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彙報體會 >彙報材料 >

參加國中骨幹班主任培訓彙報材料

參加國中骨幹班主任培訓彙報材料

三分校 丁勁鋒

參加國中骨幹班主任培訓彙報材料

XX年11月8號,我在學校的安排下,到華南師範大學參加了國中班主任骨幹班主任的培訓。帶着對人師聖地的一種仰慕和渴望,帶着對新基礎教育的諸多困惑,我走進了華師大。現將10多天的培訓作一個簡略的總結。

一、感受華師

走出車門,一股潮熱迎面撲來。脱掉厚重的衣服,拖着沉重的行李,深深地親近了這裏的濕熱空氣。迎接我們的是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部的主任戴老師。戴老師就用幽默簡單的話語自我介紹,講明瞭注意事項。由於這次受訓人員比較多,華師大已經為我們分好了小組。賓館簡單的午飯後,戴主任將我們送到了住宿地點,給我們一個調整休息的半日,併發放了學員手冊。整理好行裝,我們迫不及待的翻開手冊,看到此次培訓的安排後非常欣喜。理由之一:安排合理,動靜交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討與體驗相呼應。理由之二:課程選擇恰恰是我們所需,有教學理念、實踐、特色。理由之三:與專家近距離對話。

傍晚,副班主任王老師帶領着我們感受了華南師大的全景。

紫荊花香滿校園,紫紅似火,與天邊晚霞交相輝映,落紅滿地,宛若紅紅的地毯,漫步校園,步步生香;高大的椰子樹筆直矗立在道路兩旁,寬大的枝葉在晚風中搖曳,向我們舒展着南方淑女的浪漫情懷。美麗的木棉次第盛開,花色白如霜雪、粉如胭脂,一簇簇的花相擁綻放,五片纖長的花瓣稍稍翻卷,讓人過目難忘,感覺一下子融入了美麗的校園。

二、精彩講座

在集中培訓的半個月的時間裏,我們聆聽了劉良華、李季、黃牧航、戴雙翔、何汝玉等十多位專家、教授的講座,聽取了廣州市數位優秀教師的經驗介紹,到廣東華僑中學、玉巖中學實地考察,觀摩了多節優質課。每一位專家的講座都很精彩,每一節課都能引起我們的思考、每一堂課都有扣動我們心絃的時刻。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風格,時而輕鬆愉悦、時而沉重難釋。他們淵博的學識,科學的精神,風趣的講座,都讓我們在不同層面明晰了教育的真諦。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集中培訓中,我深刻地感受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一)、對教學觀念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專題講座:仰望自然,腳踏實地。本次劉良華教授的講座主題是“有效教學與教師成長”。但在一開篇,劉教授並不急於直切主題,而是給我們推薦起了教育類電影,慢慢地將其倡導的“自然教育法”引了進來。因為在推薦的電影中,或多或少我們都看過幾部,也能更好地理解一些什麼是自然教育法。讓我們清楚了需要仰視的教育哲學,心中有了一個大概的理論高度後,劉教授便開始“腳踏實地”地介紹起一些實用的教育方法。三個方面:有效教學、家校合作、教師成長;三個途徑:最佳順序教學、最佳時機教學以及最佳起點教學都讓我們受益匪淺,直呼:接地氣!讓我十分敬佩的是,劉教授在教授的過程中,身體力行地踐行了他所提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他用幽默、睿智的語言給我們進行了很好的熱身,讓我們“親其師而信其道”;在很好的引入後,又在我們充滿期待的最佳的教育時機給我們介紹了有效的教育途徑。整堂講座既傳授了方法,也給我們的教學做了示範!

通過對劉教授的理論學習,教學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我們深刻地感覺到:作為一位教師,除了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紮實的學科專業素養、熟練的現代化教學技能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質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以下三方面的轉變。

1、教學方法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再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應該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應該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教與學的道路上,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同時,劉教授提出課堂教學改進的有效教學方法----教師的興發教學。興發教學指教師興起並引發學生自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興發教學,它有三個途徑:

最佳順序教學:整體教學:先整體教學後知識點教學。如英語教學採用整體試聽教學——整體閲讀理解——語法歸納練習的順序。英語教學先進行聽力訓練,大量傾聽、模仿言説、以聽帶説,久而久之,學生就在整體教學或整體學習中掌握了大量的規則,自己卻還不知道。這就好比我們的母語教學。人在呀呀學語中,並不識字,更沒掌握一點語法知識,就在聽和説中不知不覺的掌握了母語。

最佳時機教學:不想學則不強迫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的興起,比如可在課前熱身教學,通過影視、遊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前介紹背景知識往往枯燥無味,可把知識還原為知識史,把作品還原為作者的傳記,這樣就很好的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興起教育就是激勵教育,可採用賞識教育、承認教育、責任委託等形式。

最佳起點教學:先學後教,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系統講授的意思,是“點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或規範其不準確的表達或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這就是以學定教。教師明白要教什麼,學生明確要學什麼,這就是有效教學。這一點和三分校的學導模式有相同之處。

2、教學目標的轉變:我們過去在教學中將培養學生成才當作我們的終極目標。通過這次培訓,我才意識到將學生培養“成人”才是我們教學的核心目標。一個單單掌握知識的學生,其實是不夠健全的。還有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人的能力、比如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比如“公民意識”等等。

3,評價方式的轉變:過去我們評價學生往往只有一把唯一的尺子,那就是分數。劉教授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批好的學生”。分數對於求學的孩子確實重要,但是,尤其在強調知識、技能多元化的今天,分數絕對能夠是老師、學生唯一的追求目標。我們做教師的只有轉變了評價方式,才能更有效地促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走向進步。劉教授説:“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多麼富有教學哲理!

(二)、對教育實踐有了一個全新的感受。

如果説劉良華教授帶給我們的是精神的覺醒,那麼李季教授給我們的是前行的金手杖。李季教授做了“敍事德育----走進學生心靈的智慧”的專題講座。他的敍事德育----把道理變故事,把説理變敍事,給我的啟發很大。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幾乎每天都要處理學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更要隨時隨地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時覺得我們太累了,但我們的“累”卻收效甚微。正如李季教授説的“付出百分之九十希望,得到百分之十的收穫”,為什麼呢?關鍵就是我們的學生對説理式的德育已經太熟悉了,也會對老師提的例子和説話感覺太空泛了,無法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呼應。就在我困惑不已的時候,“敍事德育”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打動心靈,就從講故事開始。《一碗牛肉麪》雖説我們早已讀過,但優美的音樂,貼切的配圖,娓娓道來的故事,還是觸到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敍事德育的魅力在於通過對發生在周圍的故事的描寫,能發掘或揭示使人感悟和體會內隱於這些事件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仰,情感觸動,以情動人。在班主任工作中經常會感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德育工作,學生往往能接受,但有時持續的效果並不長,或者以我們成人的角度來看的道理,學生不願接納。通過李季教授的培訓,我發現了另一個教育辦法,把道理變故事,把説理變敍事,不去就事論是,而是通過故事來打動學生,讓學生去分享,去討論,去反思,由他育走向自育。

敍事德育顛覆了傳統的説教式育人,其魅力在於,他直接讓故事在學生的心靈上發生作用,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感悟!更重要的是李教授給出了敍事德育的理論依據——德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也就是德性內生。有了這一高屋建瓴的理論依據,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取得心應手的方法,將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地放在學生的“心”上,放在學生的感受上。那就可以派生出許多的德育模式,例如體驗式德育,參與式德育,自悟式德育等等,關鍵點是——作用在學生的心上,而不是耳朵上!

李季教授的弟子、惠州市大亞灣第一中學德育副校長何汝玉,就在細節德育方面做出了大成就。她説:“教育的一切細節,都應具有育人的力量。教師不要隨意給學生貼上某種標籤。”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後,會相應地作出自我調整,使自己的言行與所貼的標籤一致。給一個學生貼上不良的標籤,<蓮 山 ~ 課 件 >會產生不良的效應,而給一個學生貼上好的標籤時,就會產生好的效應。德育管理者要學會尋找機會,給學生貼上一個漂亮的標籤!

好方法才能產生高效率——這才是富有智慧的教育追求,僅有熱情是不夠的。

總之,此次考察學習是一次難忘的學習經歷。使我們發現了自己德育工作中的不足,理清了內心的迷茫和困惑,感受到了德育工作的美好,也領悟了教育的真諦!我清楚地認識到,德育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一門藝術,我將努力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中去踐行,才能不虛此行。

最後我想説:“不是所以種子都能發芽,但只要播種下去就要發芽的可能;不是所有的花朵都會結果,但只要花開了,就有結果的希望;不是所有的辛苦能夠帶來收穫,但如果不辛苦付出,就永遠得不到碩果!”

以上僅是這次學習的一點體會,並不能展現此次學習的全貌,可能也不能完全領會到專家老師們的全部精神,若有説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ibao/cailiao/4d8k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