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語文開題報告十篇

語文開題報告十篇

語文開題報告 篇1

一、研究的現實背景

語文開題報告十篇

因為傳統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學生討厭作文,缺乏寫作的興趣;二是沒有主動性,在教師的指導中被動地去寫,從而內容空乏;三是沒有教材,寫作的指導出現“天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師的批改不及時,或一天兩本,或兩天三四本,時間上的拖沓,不能使學生的作文得到及時的評價,從而使學生失去習作的興趣;五是學生養成對教師和作文書的依賴。但限時作文從形式上看,是對學生的作文時間做出了限定,實際上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涉及如何進行寫作積累,如何調整寫作心態,如何提高寫作效率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快速限時作文之“快”的實現不在於約束,不在於規範,而在於“放”。“工夫在詩外”,想要能在限時寫出優秀篇章來,就必須長期地多讀、常悟、勤寫,“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是指導我們學習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義

作文教學牽扯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激發創造潛能。限時作文它是一定時間內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寫作過程中它既從語言文章方面訓練學生識字寫字、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潤飾成文,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局面表達能力,又能從思想認識方面訓練學生積極思維,加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感受,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樹立良好的文風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科學的教育理論。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心理學家表明:學習本來是一個伴隨終身的自娛過程,生命就是在這種自娛的過程中打開所有的器官,不斷吸取生命成長的營養。

2.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獲取知識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於“有材料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表達興趣濃厚。在這種情緒下,限時作文教學就會取得顯着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課堂上精心設計的限時作文訓練,增加學生寫作訓練次數,降低學生寫作訓練難度,激發學生寫作訓練興趣,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實現學生寫作易寫、樂寫、善寫的目標。

2.衝破封閉、僵化的寫作教學模式,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習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實現寫作教學的內容創新、方法創新,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創設寬鬆、和諧的環境,為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發展個性特長、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做到樂寫,把寫作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去體驗。

2.精心設計,正確引導,積極參與。以課堂訓練為主,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性。

3.訓練過程做到由淺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寫作能力、情感發展、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4.運用先進的思想,靈活的方法去訓練。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習作氛圍呆板,沉悶,拖沓。學生討厭作文,兩節作文課,只開個頭,於是愁眉苦臉利用課下時間繼續寫,把娛樂、休息、課外閲讀的時間都擠佔而去,造成孩子學習負擔過重。

而快樂的限時作文,要求教師必須調整教學思路,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靈活多樣的訓練過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擴大閲讀量,去體驗生活,在習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釋放,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方法

課題研究過程:本課題的研究,擬定為一年。

第一階段:20xx 年 3 月,課題準備階段。確定課題,制訂方案,認證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20xx 年 4 月~20xx 年 4 月,課題實施階段。根據方案實施、探索、研究,並對方案進行修改、補充,及時調整,閲讀相關文獻,進行相關教學實踐和調查研究,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第三階段:20xx 年 5 月,課題驗證和結題階段。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整理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並請有關專家給予鑑定。

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國小語文新課程教材教法》等相關文獻及與本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瞭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鑑,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為課題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2)調查研究法。通過觀察、問卷、訪談、案例研究等科學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後實踐,反饋研究的成效。

(3)行動研究法。根據課題的設計,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收集有關資料,定期進行整理、分析。

(4)個案研究法。確定研究對象進行跟蹤調查,記錄備案,在理論指導下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在不同階段,根據研究情況使用適當方法,使多種科學研究方法靈活合理應用,以達到最佳的研究結果。

語文開題報告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一、本課題的提出及界定

過去我們也進行了許多教學改革,但由於我們過去的基礎教育改革沒有上升到課程的高度,教學改革僅着眼於“怎麼教”,體現為教學方法的種種探索。教學方法是重要的,便研究表明,僅僅是教法的探索,僅僅在教學程序、教學方法上做文章,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過分地關注教學方法,還會形成一種觀課評教的不良導向,引導教師去追求往往很難移植的“教學模式”,有的還蜕變為個人“教學藝術”的表演。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搞得熱熱鬧鬧,各種名師和特級教師送課下鄉的活動層出不窮,各種教學模式不斷湧現,但我們一線的老師反而有點不知所措,甚至變得不會教書的原因。我們認為,教學方法受制於教學內容,“怎麼教”服務於“教什麼”,“怎麼教”很在程度上還可以歸結為“教什麼”。

我國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在課堂裏“教什麼”,很大程度上由教師把握,如果教師的專業能力達不到可依賴的水準,就極容易產生不適當的教學內容。據研究,我國中國小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出在“教學內容”上,例如①語文教學內容與目標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對;②語文教學內容不正確,且數量不少。

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建設,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語文知識”的重構。在語言(言語)知識、文學知識、文章知識、現代文閲讀、古詩文閲讀、寫作與口語交際等領域,按照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需要,積極地吸納學術界的新近研究成果並加以轉化。二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反思。建立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教學分析和研究框架,對具體的教案與教例加以分析與研究,以教學內容的反思和改善作為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主要途徑。

我們的設想一是逐步建立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語文教學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圖扭轉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中片面強調教學方法、過分崇尚教學藝術的不良風氣。二是改變只把最後成品拿出來“上公開課”的傳統觀念和做法,動態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製生成過程——從初步設想、到進一步地改進或改變、再到最終實施,從而具體地揭示教學內容的種種變動以及改變的原因。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重點只能放在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研製上。

二、選題的意義與研究價值: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語文課的課堂教學,這與過去是不同的。長期以來,我們將語文教學改革看成是教學方法的改革,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很大程度上也被當作是用一種“新”的方法代替“舊”的方法,用一種“好”的方法驅逐“壞”的方法,這當然有其合理性。但幾十年的事實證明,單從教學方法的角度做文章,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

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一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一個班學生乃至一組、一個學生,為使他們或他(她)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語文教學內容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生。“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邏輯地藴涵着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等理念。

三、課題研究的設計

(一)選題的理論依據:

1、新基礎教育的教學價值觀。當前基礎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價值觀需要從單一傳遞教科書上呈現的知識轉為培養能在當代社會中主動、健康發展的新人。應把形成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意識與能力作為核心價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動中充分體現這一價值。

2、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生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們要從生命發展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去看待語文學習,變革陳舊的學習方式。“教育作為文化——心理過程,所關注的是理想個體的生成與發展,它有這樣相互制約、相互聯結、相互規定、對立統一的基本點,那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亦即受教育者的認識世界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建構起來的。語文教學內容的重構就是要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結構”,建構出自己獨特的語文“圖式”,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對教材內容理解絕對統一的“集體失語”現象。

3、後現代課程理論。後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是一種過程,但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其所知道的過程,而是師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師生的共同探索實現其認識領域的拓展與延伸,同時實現師生觀念與思維的轉變與發展。後現代課程目標決定了後現代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安排。從總體來看,後現代課程內容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即課程內容的豐富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它強調不要過早地或者最終以一種觀點作為某一問題的正確答案而結束,而是要把各種觀點投入到多種組合之中,從而形成較為開放的、藴含着創造之光的可能性結果。對於課程實施者來説,其中的兩個關鍵性因素髮揮着獨特的作用。第一,所有的課程內容不是必須遵從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當作需要修改的東西來對待。第二,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只能重複教師的具有權威性的內容。我們強調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創生,正是契合了這一理論。

4、對話理論對語文教育的啟示。對話理論本身藴含着平等觀念的價值預設。在對話者的視野中自我與世界處於平等的關係之中,即承認對話雙方的主體意義和價值並保持平等狀態。在語文教學中,對話既包括教師與學生,同時也包括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多重交叉的對話。對話理論追求的是一種介入雙方互為主體的關係,在互相關聯、自主、獨立、富有意義的對話基礎上通過雙方的創造達成各自的完善和滿足。語文教學內容藴含着引發對話的基本條件。教材中所選編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飽含了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教科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最主要材料,教科書不僅體現了編寫者對語文教學的觀念,同時它也是教師擴展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學生獲得語文素養的主要源泉。但隨着語文教學的發展,教科書的編制也需要具有一種內在的生成性。尤其是在用教材教的時候,用什麼去教,為什麼要用這種東西去教,更是有選擇與創生。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1、逐步建立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語文教學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圖扭轉語文課堂教學中片面強調教學方法、過分崇尚教學藝術的不良風氣;

2、通過教學內容的重新構建,使教師明確自己在教什麼,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以及怎麼教這些內容,讓學生明確自己在學什麼,為什麼要學這些內容,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3、改變只把最後成品拿出來“上公開課”的傳統觀念和做法,動態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製生成過程(從初步設想到進一步改進或改變,再到最終實施)從而具體地揭示教學內容的種種變動以及改變的原因,為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行動及研究提供鮮活的示例。

(三)課題的研究內容:語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語文教學內容與語文知識,文學作品教學內容研討,文章教學內容研討,古詩文教學內容古研討,寫作與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研討,等等。

(四)課題的創新之處:本研究的最大創新之處正在於它跳出了將課程改革小化為教學方法變革的定勢,而且它認為“用什麼教”本能地內含着“怎麼教”的問題,因而認為從“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生”切入課程改革,要比單從教學方法角度審視課程改革更科學有效。

(五)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的研究報告、論文、案例

四、本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 語文教學既不能隨意肢解、挖掘、衍生教學內容,也不能原原本本搬用教材,而是要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研製合適的教學內容。

2、理論問題:本課題要求教師必須從課程論的角度來認識教學問題,而不只是從方法論或者技術論的角度來看待教學問題。這裏面有幾個概念需要理解: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

3、技術問題:本課題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技術性不強,但教材是課程內容的體現,教學內容應該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如何將比較籠統的課程目標落實在一篇篇課文中,卻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這既是一個理論層面的問題,也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

4、實踐問題:語文教學是一個平台,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五、研究思路、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實施步驟。

研究思路:

首先是全體參與研究的人員要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特別是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專著,要有一定的課程論知識,要對當前國內課程改革的情況有較多的瞭解。

其次是要確定研究的內容,我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生成”,而我們在目前的條件下又只能以語文教材為師生共同活動的平台,那麼我們研究的內容就是以教材為依託,按照一定的類型確立一系列研究模塊,例如現代文閲讀教學內容的研製,古詩文教學內容的研製等等。

第三是在確定了研究模塊的基礎上動態地研製和出示一批教案和教例,並在一些班級展開實驗。在展開實驗的同時,就教學中的困惑、經驗和教訓進行分享、總結,撰寫一些有品位的論文,力爭能發表出來,擴大影響。

第四是要在實驗、摸索、小結的基礎上整理研究成果,寫出結題報告。

研究措施:研究經費保障 研究制度保障 聘請專家指導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文獻資料的蒐集、學習和分析,瞭解關於學作文評改的最新進展和實際狀況,掌握關於作文評改的先進理論和方法為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

2、實驗研究法:本課題擬在同一個年級的幾個平行班進行實驗,可將所得數據在平行班之間進行比較,以研究本課題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作用。每個研究環節都包括計劃、實驗、觀察、反思四個環節。

3、專題研究法:本課題將根據確定的研究內容分成若干專題進行研究,如有人專門負責文學作品教學內容、文章教學內容、古詩文教學內容的研製和實驗。

實施步驟。本課題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

準備立項階段:主要任務是先申報立項,再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明確研究的目標和內容,最後進行開題論證工作

具體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共同研製出一定數量的教案,在同年級平行班中進行為期半年的教學實驗。

總結推廣階段:主要任務是對前面的工作進行系統總結,構建一定的模式,在更多班級推廣運用,提高效益;撰寫結題報告,整理研究成果並申請結題鑑定。

六、研究人員與研究任務的落實

黃建 課題主持人,負責課題研究的總體規劃和調控,統籌課題實施工作

黃文 負責經費保障、制度保障、協調聯繫和實踐保障。

黃存、朱文 負責文學作品教學內容的研製與實踐

張武、周平 負責文章教學內容的研製與實踐

黃娜、黃建 負責古詩文教學內容的研製與實踐

黃建、黃存 負責寫作與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的研製與實踐

汪純、黃文 負責網絡管理工作及課題資料上傳、下載

七、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新課程改革在全社會大力推廣,我校作為省示範性普通高中,更是在新課程改革方面積極摸索和實踐,在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基礎條件:我校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硬件上:我校建成了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絡,全校所有的教室裝了背投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數字圖書館》以及與中學聯手打造遠程教學平台,可以共享中學的教學資源,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條件:課題組成員既有行政領導,也有教學骨幹,都是執教國中語文多年的教學骨幹,都有過完成國中三年循環教學的經歷,摸索、積累了大量可貴的經驗,並且大都多次赴兄弟學校考察學習,參加研討會,思想上觀念先進,行動上敢於實踐,有認認真真探索語文教學之路的勤勉態度。其中黃文老師多年擔任教研組長,參加過學業水平考試語文科的命題工作,現在又被聘請擔任市語文培訓基地的培訓者,是骨幹教師,在縣語文界乃至地語文界都有一定的影響。黃建老師曾先後擔任過備課組長和教研組長,參加了市骨幹新課程培訓班,先後主持或者參與多個課題研究,發表論文10來篇。此外汪純、張曾擔任過備課組長或者教研組長或教育行政,在教學科研或管理上有深厚的功底。

八、本課題可能遇到的困難

1、教師和學生對課題核心觀點的認可和支持度。可能認為“研製教學內容”與我們平時的教案別無二致。

2、在研製教學內容時,如何根據課程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有相當難度,因為“合適”的界定比較難。

3、實施過程中可能有骨幹教師因種種原因不能參加,同時缺少專家指導。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以上是《將語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的研究》課題的開題報告,肯定存在考慮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各位專家和領導提出寶貴的建議。

語文開題報告 篇3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實效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國內現狀:我國當代教育界十分重視課堂教學的朗讀實效,在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如:於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鄭桂華的《語文有效教學》、黃懷山《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張巧玲《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王宏《如何在閲讀教學中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等等,這些著作從不同層面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實效進行了詮釋,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價值。此外,教育類期刊上有廣大一線教師的實踐總結,他們在課堂中提煉出有效的心得體會,也很好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實效。

存在弊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材編排的內容比較多,容量大和教學課時緊張,很多老師為了趕進度,學生朗讀時間不充分,對課文的領悟就不夠透徹,有時甚至用速讀一帶而過,教師講解佔用了朗讀訓練過程,致使學生語文分析事倍功半! 研究意義:研究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實效的現狀,探究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將會有效地推動語文課堂向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是一門藝術。精彩地朗讀,深情地表達,能迅速消除學生心理雜念,既能使學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又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朗讀是構建師生情感

交流的橋樑,使師生共同進入和諧愉悦的教學環境,達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而且成功的朗讀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課題研究目標

1.讓語文朗讀教學很好的融入課堂當中

2、鼓勵學生讀準字句,多讀多體悟,增強學生朗讀意識。

3、啟發學生去揣摩、體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在繪聲繪色的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和深層含義。

4、培養學生多讀多悟多質疑,提升語文分析能力。

三、課題研究思路

本課題預定研究:分為方案准備階段、實施階段 總結階段和結題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方案准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本課題計劃一年完成,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申報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人員並明確分工。

(2)完成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座談會、個別聊天等形式調查學生為什麼早自習不願意書聲琅琅?為什麼讀文章結結巴巴?

(3)設計研究方案和活動計劃。

具體措施:

(1) 實施課題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班級。積累問卷調查,積累原始資料,並進行分析整理。

(2) 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探索朗讀教學策略。

(3) 以多媒體課件等作為媒介,播放名家精彩朗讀,從視覺、聽覺上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4) 培養學生讀準字、讀通句子,讀出課文感情的良好習慣。

(5) 範讀領路,摹仿入境。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容易指導,

但要讀出感情,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範讀。摹仿是學生的天性,範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也不亞於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麼讀書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教學《春》這篇課文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範讀重點段,學生閉眼,靜靜地感受,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從而達到一種境界,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

(6) 引導學生個別讀,齊讀,自由朗讀朗讀訓練形式在課堂的作用不僅是幫助學生提高朗讀水平,更是為課文教學穿針引線,因此學生的朗讀訓練需要形式多樣,課堂上,同時要穿插適量的學生個別讀,齊讀和自由朗讀。

學生個別朗讀是檢驗學生個人朗讀能力的基本途徑,也是教師因材施教,針對具體學生不同的朗讀特點給予個性化點撥和指導的良機。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選擇持平或難度稍高於學生水平的不同材料。採用此種朗讀形式,教師儘量避免只給成績好或朗讀水平高的學生機會,這樣會扼殺水平中下等學生的信心和興趣,甚至是應給這些學生提供、製造更多機會。難度較低的材料,教師有把握學生能勝任的,放手讓學生練習,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培養興趣。

課堂必不可缺的當然還有齊讀的形式。齊讀主要是提供給全體學生練習朗讀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讓每一個學生的朗讀能力都得到訓練,同時它還是檢驗集體朗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而自由朗讀是體現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教學思想的一種新型朗讀。自由朗讀並不是讓學生隨意朗讀,而是教師明確了學生朗讀目的的情況下,指導學生進行。自由朗讀有利於教師靈活把握時間,學生對朗讀材料的領悟通過朗讀表現,從而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讀交叉使用,它還可以以比賽的形式來全面檢驗,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古詩中每聯都分上下句,非常適合採取此種方式學習背誦。教師先簡單介紹方法,再與學生作示範對句,然後由學生同桌間進行自由訓練。訓練時,教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指導。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先由教師讀每聯上句,學生對下句。如教師讀:“故人具雞黍”學生就對:“邀我至田家”。再互換,由學生讀上句,教師對每聯下句。然後,讓學生同桌間進行上下對句互換練習,學生既能自主學習,也避免朗讀形式太單一導致的背誦效率差。練習一定量之後,學生基本能按順序對句的情況下,提高練習難度,打亂順序,隨意讀出詩中的某聯上(下)句,令全班同學對下(上)句。再讓學生自由練習,提出更高要求──讓學生按順序對句,但要背誦出來。最後,老師不按順序出句,學生能準確,迅速地對句,且是背誦出來的,那訓練也算是出色地完成任務了。

以教學設想為核心,靈活適當調整教學思路與方法,以實踐引導教學。

2、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1) 每班分成八個學習小組,課前認真預習,利用工具書查準確字詞,讀通順句子。

(2)課前教師認真備課,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利用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地朗讀: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告奮勇地朗讀,學生們點評,或分角色朗讀,或分小組賽讀,或配樂朗讀從多方面激發朗讀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3)力求“讀”的形式多樣,培養學生願讀、樂讀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學主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要避免煩瑣的教學分析。如果一味地講,不講求形式,對於學生都是很厭煩的事,朗讀時可採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讀、開火車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

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但“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我們要尋求朗讀的最佳形式,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

(4)在音樂中領會寫作背景,在歌詞中感受課文大意,在有感情的範讀中陶冶情操。在這學期學《土地的誓言》一文時,我先播放《松花江上》這首音樂,歌詞中學生們得知關東人民被迫流放、思鄉心切而有家不能迴歸時,心情很是沉重,這時教師導入:“在九.一八事變十週年的歷史背景下,本文寫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恥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衞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衞祖國的感情。”這時,教師範讀,讓學生們把自己就當作是作者本人,就很容易入情入境!教師範讀完畢,學生掌聲經久不息,都躍躍預試,朗讀樂趣大大提高!課文解讀就順利多了!不理解寫作背景,怎能有感情地朗讀?不深情地朗讀怎能徹悟課文主旨?

(5)課外開展活動:

(1)全班進行朗讀比賽,材料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文章。

(2)參加全校的“中華情”朗讀大賽,教師做好學生的朗讀指導工作,提高他們的朗讀技巧。

(3)全班開展以“我的青春我做主”為主題的演講賽,作品由學生自己擬寫,選拔出作品後,教師給該作者做朗讀引導。

(4)參加全校的演講賽,教師給予指導。

進行以上活動時,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喜悦,在參與中找到自信,在反思中提高朗讀技巧,在反覆朗讀中欣賞佳作美文;教師做好活動記錄,積極撰寫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第三階段 總結階段((20xx年9月——12月)

資料歸納、分析整理、完成總結論文、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我所任教年級是七年級學生,目前的他們朗讀不流暢,讀錯字、加減字,不會準確停頓,不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角色錯位,讀而不思,缺乏交流,缺乏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準備不斷地鼓勵學生讀準字句,多讀多體悟,增強學生朗讀意識。啟發學生去揣摩、體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在繪聲繪色的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和深層含義。培養學生多讀多悟多質疑,提升語文分析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誦讀、吟讀、詠讀、講讀、開火車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靠近作者,理解主題,感受內藴美;展開想象,激發情感美;辨析語言,體悟藝術美。

2、形成朗讀教學策略。

(1)語言表達要形象化。

(2)語言表達要準確化。

(3)語言表達要整體化。結合上下文,整體把握文意,語言概括力求整體化。

(4)語言表達要想象化。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生活經驗,重組記憶表象,再造相關形象,並逐漸進入作者所描繪的世界,去感受鮮活的人物、動人的場面、美麗的景物,去體悟作者的喜怒哀樂!讀思結合,大膽想象,力求語言表達想象化! 3 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中積極查閲相關書籍資料,瞭解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積極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斷充實自己的研究。

4、個案研究法:選取有代表性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進行跟蹤觀察並分析其發展動態,進行對比後最終得出結論。

5.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總結,既總結切實可行的有效的經驗,以便推廣;也總結存在的問題或失敗的教訓,以利於今後的提高。

六、 小組成員及分工

陳娜:全面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引導學生用誦讀、吟讀、詠讀、講讀、開火車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等方法感受文意、負責撰寫方案設計、問卷調查、中期報告、論文、隨筆及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結題報告等。

石曉:負責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組織策劃課題研究的整體思路。 黃偉:負責 提供後勤服務,組織和主持課題組集體研究活動。 向嬌:負責提供理論資料,問卷調查,管理課題檔案。

六、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技術性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形成較系統的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朗讀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現方式:研究中各負責人寫出的相關論文、反思隨筆、導入設計、案例等。

語文開題報告 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們在此舉行“國中語文閲讀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 ”的開題會。此項課題由我主持申報,於今年6月被立項為縣級-般課題。這是我縣“十二五”規劃課題。對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這也促使我們珍惜這次機會,都能發揮一己之長,在我縣的教育科研領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對於閲讀教學我們並不陌生,它是我們學好語文,搞好語文教學的基礎。就閲讀教學的現狀而言,還不完全令人滿意。前些日子,我們做了關於閲讀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們的語言閲讀教學仍以學生和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徵。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據我們調查統計90%的國中學生反映,沒有或很少經歷創新學習方式;57%的國中學生沒有或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因此,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提出了“國中語文閲讀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課題。 現代閲讀觀認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

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要注意學生閲讀態度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對此省內外也展開了這方面的研究:

〈1〉20xx年12月我省《國中創新學習自主發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課題啟動,此學科正處於試驗階段。

〈2〉叢化市庾浣冰老師《語文學科自主閲讀教學研究》課題已取得初步成果。

〈3〉過爾寧老師發表了《新課題背景下語文自主閲讀的一點嘗試》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

本課題是從本地區的教學實際出發,為了解決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而提出的,本課題的探究是教學過程和學習方式的開拓,是現代閲讀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的生長點,它屬於應用性研究。

理論意義:新的教學思想是要落實到教學上的,但它更主要的是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並引起教學方式的一系列變革,課題研究將發展語文閲讀教學的理論,豐富教與學的方式。

實踐意義: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要使培養學生創新學習,勇於創新成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基本指向,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態度和方法,培養學生對閲讀教學的興趣,教會學生閲讀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沉澱和積累,逐步學會從多視角,多層面對文學作品進行鑑賞和感悟。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

素質教育有三個要義:“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全面發展,要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發展。”這是奠定“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學習能動性和主動性的發揮,主要看其智力參與的程度:一是廣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學生的創新學習和主體智力參與以及強調將師生之間多向性的交互作用引進教學過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其全面發展,促進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發展

2、美國教育家杜威的理論

杜威指出,“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現代化教學思想中,情境教學得到系統的反映。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造的暗示教學法,其實質就是通過各種暗示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輕鬆愉快的情境,激發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共同進行,從而充分發掘大腦的潛能,達到驚人的教學效果。這個理念是“自主創新”教學模式第一個環節的理論依據。從心理學角度看,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原理表明,個人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而創設情境就是要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

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

目前語文閲讀教學的主要表現為,以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徵,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自主創新閲讀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的,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自主閲讀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教學方式。在具體的閲讀教學中構建“以目標為核心,以學法為線索,以活動為手段的課堂教學模式”。“以目標為核心”就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目標體系,以及文本的內容特點確立本節課的具體目標。師生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目標進行,使課堂教學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學法為線索”就是在閲讀教學中要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即“授之以漁”。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滲透學法,貫穿學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各類文章的閲讀方法。為實現由課內閲讀向課外閲讀的遷移奠定基礎,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以活動為手段”就是在閲讀課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角色演讀活動、句段品析活動、美點尋蹤活動、探究發現活動”等,以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給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做出自己的評價,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閲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驟

本課題採用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側重於實驗研究,利用現代語文教學理論指導實驗研究,在研究中驗證和豐富新語

文課程標準的理論。我們的思路是教師即研究員,教室即研究室,其具體步驟為:

1、準備階段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理論學習轉變觀念〈2〉資料調研〈3〉擬定研究計劃,確立實驗班,對比班,啟動實驗

2、實驗研究階段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常規研究活動 ①每週一節研討課 ②每週召開學習理論交流會 ③每月形成一篇實驗報告

〈2〉形成階段性成果

①20xx.1-20xx.3形成論文《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目標體系分解細化的研究》

②20xx.4-20xx.6形成論文《設置單元情境 激發閲讀興趣》 ③20xx.7-20xx.3形成論文《國中語文活動化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

④20xx.7-20xx.3形成論文《國中語文個性化閲讀實踐探索 》 ⑤20xx.7-20xx.3形成論文《國中語文閲讀教學中學法實踐的研究》

⑥20xx.4-20xx.6形成論文《注重閲讀遷移 提高學生自主閲讀能力》

3、形成最終結果20xx年1月—20xx年7月

全面總結課題實驗成果,形成子課題和總課題的結題報告。 藉此開題之際,我向課題組的全體教師提出幾點要求與希望:

(1)要豐富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現代教學不再是經驗教學,我們平時要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從理論中獲取信息,指導教學。就本課題而言,我們要牢牢把握住創新學習、創新教育兩個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結合報刊、網絡上的相關材料,積累素材,運用到課堂實踐中去。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

(2)要樹立競爭意識,增強合作觀念。

在我們鄉鎮中學課題研究有許多的障礙和困難,如:資金、硬件建設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我們的軟環境不能差,我們應該有危機意識,應該有人人爭先的意識,因為沒有競爭就不存在進步,但課題本身又是一個集體工作,要講求團隊精神,這就需要我們在競爭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個體與整體融為一體,揚長避短,羣策羣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帶上一個新台階。

(3)要富有創新精神,提高業務能力。

我們所研究的課題是一種未知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這需要我們平時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傳統,摒棄舊模式,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樹立教改意識,藉助課題研究這個平台,使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上檔升級,爭取兩年後成為我校、我縣的名師。

此次開題會後,再過一個月,此項課題將進入實驗研究階段,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我們要進一步明確責任,精心謀劃,查漏補缺,把前期準備工作做徹底、做到位。課題啟動後,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協助下,在全體課題組成員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務實的態度,我們要把責任化做動力,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拓展能力,將能力內化為素質,把課題研究工作推向深入,為我縣教育科研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語文開題報告 篇5

一、文言文考試狀況

文言文閲讀在我市每年會考中佔有較大的分量,這與《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一致的,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在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上,還包括不斷地向我們的傳統文化知識汲取營養。文言文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是傳承中國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理應受到重視。

國中階段是為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礎的關鍵時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國中生要“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市每年會考文言文閲讀也基本圍繞這一目標進行題目設計,主要考查字詞解釋、句子翻譯、內容理解等幾部分內容,注重的是基礎知識,如字詞解釋、句子翻譯明顯就是以課下的註釋為主。

然而從近幾年來文言文閲讀的答題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平均得分處於各類題型的偏下位置,甚至墊底。字詞解釋、句子翻譯往往“望文生義”,如20xx年會考,有些考生把“以其境過清”的“清”解釋為“清楚”,更為可笑的是還有考生把“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譯成“岸邊有一羣狗在互相撕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連基本的字、詞、句都無法把握好,那就更不用談理解了。

二、原因分析

我們的教師重視文言文,而我們的學生卻無視文言文,如何扭轉這一局面?我們應該從其原因開始分析。

1、社會的現狀原因

五四以來,白話文一統天下,文言文距離人們的生活似乎越來越遙遠,似乎白話文的歷史趨勢就代表文言文時代的完全終結。而且隨着時代的發展,世界聯繫的加強,外語熱成為當今時代的產物。我們的文言文在白話文和外語的夾縫中艱難生存,處境極為尷尬。

2、學生的認知原因

出於國中生的年齡及智力發育的考慮,從遠離他們的角度講文言文功用他們似懂非懂,他們更注重的是實用性。當你如痴如醉地講解文言文時,學生的一句 “老師,學文言文有什麼用?難道我們在交流的時候用文言文説話嗎?”就將你打回原形,學生們嚮往的是外面的世界,他們更願意學外語;他們知道文言文時代不會再來,所以僅僅把文言文學習當成對付考試的必需罷了。

3、教師的教學原因

在文言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把重點放在了文言知識上,尤其是難詞難句的意義和用法和語法知識的分析和記憶上,這些純粹的知識如果不和語言環境及很強的史實背景相結合,那是相當枯燥的。學生閲讀文言文時很難投入,尤其當教學以應試、升學為宗旨時,教師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為若干語言文字訓練項目,學生的冷漠感就更為強烈。冷漠是影響文言文教學質量的另一心理障礙。

三、相應對策

1、喚起感覺 我們不能左右時代,但我們可以從時代的發展中反思。學英語是為了交流,學習英語國家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可我們漢語,別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上面承載的文化資源有的至今仍很新鮮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舉個最簡單的漢字的例子,它還凝結着先人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智慧,別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漢字,那是中國文化的基因。

比如“時”字,甲骨文是太陽加上腳步的象形,後來又加上“寸”,合起來就是太陽行走的刻度。我們至今仍是以太陽運行為時間參照。

當今計算機二進制能在幾千前的《易經》中找到思想源頭,未來的納米技術早在莊子文章中就有相似的理論闡述。

如果能從文言文中獲得這些信息,清晰我們祖先的智慧,增加民族自豪感,努力建設我們國家,我們國家立於世界之林還遠嗎?我們必須多讀、多瞭解文言文,其價值才會被一點點認識、發掘、利用,為將來的人類造福。

2、激發興趣

既然學生實用性較強,那麼我們何嘗不利用這一特點呢?告訴學生,事情對於我們來説,可以分成樂意為之和不樂意為之兩種;但同時還分為必須為之或不必要為之兩種,往往我們經常遇到不樂意為之恰恰又是必須為之之事,這時候我們只能強迫自己去做,如果你一開始就以這種意識約束自己,相信開始是強迫自己做的,到了後來我們反而樂意做了。正如學文言文,假如你不喜歡學,但掌握好文言文有利於語句理解,就不會因題目不懂而失誤。

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不恐懼、不反感才是我們教學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學生感到不太難,而且還有很多樂趣。如果重視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本着整體感知文言作品內容的目的去讀,學生的反應就活躍得多。可以適當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增加一些簡短而含義豐富的文言文,如華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的故事;戰國的合縱連橫,秦末的刀光劍影,三國的羣雄逐鹿;魏晉的名士風度,盛唐的雍容華貴等。學習文言作品,不僅是學字句的意義,還可以讓我們瞭解了民族昨天的輝煌和恥辱,更讓我們懂得怎樣以史為鑑。

文言文的美與漢字的視覺——形象性維繫在一起。南宋詞人吳文英的“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句將漢字的形體與詩歌描寫的景緻結合在一起,藉此來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3、授之於“漁”

語文大師葉聖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養成了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魚”,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

(1)、學會讀註解。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閲讀時也需要藉助註解,中學生養成認真閲讀註解的習慣,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學生只要認真閲讀課後淺易而詳盡的註解,就能自己解決生字、難詞,初步達到“瞭解內容”的要求,為順暢朗讀鋪平道路。養成讀注的習慣,還可以為課外閲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勤查工具書,尤其是學會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讀懂原文。學生在預習新課時除了看課文的註釋外,遇到疑難問題,還應自己查閲工具書,這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此外,對於特別難理解的字、詞或義項過多的詞,教師可寫在小黑板上,讓學生討論、鑑別、分析、比較。這樣,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掌握並積累學習方法。

(3)、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弄清句義和文義,解讀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學很有效的一種方法。實踐證明,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詞句的理解,是國中文言文教學切實可行的方法。

4、養成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1)、養成誦讀的習慣

古人説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韻律節奏方而看,文言文立足於漢語方塊字的基礎,形成了一種偏於對仗、注重平仄、節奏整飭、講究協韻的韻律形式。比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偶句和散句的搭配串聯,形成了一種節奏整齊、韻律統一的行文之美。

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較少讀課文,認為讀課文會耽誤授課時間。其實不熟悉文章,學生對文義的理解認識從何而來?不反覆誦讀文章,又如何能培養出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呢?因此,要提口文言文學習的效率,就必須加強課堂誦讀訓練。誦讀乃至記憶,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還要儘可能讓誦讀方法多樣化,如教師範讀、聽錄音,學生默讀、吟誦、齊讀、分組讀、個別讀等等,也可以開展比賽,以激發學生興趣。還應指導學生讀出不同文章的語言特色,哪些字要加重讀,哪些字要舒緩悠揚,哪些地方要低吟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同學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勢必會增強。

(2)養成分類整理的習慣

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葉聖陶先生曾説過:“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於閲讀種種的書。”新課標也要求國中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顯的文言文。所以學生學習文言文務必使學生掌握文言詞語的一些規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義,然後把這種能力遷移到文言文學習中。這就要求學生通過查閲工具書、參考書等方式對詞形相同而詞義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實詞、虛詞進行歸納,對各種句式的具體情況進行整理,並附例句,在知識體系和知識對比中學習。

總之,我們應理性地正視我們身陷的“困境”,勇於探索,反覆實踐,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我們最堅實的步伐。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徹底擺脱文言文教學的困境。

語文開題報告 篇6

1、本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變化,即轉變過去單一、被動為主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然而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由於受到教師的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課改中出現了“不穿鞋難走路,穿錯鞋走錯路,穿舊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彎路。”的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維目標得不到真正落實。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

2、隨着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呼喚學習型社會、學習型人才的聲音也越來越強。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作為一所農村國中,近年來學校不少骨幹教師相繼調出,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為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鑑於以上幾點此,我們提出了“農村中國小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希望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引領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3、理論意義在於:

(1)探索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優化,提高課堂有效學習的策略。

(2)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

(3)建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新課程課堂教學優化體系”。

4、實踐意義在於:

(1)組織、實施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有利於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國中的順利實施。有效學習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有效學習所説的“有效”,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也就是説,學生有無進步和發展是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首要指標。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與有效學習有先天的聯繫。

(2)組織、實施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不斷生成、發展、提升的過程,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3)組織、實施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並通過教學實踐的總結反思和自我調適,優化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有利於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都很強的活動,而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學到什麼?收穫什麼?這是任何教學改革都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當前深化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學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通俗地説,課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提高、進步。從專業角度説,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

學生獲得發展(發展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我們可以看出,有效課堂有很強的針對性:地點是課堂,方法是教學,目標是有效,載體和對象是學生,主要的組織者是教師。對於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教師來説,自身必須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具備其獨特的個性特徵,也就是“用腦、用心、用情”,才有可能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思想,在國內外早已有之。我國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舉一反三啟發式教學思想顯然就關注了教學效率。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早在1632年的專著《大教學論》中就在探索與完善一種提高教學效率的班級教學制。而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其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國學術界對有效教學的理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慎英的《“有效教學”的理想》、宋秋前《教學有效性問題淺析》、肖亮紅《有效教學初探》等。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有效的中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研究,進一步轉變語文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教學觀念,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現從整齊劃一到注重學生的個性塑造與創新培養,從知識本位的灌輸到學生主動學習,從強調知識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養等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身心

健康與求知協同發展;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求影響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主導、中介及決定因素等,力求構建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和諧高效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

(五)研究內容

1.確立語文教師的學科管理思想,從“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語文教學的系列行為,包括課前的準備:有效地計劃制定、教材的研究、學情的分析、教案的設計等,課堂教學的實施:教學策略的落實、教學目標的達成等,課堂教學的後續性:課後練習的佈置、及時到位的輔導、準確的評價與補救等。將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放到語文“教學”的系統中統籌管理,有效落實。

2.研究語文教學系統中每個環節的“度”,即相關教學活動達到怎樣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採取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優化環節結構。

3.細化語文教學系統各環節的教學行為,以系列教學行為的有效組合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語文開題報告 篇7

“農村中學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

開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

農村中學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

二、課題組名稱:

湘陰縣玉華中學農村中學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課題組

三、問題的提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的任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並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而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經指出:“教育是什麼?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英國教育家洛克也曾説過,一切教育都可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同樣,在我國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説法。語文是百科之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更能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現在學生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幾乎很少有人堅持下來的,,尤其是農村中學的學生,在養成語文學習習慣上不願多出力。語文學習習慣較差,短期內看不出對學生能力的影響,但常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質將大幅度下降。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能力的下降直接影響到其他學科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提高農村國中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實效性迫在眉睫,成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通過查閲相關資料表明,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了,而且觸及習慣養成的研究非常多。國內外關於習慣培養的課題研究,構建了全方位的內容結構體系和途徑方法體系,但研究對象較廣,多是針對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生,且研究範圍較廣。但是對於習慣養成關鍵時期的國中關注不多,對單一學科學習習慣養成的研究不多。我們的研究意在對國中學學生語文學科良好學習習

慣的養成作更細緻、更具體的研究,爭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五、課題界定

語文學習習慣養成的界定:所謂語文學習習慣,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經過反覆訓練後形成並發展為學生個人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語文的傾向。農村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以農村中學生為培養對象,以語文學習活動為內容,有目的地經過重複或練習逐步形成,進而鞏固下來併為之需要的學生行動方式。據統計,習慣在大多數語文活動中處於軸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績的各種因素的比重是:學習習慣佔33%,興趣佔26%,智力佔15%,家庭影響佔5%,其它佔25%,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語文學習習慣是影響語文科學習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從語文學科的開始階段,就應該根據教學條件、學習情況、課本、教師所用教學法體系以及所依據的教學理論,有計劃地、持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國內外有關學習習慣形成研究成果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學習習慣是個人內部自相適應的一種自動化行為的動力系統。習慣一旦養成,人們的優勢心理反應是維持一種習慣而不是去改變這種習慣,這是學習習慣形成應遵循的心理規則。並且,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主動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學習方式,往往它成為一個人學習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個人成長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智力發展的橋樑,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再者,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助於學生其他學科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素質能力的提高。

(2)現實意義

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創新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因為有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甚至高尚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養等方面起到相輔相成的遷移促進作用。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有可能促進學生以後的智力發育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終培養

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備現代化社會的道德水準,具有一定程度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務社會的勞動者;才有可能培養出一大批會做人、會生活、會學習、會勞動,具有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因此,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培養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它在素質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視。

古今中外教育家對“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們對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作用都進行了精確的闡述。

習慣培養的問題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外國也很早就有人提出過。十七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

3、“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教育學家認為,要使下一代成為健全的社會的“人”,最關鍵的就是要讓他們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步掌握種種良好的行為方式,並把它轉化為他們的習慣,終身以之,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因此,“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思想,本質上也是一種終身教育的思想。葉聖陶就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可見,他當時強調“養成良好習慣”的一個思想本源和重要內涵,就是終身教育的思想。終身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種先進的面向未來的思想,並已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教育思潮,這也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整個社會大教育、大文化發展和進步的一項奠基工程。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更有利於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各校實際,所以我們以立足課題研究,來探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有效策略,從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入手,把學習習慣滲透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嘗試通過各種途徑與方法,激活德育內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七、理論依據

1. 以國家教育改革決定為總綱。

2、以新《語文課程標準》新課程理念為指引。

3、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接受美學”為支撐.

4、廣泛汲取先進的教育理論素養及整個教學領域的改革成果

八、研究目標

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人才,從本質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課題旨在調查瞭解學生平時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情況的現狀,分析、歸納語文教師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習慣養成的操作規程,使學生持之以恆地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進行語文學習,使他們主動而有創造性的獲取語文知識,並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情感和道德修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九、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問卷表,瞭解學生對語文學習習慣的自我的認識和評價。

2、在平時的教學中,觀察目前在校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關注學習習慣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瞭解成績優異者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方法。

3、調查結束後,研究人員制定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具體可行措施,對學生習慣養成進行跟蹤監督和指導,及時發現問題,結合實際找到解決辦法,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

4、及時反饋信息,總結經驗不足,探討語文學習習慣養成產生的影響,找出可推廣的習慣及養成方法。最終形成成果。

十、研究方法

1、查找文獻法

2、調查問卷法

3、分階段檢查法

4、定期訓練法

十一、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4-20xx.12):確立課題,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制定實施計劃,申報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撰寫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3-20xx.6):開展宣傳動員,採用多種形式,全面深入地圍繞方案目標開展對應內容的具體研究部署。基本操作如下:

1、期初制定調查問卷表,對中學12個班作調查取樣,調查內容涉及學生對語文的預習、聽記、作業、複習、書寫、閲讀、寫作等幾個方面的習慣。

2、在常規的教學中,語文老師要及時瞭解和觀察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

(1) 明確細目標,養成好習慣。

——學習習慣的初步養成:七年級第一學期始學教育。

——學習習慣的基本養成:八年級第一學期鞏固教育。 ——學習習慣的全面養成:九年級第一學期提升教育。

具體要求: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及時複習、書寫認真清楚、保質保量地完成家庭作業、自覺閲讀課外書籍。

具體方法:老師和課代表、小組長共同實施打分和監督,由課代表及時記錄,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折算。做到每天組長查,每週課代表查,每月教師的小範圍抽查,每學期教師的全面檢查,並打總分反饋。

(2)抓好基本功,促進好習慣。

首先,要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必須重視寫字習慣的培養。各班一月一次對學生寫字進行指導。

其次,要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必須提倡閲讀習慣的養成(勤於閲讀、積累的習慣,邊聆聽邊思考的習慣)。可以班為單位,進行課外閲讀比賽。學校成立閲讀興趣小組,指派專人負責,定期指導檢查。

最後,要提高語文的整體素養,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積累素材,積累語言,累技巧)。成立寫作興趣小組,定期進行指導檢查。

3、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進行及時評價。

第三階段:發展深化階段(20xx.9-20xx.12):落實課題方案,全面進入實施研究階段,召開階段性成果彙報、對實施階段研究情況進行反思,修改實施方案,進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定期開展彙報,交流各校成果。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1-20xx.6):收集數據、資料,分析整理研究資料,

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論文、研究報告,整理課題成果。

綜上所述,任何語文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良好的語文習慣。因此,培養國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是農村國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只要在語文學習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懈地努力,就能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為高一級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後的終身學習做好鋪墊。所以,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收穫耕耘的樂趣。

十二、成員分工

十三、經費管理

資料費:約3萬元,用於教師購買書籍,訂閲資料及撰寫論文、報告所需費用(120xx元);學生訂閲資料(18000元)

器材費:約150000元,用於維修語音室,閲覽室,廣播站等多種功能室及添置部分器材。

獎勵費用:用於研究中對有突出貢獻的成員進行獎勵(20xx0元)

十四、主要成果及目前行動情況

1、成立了課題組,進行了成員分工,組織進行了校本理論學習

2、撰寫了開題報告

3、制定調查問卷表,對中學12個班作調查取樣,調查內容涉及學生對語文的預習、聽記、作業、複習、書寫、閲讀、寫作等幾個方面的習慣。

4、部署成員在網上進行理論學習。

十五、主要參考文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養成習慣教育》(林倫)

《心理學與教育》(羅明)

語文開題報告 篇8

3、差異性原則。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佈置。

4、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嘗試、實踐趣味性作業,不僅善於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業設計多樣化

教師要善於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作業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2、作業設計興趣化

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着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

5、作業設計綜合化

①課內外聯繫。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餘、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②學科間融合。把語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儘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儘可能綜合學習並運用知識,使語文、數學與各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③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數學知識,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在佈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佈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因特網,利用現代視聽手段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

五、課題研究階段:

此項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2月)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報課題,請求自治區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評審領導小組審批立項。

2、學習有關理論,吃透國小語文、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教學的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專家指導。

4、研討、修改課題研究方案。

5、培訓實驗教師,組織教師學理論,學方案。

6、申請開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2、根據研究方案實驗教師制定個人階段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確立子課題,紮實開展課題研究。

3、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調控實驗進程,完善操作過程。

4、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並做好課題的中期彙報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報告。

2、課題組成員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3、籌備召開結題會,聘請上級主觀部門和有關專家聽取課題的彙報,接受專家評估。

六、課題組人員結構及分工:

七、預設的研究結果

(一)文本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教師教學論文集、課題沙龍錄象光盤或照片。

3、學生優秀作業設計集。

(二)實踐成果

1、佈置層次性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2、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學生自信心和各種能力得到培養。

3、合理選擇作業,實現“減負增效”。

4、教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安排彈性而有效的作業的能力得到提升。

八、保證措施

1、人員保證: 領導重視,學校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負責協調,組織,包括指導工作。並直接參與研究,本課題組選用教學工作認真,對待教學工作能夠任勞任願的教師承擔此次課題研究任務

2、時間保證:建立定期學習制度和定期研討制度,每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教育理論,積極探討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

3、經費保證:學校領導對開展該課題的實踐研究非常重視,提供一切資金保障,確保課題順利進行。

最後,祝願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指導下,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效,爭取圓滿結題!

語文開題報告 篇9

一、研究背景

1。閲讀經典:21世紀國際母語課程改革的共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際和新興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發起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而作為核心課程之一的母語課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國家的重視。閲讀是母語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在這次國際化的母語課程改革中各國逐漸達成一個共識——閲讀經典是提高學生母語素養和民族母語素質的必由之路。許多國家都將閲讀經典列入本國課程標準等正式文件並作出明確的規定。如:英國,根據《英國國家課程英語》規定“在第三和第四階段的課程中,學生應閲讀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亞的兩部戲劇。

(2)主要劇作家的戲劇,如克里斯托弗馬婁、J。B。普里斯特雷、蕭伯納、R。B。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兩部有主要作家寫的小説,從以下作者中選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兩部在1900年後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寫的高質量並且是在評論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詩人寫的高質量作品。

(6)1900年後出版的,在評論界享有盛譽的四位詩人的高質量作品。此外,德國巴符州語文教學大綱分年級分體裁給學生列出了國內外眾多文學家及其作品。法國則為高中學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單”。美國教育部頒佈了中學生必讀書目21部,其中美國6部,英國5部,俄國2部,法國1部,德國1部,古希臘4部,古羅馬1部和《聖經》。由此可以看出,閲讀經典已成為各國母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2。閲讀經典:我國現行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文化多元化急劇演變的現代社會背景下,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程作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價值定位為“使學生能夠站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具有足夠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文化擴張或衝擊中得以創造性地發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語文課程的價值轉型?閲讀中外經典!使學生在閲讀中外經典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同時,“尊重、借鑑並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從而,使學生能夠“立足於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放眼世界;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 基於以上認識,這次語文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就閲讀教學的概念、目標、達成目標的方法等問題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統地闡述,並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如: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課程目標;在“總目標”中提出了學生“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學建議”也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重視 “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評價建議”裏也明確提出了“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感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評價要求。並且《課程標準》在“附錄”中設置了“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兩個內容。這些內容的出現,都説明引導學生大量閲讀中外經典是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3。現狀分析及遇到的問題

(1)受社會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閲讀和“讀圖式”閲讀的影響,學生的閲讀活動日趨平庸化。學生的閲讀活動不能引發他們對社會、人生嚴肅而又深刻的思考,他們感受不到閲讀帶來的精神愉悦和心靈震撼。此外,學生的閲讀視野狹窄,對異域文化缺少了解,這與本次語文課程改革要培養“立足於中華文化的基礎上,

放眼世界;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的學生的課程目標相差甚遠。

(2)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優秀經典文學作品的閲讀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由於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和師資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較系統的閲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很困難。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課外讀物繁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學生的閲讀質量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3)廣大的一線教師對國小語文課外閲讀,多年來一直缺少一種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閲讀課外經典的機制和策略;同時對打通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的銜接缺少系統科學的認識和操作方法。而教師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一些時斷時續的嘗試,缺少科學的行為研究規劃以及相關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建構。

(4)關於新課程下引導學生開展大量閲讀文學經典的'實驗,我省有部分地市、縣區作了許多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大多側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據

1。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認為,博覽、誦讀、精思、背誦,是學生接受豐富的文化滋養,積累語言培養感悟,形成較紮實的語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閲讀教學的新理念和各學段的閲讀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閲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 。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以及在開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委作品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擴展自己的閲讀面,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整個國小階段背誦優秀詩文160篇,課外閲讀總量145萬字。

3。 當今眾多教育界和社會知名學者對讀書的論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長、黨組書記):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

朱永新(蘇州大學博導、蘇州市副市長):儘管我們的技術在不斷髮展,社會在不斷前行,但是同時我們人類的前途也不斷受到挑戰,挑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精神發育的遲緩。可以説,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我們一直認為閲讀問題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如果不再重視閲讀,再不建書香校園,進而推動書香社會,我們這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值得擔憂的。

石中英(北京師範大學):閲讀是一種品味、一種心境,它伴隨着人的成長。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讀書便沒有底氣,讀書應當從孩提時開始。

謝維和(首都師範大學):讀書是人淨化心靈、走向文明的標誌。

嚴文番(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如何讀與研究讀什麼,對於我們同樣重要。

鄭漢文(香港中文大學):對學習者而方,閲讀的深度比其廣度來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學者):不翻開孩子們的書包,你就無法想像他們讀書的貧乏。

徐雁(南京大學):不閲讀的民族便談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畫(浙江省教科院):教師要少講一點,學生要多讀一些,把學習的權得還給學生。

範培鬆(蘇州大學):呼籲理順教育體制,還師生以閲讀的時間與空間。

楊九俊(江蘇省教科院):讀書,為孩子構築一個更理想的心靈生態。

傅維利(遼寧師範大學):趣味是閲讀的根本,競爭是閲讀的保障。

程斯輝(武漢大學教育學院):不鍛鍊便沒有體能,不閲讀便沒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學):讀書帶來知識,讀書更新理念,知識與理念改變命運。

範小青(著名作家):喜歡讀書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裏都能享受心的寧靜。

陶文瑜(著名作家):閲讀是用心靈勾畫美的過程。

4。 蘇霍姆林斯基有關閲讀的論述。

“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於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閲讀:在閲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閲讀。因此,國小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閲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閲讀教科書或別的書籍時,比起那種不會同時閲讀和思考的學生來,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閲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過閲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於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於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

他還提出了閲讀跟學習緊密聯繫的主張,認為閲讀給學習創造“智力背景”。他還認為課外閲讀“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教師要把握和實施“學習”和“課外閲讀”兩套教學大綱。三、研究目標

1。探索有關母語閲讀教學的規律,構建指導國小生有效閲讀經典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方法。

2。開發編寫一套《語文經典讀本》。

3。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厚語文積累;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豐富實驗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實驗學校的文化品位,促進實驗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充實實驗學校的辦學特色。四、研究內容

1。國小生閲讀經典的內容研究

(1)適合國小生閲讀的經典文本應具有的特點;

(2)中國古代傳統經典文本在國小生閲讀中應占的比例;

(3)中國現當代經典文本在國小生閲讀中應占的比例;

(4)各類體裁的作品在國小每個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5)背誦篇目在各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6)外國經典文本在國小各年段閲讀中應占的比例;

(7)國小生閲讀經典文本組合呈現的體例設計和原則等問題。

2。國小生閲讀經典教與學方法研究

(1)提高課內閲讀教學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課外閲讀與課內閲讀聯繫的途徑和方法;

(3)開展有效的課外閲讀的指導策略;

(4)如何通過閲讀豐富語言積累;

(5)如何搞好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

(6)如何通過閲讀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7)如何通過閲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9)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如何培養;

(10)如何通過閲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認中華文化;

(11)如何通過閲讀域外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人類的文化產生敬仰、吸納、尊重的情感,胸懷世界,放眼未來;

(12)課本學習中如何滲透相關閲讀內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學校、圖書館等資源豐富閲讀內容;

(14)閲讀與語文綜合性學習;

(15)閲讀與研究性學習;

(16)如何實現學生對文本正確的多元解讀;

(17)國小生閲讀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國小生個性閲讀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19)教師在國小生閲讀過程中的角色;

(20)國小生閲讀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問題。

五、研究方法

本課 題在實驗過程中,將主要採用教育行動研究,輔之以文獻研究、調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階段

1。第一階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實驗論證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試驗前測工具;研究《語文經典讀本》的編寫體系,完成下冊的編寫;完成實驗單位的申報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開課題開題會議;各實驗單位完成實驗前測工作並寫出前測的分析報告和學校的實驗方案;完成《語文經典讀本》上冊的編寫、出版工作。

2。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組織實驗學校根據所確定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構建閲讀中外經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2)使用、驗證、修訂、完善《語文經典讀本》。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該實驗進行全面總結、鑑定、推廣。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課題實驗報告。

2。出版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專著。

3。開發一套優質的國小《語文經典讀本》。

4。錄製優秀實驗教師的課堂教學。

5。出版學生相關的形式多樣的作品集。

八、研究組織機構與管理

1。研究組織機構

(1)實驗項目領導組:

組 長:王景華

成 員:李家棟、各市、部分縣區教研室主任、部分實驗校校長、特級教師。

(2)實驗項目執行組:

組 長:李家棟

副組長:各市國小語文教研員

成 員:各實驗縣區的國小語文教研員、部分實驗校校長、教師。

(3)實驗學校(由各實驗學校自行組建)

2。課題實驗管理

該課題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據課題管理辦法,定期組織研討、交流。

語文開題報告 篇10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可見,“個性化閲讀”就是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自我表達,真正做到個性化閲讀的有效生成。

“個性化閲讀”就是讓學生在快樂閲讀中成長,讓教師在集約研究中工作。 具體指向是堅持並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主動理解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課程,將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立人”教育結合起來,將閲讀教學的學段教學與創智發展的終身教育結合起來,讓課堂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彰顯個性,培養學生的自由獨立精神,使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實現對自我的認識,養成主動求知的習慣,提高個人素養,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基礎,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和提高學生閲讀能力。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二十世紀初,西方逐步發展起一門新的學科--個性心理學。個性心理學認為,個性傾向性是一個人的活動的基本動力,它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個性心理學理論關於對人的個性傾向性的分析,有助於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活動中定性分析學生特點,確定學習目標,開展教學活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養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新課改以來,各類學校針對語文閲讀教學方面的研究頗有成效,但從研究目標看他們的重點放在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閲讀興趣的激發;從研究內容看研究學生課外閲讀方面的較多;研究對象多是城市內閲讀基礎較好的學生,而以農村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農村國小為研究環境的研究甚少。《農村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研究》的研究目標內容是教師在語文課堂閲讀教學中的方式方法的研究,研究對象是課外閲讀量較少的農村國小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三、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新課程的評價機制,構建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師在個性化閲讀教學中的教育智慧水平。

2、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創新型骨幹教師隊伍

3、以閲讀教學為載體,培養他們對閲讀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閲讀知識,幫助他們體驗閲讀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閲讀與語文學習的關係,為後繼的語文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閲讀個性化潛能。

四、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課堂,即主渠道中的閲讀教學,同一材料、同一篇課文對於個性差異的學生,認識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針對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的“教”與“學”,不斷地來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並且能夠使之經常地運用到課外的閲讀當中去,並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和調整,逐漸養成個性化閲讀行為。具體的研究內容為:

1、國小生個性化閲讀所具有的特點,以尋找其操途徑、方法和基本模式等。

2、國小生個性化閲讀中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國小生個性化閲讀中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1)給予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的權利,讓學生閲讀實踐。每個學生有不同的閲讀興趣和閲讀口味,閲讀水平也有差異,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閲讀要求,培養國小生個性化閲讀行為,教師應該做到在提供豐富材料的基礎上,給予學生一定範圍的自主選擇閲讀材料的權利,允許學生根據興趣來選材、來組建閲讀小組,進行閲讀實踐。

(2)結合學生生活經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個基本理念,開放的語文課程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歸,將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進一步強調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這一原則,揭示了語文是一門與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的課程。

(3)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討論,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在閲讀活動中,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了交流,通過多提問、多討論,思想會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個人的體驗,對於學生的個性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愛護,繼而應該是培養和尊重學生的閲讀,而不能用教學參考去套套框框。

(4)調動學生大量閲讀和蒐集處理信息的積極性。進行個性化閲讀行為的培養不能光讀少量的精品文章,必須進行大量的閲讀,接受盡可能多的信息。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學生的閲讀來源不再是教室,他們可以從報紙上、網絡上、影視中、圖書館等信息源蒐集處理信息,進行大量閲讀,獲取新的知識。

(5)倡導學生開展閲讀期待、閲讀創造、閲讀批判活動。此策略重在嘗試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意識。

3、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創新型教師隊伍。

五、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採用以下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個性化閲讀的相關理論,查閲國內關於個性化閲讀的文獻資料,借鑑他人經驗。

2、行動研究法:通過採取行動研究法,更新教師的教學思想,研究課堂教學評價新標準,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個性閲讀能力。及時反思教學實驗研究中的問題,寫出教學心得。

3、個案研究法:在研究中對不同閲讀水平的學生作追蹤調查,研究分析學生個性化閲讀的實施變化。 4、 經驗總結法:從活動中歸納和提升學生個性化閲讀的實施策略。其一般方法步驟:①確定研究課題與對象;②掌握有關參考資料;③制定總結計劃;④蒐集具體實事;⑤進行分析與綜合;⑥組織論證;⑦總結研究成果。

六、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1、提高教師對課堂的實踐能力。語文是生活的語文,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閲讀即生活的體驗,解讀文本就是解讀生活。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都是作家、作者在某個方面生活經驗的表述,訴諸於文字,以抒發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都是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的表現。

2、課題研究與教學互補。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豐富生活閲歷。要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閲讀中來,讓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文本材料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生活在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接觸、碰撞、交流中展開,促進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文本。

七、理論意義與研究價值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

作為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領域——教育,在知識經濟的隆隆腳步聲中,面臨着新的抉擇。我們急切地呼喚着教育的個性化,讓教育從大統一的刻板模式中擺脱出來,成為開發創造潛能的園地。語文,既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陣地,那麼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方面也就責無旁貸。

1、教育現代化理論

現代教育強調語文教學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現在大部分語文閲讀教學課堂,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的思考必須與老師的答案一致,這樣的課堂不但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也使閲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因此,有必要開展個性化的閲讀教學。

2、新課改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閲讀實踐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把閲讀活動變成自己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閲讀中提高閲讀的水平。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者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由於每個人的知識、經驗和信念的不同,每個都有自己對世界獨特的理解。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發揮着特別重要的作用。可見,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能由他們自己建構完成,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閲讀、感悟,促成語言的積累,對知識加以整合、重組,形成屬於自己的新知識。

本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

實施個性化閲讀很重要的一點是將學生的思維從一個點中解放出來,擺脱“標準答案”的束縛,將學生引向一個更為廣闊、更為開放的空間之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自由思維的空間和自由表達的權利。因此,我們在實施該課題的時候要注重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要拓展“問題的空間”,不能在低效、狹隘的問題空間裏讓學生因為去追尋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扼制了個性的張揚。同時,個性化閲讀要遵循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即“誦讀感悟”,以感知為基礎,以獨立思考,富有個性的創造性閲讀為特性,以感性、具象、知覺思維、頓悟思維為主,促使學生利用對語言的直感能力沉潛到語言文字的深處,晤見作者,獲取豐富的文本意義、生活經驗、人生情感、人格精神以及一定的意象建構。

八、研究基礎

課題組組長顧萍萍,縣優秀教育工作者,國小語文骨幹教師,該老師平時注重教學的積累,有多篇論文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課題主持人徐素華,縣語文教學能手,國小語文高級教師,教務處主任,有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教學成績突出。有多篇論文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核心成員王欣榮,縣語文學科帶頭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教研副校長,主持過市課題並順利結題。有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教學成績突出;課題組成員孫其飛、單雪、吳春紅等同志都曾參與過縣、市級課題研究,具有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

九、預期成果

1、在實踐中,首先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或印象深刻的內容進行研讀。由於選的自己喜歡的,並適合自己智力水平的和感悟能力的內容,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其次是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生在情緒、興趣、注意、思維等方面存在着差異,因此同種方法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學生在獨立學習時,鼓勵他們用自己熟悉的符號、擅長的學習方法和適宜的學習方式去開展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地發展。

2、在研究課題實踐中,成果喜人。課題組成員勤於鑽研,踏實肯幹,具有濃烈的科研興趣和執着精神,並有與課題相關的多篇論文在縣教育學會獲獎。

十、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根據課題的指導思想,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準備階段: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瞭解當前的教育形勢,轉變教育觀念,在思想上能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貼近,反思自己的教學。選定研究的課題,制定研究方案等。

第三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7月)實施階段:依據實施方案與語文教學實際,紮紮實實地進行本課題的研究,努力使本課題研究與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相結合,藉此改變自己的語文閲讀教學現狀,實踐個性化閲讀,提高閲讀教學效率。注意收集實踐與研究中的有關資料,積累閲讀教學案例。

第四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總結階段:整理研究所積累的資料,撰寫結題報告等。迎接課題結題驗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zw4n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