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主課題開題報告

主課題開題報告

這篇主課題開題報告的關鍵詞是課題,報告,

主課題開題報告

一, 課題的提出

1,信息時代呼喚新型的人才.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國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教育場所,以班級授課為主要形式,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記憶和理解為主要要求,以知識再現為主要目標,迫使學生接受既定的間接知識,通過記憶應付考試.從當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環境看,最關鍵的已不再是信息的擁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已越來越不需要記憶各種過期的信息,因為知識不僅有大量的積累,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產生,任何人無法記憶當前海量的知識和信息.

因此,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們具備基本的素質,而且要求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課程改革離不開信息技術.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許多地方得到了推廣與實施.新課程教學特別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好奇心與求知慾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點,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創新意識的基礎.網絡和計算機技術能綜合處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使得教學信息的處理呈多維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豐富表現力.教學中充分合理使用網絡和計算機技術將更有利於教學信息技術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新課程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主動獲取信息和知識開闢了新的途經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園網的建成,使教師能很方便地調用網上的信息進行教學,學生利用網上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面對網絡和計算機,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提出問題,這種可參與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自主,誠實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引起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課程改革需要信息技術作支撐.

3,學校發展需要課題的研究.

我校在"xx"期間,積極開展了市級課題"學習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和省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這兩項課題已順利結題.通過課題研究我們總結出: ⑴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設施有很大的改善.學校現有學生電腦用房兩個,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與硬件設施,教師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了電腦.⑵教師掌握了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部分教師能較熟練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⑶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明顯的改進,科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大大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鑑於以上情況,我校申報了"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這一課題,旨在通過信息技術建設學校信息資源庫,創設交互平台,使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信息渠道獲得信息.運用信息技術探討信息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讓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獲得信息,綜合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深層關注.

關注個體的自主學習,着眼於人的主體性發展,這是當代教育永恆的主題.隨着以信息技術為特徵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介入,其信息渠道的多樣性,信息資源的共享性,學習情境的模擬性以及教學反饋的互動性,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技術層面乃至理論層面的保障,並順利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不竭動力.基於此,我們選擇本課題,致力於探索信息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實施對學生個性的深層關注.

2,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課程改革是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信息技術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面對信息時代和課程改革,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做到:

⑴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教學活動是一種環境的營造,教學模式就是營造這種環境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況下,為學生創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特點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以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轉變.

⑵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多項互動式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分析事物特徵,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

⑶變學生被動學習式的教學為內在誘導思維式的教學.教學的關鍵在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於利用信息技術,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創新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課堂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 課題假設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説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推進素質教育既要使學校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使學校教育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的統一.素質教育,應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遵循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採用有效手段,創設有利環境,促進學生素質主動,積極,自主,健康地發展.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在於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發展,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在校園信息化條件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首先確立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自主發展主體地位,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利用網絡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交互性,協作性,創造性和資源共享性的教育環境,構造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積極互動,主動探究的自主性學習模式,使學生主體通過學習和運用前人知識經驗能動地獲取知識與技能,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今後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 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信息產生,加工,傳遞,利用的方法和技術.隨着人類對信息處理方式的變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發展,信息技術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課題中,信息技術特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即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

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教師和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信息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信息資源如何獲取,從哪裏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主動去探索,自主地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討論,交流,進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總之,自主學習首先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説,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學生,教師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中去,形成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促進"自我發展".

五,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信息時代的教育觀: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生教育,做到老,學到老.

信息時代的學校觀:除了學校教育,即傳統學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外,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網絡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也許學校應該成為終生學習的社區資源中心,也許還會變成家長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將整個社區作為學習環境.

信息時代的教師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信息時代的學生觀:學生地位應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探究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信息時代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即作為感知的對象,又作為認知的手段.

信息時代的教材觀: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像帶,光盤)與網上教材,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對象.

信息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信息時代的教學方法觀: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2,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

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提出了"刺激——反應——強化"的學習模式.他認為,在操作性活動發生後,隨即呈現強化刺激物,反應就會加強;否則,反應就會減弱.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強化可以使行為發生變化,直接控制強化物就是控制行為.他提出的學習模式對人的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學習者要想獲得有意義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為了實現這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知道最好的學習效果,正確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錯誤的學習行為得到糾正.

3,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件工具以及網絡信息,社會實踐等獲得的各種教學信息等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運用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學習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這就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的最一般的定義.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並在實際中堅決而靈活地施行之,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目的

1,運用信息技術,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模式;探討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信息渠道獲得信息,提高對信息的搜索及跟蹤能力,強化信息接受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2,積累大量的典型案例,為今後教學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廣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廣大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教師的素質.

七,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實驗法.設立各子課題,進行專題攻關,不斷充實完善課題內涵.

2,調查研究法.我們將採用各種手段瞭解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情況

這篇主課題開題報告的關鍵詞是課題,報告, ;運用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及時調整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案.使課題研究的效果達到最優化.

3,經驗總結法.課題全面實施後,我們將要求每一個實驗教師將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時地記錄下來,寫成教後記.及時總結,定期交流,以實現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八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如何建設信息資源庫,向學生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材料.

信息資源庫是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資源,它負責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和教學材料,學習者可從中查詢大量的信息.資源庫包括多媒體素材庫(文本,音視頻,動畫),課件庫,案例庫,題庫,遊戲庫等等.它有鮮明的特點:能存儲巨大的信息量;教學資源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本,圖像,影像,動畫,聲音和遊戲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詢,實時存取和多路併發,滿足教學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的支持.

建設信息資源庫,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開發,製作.在保證學科信息資源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師自行進行開發,研製.

2,收集,整理.可以通過交流,協作,複製或購買等方式從其他學校或音像製作,管理部門處收集並編輯加工成所需的資源.也可以通過照相機,收錄機,錄像機等設備,收集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選擇,分類,編輯.還可以對長期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轉換或者從網絡上搜集所需的信息資源.

(二)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另一種是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提倡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自主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課題側重於研究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優勢,努力構建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並使之多樣化.

"遊戲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該模式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遊戲方式開展的自主學習模式.由於國小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門對遊戲有着特別的愛好,在遊戲環境中,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於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更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信息的獲取和生成,為營造國小生快樂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但由於國小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很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該模式的特點是課前教師必須先做好課件的編制和組織工作.我們可以從網上收集一些益智類的遊戲,語文學習遊戲,數學學習遊戲,英語學習遊戲,或棋類遊戲等等.

2,"任務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任務式"自主學習方式是利用網絡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通過上網查詢,人機交互等方式,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教師的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從信息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小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通過搜索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設計幾個環節:創設情境――提出任務――自主學習――效果評價.

(1)創設情境.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求,社會熱點,信息技術的發展,名人典故等創設情境.

(2)提出任務.我們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目標;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現成的學習網站的內容和結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設想,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個人單獨學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師首先指導學習,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程序表(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知識點,學習順序).其次展開自學(此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線索).最後彙報自學情況(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4)效果評價.由教師或專家組織評定,這可以通過傳統的測驗方式進行評價;也可以自我評價,檢查學習中的得失,總結學習經驗.

3,"協作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與環境的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協作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交互作用.在網絡環境下,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鏈接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絡來傳遞聲音,文本,圖像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裏同步傳遞信息,加強資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協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協作和異步式協作.同步式協作首先要登錄註冊,獲得帳號,然後自由地與他人交流信息;異步式協作可以通過BBS,電子郵箱,在線交談來實現,學習者可以先申請自己的電子郵箱.

4,"個別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我們認為,個別化自主學習是網絡環境下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其特點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可以按照適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的深度.這種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採用"個別式"自主學習方式須做好以下三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前準備主要做三項工作:第一,對學生分層編組.分層編組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將學生的經歷,行為,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作為確定學生層次的依據,然後根據學生分組情況安排電腦座位.第二,網絡課件的製作.網絡課件類似於網頁製作,應包含以下幾項功能:發佈資料,網上討論,答疑,在線作業或檢測,個別指導,超級鏈接,監控等.第三,教師對大量有關學習資料進行篩選,將有用的存放在服務器上,並針對某些內容收集一些網址,以供學生查找.

(2)課堂運作階段.在多媒體網絡教室裏,學生按小組坐在電腦前,一人一台電腦.網絡課堂的自由度比較大,根據內容靈活確定學習方式.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①激發興趣,引入課題.②,瀏覽網站,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有關網站,如:新浪網,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這些網站的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搜尋有關內容.找到有關內容後,認真閲讀,並結合課本和課外書籍上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學生認為有價值的就將資料下載到本機電腦的硬盤中,儲存在公共讀寫文件夾裏.③網上交流,共享資源.學生通過"網上鄰居"訪問其他學生電腦的公共讀寫文件夾,瀏覽他人從網上找到的資料.學生也可將自己感興趣的,理解的有關信息通過局域網向同學,教師介紹.課本,課外書籍上的知識也可用視頻展示台向大家展示. ④在線練習,檢查成果.啟動"在線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個別指導.然後教師再打開事前準備好了的考試軟件,進行網上測試學習情況,不同的小組用不同的試題,每小組可用十道題,分別是五個選擇題和五個判斷題,如果回答正確,獎勵一顆星.

(3)課後網絡知識拓展.在網絡教室上了一節課,學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有不少學生的心中還不滿意,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還有很多疑團沒有解開,這在一堂課上不可能解決得了的.於是教師再向學生推薦幾個比較好的網站,請學生課後自行上網到這些網站中去進一步查詢.如果課後探索中有什麼困難或想法可通過電子郵件與老師聯繫,到時教師再進一步個別指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這四種學習方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使用時可以互為補充,互為借鑑,互為利用.作為組織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

(三)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教育信息進行了重組和高效率地傳輸,處理.它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實現資源共享並且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也意味着電子教材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需而異.現代教育中學習將成為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因此,信息技術條件下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 ,並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信息知識.信息搜索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檢索的方法,運用基礎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即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從眾多的信息資料中查找出相關信息的能力.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檢索的基礎上,獲得原始文獻,瞭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善於利用暢通的信息渠道獲得信息,提高對信息追蹤的能力,強化信息接受,利用能力,注意信息檢索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加強信息檢索技巧的提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搜索網站,如何下載網頁文字或圖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教師要結合教材,預先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只有帶着這些問題,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登錄相應的網站,蒐集有價值的資料,並加以保存.當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網絡教學中幫助學生"信息定向"的關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 信息分析綜合能力是指在人們把握已獲信息的實質基礎上,分析信息資料的細節,並將信息資料重新組合起來的能力.信息分析是將已獲得的信息資料的內容進行分析,解釋,深入每個信息層次.信息綜合則是將其綜合起來,對信息資料進行重新組合,尋找共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擴大學生對信息的接觸面,大量地佔有信息,使學生能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廣學博覽;使學生掌握信息知識,尤其是信息類型的區別,培養學生信息活動中的目的性,實踐性;在教學中,積極開發利用信息資料,經常指導學生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分類的方法,定期對學習資料進行交流,評比,展覽等.

3,培養學生對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是指為達到預定的目的,合理地運用各種手段,對信息進行組織,控制,加工與規劃的行為.可以培養學生以系統學習為基礎,形成自己完整的信息管理知識體系.以信息知識為先導,掌握交叉學科,管理學科的知識,注意多學科的相互融合,並善於利用已有的系統知識進行信息資源管理.

4,培養學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們將自己擁有信

息,通過各種形式納入統一的,正規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養學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搜尋到的資料用個人主頁的形式展示出來;或者運用網絡教學的方式,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在小組內部進行小規模交流,然後再在小組之間展開大規模交流.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信息交流.

九 ,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9年2月——7月)

1,成立課題組,形成研究工作網絡.

2,實驗組成員明確各自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

這篇主課題開題報告的關鍵詞是課題,報告,

3,撰寫主課題報告和子課題研究方案.

4,相關人員培訓.

5,召開開題論證會.

第二階段——實驗研究階段(2019年9月——2019年8月)

1,各實驗教師根據研究方案展開研究.

2,定期召開實驗教師會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

3,聘請專家作專題講座.

4,收集各種案例,總結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9年9月——12月)

1,各實驗成員提交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實驗總結.

2,召開研討會,交流經驗情況.

3,彙編本課題論文集,結題報告集.

十一,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進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證實驗例會的正常進行.注重實驗過程的管理,加強學習,深入研究.

2,由校長親自領導,選拔科研意識強,有一定科研經驗的骨幹教師擔任子課題負責人,保證各子課題能正常開展研究.

3,提供參研人員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學與外出考察學習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為實驗研究提供充分的財力保證,提供研究經費,獎勵研究人員,提高參研人員的積極性.

標籤: 開題 課題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qpj4w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