學期選到姚桂榮老師的課,非常幸運。在她的帶領下學習了中國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半個學期的學習,使我對中國近代史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我覺得中國近代史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必要進程。在我看來1840年開始到1949年這一百多年,是中華民族為走向新世界而經歷的一次涅槃,偉大的祖國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迴後才能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所以封建制度其實已危在旦夕。 《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所謂的文明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這個古國的大門。此後,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無數次的生靈塗炭,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香港,澳門,中國台灣被迫淪為殖民地。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着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鬥,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着英勇的鬥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衝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着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1920xx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誌着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0xx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着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近代史是先輩們為了保衞祖國,用鮮血譜寫的歷史。學習中國近代史,所學何用?當然是為了祭奠那些無辜喪命於外敵槍炮下的萬千同胞, “致遠號”二百五十名將士以艦殉國的英勇悲壯,要緬懷“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無數革命先驅捨生取義的愛國之舉。然而,最重要的意義是從這段苦痛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勵精圖治, 輝煌的歷史我們應該應以為驕傲,但屈辱的歷史我們更應該牢記,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更是一部推動史,她告誡我們不要驕傲,更不要氣餒,因為有千千萬萬的希望在等着我們,激勵着我們。振奮自強,做好今天的事,寫好中國的未來史。

姚桂榮老師是一位非常幽默又博學多才的老師,教學方式多樣,各種影視資料和課堂展示內容充實又有趣。如果説要給《中國近代史綱要》課堂提建議,那我只怕是班門弄斧了,還不如説看法更恰當些。我認為,歷史總是有時間順序,有因果關係的。一件事情的發生總是有它的緣由,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把歷史事件用一條主線串起來會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比如有的老師上課:“上一節課我們講了鴉片戰爭,這一節課我們講太平天國運動。”然後開始講。而有的老師:“上一節課我們講了鴉片戰爭,我們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鴉片戰爭在前,太平在後,大體説太平天國是農民比較盲目的起義,他最終是在中外絞殺下滅亡的,這節課我們就來講太平天國運動”(舉的一個例子)可以把例如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等的歷史事件處理處一條清晰的思維線,這樣更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記憶,並且對其有着深刻的認識。另外,我覺得可以多結合當時世界發展的趨勢,多方面多角度的品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像老師對慈禧,江青,李鴻章的評論就很好,我們要看到他們的缺點,但對於他們的長處我們也應該加以學習。

以上就是我個人這一學期來的收穫和一點小想法,雖然只是對中國近代史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但個人覺得這段歷史應該被我們每個人銘記。另外老師的幽默是獨一無二的,希望老師保留您的風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zlv6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