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通用15篇)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通用15篇)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

北京時間20__年2月3日,中國女排 美女隊長惠若琪(小惠)正式宣告退役。原因還是心臟問題。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通用15篇)

27歲的她,到現在為止已經有過兩次心臟手術經歷。記得第一手術後,躺在病房的他,看着窗外的飛鳥,內心難掩淒涼,以後恐怕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奔跑在賽場了。

“等你們打到前四名,我就回來了”,面對來看望、安慰她的教練和夥伴,她不露弱態。吹個牛,鼓舞別人,也鼓舞自己。

然而吹牛和勵志有一種不同,那就是前者主要的姿態是吹,而後者通常會有行動。手術效果、恢復訓練都很不錯,但是,心臟問題,在20__年即將出戰女排世界盃的前夕,再度爆發。

她哭着對郎平説,“追求夢想的道路可能要到此為止了” 。郎平説,別放棄希望,一定要爭取,我們需要你。

希望,爭取,需要,温暖強大了那顆受傷的心。惠若琪第二次要進入手術室之前,還面帶微笑安慰着其他人。

等到看到隊友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的時候,她心裏有喜悦也有失落。正如20__年的她,心裏有忐忑也有感動。兩次手術讓她自己都覺得有些邊緣,感動的是教練和夥伴仍然信任她。

等到20__的巴西奧運會賽場,女排打的很不順利,在小組賽以0:3不敵塞爾維亞,1:3不敵美國形成逆風局,而任由這個勢態發展下去,真的要洗洗睡睡了。遠在巴西客場作戰,光是賽場周圍密密麻麻的吶喊聲,就能讓逆風的形式兇險一倍!

女排開會時,惠若琪跟大家説,如果大家還不提起精神用盡全力去拼,明天那場比賽可能就是我們最後一次能給彼此保護了。

第二天的賽場,“最後一次”,“彼此”,“保護”,“在一起”,這些字眼兒展現出了神奇的魔力,大家的狀態跟之前不一樣了。不僅是場上的,場下的隊員也是如此。接受採訪的袁心玥説,她們想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對抗整個賽場觀眾席上的,巴西兩萬人。她們當時大聲助威的時候,在旁邊擦地都以白眼迴應,意思是你們能不能不喊了。

正是在這種互相激勵的狀態下,我們認為,那個被稱為女排精神的東西,被喚醒了。“勵人”所理解的女排精神是,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拼盡全力!有了這種精神,什麼事做不好?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2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 的歷史遺產,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 的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

説到底,“女排精神”不是一兩次勝利,也不是一兩個冠軍就能證明的,它並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正如郎平在賽後新聞發佈會上所説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傳承,並不是説贏了比賽才有女排精神,如果這場比賽輸了,我認為隊員們依然很努力。”這樣的女排精神,正是我們喜歡中國女排 和提起女排就滿滿正能量的原因。

郎平

個人的成長腳步能與國家的進步發展同步,這是我人生的幸運。

40年前,我光榮地成為中國女排 的一員,我們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一起邁出堅實的腳步,為中國的三大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踏實苦幹,艱苦奮鬥。

1981年,我們第一次代表祖國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心中有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和使命感驅動,中國女排 在此後幾年克服重重困難,頂住千斤重壓,創造了世界排球歷史上的第一個“五連冠”,“女排精神”成了改革開放之初牢牢紮根國人心中的精神動力。

1995年,被“國家需要”深深打動,我帶着從國外學習的成果回國執教低谷中的中國女排 ,希望通過改革創新為中國女排 注入活力。

20__年,年輕一代的中國女排 在里約奧運會逆境奮起,再奪金牌,“女排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強國之路上得以延續和傳承。

我常常跟隊員們説:站在國際賽場上,我們代表中國,這是一種神聖的動力。其實,“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永不放棄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那種堅韌、頑強、執着,正是“女排精神”的魂。

中國女排 承載着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改革開放之初,頑強拼搏、團結奮鬥、永不服輸、永不放棄的“女排精神”激勵着中國人努力奮鬥,激發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30多年來,中國女排 收穫過成功與榮耀,也經歷了不少挫折和磨難,但女排精神歷久彌新,成為改革浪潮中激勵人們奮勇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在新時代煥發着新的光彩。

“女排精神”激勵着國人,我們也在社會各行各業不斷創新進步中汲取了強大的力量。

因為40年前投身於中國女排 ,我能夠有機會成為“女排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今天我能接受表彰,應該説是代表中國排球人,代表幾代女排運動員,我只是她們中的一分子。這個表彰,是大家對中國排球,特別是對女排的認可,對女排這種拼搏精神的認可。

從中國女排 第一次拿到世界冠軍,我們就一直在説“走下領獎台,一切從零開始”,女排的冠軍之路,和我們為之拼搏奮鬥的事業永遠在路上,我們每個人站在這個位置上都會為國家榮譽而戰,都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傳承女排精神。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3

孫水林、孫東林兩兄弟雖然仍都是農民工但他們身上無處不彰顯“信義”二字。大雪封路,擋不住哥哥孫水林踏上歸途的腳步。胸中懷揣的,不僅是那26萬元工資,更是滾燙的熱火心腸!但事不盡如人意,孫水林路上遭遇車禍,不幸身亡。但是孫東林並沒有一味沉溺在悲傷中,因為他沒有時間去悲傷,他必須儘快去完成哥哥未完成的遺願:去發工錢!兩兄弟完成了一次以生命為代價的生死接力。雪落無聲,但情義落在地上鏗鏘有力!

而才哇,只是一名普通的藏族村幹部。當玉樹地震來臨,遠在他方的他接到女兒的電話,急忙往回趕,但是他卻放不下路上向他求助的村民。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把傷員送到醫院,再也顧不上自己的家人。但是,迎接這位挽救了30多個生命的英雄的,卻是三位親人的遺體。這才是真正的鐵漢!堅強的他,是廢墟上不倒的柱子,不倒的樑,為人民撐起一片天!

同樣的,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鋼鐵工人,自己家都還不寬裕,卻將自己工資的.一大半去幫助別人。他資助180多名特困學生及特困家庭共12萬元,並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是自身血量的整整10倍!不僅如此,他還是無償獻血、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無償捐獻遺體器官的志願者。他總問別人還需要什麼,總問自己還能做什麼。他,就是郭明義。

這些英雄的事蹟在全中國播出,為的就是要感化中國人,感化冷漠的中國人。試想,如果我們都認為國家的建設、社會的發展不差自己一個人,那麼,這世界會怎樣?反之,如果我們都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那麼,這世界又會怎樣?愛國已成為每個人常喊的口號,但依然不能做出一點實際的事情,只顧着自己的小家,顧全大家的反成了“傻瓜”。殊不知,正是這些“傻瓜”們,才給了我們現在富足的物質生活,而我們之間卻沒有幾個人能站出來,繼續他們的事業。這聽起來難道不諷刺嗎?不管別人,只顧自己,那麼,我們的後代會不會站出來指責我們這些貪圖享樂的先輩們呢?

醒醒吧,炎黃子孫!讓我們為這些英雄齊聲歡呼!並用我們自己的平凡,承接他們肩上的責任,去締造新的傳奇!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4

去年聽説七院老院長的事蹟時,我永遠也忘不了一句話:“一定要把我的手機24小時開着,以免哪個病人有急事找我。”連生病了都能念念不忘病人的醫生,其仁心博愛豈是語言能描述得了?現驚聞胡佩蘭老人的事蹟,我的眼眶濕潤了,我為這樣一位敬業、愛業、仁愛無疆醫生的離世而歎息。

因為經常生病,我與醫生接觸的較多,從最初的鄭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到現在的河南省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我接觸到很多科室的醫生、護士。我在看病,可是醫生在看錢。他們盯的就是能從你身上榨取多少油水,能撈到多少回扣。在醫學院補牙,一顆牙破了一個小洞,完全可以簡單一補,誰料牙科一個姓劉的女大夫愣説我的牙不行了,必須得做根管治療,一個暑假我的時間全被打亂不説,每一次躺在手術枱上對我來説都是要命的疼痛。補着補着,我的牙齒開始發烏,她説這是我不能忍受疼痛導致她消毒不徹底造成的。出現這種情況後,她也不再讓我消毒,直接一補走人。前前後後補這顆牙共花了1900多元,這可是5年前的價格啊!這個姓劉的女大夫看到胡老的事蹟後,不知會作何感想?

醫學院還有些大夫也是看病“高手”。每次我去看病,他們都是隨便翻翻病歷,然後開一堆化驗單走人,每一次化驗沒有個千把塊錢你也別想走下來。這次在中醫學院看病,給我診治的竟是一位胡大夫,而且還是老鄉,想着這次會把病看好,誰知科室主任與胡大夫幹架,胡大夫請假十幾天,害得我出院了也沒見胡大夫的影兒。輸液時我莫名其妙地發燒,我急忙給胡大夫打電話,可是十幾天電話都提示關機,哦呵,沒辦法,我自己決定不輸了,出院吧。

當時躺在醫院的病牀上,我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林巧稚的一句話:“我的文章寫在病人身上。”醫生用仁心厚德看病人,病人就成為陷入泥沼、需要自己拉一把的弱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在病人最需要關懷的時候,你給予的卻是落井下石,從病人身上割取膏腴,這是何等的齷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具有馨香醫德的.好醫生胡佩蘭就是一座精神燈塔!頒獎詞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是啊,你是良藥,現在很多醫生都病了,他們需要良藥醫治。“醫生是一個有博愛精神的職業,應該感情投入的職業,應該是有醫德的職業。不應該光看着錢。”這是胡佩蘭在接受白巖鬆採訪時説的一番話,這句話就是開給當下醫生的良藥啊!

生命行走了98年,胡大夫在崗位上卻堅守了70多年,這樣的敬業叫人歎服,每一天都堅持上班,只因“有病人在等着我”,樸實,又多麼令人感動!連自己的心臟病犯了,剛治療完也不休息,而是到診室去。到診室去,到病人中間去,這就是仁德的良醫啊!

醫生無德,傷害何其大!作為一名教師,面對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如果師德敗壞,豈不是影響更糟!“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現在以胡佩蘭大夫為鏡,我知道了我的得失,我也知道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我要影響更多的孩子,讓他們愛上學習,愛上生活,愛上生命!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5

12月4日晚,中央電視台《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__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落下帷幕,寧波市看守所民警毛卓雲作通過層層評選推薦,當選為CCTV20__年度法治人物。

12月5日,由省公安廳組織,市公安局承辦的毛卓雲同志媒體座談會在市公安局召開。

會上,毛卓雲向省市各級媒體記者分享了他參評的所見所聞和獲獎心得體會。寧波市司法系統代表、市看守所“毛卓雲工作室”民警、艾滋病防治醫療系統代表、派出所基層民警等人講述了他們眼中的毛卓雲,如何用法律、温情關愛艾滋病在押人員,如何用實際行動書寫憲法精神、傳遞法治力量。

一談起毛卓雲,許多身邊的同事、朋友都感慨“非常不容易”。

“能拿獎非常不容易,全國有280多萬民警。” 省公安廳宣傳處副處長俞濤説。

市司法局馮羣敏處長也感慨道:“法治寧波建設十三年,毛卓雲是第一位全國法治人物,榮譽背後,離不開他自身的咬牙堅持和家人的全力支持。”

市公安局監管支隊支隊長裘敏華列舉了一串數據,全市民警1萬多名,其中監管民警600多人,平均年齡40多歲,像毛卓雲這樣工作20至30年的監管民警有70多人。

而毛卓雲從事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員專職管教工作,是監管工作中風險最大的一環。

“不容易。按在押人員的説法,他們判的是有期徒期,幾年就出去了,但許多像老毛一樣的監管民警在這裏工作一輩子,是‘無期徒刑’。”

裘敏華説,許多艾滋病在押人員出去後給毛卓雲寫信,前後有幾百封,很多人稱呼毛卓雲“毛爸爸”“毛老師”“毛領導”。他還建了微信羣,給他們介紹最新的治療信息,鼓勵他們重新做人,“他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逸留給別人,令人尊敬。”

寧波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醫生李懷亮和毛卓雲認識十多年,他説多年前寧波曾出現過艾滋病小偷,因為過去沒有集中關押場所,經常是被抓後沒多久又回來了。

後來設置了集中關押場所,總得有人去幹,毛卓雲主動去做這件事。“艾滋病跟普通傳染病不一樣,它不能治癒,誰都怕有個萬一。我很佩服他。”

而後,市看守所的兩位年輕民警易招、戴亞洲也表示,自己從事管教工作時間不長,毛卓雲老師的事蹟增強了他們的工作信心,他們立志用行動來傳承毛卓雲老師勇於擔當、敬業奉獻的精神品質。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6

葉連平,男,漢族,1920xx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學歷,河北滄州人,安徽省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自1978年從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鮐背之年,91歲高齡的葉連平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為鄉村學生燃燒了40多年,被鄉親們譽為餘熱生輝的“鄉村燭光”。他堅持為學生義務輔導,20xx年自費開辦家庭課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輔導學生1000餘名,不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裏所有積蓄。20xx年設立“葉連平獎學金”,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榮獲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農村學校英語教學條件差,葉連平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於是,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心頭縈繞。20xx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裏開設留守兒童之家,從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們幸福的家。

這些留守兒童來自周邊村莊,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爺爺奶奶在家看護,可他們沒有文化,對功課幫不上一點忙。於是這些孩子一放學總愛往他家跑,喜歡在葉連平家做作業,有些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問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三五十個。不少孩子英語成績很差。因為年輕時曾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做過勤雜工,英語很好,於是葉連平決定每逢雙休日和寒暑假義務為孩子輔導英語。這一輔導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連用電、用水、稿紙、圖書等相關學習資料,都由葉老師自掏腰包購買。

每次上課,孩子們少則三四十人,多則六七十人。他們中,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家離得很遠,為方便孩子學習,葉連平就讓他們免費食宿在自己家裏。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又很拮据,葉連平就主動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兒童之家,不僅免費補課,而且免費提供吃住。在葉連平的精心輔導下,江明月20xx年被南京理工大學錄取。此後不久,葉連平又將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為她免費“開小灶”補課並提供食宿。兩年後,江敏考上了和縣重點高中。姐妹倆每每談起這些經歷都很激動:“葉爺爺就是我們的親爺爺。”

“該花的錢絕不小氣”

6年前,鎮政府出錢把葉連平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圖書室,這裏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為了讓“小樹”茁壯成長,葉連平不光教書,還要育人。他經常帶孩子們外出參觀,開闊視野。周邊的省科技館、名人館、博物院、南京日軍大屠殺紀念館等處都留下了葉連平和孩子們的足跡。為了把節省的錢用到孩子身上,葉老師異常節儉。他的家還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沒有裝潢、沒有衞生間、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他至今仍穿着破舊的襯衣和帶有補丁的褲子。老伴不理解,抱怨説家裏的煤爐漏氣封不緊,買個新的20塊錢不到都不給買。他説,該花的錢絕不小氣,不該花的,一分錢都不能花。

留守兒童每次外出,參觀經費全由葉連平來出。多年來,他義務辦學購買桌椅文具,孩子們在他家吃、用、住,組織學生外出參觀,省吃儉用資助困難學生,零零碎碎花了近30萬元。

為了孩子們學習,他把從牙縫裏擠出的錢,20xx年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到目前為止,他已捐款7萬元,不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裏所有積蓄。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5年前,葉連平在一次家訪中被電瓶車撞倒,他的身體越來越差,還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因擔心手術失敗再也不能站上講台,就一直將就着。一天半夜,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查竟是腦出血加腦膜炎。本來住院需幾個月,但住院第四天他就急着出院。“孩子們需要我,我必須回家。”醫生拗不過他,讓他在一張自願提前出院的證明上籤了字,才肯放人。出院時,葉連平的頭上還纏着紗布,傷口縫合線還沒拆,根本不能走路。孩子們看到佝僂着背,滿頭銀髮的老師頭上扎着繃帶,眼角上留着手術後的傷疤,忍不住放聲大哭。老人卻笑着説,不要哭,老師不是回來了嗎!

“我再不幹恐怕沒時間了”

他把一週的輔導時間排得滿滿當當:週末兩天上課,週一、週二改作業,週三印講義、上書法課,週四、週五備課、家訪,一天忙到晚,像個陀螺團團轉。

有人勸他不能再這麼勞累,身體吃不消。他説:“我再不幹恐怕沒時間了。”他感歎自己“在和時間賽跑”。

也有人問他:為什麼退休不好好享清福?他笑言:“我已享清福,而且非常幸福。這樣的工作比休息強多了!”

葉連平沒有孩子,但他幫助過的學生都是他的孩子。學生滿堂,桃李遍天下,是他最大的心願。

“不管生命還有多長,我都會沿着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當地人提到葉連平,無不敬佩,贊他為“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對此,葉連平笑着説:“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7

蘇炳添,一個活在劉翔陰影下的男人,但是他從未放棄,堪稱勵志楷模。對於他屢創佳績,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天條件和家庭原因,蘇炳添從小生長在農村在泥地亂跑加上比他大9歲的表哥是鎮裏的短跑冠軍,成為了他早先的追逐目標,在有沙子的跑道上跑出了11秒的成績,下來就是他的性格和習慣,外國記者採訪在活動區熱身的蘇炳添時,蘇也説了這麼一個詞“腳踏實地”接受國內體壇記者採訪時,蘇炳添曾説到:“我每一年都有在進步,07年到現在每年成績都始終是往上走的,沒有掉下去過,所以我已經很滿意了。”

蘇炳添的短跑之路開始於他的中學時期,還沒有系統地訓練,就一路過關斬將,可謂是天賦異稟,從校田徑隊到廣東省田徑隊,在廣東省田徑隊蘇炳添在原中國田徑100米記錄創造者袁國強的麾下接受訓練,成為了一名專業的運動員,開啟了他走向亞洲,走向世界的里程。他的出現無疑是劉翔退役後中國田徑的又一顆璀璨星。

20__年國際田聯男子100米鑽石聯賽尤金站他9秒99的成績,成為首位在歷史上突破10秒的黃種人,也打破了張培萌10秒的世界記錄,這個驚喜,提升了國人對田徑賽場的關注,他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證明了亞洲人在田徑賽場上具有先天劣勢這不是真的。在今年的世界盃期間,20__年6月23日,傳來了振奮國人的消息,蘇炳添在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100米決賽中,以9秒91奪冠,刷新了3天前謝震業剛在法國巴黎創造的9秒97的全國紀錄,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保持的亞洲紀錄。

成為了最快的黃種人。正是由於他的熱愛,追求,魄力與堅持成就了今天的他。蘇炳添説過賽道上的對手只有自己,0.01秒的進步都值得全力以赴在喜人的成績背後,天賦之外,就是執着的努力,他每天訓練兩小時,遵循了那句勵志欲堅不欲鋭在兩個小時的訓練時間,他要求每個動作都要做到最標準,細小到關節。他被稱為中國田徑隊——最嚴苛的運動員之一。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8

“逆行者”這個詞最近悄然火了起來,那麼到底什麼是逆行者?逆行者就是在危險情況發生時,在所有人都在想盡辦法撤離時,那些把生命置之度外,向着危險的地方去拯救更多生命的人……

誰都知道武漢是疫情重災區,可是仍然有太多人選擇逆行而上。他們與病毒作鬥爭,他們與死神搶奪生命,他們用火熱的中國心書寫着大愛的文字,他們不斷地用行動詮釋着什麼是“信仰”,什麼是“使命”。奮鬥在一線的醫生,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堅持前方報道的記者,許多滯留武漢的異鄉人,甚至還在上學的學生……千千萬萬人的命運,都在這個新年對彼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們關注着手機上的最新消息,一條條來自一線報道,一串串令人揪心的數字,越來越多的人被捲入這場巨大漩渦。讓人欣慰的是,更有越來越多的人請戰、報名,他們“不計報酬,不論生死”。不管是抗擊一線還是支援後方,他們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勇敢負責的精神,堅守自己的崗位,認真完成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築牢疫情防控的防線。

奔跑着,在死神的世間與時間賽跑;穿梭着,在陽世和陰間搶救生命;堅守着,病毒不退前進的步伐不停;也逆行着,不怕困難病毒不消決不退縮!哪怕前方是萬丈懸崖,也要義無反顧往下跳;哪怕背後死神在揮着鐮刀,也要從容不迫向前跑。責任,他們的肩頭,承載的是全國人民對他們的信任。他們是最普通的中國人,卻也是最偉大的逆行者!

防控疫情,他們是“最美逆行者”。84歲的鐘南山院士,帶領一流技術團隊,在前線努力工作;無數志願者,從全國各地而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區工作人員,用實際行動築牢基層防疫第一防線。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也正凸顯了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我們在努力,我們再努力。

這本是一場毫無温度的災禍,但逆行者卻讓災區的人們感受到世間的温暖。20__年的非典,我們挺過來了,20__年的H7N9,我們也戰勝了,20__年的肺炎,肯定也會在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最終勝利!

武漢封城,封鎖住的是病毒的擴散,而鎖不住的,是武漢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全國人民對武漢的祝福。武漢,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全國人民都在等待着,等待着病情過去,等待着武漢重新煥發生機,等待着……再去武漢吃一碗熱乾麪,再等一場櫻花盛開。

這世上本就沒有歲月靜好,我們所謂的安逸,其實只是因為有人在背後替我們負重前行。逆行者,是“偉大”的代名詞,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在他們的帶領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9

感動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節目,它能讓我們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淚下,觸動着我們的心靈,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

陳斌強,一個偉大的老師,因為母親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尋回後,所以他決定將母親綁在身後,騎着電瓶車每週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顧母親5年如一日。他的事蹟經過廣泛傳播之後,學校決定將陳斌強工作地點從鄉鎮調到縣城。

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裏已經有淚水在打轉了,我很佩服他對媽媽的一份孝心,雖然有諸多不便,但他還是一心一意,堅持一直揹着母親上下班,他説過一句讓我印象最深的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媽媽,卻沒有時間等了。”讓我頓時潸然淚下,我也在心裏暗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媽媽,他們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後,我又在網上看了關於他的新聞,他在QQ空間裏這樣寫道:“不過是一個兒子孝順母親,世間最普通的事兒,怎麼就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想來,也許是很多子女雖心裏裝着父母,卻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緣故吧?”

張麗莉,一個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好老師,她愛孩子勝過愛自己。20__年5月8日,張麗莉在失控的汽車衝向學生時,一把推開了兩個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現已逐漸康復。

我很感動,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説的沒有錯,張麗莉老師的班上有一位同學,他超級不喜歡語文,張麗莉就特意在課堂上讓他朗讀課文,並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微笑着誇他“聲音有磁性,很好聽”。一段時間之後,那名同學的語文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這時我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她“臨危不懼、捨己救人”。

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0

63歲,20多種疾病,紮根滇西貧困山區教育一線40餘年,12年把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帶出大山、送進大學……張桂梅創造了很多值得稱道的數字。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她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愛心點亮貧寒學子人生之路,以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張桂梅認識到,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可以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所以她堅定地創辦了一所面向貧困家庭女生的免費高中,讓女孩接受教育,進而改變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張桂梅沒有兒女,卻有着深沉的母愛。不計回報、傾其所有,甚至不顧生死的付出,這些都是因為共產黨員的信仰。“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張桂梅用數十年如一日的行動與堅守,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紅梅贊》是張桂梅最喜歡唱的歌,也是華坪女高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曲目。張桂梅提出了“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文化育人”的教學理念,堅持用紅色文化引領教育、培養學生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銘記黨恩、回報社會。當華坪女高的學生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走入社會,當她們遇到困難和挫折,這種紅色文化的薰陶,仍能激勵她們不畏艱難、繼續前行。張桂梅所做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立德樹人,引領她們自立自強改變命運,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大寫的、站立的人,成為一朵朵傲然綻放的紅梅。

最讓張桂梅欣慰的是,那些從大山裏走出的女孩們在大學畢業後,很多又選擇回到大山,選擇最艱苦的崗位、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張桂梅堅守的最大意義正在於此,培養更多對家鄉、社會、國家、民族有用的人,讓愛心、奉獻之心匯聚成河,讓責任和使命代代相傳。這也正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所在。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1

他的故事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生的時間見證和書寫了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今天獲得了20__年國家最高科技獎。

顧誦芬和飛機的緣分始於青春。小時候去燕京大學工作的父親搬到了當時的北平。日軍轟炸中國29軍北平營地的記憶至今清晰——滿天壓得人睜不開眼睛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投下的炸彈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衝擊波震碎。那時,顧誦芬便立志要保衞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早早地把航空報國的夢想埋在心裏。

國小畢業後,顧誦芬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就讀。他一直對飛機模型感興趣,父親也從上海開明書店買了一批關於航模製作的書。夢想和興趣堅定了他的方向。高中畢業時,顧誦芬報考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都被錄取了。最後,他選擇上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大學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養成了嚴謹的科研習慣,學會了探究方法。大二時,顧誦芬修讀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開設的兩門基礎課。在課堂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聯繫工程實際,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運算、尋找解決方案。這些訓練為顧誦芬將來成為工程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國防建設急需理工見長的大學生,不少優秀的交大學生投身於國家工業建設,顧誦芬也登上北上火車投身航空事業。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製造的,只能原樣複製,對設計原理一無所知。那時顧誦芬已經意識到,模仿而不是自己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中,我們沒有任何主動權。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成立。首要任務是設計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教練機殲1,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沒有任何指導和參考文獻,經驗、技術和設備材料極其匱乏,但他展示了交通大學的技能,一點一點地解決了問題。

當時沒有複印機,就買了描繪紙,三角板,曲線板描繪,花了一個星期基本解決原理問題;後來醫務所廢針管的不鏽鋼細頭焊接在銅管上,然後用薄鐵皮做整流罩做風洞實驗...在這樣一個貧窮的環境下,經過兩年的發展,殲1首飛成功。

從那以後,他先後參與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肩負起殲8和殲8ⅱ總設計師的重任,在那些特殊的歲月裏,顧誦芬和同事們克服了巨大的壓力,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殲8戰鬥機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振動強烈。為了找出問題,作為一名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專業人士,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殲教六,跟隨殲8飛行,直接跟隨試驗飛機觀察氣流。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過載,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抖震的問題。1985年7月,殲8全天候設計定型,同年10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別獎。

1986年後,離開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上,促進了國產大型飛機的發展。他努力推動新一代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的建立。顧誦芬在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實際上已經出現了直腸癌的症狀,身體極其虛弱。但在後來的手術住院期間,他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翻譯好,供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閲讀。

多年來,他仍然關心母校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作為特班班主任,為首屆36名碩士生開設了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航天科技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型飛機出版工程》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項目,為校園建設和幫助學生慷慨解囊。

如今,這位風華正茂的航空英雄經常出現在辦公室或會議室。他仍然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2

感動你我,感動大家,感動全中國13億人民的是感動中國中那一個個有品格、有毅力、有愛心……的人們做出的一件件令人感動的事情,無論是失去雙臂仍不放棄夢想的80後鋼琴家、或是照顧老年綜合症的老母的堅強教師……他們的事蹟都讓每一個人從心底生出那一份揮之不去的感動。

何玥,一個已經在另一個世界的12歲小女孩兒,她是那麼善良,有愛心。她在臨近國小畢業時被查出腫瘤,痛苦地療化讓她的頭髮大把大把的脱落,而她並不為此灰心喪氣,失去對生活的希望,還在病痛中還不忘善濟他人。她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她希望奉獻自己去幫助其他人,在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值得敬佩與感動的品質嗎?雖然我們對何玥姐姐的離去感到傷悲,但卻又懷着欣喜,為她生命與另一個生命合二為一在這個世界上熠熠生輝感到欣喜。她來過,不曾離去。她用她的生命最後閃光,把人間照亮。正所謂何處春江無玥明,何玥的感動事蹟會照亮人間各處,它的品質會永遠刻在人們心中。就在她得病前,她還把老師捐助給她的錢和自己的全部零用錢捐出去,幫助了那些需要幫忙的人。命運如此殘酷,你卻還是時刻刻為他人着想,帶給所有人無窮的光明與力量。

感動的事蹟永不隨風被遺忘,感動的人們,不管怎樣,在我們心中永遠被銘記於心中!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3

新學期,周秀芳老師走進學士國小、行知實驗國小、宋詔橋中學等分享自己的育人故事和支教經驗。“以周老師為支點撬動愛心,我們也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正能量傳播下去。”學士國小王佳露老師説,要把周秀芳老師大愛無疆的精神傳承下去,落實在今後工作的方方面面。行知實驗國小全體教師則莊嚴宣誓: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師德修養,更好地成為孩子們的引路人。

周秀芳老師支教助學事蹟傳播以後,首南街道日麗社區渠成支部黨員紛紛為這位退休的老師點贊,他們認為,周老師的心從未離開過教育事業,為踐行公益夢想不斷髮光發熱,是大家的學習榜樣。

從20__年起,“渠成”開始支持山區建校項目,至今已參與了雲南、貴州、廣西等地6所學校的重建。9年來,“渠成”和員工們共同捐資75萬元,支持貧困山區教育事業。黨員葉迎媛説:“公司開設了1:1配捐的愛心公益模式,看到周秀芳老師事蹟後,大家更加有信心要把這個事情做下去,讓每一個進入企業的員工都有一顆公益心,拿出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擔當。”

對於下應街道景湖社區的居民來説,周秀芳老師讓社區的愛心之路走得更遠。幾年前,景湖社區裏一批退休阿姨成立愛心裁衣班。今年3月,街道啟動“與愛同行”公益項目,由培羅成集團提供布料,愛心裁衣班成員縫製,共製作300多件衣服,在區婦聯牽線搭橋下,由周秀芳老師帶到湖南漵浦。9月4日,愛心衣物送至漵浦兩丫坪鎮敬老院。社區主任楊麗君説,今後社區居民們還將繼續向周秀芳老師學習,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志願公益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4

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1923年父親楊武之赴美留學,隨母親留合肥居住,4歲時開始跟母親學習認字。1928年父親學成回國,受聘為廈門大學數學系教授,隨父母赴廈門,入當地國小。1929年,父親受聘於清華大學,隨之入清華園內成志國小。1933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返回合肥,入廬州中學。1938年2月與家人被父親接到昆明,入昆明昆華中學高二。同年秋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入校後改入物理系,得到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王力、吳有訓、周培源等名師的教誨,學士論文指導老師為吳大猷,1942年畢業。同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為王竹溪。在吳大猷、王竹溪的指導下,始終把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1944年畢業,同年考取留美公費生,同年秋至1945年夏在西南聯大附屬中學教書一年。

1945年11月到達美國。1946年入芝加哥大學,註冊為研究生,受到著名物理學家E.費米(Fermi)和E.泰勒(Teller)的教誨和影響。1948年畢業,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一年。1949年,申請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做博士後,所長為著名物理學家,有“原子彈之父”之稱的奧本海默。1950年與杜聿明將軍的長女杜致禮結婚。1953年至1954年應邀到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1954年重回普林斯頓,工作至1966年。1955年晉升為教授。1956年,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

1957年,獲愛因斯坦物理獎,同年10月,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當選為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應邀至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創辦並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使石溪成為美國優秀的研究中心之一。1971年夏訪問新中國,是知名華人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1983年在香港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任主席。1986年起,應陳省身邀請,在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組建理論物理研究室,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至199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主任。1998年起,任北京清華大學教授。1999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譽教授。20__年定居北京清華大學,同年9月開始為本科生開設物理課程。

1980年獲得拉姆福德(Rumford)獎,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3年獲得富蘭克林獎,1994年獲鮑爾(Bower)獎,1996年獲包古列波夫獎,1999年獲翁薩格獎,20__年獲費瑟國王國際獎。

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布魯克林理工學院、Gustavus Adolphus學院、馬里蘭大學、德列斯大學、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華盛頓學院,波蘭Wroclaw大學,英國杜翰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大學,中國台灣清華大學、中國台灣交通大學、中國台灣中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復旦大學等校名譽學位。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5

周秀芳一邊在支教,一邊想着怎樣改變這裏的現狀,為孩子們爭取支援,她將桐林國小的圖片配上文字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她早年在寧波教過的學生、企業家張剛看到後,親自趕到桐林國小考察,當場決定出資40萬元,委託周秀芳重建學校。

在桐林村一所廢棄的房子裏,周秀芳住了下來。白天,她在借來的教室為孩子們上課,課餘頂着烈日去監督新學校施工;晚上,她和村幹部一起,與村民商量着解決一些建校中遇到的問題。在建設桐林國小期間,周秀芳和孫紹富還抽空走訪了九溪江另外九所村小和一所中心國小。一次次的微信溝通、現場接待,周秀芳和孫紹富為4所村小找到了援建人。周秀芳目前已經籌款近300萬,為山裏的孩子籌建9所希望國小。

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圖書……除了籌建希望國小,周秀芳和孫紹富還通過各種途徑,為當地孩子籌集了大批物資。“這些東西來自一個叫寧波的愛心城市,我只是個‘愛心搬運工’。”周秀芳説。

愛心接力,一個人影響一羣人

周秀芳膝蓋不好,有恐高症,血壓也高,但説起山區孩子的事情她滔滔不絕,卻很少和別人説自己的苦。九江溪鎮政府考慮在山區生活條件差,主動提出讓周秀芳住到新落成的鎮政府裏,被她婉言謝絕。她説,“要是享福,我還不如直接回寧波去。”

為了省下錢用於助學,周秀芳老師過着清貧的生活。一張木板牀,一個電磁爐,一隻行李箱,就是她在漵浦縣九溪江中心國小宿舍的全部家當。但周秀芳為孩子們花錢卻很大方,走訪貧困學生時,她常送上幾百元錢;留守兒童過生日,她常買來生日蛋糕。為了使留守兒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她募集資金給當地學校買來電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mqon8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