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範文4篇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範文最新關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為全面貫徹落實**精神,配合省市政協開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專題調研,縣政協組織人員於4月中旬至5月上旬深入鄉鎮、相關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的福建德化、永春和仙遊三個縣,圍繞如何找準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切入點這個中心課題,採取召開座談會、現場走訪、專題討論等多種方式,掌握具體情況,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形成本報告。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發展我縣文化產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

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發展到較高程度的表現形式。

(一)我縣文化資源的豐厚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我縣文化資源種類多、品位高、潛力大,一是種類多,積澱了以秋收起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山背、古艾國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黃龍禪宗文化為代表的禪文化、以九嶺山脈次原始森林為代表的綠色文化、以黃庭堅、陳氏五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蠶桑、茶葉、供硯、木雕工藝製品為代表的特色文化;二是品位高,作為中國革命重要歷史事件,秋收起義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山背文化作為江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符號、古艾國發生的歷史事件載入《史記》、黃庭堅、陳氏五傑名揚海內外,寧紅茶享有“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美譽,表現出我縣文化資源獨有的魅力;三是潛力大,我縣獨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方產品,只要紮實求證,認真規劃,努力實施,就可以開創一門學科,發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經濟,具有深厚的潛力。

(二)我縣文化事業的繁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縣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打造了文化品牌,培育了“雙井之春”藝術節品牌,社會關注度、參與度顯著提升;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傳承、保護工作,全豐花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寧河戲”、“一聖仙娘花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次在全豐調研瞭解到,全豐鎮充分利用全豐花燈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優勢,組織民間藝人活躍在湘鄂贛三省邊界地區,去年演出近200場,獲得收入70餘萬元。目前,有廣東、浙江等演藝公司邀請全豐花燈表演隊赴當地表演;做大名人文化品牌,舉行了黃庭堅草書郵票首發式、拍攝了《大宋才子黃庭堅》電視劇;挖掘紅色資源,拍攝秋收起義專題片、組織了高規格的蘇區論壇;成功申報中國“書法之鄉”。二是羣眾文化方興未艾,羣眾自發組織的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三是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高位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紮實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成全縣鄉鎮網絡整合,多措並舉繁榮羣眾文化;四是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縣委、縣政府對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投資488萬元對國保單位秋收起義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投資7300萬元對省保單位黃庭堅紀念館進行擴建,投資80餘萬元對省保單位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進行維修。

(三)強工興城戰略為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近幾年,我縣強工興城戰略取得重大成就,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一是引進了以浙江義烏創業園為代表的一批小商品、手工裝飾品企業。工藝品生產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新興產業,具有勞動力密集、門檻低、見效快、增收明顯的優勢,能形成對文化產業的硬支撐;二是創建了國家衞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了黃庭堅公園、馬家洲公園、大洋洲公園,在建的有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一批文化項目,為我縣發展文化旅遊奠定了基礎。

二、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我縣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顯,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無法與其他產業相提並論,明顯滯後於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我縣文化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文化產業經營主要在網吧經營、印刷複製、電影放映、圖書發行、書報刊零售出租、娛樂場所經營、音像製品零售出租、打複印、文體用品零售、室內棋牌遊戲等領域,產業發展仍處在自發性狀態,佈局分散,組織化、市場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產業集羣,經濟效益差。

(二)文化資源挖掘整合不夠。資源開發能力弱,資源綜合利用不夠,開發各自為陣,缺乏有效整合,資源優勢還不能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比如,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如何銜接,文化資源與蠶桑、茶葉、工藝飾品生產如何結合,沒有一個協調機構來搞統一策劃、對外營銷,旅遊部門推介景點,沒有一份完整的導遊詞;作為聞名全國的寧紅茶、雙井綠,經過數十年努力,外包裝品位得到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沒有被挖掘,僅見數種茶葉印刷了黃庭堅詩詞,創新力、影響力不強。同時,文化產業市場不健全,文化消費水平低,市場容量有限,也制約了文化產業發展。

(三)文化創意人才奇缺。文化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強,素質不高,專業性不強。發展產業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創意型人才、市場營銷型人才奇缺,特別是高層次、高技能、複合型、外向型人才更為缺乏。同時,由於人事編制部門的條件限制,使得文化人才“進不來、留不住”,外流現象比較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在萬順木藝公司瞭解到,因為文化創意滯後,該公司產品趨同化傾向明顯,不能滿足顧客求異心理,導致市場份額降低。該公司XX年銷售額近1千萬元,今年估計在200萬到300萬元之間,下降幅度明顯。而文化產業本質上是創意產業,文化資源只是一個潛在的優勢條件,如果沒有強大的創意能力來推動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那麼再優秀的文化資源也只是形同虛設,創意能力的缺乏制約了我縣文化產業發展。

三、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啟示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調研組通過考察其他地區文化產業工作,深刻認識到文化產業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強烈感受到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一種綜合的效應,對於提升縣域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縣域吸引力,增加當地居民對本縣文化的認同感,提升本地區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我縣文化產業時不我待。結合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調研組歸納了幾點對發展我縣文化產業的有益啟示:

(一)制訂一個好的規劃。德化縣人口31萬,面積2232平方公里,該縣於XX年出台《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着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之外,重點發展陶瓷文化產業,注重挖掘具有濃厚文化底藴的陶瓷企業,積極引導企業向上申報省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文化產業創意基地,培育品牌龍頭企業,引導陶瓷企業打造陶瓷文化背景與內涵,成功創建省級陶瓷文化示範基地3家,市級陶瓷文化產業示範基地3家;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陶瓷雕刻技藝等文化資源優勢,建設特色文化產業園,促進了陶瓷文化產業發展。目前,該縣有陶瓷企業1100家,民營陶瓷研究所182家,XX年陶瓷產值82.38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4.23%,成為該縣經濟支柱。

借鑑該縣經驗,我縣應儘快制訂出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佈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制定科學計劃。規劃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明確產業格局,合理選點定位、精心選擇主導產業、明確發展方向以及發展重點。

(二)找準一個強的產業。在發展文化產業工作中,要借鑑仙遊經驗,該縣做大做強工藝品生產產業,當前聚集的資金過100億元,生產廠家3300家,從業人員超10萬人,年創產值160億元,出口創匯1.25億美元。我縣發展文化產業一是要項目帶動,以文化旅遊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珍惜良好的發展態勢,多部門協作支持尚達信公司開發的温泉度假旅遊及雙井村文化旅遊項目,以此為修水旅遊引爆點,帶動其他旅遊項目開發。二是品牌帶動,依託祈福工藝飾品品牌,帶動其它產品開發;做強寧紅茶葉品牌,做優綠冬、一家蠶桑品牌,使之成為文化旅遊的支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三是創新帶動,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建立文化旅遊、茶葉、蠶桑、工藝飾品創作基地,設立相關研究中心。

(三)出台一套實的政策。根據我縣實際,在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通過深入細緻的調研,根據我縣文化產業的特點,制定完整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本。所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應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內容涵蓋文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佈局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競爭政策、產業序列政策等。要把發展文化產業與工業項目一同對待,享受資金支持、税費減免及用地、用電等優惠。尤其要厚待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如全豐花燈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和傳統貢硯製作藝術的傳承。調研組瞭解到,全豐花燈雖然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是至今尚未通過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演出不合法,極大制約了該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的用材指標爭取較難、融資渠道狹窄;以前有較大規模的工藝美術廠改制後,貢硯生產急劇萎縮,現在只剩下王令開的一個家庭作坊在生產,年產值不到100萬元。對這些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較深厚的產業,不能等同於一般企業視之,文化部門應該儘快完成全豐花燈表演的行政審批,林業部門要優先滿足萬順木藝公司的木材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政策在調整當地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應,體現產業政策的精髓。

(四)創新一套新的體制。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眾多行業,需要綜合協調,一是要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由縣委或縣政府主要領導兼任,統籌和協調本縣文化產業的各項資源,定期召開協調會,分類指導,以加快本縣文化產業的發展。考慮到我縣已經成立文旅委並開展工作,建議按照“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模式,擴充文旅委職能,充實文旅委辦公室力量,支持其承擔起文化產業相關工作;二是創新工作機制,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專户專項使用;引導企業投資、社會融資,加快文化產業項目的規劃、論證、推介等工作。

(五)建立一系列人才保障機制。一是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對文化人才實行突破户口限制,突破部門、地區界限,簡化人才引進手續。對急需的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引進,要開闢 “綠色通道”。二是制定可行的人才激勵制度。積極扶持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闢民族民間文化人才職稱評審序列,建立相應的補貼和激勵制度;三是落實優惠的人才使用政策。利用優惠政策引導文藝工作者、經紀人、企業家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圖書出版發行及影視音像業、藝術培訓展演及歌舞娛樂業、體育健身業等各類文化產業,扶持、培養、造就一批知名的文化企業和文化企業家。四是推行合理的人才培養辦法,充分利用我縣職高改擴建謀求新發展的機遇,開設應用課程,大力培養旅遊、蠶桑、茶葉、工藝飾品等相關專業的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最新關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為充分了解我縣文化發展特色資源,找準制約文化發展的突出問題,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近期,縣政協組成工作調研組,深入相關文化院團、文化企業、旅遊景區、學校,通過實地查看、座談交流、查閲資料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文化特點及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高台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縣境內有田野文物保護點16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駱駝城古遺址、許三灣古城遺址及墓羣、漢明長城),省級4處,縣級保護文物47處。駱駝城古遺址始建於東漢靈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漢唐古遺址之一。許三灣古墓葬羣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羣之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100個經典景區之一。

我縣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按照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依法管理、競爭發展的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大政策引導、市場管理力度,使文化產業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我縣現有文化事業單位4個,即:高台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工團,在職職工44人。國有文化企業2個,即:新華書店、電影公司,現有職工10人。文化產業經營單位83家,從業人員200多人,經營面積15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約1700多萬元,其中文化傳媒公司2家,網吧9家,kvt娛樂場所10家,音像製品零售經營户8家,電腦打複印43家,印刷企業3家,圖書零售(出租)8家,祁連玉奇石館2家,還有一些分散的文化產業經營户,如畫裝裱、手工編織、藝術根雕、器樂製作等。總體來説,我縣文化產業仍處於摸索徘徊、低層次、低水平始發階段,規模小、結構單一,對經濟的貢獻率很低,XX年全縣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781.3萬元,佔全縣gdp的0.85%,除有線電視網絡傳輸和旅遊外,其它文化產品銷售、廣告印刷複製業、互聯網經營與娛樂、工藝美術品加工銷售等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221.5萬元,僅佔全縣gdp的0.4%,與全國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為推動文化與旅遊相融合,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我縣在XX年專門制定下發了《關於推進紅色帶動工程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確立了文化旅遊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近年來,我們按照確定的目標、既定的任務,總體謀劃、分步實施,紮實推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一)加快文化旅遊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搶抓黨的xx屆六中全會決定、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省市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機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爭取和建設一批文化旅遊項目。近年來,我縣黑河濕地公園建設、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二期工程、祁連葡萄莊園旅遊服務項目、現代農業科技示範中心、駱駝城遺址環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陳列館建設、月牙湖公園遊樂項目配套建設、博物館新建及大湖灣風景區崇文樓、會議中心、垂釣中心等建設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了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二)豐富旅遊產品,打造精品景區。依託我縣特有的紅色旅遊景觀、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蹟、豐富的水域濕地資源、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深度開發、培育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為龍頭的紅色遊,以黑河濕地公園(含大湖灣風景區)、月牙湖公園為主的湖泊水面遊,以駱駝城古遺址、許三灣古墓葬羣為代表的文物古蹟遊,以祁連葡萄莊園為中心的生態觀光遊以及許三灣—羅城段沙漠探險遊,努力建設一批旅遊精品景區,將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按照“擴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資源,塑造文化旅遊品牌,進一步健全景區功能,提升景區檔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動文化旅遊同頻共振、深度融合。為把文化特色有機融入旅遊業態,實現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共促共贏,近年來,我縣利用節慶日、紀念日,依託縣域內各旅遊景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節慶活動、民俗活動和旅遊文化藝術節,全面提升了我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從XX年開始,我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持續推進黑河濕地公園和濕地新區生態城市的共融建設,體現了縣委、縣政府打造宜居宜遊生態家園的堅強決心,也是文化與旅遊、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體現;組織開展的紅色旅遊文化藝術節緊緊圍繞打造“紅色高台、北涼古都、沙漠綠洲、戈壁水鄉”這一文化旅遊名片,組織開展了全省釣魚大賽、端午遊湖、龍舟賽、紅歌會、紅色經典音樂演奏會、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展、民間旅遊文化產品展銷會、全民健身展示等11項文體活動,通過文化與旅遊的互補融合,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集中展現了我縣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成果、積澱深厚的民間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鄉鎮文化、原創生動的紅色音樂、特色鮮明的旅遊資源;從XX年以來,通過認真策劃、精心組織,連續三年舉辦了“紅色旋律”、“紅旗頌”、“紅西路軍精神永存”大型主題歌會和音樂歌舞劇,現已打造成為我縣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灣國家3a級風景區舉辦的端午遊湖暨龍舟賽活動,“二月二龍抬頭”民俗文化活動也已成為我縣一項特色品牌旅遊節會,是傳承民俗文化、展現高台風貌的重要平台。廣泛開展的週末廣場文化活動、社區文化節、新社火調演、春節聯歡晚會、元宵節燈展、讀書活動、節慶文化活動等,既活躍了城鄉羣眾文化生活,也成為對外展示我縣文化旅遊形象的有效載體,為旅遊強縣這一目標註入了強勁的活力。

(四)探索發展文化產業,延伸旅遊產業鏈條。以“一軸兩線”(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月牙湖、黑河濕地公園橋頭景觀區至大湖灣風景區沿線為中軸,祁連葡萄莊園、現代農業科技示範中心、駱駝城許三灣古城遺址、許三灣-羅城段沙漠探險旅遊觀光帶為南線,黑河北岸現代農林業觀光示範帶、正義峽並連接石頭城、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為北線)為基本脈絡,深入挖掘優勢文化資源,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大具有濃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旅遊商品的開發力度,增加旅遊的文化內涵,彰現文化旅遊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後發優勢。具體包括依託紅西路軍紀念館打造紅歌會品牌、與甘肅畫院合作開發出版以紅西路軍征戰河西為主題的“鐵流西渡”系列連環畫、文物精品的複製與推廣、“樂善”秦劇的深入挖掘和品牌包裝、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為主的各類民間民俗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民間藝術品製作等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不斷延伸旅遊產業鏈條。

(五)加強文化旅遊產業市場管理。一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全縣境內文化旅遊資源實行有計劃、有重點開發戰略,嚴禁無序競爭、掠奪式開發。凡從事文化旅遊開發的集體或個人,都必須遵從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擬建或待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須報縣級文化旅遊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進行;二是嚴抓文化市場的監管。針對文化市場點多面廣、經營人員混雜、個別經營户違法經營等羣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加大了對網吧、ktv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採用日常檢查、臨時抽查、夜間巡查、聯合執法等多種執法手段,加大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查處力度;大力推廣網吧實名制管理、“淨網先鋒”等技防手段,有效的促進了網吧、ktv等娛樂場所的依法合規經營。同時本着褒先促後的原則,在文化市場經營户中廣泛開展“以德治店守法經營”評選活動,着力營造守法經營的文化市場經營氛圍。

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第四調研組在倪建華副主席帶領下,於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蕪湖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隨着加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我市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集羣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佈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XX年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92.5億元,比上年淨增10.1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9個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於鄭州、南京0.1個和0.9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於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1.5個百分點,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XX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5.2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34%。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XX年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XX年淨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XX年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XX年經營總收入1.47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2.2億元。

民營文化企業充滿活力,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出現,湧現出“琴港演藝”、“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務”、“中設會展”、“儒林書業”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截至XX年12月,我市網吧、音像、歌舞娛樂等社會文化經營户近3000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印刷、打複印、出版物批零等經營户1100多家,從業人員2.2萬餘人,年產值38.8億元;各類體育經營場所7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固定資產投入8.5億元。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佈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體育場館和重點文化設施興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活動惠澤民眾,形成了“廣玉蘭”藝術節、文化新春廟會等羣眾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第16屆世界美術大會、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兩博會”、“文博會”等文化會展、文化活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羣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獲得了XX年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權。

5、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市文化體制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開,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得到切實轉變;二是完成了宣傳文化系統5家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和四家電影放映單位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啟動了文博圖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專業藝術院團目前正按照“出人、齣戲、出效益”的思路積極推進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階段,相對於《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中提出的到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以上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一些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説,XX年市政府機構改革,經有關部門批准,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XX年文化和廣電合併後,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在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產業雖然門類較齊全,但主體“小、弱、散”,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薄弱。與長沙和昆明兩城市相比,XX年長沙、昆明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1.56億元和84.4億元,佔gdp的比重分別是9.5%和6.1%。而我市實現增加值為44.63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明顯低於長沙和昆明。因此,不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從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來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尚顯滯後。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雖然我市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總體實力弱小。以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業增加值(核心層)佔據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經處於一般競爭性和完全競爭性、國家已經向非公有資本完全放開的文化創意、網絡遊戲、廣告會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遊、文化休閒娛樂、文化經紀等高成長性新興文化服務業(外圍層)方面,我市與文化產業發達城市長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增加值的比例看,XX年我市為60.5:9.0:30.5,長沙為35.6:39.1:25.3,全國平均為42:18:40,合肥的三層次結構與長沙乃至全國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之下,以新興文化服務業為代表的外圍層,佔有比重低於長沙30.1個百分點,增加值比長沙少63.04億元,我市新興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小的產業發展階段,透視出我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亟待開拓。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合肥的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合肥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合肥還有着融匯安徽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來,政府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決策受到文化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歡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合發〔XX〕22號)、市政府《關於印發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合政〔XX〕89號),特別是《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等,對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具體的、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許多統計數都是XX年的普查數據;政府扶持、政策傾斜、税收及土地優惠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文化市場、行業規範和投融資等體系還不健全;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諮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沒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台,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我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黨的xx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説,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即進入到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XX年,合肥人均gdp達到3853美元;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這預示着合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已經到來,文化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戰略期。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氣魄,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戰略性產業加以推動,確立文化產業在全市的支柱產業地位,力爭到XX年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增加值佔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係,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合肥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在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3、修訂完善規劃,紮實有力推進

我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建議在xx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佈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4、培育龍頭骨幹,做大做強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羣的好項目,通過出台土地、税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5、實施大項目戰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強化項目帶動,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藉助外力,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户合肥,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閒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藴的類似於“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閒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合肥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採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後,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遊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我市應抓住XX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6、設立專項基金,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幹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儘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幹企業儘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於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沒有出台專門的、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而外地許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蕪湖市從XX年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建議市政府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儘快研究制定較為系統、操作性強、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貸融資、資產處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在人才問題上構建合理的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建立我市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產品審批權限等方面參照先發地區做法等。

調研組認為,合肥的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機遇期,我市應像抓工業立市那樣抓文化產業,像合肥大建設那樣,狠抓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一定會有力助推我市經濟發展,也必將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第四調研組在倪建華副主席帶領下,於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蕪湖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隨着加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我市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集羣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佈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XX年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92.5億元,比上年淨增10.1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9個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於鄭州、南京0.1個和0.9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於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1.5個百分點,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XX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5.2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34%。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XX年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XX年淨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XX年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XX年經營總收入1.47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2.2億元。

民營文化企業充滿活力,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出現,湧現出“琴港演藝”、“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務”、“中設會展”、“儒林書業”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截至XX年12月,我市網吧、音像、歌舞娛樂等社會文化經營户近3000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印刷、打複印、出版物批零等經營户1100多家,從業人員2.2萬餘人,年產值38.8億元;各類體育經營場所7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固定資產投入8.5億元。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佈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體育場館和重點文化設施興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活動惠澤民眾,形成了“廣玉蘭”藝術節、文化新春廟會等羣眾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第16屆世界美術大會、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兩博會”、“文博會”等文化會展、文化活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羣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獲得了XX年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權。

5、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市文化體制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開,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得到切實轉變;二是完成了宣傳文化系統5家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和四家電影放映單位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啟動了文博圖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專業藝術院團目前正按照“出人、齣戲、出效益”的思路積極推進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階段,相對於《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中提出的到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以上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一些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説,XX年市政府機構改革,經有關部門批准,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XX年文化和廣電合併後,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在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產業雖然門類較齊全,但主體“小、弱、散”,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薄弱。與長沙和昆明兩城市相比,XX年長沙、昆明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1.56億元和84.4億元,佔gdp的比重分別是9.5%和6.1%。而我市實現增加值為44.63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明顯低於長沙和昆明。因此,不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從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來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尚顯滯後。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雖然我市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總體實力弱小。以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業增加值(核心層)佔據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經處於一般競爭性和完全競爭性、國家已經向非公有資本完全放開的文化創意、網絡遊戲、廣告會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遊、文化休閒娛樂、文化經紀等高成長性新興文化服務業(外圍層)方面,我市與文化產業發達城市長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增加值的比例看,XX年我市為60.5:9.0:30.5,長沙為35.6:39.1:25.3,全國平均為42:18:40,合肥的三層次結構與長沙乃至全國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之下,以新興文化服務業為代表的外圍層,佔有比重低於長沙30.1個百分點,增加值比長沙少63.04億元,我市新興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小的產業發展階段,透視出我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亟待開拓。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合肥的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合肥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合肥還有着融匯安徽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來,政府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決策受到文化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歡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合發〔XX〕22號)、市政府《關於印發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合政〔XX〕89號),特別是《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等,對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具體的、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許多統計數都是XX年的普查數據;政府扶持、政策傾斜、税收及土地優惠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文化市場、行業規範和投融資等體系還不健全;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諮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沒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台,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我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黨的xx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説,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即進入到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XX年,合肥人均gdp達到3853美元;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這預示着合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已經到來,文化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戰略期。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氣魄,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戰略性產業加以推動,確立文化產業在全市的支柱產業地位,力爭到XX年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增加值佔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係,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合肥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在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3、修訂完善規劃,紮實有力推進

我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建議在十二五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佈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4、培育龍頭骨幹,做大做強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羣的好項目,通過出台土地、税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5、實施大項目戰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強化項目帶動,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藉助外力,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户合肥,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閒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藴的類似於“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閒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合肥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採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後,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遊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我市應抓住XX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6、設立專項基金,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幹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儘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幹企業儘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於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沒有出台專門的、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而外地許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蕪湖市從XX年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建議市政府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儘快研究制定較為系統、操作性強、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貸融資、資產處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在人才問題上構建合理的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建立我市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產品審批權限等方面參照先發地區做法等。

調研組認為,合肥的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機遇期,我市應像抓工業立市那樣抓文化產業,像合肥大建設那樣,狠抓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一定會有力助推我市經濟發展,也必將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omw8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