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彙報材料 >

國中地理教學培訓會彙報材料大綱

國中地理教學培訓會彙報材料大綱

2010年煙台國中地理教學培訓會在魯東大學圖書信息館舉行。會議由煙台教科院王金龍老師主持並做主題報告。

國中地理教學培訓會彙報材料大綱

今年統一安排的幾項活動:

1.關於教學論論文評比。地理教學論文評比將晚一些舉行,因為一次論文評比要有新思想,有創見。在本次會議招開以後,可以着手準備,9月底上交即可。大致每縣市區分配4篇,縣際間可以協商,不限文字。

2.“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的教學案例繼續徵集,今年要注入新的內容。

3.省教研室徵集優質課程資源實施方案。新的課程資源包括教學案例,新課程評價改革,能體現新課改的試題、課件等。一經收錄在資源庫中,作者即獲得版權。省教研室不支付使用費,但根據點擊率多少,將有可能由使用者付費,開發者會有一定的受益。

苦無教研上的進一步發展,上述工作將難以展開,必須研究新問題,探索新方法。

本次會議有三大主題:

1.目前教學現狀的總結與評價,主要是對課堂教學改革進行到何種程度進行一個評價。

2.關於三維目標關係問題。

3.關於以“過程與方法”為重要目標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問題是重點問題,將是繼XX年從身邊教起後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從身邊教起”是在不考試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學有用的東西。今天的改革則是建立在目前教學狀態下的突破。

第一個問題:目前全市地理教學基本現狀。

(1)“到處鶯歌燕舞,舊貌換新顏”。教師積極探索與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方式方法,且卓有成效。課堂產生了巨大變化,最大的亮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基本建立。

(2)教學手段發生了翻天履地的變化,城鄉差距顯著縮小。

概括起來,基本的方式有:

(1)“讀議講紅”為基本線索。教師提出讀書、讀圖目標——學生讀書或圖——學生互議——教師檢查、歸納、總結。

這種方法是基於傳統模式的發展,最早產生於1987年,至今仍保留。

(2)以教師引領為特色的方式。重教師引領,是傳統以講授為主的基礎上的發展,教師“領”的作用強,傳承於講,學生小步快跑。如果處理得當,效果很好,反之,容易成為講授法。這種方法基本上為主流方法,從全省看,優質課亦集中用這種方式。

(3)最近學外地基礎上產生的“學案導學”,即教師制定學習方案,統一印發給學生,學生據此一步步地學。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教案、學案和作業設計”的“三案合一”。

(4)學習聊城杜郎口經驗基礎上產生的分組活動,教師起檢查指導作用。

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仍存在目標制定千篇一律,情境創設喧賓不奪主,合作學習重形輕質,師生活動問而無義(即教師提問的問題沒有思維價值),知識形成缺乏過程,小結收穫流於形式等問題。

下面播放煙台十二中宮傳芳老師的課,並針對課進行討論。

中 東

煙台十二中 宮傳芳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學生收集到的關於中東的新聞,播報。

教師引領:你能不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總結一下這個地區?

學生回答。

[師]據你的發現,哪些原因使它成為熱點地區?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概括。本節課,我們從位置和石油資源學起。

課件出示世界地圖,由學生指中東範圍。

設問:誰知道中東的由來?

學生回答,教師講述。

[師]看中東圖,與亞洲哪個分區相似?

出示中東和西亞,由學生找差異,提示,可以利用數學式子的加減來反映兩者關係。

2分鐘認識中東的國家。

學生活動: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由其他學生回答。

[師]如何描述中東的地理位置,從哪兩個角度

總結: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緯度位置——北迴歸線穿過,位於哪個温度帶。

找出世界級水道: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

出示土耳其海峽圖,能從圖上獲取哪些信息?

學生讀圖發現:溝通海,兩大洲分界線等。

蘇伊士運河(思路同上)

(承轉)位置重要一定會成為熱點嗎?如東南亞,馬六甲海峽。

讀世界石油資源圖,描述石油分佈在哪兒。讀中東石油圖,中東石油集中分佈在哪裏。

石油與位置的關係:霍爾木茲海峽。

看圖用30秒的時間記主要產油國,看有沒有竅門。

出示主要產油國的柱狀圖,餅狀圖,認識石油的地位。

引領學生讀圖,找出石油出口的主要通道,與交通要道結合。

學生疑問:同樣是出口到西歐和美國,為什麼大多要走遠道?

學生解釋,教師總結。

設疑:石油資源不可再生,你能不能替他們想一下石油之後的出路?

小結:學完本節你有什麼收穫?

王金龍老師評課:本節課的突出優點一是從學生能夠感受到的事物教起,二是運用資料分析,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教師告知結論,三是十分注重學生活動。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學生活動耗時多,效率低的問題。時間緊,內容教不完,若不解決高耗低效問題,難以進一步展開,最終會使新課程改革夭折。本節課學生已經上網查了資料,故不得不讓其展示,展示本身就花了15分鐘的時間。為什麼會高耗低效?可能的原因是:

1.教師掌控學生活動能力不足。原因是處於轉軌期,教師教的時間少,學生活動花費時間長。哪些問題可以不活動,哪些問題思考性不強,時間可以不長。教師佈置任務後,有的以模糊感覺判斷其是否活動完,有的讓學生舉手示意,看大多數學生活動完,有的規定時間,時間到了,活動就完畢。如何差別對待,避免格式化,尚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分組活動形式更多,增加了學生討論環節、小組回答環節。分組優勢在於學生潛能開發,互相啟發。

2.活動組織形式格式化。如分組活動,由於內容差異,學生差異,活動不可能完全一樣。

3.根本原因在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低。

如果説,前兩個問題尚屬於戰術問題,第三個問題才是根本原因。結果最後還是迴歸到教師講。

第二個問題:關於“三維目標”的關係與作用。

知識與技能的核心是能力培養,是學生要達到的目標。

過程與方法是實現、達到這個目標的措施。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精神支持,是把對地理的感悟演繹給學生。

過程與方法有可操作的規律,本質是為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第三個問題:關於方式方法教學的設想。

鑑於長期以來忽視過程與方法的研究,學生比較被動,有的學完後也感悟不了。作為目標,就要有意識地去教。如,從某某方面回答,從某某方面去思考。以過程與方法為核心,即把過程與方法教在前面,減少學生所走的彎路,如同師父帶徒弟一樣。要有適合這種方法的教學內容,具有可重複性。

區域地理的認知思路、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分佈的內容歸納方法也基本一樣。內容相似,學習方法可合併為一個模塊。

不同層次的區域目標是不同的。以世界地理為例,世界地理有三個模塊——大洲、地區和國家。

大洲拿出一個進行案例教學,突出方法和認知思路教學,剩下的大洲應交給學生自學。

再如世界氣候,根據氣候資料,歸納某一氣候的氣温和降水規律,即氣候特點。歸納的方法是相同,可以用當地氣候為案例,教會學生如何讀氣温和降水圖,如何把數字或圖轉化為語言。如,多少度算熱?降水多少算 “豐富” ?利用身邊的例子,並給出具體尺度,這就是方法,一定要講。然後是歸納。最後把其他區域試着再歸納一個或幾個,掌握後,可以放手讓學生歸納其他類型的氣候特徵,因為此時學生的能力已經形成。

不難看出,方法教學可以明顯地分為三種類型的課:一教,二做,三拓展。教,是以教師教方法為主的方法示範課;做,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能力形成課,拓展,是以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為主的拓展課。若內容少,在一節課內可以完成,則可能成為一堂課的三個環節。因為教學目的不同,三種課的教學目標也不相同。

第一種課型,教認知方法和思路,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鮮明。可以先教後示範,即先教思維方式,後學習具體某個思路。也可以先示範後教,即領着學生進行完某個內容,然後感悟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思考的。

案例教學必須方法科學,符合認知規律,有意識地予以強化。如果這一步做到位,將大大減少教師教的次數。

第二種課型,學生運用方法。體現了學生主導,教師不過多幹預,但應解答個別學生的疑難,並儘可能不要打斷學生整體活動。檢查則以學生交流為主。考慮能力差異,不可能提出整齊劃一的要求。教師以掌握學習情況為主。

同類內容可以劃分小模塊,如氣候,地形等,但方法教學的主戰場還是區域地理。

世界地理中,大洲體現的是歸納地形、氣候和河流有什麼特點,並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大區教學要考慮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國家教學則要側重於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地圖冊在編排上,把亞洲之外的其他大洲都提供了資料,就是便於實施方法教學。在這三個層次中,前面已有的可以不教,但須注意同一內容的遞進。如位置教學,從描述,到分析,再到中國地理的位置評價,不可能一開始就達到所有的要求。

教方法時,可以需要補充許多東西,例如,工業、農業的影響因素是什麼?地形如何影響氣候?等等。舉一個具體例子,歐洲西部為什麼以畜牧業為主,主要是光照和熱量的影響,但到了中國西北地區,主要是水分條件的限制,而青藏高原是熱量限制。

中國地理四大區域與世界地理的大區一致,更強調區內的一致性。可以劃分為兩大模塊:跨省區域、省內和省級區域。省區有些類似於世界地理的國家。

思維方法有兩大類:演繹和歸納,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內容。

如果方法教學真正實現,有可能出現下列現象:

教師教的課堂大大減少,堂堂教更不會出現;

學生自主學習的局面會真正形成;

教材承載的學習資源不能滿足需要,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

學生間的差異可能會進一步拉大。

30日上午,觀看了兩節省級優質課。

王老師點評:第一節教方法不同很清晰。例如,圖例識別後應讓學生認識新的地圖的圖例練。第二節觀察到德州騎自行車的學生多,青島少,從這種生活現象出發,引入地形圖的主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cailiao/7p0g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