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農村工作及勞務輸出問題現狀的思考與對策

農村工作及勞務輸出問題現狀的思考與對策

農村工作及勞務輸出問題現狀的思考與對策

農村工作及勞務輸出問題現狀的思考與對策

編者按:本文對青海近幾年來農村工作及勞務輸出中出現的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牧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農牧民勞動技能單一等問題進行了剖析,並提出了今後發展思路。供參考。

最近,與省委辦公廳、省農牧廳有關處室的同志,先後到海東地區的化隆、循化兩縣和海西州都蘭、烏蘭、天峻縣及德令哈市,主要圍繞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情況、上半年農業生產情況、勞務輸出及農牧民勞動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與縣、市、鄉鎮和村社的領導幹部召開座談會,走訪農家牧户,詳細瞭解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農牧民生產生活和勞務輸出的情況,共同商討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問題。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

從總體上來看,這些地區的農村牧區工作圍繞農民增收,實現小康目標,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調整經濟結構,培育和發展特色經濟,努力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益,農牧區發展形勢喜人。基層廣大幹部羣眾“人心思富、人心思進”,精神狀態好,致富熱情高。主要表現在:

--廣泛深入宣傳中央1號文件和全省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牧民的積極性。各級黨委和政府年初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把宣講中央1號文件放在重要位置,落實學習宣傳的要求,由領導幹部帶隊,抽調黨政機關幹部進村入户進行宣講,及時把黨中央xx的重農之心、系農之情和興農之策傳達到廣大農牧民羣眾中間,使中央1號文件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深入人心。同時,以多種形式層層分解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任務,部署農村牧區工作。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圍繞農牧民增收,落實減負和幫扶的各項措施,把宣講工作與春耕備播、接羔育幼等農牧區重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認真解決小額貸款、農資產品供應等突出問題,擴大蔬菜温棚和兩用暖棚建設規模,促進農牧業增效,廣大農牧民謀求發展,增加收入,建設小康過好日子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兩用暖棚等設施富牧業建設提高了牧業生產效益,促進了農牧區養殖業發展。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隨着我省對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增強,牧區“四配套”、“五配套”等建設步伐加快,兩用暖棚效益明顯,示範帶動作用突出,農牧民要求建棚的積極性很高。如,循化縣積石鎮大別列村全村173户,建設兩用暖棚100棟,牛羊育肥販運户達100户之多。每户每次育肥規模300多隻,每隻利潤70元左右。(據粗略統計,富裕户户均年收入可達10萬元)。天峻縣近兩年建設兩用暖棚110座,暖棚的建成和使用,使仔畜成活率比以往提高10--15個百分點,育肥每隻羊可增收50—100元,一個棚僅冬春育肥一項就可增收5000--10000元。

--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注重創特色、出效益。各地在農牧業結構調整牛,依據區域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的基礎上,根據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佈局,特色農牧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逐年擴大,無公害蔬菜、中藏藥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種植比重持續上升;二是訂單農牧業面積明顯增加;三是優勢農畜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表現在川水地區以設施農業為重點,蔬菜面積擴大,淺山以避災農業為重點,馬鈴薯種植面積集中增加,腦山地區以生態農業為重點,油菜規模上升;四是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趨勢,公司聯農户、農户聯基地、基地聯公司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在一些地區初步形成,龍頭企業正在發揮越來越太的作用。如,循化縣清水河東下莊兩椒種植基地(700畝。畝產XX公斤,每公斤售價1.2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畝)種植基地、柴達木高科技藥業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亞大黃等中藏藥(4600畝)種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達木高科技藥業有限公司,循化縣雪舟三絨集團、天香兩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紅辣椒公司,烏蘭縣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的興起,加快了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了訂單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也為農牧民增收開闢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鄉鎮在發展農牧業生產和提高農牧户規模生產效益方面有兩大特色,一是堅持抓牛羊改良不鬆勁。都蘭縣加速黃牛畜種改良,加快出欄週轉,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目前全縣9個鄉鎮共設7個黃牛良種推廣站,積極為農牧民推廣新技術、提供種牛授配服務,今年全縣可完成XX頭品種牛的授配任務。該縣察蘇鎮東山根牛改基地(省農牧廳兩用暖棚建設項目)引進皮爾蒙特、西門塔爾等優良品種,促進農牧民增收。據瞭解,皮爾蒙特、西門塔爾等良種牛生長週期短,一般6--8個月即可出欄,母犢每頭售價達5000餘元,公犢為XX元左右。二是農牧民行業協會連接市場、為農牧民服務,真正發揮了作用。行業協會由農牧民入股作股東,以公司方式進行經營,一頭紮在草原(莊稼地),一頭連接市場,成為農牧户發揮集體力量走向市場的“橋頭堡”。如,天峻縣新源鎮的城郊牧民種菜養羊協會和天棚地區牧民種菜養羊協會,協會成立之後充分發揮作用,為牧~系畜產品銷路,提供市場信息服務,減少流通環節,僅在去年牛羊毛銷售一項就為牧民多增加收入4萬餘元,使牧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的絨山羊協會,以絨山羊改良為重點,配合鎮、村兩級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畜牧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服務,既面向市場,又心繫牧民,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勞務輸出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政府開展勞務服務促進了轉移。化隆縣將農民的技能培訓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農民技能培訓促進勞務輸出,農民工的培訓和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XX年,該縣勞務輸出人數達89314人(次),勞務收入為11160萬元,人均創收1250元,佔全縣農民年人均收入的40%。化隆的清真餐飲業更是創出了大產業,創出了知名品牌。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僅在省外各大中城市從事清真餐飲業的化隆農民多達4000餘户2萬歲人,年户均純收入大都在1--3萬元之間,經營好的甚至達到10—30萬元之間。海西州都蘭、烏蘭、天峻三縣和德令哈市,循化縣等地區的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在餐飲、運輸、建築等行業,務工收入較好。化隆縣鼓勵、引導、組織農民外出務工,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比如縣政府為外出務工者發放《勞務輸出證》,縣委、縣政府制定出台《勞務輸出優惠政策》,製作《外出務工人員指南》,在全國各地設立勞務服務站(已設立32個),為在外務工人員服務。近年,又選派鄉鎮幹部帶隊外出務工,到勞務站工作,抓信息服務,對推動本縣勞務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

海西、海東等地區的農村牧區工作和農牧業生產總體形勢良好,勞務輸出及勞動技能培訓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在新形勢下,農村牧區的發展、農村剩餘輸出及農牧民的勞動技能培訓等方面也面臨着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需要給予重視。

一是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近年來各地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雖然得以加強,但農牧區節水灌溉、人畜飲水、暖棚、圍欄特別是定居點等基礎設施建設還遠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牧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以水利為中心的灌區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等問題突出,成為當前制約海西等地區農牧業發展,影響農牧業生產效益的“瓶頸”。同時,由於對農村牧區社會事業投入不足,部分農牧區通電、通水、通路、通信能力比較差,醫療衞生、教育文化設施較為落後,直接影響到農牧業生產效率和農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截止到XX年底,海西州有130個村沒有衞生室、21個鄉沒有中學、155個村沒有國小、5個鄉和132個村不通廣播電視、18個鄉和203個村不通郵、這與農牧區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

二是農牧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地理條件及人文環境等因素影響,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我省農牧區亦有突出表現。川水地區和國道、省道公路、青藏鐵路沿線地區,有相當一部分農牧民已徹底告別貧困,邁向小康生活。這些地區農牧民的思想觀念活、商品意識強,生產經營方式多樣,在農畜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上也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其經濟發展水平和農牧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對比較好。像海東地區的化隆縣謝家灘鄉、羣科鎮、循化縣積石鎮,海西州都蘭縣香日德鎮、察蘇鎮、天峻縣快爾瑪鄉、新源鎮和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農牧民的居住條件大大改善,電話、彩電、電冰箱、摩托車、照相機、高檔傢俱等已經普遍進入農牧民家庭。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XX年全鎮牧業人均收入達到4738元,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鎮。而淺腦山地區則由於自然條件嚴酷、部分農牧民羣眾依賴土地的思想嚴重,安於現狀,小富即安,生產經營方式單一,僅靠種植業增收難度很大,受文化水平、勞動技能、資金等因素的限制,收入渠道狹窄,加之全省大多數的貧困人口又都相對集中在這一地區,羣眾收入低飛家底薄,貧困面很大,農牧民增收和扶貧攻堅的任務還很艱鉅。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淺腦山地區人均耕地大約在2.5畝左右,家庭絕大多數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原本貧瘠的土地上。在正常年景下,小麥畝產200—250公斤、油菜120公斤、馬鈴薯1400公斤,按每公斤小麥1元、油菜2.5元、馬鈴薯0.5元計算,每畝小麥的收入為200—250元、油菜為300元、馬鈴薯為700元,按每户4口人計算,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只有625元--1700元之間,這其中還不包括勞力和化肥、種子、農藥等投入,若遇災害天氣,農作物的產量大幅下降,甚至絕收,這種完全“靠天吃飯”的生產經營方式,單是維持日常生活都很困難,更談不上發展。

三是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低。近年來,農村牧區在結構調整上各展所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總體上尚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需求,與全國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在農牧業增加值中非農產業所佔的比重很低。現有的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輻射帶動面不大,訂單農業難以實現規模效益,缺乏對農村牧區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如,循化縣仙紅辣椒公司XX年計劃收購加工5.90萬公斤紅辣椒,而全縣年生產辣椒2200萬公斤左右,該公司僅消化了全縣辣椒的四分之一。此外,農村牧區市場體系建設遲緩,市場要素髮育不全,諸如交易場所、信息網絡、倉儲運輸等設施建設落後,絕大多數的市場仍停留在“馬路市場”的水平上。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偏少,金融信貸體制和誠信建設相對滯後,金融部門提供的貸款數額小、週期短,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和作用。農畜產品缺乏穩定流暢的銷售渠道,仍存在週期性賣難的問題,農牧民在市場交易中的自我保護能力差,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四是農牧民勞動技能單一,勞務輸出就業門路狹窄。目前廣各地區農村牧區勞務輸出勢頭強勁。一些打工者不僅自己創出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而且帶活了一片,富裕了一方。但要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產業,作為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一條有效途徑,也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目前,我省勞務輸出羣眾自發性強,農民勞動技能單一,主要是缺技術,幹體力活的多。輸出前的培訓規劃性不強,實用技能培訓尤其不夠。有的地方對農民工輸出前培訓工作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為農民工服務,在信息收集、宣傳動員、組織輸送、跟蹤服務,維護農民工的權益各環節上仍有許多工作可做。另外,對進城務工人員在土地徵用、城市增容、户籍、工商、税務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諸多限制;我省城鎮產業聚集效應和人口聚集效應水平比較低,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容量較小。據統計,XX年海西州農牧民轉為城鎮人口的只有3936人;而暫住人口及流動人口進入城鎮的達到了11.92萬人。

(三)

1、抓住農牧區“六小工程”建設機遇,促進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上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制約我省農牧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改變農牧業“靠天吃飯”、“靠天養畜”、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單一、低效的傳統生產方式,必須把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應切實根據各地區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制定和完善適用、可行和有效的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第二,逐步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牧業和農牧區的比重。一是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國家投資的作用,着眼於提高農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改善農村牧區以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能源、農田改造、圍欄等“六小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二是要切實增加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資金投入。三是要鼓勵、引導並組織農村牧區集體和農牧民投資投勞於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四是要積極鼓勵募集社會閒散資金,並積極利用外資(如香巴項目)進行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

2、農牧區經濟要把大力發展畜牧業作為培育和壯大特色經濟的重要目標,在做大做強上下功夫。圍繞這一目標,重視農牧業科技人員的配備、使用,實行獎勵政策,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農牧業科技人員面向農牧區,撲下身子搞科研。進行技術推廣和指導;重視畜種改良,引導農牧民科技養畜,實現農牧業的高產優質;重視畜產品加工,大力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畜產品附加值。

3、積極培育、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牧業產業化經濟發展。要針對現階段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調整思路,引導產業化發展.在具體工作中,要大力促進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在現有基礎上,引導工商企業、個體私營企業進入產業化經營領域。增強產業化經營的整體實力。要積極發展多樣化的組織形式,比如龍頭企業帶動型、產地批發市場帶動型、農牧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專業大户帶動型等,引導農牧户進入產業化經營領域,穩定增加收入。當前,要進一步促進優勢農畜產品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向區域化、規模化。基地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方的農業支柱產業和產業帶,重點扶持一批農畜產品龍頭企業,加快特色畜產品基地和農畜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積極引導農牧民與企業之間加強經濟聯繫,努力形成農牧民與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加快組織發展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不斷提高農牧民發展生產、開拓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4、搞好農村勞動力培訓要多種形式並舉。鼓勵進城務工,要繼續按照“先培訓後就業”的總體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渠道。目前,主要應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培訓機構的作用,多種形式並舉,以市場方導向,拓寬在市場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分不同層次開展培訓。要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勞務輸出中介組織、勞務輸出機構和政府駐外機構的便利條件,抓好勞務需求信息服務和政策、法律、勞動保護、勞務糾紛等方面的服務。當前的勞務輸出培訓要增強針對性和實用性,根據務工信息,大力組織定向培訓,做到有的放矢。要進一步完善城鎮服務設施,不斷增強城鎮吸納農牧民的功能,積極消除不利於城鎮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降低農牧民進城的門檻,鼓勵扶持進城務工經商、從事二、三產業,增加農牧民的收入。

5、選配好村、鎮帶頭人,不斷提高基層幹部的綜合素質。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要努力把基層組織建設成為聯繫羣眾、宣傳羣眾、組織羣眾、團結羣眾、帶領羣眾的堅強戰鬥堡壘。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凡是村(牧)委會配備了精明強幹,業務能力強的幹部,該村社經濟發展的勢頭就相對較好,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建設也搞的相對比較好。因此,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要以實現農牧民增收、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切實加強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班子建設,把提高基層幹部綜合素質、建設業務精湛、經驗豐富和富有創新意識的隊伍作為農牧區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緊、抓好、抓實,努力提高基層組織帶領農牧民羣眾增收的本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kzz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