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皮影戲的好文:皮影

關於皮影戲的好文:皮影

本站:皮影戲,作為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現實裏因為時代的變遷逐步的衰落,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皮影》。

關於皮影戲的好文:皮影

皮影戲,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這門古老的藝術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千百年來,給祖祖輩輩的人帶來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戲所用的幕影原理,以及表演形式,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幾年前,皮影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晚上吃罷晚飯,暮色當空,小鎮比城市更早進入休眠狀態。在黑夜略顯空曠的街上,由於晚上有一場皮影戲,人們比平常熱鬧很多,夜幕中,大家三三兩兩從家中出來,手中拿着椅子或者小板凳,不緊不慢的好像相約一樣來到表演的場地。“噹噹噹”三聲鑼響之後,原本熙攘嘈雜的環境像是被抽空了一般,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屋內的蠟燭都已熄滅,在黑乎乎的幾秒鐘內連每個人的呼吸聲彷彿都能聽到。突然,台中央的白幕後亮起了光,一個個手掌大小的人物形象躍然幕上,皮影戲開始了。

皮影雖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刻畫都極為精妙,連婦人的朱脣睫毛,頭上的玳瑁和腰間的珠光都極為生動。在一方小小的白幕上可以有千軍萬馬,可以是十萬八千里,全憑幕後“操控者”的意念,一個形象五個關節卻能被演繹的如此生動不僅靠手上功夫,還講究“唱唸”本領,再和着“樂隊”的伴奏,無論怎樣的天地,怎樣的故事傳奇,都被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白幕上。

皮影戲傳説發源於陝西關中一帶的一種民間藝術,漸漸流傳至全國各地,以至於在我的老家,也能欣賞到這種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表演。若干年前的一個晚上,在平氏老家有幸看了一場皮影表演。戲台就搭在街上一家門户門口,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演皮影戲,規模比我想象中要小得多,戲台好像只有一米半長、一米高左右,但幕後的工作卻不少。皮影戲團成員好像總共有七、八個人,分工很明確,裏面有人負責樂隊,有人負責表演,有人專職主唱,有人負責附唱。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具戲之一,通過燈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藝人們在幕後操動影人,伴以音樂和歌唱來表演故事,是一種深受人民歡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展於唐,興盛在宋朝。別看一個小小的皮影,但它製作精細、工序繁雜,材料要用上好的牛皮或驢皮泡軟才能製作,一塊牛皮要切成幾層,切薄之後打磨,雕刻以後再上顏色。皮影的人物、動物等都是刻成側影的,用細長棍支撐來牽制表演。

皮影,世人稱之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活的繪畫”。它除了板頭用秦腔戲所用的暴鼓渲染氣氛外,一盞玎玲作響的燈碗就是演唱中的“板”,“蓮花落”節子為“眼”,“板”“眼”相扣,使得音樂旋律和諧,唱腔急緩有序,行腔委婉曲調柔和,花音高亢激越流暢,苦音哀婉悽楚,而用在兵敗逃跑時的飛板,則有暴風驟雨秋風掃落葉的氣勢。小小的方寸之地,卻能再現場面宏大的歷史畫卷,加上跌宕起伏的劇情,常讓觀者為之動容。所以民間有“牛皮人人淌眼淚,為古人擔憂”的俗語。

明萬曆中葉以後,西方傳教士開始來我國傳教,他們一方面向中國輸入了近代西方科學技術,另一方面也把中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介紹到了國外。公元1767年,來華傳教的法國神父居阿羅德把中國影戲帶回到法國,在巴黎和馬賽表演時,引起轟動,隨後又傳至英國。特別是當德國大文豪歌德看到了中國影戲後,認為影戲是中國藝術中的瑰寶,應該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到這種集科學技術和表演藝術於一身的東方發明。他在1774年和1781年,兩次作過宣傳介紹,使中國影戲一度風靡歐洲。歐洲可以説是整個幻燈和電影的發祥地,然而不可否認,中國影戲的智慧之泉曾經滋潤過這塊發祥地,中國影戲堪稱現代電影的開山鼻祖。

影是光的魂,光下又有着“操控者”的精神。皮影戲方寸之間表現的或喜或悲,亦憂亦怨,浩蕩萬馬千軍或二人含情脈脈,熱鬧或蕭寂,淋漓盡致,往往觀眾沉浸在裏面,“操控者”本身也沉浸在裏面。一曲終落,萬籟俱寂,無論上一秒上演了什麼,下一秒都不會停留在幕上。表演完畢,室內驟亮,觀眾不願離場,我知道這是皮影人的驕傲。雖然皮影戲之類的文化遺產正受重視,可高速運轉的生活已讓許多人習慣“快餐文化”,像這類傳統文化別説學習了,就連欣賞也不一定有時間,雖然還在民間流傳,但我不知道皮影的未來和前景將會怎樣。

公眾號:良子寫作

標籤: 好文 皮影 皮影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ylq9w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