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通用16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通用16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通用16篇)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台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準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着陸緩衝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説:“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脱試驗、吃上熱食和覆水食品……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2

聶海勝1964年出生於湖北棗陽楊壋鎮一個小村莊裏。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据。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裏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麪餅,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

聶海勝對待學習,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讀國小時他經常穿着姐姐的舊布衫,打着赤腳,但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幹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整個楊壋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着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3

聶海勝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了空軍招飛,1983年6月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__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20__年6月23日10時07分,在聶海勝的精準操控和張曉光、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聶海勝成為繼劉旺之後,第二個手動駕駛神舟飛船的中國人。

20__年2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擔任指令長。

20__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宣佈,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6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於9時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天地通話。7月4日,神舟十二號乘組兩名航天員成功出艙,聶海勝在艙內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8月20日,航天員聶海勝和劉伯明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在艙內航天員湯洪波的配合支持下開展艙外操作。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1月5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執行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等3人已完成隔離恢復,目前正在休息地療養恢復。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4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一兵在今日舉行的國新辦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聶海勝參加神十任務發射出征的當天進行了體檢,體檢是空腹淨重72公斤。太空授課時測量出的聶海勝的質量和他的實際體重基本相符。

20__年6月20日,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演示瞭如何在太空中測量航天員的質量,以“助教”身份出現的聶海勝親自上陣示範。最終太空上的質量測量儀器顯示,聶海勝的質量是74公斤。有媒體指出,公開資料顯示,聶海勝體重多年一直保持67公斤。為什麼聶海勝胖了7公斤?

鄧一兵説,關於航天員聶海勝的體重問題。注意到網上對這個問題的質疑,網上説的67公斤是聶海勝20__年參加神六任務時的體重,截止到20__年已經有八年了,他的年齡也從41歲到了49歲。按照中年人羣的體重增長規律,體重增長5公斤是符合正常規律的,而且他72公斤的體重也是符合發射要求的。

鄧一兵表示,在太空授課的過程中,聶海勝用質測儀測量質量的時候,他當時穿着艙內的工作服、內衣、艙內工作襪,還有艙內用鞋,這些重量統計起來大約是1.89公斤。所以綜合上面這些信息,太空授課時測量出的聶海勝的質量和他的實際體重是基本相符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5

聶海勝説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有一天,家中來人,説是縣武裝部搞政審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飛翔了。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是怕母親難過。

來到航校,聶海勝好似鳥兒上了天。他覺得自己與飛行有緣,要不兒時為何會做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為何摸着操縱桿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樣操作自如?聶海勝覺得自己是為飛行而生的。當年,作為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若預備梯隊有機會飛天的話,執行過神舟六號任務、已於20__年晉升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將成為首位以將官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1964年10月13日出生於湖北棗陽的聶海勝,是唯一一位從「神五」到「神九」四次載人任務的梯隊成員。

儘管各國載人航天曆史上,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年齡並無上限,但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成員,將部分退役或轉崗。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6

1996年,因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從最優秀的飛行員中招募航天員。

他毅然決然報名,並在報名表中寫下:“選不上我,我毫無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應選,我會為自己感到羞恥!”

挑選航天員到底有多嚴格?嚴格到我們難以想象。

首先是看檔案根據身高、體重進行初選。入圍後,所有人員都要進行體檢,體檢程序十分嚴格,不僅要進行常規檢查,連皮膚、牙齒、語言等都要查到!更有精細的醫學檢查和航天生理檢查。聶海勝憑着過硬的素質一一過關,

1998年,34歲的他成為中國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為了啃下40多萬字的飛船飛行操作手冊,他幾乎沒有出門逛過街,夜裏12點前沒有睡過覺,在模擬倉裏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反覆讀儀表、按旋鈕、操作儀器,開着燈練熟了,他就把燈關了摸着黑練,練到所有的動作成為肌肉記憶,練到看球的時候把自己的膝蓋當成“緊急營救”旋鈕狠狠按下去。

按照要求,航天員的理想體重是65公斤左右,可聶海勝體重74公斤,航天員不能吃藥和節食,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運動量鍛鍊。於是聶海勝除了每天跟大家一起參加常規訓練之外,還要加班兩三個小時鍛鍊,無論寒冬酷暑,他一天也沒有間斷過。最終,在不影響體質的前提下,聶海勝成功減重7公斤,使身體保持在標準狀態。低壓缺氧訓練中,低壓氧艙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氣在血管中亂竄,一旦造成血栓可能危及生命,可聶海勝每次都堅持在艙內待30分鐘。跳傘訓練中,聶海勝竟然僅用8天就完成了一個空降兵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訓練任務。失重訓練中,俄羅斯助理教練都在機艙裏嘔吐不止,聶海勝卻鎮定自若。超重訓練中,胸背彷彿有80斤的大鐵錘擠壓着,教材要求訓練時間不少於60秒,聶海勝硬是堅持到了80秒。頭低位卧牀訓練中,整整五天,聶海勝保持着腳高頭低的姿勢躺在牀上,吃飯喝水都要靠嘴和胃的吸力完成,時間久了頭部充血,眼睛刺痛,一站起來,血“譁”的一下全從頭頂流到腳底。還有訓練要求航天員適應彈射蓋的超大震響,有把耳膜震破、造成終身殘疾的風險……

這些考驗的難度之大,普通人完全無法想象,可聶海勝全部挺了過來!

20__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聶海勝位列首飛梯隊。雖然這次沒有上天,但他擁抱着太空歸來的楊利偉,依然激動得眼泛淚光……他離航天夢越來越近了!

兩年後的20__年10月12日,伴着清晨霏霏的飄雪,神州六號即將問鼎蒼穹,

這一次,聶海勝和費俊龍一起出徵太空!“在太空飛行的5天裏,每當飛臨祖國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為只有那裏最讓你牽腸掛肚,只有那裏是你的根。”聶海勝凱旋後,這樣動情地説。

20__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

20__年6月,聶海勝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擔任指令長。

隊友王亞平説:“聶師兄就像是我們乘組裏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裏就很踏實,什麼都不怕。”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7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電商夢”成真

3月3日,一堂特殊的“電商培訓課”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開課。講課的是東川區商務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施勇和東川電商達人、“扶貧明星”雲麗,而學生是去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獲獎者張順東、李國秀夫婦。

“你望望,網上賣個大米,都幾十萬的單了。”

“你又不會操作,望也是白望。”

張順東一直都有一個“電商夢”,但李國秀總覺得做電商困難大。2月25日,_在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點名表揚了夫妻二人,這對只有一隻手加一雙腳的東川夫妻,去年榮獲“全國脱貧攻堅獎奮進獎”等4個國家級獎項,是全國聞名的“最美家庭”。_的鼓勵,再次點燃了張順東的夢想。

但是,怎麼做呢?張家所在的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距城裏有40分鐘車程,坪子村也沒有特產,就算開店,這對身帶殘疾的夫婦也難以上網操作。開了多年小賣部的張順東認為,做電商和小賣部一樣,要進貨。錢從哪裏來呢?貨源在哪呢?

培訓課一開始,雲麗就發現,要改變張順東固有的念頭。被人們稱為“扶貧明星”“慈善公益之星”的她,曾於20__年1月20日與在昆明考察的_記有過短暫的對話。_對她做電商帶動鄉親們脱貧、幫助東川特產打開銷路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這成為她努力做電商的最大動力。

“電商可以不囤貨,有多少貨就上架多少。還可以一鍵發貨……”雲麗還沒説完,張順東便説:“我見不到產品,質量怎麼辦?”

產品的質量的確決定成敗,但云麗對此頗有心得。“如果不願意做一鍵發貨,可以從土特產入手,或者你把貨交給我,我幫你們賣。”

李國秀又提出一個問題:“網店誰來操作?你會弄電腦嗎?”張順東雖然20__年接受過相關培訓,可頻繁操作電腦對他來説還是很難。其實,在李國秀看來,他們的兒子張光雲目前的工作恰與電腦有關,兒子就是最佳人選。

“萬事開頭難,慢慢地學,一步一步來。”雲麗説。

這堂特殊的“電商培訓課”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張順東終於明白了電商和開小賣部的區別。

從授課的3日到8日,東川區商務投資促進局就為張順東的“電商夢”做好了初步規劃。施勇説,張順東的小賣部將被改造成直播間和小型超市綜合體,此後還將陸續加大對張順東一家的培訓力度,為張光雲提供一個月的跟班學習機會。本週內,直播間和標準化超市的改造就將完工。施勇還介紹,張順東的微店近期即將開張,上架麪條、大蒜、蜂蜜、洋葱等東川特產。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8

1964年10月13日,聶海勝出生在湖北省棗陽縣楊壋鎮西北邊緣一個偏僻貧窮的小村莊。

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剛剛經歷了捱餓的饑荒。聶海勝出生時,父母已經生了5個女兒。因為家裏貧困,母親身體虛弱,奶水不夠,姐姐們抱着他,隔三差五地央求有奶水的嫂嫂和嬸嬸,才把他養活。

和許多男孩子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嚮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部隊的軍歌。

有一次,正在放牛的聶海勝看到天上一架戰鬥機飛過,他激動地追着飛機的轟鳴聲跑了好久,從那一刻起,他有了屬於自己的夢想,長大當兵,當飛行員!

為了這個夢想,他更加刻苦地學習,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上國中的聶海勝突然接到母親捎來的口信,説他父親胃疼得厲害,聶海勝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裏跑。

可是等他跑回去時,胃壁嚴重潰爛穿孔的父親已經被人用板車從醫院拉回來了,父親就這樣匆匆走了,沒來得及看兒子一眼……

父親的去世,讓本來就很艱難的家境雪上加霜!從此以後,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她沒日沒夜地操勞,養豬、餵雞、種地……聶海勝看在眼裏,疼在心上,他決定偷偷輟學。

九年級那年,他揹回書包,向媽媽撒謊説學校放假,扛起工具就去田間幹起了農活。母親得知真相後又是心急又是心疼,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反覆勸説,聶海勝才終於回到學校。

重返課堂的聶海勝在學習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終於從數百名畢業生中脱穎而出,成為唯一一個從鎮中學考入縣一中的學生。瞭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後,學校為聶海勝申請了救濟金。為了減輕家裏負擔,高中每年假期,聶海勝就去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能掙十幾元錢。

高中離家遠,坐車回家要八毛錢,第一次放假回家,聶海勝站在售票口卻又捨不得買票,於是他決定走路回家。剛走出去一段,又怕把媽媽做的布鞋磨壞,就脱了鞋赤腳趕路,30多公里路程,一直到天黑他才折騰到家。

聶海勝的高中同學説,雖然跟他睡在一個通鋪上,但大家都不知道他早晨什麼時候起的牀,晚上什麼時候睡的覺。有時就寢鈴響後,看到他鑽了被窩,但熄燈後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悄悄起牀躲在路燈下學習去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9

春天,他在山溝山窪圍水,她在稻田裏用腳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裏除草;秋天,他用一隻手掰包穀,她揹着籃子站在地裏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縫補衣服、教孩子讀書。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説,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為村裏的87户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脱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黨的政策好,我們很幸福”

白天忙着栽秧、薅穀子,晚上還要去放田水。張順東被電擊傷的雙腳因經常泡在水裏而發炎,加上沒錢醫治,20__年時右腳潰爛得厲害,晚上洗腳就是一盆紅水,不得不截肢。幸運的是,國家給報銷了2萬多元醫藥費。

手術後,張順東籌錢買了一輛三輪車作為代步和生產工具。20__年,政府補助他們家5.1萬元蓋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車一車拉的。工期緊張時,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連續拉了1個多月,僅運輸一項就為家裏節省了1萬多元。

新房蓋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腳嚴重發炎,先後做了兩次手術。

疾病無情人有情。東川區委、區政府確保各項政策逐一落實到位,還安排掛鈎聯繫幹部定期走訪、幫扶,為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和困惑,幫助他們堅定脱貧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烏龍鎮黨委、政府和坪子村黨支部及相關幫扶單位,經常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去年6月,李國秀生病無法勞作時,村裏便組織羣眾幫助他們把5畝紅薯秧全部種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關心幫助下,張順東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兒順利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正在靠勤勞的雙手實現務工增收。張順東還買了一台電腦,積極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希望把更多特色農產品放到網上去銷售,找到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0

朱彥夫回鄉之前,很多村民以為他已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了。沒想到在1956年卻把這位“烈士”給等回來了,儘管回來的已經是一個“缺胳膊少腿”的戰士,村民們仍舊激動萬分。但在當時,村裏依舊貧困落後,大家也沒有對歸來的朱彥夫有着太大的期望。

但這恰恰是朱彥夫所想要改變的,他生長在這裏,深知貧困的滋味不好受,上天既然重新給了他希望,他絕不會放棄,他回來就是想帶領村裏的老少爺們都過上好日子。

回鄉後朱彥夫先是“閉關”了一段時間,既是為了繼續磨練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變村裏落後的面貌,張家泉村歷來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祖輩們都沒辦成的事,要摘掉這帽子談何容易。

朱彥夫在療養院期間因為時間充裕,看書彌補了一些文化知識,他苦思冥想很久終於悟出一個道理:要扶貧,先扶智。他想到了讓鄉親們看書、學習。書從哪裏來?他決定用自己的退伍撫卹金採購;看書的地點呢?他與家人商量後,將老母親的房間騰出來用做村裏的圖書室,消息一傳開,鄉親們踴躍前來,一時門庭若市,但鄉親們大多數不識字,朱彥夫只得陪在旁邊幫大家一篇篇文章講解,一天下來常常口乾舌燥。時間長了,朱彥夫想,既然鄉親們學習都要指望他來講解,何不順勢而為,在村裏辦夜校?

村幹部們對於這個大膽的想法很支持,很快在山上為他騰出一間倉庫,用石頭壘了板凳桌子,再裝上黑板,張家泉村的夜校正式開學。而朱彥夫理所當然就是村民們的老師了。但“朱老師”這個新角色可一點也不容易,上課時他用殘臂抱着粉筆格外吃力,講課久了雙腿就麻木了,好幾次下課邁不開腿直接摔倒在講台上;不僅如此,由於夜校離家有2裏地,朱彥夫下課天都黑了,因為看不清山路而摔倒那更是家常便飯……為了幫村民在精神上脱貧,朱彥夫吃盡苦頭,打破牙齒和血吞。在他擔任教師那兩年裏,從未因為個人原因缺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村民們不少都學會了寫信和看書,還培養出了幾個會計,村裏的文化水平真的提高了。

後來,村裏的老支書請辭,誰來當下一任村支書?村民們紛紛推舉“朱老師”,人心所向的朱彥夫就這樣當上了村裏的書記,這一干就是25年。

接過村支書的擔子,朱彥夫這位重殘軍人一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村民們已經認定他是村裏的領頭人了,他咬咬牙,告訴自己要麼不幹,要麼就要真的到一線跟大家一起勞動。從那之後,朱彥夫每天早早就穿好假肢,戴上墨鏡和一條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間地頭督促生產,不時還會挨家挨户詢問民情,把村裏的現狀全部掌握在腦海裏,晚上回到家了仍不休息,還在為村子的未來出謀劃策。

張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為了考察村裏的每個角落,朱彥夫這位村支書摔的跟頭比之前更多了,工作中不時“洋相百出”,跟村裏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有過親密接觸,但朱彥夫對此格外樂觀,總結出自己的四種走路方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滾着走。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1

中國速度,刷新歷史,中國飛人蘇炳添贏得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決賽中以9.83秒刷新了亞洲百米紀錄。除了你看到蘇神驚人的成績表現,背後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與真相!

1、亞洲飛人的雙重身份:不僅是運動員,還是教授

蘇炳添不僅是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20__級),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從這個角度而言,蘇炳添是學國際貿易專業跑得最快的研究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教授!

2、最自律的運動員:

蘇炳添的戰績,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的超強自律: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不吃禁忌食物,訓練從不偷懶,保質保量。他至今都嚴格遵守着一個專業運動員枯燥的作息規律,每天早上不到7點起牀,晚上11點前睡覺。

他的外教亨廷頓對他評價道:“蘇炳添太自律了,他的訓練態度是中國田徑運動員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練去鞭策。”

自律成大器,蘇神也不是一蹴而就!

3、蘇神的真實身高只有1米72,打破了短跑的身高標準

在世界短跑領域,“黃金身高”在1米8至1米9之間,而蘇炳添的身高只有1米72,從先天條件上而言,蘇炳添不算是跑百米的好苗子,相比於身高1米95跑完100米只需42步的博爾特,蘇炳添則需要至少47步才能完成。

但憑藉着1米72的身高,中國飛人蘇炳添依然在強手如林的百米跑道上,成為世界頂尖選手,這便是他驚人的爆發力與訓練技巧所致,假設蘇炳添有1米85左右的身高,他的成績理論上會更好。

20__年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在意識到自身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後,決定破釜沉舟,放棄之前十多年練就的起跑經驗,重構自己的起跑技術,起跑腳由右腳改為左腳,步數由原來的47步增至48步。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極大地提升了他的起跑速度,也助他最終突破了百米10秒的大關!

4、跑道上飛奔,愛情卻很慢熱:

蘇炳添與妻子林豔芳國中便已相識,20__年蘇炳添進入廣東省隊時,歷經長達10年的異地戀,兩人於20__年“抽空”並結婚,婚禮儀式禮成後的第三天,蘇炳添就回到了跑道繼續訓練。20__年,他們的孩子降生,蘇炳添在醫院悉心照顧妻孩五天後,又歸隊開始了亞運會的備戰。

在當今娛樂圈真真假假的愛恨情仇亂象面前,蘇炳添可謂是一股清流,可謂是異地情侶、深情專一的楷模。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黃種人跑不過黑人,但蘇炳添的出現,成為照亮中國短跑的那束光,他突破的不僅是成績,更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固有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才是中國人的骨氣與自信。

如今,89年出生的蘇炳添已32歲了,對短跑賽場而言,已處於職業生涯的末期,同項目的運動員絕大多數選擇了退役,他卻依舊保持高強度訓練,不斷改善跑步技術以對抗身體的老化,而他做到了,如此年級依然再度刷新了亞洲紀錄。

有人問:“蘇炳添的極限在哪裏”?

蘇炳添説:“年齡只是個數字,我還可以更快”。

保持野心但波瀾不驚,他譜寫的正是關於堅持,關於挑戰極限的神話,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去崇拜與追隨的“偶像”,而不是那些或粉嫩或油膩或如WYF般正反兩面的娛樂明星!

蘇炳添,賽場上霸氣四射的蘇神,賽場外專一可靠的丈夫,學術界嚴謹創新的蘇教授……未來,也許還有更多傳奇等待着這位亞洲飛人去創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2

張順東和李國秀是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的村民。今年47歲的張順東因年幼時被高壓線電傷,失去右臂,雙腳受傷嚴重。而李國秀先天就沒有雙臂。兩人在張順東19歲時結為夫妻,並在往後的日子裏“互為手足”,用殘缺的身體支撐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結婚後,生活中的困難相繼而來,兩個孩子的出生也讓這家人的生活愈加艱辛。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駕駛農用三輪車,通過平時運輸力所能及的物品,減輕家庭負擔。李國秀則靠雙腳在地裏勞動,配合丈夫完成拔菜收菜、打整土地等農活,通過不斷練習,學會用腳繡花、寫字。

“我的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雙手長在了心裏。非常幸運,我們走在了一起。”張順東始終很感謝有李國秀的陪伴,兩人堅持種田、養殖、趕集、賣貨,將日子經營得越來越好。

“我的腳在幾次手術之後還是非常痛,但為了這個家,為了生活,我不得不站起來。”張順東告訴記者,自己的腳做了手術後依舊行走困難,現在傷口不時化膿,更是難以下地幹活,“但為了這個家再難還是得要往前走”。

身體不便的夫妻二人,同樣承擔着普通中年夫妻的生活壓力。上有80餘歲的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一雙兒女需要照料。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後,兩個侄女由張順東夫妻照看長大。他們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將孩子們培養長大,看着大侄女出嫁,陪伴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

如今,張順東通過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做起了電商直播,妻子的刺繡也越做越好。兩人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在家中幫助夫妻倆一起做電商,將麪條、蜂蜜等雲南的特色農產品推銷出去。

張順東、李國秀的事蹟,給村民們脱貧致富,走上鄉村振興道路做出了榜樣。“我們過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希望帶動更多的村民通過電商平台致富,過上更好的生活。”張順東説。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3

“落水前,教導員讓後面的救援艇快調頭。船快翻了的時候,他還喊我的名字讓我小心。”劫後餘生的消防救援隊員常青在回憶起落水瞬間,非常沉痛。常青説,救援艇翻船後自己被捲入水中。當時洪水中一片渾濁,他還出現肺中嗆水嘔吐。搏鬥了20分鐘後,常青逐漸體力不支被捲入水中,失去了掙扎能力,萬幸,他在撒手卷入水中後從下游浮了上來。

另一位消防救援隊員李俊傑説,“我落水後努力保持清醒,教導員(陳陸)和王鬆我都看到了,可浪太大,就被激流捲進去了。”

“教導員在落水後嗆了水,他臉色發白。我倆在落水後還對視了一眼,但誰也沒能開口。”李俊傑回憶道。

陳陸、王鬆被洪水吞沒後,堅持沒多久的李俊傑也逐漸體力耗盡,被捲入水中。

“我被‘滾水壩’吸到水底,在漩渦裏轉了一圈。那水底都是各種被衝來的垃圾雜物。當時我心想自己逃不出去了,好在家裏還有一個弟弟,父母不至於以後無人贍養……”

説起體力耗盡捲入洪水中的絕望和無助,李俊傑的眼淚衝了出來。

李俊傑與常青一樣,都被洪水衝到下游後浮到了水面。緊接着兩人相互扶持,抓住了一根下游的電線杆,被搜救直升機發現後被救上岸。

消防救援隊員李順是救援艇上的第三個倖存者。他在落水後墜入“滾水壩”底,通過暗流衝了出來。

“我漂了20多分鐘後看到他們(常青和李俊傑)浮出水面。但我一直沒等到教導員……”李順説。

倖存的三人在回憶着落水前後的情景時,坐在一旁接受採訪的大隊長方鋭望向他們的眼睛,似乎想在他們的目光中再次見到陳陸。

然而,他沒有……

方鋭眼眶紅了,轉頭看向窗外。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4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一樣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張順東6歲時被高壓電擊傷,由於家裏貧窮沒錢醫治,右手和雙腳潰爛先後截肢,現只有一隻手,但他始終堅信,只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健康人能做的,他也能做到。腦子靈活的他,學會了使用農用三輪車,三輪車是他生產和生活的工具。張順東的妻子叫李國秀,天生沒有雙臂,但身體的殘疾並沒有讓她變得自卑,反而激發了她異於常人的毅力。只有雙腳的她做飯、種菜和打掃衞生等都做得乾淨利索,甚至還能用雙腳嫻熟地做繡花鞋墊,她説:“縫縫補補沒有問題,我做鞋墊20餘年了,做好的鞋墊還可以拿到街上去賣,補貼家用。”

每天早上7點,當整個村子都還在沉睡時,張順東夫婦就已經起牀了。他們騎上代步三輪車,前往地裏準備幹農活。一天下來,他們要打整土地、餵養牲畜、拔菜洗菜、炒菜做飯、繡十字繡等,而這些在正常人眼中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活計經常需要夫婦二人共同完成。比如在地裏幹農活時,張順東負責挖紅薯,他單臂舉起鋤頭,用力揮下,把紅薯刨出,李國秀則把籃子放倒,用腳夾起紅薯,準確地扔進揹簍;而炒菜做飯時,張順東則用他僅有的一隻手掌着勺,李國秀在一旁用腳穩着炒菜鍋的鍋把,很多正常人都自愧不如。

在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張順東家20__年申請了農村危房改造,夫婦倆都是勤勞人,建房時為了節省運輸費用,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是張順東用三輪車從鎮上拉回來的,工期緊張時,白天黑夜不休息,一天運輸20多趟,連續拉了一個多月。依靠政府給予5.1萬元的建房補助及親朋好友的幫助,終於建起了新房。

“你是我的腳,我是你的手,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這是張順東同妻子常説的話,簡單卻樸實的話語裏,藴含着夫妻二人濃濃的愛意與共渡難關的決心。20__年,張順東家的總收入達到22661元,成功脱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5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説,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結婚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家裏日子更難了。李國秀用腳抹把淚:有時一分錢都沒有,覺得日子太不如人了,別人能收穀子自己不能收,栽秧的時候找不到人幫忙,兩個人急得哭,死的心都有啊!兩口子哭完,咬咬牙還得幹。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説:“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張順東堅信:兒女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20__年,女兒張光瓊讀高三,日子也到了最難的時候。張順東夫婦想辦法,家裏多養了十幾頭豬。地少了地瓜秧等豬食不夠,除了自家七八畝地,兩口子還租種幾畝地。張光瓊説,爸媽晚上幹完活回來,再烀好第二天的豬食,常常半夜了。此時張順東腳跟發炎,原本一張創可貼就能護住的傷口,裂開大口子,腳腫得像榔頭。有時候走路,腳印都是沾血的;晚上泡腳,又是一盆血水。家人勸張順東歇歇,他不肯:“腳閒好了,家就閒垮了”。傷情不斷惡化,張順東左腳到了必須截肢的地步。女兒勸他去做手術,張順東直搖頭:“錢花在了醫院,你上大學怎麼辦?”女兒説:“書我不讀了,我要出去打工!”張順東、李國秀又氣又愛,一家人哭作一團。這一年,張順東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户。後來他做了左腳截肢手術,根據有關政策,兩萬多的手術費,自家只出了八百多元。張光瓊永遠記得:我讀大學,是爸爸用腳換來的!撫養孩子雖然艱辛,但好在一雙兒女都已成人成才。如今,大女兒大學畢業已經成婚,在一所國小教書,小兒子在東川也有穩定的工作,家裏的生活越來越好。

張順東夫婦從小就言傳身教,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夫妻倆雖然殘疾,照顧自己都有困難,但從未因此推卸自己贍養父母的義務,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生活難以自理,這對身體殘疾的夫妻把老人照顧得很好,老人經常誇:“老東是個好兒子,國秀更是個好兒媳。”

張順東哥哥家有兩個孩子,前些年張順東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之前,張順東、李國秀夫妻曾承諾過,一定會照顧好孩子們。哥嫂的兩個孩子從小就成為了孤兒,由張順東母親幫助撫養,為了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經常給予無微不至地照顧,後來母親失去勞動力,孩子們雖長大了,但夫妻倆依舊操心着,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他們夫妻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兑現了當初的承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摘抄 篇16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着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着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裏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牀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4pv8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