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通用18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通用18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

蘇炳添最大的天賦就是堅持,幹一件事,就要幹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通用18篇)

他的付出終歸獲得了回報。在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摘得銅牌,成了第一位闖入9秒關口的黃種人。那一刻,站在他身邊的清一色的黑人選手,蘇炳添為中國揚眉吐氣了。

3個月後,20__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百米半決賽,蘇炳添與維考特在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三位上的數字皆為9秒987,因此兩人以並列第八的成績晉級決賽。蘇炳添也成為了首位殺入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運動員。決賽他以10.06的成績獲得第九名。

中國田徑隊總教練馮樹勇這樣評價蘇炳添:“蘇炳添非常偉大。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自己跑不過黑人選手,每到大賽,輸竟然成了‘正常’結果。整整等了幾代人,我們才贏來了蘇炳添的爆發。他的突破有一個特別大的意義,那就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思想和一些神話性的東西,挖掘出了隊員的潛力。”

20__年裏約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約奧運男子4X100米接力預賽,中國隊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績,破亞洲紀錄晉級決賽。8月20日,里約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蘇炳添與湯星強、謝震業、張培萌代表中國隊以37秒90獲第4名。

再快的選手也跑不過時間,20__年,28歲的蘇炳添曾一度向田徑隊遞交過退役報告,打算年內結婚,開啟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給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在當年天津全運會上,蘇炳添輸給了新人謝震業屈居亞軍,蘇炳添回憶,“我覺得上天一直在考驗我,但是沒關係,我有這個耐心。運動員有誰願意服輸呢?”

名師出高徒,20__年,蘇炳添開始正式跟隨美國外交蘭迪-亨廷頓訓練。蘭迪出身於NCAA名校俄勒岡大學,迄今從事跳遠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長達四十年,曾帶出兩位男子跳遠世界巨星班克斯、鮑威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2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裏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裏,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着表哥屁股後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國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八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現蘇炳添爆發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彈跳力和爆發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八年級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裏的比賽裏,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麼系統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裏跑都跑得非常快。參加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最好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3

8月1日,是一個讓國人熱血沸騰的日子。

所有的焦點,都聚集在一個黃種人身上——蘇炳添。他是我們亞洲之光,是國人的驕傲,是我們中山人的優秀代表。

在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在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他再一次創造了歷史。

整個過程,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緊盯着那張被黑色、白色皮膚人種包圍着的面孔,緊盯着那雙充滿堅毅和信心的眼睛!雖然最終決賽沒有拿到獎牌,可是,以32歲的運動員之高齡,以9.83秒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兩次進入10秒大關,已讓世界萬般驚歎,國人無比沸騰。

蘇炳添是廣東中山人,出生在古鎮,是一個地道的廣府仔,從他的身上,我們收穫了太多太多。這個沒有得到任何獎牌的運動員,卻沒有讓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樂,反而是讓我們很多人興奮得一夜難眠。

首先,過程勝於結果,雖然喊了那麼多年,但是這一次,卻真切地被大家認同。雖然沒有獲得任何獎牌,但是蘇炳添在賽場上拼盡全力、攥緊拳頭,往前衝刺的鏡頭,他那胸前的紅通通的“CHINA”,他那興奮得大吼大叫的馬步和表情……整個過程,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黃種人身上的堅強與鬥志,感受到了他為實現這個目標所付出的百倍艱辛與汗水,感受到了他圓夢之後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報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致敬中國速度!不是奪得獎牌才值得慶賀,超越自我就能贏得尊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4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研製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説,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説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為姐夫黃志千就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實情,感動地對顧誦芬説:“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説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麼飛我都幹。”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為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情況,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説是一種冒險。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為了無比親密的戰友。

顧誦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5

關鍵詞1:另起一行,走出別樣風景

周圍的人都説是正確的路,就一定正確嗎?未必!當年的蘇炳添很反感學校的放學後“興趣小組”補課行為,這種“自願”參加的“興趣小組”實在引不起他的興趣。於是,為了逃避補課,他選擇了短跑隊。然而,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一選擇,竟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蘇炳添是一個知奇才。在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中,他以11秒72的成績引起市體校的注意,隨即進行專業訓練。

關鍵詞2:感恩對手,在競爭中成長

本次上海站比賽,與蘇炳添一同站上跑道的還有19歲的小將桐生祥秀等三名日本選手,蘇炳添最好成績是9秒99,而桐生祥秀在超風速情況下曾跑出過9秒87。拿桐生祥秀的話説,本次上海站比賽中,日本選手要圍剿蘇炳添。然而,疾風知勁草,烈火現真金。在兩次有選手搶跑等種種擾亂比賽節奏的情況下,蘇炳添成功突圍,以10秒09強勢奪冠。這才是對日本選手們最好的迴應。

關鍵詞3:臨淵羨魚,不若退而結網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20__年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20__年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亞洲短跑第一人,為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6

神舟十二號飛天了,它不是一次簡單的

“飛躍”,而是承載了無數研究者晝夜不分的努力、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期盼!

水滴匯聚在一起成為河流,星星匯聚在一起成為銀河,個人夢匯聚在一起成為國家夢。

何為夢想?敢夢敢想是目標實現的奠基石。因為有夢想,所以有激情;因為有激情,所以有動力;因為有動力,所以有堅持;因為有堅持,所以有成功。

湯洪波用11年的奮鬥實現了“飛天夢”,他把自己為數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熱愛的事業中,這既是挑戰也是堅守。

他用11年的時間去賭,賭一個可能沒有結果的未來;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默默堅守了好多年。

也許在他看來,這既是無法推脱的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湯洪波也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收入全靠家裏的那10多畝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裏幹活,所以他從小就下田地幹活。不僅如此,他還幫家裏人做家務活。國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樂、叛逆的時期,而他並沒有,他早晨起早為了燒火做飯。父親也經常告訴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這丘田不準回家吃飯,不割滿一擔魚草不準休息”,這不只是父親的言行教導,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領悟的源泉。吃過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這份“稱不上”苦的事業源自於他的追求,源自於他的教養,源自於他的韌性。

湯洪波高三畢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招飛考試”這條路。1995年成功入選飛行員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與稚嫩,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模樣。年僅19歲的他開始了飛天之路,在這條“重重艱難困苦”的路上他對自己的選擇從未動搖過。在八年艱苦訓練之後,終於不負眾望,圓自己所夢,成為飛行大隊的領班人。成為飛行員是湯洪波的“小夢”,當“小夢”紮根的那一刻,他開始了自己的“大夢”之旅,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化需要一個更加艱辛的過程。

一切從零開始,嚴苛的訓練、艱辛的條件、無數個累到癱倒的日日夜夜,這是湯洪波的選擇。數不盡的艱難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沒有一絲抱怨,他只知道堅持下去會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

終於,在20__年他入圍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這就是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堅持吃苦”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從20__到20__,11年的時間他經歷了常人難體會的辛苦。野外訓練,剝脱睡眠訓練等等,更艱難的是在不確定未來之路會如何的同時,他還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是努力,而是必須。就怕因為一個行為得不到位就斷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這條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一切。對他而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是他的熱愛,因為是他的選擇;因為這是社會的命脈;因為這是國家的希望。他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飛行過程中用過的頭盔自始至終都陳列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長,先要向下紮根”,這是湯洪波的信念,

鼓勵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選擇中堅持不懈,在自己生命裏熠熠生輝。堅持不只是一個話題,更是一種行動,湯洪波的成功,源自於他的堅持和努力,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7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__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__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__年,運20列裝部隊。20__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8

舉世矚目的“神舟六號”發射在即。繼聶海勝和翟志剛之後,劉伯明作為“神舟六號”的梯隊航天員成為“上天”的又一熱門。近日記者瞭解到,劉伯明也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家住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距離翟志剛齊齊哈爾龍江縣郊區何家樓的家,只有180多公里。今天記者造訪了他的家鄉,去傾聽一個航天員成長的故事。

他有一個愛動腦筋的童年

10月11日晚,記者經過20多公里的土路的顛簸,才來到了劉伯明父親劉志生的家——一棟典型的東北農村的矮平房。劉志生的家非常的簡陋,家裏人都在等待這劉伯明最後能否“上天”的消息,電視機始終停留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時刻關注着“神六”的最新情況。説起劉伯明,劉志生説其實劉伯明和其他小孩沒有兩樣,也比較調皮、淘氣。如果説到不同便是劉伯明雖然淘氣,但卻很少和同齡的小孩玩在一起。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劉志生還説,劉伯明小時侯愛動腦筋。那時他在家裏的最大特點是愛拆東西,他經常把家裏的收音機拆了再裝上,有時甚至他自己能琢磨安裝個小風扇什麼的。

為給家裏省錢放棄考大學的機會報考飛行員,不想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據劉伯明高中時的班主任、現在他的母校依安一中的校長張福林介紹,當時劉伯明在他們班級一直學習很好,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的前三名。以他的學習成績,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學;但是他為給家裏省學費,高中畢業後他就報名要當飛行員。據他的父親劉志生説,由於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他在參軍體檢時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他的學習也很好,所以他順利考上了飛行員。

劉伯明先是在長春飛行學院學習,之後到牡丹江初教機場學習實驗,然後他又在錦州飛行大隊學習。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1991年,他開始獨立單飛,並獨立駕駛殲八飛機。這期間,他在1995年度,因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正是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在1998年,他與翟志剛等人一起被選為航天員,開始了他的穿刺蒼穹之夢。

校長相中當了女婿

劉伯明的妻子與他是依安的同鄉,目前也在航天領域工作,現在是一名祕書。説起這段姻緣,還挺有意思。

當年,由於劉伯明以出色的成績考上飛行員,當時一中的校長,也就是他後來的岳母就十分喜歡他,尤其是欣賞他人聰明、誠懇、有上進心,就有意將女兒張瑤嫁給他;後來就找人給從中牽線。結果一介紹,兩人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兩人經過幾年的相戀,最終結婚。

如今兩人的女兒也已經12歲了,十分可愛,在北京上學。據劉志生介紹,每回兒子往家打電話問候父親的時候,小孫女總要與爺爺嘮一段,問爺爺的身體如何,生活咋樣,她好想好想爺爺。每回聽到孫女這樣一説,劉志生説,他感覺真得很激動,也很高興,他説他非常喜歡這個乖孫女。

依安縣領導來家中慰問

在“神舟六號”即將升空的時候,作為“飛天”梯隊成員的的劉伯明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的驕傲。在人們關注“神舟六號”升空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十分關注着他的家人的生活情況。

今天下午,依安的縣裏的領導也來到劉伯明的家裏,來慰問他的家人。

依安縣領導帶領着當地的民政部門和武裝部門的同志帶着慰問金和米、面、奶粉等物品來到了劉伯明的家裏,對他們家裏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好兒子、一個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表示感謝,並共同預祝“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9

1958年,年僅23歲的吳天一和妻子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當時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吳天一發現這些建設者都不同程度有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有的甚至因此獻出了生命。作為一名內科軍醫,吳天一迫切地想要醫治好這些身體有病痛的高原建設者。

然而,高原病當時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吳天一摸着石頭過河,經過長期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高寒低氧環境的特發性疾病。但是具體的發病原因以及相關應對之策還需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就是60多年。

“守護好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健康是吳天一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正如他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青海省衞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在宣講會上説。

據李曉東介紹,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生涯中,吳天一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60多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安第斯山、落基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

1979年至1992年,吳天一主持了歷時10餘年、覆蓋10萬人的高原病大調查,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鄉鎮牧村。每到一個地方,吳天一就問哪裏的海拔最高。在他看來,高原醫學研究必須要去高、偏、遠的地方,不落下一户一人,才能準確掌握疾病分佈和患病因素。

1982年,吳天一在進行高原病大調查時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車禍。當時他乘坐的吉普車行至橡皮山時,因山體陡峻、路面濕滑,吉普車發生側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機血流滿面,幸而大難不死。“作為高原醫學人,沒有獻身精神,哪能獲取一線科研資料?”事後吳天一回憶説。

在開創和發展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過程中,吳天一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全身14處骨折,40多歲雙眼患上嚴重的白內障,耳朵鼓膜被擊穿,年事漸高後,心臟還裝了起搏器。

60多年來,吳天一院士及其科研團隊推動我國高原醫學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他所創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國際高山醫學協會作為國際標準,並命名為“青海標準”,於20__年在國際上統一應用,為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也是首個以我國地點命名的國際診斷標準。

今年已經86歲的吳天一坦言:“現在我年紀大了,主要責任是帶好我的團隊,培養好年輕的接班人”。

王晉説,吳天一院士常常勉勵他們——“時代在召喚、祖國在召喚、青海人民正展開雙臂歡迎你,你的事業就在這裏,走進大地,走進生活,你就一定會成功”。

“走進大地,走進生活”是吳天一高原醫學研究的真實寫照。在進行高原病普查的時候,他騎着馬,趕着馱滿儀器的犛牛,餓了吃點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帶的乾糧,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攝氏零下三十多度的帳篷裏,深夜點着酥油燈整理數據資料……

過去,由於文化差異,牧民們忌諱抽血化驗,吳天一穿戴上氈帽、皮襖、馬靴,地道的藏語一出口,牧民就親熱地拉他坐進了帳篷。

“吳天一院士正是以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年輕一輩。就像院士所説,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於偉大的事業中。”王晉説。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0

在同事們眼裏,劉伯明被稱作“小諸葛”,除了學習好,凡是動腦筋的事他都愛摻和。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每回智力競賽,劉伯明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鑽問題著稱的教官在連續“考問”劉伯明十多個“犄角旮旯”的問題後,也被劉伯明的對答如流所震驚。

短暫輟學打工後發奮讀書

如今,從依安縣城到東昇村,是平坦、寬闊的瀝青路,10多公里的路程開車10多分鐘就可以到。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條路是條泥土路。

晴天,滿是灰塵。雨天,滿是泥濘。冬天,滿是厚厚的冰雪。

當時就讀於依安縣第一中學的高中生劉伯明,每天就是自己一人騎着自行車,風雪無阻的通過這條路往返於家和學校。

1983年,劉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讀高中時,家裏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以種地為生的父母深感吃力。

劉伯明知道家裏困難,決定不像其他同學那樣住校,而是騎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在大哥劉伯真的印象中,二弟劉伯明上高中時每天早上5點左右起牀,吃上母親做的早飯,然後6點左右從家騎車出發,7點左右到學校上課。到了晚上下課,再騎行一個多小時回家。

就這條泥土路,劉伯明來回騎行了3年,一天往返就是20多公里。

劉伯明當年上依安縣第一中學高三時的班主任張福林曾經介紹,在他的印象裏,劉伯明一年四季好像沒有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一些鹹菜。

由於那時劉伯明家裏困難,全班除了劉伯明以外,別的同學都住校,惟獨劉伯明每天騎一輛破舊自行車早晚往返於農村的家裏與學校之間。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讀高中時的劉伯明曾經短暫輟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劉伯明的親三舅向極目新聞記者證實,外甥劉伯明在高中時曾短暫輟學,到附近的一家磚廠推板車。

“我到現在都記得,二弟伯明在讀高中一年級時,曾經輟學一個多月到附近一家磚廠推板車拉磚,後來覺得還是讀書好,就又回到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劉伯真説,從那以後二弟劉伯明讀書更用功了。

那一段艱苦的求學生涯,讓劉伯明在收穫好成績的同時,也鍛煉出一個強健的體格、堅韌的毅力,令他受益至今。

20__年,劉伯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高中辛苦的跑讀生活,磨鍊出了他競爭的性格,特別要求上進,特別膽大、敢於奉獻。

依安縣第一中學,如今還有一個名字為依安縣伯明高級中學,就是用劉伯明的名字命名,在當地家喻户曉。

當地居民張女士表示,雖然她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劉伯明這個老鄉,但是對於劉伯明的故事耳熟能詳,所以也一直教育自己在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的兒子像學長劉伯明學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1

顧誦芬首次參與設計的機型,是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

噴氣飛機的特點是要用兩側進氣,讓出機頭來放雷達。顧誦芬負責氣動佈局設計任務。然而,這對於學習螺旋槳飛機的顧誦芬來説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當時,顧誦芬最擔心的是兩側進氣道。一旦發動機收油門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一邊進氣,一邊排氣,飛機發動機就沒有推力。如何驗證,顧誦芬和同事費盡了腦筋。

他回憶道:“我們用醫務所的廢針管,把它不鏽鋼的很細的頭焊在銅管上接出來做成一排,然後外面用薄鐵皮做個整流罩。那時候也沒有好的風洞,就到哈爾濱軍事工程院那個一米五口徑的小風洞裏去做,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拿下了這個實驗。”

1958年7月26日,歷時兩年時間的研製,殲教1在瀋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首飛成功的消息沒有公開。周恩來總理知道後託人帶話—

“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做無名英雄。”

殲8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説,就好比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

為了查出垂直尾翼氣流分離的地方,顧誦芬決定乘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進行觀察。

顧誦芬的夫人江澤菲曾和他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這並不是出於對飛機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親的痛苦。然而這一次,顧誦芬要登上的還不是民用大飛機,而是風險更高的戰鬥機!所以他必須瞞着妻子、瞞着家中每一位親人。顧誦芬本人坦言,當時也來不及想這麼多。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卻絲毫不顧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動。”

連續經過三次的上天觀察,顧誦芬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後期的技術研發和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1979年底,殲8正式定型。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軍方評價,殲8Ⅱ飛機是當時“我國空軍裝備的殲擊機中最高檔的機種,對改善空軍裝備、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成為當時空海軍的核心裝備。20__年,殲8Ⅱ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在殲10研製過程中,顧誦芬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了轉型評審和研究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等方面的工作。

與之同時,他敏鋭地抓住蘇聯解體前的機遇,藉助20世紀60年代與蘇聯航空科技專家建立起的深厚友情,發起並主持了雙方氣動力和飛機設計專家對遠景飛機的設計合作,使我國上百名飛機設計技術骨幹得到了鍛鍊,此次活動形成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組建起了我國新一代戰機研製的國家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2

最近,若問什麼最火?非神舟十二號昇天莫屬。

同時,三位飛天的宇航員也成了全民偶像,時時刻刻提醒着我們:什麼才是民族英雄。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他們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名字,也是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

這次飛天,相關部門採取“新老搭配”的方式,以便能及時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而三位航天員中,年齡最大的當屬57歲的聶海勝,已經是三探蒼穹,擁有極其豐富的飛天經驗。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聶海勝的成長背景,和他生活中的趣事。

一、聶海勝的童年

聶海勝出生於1964年,老家在湖北棗陽。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口觀念”,所以父母連着生了8個孩子,聶海勝排行老六。

家裏條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張嘴等着吃飯,所以聶海勝經常能體會到餓肚子的滋味。

而且,聶海勝經常穿姐姐們的花衣裳,還惹得不少同學嘲笑他。

不過,即使餓着肚子,也沒耽誤他調皮搗蛋。小時候的聶海勝可是遠近聞名的捉魚摸蝦小能手,有時一次能摸上來十多斤。

當然,他是逃課出去的,這些“戰利品”當然不敢帶回家。於是,他就帶到同學家,跟同學一起分享。

魚蝦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鹽,在那個年代可是絕頂的美味了。

面對生活的窘迫,聶海勝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學習非常好。以至於在國中時,還獲得了一個“數學王”的稱號。

當時,考試滿分是100分,老師説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聶海勝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個人。

二、學霸聶海勝

1980年,聶海勝的父親不幸離世,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母親身上。

年紀輕輕的聶海勝非常懂事,幫母親攬下了許多農活,像放牛、割麥子等等。

也因此,聶海勝耽誤了不少學業。這麼一個好苗子,每天在地裏忙農活,可急壞了老師們。

老師們商量後,決定免除他的學雜費,減輕他家裏的負擔,聶海勝這才能安心讀書。

會考時,聶海勝考上了棗陽一中,整個地區最好的高中。

進了這所頂尖高中,聶海勝終於感受到了壓力,曾經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的他,現在只能排在中游。

為此,聶海勝學習更加認真。下晚自習後,別的同學都回了寢室,只有他在教室裏點着煤油燈,繼續讀書。

老師知道後,勸他回寢室,他就在寢室的被子裏打着手電筒繼續讀書。

雖然沒有“頭懸樑,錐刺股”那樣刻苦,但是效果也非常顯著,聶海勝的成績很快就攀升到班級的前列。

由於學業繁忙,聶海勝不能像小時候一樣貪玩了。所以,他唯一的愛好就是運動。

那時,學校裏流行一個遊戲——刀蹴,也就是現在的“鬥雞”。剛開始聶海勝還屢嘗敗績,等到鍛鍊了幾個月之後,班級裏已經沒人是他的對手了。

聶海勝平時非常樂於助人,每次學校檢查衞生,同學們打掃完,他都要幫其他同學再看一遍,偶爾有些遺漏的角落,聶海勝都會幫忙清理。

有一次,同班同學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聶海勝為了照顧他,每天幫他打飯、洗碗,連續做了一週。

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聶海勝在高中時人緣非常好,交到了不少朋友。

聶海勝曾跟好友金邦才吐露心聲:“我以後想當兵,最好是飛行員。”他説:“小時候飛機飛過,小夥伴都喜歡看,而我是看得最久的那個。”

那時,學校附近有一根十來米長的鋼管,只有一隻腳那麼寬。聶海勝每次都能走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快。

事實證明,他的平衡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常年鍛鍊養成的身體素質,絕對是當飛行員的料。

三、飛行員時期

沒過多久,聶海勝的機會就來了。

1983年,空軍部隊到棗陽一中招募飛行員,聶海勝輕鬆達標,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

當時的條件不如現在,各種器械非常粗糙。手腳磨起泡,甚至滲出血水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聶海勝憑藉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最後,聶海勝終於成為了一名殲擊機的飛行員,還是同行中第一個單飛的人。

在部隊訓練期間,聶海勝每隔幾年會回家探望一次。其中有一次,還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當時,聶海勝像往常一樣,回家幫母親幹農活。心血來潮之下,借了鄰居一輛手扶拖拉機。

結果,從沒開過拖拉機的他,剛一上手,差點給開翻了。

鄉親們看到後不由得起鬨:“會開飛機,不會開這個?”

聶海勝則是尷尬地撓撓頭,説:“這玩意兒確實不好弄。”

1989年6月3日,聶海勝駕駛殲擊機升到4000多米的高空時,發動機突然出現故障。

聶海勝憑藉強大的心理素質,一邊向指揮部報告狀況,一邊在腦海裏想解決辦法。

然而,各種辦法都試了個遍,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飛機還在下墜。

由於速度過快,聶海勝的雙眼甚至出現了黑視現象。

在最後一刻,深知局面無法挽回,聶海勝才按下了彈射開關。等到他看清時,發現飛機已經墜毀了。

為了表彰聶海勝在這次飛行中,努力挽救殲擊機的精神,部隊給他頒發了三等功。

此後,聶海勝駕駛各種型號的殲擊機,累計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四、英雄背後的功臣

1991年,聶海勝正在南昌工作,27歲的年紀已經老大不小了,卻還沒有個對象。

聶海勝有一套自己的擇偶標準:首先兩人必須得合得來,而且最好是在南昌本地,這樣兩人有更多的機會相互瞭解。

有意思的是,當時他因病住院,看到醫院裏的女護士很多,於是就請護士長幫他挑一個。

護士長思來想去,決定把聶捷琳介紹給他,兩人就這麼認識了。

聶海勝樸實厚道,聶捷琳心靈手巧、大大方方。第一次見面,兩人就對彼此很滿意。

沒過幾次,聶海勝就見到了女方的父母,二老對他也非常看好。於是,兩人順理成章地結了婚,聶海勝成了“江西女婿”。

兩人婚後一直非常恩愛,吵架都很少有。然而,有一次兩人卻鬧得險些離婚。

1996年,兩人結婚第5年時。我國準備進行航天員遴選,聶海勝作為國家特級飛行員,自然對這個機會非常渴望。

可是,等他回到家對妻子一説,聶捷琳的態度卻非常堅決:不同意。

聶海勝也很無奈,一邊是結髮的妻子,另一邊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實在讓人為難。

於是,聶海勝想了一個辦法:先斬後奏,等通過了選拔,再徵求妻子的原諒。

可是等選拔人員登門的時候,聶捷琳直接把他們“掃地出門”,就是不同意丈夫做航天員。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聶捷琳甚至拿離婚來威脅聶海勝。

婚當然是不能離的,可是聶海勝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後來,經過聶海勝多次軟磨硬泡,聶捷琳才終於同意了丈夫的請求。

五、航天員時期

1998年1月,聶海勝跟楊利偉等一共14人,成為了我國首批航天員。

從那以後,聶海勝跟妻子就開始了“兩地分居生活”。

作為宇航員,光是基礎課程,就要學習58門。還要經常在失重的環境中訓練,為將來進入太空做準備。

雖然,家屬樓跟基地之間只有500米的距離,但是聶海勝忙得很久都不着家。

近在咫尺的家屬樓尚且如此,更不用説棗陽老家了。

20__年,聶海勝的母親突發腦溢血,聶海勝才千里迢迢趕回老家。

看着牀頭虛弱的母親,面對生命危險都毫不畏懼的硬漢,終於留下了眼淚。

好在經過救治,母親的性命保住了,在母親身邊陪伴了三天之後,聶海勝又回到基地,投入到訓練中。

20__年,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出征太空,鄉親們都聚集在老家的空地上,跟聶海勝的母親共同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

20__年6月11日,聶海勝再次執行任務,乘坐神州十號升空。老家的鄉親們拉起橫幅,寫道:海勝在天攬四海盛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

時至今日,聶海勝已經是57歲的老將了。這次神州十二號任務,已經是他第三次進入太空。

臨行前,聶海勝還染黑了白髮,告訴人們:我還年輕,我還能為國爭光。

不光是聶海勝,已經56歲的楊利偉,雖然多年沒有接受航天任務,卻仍然在保持訓練訓練,時刻等待祖國的召喚。

儘管我國第一代航天員已經上了年紀,但是我們還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之後的無數代航天員前仆後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像聶海勝一樣,為祖國無私奉獻的老一輩愛國人士還有很多,希望他們的事蹟能夠一直傳唱下去。

“航天精神”也會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一樣,一代代傳承下去,鼓舞着一代代中華人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3

20__年,一部反映全國脱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評分9.5,片子的主創是香港的媒體人陳貝兒。出發前,她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脱貧成功的質疑。陳貝兒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為真。是真的要親身去看、去聽。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温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對去脱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腳軟不説,有恐高症的她身體一度抖到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一路走來,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貝兒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看法。陳貝兒:我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的報道,説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的,國家為了脱貧的決心是非常強大。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脱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全面詳實地見證了中國的脱貧之路。《無窮之路》播出之後,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眾讚譽不絕,香港觀眾也好評如潮。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4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龍江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一個普通農民家中。

家裏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時,家裏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懂事的他主動提出不住校,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

當時全班52個學生,51個住校,唯獨他跑校。

為此,父親咬牙花100塊錢給他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供他上學往返。

學校離家10公里,全是坑窪土路,天氣好的時候,路都坑坑窪窪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積滿了黑泥水,連下腳都很困難。

冬天更遭罪,路面結冰,非常滑,為了不遲到,他每天凌晨三四點起牀去上學。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騎車到學校時臉上、脖子上、身上都掛滿了白霜,渾身濕透,所以同學們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無論天氣如何惡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從未遲到或早退過。

因為國中就讀的是農村學校,英語課只開半年,沒有正規英語老師,會考時他的英語考了零分,但他還是考上了縣裏最好的高中。

當時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個,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為了大學聯考英語不拖後腿,他在英語上下足了功夫,就連走路、幹活時,都在背英語單詞。

如今整個航天員隊伍中,屬他的英語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諸葛”。

為了賺學費,他甚至在高中讀書期間短暫輟過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可他始終沒辦法放棄學業,後來又回到了學校繼續讀書。

他的高中班主任説,好像一年四季都沒有見他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一些鹹菜。

1985年,空軍在依安縣招飛行員,憑藉強壯的體魄,他輕鬆過關。

進入航天員隊伍以後,他從未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號飛天時,他雖然沒有入選任務梯隊,但卻把專業書籍找出來翻了一遍又一遍,寫下了六七十萬字心得體會,時刻為自己的夢想做準備。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劉伯明。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5

因為劉伯明優異的成績讓他先後在牡丹江機場和錦州飛行大隊中表現得非常出色,而後在1991年劉伯明開始執行單獨飛行任務,包括單獨駕駛當時國家最新型的戰鬥機殲八,這是對他新的考驗,也是對他的信任。

1998年,劉伯明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他與翟志剛等人一同被挑選為我國的第一批航天員,航天員與飛行員雖然都在空中作業,但是二者的區別和難度還是相差非常大的。

來到了新環境的劉伯明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訓練,因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務,這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劉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勁兒,硬是咬牙挺了過來,在20__年還被選為神舟六號的備用員。

直到20__年,劉伯明執行了神舟七號的飛行任務,與他一同前去的還有航天英雄翟志剛和景海鵬,順利完成任務併成功着陸的劉伯明三人被當時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員”的榮譽稱號。

這也是劉伯明首次真正執行飛行任務,而後被送到學校學習之後的劉伯明攻讀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人員名單上,劉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齡成功入選。

誰能想到以四十歲的年齡還能將博士學位攻讀下來,誰能想到以五十歲的年齡還能成功入選艱鉅危險的航天任務,誰能想到這樣的劉伯明曾經還有一段輟學打工的故事。

1966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個小村子裏,劉伯明出生了,而後幾年中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陸陸續續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劉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個哥哥。

其實那個年代的農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為家裏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長們都需要出去幹農活或者打工,所以幾乎很少有時間來管他們,家裏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們帶大的。

劉伯明作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擔一些壓力,因為從小劉伯明就要承擔家庭的責任,這也導致了劉伯明從小就養成了擁有責任感的好習慣。

“那個時候我跟他母親很忙,我們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來,所以家裏的事情都是他(劉伯明)來做,包括照顧這些弟弟妹妹們”。

劉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學習成績上也是名列前茅,雖然平時劉伯明都會跟隨小夥伴一起瘋玩,小夥伴包括家長都説在家沒見過他學習,但是劉伯明依然考上了縣裏的重點高中。

這對這個家庭來説既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

起初剛進入高中的劉伯明非常好學,並且勤奮懂禮貌的他被很多老師認可,但是隨着冬天的到來,劉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遠的路程才能走到學校,“有一次我半夜起來,突然聽到家門響了,我還以為有小偷過來了,沒想到是他剛從學校回來”,劉父這樣説到。

心疼兒子每天這樣辛苦的劉父於是咬牙給兒子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錢,這筆錢對當時的劉家來説還是不小的數字。

可是隨着弟弟妹妹們的長大,家裏的花銷也越來越大,劉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親蹲在門口一直抽煙,而眉頭也緊緊地皺在一起。

父親要供這麼多孩子上學實在是負擔不起,劉伯明是明白家裏的情況的,白天上課的劉伯明每次想到父親皺到一起的眉頭都忍不住心酸。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6

彭士祿家中的寫字枱上擺放着“三件寶”:一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首航的紀念磁盤;二是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三是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時,炊事員送的“墾荒牛”陶瓷塑像。他的夫人説,她最喜歡第三件,因為“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決定上馬秦山一期核電項目。究竟走哪種技術路線?熔鹽堆和壓水堆兩套方案成為爭論的焦點。最終,在彭士祿的大力支持下,首台核電機組選擇了後者,為以後中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大亞灣核電項目啟動時,彭士祿又任總指揮。回首當時的建設經歷,彭士祿説自己學到了三點:一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很早就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二是驗算了法國核電的主要參數;三是學到了一點管理學,這對今後中國核電項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我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無疑,作為共產黨員,我將為之奮鬥終身!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7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處的“909”基地,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研製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這意味着,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開始運行了!

這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閤眼。

彭士祿這個名字,鮮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國導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他才作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走進人們的視野。而在這之前,他隱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都是中國的最高機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無產階級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兒子。

時隔50年,又是一個8月30日,重温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他是個大人物,全家都要為他隱姓埋名”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衝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

“一個漆黑的夜裏,奶媽揹着我逃難。”這是彭士祿關於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儘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後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在那裏,他吃的飯裏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蝨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於出獄。之後,他從監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着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後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後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着他的手説:“終於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後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於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顧過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説,“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遊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後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公佈,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後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説。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回憶這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説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18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20_年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20_年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亞洲短跑第一人,為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874zr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