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23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23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

一、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23篇)

科學概念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3、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測定時間

過程與方法

1、推測陽光下物體影子怎樣變化

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並收集相關的數據。

3、一天中影子長變化的數據作出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柱狀圖

4、根據觀察數據,發現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

5、運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律,解釋人們為什麼能用影子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繫和有規律的

2、能夠按活動要求堅持觀察如實記錄數據

3、能夠根據數據和現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日晷的圖片或課件

分組實驗:簡易的日影觀測儀、指南針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

3)看書上第26頁,根據我們上節課的研究,推測一下大樹的影子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情況,並讓學生説説理由。

2、觀察陽光下影子的變化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2)學生認真閲讀科學書上的説明,明白觀察的目的和觀察記錄的方法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每個人都要記錄小組的觀測結果

3、整理我們的記錄

1)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測數據

2)教師講解如何把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數據整理成柱狀圖:縱軸表示影長,橫軸表示時間

3)每個學生自己將數據整理成柱狀圖

4)分析柱狀圖:一天中陽光下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什麼時候最長?什麼時候最短?我們還有什麼發現?

5)關於祖國西部地區,影子最短時不是12時的説明

4、日影觀測儀

1)古人曾經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能説説其中的道理嗎?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2陽光下的影子

鉛筆影子的變化

觀察時間

太陽位置和方向

影長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讓學生在觀看國產飛機圖片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激情;

3.讓學生學會紙飛機的一些兒常用折法;

教學內容:

1.引題:有人説,理想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師想問一下,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呢?(注:可以讓學生思考1分鐘,然後讓大家舉手發言,亦可點名發言。總之,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們以後多多努力。剛才某某同學説想當一名飛行員,請問誰能描述一下飛機的樣子?你能説出幾種比較的飛機的名字嗎?

2.向同學們展示一些兒的飛機的圖片,並對中國的飛機予以重點介紹。

3.國小一年級科學教案《學習摺紙飛機》:在生活中,我們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見過飛機,但是大家可能沒有親手沒過飛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紙飛機的折法,滿足大家的願望。(由教師示範幾種摺疊紙飛機的方法,讓大家觀摩)

4.讓學生6人一組,運用創造性思維,集思廣益地去學習和創新紙飛機的折法。(可以點名讓每個小組到講台上展示成果,由大家進行評選。然後,讓大家相互贈送紙飛機,並寫上祝福語)

5.可以向學生簡單講述一下紙飛機的飛行原理,但不要求學生掌握。(紙飛機的飛行原理與實際真飛機的飛行原理是一樣的。即飛機在飛行時,機翼上下的空氣運動速度不一樣,機翼上快,機翼下慢,根據伯努利流體力學方程(流體速度越快,其壓力越小),機翼上下就有壓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將飛機上舉而飛行了)

6.結束:時間過得真快,這節課就要和大家説再見了。今天我學習了紙飛機的不同折法,並欣賞了一些兒飛機的圖片。希望大家課後積極思考,創新幾種紙飛機的折法,老師可是會獎勵一朵小紅花的哦!好了,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3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製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國小科學《地球的內部》教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製作地球構造的模型並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捲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麼?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告訴大家你們瞭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瞭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瞭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瞭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瞭解的還真不少。關於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瞭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為大家蒐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閲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後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瞭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閲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 地幔 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麼?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説説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麼,科學家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瞭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祕密。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捲盒,裏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鑽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彙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才的遊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祕密的。

四、製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製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製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釐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釐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後捏一個直徑約2.2釐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後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迴指導。(播放音樂,製作完成後,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乾淨)

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於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後能多蒐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並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4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交流考察成果,認識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2、通過分析討論,讓學生們認識到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瞭解羣落和生態系統的含義。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討論中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會分析薔薇花叢中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薔薇花叢與動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

教學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觀察了花叢,並做好記錄。請幾個小組彙報一下。

二、探究過程

1、交流考察記錄。

·請1—2個學生彙報展示考察記錄。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對他們的考察情況進行簡要的評價,總結評價學生的考察活動。

2、討論薔薇花叢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薔薇花的生長需要什麼,它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裏?

·薔薇花的鄰里們生長需要什麼,它們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裏?

·誰能分解動植物的屍體和糞便,使它們成為植物需要的肥料?

·採用提問的方式,全班研討交流。

·誰能用圖畫的方式表示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如:肥料薔薇

薔薇蚜蟲

蚜蟲瓢蟲

能把這些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連在一起嗎?

·學生在記錄本上表示各種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蚜蟲鳥

薔薇

微生物肥料

3、瞭解動植物間複雜的相互依存關係。

·問:除了食物關係,它們之間還有什麼關係?

薔薇花叢是蚜蟲、瓢蟲等動物遮陽避雨的場所;

蝴蝶為薔薇傳粉;

瓢蟲為薔薇花叢除害蟲;

蚜蟲等動物的糞便是薔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薔薇花生長不好,會發生什麼現象?

·如果薔薇花旁邊的小草等植物長得太繁茂,會發生什麼現象?

·瞭解羣落和生態系統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澤、農田、城市和礦區等區域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生態系統。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5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説説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裏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裏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裏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祕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着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着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於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並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麼祕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麼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徵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後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徵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後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7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裏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隻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隻螞蟻。

1.選擇觀察瓶裏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裏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麼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麼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麼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麼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裏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隻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麼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麼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麼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着解釋螞蟻怎麼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麼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麼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現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8

教學目的:

1、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

關係。

2、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沙塵暴生成的原因。

3、為維護生態平衡,明確應該做些什麼和怎麼做。

教學重點:知道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教學難點:能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活動手冊、有關草原和沙塵暴的圖片、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在生態瓶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其中動植物的生長?”

“生態瓶中的某些條件改變了,就會使整個生態瓶內生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在自然界裏也一樣,一些條件因素髮生了改變,也可能使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維護生態平衡這個話題。”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草原上的鷹、兔、草之間有着怎樣的食物關係?

·設想事物鏈的一個環節發生了變化,會發生什麼現象?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2)如果兔子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連鎖反應。”

推測:如果上述現象發生了草原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

讓學生討論後作出分析。

(對老鷹、兔子的獵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趕;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的放牧;環境的惡化導致草的生長困難。)

2、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資料介紹。

讓學生閲讀P57,介紹寧夏騰格裏沙漠的有關情況。

師介紹:髮菜是一種藻類,因風乾的髮菜形狀,色澤酷似婦女的頭髮而得名。它大多生長在乾旱的草原、荒漠、平灘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國的甘肅、陝西、青海、_疆均有生產,而寧夏最為。

獵隼又叫鶻,是一種兇猛的鳥,上嘴鈎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_馴熟後可幫人打獵。獵隼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近年來,由於獵隼在中東一些國家是王宮貴族的寵物,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境外1只經過馴化、體型高大的獵隼價格很高,因此在我國西北地區獵殺、獵捕和走私獵隼的情況非常嚴重。獵隼的數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態平衡,引發鼠害氾濫,給當地牧民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獵隼現在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主學習資料後,鼓勵學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問題。

三、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的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這些行為的後果是什麼?

最終結果是什麼?

我們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課後拓展:

在維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活動中,我們該做什麼?我們怎樣做?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週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徵是:生長在一定環境裏,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徵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瞭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閲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徵。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着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裏。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麼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閲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瞭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麼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特徵。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麼?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後,我們能夠説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麼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後整理記錄於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徵,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髮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徵,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結構特徵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於學生髮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0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蒐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願而停留,在這個世界裏,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説出這棵大樹生長几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彙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並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徵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繫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蒐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自制複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彙報交流並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製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製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3.彙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三、材料與環境

1.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製成相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製造的材料,像塑料、磚、陶瓷和橡膠等,人們把自然界裏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來使用。説一説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製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後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蒐集了關於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介紹自己蒐集的資料。

小結: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又可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應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製作的物品。

四、進一步瞭解材料,拓寬視野。

1.閲讀資料庫:“材料的發展歷史”及“複合材料”。

2.展示自制複合紙,建議學生課後進行復合紙與普通紙的對比研究。

3.這一單元結束了,我們對材料的研究卻還沒有結束,建議大家課後對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材料的問題展開探索,我們一定能有更多的發現!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2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瞭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裏、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裏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説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彙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着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説説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閲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3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後,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鈎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後彙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後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後,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鏽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並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彙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髮現:比較的材料由於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鏽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彙報,教師引導,最後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釐米,用回形針掛上鈎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釐米、10釐米和15釐米後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後彙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製品?

2.出示各種塑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後思考:這些塑料製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麼特性,並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瞭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閲讀教科書,説説你瞭解了些什麼?

2.出示"可回收標誌",認識可回收標誌。

3.討論:我們以後在使用塑料製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4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二課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温、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並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説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着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這裏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5

【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的調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製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髮現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展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展起着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才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麼?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説説觀察到了什麼?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言的同學)他們説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現。

師:為什麼沒有發現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後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敏鋭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於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環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於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料袋)這是什麼?

生:黑色塑料袋。

師:不打開袋子,你知道它裏面裝的是什麼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這個袋裏裝的是什麼?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麼的話,你會怎麼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為什麼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才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説説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為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麼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麼?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餘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後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通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麼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乾淨、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嚐出了什麼味道?是用牙齒、嘴脣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才用舌頭嚐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裏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為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遊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麼?是用什麼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説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現些什麼?

(學生聽並各抒己見)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幾個同學是閉着眼睛聽的,能説説為什麼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現把手放在耳朵後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週我到醫院看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才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着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並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給予鼓勵。最後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後,就能輕鬆地理解觀察的內涵,並在今後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在我們來輕鬆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着紙上的字好笑)

師:為什麼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可以藉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藉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為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台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台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麼?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像兩根手指,第二幅圖像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髮,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户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麼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髮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後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麼?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裏有一台,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才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才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瞭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説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衞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藉助氣象衞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為觀察天氣提供依據。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緻、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於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後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非常棒,現在我宣佈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麼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麼喝啊?是啊,怎麼辦呢?我們再來配製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麼怎麼配製呢?

生:我認為先要知道這是杯什麼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麼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裏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放的是什麼物質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麼?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麼?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麼物質。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

師: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麼?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是什麼。

生:還可以用舌頭嚐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麼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嚐出它的味道還能嚐出什麼?

生:還能嚐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麼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麼才能保證配製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製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生:往水中加物質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儘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後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才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麼飲料,確定後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後仔細地配製。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製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製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製的飲料)你們組是怎麼配製的?用了哪些感官?配製出的是什麼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製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説明大家已經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度和習慣。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節與上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説是遊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為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製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眾,並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為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6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學習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學習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學習流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麼材料做的。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説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説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彙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製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麼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流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説一説我們應該怎麼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穫。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瞭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並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製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製造的材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準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準。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範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裏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多,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少,並説明理由。

2、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並説明為什麼這麼想。(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於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3、交流討論,比較不同的方法,選擇操作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實踐操作。

4、生實踐操作後彙報結果。(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較水多多少

1、師:現在我們已知2號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嗎?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説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麼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麼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麼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藉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麼辦?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麼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生實踐:自制的刻度條,並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裏的水,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並討論問題:

測量的結果相同嗎?

你們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三、認識並使用量筒

1、師介紹量筒,並提示“測量要求”,問: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們自制的刻度比較,有哪些區別?

為什麼量筒要平放?

為什麼視線要與液麪保持水平?

2、請學生用量筒測量三瓶水的多少,並彙報測量結果。(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量筒,或上課時間不夠,可採用教師演示方式進行)

3、師:你們知道這樣一瓶礦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嗎?(出示食物或照片)這個數值就表示了一瓶礦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體積了。

4、師: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8

學情分析

食物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最愛吃什麼最討厭什麼,談起來滔滔不絕。然而究竟吃什麼才健康?這是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則採用卡片來記錄,擺卡片來研究,最終得出對人的食物的一般認識。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很多種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通過製作食物名稱記錄卡片,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量的統計和類別的劃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難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天的食物調查記錄表(附後),讓學生在家裏做好記錄。[學生記錄的過程不單是為上課準備資料,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習在家裏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前,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向家長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學生記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開放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二、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食物。關於食物你瞭解多少?[學生的科學學習是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這一問題正是為了瞭解學生對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要引導學生對食品與食物這二個概念加以區別,以防止在書寫卡片時兩者相混淆。]

2、你最愛吃什麼食物?

3、你最討厭什麼食物?

4、提出研究的問題:我們究竟吃什麼才健康?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吧。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最討厭的食物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同一種食物有的同學喜歡,有的同學討厭。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

三、討論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覺得我們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研究?

2、啟發學生在科學研究中應注意選取樣本。我們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為樣本來研究。

[研究方法的確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環節的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選取與研究內容的關係,並初步學習選取研究方法。]

四、記錄與統計

我們的研究其實從昨天已經開始,拿出我們昨天填寫的一天的食物記錄,並且瞭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學交流一下?[這一交流活動是對家庭學習的驗收,也為下一步填寫卡片做好了準備。]

1、下面我們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記錄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語來指導填寫卡片的方法)

2、一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名稱。

重複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別記錄。

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要用多張卡片記錄食物名。

3、學生根據記錄表填寫卡片。

4、初步統計。

6、數一數共用了幾張卡片?這説明了什麼?把重複的食物卡片用釘書器釘在一起。重複最多的是那些食物?這又説明了什麼?

五、整理與研究

1、小組內將重複的卡片釘在一起。

2、把卡片平擺在桌子上。這麼多食物我們怎麼研究呢?啟發給它們分類。

3、如何分類呢?討論確定分類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與熟食的食物;主食與副食;動物類與植物類食物)

[給物體分類學生並不陌生,但由於其生活經驗所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有些食物分類不清的情況。為此,組織全班同學首先將食物分成動物與植物類,分類中出現了諸如水、鹽、食品填加劑等無法歸屬的問題。這時指導用“其他”來涵概。]

4、分組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將食物分類。

5、討論交流分類方法。組織學生間的討論,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對人的食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人一天中應該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過本問題的討論旨在使學生明白,人是雜食性動物,因此,沒有一種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糾正學生的偏食現象。]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的變化的活

動,感受大自然在春天發生的美妙變化,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的慾望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觀察春天常見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動植物的情感和對動植物的進一步瞭解的觀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熱愛大自然,能體驗與自然接觸的快樂和驚喜。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變化的活動。

教學用具:

春天裏動植物的圖片、影象、剪貼畫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1、播放“春天在那裏”音樂、課件

2、提問: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課件:春天悄悄的來了

2、尋找小動物

師:同學們在尋找春天的時候,除了花草樹木發生了變化,還看到了什麼?

放課件:春天的小動物

三、總結

師:老師也去尋找春天了,你們想看看嗎?(放春天的錄象)

問:此時此刻,你想對春天説什麼?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給了我們這麼多的禮物,嫩綠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風,動聽的鳥鳴。你想用什麼方式讚美春天呢?誰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讚美春天?]

老師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讚美春天,可以嗎?(課件)

這麼沒的春天,我們都看不夠了,你看:(簡筆畫)遠山變綠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樹發芽了,再畫上什麼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描繪一幅春景圖。

這是課前同學們畫的,誰來帖一帖?

老師放音樂,幾個學生上黑板帖圖,其他同學唱歌。我們的春天真美麗,那麼祖國的春天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放課件)

齊讀:祝願我們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2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裏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麼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2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到很多動物都要產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構造。

2、知道卵在合適的條件下會發育成動物。

3、知道青蛙、雞這樣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孩子經歷一次對動物的卵進行觀察和探究的過程。

2、用查資料和看視頻的方法,經歷觀察青蛙、小雞等孵化的過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過程觀察的水族箱,引導學生課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養探究動物繁殖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動物卵的基本構造,知道卵可以發育成新生命。

【教學難點】卵孵化過程的觀察,瞭解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

1、每小組一份:

a、魚卵、雞蛋、鵪鶉蛋、鴨蛋、毛巾、放大鏡放在盒子裏;(課前放好)

b、磕好的生雞蛋、剖好的熟雞蛋放在盤子裏;(課中領取)

教師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記錄表)。(放在講台旁)

b、課件:各種動物卵的圖片,各種卵的孵化過程等。

【教學過程】

談話:師:你養蠶了嗎?蠶寶寶出生前是什麼啊?談談在養蠶過程中的發現!

師:蠶卵其實就是一個小生命,它能夠孵出蠶寶寶來。

一、激趣引入

1、老師這裏有一袋東西,裏面是什麼呢?誰來摸一摸?

(猜到獎勵)

2、這些我們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動物的卵》。板書課題。

二、探究展開

(一)、動物的卵

各種動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動物的卵?(生説)大家瞭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師課件出示各種動物的卵。

2、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動物的卵。有雞卵、鴨卵、鵪鶉卵、魚卵。讓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請材料員把盒子拿出來。

3、學生觀察,師巡視。

4、反饋交流。你比較出了什麼?

5、小結:各種動物的卵從外形看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他們都醖釀着一個小生命。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以熟悉的雞蛋為例,一起來好好的觀察觀察。

雞蛋的觀察。

1、蛋殼的觀察。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雞蛋的外殼,看看有什麼發現?(小孔)這些小孔我們稱它為氣孔,那你覺得蛋殼上為什麼要有這些氣孔嗎?(卵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所以必須通過氣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大家都知道,這個雞蛋一不小心就會磕破,雞蛋殼是很脆的!你們看,師扳雞蛋殼。可我如果把它整個握在手中,卻怎麼也握不破。不信,你們看!(師握雞蛋)誰想來試試?這麼脆的雞蛋殼為什麼現在這麼結實了呢?(生説)

師小結:這與雞蛋殼的橢圓形形狀有關,雞蛋蛋殼這樣的形狀結構,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從而更好的保護了裏面的小生命。這樣的形狀結構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的也是很廣泛的!比如説:悉尼的歌劇院等。

2、雞蛋內部的觀察。

過渡:蛋殼很好的保護了裏面的小生命,但現在也影響了我們對它的深入觀察。

蛋殼裏面有些什麼呢?想不想現在就來看一看。

老師給大家磕好了一個生雞蛋,切好了一個熟雞蛋。讓我們一起把雞蛋內部的結構看個清楚!請材料員依次上來領取。

學生觀察,師巡視。

彙報: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雞蛋的內部結構”?(一個小組彙報後,問:還有補充嗎?)

小結: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我們的發現。(結合課件)明確:蛋殼、氣室、蛋白、蛋黃、胚胎、繫帶、膜等。

雞蛋各部分對胚胎髮育的作用。

討論:你覺得雞蛋各個部分對胚胎髮育會有什麼作用呢?(可安排小組討論)

課件播放小雞孵化的圖片資料。師配文字:雞蛋在媽媽温暖的懷抱裏開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細胞開始分裂、生長,並不斷的從蛋黃蛋白中吸收營養和水分,小雞的模樣開始形成了,蛋黃、蛋白慢慢萎縮,大約經過三個星期,小雞長成了,它會自己破殼而出。

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文字資料,請大家閲讀文字資料(一)。

生閲讀資料。

小結:雞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是供給養料和水分的;蛋黃是提供營養的;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雞蛋能夠孵出小雞,那隨便就一定能孵出來嗎?需要哪些條件呢?請大家繼續閲讀資料。

生閲讀資料。

小結:小雞孵化所需要的條件——種蛋選擇、温度、濕度、通風等。

三、拓展、欣賞、小結

剛才看了小雞孵化。老師這裏還有一些其他的動物孵化過程,想不想看?

1、觀看蜜蜂、青蛙、魚卵的孵化過程錄象。還想看嗎?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大家的資料紙上也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繼續去學習。

2、小結:像剛才這些動物,它們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板書“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這些動物我們把他們叫做卵生動物。(板書“卵生動物”)

3、指導課後進行孵化青蛙卵的活動。

剛才我們欣賞了好幾種動物從卵裏面孵化出來的過程,要是我們能夠親自試着去孵化一種動物,那就更好了。你孵化過小動物嗎?

老師昨天找來了一些青蛙卵,想不想親自來孵一孵?青蛙卵能在10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幾星期內長成一隻小青蛙。這個飼養水箱就放在大家的教室裏,讓我們一起觀察並記錄好青蛙卵的孵化過程,好嗎?

提醒:等所有的小蝌蚪全孵化出來後,請把它們送回大自然。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22

第二課校園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裏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麼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總結到什麼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樹冠有大小樹幹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結果實不一樣葉片不一樣……

板書設計: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裏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幹、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2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羣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緻、準確地記錄到的現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裏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裏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裏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裏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麼變化,我們可以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裏會發生什麼變化。

3、同樣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裏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麼?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pezv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