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通用15篇)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通用15篇)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1

彭士祿家中的寫字枱上擺放着“三件寶”:一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首航的紀念磁盤;二是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三是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時,炊事員送的“墾荒牛”陶瓷塑像。他的夫人説,她最喜歡第三件,因為“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決定上馬秦山一期核電項目。究竟走哪種技術路線?熔鹽堆和壓水堆兩套方案成為爭論的焦點。最終,在彭士祿的大力支持下,首台核電機組選擇了後者,為以後中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大亞灣核電項目啟動時,彭士祿又任總指揮。回首當時的建設經歷,彭士祿説自己學到了三點:一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很早就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二是驗算了法國核電的主要參數;三是學到了一點管理學,這對今後中國核電項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通用15篇)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我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無疑,作為共產黨員,我將為之奮鬥終身!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2

彭士祿小時候為了生存他當過乞丐,發高燒導致癱瘓差點丟掉性命;當小遊擊戰士時得過嚴重瘧疾;在延安當護士時得過肺炎。留學期間,彭士祿從沒在12點鐘以前睡覺。當時蘇聯教授每教一節課,中方要另付80盧布的報酬,他因此十分努力。30年後,彭士祿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變,他患胃病20多年,總不捨得花點時間去看病。在一次現場調試的緊要關頭終於支撐不住了,經診斷為急性胃穿孔。手術在工地現場緊急施行,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彭士祿開始主持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開發時,物資供應匱乏,生活極其艱苦。那時是吃着窩窩頭搞科研,有時甚至挖野菜和白菜根,反應堆研究室不到50個人,每人每月的辦公費才5元錢,這還包括出差費、辦公用品費。那時沒有電腦,數據都是靠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算盤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士祿面對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能馬虎。對於任何問題都要通過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進行試驗等來搞清楚。在領導核電站建設工作時期對工程技術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説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3

“大”家就是國家,“小”家就是彭士祿的家庭。彭士祿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道,自己的夫人有三個:一是核動力,二是煙酒茶,三是自己的妻子馬淑英。1965年,中國核潛艇工程上馬時,彭士祿為了工作特地從北京遷到四川。4年後,妻子馬淑英也遷到四川。馬淑英當年從蘇聯留學回來後分配在北京化工大學教化學,她講課講得好,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當她要跟隨彭士祿去四川時,學生們很捨不得,很多學生都來給她送行。來到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後,馬淑英便正式轉行參與到基地建設工作上來。1971年,因為工作需要,彭士祿再一次搬到武漢任核潛艇總體設計研究所(現719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任職到1973年5月。20世紀80年代主持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工作時期,他更是常駐廣州,幾個月才能借回京彙報工作之機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祿80高齡時還在視察核電站的建設工作,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年事已高的他並沒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依然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見到家人。對此,孫女彭瑤很有意見。彭士祿每天回來時都是深夜,孫女已經睡着了,而每天早上孫女醒來時,彭士祿卻又出去了。為此,孫女跟他還簽了一份合同書,大意是如果彭士祿能準時回家的話可獎勵啤酒。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4

1962年2月,當時中國在核潛艇的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除了五六個人是核動力專業之外,其他人都是來自其他學科的科技人員,大部分還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根據原子能研究所黨委提出的“坐下來,鑽進去,入了迷”的要求,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的狀況,組織了英語學習。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閲讀關,並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為了讓全研究室人員儘快都精通核動力,彭士祿和韓鐸、蔣賓森、沈俊雄等人在反應堆研究室內開始系統地講授反應堆物理、反應堆熱工水力、反應堆控制、核動力裝置等課程。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5

彭士祿的同事們背後喜歡親暱地稱呼他為“彭拍板”,“這個‘雅號’是研究核潛艇時得來的。1962年,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時。“當時的各種爭論實在太多了,他常常對研製人員説,不要吵,做實驗,用數據講話,最後他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他來負責。”因此當時他才有了這兩個外號,一個叫“彭大膽”,一個叫“彭拍板”。“研製核潛艇是從零開始的,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幹,哪有可能?”在試驗工作中,彭士祿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難和風險再努力想辦法克服。“沒困難,不冒風險,哪來的創新呢?還要我們這些人幹什麼?!”核反應模式堆安裝出現公差的善後處理,押送核燃料元件等,有危險有困難,彭士祿總是衝在最前,但在名利面前,他卻總是藏着、躲着。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6

“首飛”神六,度過難忘“太空生日”

經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20__年,聶海勝入選神舟五號的首飛梯隊,和楊利偉、翟志剛一起等待最後的選拔結果。雖然那一次聶海勝遺憾落選,但他打心裏替楊利偉高興和自豪。聶海勝目送戰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的崇敬和自豪。他説:“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務開始後,能不能入選,成為聶海勝千百次問自己的問題,而他的答案只有一個:繼續努力,刻苦訓練,絕不放棄!後來,他成功入選“神六”乘組。

神舟六號發射當天,一場大雪突如其來。後來聶海勝回憶道,“出征那天,我們平靜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鐘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時,我和俊龍的手不約而同地握在了一起。”2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徵

飛上太空第2天,恰逢聶海勝41歲生日。由於工作計劃安排十分緊張,前一天晚上,任務指揮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兒和他進行天地通話,妻子送上祝福,女兒為他唱了生日歌,讓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太空生日。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7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先後邀請吳天一去美國從事研究工作,被吳天一拒絕。他説,“我的一生要奉獻於青藏高原。”

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20__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當時,吳天一已經75歲高齡,又是桃李滿天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卻堅持要去災區參與救援工作。他的同事和家人擔心他的安危,百般勸阻,但他説,“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帶領醫療隊前往災區。在災區,他往返於各個救治點之間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在醫療點為後輩們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在臨時居住點宣傳科普防病知識。震後,他又將這些寶貴的高原醫學救援經驗加以總結,分享給了國際各方。

吳天一今年已是86歲高齡,依舊憑藉着飽滿的熱情和求知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繼續進行高原醫學研究工作。20__年末,《吳天一高原醫學》一書出版發行。這本歷時4年,共340萬字的著作,凝結了吳天一60多年來在高原醫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該書從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個角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高原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為高原醫學領域的後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指引,同時也對高原衞生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0__年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勛章”獲得者吳天一頒授勛章。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吳天一院士曾經説過,“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60多年來,他深深紮根於青藏高原,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高原醫學的研究工作之中。從一名普通醫生,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始終保持着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吳天一堅守着高原醫學研究的陣地,矢志不渝地探索科學與真理,將高原醫學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卻將這一件事做到極致。他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為年輕一輩樹立了榜樣。

正如吳天一的學生和同事、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所説,“看着吳天一院士日復一日從不停歇地工作,無怨無悔勇攀科學高峯的精神,確實鼓舞和激勵着我們,我們作為吳天一院士的學生,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一定會以吳天一院士作為榜樣,爭做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將不斷地在科學技術歷程中砥礪前進,吳天一院士的科學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8

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北京8月3日隨着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發令槍響起,七個人影飛速衝向終點。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黃色皮膚。

北京時間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為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北京時間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説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為“超齡”老將,他仍笑着説“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核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為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説,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説,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為“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為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繫在一起。林豔芳曾説:“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才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裏,要為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9

在20__年東京奧運會上,有一位短跑運動員,他拼盡全力,仍未登上領獎台,但他卻憑藉9秒83的成績,成為第一個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黃種人。

這個成績,一舉打破亞洲紀錄。他的名字在賽後轟動世界,是繼劉翔之後,又一個封神的中國田徑英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國人心目中的短跑英雄,卻是一個超期服役的80後運動員,甚至幾次想打報告退役。

不過幸好雖然傷痛、年齡等因素讓他在訓練中倍感壓力,但他卻從未放棄過心中的夢想。

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在短跑之路上,他為自己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蘇炳添,1989年出生在廣東中山古鎮鎮,父母親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古鎮鎮特別重視田徑運動,經常在村子裏舉辦比賽,比蘇炳添大9歲的表哥就是村子裏的短跑冠軍。

蘇炳添和表哥的關係很要好,兩人經常在一起追逐玩耍,有時候,蘇炳添比表哥跑得還快。

上學後的蘇炳添真正接觸田徑運動還是在國中,看着學校田徑隊員的專業訓練,蘇炳添也想加入。

無奈蘇炳添個子低,達不到入隊的標準,被教練拒絕了。為了加入田徑隊,蘇炳添給教練展示了一個絕活,他以1米5高的身材,向上跳躍後可以摸到2米9高的門板。

教練驚訝到合不上嘴,隨後如獲至寶般地接收了蘇炳添。

縣城的體育學校,訓練條件實在有限,連最基礎的訓練設施都不完善,現有的設備也都是破破爛爛。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蘇炳添堅持每天早晨5點半就起牀訓練,一練就是一整天,每週六日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過,但他從來都沒有抱怨過累。

經過教練專業的指點,蘇炳添無論在技能上,還是在體能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他在學校、村裏的各項比賽中多次奪得冠軍,這也為蘇炳添日後成為“飛人”打下堅實基礎。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10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感動中國》節目在給他的頒獎辭中説到: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北京,中國航空工業科技委院內,一條500米的路,顧誦芬從60多歲走到了90多歲。

現在的顧老雖已92高齡,但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仍然堅持從家中步行至辦公室。

500米,40分鐘,顧誦芬始終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記得,從前的自己經過這條路時,“走路都帶風”。

1956年,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1964年,中國開始自行設計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飛試機跑道的一端,殲-8英姿勃發地停在那裏,等待着起飛的命令。上午9點半,試飛員尹玉煥駕駛殲-8飛機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桿爬升,直衝藍天,飛至3000米上空,做平穩歡快地盤旋,動作矯健而輕盈。“飛行正常”,塔台的話筒裏傳來尹玉煥的報告。飛機在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平穩地降落在機場上,殲-8首飛成功了!正式宣告終結了中國不能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歷史。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20__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此次大會上,書記為91歲的顧誦芬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顧誦芬談到這至高榮譽時這樣説。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11

顧誦芬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殲擊機從無到有的歷史,牽引並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大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極大地支撐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型號研製。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他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殲8Ⅱ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説:“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裏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後,他先後求學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捱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並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1951年,顧誦芬畢業後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當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於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12

【頒獎詞】夢想天開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藴含着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蹟】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裏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着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係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xx年,沈克泉帶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着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裏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裏還欠着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裏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裏最值錢的是兩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説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着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13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為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説“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説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數據運算的黃士鑑並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鑑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為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的“大膽”,並非有勇無謀,“拍板”也並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麼敢於拍板?”他説:“其實,有個祕訣,一定要用數據説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製過程中,那麼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説:“有啊,怎麼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幹,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幹什麼?”

就在核潛艇進行最後調試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説:“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於空想,不鶩於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14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__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__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__年,運20列裝部隊。20__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彭士祿事蹟摘抄積累 篇15

劉伯忠在劉家兄妹中排行第四,是劉伯明的親弟弟,笑起來與劉伯明很像。

6月13日,極目新聞記者見到劉伯忠時,他正在伊安縣城給人做裝修。

“我自己雖然沒讀什麼書,但是最佩服的還是二哥,他不僅是我們兄弟姊妹的榜樣,也是我的兒子、女兒等後輩們學習的榜樣。”劉伯忠説,他小時候最敬仰的就是二哥,因為二哥在冬天零下20℃時,還可以堅持騎每天自行車上下學,他自認自己做不到。

自從自己當了父母,劉伯忠在教育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時,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要像你二叔一樣能吃苦、愛學習”。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劉伯忠的女兒考上博士,兒子碩士畢業考上公務員。

“我最佩服二哥的,也是他能吃苦、愛學習。”作為家裏排行第五的劉伯福,也非常佩服自己的二哥劉伯明。

劉伯福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二哥劉伯明不僅上學時能吃苦,參軍以後更是能吃苦,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能堅持下來太不容易,是他和孩子學習的榜樣。

在唯一的妹妹劉玉芝心裏,二哥劉伯明非常節省,但對她謙讓寬容。

多年以後,劉玉芝仍記得,學校運動會,她向二哥要錢,劉伯明把在學校用來買飯的一元錢給了她。

“20多年前,冰棍才3分錢一根,1元錢能買很多東西。”劉玉芝現在還記得二哥給她的那一元錢。

作為劉伯明的國中校友,伊安出租車司機孫師傅説起師哥劉伯明,也是滔滔不絕,稱劉伯明是伊安人眼中家鄉的驕傲。

孫師傅説,他自己讀書不行,但是一直佩服會讀書的劉伯明,小時候就聽家長説劉伯明聰明會讀書,現在自己也經常用劉伯明的例子教育子女好好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d0rd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