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4篇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9年文化產業調研報告最新關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為推動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充分挖掘和整合資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縣人大常委會XX年工作安排,從8月份起,縣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衞工作委員會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盧兆田帶領下,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中,聽取了縣文廣新局、縣旅遊局、縣經信局、縣廣播電視台、仙都風景管委會等單位關於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彙報,並實地視察了縉雲縣木林森文體用品有限公司、佰易文具有限公司、潤和活性炭工藝品有限公司及英皇漫動等企業的發展運營情況,召開了部分人大代表、文化團體和相關企業代表等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各方面的情況介紹和建議、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4篇

一、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我縣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演藝、文化休閒娛樂、文化旅遊、影視傳媒、文化產品生產銷售、圖書製品銷售、仙都奇石交易和石雕加工等類別的文化產業體系。發展文化產業對豐富羣眾生活、促進經濟轉型、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文藝演出業得到傳承發展

我縣的文藝演出以婺劇表演為主。目前全縣民間職業劇團有20個,其中婺劇團有16個,從業人員近1500人,年演出收入達5000多萬元。一是成立了全省首個縣級婺劇促進會。促進會加強了對民間劇團的行業管理,組織婺劇比賽、婺劇交流、演員培訓、樂隊培訓等活動,有效地完善了縉雲婺劇的發展規劃,提高了藝術水平和聲譽度。二是實施“婺劇進校園”活動。為保護婺劇文化和培養婺劇傳承人才,在全縣範圍內普及婺劇,自行編創了《紅歌新唱》婺劇版教科書,作為全省第一部婺劇教材在我縣中國小全面推廣。三是舉辦婺劇演出活動。近年來,我縣承辦和舉辦“省新農村業餘婺劇票友大賽決賽”、“浙江省地方戲會演”、“綠谷之聲”婺劇專場演出、“縉雲縣業餘婺劇傳統唱腔及婺劇器樂大賽”、“縉雲婺劇大會演”、婺劇品會場,有力推進了縉雲婺劇文化產業的傳承和復興。縉雲婺劇先後在國家、省、市各級比賽中得到優異成績。縉雲婺劇文化產業發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藝術雕刻業日益興起

我縣的藝術雕刻業主要包括縉雲石雕、玉雕、炭雕以及根雕等。一是石雕,主要指縉雲石材加工企業,產業初具規模並有較大影響力。石雕加工企業65家,從業人員450人,XX年銷售產值達1.4億元。縉雲石雕製品種類繁多,一般以市場需要而定製,主要有石亭、牌坊、石獅、石欄杆、古建石作、壁畫、山水、動物、雕像等,石雕產品暢銷江南各省市。二是玉雕,主要指仙都丹玉雕刻,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美譽度。XX年底成立了縣觀賞石協會,目前有仙都丹玉場所20餘家,年交易額達5000多萬元。同時通過開展石頭文化研究和交流、舉辦知識講座、參加全國文化產品展覽等活動,縉雲石頭知名度不斷提高。如今年“仙都丹石”參加了在武漢舉辦的麗水文化精品展,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三是炭雕、根雕,主要指炭類雕塑刻藝術和樹根類雕刻藝術。縉雲炭雕的主導產品有炭雕觀賞盤、炭雕擺件、炭雕壁掛等禮品產品,其代表企業為縉雲縣潤和活性炭工藝品有限公司,年產值達2千萬。我縣炭雕、根雕都製作了優秀作品,炭雕《黃鶴樓》在武漢舉辦的麗水文化精品展上被武漢市政府直接收藏,根雕《驚夢》榮獲第三屆中國根藝優秀作品展劉開渠金獎。

(三)文化旅遊業逐步融合發展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縣文化開始與旅遊初步融合。一是依託黃帝文化擴大了旅遊影響力。把弘揚黃帝文化作為打造區域人文特色的重要內容,每年在重陽節和清明節分別舉辦祭祀軒轅黃帝典禮,以“仙都軒轅氏祭典”活動為載體,把黃帝文化同“山水神秀”、“田園風光”等生態文化內容相互融合,提高縉雲文化旅遊影響力和吸引力。二是研究黃帝文化豐富了旅遊內涵。從XX年召開“中國首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以來,每年都組織專家進行黃帝文化學術研討,通過黃帝文化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大力弘揚黃帝文化,突顯黃帝文化的深厚內涵,逐步確立了縉雲仙都是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的地位。XX年我縣的“軒轅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依託國遺項目“軒轅氏祭典”的品牌優勢,不斷提升和豐富縉雲文化旅遊內涵。三是宣傳黃帝文化提升了旅遊知名度。多渠道不斷加大黃帝文化的宣傳力度,邀請中央電視台來縉攝製5集高清紀錄片《南祠聖地—縉雲黃帝文化探祕》(暫名),圍繞仙都黃帝文化進行多角度深入挖掘採訪,用學術的視角和紀錄片手法全方位表現仙都黃帝文化。該片將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通過國家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縉雲黃帝文化的知名度。

(四)文化製造業不斷壯大

我縣文化製造業主要包括印刷包裝類、文具製造類、裝飾燈具類、玩具製造類等,XX年產值達3億多元。一是印刷包裝業發展良好。目前全縣包裝裝潢印刷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全縣銷售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包裝裝潢印刷企業有6家。二是文具製造業逐漸成長。文具製造業是近幾年我縣興起的一項主要文化產業企業,主導產品有各類固體、液體膠水、中性筆、籤筆等,以出口外銷為主,XX年產值有8500多萬元。目前,縉雲縣木林森文體用品有限公司、佰易文具有限公司、亞聖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成為我縣文化製造業的主力軍。三是裝飾燈具和玩具業等正在興起。裝飾燈具和玩具製造等從無到有,正處於起步階段,如生產“萬能工匠”兒童塑料益智玩具的縉雲和晟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目前正處於品牌推廣階段,在淘寶網上開設了網店。

二、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為推動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調研情況來看,當前仍然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

(一)對文化產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一是沒有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雖然我縣已經制定了“xx”文化事業發展規劃,但缺乏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目前呈現出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明顯不同步。二是一些部門存在重處罰輕服務、輕協調、輕指導現象,文化企業的發展軟環境不盡好,這也制約了文化企業的發展。三是相關管理部門未能給予文化產業發展以科學合理的定位,往往更多關注納入政府考核範圍的文化事業發展,旁落文化產業發展,缺乏關注,較少研究。

(二)文化產業總量偏小競爭力弱

一是文化企業起步晚、層次低。許多文化企業都是近幾年建立發展起來的,多數屬於粗放型、勞動密集型低端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和銷售低層次的產品,缺乏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很難做大做強。二是文化與旅遊結合不深。旅遊還是以山水觀光為主,缺少文化內涵支撐,旅遊項目品質不高。三是縣城小、人口少、城市規劃落後制約了包括影視傳媒、休閒娛樂、文藝創意等核心產業的發展,使這些產業呈現出散、小的局面,很難形成產業集聚,導致我縣文化消費總量偏小。

(三)文化產業發展支撐和保障乏

一是沒有專門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全縣文化部門及相關部門一直沒有組建相應的文化產業管理髮展機構,文化產業發展一直處於盲目或小打小鬧狀態。自發地發展的結果,形不成規模,穩不住腳跟;信息不靈,資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二是文化人才匱乏。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如文具製造類企業,沒有自主研發人員,生產的多為低端的粗加工產品,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產品附加值低。三是政府財力有限,政府性資金投入不夠,民間資金的引進也不多,金融調控政策和文化產業優惠政策缺失。同時由於我縣的文化企業規模小、效益不高等原因,難以達到現行政府扶持企業的相關標準,享受不到政策傾斜和支持。

三、促進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意見

我縣的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較多問題,這需要政府、部門、社會的相互配合,積極參與,共同努力。為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針對上述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理清思路,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方向

一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文化產業是推動我縣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的一個着力點,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載體。要切實加大宣傳力度,採取各種措施,按照文化的屬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二要摸清底數,打好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關於XX年度<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有關通知》精神,規範我縣文化產業統計口徑,建立文化產業指標統計體系,並將文化產業增加值列入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體系。對全縣文化產業行業分佈、產業發展等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及時掌握我縣文化產業的實際情況,為下一步科學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打好基礎。三要科學規劃,合理定位。要依據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浙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XX)》等政策,按照“前瞻性、科學性、實效性”的要求,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區域文化特色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佈局,充分發揮現有的生態和文化優勢,儘快編制《縉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縉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和總體目標,引導文化產業走特色發展之路。

(二)創新機制,強化文化產業發展要素保障

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突破體制機制制約,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促進各種文化資源合理優化組合。要強化政府文化產業管理職能,適時成立管理、服務文化產業發展專門機構,通過產權交易、公司化運作等形式,進一步理順國有文化經營單位的管理、經營體制,努力把文化經營單位培育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主創新的市場主體,不斷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二要整合資源,出台政策。認真研讀上級有關文化產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儘快研究制定我縣相關政策,強化資金、税收、信貸、土地等要素保障,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平台。整合現有產業資源,鼓勵、扶持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扶持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進一步降低文化產業准入門檻,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對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鼓勵社會各種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三要培養人才,提升能力。發展文化產業需要一支既懂專業、又善經營的人才隊伍。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多渠道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精通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要結合我縣文化產業的特點,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積極引進各類高水平文化產業人才,建立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機制,營造人盡其才的和諧環境,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充足的人力資源。

(三) 抓住重點,打造文化產業特色品牌

一要打造婺劇文化品牌。縉雲婺劇歷史悠久,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目前婺劇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為此,我們要把做精、做強縉雲婺劇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縉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抓手。要確立婺劇發展的戰略思路,建立婺劇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完善對婺劇發展的服務體系,營造婺劇發展氛圍;鼓勵創作精品劇目,抓好婺劇人才培養,打造婺劇名家名角,促進婺劇規範管理,不斷拓寬婺劇文化產業發展渠道,多措並舉大力推動縉雲婺劇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讓婺劇更好的根植於縉雲。二要打造黃帝文化品牌。要立足縉雲仙都是“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的特定地位,繼續深化黃帝文化研究,積極探索、創新祭祀的形式和內容,進一步提升仙都黃帝祭祀的規格。逐步推進黃帝文化的“物化”進程,在景區建設、城市建設過程中,注入更多的黃帝文化元素,讓黃帝文化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讓黃帝文化看得見,摸得着。三要打造文化旅遊品牌。縉雲文化旅遊產業要走生態、文化、旅遊相結合、相促進的發展之路。要切實加強縉雲田園山水風光的旅遊資源與黃帝文化、婺劇文化、石頭文化、影視文化、民俗文化、非遺、仙都摩崖題記等各類文化資源的有機融合,做到“一景一傳説、一物一故事、一景一風光、一景一歷史”。要加快開發、設計遊客參與型的文化旅遊項目和炭雕、石雕、根雕、剪紙等有縉雲特色旅遊商品,把無形的文化有形化、具體化、常態化,提高自然景點的文化內涵,激發遊客的消費熱情和獵奇性,延長在縉旅遊時間,為文化旅遊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最新關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2019年文化產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為充分了解我縣文化發展特色資源,找準制約文化發展的突出問題,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近期,縣政協組成工作調研組,深入相關文化院團、文化企業、旅遊景區、學校,通過實地查看、座談交流、查閲資料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文化特點及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高台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縣境內有田野文物保護點16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駱駝城古遺址、許三灣古城遺址及墓羣、漢明長城),省級4處,縣級保護文物47處。駱駝城古遺址始建於東漢靈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漢唐古遺址之一。許三灣古墓葬羣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羣之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100個經典景區之一。

我縣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按照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依法管理、競爭發展的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大政策引導、市場管理力度,使文化產業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我縣現有文化事業單位4個,即:高台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工團,在職職工44人。國有文化企業2個,即:新華書店、電影公司,現有職工10人。文化產業經營單位83家,從業人員200多人,經營面積15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約1700多萬元,其中文化傳媒公司2家,網吧9家,kvt娛樂場所10家,音像製品零售經營户8家,電腦打複印43家,印刷企業3家,圖書零售(出租)8家,祁連玉奇石館2家,還有一些分散的文化產業經營户,如畫裝裱、手工編織、藝術根雕、器樂製作等。總體來説,我縣文化產業仍處於摸索徘徊、低層次、低水平始發階段,規模小、結構單一,對經濟的貢獻率很低,XX年全縣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781.3萬元,佔全縣gdp的0.85%,除有線電視網絡傳輸和旅遊外,其它文化產品銷售、廣告印刷複製業、互聯網經營與娛樂、工藝美術品加工銷售等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221.5萬元,僅佔全縣gdp的0.4%,與全國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為推動文化與旅遊相融合,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我縣在XX年專門制定下發了《關於推進紅色帶動工程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確立了文化旅遊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近年來,我們按照確定的目標、既定的任務,總體謀劃、分步實施,紮實推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一)加快文化旅遊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搶抓黨的xx屆六中全會決定、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省市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機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爭取和建設一批文化旅遊項目。近年來,我縣黑河濕地公園建設、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二期工程、祁連葡萄莊園旅遊服務項目、現代農業科技示範中心、駱駝城遺址環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陳列館建設、月牙湖公園遊樂項目配套建設、博物館新建及大湖灣風景區崇文樓、會議中心、垂釣中心等建設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了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二)豐富旅遊產品,打造精品景區。依託我縣特有的紅色旅遊景觀、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蹟、豐富的水域濕地資源、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深度開發、培育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為龍頭的紅色遊,以黑河濕地公園(含大湖灣風景區)、月牙湖公園為主的湖泊水面遊,以駱駝城古遺址、許三灣古墓葬羣為代表的文物古蹟遊,以祁連葡萄莊園為中心的生態觀光遊以及許三灣—羅城段沙漠探險遊,努力建設一批旅遊精品景區,將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按照“擴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資源,塑造文化旅遊品牌,進一步健全景區功能,提升景區檔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動文化旅遊同頻共振、深度融合。為把文化特色有機融入旅遊業態,實現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共促共贏,近年來,我縣利用節慶日、紀念日,依託縣域內各旅遊景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節慶活動、民俗活動和旅遊文化藝術節,全面提升了我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從XX年開始,我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持續推進黑河濕地公園和濕地新區生態城市的共融建設,體現了縣委、縣政府打造宜居宜遊生態家園的堅強決心,也是文化與旅遊、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體現;組織開展的紅色旅遊文化藝術節緊緊圍繞打造“紅色高台、北涼古都、沙漠綠洲、戈壁水鄉”這一文化旅遊名片,組織開展了全省釣魚大賽、端午遊湖、龍舟賽、紅歌會、紅色經典音樂演奏會、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展、民間旅遊文化產品展銷會、全民健身展示等11項文體活動,通過文化與旅遊的互補融合,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集中展現了我縣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成果、積澱深厚的民間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鄉鎮文化、原創生動的紅色音樂、特色鮮明的旅遊資源;從XX年以來,通過認真策劃、精心組織,連續三年舉辦了“紅色旋律”、“紅旗頌”、“紅西路軍精神永存”大型主題歌會和音樂歌舞劇,現已打造成為我縣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灣國家3a級風景區舉辦的端午遊湖暨龍舟賽活動,“二月二龍抬頭”民俗文化活動也已成為我縣一項特色品牌旅遊節會,是傳承民俗文化、展現高台風貌的重要平台。廣泛開展的週末廣場文化活動、社區文化節、新社火調演、春節聯歡晚會、元宵節燈展、讀書活動、節慶文化活動等,既活躍了城鄉羣眾文化生活,也成為對外展示我縣文化旅遊形象的有效載體,為旅遊強縣這一目標註入了強勁的活力。

(四)探索發展文化產業,延伸旅遊產業鏈條。以“一軸兩線”(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月牙湖、黑河濕地公園橋頭景觀區至大湖灣風景區沿線為中軸,祁連葡萄莊園、現代農業科技示範中心、駱駝城許三灣古城遺址、許三灣-羅城段沙漠探險旅遊觀光帶為南線,黑河北岸現代農林業觀光示範帶、正義峽並連接石頭城、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為北線)為基本脈絡,深入挖掘優勢文化資源,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大具有濃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旅遊商品的開發力度,增加旅遊的文化內涵,彰現文化旅遊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後發優勢。具體包括依託紅西路軍紀念館打造紅歌會品牌、與甘肅畫院合作開發出版以紅西路軍征戰河西為主題的“鐵流西渡”系列連環畫、文物精品的複製與推廣、“樂善”秦劇的深入挖掘和品牌包裝、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為主的各類民間民俗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民間藝術品製作等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不斷延伸旅遊產業鏈條。

(五)加強文化旅遊產業市場管理。一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全縣境內文化旅遊資源實行有計劃、有重點開發戰略,嚴禁無序競爭、掠奪式開發。凡從事文化旅遊開發的集體或個人,都必須遵從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擬建或待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須報縣級文化旅遊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進行;二是嚴抓文化市場的監管。針對文化市場點多面廣、經營人員混雜、個別經營户違法經營等羣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加大了對網吧、ktv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採用日常檢查、臨時抽查、夜間巡查、聯合執法等多種執法手段,加大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查處力度;大力推廣網吧實名制管理、“淨網先鋒”等技防手段,有效的促進了網吧、ktv等娛樂場所的依法合規經營。同時本着褒先促後的原則,在文化市場經營户中廣泛開展“以德治店守法經營”評選活動,着力營造守法經營的文化市場經營氛圍。

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019年文化產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第四調研組在倪建華副主席帶領下,於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蕪湖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隨着加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我市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集羣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佈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XX年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92.5億元,比上年淨增10.1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9個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於鄭州、南京0.1個和0.9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於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1.5個百分點,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XX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5.2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34%。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XX年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XX年淨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XX年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XX年經營總收入1.47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2.2億元。

民營文化企業充滿活力,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出現,湧現出“琴港演藝”、“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務”、“中設會展”、“儒林書業”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截至XX年12月,我市網吧、音像、歌舞娛樂等社會文化經營户近3000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印刷、打複印、出版物批零等經營户1100多家,從業人員2.2萬餘人,年產值38.8億元;各類體育經營場所7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固定資產投入8.5億元。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佈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體育場館和重點文化設施興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活動惠澤民眾,形成了“廣玉蘭”藝術節、文化新春廟會等羣眾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第16屆世界美術大會、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兩博會”、“文博會”等文化會展、文化活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羣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獲得了XX年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權。

5、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市文化體制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開,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得到切實轉變;二是完成了宣傳文化系統5家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和四家電影放映單位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啟動了文博圖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專業藝術院團目前正按照“出人、齣戲、出效益”的思路積極推進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階段,相對於《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中提出的到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以上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一些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説,XX年市政府機構改革,經有關部門批准,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XX年文化和廣電合併後,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在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產業雖然門類較齊全,但主體“小、弱、散”,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薄弱。與長沙和昆明兩城市相比,XX年長沙、昆明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1.56億元和84.4億元,佔gdp的比重分別是9.5%和6.1%。而我市實現增加值為44.63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明顯低於長沙和昆明。因此,不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從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來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尚顯滯後。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雖然我市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總體實力弱小。以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業增加值(核心層)佔據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經處於一般競爭性和完全競爭性、國家已經向非公有資本完全放開的文化創意、網絡遊戲、廣告會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遊、文化休閒娛樂、文化經紀等高成長性新興文化服務業(外圍層)方面,我市與文化產業發達城市長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增加值的比例看,XX年我市為60.5:9.0:30.5,長沙為35.6:39.1:25.3,全國平均為42:18:40,合肥的三層次結構與長沙乃至全國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之下,以新興文化服務業為代表的外圍層,佔有比重低於長沙30.1個百分點,增加值比長沙少63.04億元,我市新興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小的產業發展階段,透視出我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亟待開拓。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合肥的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合肥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合肥還有着融匯安徽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來,政府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決策受到文化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歡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合發〔XX〕22號)、市政府《關於印發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合政〔XX〕89號),特別是《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等,對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具體的、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許多統計數都是XX年的普查數據;政府扶持、政策傾斜、税收及土地優惠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文化市場、行業規範和投融資等體系還不健全;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諮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沒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台,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我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黨的xx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説,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即進入到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XX年,合肥人均gdp達到3853美元;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這預示着合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已經到來,文化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戰略期。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氣魄,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戰略性產業加以推動,確立文化產業在全市的支柱產業地位,力爭到XX年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增加值佔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係,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合肥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在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3、修訂完善規劃,紮實有力推進

我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建議在xx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佈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4、培育龍頭骨幹,做大做強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羣的好項目,通過出台土地、税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5、實施大項目戰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強化項目帶動,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藉助外力,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户合肥,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閒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藴的類似於“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閒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合肥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採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後,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遊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我市應抓住XX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6、設立專項基金,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幹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儘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幹企業儘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於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沒有出台專門的、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而外地許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蕪湖市從XX年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建議市政府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儘快研究制定較為系統、操作性強、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貸融資、資產處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在人才問題上構建合理的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建立我市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產品審批權限等方面參照先發地區做法等。

調研組認為,合肥的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機遇期,我市應像抓工業立市那樣抓文化產業,像合肥大建設那樣,狠抓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一定會有力助推我市經濟發展,也必將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019年文化產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我鄉文化建設在上級各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致力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貫徹落實文化藝術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繁榮,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一)高度重視,措施到位,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並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於 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 10月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於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餘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羣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二)底藴深厚,隊伍龐大,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依託彝、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藴,切實加大了對文化陣地的建設,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鄉文化站通過協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 “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電影公映、送書下鄉等,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看電影、看戲、看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目前,全鄉14個村委會共有文化室6個、農村文化户14户、文藝演出隊5支;文化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鄉有羣眾文化業餘骨幹1200餘人,文藝演出隊、文化室、文化户工作開展情況良好,在不斷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也開闢了文化經費給養的新途徑。

(三)結合實際,創新載體,推進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一是加大彝壯鄉民間文化的蒐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力度。把挖掘彝壯族原生態小調演唱形式作為民間文化蒐集的重點,使原生態小調大放異彩,走出民間,走上舞台。

二是推進廣場文化的發展。建設集文化、體育、休閒為一體的娛樂陣地,搭建展示文化風情的平台,為全鄉人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豐富羣眾文化生活。

三是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決加大對網吧、圖書市場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淨化文化事業,為鄉文化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鄉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於受自身環境、場地簡陋、經費緊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工作開展難度大,特別是以文補文方面,沒有固定資金收入,給今後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農村文化建設仍然面臨着諸多突出問題,具體情況是:

(一)專業人才緊缺

我鄉文化站編制為6人,但在編的僅3人,由於缺乏專業文化人員的指導,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專業化水平低,而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文藝後備人才相當缺乏,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二)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三)文化建設觀念滯後

對於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為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藉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於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羣眾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羣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餘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羣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勵和扶持羣眾自辦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辦文化的重要補充。

(五)紮紮實實做好文化工作,以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質的文化品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owo0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