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通用15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通用15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通用15篇)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祕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着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着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於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並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麼祕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麼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徵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後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徵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後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羣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緻、準確地記錄到的現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裏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裏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裏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裏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麼變化,我們可以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裏會發生什麼變化。

3、同樣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裏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麼?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圖表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難點】運用不同感觀比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圖表的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籤)1個玻璃杯、1個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給每個學生準備:

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和食用油

1、導入:水是一種液體,你們知道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液體?

這些液體是否都一樣呢?今天我們以水和食用油為例,進行研究。

2、學生觀察:提供給每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並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寫在維恩圖中。(提示:在科學觀察中,一般不用嘗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師板書展示。

二、滴液比較

1、師:水和食用油除了我們剛才所觀察到的不同之外,還有不同之處嗎?比如,我們分別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蠟紙、玻璃片和報紙上,它們的狀態一樣嗎?

2、生猜測,並討論:在實驗中需要注意什麼?(師適當提示:每一次將液滴滴在不同的物體上時,為了實驗的可靠,需同時多滴幾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簡單演示;要注意觀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體上後形成的形狀是否一樣)

3、生實踐,將觀察到的液滴狀態畫下來,並註明液滴是在什麼物體上。

4、展示學生的記錄,並交流討論。

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1、師: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種物質更重?我們有什麼辦法比較?

2、生交流方法,並討論、判斷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實踐,判斷水重還是食用油重。(這一實驗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為演示實驗)

4、交流實驗結果,並嘗試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5、請學生將觀察所得的結果補充到維恩圖中,師補充到板書中。

四、藉助多種容器,進一步觀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點

1、師演示,將水和食用油分別倒入一些形狀不同的容器中,請學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

2、生交流、小結。將兩者的相同點補充到維恩圖中

五、總結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同之處?

重點討論它們的相同之處其他液體也具有嗎?這些相同點,固體具有嗎?

2、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對於水是怎樣的一種液體,你們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瞭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徵、結構,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學探究:經歷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製作紙製物品的過程,總結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設計製作小掛件。

3.科學態度、STSE

樹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悦。意識到改進工具的意義。

二、教學準備

學生用剪刀、裁紙刀、其他種類的刀和剪、手套、石塊。

做小掛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筆、裁紙刀、線繩、膠水,薄厚不同的彩紙。

三、教學時間1至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各種漂亮的窗花圖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時,事先還要用刀具把大紙裁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剪子和刀具。

(二)新課學習

1.分開一張紙

(1)提問:包書皮,需要把一張大紙分開,怎樣才能分開呢?

(2)學生回答之後,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種方法(圖片):用手撕開、用剪刀剪開、用裁紙刀割開。

(3)觀察比較裁開紙的效果。

(4)講解使用剪子和裁紙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傷害自己,也要防止傷害他人。

(5)教師示範操作。

(6)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7)再次比較3種分紙效果。

(8)小結。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達到要求,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製作小掛件

(1)出示小掛件的圖片或實物,提出任務:過新年,我們一起製作一些小掛件裝扮教室,烘托節日氣氛。

(2)思考:做這樣的小掛件,需要什麼材料和工具?怎樣做?

(3)學生回答之後,教師出示並解讀小掛件設計圖、分步製作示意圖。

(4)根據教師的範例,學生分組交流並口述設計及製作思路。

(5)教會使用剪刀的小竅門(用剪刀的刀口後部剪硬紙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紙剪成碎紙條)。

(6)交待注意事項,尤其注意安全。

(7)分發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種顏色的彩紙、線繩、膠水;工具:剪子、裁紙刀、筆等)。

(8)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掛件裝飾教室。

3.認識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實物,配圖簡介名稱,並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觀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的關聯。

4.瞭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説古人發明石刀、石斧的過程。

(2)與現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當時的材料和技術與現在的材料和技術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到很多動物都要產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構造。

2、知道卵在合適的條件下會發育成動物。

3、知道青蛙、雞這樣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孩子經歷一次對動物的卵進行觀察和探究的過程。

2、用查資料和看視頻的方法,經歷觀察青蛙、小雞等孵化的過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過程觀察的水族箱,引導學生課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養探究動物繁殖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動物卵的基本構造,知道卵可以發育成新生命。

【教學難點】卵孵化過程的觀察,瞭解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

1、每小組一份:

a、魚卵、雞蛋、鵪鶉蛋、鴨蛋、毛巾、放大鏡放在盒子裏;(課前放好)

b、磕好的生雞蛋、剖好的熟雞蛋放在盤子裏;(課中領取)

教師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記錄表)。(放在講台旁)

b、課件:各種動物卵的圖片,各種卵的孵化過程等。

【教學過程】

談話:師:你養蠶了嗎?蠶寶寶出生前是什麼啊?談談在養蠶過程中的發現!

師:蠶卵其實就是一個小生命,它能夠孵出蠶寶寶來。

一、激趣引入

1、老師這裏有一袋東西,裏面是什麼呢?誰來摸一摸?

(猜到獎勵)

2、這些我們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動物的卵》。板書課題。

二、探究展開

(一)、動物的卵

各種動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動物的卵?(生説)大家瞭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師課件出示各種動物的卵。

2、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動物的卵。有雞卵、鴨卵、鵪鶉卵、魚卵。讓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請材料員把盒子拿出來。

3、學生觀察,師巡視。

4、反饋交流。你比較出了什麼?

5、小結:各種動物的卵從外形看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他們都醖釀着一個小生命。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以熟悉的雞蛋為例,一起來好好的觀察觀察。

雞蛋的觀察。

1、蛋殼的觀察。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雞蛋的外殼,看看有什麼發現?(小孔)這些小孔我們稱它為氣孔,那你覺得蛋殼上為什麼要有這些氣孔嗎?(卵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所以必須通過氣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大家都知道,這個雞蛋一不小心就會磕破,雞蛋殼是很脆的!你們看,師扳雞蛋殼。可我如果把它整個握在手中,卻怎麼也握不破。不信,你們看!(師握雞蛋)誰想來試試?這麼脆的雞蛋殼為什麼現在這麼結實了呢?(生説)

師小結:這與雞蛋殼的橢圓形形狀有關,雞蛋蛋殼這樣的形狀結構,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從而更好的保護了裏面的小生命。這樣的形狀結構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的也是很廣泛的!比如説:悉尼的歌劇院等。

2、雞蛋內部的觀察。

過渡:蛋殼很好的保護了裏面的小生命,但現在也影響了我們對它的深入觀察。

蛋殼裏面有些什麼呢?想不想現在就來看一看。

老師給大家磕好了一個生雞蛋,切好了一個熟雞蛋。讓我們一起把雞蛋內部的結構看個清楚!請材料員依次上來領取。

學生觀察,師巡視。

彙報: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雞蛋的內部結構”?(一個小組彙報後,問:還有補充嗎?)

小結: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我們的發現。(結合課件)明確:蛋殼、氣室、蛋白、蛋黃、胚胎、繫帶、膜等。

雞蛋各部分對胚胎髮育的作用。

討論:你覺得雞蛋各個部分對胚胎髮育會有什麼作用呢?(可安排小組討論)

課件播放小雞孵化的圖片資料。師配文字:雞蛋在媽媽温暖的懷抱裏開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細胞開始分裂、生長,並不斷的從蛋黃蛋白中吸收營養和水分,小雞的模樣開始形成了,蛋黃、蛋白慢慢萎縮,大約經過三個星期,小雞長成了,它會自己破殼而出。

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文字資料,請大家閲讀文字資料(一)。

生閲讀資料。

小結:雞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是供給養料和水分的;蛋黃是提供營養的;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雞蛋能夠孵出小雞,那隨便就一定能孵出來嗎?需要哪些條件呢?請大家繼續閲讀資料。

生閲讀資料。

小結:小雞孵化所需要的條件——種蛋選擇、温度、濕度、通風等。

三、拓展、欣賞、小結

剛才看了小雞孵化。老師這裏還有一些其他的動物孵化過程,想不想看?

1、觀看蜜蜂、青蛙、魚卵的孵化過程錄象。還想看嗎?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大家的資料紙上也有,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繼續去學習。

2、小結:像剛才這些動物,它們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卵生;(板書“卵生”)靠卵繁殖後代的這些動物我們把他們叫做卵生動物。(板書“卵生動物”)

3、指導課後進行孵化青蛙卵的活動。

剛才我們欣賞了好幾種動物從卵裏面孵化出來的過程,要是我們能夠親自試着去孵化一種動物,那就更好了。你孵化過小動物嗎?

老師昨天找來了一些青蛙卵,想不想親自來孵一孵?青蛙卵能在10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幾星期內長成一隻小青蛙。這個飼養水箱就放在大家的教室裏,讓我們一起觀察並記錄好青蛙卵的孵化過程,好嗎?

提醒:等所有的小蝌蚪全孵化出來後,請把它們送回大自然。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瞭解植物對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

教學重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難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我們的許多食物來自植物。

2、新課教學

1、哪些食物來自植物?這些植物長什麼樣?如: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

2、植物還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和保護植物?學生思考作答,教師認真小結歸納。

三、拓展與應用:神奇的植物——黃花蒿。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7

教學目的:

1、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

關係。

2、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沙塵暴生成的原因。

3、為維護生態平衡,明確應該做些什麼和怎麼做。

教學重點:知道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教學難點:能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活動手冊、有關草原和沙塵暴的圖片、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在生態瓶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其中動植物的生長?”

“生態瓶中的某些條件改變了,就會使整個生態瓶內生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在自然界裏也一樣,一些條件因素髮生了改變,也可能使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維護生態平衡這個話題。”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係。

·草原上的鷹、兔、草之間有着怎樣的食物關係?

·設想事物鏈的一個環節發生了變化,會發生什麼現象?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2)如果兔子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連鎖反應。”

推測:如果上述現象發生了草原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

讓學生討論後作出分析。

(對老鷹、兔子的獵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趕;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的放牧;環境的惡化導致草的生長困難。)

2、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資料介紹。

讓學生閲讀P57,介紹寧夏騰格裏沙漠的有關情況。

師介紹:髮菜是一種藻類,因風乾的髮菜形狀,色澤酷似婦女的頭髮而得名。它大多生長在乾旱的草原、荒漠、平灘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國的甘肅、陝西、青海、_疆均有生產,而寧夏最為。

獵隼又叫鶻,是一種兇猛的鳥,上嘴鈎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_馴熟後可幫人打獵。獵隼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近年來,由於獵隼在中東一些國家是王宮貴族的寵物,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境外1只經過馴化、體型高大的獵隼價格很高,因此在我國西北地區獵殺、獵捕和走私獵隼的情況非常嚴重。獵隼的數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態平衡,引發鼠害氾濫,給當地牧民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獵隼現在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主學習資料後,鼓勵學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問題。

三、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的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這些行為的後果是什麼?

最終結果是什麼?

我們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課後拓展:

在維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活動中,我們該做什麼?我們怎樣做?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閲讀P5的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黴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遊戲比較,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後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並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裏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彙報交流;

(4)得出結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麼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説一説科學是什麼?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後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後P74頁的表格裏。提出後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三)板書設計:

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9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蒐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願而停留,在這個世界裏,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説出這棵大樹生長几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彙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並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實驗器材: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台、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談話:【出示泥塑圖片】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這些作品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嗎?

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製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麼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於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製作泥塑。

【教學過程、評價設計】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彙報:哪個同學來説説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裏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裏都有什麼。(板書:土壤裏有什麼?)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裏有什麼?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彙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説説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麼?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裏還有什麼?説説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1:查電腦【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驗證這些猜想,但課堂上老師沒給大家準備,我們怎麼驗證這些猜想?】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採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1.談話:為了便於觀察和實驗,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土壤和實驗材料,看一下,認識它們嗎?【生:認識】誰來介紹一下?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裏有什麼?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空氣: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空氣,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説明裏面有空氣,如果沒有氣泡,就説明沒有空氣。這個實驗方案有沒有道理?生:有道理。師:好!實驗方案通過!】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水: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水。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熱,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説明含有水,如果沒有,説明沒有。師:其實,這個同學的方案沒問題,但是描述的有點問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氣凝結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裏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含水少怎麼辦?】

【驗證腐殖質:我們想知道土壤裏是不是有腐殖質,我們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裏,用酒精燈燒,如果有燒焦的氣味,説明裏面有腐殖質,如果沒有那種氣味,則説明裏面沒有腐殖質。師小結: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裏,加入水攪拌均勻後,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説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料、養份:師:養料、養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後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澱(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澱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澱着,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澱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後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麼?做土壤分層沉澱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麼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彙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裏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裏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於時間的關係,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後,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麼?怎麼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説説你看到了什麼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裏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瞭解了土壤裏有什麼,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瞭解一些關於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裏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於土壤的祕密還有很多,比如説,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麼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麼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蒐集有關資料,也可以採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設計】

土壤裏有什麼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空氣

養料、養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閲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着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裏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並製作簡易降落傘。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傘緩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氣阻力),初步瞭解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3、認識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具有合作與參與的意識,主動進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質。產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反覆嘗試與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傘下降的視頻資料,秒錶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降落傘下降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力的作用。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2.播放降落傘的視頻錄象

3.大家認識錄象中的東西嗎?那你知道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們能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指名一學生上黑板標註,其餘學生自行在書上標註)

引導學生主要標出降落傘受到的重力和空氣的阻力。

(二)製作降落傘並測試降落傘下降速度

1.大家想親手來做個降落傘嗎?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秒錶。

2.每小組選擇相應的材料設計並製作一個降落傘,並注意:

A:在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B:線段從四個角下垂到結的長度應相等。

3.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我們自己設計製作的降落傘

測試方法:

A:一位同學在教學樓二樓往下放降落傘,下面的同學用秒錶記錄從降落傘打開到下落至地面的時間。

B:要保證降落傘下降的距離一致。

C:記錄員及時記錄時間數據

(三)研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組交流本組所製做的降落傘的降落所用時間

2.每小組降落傘下降所用的時間為什麼一樣呢?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係呢?

3.學生各自提出假設

4.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確立一個假設,填好小組活動研究方案:

問題:降落傘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

假設: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5.交流彙報,師生共同指正小組研究方案中有誤或不全的地方。

6.小組開展研究,並填好數據。

結論:

(四)彙報交流:

通過研究,你們有什麼收穫嗎?

(五)佈置作業。“潛水比賽”是一個拓展活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下降情況。如果時間不夠,可以佈置學生課後自行研究。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13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着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裏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閲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閲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鈎爪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14

第二課校園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有一定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樹長在校園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觀察方法來觀察新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樹葉和果實。這是樹果實。這是我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順序來記錄。能貼上收集到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裏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生長需要什麼樣條件?

不同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大樹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總結到什麼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不同之處:樹冠有大小樹幹有粗細有樹皮光滑,有粗糙結果實不一樣葉片不一樣……

板書設計:樹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裏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幹、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方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説説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裏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裏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裏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0j7z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