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方案 >策劃方案 >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17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17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

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精選17篇)

1.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讓學生在觀看國產飛機圖片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激情;

3.讓學生學會紙飛機的一些兒常用折法;

教學內容:

1.引題:有人説,理想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師想問一下,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呢?(注:可以讓學生思考1分鐘,然後讓大家舉手發言,亦可點名發言。總之,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們以後多多努力。剛才某某同學説想當一名飛行員,請問誰能描述一下飛機的樣子?你能説出幾種比較的飛機的名字嗎?

2.向同學們展示一些兒的飛機的圖片,並對中國的飛機予以重點介紹。

3.國小一年級科學教案《學習摺紙飛機》:在生活中,我們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見過飛機,但是大家可能沒有親手沒過飛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紙飛機的折法,滿足大家的願望。(由教師示範幾種摺疊紙飛機的方法,讓大家觀摩)

4.讓學生6人一組,運用創造性思維,集思廣益地去學習和創新紙飛機的折法。(可以點名讓每個小組到講台上展示成果,由大家進行評選。然後,讓大家相互贈送紙飛機,並寫上祝福語)

5.可以向學生簡單講述一下紙飛機的飛行原理,但不要求學生掌握。(紙飛機的飛行原理與實際真飛機的飛行原理是一樣的。即飛機在飛行時,機翼上下的空氣運動速度不一樣,機翼上快,機翼下慢,根據伯努利流體力學方程(流體速度越快,其壓力越小),機翼上下就有壓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將飛機上舉而飛行了)

6.結束:時間過得真快,這節課就要和大家説再見了。今天我學習了紙飛機的不同折法,並欣賞了一些兒飛機的圖片。希望大家課後積極思考,創新幾種紙飛機的折法,老師可是會獎勵一朵小紅花的哦!好了,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2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裏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説説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裏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裏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裏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3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3、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測定時間

過程與方法

1、推測陽光下物體影子怎樣變化

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並收集相關的數據。

3、一天中影子長變化的數據作出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柱狀圖

4、根據觀察數據,發現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

5、運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律,解釋人們為什麼能用影子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繫和有規律的

2、能夠按活動要求堅持觀察如實記錄數據

3、能夠根據數據和現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日晷的圖片或課件

分組實驗:簡易的日影觀測儀、指南針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

3)看書上第26頁,根據我們上節課的研究,推測一下大樹的影子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情況,並讓學生説説理由。

2、觀察陽光下影子的變化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2)學生認真閲讀科學書上的説明,明白觀察的目的和觀察記錄的方法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每個人都要記錄小組的觀測結果

3、整理我們的記錄

1)各小組彙報自己的觀測數據

2)教師講解如何把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數據整理成柱狀圖:縱軸表示影長,橫軸表示時間

3)每個學生自己將數據整理成柱狀圖

4)分析柱狀圖:一天中陽光下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什麼時候最長?什麼時候最短?我們還有什麼發現?

5)關於祖國西部地區,影子最短時不是12時的説明

4、日影觀測儀

1)古人曾經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能説説其中的道理嗎?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2陽光下的影子

鉛筆影子的變化

觀察時間

太陽位置和方向

影長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4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製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國小科學《地球的內部》教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製作地球構造的模型並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捲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麼?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告訴大家你們瞭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瞭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瞭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瞭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瞭解的還真不少。關於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瞭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為大家蒐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閲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後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瞭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閲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 地幔 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麼?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説説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麼,科學家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瞭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祕密。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捲盒,裏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鑽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彙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才的遊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祕密的。

四、製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製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製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釐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釐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後捏一個直徑約2.2釐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後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迴指導。(播放音樂,製作完成後,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乾淨)

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於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後能多蒐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並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5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交流考察成果,認識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2、通過分析討論,讓學生們認識到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瞭解羣落和生態系統的含義。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討論中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會分析薔薇花叢中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薔薇花叢與動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

教學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觀察了花叢,並做好記錄。請幾個小組彙報一下。

二、探究過程

1、交流考察記錄。

·請1—2個學生彙報展示考察記錄。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對他們的考察情況進行簡要的評價,總結評價學生的考察活動。

2、討論薔薇花叢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薔薇花的生長需要什麼,它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裏?

·薔薇花的鄰里們生長需要什麼,它們的食物和營養來自哪裏?

·誰能分解動植物的屍體和糞便,使它們成為植物需要的肥料?

·採用提問的方式,全班研討交流。

·誰能用圖畫的方式表示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

如:肥料薔薇

薔薇蚜蟲

蚜蟲瓢蟲

能把這些動植物間的食物能量關係連在一起嗎?

·學生在記錄本上表示各種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蚜蟲鳥

薔薇

微生物肥料

3、瞭解動植物間複雜的相互依存關係。

·問:除了食物關係,它們之間還有什麼關係?

薔薇花叢是蚜蟲、瓢蟲等動物遮陽避雨的場所;

蝴蝶為薔薇傳粉;

瓢蟲為薔薇花叢除害蟲;

蚜蟲等動物的糞便是薔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薔薇花生長不好,會發生什麼現象?

·如果薔薇花旁邊的小草等植物長得太繁茂,會發生什麼現象?

·瞭解羣落和生態系統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澤、農田、城市和礦區等區域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生態系統。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6

學情分析

食物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最愛吃什麼最討厭什麼,談起來滔滔不絕。然而究竟吃什麼才健康?這是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則採用卡片來記錄,擺卡片來研究,最終得出對人的食物的一般認識。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很多種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通過製作食物名稱記錄卡片,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量的統計和類別的劃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難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天的食物調查記錄表(附後),讓學生在家裏做好記錄。[學生記錄的過程不單是為上課準備資料,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習在家裏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前,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向家長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學生記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開放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二、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食物。關於食物你瞭解多少?[學生的科學學習是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這一問題正是為了瞭解學生對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要引導學生對食品與食物這二個概念加以區別,以防止在書寫卡片時兩者相混淆。]

2、你最愛吃什麼食物?

3、你最討厭什麼食物?

4、提出研究的問題:我們究竟吃什麼才健康?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吧。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最討厭的食物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同一種食物有的同學喜歡,有的同學討厭。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

三、討論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覺得我們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研究?

2、啟發學生在科學研究中應注意選取樣本。我們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為樣本來研究。

[研究方法的確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環節的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選取與研究內容的關係,並初步學習選取研究方法。]

四、記錄與統計

我們的研究其實從昨天已經開始,拿出我們昨天填寫的一天的食物記錄,並且瞭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學交流一下?[這一交流活動是對家庭學習的驗收,也為下一步填寫卡片做好了準備。]

1、下面我們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記錄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語來指導填寫卡片的方法)

2、一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名稱。

重複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別記錄。

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要用多張卡片記錄食物名。

3、學生根據記錄表填寫卡片。

4、初步統計。

6、數一數共用了幾張卡片?這説明了什麼?把重複的食物卡片用釘書器釘在一起。重複最多的是那些食物?這又説明了什麼?

五、整理與研究

1、小組內將重複的卡片釘在一起。

2、把卡片平擺在桌子上。這麼多食物我們怎麼研究呢?啟發給它們分類。

3、如何分類呢?討論確定分類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與熟食的食物;主食與副食;動物類與植物類食物)

[給物體分類學生並不陌生,但由於其生活經驗所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有些食物分類不清的情況。為此,組織全班同學首先將食物分成動物與植物類,分類中出現了諸如水、鹽、食品填加劑等無法歸屬的問題。這時指導用“其他”來涵概。]

4、分組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將食物分類。

5、討論交流分類方法。組織學生間的討論,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對人的食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人一天中應該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過本問題的討論旨在使學生明白,人是雜食性動物,因此,沒有一種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糾正學生的偏食現象。]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7

教學目標:瞭解植物對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

教學重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難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我們的許多食物來自植物。

2、新課教學

1、哪些食物來自植物?這些植物長什麼樣?如: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

2、植物還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和保護植物?學生思考作答,教師認真小結歸納。

三、拓展與應用:神奇的植物——黃花蒿。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8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裏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隻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隻螞蟻。

1.選擇觀察瓶裏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裏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麼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麼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麼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麼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裏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隻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麼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麼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麼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着解釋螞蟻怎麼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麼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麼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現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9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裏,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瞭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裏、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裏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説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彙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着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説説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閲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能舉例説出常見的人工製造產品。

科學探究

1、能對人工世界的物體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能對校園內和校園外的物體是否是人工製造的進行猜想。

3、能針對尋找人工製造的物體這一活動制訂簡單的計劃。

4、能用合適的語言簡單描述人工製造的物體。

5、能與同學討論、交流生活中常見的人工製造的物體。

6、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和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尋找人工製造的物體產生興趣並積極參與其中。

2、能如實描述生活中的人工製造的物體。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認識人工製造的物體。

4、願意傾聽分享他人的觀察結果,樂於表達,講述自己的觀察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瞭解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讓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2、瞭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

3、瞭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造產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教學準備

校園外人工製造產品的圖片和視頻。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看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除了自然物體,還有什麼?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尋找校園裏的人工製造的產品

制訂計劃:去哪裏尋找,怎麼尋找,需要帶些什麼,小組同學怎麼分工,觀察時需要注意什麼。

交流討論。

蒐集信息

處理信息。完成手冊第六頁。

表達交流

得出結論: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車等都是人工製造的,它們構成了人工世界。

(三)應用與拓展

1、説説自己瞭解的人造產品

2、老師從衣食住行方面進行深入交流。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瞭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徵、結構,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學探究:經歷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製作紙製物品的過程,總結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設計製作小掛件。

3.科學態度、STSE

樹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悦。意識到改進工具的意義。

二、教學準備

學生用剪刀、裁紙刀、其他種類的刀和剪、手套、石塊。

做小掛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筆、裁紙刀、線繩、膠水,薄厚不同的彩紙。

三、教學時間1至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各種漂亮的窗花圖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時,事先還要用刀具把大紙裁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剪子和刀具。

(二)新課學習

1.分開一張紙

(1)提問:包書皮,需要把一張大紙分開,怎樣才能分開呢?

(2)學生回答之後,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種方法(圖片):用手撕開、用剪刀剪開、用裁紙刀割開。

(3)觀察比較裁開紙的效果。

(4)講解使用剪子和裁紙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傷害自己,也要防止傷害他人。

(5)教師示範操作。

(6)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7)再次比較3種分紙效果。

(8)小結。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達到要求,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製作小掛件

(1)出示小掛件的圖片或實物,提出任務:過新年,我們一起製作一些小掛件裝扮教室,烘托節日氣氛。

(2)思考:做這樣的小掛件,需要什麼材料和工具?怎樣做?

(3)學生回答之後,教師出示並解讀小掛件設計圖、分步製作示意圖。

(4)根據教師的範例,學生分組交流並口述設計及製作思路。

(5)教會使用剪刀的小竅門(用剪刀的刀口後部剪硬紙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紙剪成碎紙條)。

(6)交待注意事項,尤其注意安全。

(7)分發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種顏色的彩紙、線繩、膠水;工具:剪子、裁紙刀、筆等)。

(8)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掛件裝飾教室。

3.認識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實物,配圖簡介名稱,並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觀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的關聯。

4.瞭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説古人發明石刀、石斧的過程。

(2)與現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當時的材料和技術與現在的材料和技術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2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學習流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説説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

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説説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並儘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並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説説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麼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驗)

1.易傳熱

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

教師演示,將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亮

3.延展性

試着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髮生了什麼變化?

4.有金屬

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飲料罐的故事

1.組織學生閲讀第50頁,瞭解一個飲料罐的生產流程

2.討論

①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麼性質?

②在易拉罐的製作流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生哪些問題?

③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3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蒐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願而停留,在這個世界裏,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説出這棵大樹生長几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彙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並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閲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着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裏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繫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引導語:對於光,我們都很熟悉,那麼對於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祕密。

2、關於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遊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麼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麼條件?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牆面、地面等)

3、關於“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麼,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嗎?

2)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祕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

3)教師着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後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彙報,交流實驗發現影子會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係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係

5、回顧和總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麼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6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二課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温、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2.過程與方法: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並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説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着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這裏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彙編 篇17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於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着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係。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善於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出相關概念,然後通過活動探究規律,最後用規律解釋現象,同時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釐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祕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遊戲嗎?你們會做什麼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遊戲需要什麼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後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瞭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説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説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於糾正,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後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麼,可以到講台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彙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彙報:通過彙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光物體寫出來,然後在自己能發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彙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光,並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現嗎?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祕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後描述。

教師示範並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都會發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範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誌。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麼不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fangan/cehua/qm3r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