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灰椋鳥》評課稿

《灰椋鳥》評課稿

5月28日,我聽了著名特級教師潘文彬執教蘇教版五年級的《灰椋鳥》第一課時。

《灰椋鳥》評課稿

《灰椋鳥》是一篇寫鳥的散文,作者徐秀娟在描寫灰椋鳥的時候,形狀、習性等方面着墨很少,集中描寫的是壯觀的歸林場面,由於作者本身是在林場工作的,因此對鳥類非常喜歡,文中的字詞還常常反映出作者的這種感情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看,潘文彬老師如何教場面描寫,看看如何教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看看第一課時如何處理識字寫字,再看看如何體現高段語文的特點的。

關於場面描寫,我想一個是點面結合,既有細節描寫,也有概括描寫。潘老師首先是引導學生概括出描寫了什麼,然後回到這些段落中細讀,再讀出自己的感受來。也就是先整體感知再精讀感悟,當然第二課時還應該有個迴歸整體。

體會情感,倒是由一個課堂生成引發的,但似乎潘老師只推進到體會美。一個學生談感受的時候,提到了“喜慶”,有些突然,因為之前的學生都在講壯觀、數量多之類的,潘老師及時抓住了這個生成,肯定地説:“有道理!”發言的孩子更有底氣了,讀出了“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這一句,潘老師立刻抓住繼續引導:“在夕陽的映照下,這些穿着盛裝的少女,感覺怎樣?”此時,學生就有一種審美體驗了。不過,我覺得此處還能更進一步,作者為什麼要寫得如此美麗呢?或許就能幫助孩子更清晰地體會到徐秀娟的喜愛之情了。

識字寫字方面,我感覺有兩點值得解讀。一是識字注重語境,他抓住“翹首”一詞讓孩子們體會兩個句子中的不同含義,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不同,這就是在教語言的運用了。分辨不同的含義,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有這個能力,相比之下,潘老師高明在哪呢?我覺得就是找出“翹首”這個詞進行教學的敏感能力,這種專業的敏感力恐怕是語文老師的一種硬功夫。

另外,寫字方面潘老師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學生自己讀帖,自己選擇描紅,自己上台範寫,自己評價,再自己臨寫,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整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最出色的是最後一個,就是“個性化朗讀”,我想這也是潘文彬老師最拿手的,與他後面的報告也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報告中重點提到個性化朗讀。

這個環節出彩多。前面提到的“喜慶”就是在這個環節生成的,還有一個就是“兩處聲音描寫”,學生讀到了聲音描寫的段落,潘老師引導他概括出這是聲音的描寫,然後啟發他們找找另一個描寫聲音的地方,最後比較兩處聲音的描寫有何不同,從而體現出了高段語文的特點,就是關注語言的表達方式,非常精彩。

導入部分,我有疑問。潘老師先是出示灰椋鳥的圖片,讓學生描述,然後用“那麼徐秀娟是怎樣描述的呢?”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徐秀娟肯定與學生的描述不同,肯定高明,否則就不會入選教材了,高明在哪?比如場面描寫,比如擬人等修辭的運用,比孩子們只會説説顏色什麼的強多了。那麼,是不是説孩子們就是不如作者呢?我想沒有那麼簡單,作者是因為長時間的觀察才寫出來的,我不知道潘老師假如有第二課時會不會提到這點。

標籤: 椋鳥 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0gyd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