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研究報告 >

關於山西皮影的研究及分析

關於山西皮影的研究及分析

提要: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民間戲曲藝術中,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曲種,是集音樂、表演、文學、繪畫、雕刻等藝術門類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皮影戲起源於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流傳。皮影戲每到一處,都和當地的民俗傳統、文化藝術、方言音韻等緊密結合而落地生根,在其近兩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內涵和絢麗多彩的形式。本文在藝術學的立場上對皮影藝術做進一步的思考。經過千百年來民族文化的積澱,已成為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與其他民間藝術的造型既保持着相對的傳承性,又擁有相對特殊和獨立的造型體系。皮影源於漢,至今的繁榮.本文主要從皮影的特徵、,造型手法、文化派別、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於山西皮影的研究及分析

關鍵詞:山西皮影,造型手法,文化的傳承性,派別.

引言:

如果我們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作一簡單的梳理,那麼民俗文化毫無疑問佔有極大的比重。這是因為,在中華民族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形成了這種地域範圍廣闊的多樣性文化,其凝聚了一個民族的性格,反映了精神和信仰等深層次的信息。也恰恰因為這種文化貫穿於大江南北,容納了諸多的差異,所以給後人研究和保護這份“特產”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同時,發掘、整理、展示又成為一種必須。

所謂皮影: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影屏戲曲藝術形式之一,經過千百年來民族文化的積澱,已成為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與其他民間藝術的造型既保持着相對的傳承性,又擁有相對特殊和獨立的造型體系。皮影源於漢,至今繁榮不衰。

一、山西皮影藝術的文化內涵

山西皮影:歷史悠久,在民間流傳甚廣.

興於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即晉南皮影,分佈在候馬、運城、臨汾、新鋒、曲沃等地,造型受陝西東路皮影影響,影人高約33釐米,裝飾性強;北路即晉中皮影,分佈在孝義、文水、廣靈、靈丘、渾源、代縣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風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響也是作為人類羣體文化現象的民間巫俗和民間藝術的基本內涵;因此,隴東皮影的產生,實質上是當地人們對生命崇拜的反映,體現了民間藝術的主題意識。它作為一種民俗藝術,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民俗是社會文化現象的表現形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民間藝術活動與巫術活動的結合,它的產生是人類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世界有限的認識和理解,折射出原始社會人類的萬物之靈和靈魂不死的觀念,所以,皮影的產生和發展,具有較為明顯的民俗功利。

山西皮影戲大部分是當地人為祭祀神明、巫俗活動、慶祝豐收的一種娛樂方式,這種方式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每逢農閒,尤其是臘月,夜幕降臨,窯洞裏燈火通明,人們圍坐暖炕,瞪大眼睛望着雪白的“亮子”,樂聲鏗鏘,唱腔悠揚,享受着影戲帶來的精神愉悦,劇目多表現傳統內容,如《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三國演義》等歷史傳統戲劇,既有歷史故事、神話和民間傳説。《封神演義》等多以反映靈魂不死,因果報應為主要內容,也有取材於日常生活的“雜傳”小戲等。

山西影戲從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祭禮神明,其目的是娛神、娛人,到後來隨着巫俗活動的世俗化,成了民間的娛樂方式之一,流行甚廣。可見,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造型手法和內容均是與民俗活動緊密聯繫,併產生出與之相對應的造型形式,民俗活動促進了皮影藝術的發展,皮影藝術反過來又豐富了民俗活動。

二:山西皮影的造型手法

2.1:戲劇中的人物形像都是正面和側面的。由於皮影戲表演中的侷限性,只能通過正側面的影像的活動展開戲劇情節。自然,這種美術造型也只能是運用正側面這種角度才能最為典型地表現出戲劇藝術造型。由於皮影戲只宜表現高、長度的空間,因而與剪紙的表現方法有相似之處。人物的生、旦、淨、末、醜各種角色,與戲劇上的臉譜、服裝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戲的裝飾性,尤其是誇張手法極強,在佈景方面,有着殿閣、樓台、庭院、山水、樹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車、劍、戟、刀槍等,造型頗為概括洗練。

2.2:皮影戲是在北宋時期出現,隨着經濟發展、文化的交流,迅速在全國普及開來,並且風格各異。不同地區的影人及道具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2.3:山西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以及受羌族和周邊民族文化的影響,又根據當地人民對生活的感受和審美喜好,經高度提煉、概括,形成率直敦厚,粗放純樸的風貌,散發出濃郁的隴東鄉土氣息。藝術地再現在各種人物、道具、色彩和裝飾紋上。

縱觀全國的皮影造型,其手法與風格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唐、宋寺院雕塑、壁畫以及戲劇的表現手法與風格。影戲中武將、神將等造型,多來源於佛教寺院中金剛力士等造像。藝人根據影戲的特殊要求,要求運用省略,簡化等造型手法,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徵,皮影在傳播過程中,各地區藝人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劇種的風格,以及當地的民俗、民風和傳統審美習慣,進行了再創造,形成了各地不同風格和流派

山西皮影的派別:

晉劇也稱山西梆子,或中路梆子,朔州人俗稱為“大戲”。晉劇是山西省的主要劇種,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內蒙大部分地區,遠及河北、陝西、甘肅一帶。

皮影戲的唱腔主要有秦腔、隴東道情、碗碗腔、眉户等;隴東道情頗具地方特色,有幫腔,音樂節奏鮮明。唱腔基本是彈板和飛板兩種,另外有一些民間小調作為助唱腔。

三:山西皮影製作特點:

在製作方面,取料以牛皮為主,由於牛皮的韌性、透明性極強,着色顏料甚為講究,因而藝術效果頗佳。傳統的製作方法是,將紫銅細絲除去表面染物後浸入到酸性溶液中,一年後便可得綠色,而且時間愈久愈翠、透明度極好。黃色,是用中醫梔子一味細研蒸取,色澤黃而且透明;紅、紫、藍,可用銀米、大藍、二藍、墨藍研細澄取得。

民間美術的創作,大多是對藝人內心世界的率真表達。在表現世間物象時,常常是從自身內心理想世界出發,對外在的事物進行改造或裝飾,大膽地運用概括性手法,象徵性地表現事物的本質風貌及特徵。各種民間美術表現手法的形成是經過世代長期的藝術實踐,相互學習、相互滲透、創造出日漸完美的藝術形式。

四:山西皮影的表演

4.1:皮影戲在明代前就有流傳。清朝光緒時期,受“戊戌變法”以及民主思想廣泛傳播的影響,民俗文化藝術得以復甦,各種地方戲曲重新登上舞台,為影戲藝術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音樂聲腔素材,使影戲成為一種成熟的民間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

山西皮影戲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在農村,是山西廣大農村羣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之一。

4.2:山西皮影劇目反映了當地民眾習俗與信仰,除常見的傳統劇目外,《晉文公》講述的是公子重耳在逃亡的過程中遇到了年輕的小姑娘草人兒,被重新喚起復國大志,經過重重磨練,回到晉國,以民為本,實行新政,擁戴天子,廣交諸侯,敬賢禮士,唯材是用;終於大敗楚軍,成就霸業,但卻失去了自己刻骨銘心的愛情.該劇是反映抗日英雄劉胡蘭成長、成熟直至犧牲的大型皮影劇,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和宣傳價值。同時,利用皮影藝術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現手法,形象、完美的表現人物和故事情節,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4.3:皮影戲增加了《封神演義》等民間話本改編的曲目內容。在當地,影戲開演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先靈位前燃香叩頭,有請先人一同看戲的意味;這反映了人們仍保存着對祖先靈魂崇拜的文化遺存,藝人在演出之前要“淨手”,戲箱上不能坐人或放置東西。隴東道情皮影的影人被稱為“神柱子”,即“神”的化身,藝人們既是民間巫俗活動的參與者,又是民間藝術的傳承者,他們使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續。

4.4:影戲在正戲開演之前都有三折“神戲”程式,通常是送瘟,謝神,第一折“天官賜福”,第二折“劉海戲金蟾”,第三折“福祿壽三星”。另外,各種巫術性質的還願戲,按“社”里人家許下的“神願”多少,依“神位”順次唱下去,每位神唱三折,唱畢,會長獻“花紅”禮,獻禮後接唱正戲,正戲種類很多,有大戲本子,如《楊家將》、《五典坡》等。

4.5:神怪戲是皮影戲特有的節目,既有像《白蛇傳》、《西遊記》之類,也有一種專門描寫“地獄”審判酷刑的戲,叫做“拷查錄”。勸世劇相似“宣講拾遺”’、“勸世文”之類。如《煙鬼遊魂》反映了大煙對家庭和社會的危害,目的是訓誡後人,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五:山西皮影的文化的傳承性

山西皮影戲洋溢着較多的原始意念因素,它以感情意念為基礎,以追求情感上的“真”為內涵,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和傳承性勞動的積澱,當代藝術家通過對於皮影的深入學習、研究,對傳統資源高層次的整合,使傳統民間藝術再生和復活,為中國藝術學科注入生生不息的美妙想象力,提供富有彈性的起跳平台,並從中可以感受到皮影藝術不僅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同時向我們演繹一幅幅中華文明“活”的發展史,它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本質的載體和組成部分。這需要我們自己突出重圍,然後昂首向前走,拿出一種藝術者的勇敢和氣概,拿出創造者的堅韌和執著。而侯丕烈的《中國孝義皮影》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範本,一個完全的參照系。這是一次富有建設性和突破性的邁步,一次面對逆境用藝術者身份表態的性情,一次綻現“痛並快樂着”的文化內涵的生動之美。

結束語:皮影戲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從過去“皮影”到現代的“電影”,時代相距在千載以上,淵源也大有區別,在形式上可以説百分之百是一脈相承的,它從一個側面説明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都應該愛護尊重這一文化。

註釋:

①靳之林《抓髻娃娃與人類羣體的原始觀念》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標籤: 皮影 山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yanjiu/zpk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