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實施方案 >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通用18篇)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通用18篇)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通用18篇)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

一、課題名稱

國小語文“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在學生與教師形成的學習共同體中,建立起自主建構、自我探索、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督的學習策略,通過“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學習形式,實現共同發展的高效、快樂的課堂。

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學校將以語文學科的研究為帶動,以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落實新課程提出的目標,促進學生自主健康的發展,調整教學關係,構建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學校已經取得了許多成績,為了進一步深化這一課題的研究,推廣研究的結果,延伸課題的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確定實驗年級和人員

4—6年級全部參與研究,1—3年級逐步滲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礎、責任心強、有創造力等原則,在各年級、各學科重點確定以下研究人員。

語文:李文真、趙玲芳、趙瀅、吳敏瓊、鄭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標

1、研究個體教學特色,形成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

2、建構有效教學策略,形成教學建議和常規。

3、建立課堂評價標準,引導和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4、構建先進課堂文化,促進師生和諧健康發展。

本項研究在我們學校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氛圍。多數教師能夠正確把握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理論基礎。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下面的近期目標:

1、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活動的最大熱情。

2、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奠定合作學習的基礎,形成學生互助學習的習慣和氛圍。

3、部分教師形成自己個性的自主互助教學模式,並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語文學科課型推廣與研究

1、推廣單元授課教學模式。“單元授課模式”的研究分為三個層次:

(1)“課型研究”,以一個單元為教學單位,自主確定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型,一般用3—4課時完成一個單元的授課任務。

(2)“學案研究”,課堂學習形式的研究,就是確定學生採用什麼方法,如何掌握知識,並落實教學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對於一節課的反思,由過去對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作重點反思,改為對學生參與程度、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體式閲讀教學模式的研究。多數教師能夠接受在課堂上拓展學生的閲讀量,做到“以讀促教”。以前因為缺少讀書資料,“主題學習叢書”“語文拓展閲讀”等材料已經解決了研究的困難。

本學期,我們規定語文教師根據年級的不同,每篇課文至少拓展1—3篇閲讀材料,具體研究的內容可以借鑑“單元授課模式”的三個層次。

3、當堂矯正反饋。學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內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師的糾正和反饋,教師應該通過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將正確的信息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糾正學習行為。

4、小組劃分。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組,在編排小組的時候,一般本着優生、學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則,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也可採取兩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師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組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形成比較和諧的合作習慣,以便於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自主、互助學習。

六、研究的步驟

1、20__年9月份—12月份為探索實施階段。

每位教師在學習、討論、探究的基礎上,明確研究的內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教學的特點,並逐步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學校實驗領導小組推門聽課檢查實驗落實情況。

2、從20__年1月份—6月份開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學科特色使用階段。

每位教師都能自如地根據本學科的特色進行授課,並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3、20__年9月—12月份,加強集體備課活動,集思廣益。

在自主互助學習型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加大,本階段就針對在課堂操作中生髮的影響教學效率的問題進行進行集體研究,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本階段中,學校將組織研究課、公開課、示範課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並且將從中選出部分優秀教師通過研討會、交流會等形式交流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及時釋疑答惑,推進課堂教學學科特色模式的順利行。

4、20__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階段。

學期結束前,教師們根據自己的實踐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個性教案,形成自己個性的教學模式。可以組織側重學案設計的評選活動。

5、20__年6月,研究推廣階段。

在總結本學期的研究結果後,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下學期的大範圍推廣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本學期領導聽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綜合素養上,充分了解教師是否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是否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是否給學生一個懸念,讓他自己去質疑;

是否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是否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是否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發展。

通過聽課調查瞭解教師的具體研究情況。

通過對學生的諮詢瞭解調查教師的實際研究情況。

2、問卷法。教導處將進行學生問卷調查,瞭解教師實際的研究情況,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

3、交流法。通過教研組以及學校組織的集體研究交流,考察教師研究的具體程度。

4、測評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動,採用一些簡便、易於操作的現場測評方式,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實際的考評。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國小語文“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實施方案,最終要通過真實的課堂,展示研究的結果。

我們將保存學校組織的各種圍繞課堂開展的具體活動材料,如:教學案例;課堂實錄等。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2

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樹立”科研興校“意識,扭轉我校落後局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培養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結合我校教、科研課題項目,科研課題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適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學現狀,探索適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為目的,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適合自己學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課題的實驗操作中,實施素質教育,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從而實現“科研興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課題的確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進修和教科所的指導下,以轉變觀念、改進教法、改進學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教與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赤松鄉的自然狀況,確立我校的教研課題為寫作教學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則:

1、有針對性,注重實效

2、樹立“科研興校”意識,調動全體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3、加強教、科研骨幹力量的培訓。

4、形成教研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的教風。

四、教研工作實施細則:

1、加強教育科研組織建設

建立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的教研管理,課題研究,參謀諮詢,師資培訓和人員配備等工作。

2、加強教育科研力量的組織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證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種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標準化、程序化的穩固特徵,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師教育科研製度

(3)教研成果考核、評比、獎勵制度

(4)經費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檔案管理制度

4、加強教育科研資料檔案的建設

教育科研信息資料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學習新教育思想,掌握先進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廣大教師不斷積累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加強教研信息資料的蒐集、管理、加工、服務工作和科研檔案建設工作,以保證教研的正常進行。

五、具體實施步驟

1、20xx年10月組織學習,提高教師科研興校意識,確定各課題人員配備,調查學生現狀,建立科研檔案,蒐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課題實施研究階段。

3、20xx年3月,單項課題結題階段。

4、20xx年10月,課題規劃總結階段。

5、20xx年下半年,對適宜的優秀課題,在全學區推廣,並對有功人員進行表彰。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3

一、課題的提出

審視當前學生的閲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籲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麼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於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閲讀質量與閲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針對目前學生的閲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閲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並通過閲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説過,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閲讀對於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意味着成長的伴侶,意味着心靈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園,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願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鋭,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閲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閲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閲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鑑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麼”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閲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藉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於通過童書閲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與閲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採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閲讀的方式開展閲讀活動。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閲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閲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鑑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閲讀童書,以閲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童書閲讀的具體方法與經驗。

五、實施步驟

研究時間是3年。

1、準備階段:

分低中高三個年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兒童階梯閲讀研究的內容與目標。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童書的閲讀、選擇與推薦工作。提出若干兒童閲讀的“主題”,並把它們分配到不同的年級中。總結分析學校近幾年讀書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及存在的問題,討論引進童書,進一步推進讀書活動的具體措施。

2、實施階段:

按低中高三個年段,以閲讀課為主陣地,結合讀書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童書的推薦、介紹和閲讀指導,並由實驗教師及時做好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工作。

3、總結階段:

整理課題研究相關資料(活動方案、閲讀隨筆、讀書報告、學生習作、論文案例集等),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六、課題組組成

略。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4

為了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實到實處,並能紮紮實實的開展,真正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進而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總體提高,達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特制定校本研修和微型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方案。

一、校本研修的組織和管理體系

(一)校本研修的管理體系:建立學校、教研組、備課組“三級管理”研修體系。

1、校本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2、校本研修質量評價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3、校本研修組織實施小組

組長:

副組長:

(二)各組織機構職責

1、學校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校實際,提出落實校本教研的具體措施,組織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動,開展對本校課堂教學的評價工作,選拔本校的課改骨幹教師和優秀骨幹教師,加強對學校各學科組校本教研的規劃管理,總結,推廣校本研修的經驗。

2、以各教研組為單位,建立學科校本研修小組。其主要任務是規劃本組的校本教研活動,組織每週一次的研修活動,落實區、校級校本管理機構的任務,確定本學科校本研修的專題,組織開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

3、以學科備課組為單位,建立學科年段研修小組。組織本組教師研究和解決在課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督促教師自覺進行自我反思。落實學校、學科組的校本研修任務。

4、教研組要提交校本培訓計劃,確保校本培訓主題、內容源於教育教學實際需要。

二、時間安排:

1、20xx年10月10日~10月30日(第一輪10月15日,第二輪10月30日)

(1)制定學校校本研修工作計劃,並上報區有關領導。

(2)各教研組對教師進行宣傳和動員工作。

(3)各教研組作好研修課題申報工作,擬定學科組研修課題實施計劃,設計實施方案並於10月20日前教務處(高中交新校區教務處,國中交老校區教務處)

2、20xx年10月21日~20xx年年11月30日

①根據區領導對規劃的審批意見開展校本研修的第一階段活動。

②對研修活動進行資料積累。

③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

④各教研組對前期工作開展情況作彙報(書面和召開專題研討會),由教務處組織。

3、20xx年12月一20xx年1月

①在對第一階段工作總結的基礎上,對下階段校本研修工作進行進一步的規劃和部署。

②接受第二階段的檢查工作

4、20xx年2——20xx年4月

(1)各教研組研修課題全面總結工作

(2)接受學校質量評價小組的驗收

5、20xx年5月

接受區師培與教育研究中心的組織驗收

三、校本研修的管理

1、教務處組織教研組制定學期研修計劃,並由教務處審核。

2、教務處實行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結果制度,每週一次與集體備課時間同時進行。

3、教研組根據區師培與教育研究中心擬定的研修課題,提交各備課組選擇。

4、教研組長參與研修並實行考勤。

5、各備課組長做好研修活動過程記錄和研修活動總結。

6、各教研組每一階段向教務處彙總活動情況。

四、校本研修的評價及獎勵。

(1)根據對研修資料和研究課查驗的情況評定等第,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

(2)每學期末,學校對教研組、備課組,開展活動情況進行總結、評定,評選先進教研組、先進備課組,並予以量化,一定獎勵教研組長、備課組長。

(3)凡未組織校本研修的教研組教研經費人平扣30元,不合格的教研小組人平扣10元。

(4)凡是取得優秀成果的教師個人在職稱評定,區級優秀,名師選拔上享受優先和加分待遇。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5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

(一)本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科研部門的各種科研管理活動都是圍繞着課題管理來進行的。因此,課題管理是縣(市)教研室(教科所)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否規範、有效地實施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是縣(市)教科研管理部門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隨着學校、教師科研意識的`不斷覺醒和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我縣羣眾性的課題研究活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課題研究的數量也有很大增長,僅20__、20__年度,我縣就有各級立項課題441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包括省規劃課題和省教研系統立項課題)28項,還有大量的市、縣級立項課題,而且研究內容也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但與此形成很大反差的是,我縣教科研管理的力量卻相對單薄,目前縣教研室僅專職教科員1名,雖然其他學科教研員也承擔起了一部分教科研管理任務,但還是很難有效地承擔起對實施課題的全程管理和針對性的服務指導工作。

眾所周知,課題研究的質量形成於課題研究的過程之中,有什麼樣的研究過程,就會有什麼樣的研究質量。要想使課題研究工作實現預期目標,真正落實於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對教育教學質量和品位的提升、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產生應有的促進作用,就必須提升課題管理和指導的質量,實現過程管理的優化。但在實際中,由於對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監控、指導的不到位,極大地影響了課題研究的質量。目前,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管理中,遇到的主要的問題和困難是:

1、很難對更多的立項課題實施全程的監控。由於無法比較原始、比較直觀、比較全面地瞭解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僅憑終端性的檢查和評估使一部分科研動機不純的教師有虛可乘,甚至產生了重立項、輕過程的形式主義傾向和盜編、拼湊、偽造成果等非道德的功利主義傾向,對課題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很難對更多的課題實施有效的面對面的專業引領和指導。目前僅憑教研部門自身專、兼職教科員的指導力量,一方面由於時、空的限制,不能滿足更多數量的基層教師的指導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專、兼職教科員自身研究領域的侷限,個人的智慧和學識很難滿足各種不同類型課題的指導需求,也不能用有效的機制發揮本地區教師的集體智慧;同時,不能對課題的過程研究給予及時的點撥指導,時效性差,這些因素大大影響了科研指導的質量和水平。

3、很難實現課題研究的信息化管理。由於沒有一個課題研究的信息化平台,各課題間,特別是相關課題間很難建立起一個信息交流的渠道,僅憑我們教研部門組織的幾次有限的課題協作、交流活動,效率很低。因此,嚴重影響了各課題研究的活動動態報道和與外界的溝通研討,不能及時發佈相關研究信息資料和階段性研究成果,無法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協作攻關,也影響了成果的及時推廣。

4、很難有效地建立起清晰、豐富、動態的研究素材庫。課題研究原始資料的積累是課題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我們也設計使用過書面文本化的研究過程記錄冊,但由於書面文本自身特點的限制和設計的侷限,影響了資料積累的豐富性和簡易性,如資料的分類不夠清晰,積累不夠靈活隨機,容易讓一些點點滴滴的靈感流失,多媒體資料不能輕易呈現等,同時同一課題組成員間的研究心得也不能及時交流分享等。

因此,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建立一套科學的課題動態管理機制,來解決上述我們在科研管理中遇到的瓶頸性問題。

在尋找問題解決路徑時,我們首先想到了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因為目前我們教研室依託海鹽教育網(海鹽本站域網或海鹽教育信息化),已經建立起了相當完善的海鹽教研網,在網絡教研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經驗。特別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又創建了海鹽教師博客區和教研互動區,運行幾個月來,人氣很旺,也很受教師歡迎,技術也日益成熟。

因此,如何依託我們的“海鹽教研網”,利用博客技術,創建一個課題研究過程管理的平台,探索新的運行機制,提高課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成了我們特別想研究和嘗試的課題。

(二)本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博客被認為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其作為一種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學和研究領域。教師博客最大的功能是以其“平等、開放、共享”的發佈機制,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反思、交流反思、自我積累、知識共享的氛圍,加速教師反思型特質的形成,而促進反思、交流、共享正是我們課題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那麼能否在我們的教研網上建立一個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讓每個課題都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博客,從而作為我們教科研管理部門實現課題過程高效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呢?我們的理解是:

1、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瞭解該課題研究的最新動態、研究進程、階段性研究成果,真正實現對課題的全過程管理,避免因終端性管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2、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實現跨時、空,即時有效的課題點評與指導,同時可以獲得更多層面、更多教師同行的交流點撥,獲取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指導意見,克服因科研指導力量單薄而帶來的指導低效。

3、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讓課題組每個參與者都能及時快速地分享到其他同伴最新捕獲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容易產生思想激盪,在交流中生成智慧。還可以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尋找新的研究點,避免重複低效研究。

4、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使研究者以文字、多媒體等方式,分門別類、即時即地將研究的感悟、心得、案例、敍事、論文、課件等上傳或發佈(也可隱藏),超越傳統時空侷限,及時將隱性知識顯性化,豐富研究素材。

5、用博客來實現課題的過程管理,可以讓研究者更直觀、更便捷地回顧、追溯自己的研究歷程,回味自己的研究過程,不斷回溯、反思,積極修正,讓反思提升研究的質量。

正是基於上述理解,我們認為通過課題博客系統的建立和運作,是可以更好地實現課題管理的目標,也可以開始實踐和探索一種新的課題管理模式,甚至可以重塑一種全新的教師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依託海鹽教研網,利用博客技術,研究和建立一個科學的、具有較強管理功能的課題動態管理系統。

2、通過對該系統的實踐運行,探索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的操作運行模式,提高課題管理的效能。

3、通過與傳統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研究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新模式對提升課題研究質量、研究者素養、研究效益的積極作用。

4、重構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從事課題研究新的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和成果推廣方式。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初步設想

1、研究如何來建立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解決技術問題

目前信息化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許多地方也嘗試利用網絡技術建立對課題的管理,有的是一個課題做成靜態網頁,有的是多個課題做成動態網站,但更新很慢,效果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網站製作和管理的技術原因,二是缺少論壇的交流反饋和激勵功能,三是無法實現自我管理和團隊協作。

而我們試圖以博客技術來實現課題研究的信息化管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一是博客是零技術,只要會WORD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區,二是博客具有評論和留言功能,在實踐中反思研究,在交流中分享和提升是博客的核心思想,三是避免了網站中眾多課題千篇一律的模式,博客可以定義自己的界面,設置自己的分類,隨時可以發表文章也隨時可以修改自己的文章,可以對外發布也可暫時隱藏等,實現了自我管理功能,可以是一個人管理,也可以是多個人管理,真正體現了團體協作的思想。

在眾多的博客軟件中我們選擇性能較好的OBLOG,基本ASP+SQL平台,功能強大操作方便。而且OBLOG除了方便的操作層面外,還有較好的管理層面。系統的構建大致是:

1、系統級課題立項分類(目前三級,支持多級):

2、系統級課題內容分類(目前四類,支持多類):

3、用户級課題內容分類:

進入教師自己的課題博客區,可以根據各課題實際需要,進行分類。

2、研究如何來建設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資源庫,解決取材問題

課題博客是課題組所有成員基於一個共同主題和共同利益的集體操作。每個課題以課題名稱為名註冊一個博客,為課題組人員所共有,每個人都具有管理權,都可以通過共同的註冊名和密碼進入管理中心,然後可以發表文章、修改文章、回覆文章等,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各類原始材料。根據課題研究的特點,呈現的資源類型設想分研究方案、研究動態、研究案例、研究敍事、研究文獻、研究成果等幾個模塊;呈現的資源形式可以是文本、圖象、課件、實錄、動畫等。

3、研究如何來運行基於博客技術的課題管理系統,解決使用問題

這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主要研究的內容是:①如何發揮系統的監控、評價、導向功能。設想採用檔案袋評價的方法,建立對研究資源上傳的有效考核指標和評價辦法,對課題研究的過程給予過程性的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的終端評價,把研究素材的積累並作為課題結題、評獎的重要依據,以此來落實課題的過程管理。並讓博客成為教師課題研究的電子檔案袋;②如何發揮系統的指導功能。設想建立以教研員、學校科研骨幹為成員的專門的課題研究的導師團隊,賦予他們管理員身份和管理權限,劃分指導項目,以“回覆”的形式開展跨越時空限制的、及時、有指向性的網上指導點評活動。③如何發揮系統的多方互動評價功能。設想建立必要的考評機制,發動和鼓勵導師團隊以外的更多教師以“回覆”的形式,對自己和他人的研究進行點評,聚集羣眾的智慧,促進交流,為課題研究出謀劃策。④如何發揮系統的成果傳播與共享功能。設想建立相關課題博客羣,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建立網上成果發表的獎勵機制,引導課題組及時傳播推廣最新研究成果。

4、研究如何促進教師課題研究方式的轉變

通過開放的動態管理系統的運行和評價,根據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的研究特點,逐步建立起在課題(主題)引領下,以活動案例、教學課例、學生個案、研究敍事、教育反思、主題研討為主要載體的行動研究模式;通過網上論壇活動,倡導一種良好的、開放的、具有分享心態的學術研究交流氛圍;通過博客資源的建設過程,培養教師善於學習交流、敢於發表展示、勇於反思積累的研究習慣和研究精神。

四、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基本步驟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法、文獻法等,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不斷嘗試、修正行動計劃,預期成果是:課題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課題管理系統軟件、優秀課題研究博客案例、有關使用管理、考核獎勵辦法等。

基本步驟:

準備階段(20__年2月——20__年3月):設計管理系統意圖及其模型,開發系統軟件,建立海鹽縣教研網課題研究博客區。

實施階段(20__年3月——20__年7月):運行和使用課題管理系統,研究資源建設和使用策略,出台有關使用和考核辦法,聽取學校使用意見、建議,組織該課題的研討論證,不斷完善管理系統和管理辦法。

總結階段(20__年8月——20__年9月):撰寫研究總結和研究報告,邀請有關專家評估使用情況和使用效果。

五、課題研究的經費

預計1萬元(不包括有關技術設備購置)。

六、課題組成員

課題組長:

副組長:

指導顧問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6

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全面推廣,是深化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加快“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課題研究的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關於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於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

二、實施原則

(一)全體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要簡易、方便、可行,面向全體學生,要從學生參與面的大小確定活動項目,做到人人蔘與活動,個個都有喜愛項目。

(二)全面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與中國小生綜合素質培養工作有機結合,堅持寓教育性、健身性於活動之中。

(三)趣味性原則。體育活動要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濃,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鍛鍊身心,陶冶情操,發展智力。

(四)校本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充分考慮學校規模、場地、設施等特點,挖掘體育資源潛力,發揮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

(五)安全原則。根據教育規律和中國小生身心發展特點,指導學生適度進行體育活動、設置運動項目和相關活動。加強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應急措施,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務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鬆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 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症;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 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四、實施步驟

(一)課題申報(20xx年底前)

申報課題學校組織有關人員對課題進行論證,蒐集相關資料,深入課題內容研究,確定課題的研究步驟和方法。

(二)評審課題,啟動,推廣(20xx年)

20xx年2月進行座談會,全面啟動課題;5-6月份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10月份在全市推廣開展。

(三)課題鑑定,總結(20xx年)

20xx年5月進行課題中期調查分析,進行成果評選。10月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鑑定,推出一批優秀課題研究成果。

五、實施要求

(一)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學校要高度重視大課間活動,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本地大課間活動。更新管理觀念,注重過程指導,把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與深化新課程改革,與落實《課程標準實驗方案》結合起來。

(二)學校要精心制訂大課間活動方案,認真組織、體現特色、確保安全,要將大課間活動排入學校作息時間表,改善活動場地和器械,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三)鼓勵教師、學生創編活動內容,製作活動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編室內健身操與健身遊戲,彌補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使大課間活動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

(四)大課間活動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鐘;全員參加,練習密度100%;練習負荷保持在低、中強度,做有氧運動,符合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六、課題申報

課題申報學校,參照課題研究“目的任務”,根據學校自身情況自定研究主題和課題名稱,該主題範圍之外的研究課題本次不予立項。所有申報課題既是本課題的子課題,也是市規劃辦獨立立項的規劃課題,按照威海市規劃辦立項課題進行管理。

選取優秀學校作為我市今後重點示範基地。課題申報數量具體為:榮成、文登、乳山各10項,環翠8項,經區、高區各5項,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業技術學校各1項。

申請人按照規定認真填寫申請書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複印件),由各市區“體育大課間活動”課題領導小組初審彙總後,於12月10日前統一報送課題領導小組,申報表和彙總表可從威海市教育網站“通知通報欄”下載。

七、組織管理

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重視對課題的過程管理、指導、督導、評比和檢查,樹立並推廣優秀典型。為了保證研究工作順利開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由王 義君同志任組長,張啟剛、畢志玲同志任副組長,成員由各市區教研中心相關負責人、體育教研員和課題實驗學校的負責人組成。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學校也要成立相 應的課題領導小組,課題申報時一併上報。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7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校教科研工作向縱深發展,增強老師們的科研意識,提升我校教師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努力實現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特制訂__中學校本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據“小步子、低台階、快節奏、求實效”的原則,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小現象,小問題,小策略入手,通過校本課題研究的形式,引領教師人人開展教學行動研究,建立“人人有課題,個個在研究”的校本課題研究機制。

在校本課題的研究中,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組織機構

組長:王鵬喜 常務副組長:馬文福、王煒

副組長:劉興瑞、劉金泉、吳戰平

辦公室主任:高飛 副主任:孫飛 馬鋭 王友均

成員: 全體行政領導及學術委員會、督學委員會成員

三、實施目標

以學校教研督導室--年級部—各部室--中心—學科組--教師個人為依託建立“教師課題研究”體系,充分調動我校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養成科學探究的好習慣、好方法,使每位教師能在研究中不斷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四、總體思路

在教研督導室的指導下,學校各處室、中心、年級部搭建教育教學研究平台,組織聯合教研,各年級以學科組或個人為單位組織研究團隊,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育教學策略,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

通過校本課題研究,真正形成“校本化行動、低重心運轉、小步子發展”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

1、校本化行動。

強調課題研究立足學校、立足教師、立足學生、立足課堂,依據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紮紮實實開展行動研究,全力解決本部室、中心、年級部、學科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讓教師樂研。

2、低重心運轉。

降低教育科研管理重心,倡導以年級、中心、部室、學科組、教師個人為單位,選擇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實際、最迫切和最突出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

3、小步子發展。

每學年 為一個週期,學年初確定研究課題,申報立項;學年中通過半年或者幾個月的探索,解決一個關鍵性的突出問題;學年末整理成果,申請結題鑑定。

五、計劃安排及實施流程

(一)籌備階段

明確開展校本課題研究的目的,研究開展課題研究的策略與方法,制定學校開展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二)發動階段

學校由教研督導室組織全體教師開展校本課題研究的宣傳、發動活動,年級部組織學科組討論學科開展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使所有教師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步驟、任務,調動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課題研究切忌走形式、擺花架、應付材料等作法,注重實效,注重成果積累和推廣。

(三)實施階段

校本課題研究本着立足課堂,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穩步推進的原則,採取全面鋪開,典型示範,協作研究的策略,把課題研究做實、做細、做深。

1.認真選題。

各年級部、各處室、中心根據教師自己感到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本學期的研究題目。

選擇課題,須是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般只針對教學實際或管理中存在的一個問題開展研究;所選課題一般應是所任學科或所教班級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或管理中的一個環節、一個要素、一個問題、一個章節、一個單元或某一個專題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

要求各部室、中心每年研究一個校本課題並結題;各年級部語、數、英學科組每年研究不少於3個課題並結題,其它學科和各部室、各中心每年研究不少於一個課題並結題。

2.課題申報。

一個課題的研究者可以是一位教師、可以是教師團隊,也可以是一個學科組或部門或中心。

(一個課題組成員不超過三人)。

參加校本課題研究的教師,向學校提交課題,經過審批後,填寫《校本課題研究申請·評審書》,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和主要成員,明細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3.課題審核

學校組織力量對教師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在規定的時間集中申報立項,由教研督導室組織人員對教師申報的課題進行審核,下發立項通知書,特別有價值的,將被立項為縣、市級重點科研課題。

4.課題管理

教研督導室要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組織校本課題承擔教師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教研督導室定期組織校內研究相同問題的研究團隊進行校內研討,為年級間、學科組間、課題組間搭建交流的平台,分享經驗,交流困惑,互相啟發,促進各自的研究深入;學校教研督導室每學期組織一次課題開展情況調度,指導課題承擔老師整理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5.結題鑑定

每學年結束前,教研督導室組織人員對各學校教師開展的校本課題研究進行成果鑑定、評獎,教研督導室將向縣教研室、縣教科所選送優秀教師課題研究成果。

獲得一等獎的研究成果將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推廣。

(四)總結階段

對一年來的做法、成果、存在的問題進行階段性總結,開展評比活動,召開表彰會,總結經驗,逐步推進小課題研究深入發展,積小課題為大課題。

開展課題研究彙報展示課活動。

六、校本課題研究量化與考核

學校將量化考核辦法,對各部室、中心、年級、學科組、教師個人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工作情況進行量化考核。

對年級的考核結果計入對年級的教科研督導評估中,對學科組、教師個人的考核結果由年級計入備課組、教師個人的量化考核中。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8

為切實抓好微型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就加強我校微型課題研究管理,規範研究過程,約束研究行為。特作如下規定:

1、“微型課題”可由教師個人申報並獨立承擔研究工作,也可2人自由組合成立研究小組,共同承擔課題研究工作。無論是教師個人單獨承擔還是小組合作研究的,課題批准立項以後,均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或研究方案,並在規定時間內向學校提交研究計劃方案(申請表)和微型課題研究月度計劃。

2、課題組成員一般不超過2人,課題組長負責制定小組的研究計劃,並組織成員按計劃分階段實施本課題組的科研工作。課題組成員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各自的職責,做到圍繞目標、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完成課題任務。

3、課題承擔者必須按計劃組織實施研究工作,月末要填寫好研究活動情況紀錄,撰寫階段性小結或反思,裝入課題檔案袋。平時要主動向學校教科室彙報課題研究推進實施情況,適時邀請學校領導和校內外老師參加有關本課題的研究課、學術研討、論文交流及其他形式的階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動。在課題研究時間過半時,應及時撰寫課題中期總結。

4、課題研究工作完成時,應系統整理、準備好各種資料,向學校教科室提交課題研究方案、過程管理材料、結題報告、“成果鑑定表”等材料,提出結題鑑定申請。

5、課題承擔者要詳細記錄研究活動過程,並注意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工作,每個課題要建立一個專門的檔案袋,課題結題時各種研究資料要隨袋遞交教導處,由學校作為教育科研檔案保存。

6、建立以校長為首,分管教學副校長、教科室主任等骨幹組成的微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檢查督促學校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按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情況。

組 長:楊國民

副組長:陸建良 沈豔紅 成 瓊 楊曉莉

學校將把微型課題研究納入學校學期和兩週工作安排的範疇,在多方面為微型課題研究提供方便和資助,協助各課題承擔者和課題組召開 “微型課題”研討會,開展“微型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等活動,並做好階段檢查工作,在學期期末按學校制定的《虞園國小微型課題研究工作考核表》(見附表)對各承擔人和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專項評估,課題結題時間協助承擔者成果鑑定及資料收集等工作。

7、學校對按照計劃正常開展活動、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的課題承擔人和課題組給予嘉獎:凡通過市局審核鑑定取得結題證書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顯著的微型課題,學校給予課題組一定金額的獎勵。

8、學校把微型課題研究列為學校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先、職稱晉級以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評選的主要內容之一。

附:微型課題的資料收集與檔案管理

①微型課題的資料統一使用A4紙,按立項申請表、月度計劃、分月記載、研究報告、論文,過程資料等裝入微型課題檔案袋,在檔案袋封面按以上順序列出清單。

②微型課題的資料由個人提交,教科室統一收集和歸檔管理。

③微型課題的資料應具備真實性和實效性,反對網絡下載或抄襲。

三點希望:一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二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課題研究中學習如何研究,學會研究。三是各課題研究人員要在問題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9

一、課題名稱:

課題:培養學生計算準確率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1、我們原有的數學課堂教學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逐漸顯露出它對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無耐和乏力。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撐。無論從何種角度講,我們都呼喚並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開這種困惑的鑰匙。

2、計算是中學數學中一基重要的基礎知識,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與否,直接關係到他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多年的中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一直是影響學生成績的主要問題。可以説,提高中學生的計算能力,已經成了當前中學數學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培養中學生數學計算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智力是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之一,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學階段給學生打好數學初步基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對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全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培養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的需要。

數與計算是人們生活、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學方法。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科學中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巨大的變化,但是,基本的計算方法卻沒有多大的變化。這充分説明中學數學中計算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對於每個人來説,僅在中學階段學習實數,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六則計算及其混合運算。因此,在中學階段學好以上計算,並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分析

在計算練習中,學生的計算錯誤經常發生:不是看錯數字,就是寫錯數字;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漏寫符號;加法當減法做,乘法當成了除法,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無法理解的錯誤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歸納為知識性錯誤和非知識性錯誤。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對於計算法則概念或運算順序的不理解。非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不是不懂得運算導致錯誤,如抄錯數字、不認真審題、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負遷移干擾等。

2、概念、法則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則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形式,又是學生進行計算的重要依據。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計算法則才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有些錯誤是由於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3、運算不認真

計算題數據較大,運算步驟過多時,學生就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極不耐煩,不認真審題,沒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

4、思維遷移的影響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消極的作用則干擾學生學習新知

5、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學生錯誤重要原因。首先學生對學習重要性和正確性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感興趣,解題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沒有力求準確的情緒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結果出現錯誤。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計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結果。因此,每當遇到較為陌生的算式或較複雜的算式時,就不能耐心地去審題,選擇合理的算法。在怕難怕繁、耐心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計算,常會出現錯誤。

五、預期達成的研究目標:

1、通過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我們要使學生親身經歷和自我體驗,讓學生體驗研究的過程,掌握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的艱辛,分享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2、在研究的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使他們不僅僅實現在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實現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提供獨立創新的舞台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實踐法

通過數學教學活動親自參與學生“小課題”的研究,對其起引導點撥作用,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調查研究法

調查我校數學教師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及想法,瞭解學生“小課題”研究的經驗及存在的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3、上網查詢法

通過計算機網絡查找國際上對這一課題先進的經驗及研究成果,對自己的研究起借鑑作用。

4、經驗總結法

對研究的經驗及結果進行反思梳理,歸納提升積累經驗,修改並確定下一步方案,通過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步驟與措施: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1)制定計劃要求。(2)制定研究方案

2、試驗階段:(1)實施具體方案。(2)反思經驗與不足。

3、總結階段:(1)根據課題研究,觀察學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語表達方面的變化。

(2)對課題進行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二)實施措施:

1、創設情境,理解算理。

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學生的計算的準確性才有保障。

3、開展競爭,形成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學生好勝、不甘落後,喜歡錶揚的年齡特點,競賽中,通過競爭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計算得以正確、迅速的保證。許多中學生計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計算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還要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數字和運算符號,明確運算順序;二想,想算特點,可否利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三算,應用法則計算時要邊算邊檢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的正確性。

5、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

知識和能力是密切聯繫相互促進的,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必須以理解掌握數的概念、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和法則為基礎,“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應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學生基本掌握法則後,可簡化中間的環節進行計算。學生學習計算法則都是從單個法則開始的,在教學中應進一步將這些法則聯繫起來,形成法則系統。

6、精心設計與安排好練習。

要使中學生計算達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就需要進行必要的練習。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精心安排好練習。首先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要重視練習過程中的思維因素,把計算練習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一堂課的練習要分層次進行,逐步加深。

八、預期研究結果:

儘量在短期內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和技巧,平時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並且靈活運用計算方法快速計算。

九、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的方案及報告。

2、案例分析及論文。

3、論文個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4、調研報告:國中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成因的調查與分析研究。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0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國小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國小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製作鐘面,當學生製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後,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繫,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通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捨等),活動成效才能趨於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採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鑑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幹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1

1、進一步學習有關有效練習與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結合,不斷豐富和拓展研究方式方法。

2、推進作業分層佈置與落實工作。

3、學生作業情況追蹤調查以及現狀分析。

4、課堂練習有效設計策略研究

5、課題組成員每人完成一篇有效練習教學案例和一篇課題研究論文。

研究措施

1、課題實施細化分層研究。課題組每月進行一次課題活動,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研究的小主題,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調整研究措施。

2、制定學期研究方案。研究教師根據本學期的研究重點,結合自己的教育問題,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計劃要目標明確,措施詳細,操作性強。課題組每位成員在一單元教學完成後,應作出單元小結,整理整個單元中的教學情況,並針對研究過程中的實際隨時做好調整工作。

3、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認真寫好教育教學日記,不斷總結得失,進行反思,及時上傳相關研究資料。

4、參加課題研究的人員,每月需認真撰寫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案例、教學反思,定期做好總結。

5、與其他學科、其他老師密切協作,定期做好學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為後斷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6、課題組成員每人開一次公開課。

活動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

2、佈置落實各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目標和任務。(負責:)

3、教研組討論制定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各教研組長)

三月份:

1、各課題組上交子課題組工作計劃,新課題組上交開題報告及計劃。(負責:)

2、課題組活動,進行理論學習與研究,落實開設研究課人選,討論擬定課堂教學反饋內容。(負責:課題組長)

四月份:

1、開展課題組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2、上交一篇教學設計。(負責:)

3、學生作業情況調查。(負責:)

五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與研究,佈置下階段主要研究任務。(負責:)

2、開設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3、組織課堂教學反饋。(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六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負責:課題組長)

2、課題組成員上交課題研究論文和總結。(負責:)

3、課題組進行階段工作總結,獎勵教科研積極分子。(負責:)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2

一、課題研究背景

1、從本校學生數學學習的實情來看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校許多學生家長進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學生”,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加上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出現了一部分學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從而態度消極,興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課無精打采,厭倦作業,害怕考試,更缺乏獨立思考和鑽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課題以四年級幾名學困生為實驗樣本,運用觀察、調查、統計、實踐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分析具體原因,因材施教,恢復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力,有力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學生數學學習進行有益的探討。

2、從本校學生數學學習發展來看

從五年級期末的考試成績中看出,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數學素質有所下降。出現了較多的低分,一些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了信心。學習數學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斷的積累、沉澱。出現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對數學學習逐漸放棄的過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學中要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學困生的產生,有力地做好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級數學學習學困生轉化取得突破並得以推廣,這對於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發展意義和歷史意義。

3、從數學觀的角度來看

數學,作為國小階段的一門主要課程,其重要性已被絕大多數學生所認識,但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對數學學習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還很不正確和到位,他僅僅認識到數學基礎對於記數、算帳有用,不瞭解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一定的關係;看到了數學工具性淺顯的一面,而數學工具性更深層次的一面,以及數學的人文性,學生的認識十分膚淺。一個人的數學觀支配着他從事數學活動的方式,極大地影響着他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動機和動力,決定着他用數學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瞭解學生的數學觀,並積極地引導他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從而指導學生效地進行學習,獲得學習數學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真正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是數學教師應該做好的具有深遠意義的一項工作。

4、從新課標來看

新課標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題從中年級學困生入手,以一切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良好基礎,符合課標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目標

1、課題研究目標

(1)在學困生成困基礎上,搞清學困生的類型及特點。

(2)根據學困生成因,尋求轉化方法策略。

(3)爭取轉化成功,使其在學習、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課題界定

學困,指學習上有障礙,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人或集體。

數學學習學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的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

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即是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一定形式的輔導下,學習上有了好的改變。

四、課題研究內容

1.良好的師生關係的研究;

學困生轉化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特別需要老師有信心、恆心和愛心。積極創設良好的師生關係。

2.因材施教的應用;

為了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益,考慮到學困生客觀上存在較大的個性差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這裏包括從近期學習目標、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並及時反饋信息,瞭解他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查清主要癥結,對症下藥,避免再次分化。對於學習主動、積極進步的表現應有不失時機的加以鼓勵,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促進學困生轉化。

3.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培養的研究;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寶貴的心理因素,在這種情緒下,大腦異常活躍、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必然會提高學習效率,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對於學困生來説,教師更應該加強學法指導。當他在學習中遭受挫折和失敗時,需要老師耐心的心理疏導和方法點拔,“開小灶”進行知識上的查漏補缺;當他在學習上或行為中出現“閃光點”時,哪怕是課堂上專心聽講,我們都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可以讓他體會到信賴、滿意、親切的情感,從而樹立他的學習信心,以滿腔熱情投身到學習中來,增強向優生轉化的勇氣。

4.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的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動手動腦相結合,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變緊張壓抑的被動接受為輕鬆愉快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投身到教學過程中來。

5.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對學困生的影響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學生的啟蒙教育,對學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氣氛和健康的社會文化可以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學生從小遠離不良風氣的侵襲。

五、研究方法及對象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從多學科角度開展對學習困難學生教育轉化研究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借鑑已有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把握研究發展趨勢。

(2)調查研究法。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學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動研究法。不斷實踐,不斷修正,不斷完善轉化學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轉化學困的理論框架。

(4)個案研究法。主要是通過對學困生的跟蹤分析,摸清他學習困難的成因,及轉化效果,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對象:本班38名學生特別是本班3名學困生。

六、研究步驟

研究起止時間:20xx年9月—20xx年7月

1.準備與試點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A、確定課題。

B、學習有關理論,篩選教學改進經驗,做好理論準備。

C、制定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A、實施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個人情況分析,家庭情況分析。對其學習數學動機和興趣瞭解,行為、智力及周圍其他因素瞭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學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並階段性總結轉化學困生策略。

C、對自我教學上進行反思,對教材難點進行深入分析,課堂上加以改進,使學困生樂學、愛學。

D、積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數據、案例。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A、系統分析、整理實驗資料、研究數據,總結經驗

B、成果交流與推廣。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3

一.研究背景

分層教育的研究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學“各因其材”,便產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落實這一思想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採用 “班級授課制”以後,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變得更為迫切。國內外關於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實踐和層次教學實驗,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發展異步教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異步教育學。

異步教育學認為:過去,教師講到哪裏,學生就學到哪裏,這是班級授課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學”。而建立在學生的“六步學習”基礎上的教師“五步指導”的異步教學方式,改變了教與學同步的狀況,做到了學生自主地學、教師科學地教,因而具有相當的科學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國內外已經取得巨大成果的層次教學。所謂的層次教學,比較集中地強調了幾點:

①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水平。

②分層次。

③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關注,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羣體並區別對待,使這些羣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分層教學能夠以人為本,能夠彌補班級授課制天然的不足,能夠因材施教,使得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都有事可做,有目標可循,有發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關於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1.異步教學。

注重學情,改變傳統的同步教學的方式,倡導學生自主的學,老師科學的教。

2.分層教學。

分層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過自我鑑定和老師參照,把學生動態分為A、B、C三層。通過備課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考核分層等。促使學生從低層向高層攀登,然後再進行動態分層,讓學生收穫看得見的成功。

3.異步分層教學。

主要是針對同步教學和班級授課制的弊端,以“學情理論”為基礎,以人為本,以“異步分層教學”為核心內容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層教學,異步推進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構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實際,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體現語文教學常規,既體現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異步推進的教學思想,又便於操作的中學語文異步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②改革傳統的“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變“滿堂灌”、“填鴨式”為“啟發式”、“研討式”,變“講堂”為“學堂”,保證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使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③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層次性和照顧學生差異性的原則,注意指導學法,培養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④學習、研究、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轉化語文教學改革成果,推動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改革。通過課題實驗與研究培養、鍛鍊語文教師隊伍,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⑤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提高全體學生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⑥本實驗的根本目標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實驗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組討論”,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共同學習和共同提高中,實現性格互補,人格融合,意在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實驗最重要的內容是作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閲讀與寫作,兩手都硬起來,以閲讀促進寫作,以寫作帶動閲讀;本實驗不僅注重眼前目標,而且注重長遠目標,大力提倡“創新是靈魂”,不僅針對學生,也針對老師,尤重學生創新思想的培養,為學生的將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 礎,並提供品質保證。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假設

為了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實驗班和對照班,在一樣的教學條件下,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

①首先與學生商討“異步分層教學法”,讓學生了解這種教法,喜歡這種教 讓這種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體學生,摸底鋪排,在充解和掌握學生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為A(低層) (中層).c層(高層)三層,也可發動學生用自我鑑定式來分層,同時,要讓學生展望自己在單位時間裏,通過異步推進達到的新層次,樹立異步推進的目標。

③教師對分層的學合理搭配,構成小組內各層次的有機組合,為小組討論作準備。

④在“指導預習”中,教師告訴學生預習方法,鼓勵學生填寫“質疑卡”。在充分參考不同學生的質疑,即完全瞭解學情的一半,結合課文的重、難點,設定“異步推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爭取有的放矢。這樣的教學,每一個層的學生既有現實目標,也有長期目標。老師把教學任務分解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再讓他們彙報交流,產生碰撞。甚至可以讓C組的學生充當小先生。

2.擬創新點

①自主學習的時候,每個同學都要填寫質疑卡。這個質疑內容,有時候可以讓其他層的學生解答。

②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有機結合,這樣在本組之內就形成了一個發展層級。

③動態分層,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標,產生了動力源泉。

④促使老師關注學生,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實質上“四階六步”及其變式就是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3、核心內容

經過認真調研和反覆論證,本課題組決定把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異步分層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①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促進各個層面的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習。

②落實“四階六步”的教學模式,並開拓出各種變格的課堂,收集好各類課堂案例,進行必要的研究和反思。

③摸索分層教學的規律,把分層教學、個別輔導、整體學習有機結合的方法。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④探索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探究學習等的有機結合。把異步分層教學和新課程銜接起來。更好的落實新課程,推進學生自主學習。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閲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自主學習的理論創新。

2.調查法。通過調查把握學生心理,現有的認知水平,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在異步分層推進的過程中,經常調查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機的方法調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師課例中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和相關的理論依據。

4.經驗總結法。教師不斷地發掘,及時總結提煉“評價促進一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成功經驗,比如對三有六讓的提煉和總結。

五、研究人員

此微型課題為微型課題,由王開東老師擔任組長,程媛和尹暉老師參與研究。

六、研究對象

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驟

⑴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在前期“三會”的基礎上,統一認識,確立形成課題方案,選定進行實驗的年級,規範異步分層教學的相關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

⑵實驗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積極穩妥進行異步分層實驗,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在實踐中提煉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異步分層教學模式,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⑶結題階段:20xx年3月,準備課題實驗研究成果的驗收,促進實踐結果的宣傳推廣。歷時1年半。

八、預期成果

1.20xx年8月,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各方面論文發表。

2.20xx年10月,語文異步分層教學實驗課題結題報告完成。

3. 有關微型課題“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的專著出版。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4

一、課題的提出:

現階段在我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國小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着手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為,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於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蔘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合作學習並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於形式化,浮於表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而直接讓學生去合作,無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漫無目的的合作。另一種情況是在學生大家都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不敢放手讓學生合作,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在教師統一的“安排”下進行的,學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裏的互動中,教師主宰了一切。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現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裏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説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説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合作小組是幾個人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組合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往往我們在合作學習中只看重某一小組學得怎麼樣,卻忽視了小組的組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發展,忽略了對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很大的聯繫。學生自己的不同的個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不同的層次,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等等,都決定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現。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學生會在合作學習中迷失自我

對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除了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措施外,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體系。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5

一、課題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基本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和社會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兩個方面的任務:接受一種價值體系,學會一種行為能力。

2.實效性,指運用現代德育理論,實施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3.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僅指開發出的具體的課程教材,更重要的是開發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得以發展,教師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即使就課程開發的具體產品之一——校本課程教材而言,也與國家課程開發過程中編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兒童中心、興趣中心或問題中心的,而不是知識中心的。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小德育綱要》中指出: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個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繫,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

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在於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開拓進取,自強自立的精神,尊重別人,樂於奉獻,善於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內容。隨着獨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學生普遍存在着嬌氣,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獨立能力差,行為偏於情緒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質,長期以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對於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髮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着某些嚴重問題。如:脱離實際、説教過多、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分離等。我們必須面對新情況,研究新方法,提高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們的教育產生片面性。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關注着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願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青少年學生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應“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積極支持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見》強調,學校德育工作應“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意見》還強調,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見,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發揮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會、經濟、人文等諸方面力量對德育的支持,以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6、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愛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最有效的影響,是環境的間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師創設的多元化教育環境對兒童的進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體教育活動都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説:“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論和思想都告訴我們,環境能感染人、薰陶人、塑造人,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在環境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過程中形成的,學校必須重視創設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開發、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德育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構建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能體現師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愛家鄉教育模式。本課題研究內容根據我校教師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學實際,確定分七個子課題進行試驗研究。即是:“語文品德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數學科學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英語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音體美等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學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班級工作養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後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

五、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課題以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是國小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愛家鄉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通過本土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家鄉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以實際行動建設家鄉、服務家鄉,並能弘揚家鄉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推崇以德為先的人生追求。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七、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文獻資料法: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等頒發的有關文件和有關德育教育理論,夯實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基礎;調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資源,從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篩選、整合,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礎。

2.行動研究法:按照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開展開發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實踐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並不斷調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指導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推進。

3.經驗總結法:在各子課題行動研究的基礎上,分階段總結開發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具體經驗,注重過程性資料的積累,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理性認識,以獲得可供應用和借鑑的操作性經驗和教育理念。

八、課題研究的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是由於學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課題都是學科性較強的課題,經驗豐富,大多數課題組成員都是初次進行德育課題的研究和探索,屬於“摸着石頭過河”,沒有什麼經驗。做出來的課題計劃還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夠開闊,急需有經驗的教師從旁指點。

二是由於學校課題組成員平時教學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課題研究時間緊的情況下,需進一步協調好教學工作與課題研究的關係。如何使課題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個問題。

三是由於老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對德育資源如何開發與利用不甚瞭解,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大力開展後期的宣傳工作,加強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引發周圍人對德育的重視。

下一階段,我們將針對存在着的一些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

一是繼續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二是加強學校的德育活動,重視課題的實質性研究。要在繼承傳統德育資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利用新的德育資源,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相信隨着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學生、教師與周圍的自然、社會聯繫會更加緊密,這使尋找、發現、利用更多的資源不僅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強總結提煉,爭取將成果彙編成冊。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價值所在,它為我們的活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6

一、研究背景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完美個性的發展。

二、研究條件:

1、課題來源於教學實際,與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本課題的預見性效果已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同。

2、課題組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基本達本科學歷知識結構,教學經驗豐富,研究能力強,所寫論文多次獲獎,多位成員開設過市級、片級研究課、觀摩課,並獲得一致好評,教學質量名列前茅。

3、課題組成員平時教研氣氛濃,有集體備課的良好習慣,經常互相聽課幫助指正缺點,堅持寫教後札記,教學水平進步較快。

4、課題組人員對本課題的認識統一,決心大,積極性高。

三、研究意義:

1、長期以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多數是被動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機械模仿式的簡單運用。學生的學習思想、學習方法都是教師意志的“複製”,這樣並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而且學生的創新意識受到了壓制,既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又防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如今,正直新課程改革,確立了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新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因此,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自主參與數學課堂活動研究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具體體現在:

(1)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2)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要求;

(3)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

(4)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培育學生獨立性、創造性,塑造完美個性的重要條件。

四、研究內容

(1)定義:自主參與數學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自己能動的、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

(2)模式研究:教師

學生數學

信息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具體表現為:

①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轉變師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係。

②認真鑽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③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倡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方法:

①、自然實驗法:所開設的實驗班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同時暗設對比班進行平行班對比實驗。

②、文獻法: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先進教育理論,並及時總結。

③、調查法:及時瞭解教師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和實驗的操作情況,瞭解學生的自主參與,創新意識的發展情況。

④、瞭解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習需求和不同類型學生髮展創新能力及時調整的策略。

六、研究計劃:(分階段完成工作的指標)

階段一:20xx年10月----20xx年1月,實驗準備階段

1、調查和了解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水平。

2、建立組織,學習有關文獻擬定課題方案。

3、集體備課,分工編寫每課教案,特別是問題情景的創設。

4、細化計劃,形成可操作的具體細則。

階段二:20xx年2月----20xx年2月實驗階段

第一學期:

①轉變師生角色,初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係;

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③創設問題情景,增強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

第二學期:

①強化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思維習慣的培養;

②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③願意參與數學活動,能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表達解決

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能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學期:

①自主參與數學活動,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②引導學生從不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有效地解決問題,發

展應用意識。

③學生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合作交流中獲益。

第四學期:

①學生養成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學生樂於參與數學活動,並能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③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普遍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7

一、研究思路:

從“課程材料”、“學習時間”、“學習小組”、“課堂環節”、“練習題訓練”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

(1)優組課程材料。結合教材,隨機索取信息材料,訓練數學知識的駕馭能力。

(2)優組學習時間。激活課堂流程,多角度討論,從思維的不同擴散方向,獲得多種可能的結果。

(3)優組課堂環節。課堂形式多樣,環節經濟實效,討論點撥恰倒好處。儘可能讓學生的思維流暢、變通、獨特。

(4)優組訓練練習題。題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識遷移、提高思維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標: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淡化課堂教學傳統的角色地位,變“主宰”為“主導”,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大腦潛力,提高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2)發揚創新學習精神,於探究中發展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在愉悦氛圍中,對學生實施情感滲透、人品塑造。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於探究、大膽質疑、勇於創新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研究方法:

(1)類比法:通過類比訓練,學生對解題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題模式,並通過經常變換題目情節,提高學生模式辨認的能力。

(2)歸納法:學生要善於歸納知識、規律,教師只起強化作用。

(3)假設法:假設思維方法的訓練,開始由老師作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在各種假設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問題,使學生領會要點,直至學生能獨立假設解題為止。

(4)樂學法:根據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的“樂學法”原則,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結合多種形式,營造愉悦氛圍,產生樂學效果。

四、研究步驟:

根據實際,我設計了“計劃——行動——檢測——反思”四步循環的思路,分為四個時間段來實施。

第一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確立研究的具體內容、進行文獻研究和學習、調查現狀、擬定研究計劃。

1.確定內容:通過數學教學,滲透發散性思維培養;運用多種訓練手段,提高學生髮散性思維的能力。

2.理論學習: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我暢遊與學校的圖書室,查閲相關文獻資料;通過互聯網,學習先行者的寶貴經驗。我閲讀了《發散性思維訓練叢書》、《思維影響認識》、《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系列)》[東尼·博贊]等圖書,學習了吳正憲等專家關於中國小數學教育的論著、教學方法,學習了國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3.調查現狀:通過問卷和座談,瞭解學生對數學教學的需求,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動態。雖然調查的結果讓我有些失望,但這卻更堅定了我進行研究的決心。

4.擬定計劃: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有經驗的同事的幫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完善教學模式,反思、修正計劃。

1.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注意訓練過程中學生表現的情況記錄,以便修整訓練方法和方案。

2.邀請學校教師參與聽課並提出建議,通過教師的評課,找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

3.加強課題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歸檔、管理;4.定期與學生交流,促進研究深入。

5.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修正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繼續進行試驗、觀察、檢測、比較,針對第二階段發現的不足,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修正研究計劃

1、進一步發掘教材中的“發散”素材,培養髮散思維的積極性。

2、充分運用“一題多解”的訓練方式,培養髮散思維的求異性。

3、注重變式引申,培養髮散思維的探索性。

4、重視開發創造潛能,培養髮散思維的創造性。

5. 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進一步修正研究計劃。

第四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進行研究行動驗證,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1.進一步研究、探索、總結、運用發散性思維培養教學模式;在校內上研究課,進一步獲取同行們的評價和建議。

2.通過多種方式,測試學生的訓練成果。

3.收集、整理課題的研究材料,總結研究的過程,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篇18

一、研究思路

以“綠色教育”為指導,以班級文化建設為突破口,開展“定班花——解花性——悟花品——學花神”系列活動,自主設計 班級文化標識,畫班徽、制班旗、定班風、編口號,構建“綠色班級”班風建設的模式。繼續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生”、“綠色小組”的研究,建立完善各 種評價體系,探索綠色德育的多種途徑,總結德育的經驗,提高綠色德育的實效。

二、研究要求

1、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和班風建設研究,構建“綠色班級”班風建設的模式。

2、通過綠色德育的研究與實踐,建立“綠色國小生”、“綠色小組”、“綠色班隊”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家庭”的評價體系。

三、研究內容

1、“綠色班隊”創建的研究。

2、“綠色德育”校本教材運用的研究。

3、各種評價體系制定與實施的研究。

四、研究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尋找理論的支撐點。課題組成員結合自己研究的子課題,查閲、搜索資料,有針對性地做摘錄,豐富理論素養。本學期將利用每月第三週的課題研究活動,有重點地學習,學習時全員參與,不做旁觀者,不做聽眾,各抒己見。通過學習,確實有收穫,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強過程研究,課題組成員要摒棄只注重每月一次課題研究活動的思想,注重平時的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積累、記載、反思,重要問題、重大收穫待每月一次課題活動時進行交流。

3、成立德育課題研究中心組。

顧問: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定期活動,定期學習,定期交流,定期展示,發揮榜樣作用、遷移作用、輻射作用。

五、研究方法:

積極開展“定、學、談、訂、評、行、寫、改、再學、再實驗……”系列研究活動。

1、定。每位成員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班級實際情況選擇一個研究專題作為“綠色德育”的子課題。

2、學。結合個人研究的子課題學習一些有關理論,閲讀一些有關報刊雜誌。

3、聯繫子課題研究內容與領導、與顧問、與老師交流學習後的感受、體會、打算,相互取長補短。

4、訂。訂出子課題研究計劃。

5、行。按照計劃研究、上課或開展實驗活動,把計劃付諸實踐。

6、評。上過研究課後,開展實驗活動後,進行自評、互評,總結經驗教訓。

7、寫。把各人實踐後的心得體會寫成教後感或個案,或案例,或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8、改。對寫出來的材料進行思考、推敲、修改,準備交流或參賽,或發表。

9、再學。帶着實驗中的問題學習,再討論研究,以發揚成績,解決新問題。

10、再實驗。在新的起點,以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再進行實驗……形成“十字”系列研究實驗管理模式。

附:課題組活動安排:

第4周:第一次沙龍(學習課題組計劃、交流定班化活動開展情況)。

第8周:觀摩評價實驗班級活動。

第12周:第二次沙龍活動(交流本班的班徽、班旗、班風、口號)。

第16周:第三次沙龍,觀摩評價實驗活動。

第20周:交流、總結子課題實驗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shishi/ylor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