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工作彙報 >

農業系統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彙報

農業系統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彙報

今年以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泰州市農委的直接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業工作的方針政策,緊緊圍繞農業“三增”的總體目標,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和拼命爭先的工作精神,指導全市繼續推廣應用農業實用新品種、新技術,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強化農產品質量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加大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力度,狠抓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控工作,確保農業安全生產,全市糧油蔬菜生產能力與效益穩定增長;林業綠化持續發展;規模養殖增幅顯著。農業其他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泰州市農委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全市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90不變價)17.05億元,同比增長5.1%;農業增加值約22.7億元,增5.2%,現將XX年系統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簡要彙報如下:

農業系統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彙報

一、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區域化。

近幾年,我們在穩定糧食生產,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繼續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結構,在大農業內部提高多種經營及林業的比重;在種植業內部提高高效糧食和經濟作物的比重;在品種和技術結構的調整上,加大品改力度,調優品種結構,提高農、林、牧、漁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覆蓋率。全市雙低油菜、優質專用小麥、草食畜禽、銀杏經濟林發展迅速,其中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同比擴大了289%,草食畜禽同比增長30%左右,新增規模養殖大户近900户,同比增長35%,新建畜禽養殖小區7個。累計銀杏經濟林間套總面積達到20萬畝左右,農業產業的質態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我們從全市資源和區位優勢出發,以形成區域特色產品為重點,通過加強對區域農業特色產業的規劃和引導,初步形成了6大各具地方特色、優勢明顯的產業區。一是以宣堡、胡莊等鎮為中心的銀杏產業區;二是以泰興鎮、大生等鎮為主的城郊蔬菜產業區;三是以七圩、蔣華、大生、過船等沿江鄉鎮為主的沿江圍網養殖產業區;四是以珊瑚、分界、古溪等鎮為中心的優質家禽產業區;五是以溪橋、胡莊、宣堡、劉陳鎮等為中心的意揚生產產業區;六是以黃橋、橫垛、分界等鎮為中心的生豬養殖產業區。

二、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以科技創新促進高效農業的發展。

今年,我們在全系統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三創精神,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優和體制創新,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加大農民培訓力度,農業科技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一是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認真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與下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共引進各類新品種100多個,其中主要的40多個,推廣新技術18項。其中種植業引進新品種26個,推廣新技術7項;畜水養殖業引進新品種7個,推廣新技術8項。全年共舉辦各類送科技下鄉活動14次,舉辦各類培訓班10多期,培訓農民近5000人次,發放資料1XX多份。

二是加強農業科技項目申報與成果鑑定,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全年共申報立項的國家、省、市級科技項目16項。在組織申報新項目的同時,積極組織對原有項目進行驗收,其中農業部《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省農業三項工程《水稻新技術推廣項目》先後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專家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全年共申報省科技進步獎1項、泰州市科技成果進步獎5項,申請省級科技成果鑑定1項,申報通過了1家民營科技型企業。

三是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構築農民增收新的平台。今年,為實現泰興農業信息的電子化、網絡化,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對於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們在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投資20多萬元切實加強了我局信息化建設。為各科室、局負責人配備了電腦等設備,建成了泰興農業信息網,設立了政務公開、領導論壇、招商引資等11個主欄目及供求信息、科學種養等43個子欄目。泰興農業信息網已經成為我市農業對外展示的窗口,農民致富增收的又一個平台。三、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一是積極申報無公害基地和農產品。

我們通過加強監管、主動對接、送樣上門,申報認定工作成效顯著。全年累計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個,其中糧油基地2個、果品基地1個、畜產品基地3個、水產品基地2個;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6個,其中大米、弱筋小麥、鮮食玉米、麪粉、葡萄、花生各1個;申報認定綠色食品16個。

二是加強無公害基地和農產品的質量監控。

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安全監管辦法,對全市已認定和待認定的各種基地和產品進行全程質量監控管理,定期檢測基地生產的全過程,嚴格加強農業投入品的全程質量監控,每道工序都落實質量控制和質量監督點,質量監控人員實行持證上崗,確保進入市場的農產品百分之百符合無公害標準。

三是強化農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

[2][3][4]-->

全年共申報制定省級地方企業標準82項,市級地方農業標準3項,申報建設省級標準化示範區1項。省級標準化示範區“三元”良種豬和吊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項目已通過專家組驗收;沿江地區優質弱筋小麥寧麥9號標準化示範區已通過省級鑑定;《無公害農產品——烘烤型山芋》、《泰興梅岱山藥》等兩項省級地方標準已發佈實施。

四、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造林和生態農業

1、加強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

XX年,我們緊緊圍繞森林覆蓋率達20%的小康社會目標,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綠色江蘇建設的決定》,以增加資源總量為核心,以“三網”工程建設為抓手,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全面推進“綠色泰興”建設。全年累計新建農田林網28萬畝,建設綠色通道299公里,新建綠色屏障391公里,新拓成片林1.8萬畝,森林覆蓋率淨增3個百分點,達到 16%。

2、科學施肥用藥,千方百計降低殘留污染。

隨着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勞動力的大幅度轉移以及人們對於高產的追求,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呈現過度使用態勢,對農田環境造成了較大污染。XX年,我們着力加強農田土壤環境監測,針對不同地力狀況,不同作物品種,大力推廣平衡配套施肥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和生物菌肥,科學指導農民把握佳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實降低化肥使用量。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積極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切實降低農藥使用頻率,有效降低了殘留污染,提高了農產品品質。

3、大力推廣實用技術,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XX年,我們大力推廣了秸杆養畜、立體混養、em生物製劑去臭、速腐制肥、秸杆全量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和種養大户綜合利用秸杆和畜禽糞便,促進農業有機廢棄物的再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走“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發展的可持續之路。

五、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大力發展“三資”農業

XX年,我們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把招商引資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實行全面動員、全員參與,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三資”的引進為全市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發展後勁。全年由我們直接和協助引進的“三資”共8300萬元。其中,通過創新林業發展機制,成功引進台商在溪橋鎮投資1000萬元,租賃所有的路、溝渠等村級集體公用土地,開發建設農田林網,創造了農田林網建設的“溪橋模式”,受到了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表彰。成功引進了上海迪鷗食品有限公司投資6500萬元在姚王工業聚集區徵地100畝,成立江蘇鴻鷹食品有限公司,一期投入3000萬元,將於明年6月建成投產,每年消化生豬30多萬頭,將會給全市生豬養殖和農民增收帶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市新增規模養殖吸引的“三資”近5000萬元。六、認真應對,措施紮實,全面加強病蟲防治、疫病防控工作,促進農業安全生產

在種植業上,針對今年水稻灰飛蝨和褐飛蝨特大爆發的嚴峻形勢,我們積極採取綜合防治措施,通過全面推廣抗病品種,嚴格實施“切斷毒源、治蟲防病”的防治策略,加強預測預報,強化行政推動,加大宣傳力度,實行驗產指導,堅持統防統治,積極引導羣眾克服消極厭戰情緒和麻痺僥倖思想,取得了防治工作的全面勝利。累計防治面積1606.01萬畝次,挽回糧食損失288404噸。在養殖業上,針對牲畜五號病、豬鏈球菌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在其他地區頻頻發生的嚴峻形勢,我們迅速行動,全力以赴,立足建設平安畜牧業,嚴格執行外堵內防的指導方針,通過加強監測、提高疫情預報能力,加大防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強化消毒、淨化養殖環境,完善應急預案,搞好物資貯備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全年豬苗使用量341萬毫升、禽苗使用量323.7萬毫升,檢疫用證88.9萬張。

七、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農,強化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工作

今年來,我們着力強化隊伍和體制建設,通過大力宣傳和嚴格執行《農業法》、《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等涉農法律法規,突出規範和整治農資市場經營秩序,實行關口前移,嚴把質量關,累計出動執法1500多人次,檢查生產、經營點911個,查案結案189起,其中種植業67起、林業58起、牧業52起、漁政9起、植保3起。積極配合省市開展漁業執法檢查,全面完成長江禁漁任務。在查案執紀的基礎上,積極幫助農民協調解決種子糾紛4起、肥料糾紛2起、農藥糾紛1起、獸藥糾紛2起、飼料糾紛3起、漁業水域污染事故27起,直接和間接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千萬元。

八、XX年工作思

[2][3][4]-->路及重點工作初步安排

XX年以及今後我市農業發展着重圍繞“四個提高”的思路開展工作: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為方向,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優勢特色產業的規模和層次,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發展項目農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發展訂單農業;構建堅強有力的農業支撐和保護體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三資”農業,提高農業的投入強度和外向化程度;加強農民培訓教育,提高農業市場主體的綜合素質。着重在農業的產業化、生態化、外向化上取得重點突破

1、以實施“三新”工程為抓手,繼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以高效益、規模化和優質化為重點,以構建綠色泰興與泰興現代農業為目標,建設高效的種植業、發達的養殖業及林業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

(1)、繼續抓好糧油蔬菜生產,優化和調整種植業結構 。

基本思路是:“兩穩定、三發展”。即:穩定小麥和水稻面積;發展項目農業、訂單農業、特色農業,實現傳統農業項目上規模,新拓農業項目上檔次,特色農業項目創品牌。

一是穩定小麥面積,提高專用小麥生產比重。小麥面積穩定在48萬畝,品種上實行專用化,充分利用國家優勢農產品發展項目和良種推廣項目的政策導向功能,把弱筋小麥的種植面積擴大到40萬畝左右,佔小麥總面積的80%。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做大做強我市的弱筋小麥產業。

二是穩定水稻面積,提高優質水稻的生產比重。進一步強化水稻在糧食生產中的主導地位,確保全市水稻面積穩定在65萬畝左右,水稻總產保持在39萬噸水平。

三是充分應用多元多熟間套複種和設施栽培、保護地栽培為主的高效技術,圍繞市場需求,發展設施蔬菜生產,不斷提高地產蔬菜的自給比重,提高蔬菜產品檔次。四是充分挖掘高沙土地區及銀杏經濟林的資源優勢,搞好間套複種,發展特色種植業。

(2)、進一步抓好品種改良,大力發展草食畜禽,積極培植規模養殖和經營。

主要是進一步加大畜禽品種改良和新技術的推廣力度,重點推廣蘇太母豬和三元商品瘦肉豬養殖技術,波雜山羊飼育配套技術及蛋雞高產配套技術,力爭全市新增二元母豬5000頭,上市三元肉豬35萬頭,新增波雜山羊5萬頭。加快提升規模養殖。新建設一批萬頭豬場、千頭羊場、萬羽雞場及畜禽養殖小區,與此同時強化畜牧養殖小區的規範管理,充分發揮小區功能,切實使養殖小區在規模化的基礎上走向規範化的管理軌道,為我市畜牧業快速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抓好以銀杏為主的林業綠化工作。

主要是抓好“三網”工程建設。根據既定目標,力爭用3年時間,將我市建成農田林網合格市,村村建成農田林網達標村,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與此同時,抓好造林機制創新。認真總結近年來我市造林綠化工作機制創新的先進經驗,學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林業工作的新思路,採用招商引資、林權改制等方式創新造林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造林綠化投入管護問題,努力推動全市林業綠化快速、健康發展。

(4)、加強動植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和農業行政綜合執法等項工作,確保農業安全生產。

進一步加強豬5號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疫、檢疫、監督工作,確保免疫密度。加強植保植檢工作,保障種植業安全生產。強化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工作,提高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效果,確保農業安全生產。

2、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在農業產業化上有新突破。

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在鞏固提高銀杏、專用小麥、優質瘦肉型豬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的同時,面向大中城市,面向國際市場,重點建設特色蔬菜、優質家禽、花卉苗木、優質水產、特色林業等高附加值、高科技產業,使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產業化。以農產品行業協會為龍頭,以企業為載體,名特優農產品為重點,以技術創新、質量管理為手段,全面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提高傳統品牌的品牌效應和新興品牌的市場佔有率。着力提高農業的產業化水平。

3、積極擴大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在農業的外向化上力求突破。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我市農業的外向度,加速農業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

(1)“三資”投入農業上規模。圍繞區域特色產業,按照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外向農業的發展方向,加快各類農業園區建設,吸引三資投入農業生產、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加工流通以及農業服務等領域。

(2)外向型農產品基地建設上規模。着手製訂和實施“泰興市農產品出口行動計劃”,根據現有農產品出口情況,品牌特色和國際需

[3][4]-->求,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促進有比較優勢和出口潛力的產業、產品發展,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的外向型農業示範企業。

(3)產品直接外銷上規模。以開拓國內外市場為核心,以強化農產品國際營銷服務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網上交易和代理、連鎖、配送、批發等新的營銷方式,加快建立快捷高效的農產品出口綠色通道,改善農產品流通環節,加快我市農產品與新型流通業態對接。

4、以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在農業的生態化上有新突破。

(1)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農產品認證認定步伐,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擴大“三品”生產基地規模。農產品產地環境、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質量環節得到有效監控。(2)積極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以生態農業縣創建為龍頭,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全面實施“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三大工程,推動“資源——產品——廢異物”的傳統增長模式,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搞好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推行畜禽養殖業清潔生產,通過過腹還田、麥套稻秸杆全量還田、速腐制肥、秸杆制氣、秸杆造紙等多種途徑解決秸杆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建設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產業、弘揚綠色文化為方向,構建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3)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以開發建設古銀杏森林公園為重點,利用泰興獨特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自然資源、悠久的農業歷史,建成一批有品味、地方特色濃郁的休閒觀光農業園。通過園景欣賞、農業體驗、採摘品嚐和垂釣休閒,滿足城鄉居民迴歸自然、休閒娛樂和體驗農耕文化的需求,構建一產三產交叉發展的新平台。

5、積極培育現代農民,努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

進一步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科技進村入户工程”等項目,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在農民中普及農業科技、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創業技能,使更多農民成為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勞動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gongzuofanwen/qp47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