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項目調研報告合集(通用3篇)

項目調研報告合集(通用3篇)

項目調研報告合集 篇1

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就是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區域內路網分佈是否合理、基礎設施建設是否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對我區重點項目建設情況做一個全面詳細的瞭解,筆者親自到惠東縣規劃、統計等部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

項目調研報告合集(通用3篇)

一、重點項目建設概況

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全力實施“147”戰略,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拉動了全縣經濟較快增長,為開縣“整體轉型、提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xx年全縣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124個,計劃當年完成投資35.73億元,其中,產業發展項目30個、基礎設施項目66個、社會事業項目28個,分別佔24.2%、53.2%、22.6%。在產業發展項目中,工業投資項目佔22個,分別佔重點建設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的17.7%、73.3%。全年實際開工重點建設項目96個,開工率77.4%。當年完成投資23.46億元,完成預期投資的65.7%,佔全社會投資的26.7%,拉動全社會投資增長3.5個百分點。20xx年通過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為克服金融危機影響,較快扭轉經濟增速下滑態勢,增強20xx年經濟發展後勁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我縣重點項目建設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由於重點項目建設的推進受多種因素的制約,還存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土地制約因素凸顯。土地因素對惠東縣重點項目建設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主要是受到了土地供給、審批和管理體制制約,徵地、拆遷工作難度較大,有部分重點項目需要的佔地權屬複雜,有屬省國資委管理的,有屬市國資委管理的,還有屬區國資部門管理的,有的又屬於改制後的企業所有。土地管理上雜亂無章,有的屬於劃撥土地,有的屬於出讓土地。由於在土地利用上牽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甚至進行投資也無法購置到土地,導致了相當一部分項目因土地影響進展較慢、處於停工狀態或無法開工建設。

(二)大項目偏少,投資規模較小,聚集引領效應難以發揮。我縣重點項目總體呈現“量多、個小、分散”的態勢。20xx年全縣重點建設項目中,投資規模5-10億元的有5個,1-5億元有27個,分別佔重點建設項目的4.0%和21.8%,平均投資規模不足1億元。小項目過多,導致難以攥緊拳頭,集中有限的優勢資源辦好“大事”。項目完成後,覆蓋影響範圍較窄,不能較快地發揮集聚效應、帶動效應和引領效應,“助推器”作用不很強,推動經濟發展的力度極為有限。

(三)基礎設施項目多,產業發展項目少,對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支撐作用有限。就20xx年的重點建設項目情況來看,在124個重點建設項目中,產業發展項目僅30個,只佔24.1%;當年完成投資5.99億元,佔重點建設項目的25.5%;基礎設施項目66個,佔重點建設項目的53.3%;當年完成投資14.33億元,佔重點項目完成額的61.1%。雖然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潛力,但要增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必須依靠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項目,因此如何推進大型的產業發展項目,特別是能帶動產業集聚的大型工業項目應是我縣今後重點建設項目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融資渠道不寬,地方配套資金難落實,資金瓶頸有待進一步破解。受國家產業發展政策、企業自身積累和信用等級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一些重點建設項目的融資難度較大。有的項目由於資金短缺,連續十幾個月沒有進展,處於停工狀態。開縣體育場建設預期投資0.52億元,因資金短缺、合作條件有爭議等原因,至今仍未開工,需進一步協調籌資。工業園區B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期預期投資3.1億元,受建設資金影響,項目推進緩慢。同時,一些中央和市級投資項目需要地方承擔部分配套資金,但由於開縣地方財力較弱,導致配套資金到位率較低,從而影響建設進度。20xx年,我縣新增中央投資項目需縣級財政配套資金0.39億元,而實際僅到位0.21億元,到位率僅為53.2%。

(五)投資環境需進一步優化,督查督辦力度需進一步加大,項目推進速度需進一步加快。近年來,我縣投資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影響投資環境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拆遷難度大、配套設施滯後等問題給項目建設帶來很大影響,造成部分項目進度緩慢、工期延長,甚至出現長時間停工的現象。二是部分項目前期手續審批緩慢,特別是需上報到國家審批的項目,項目前期拿到支持性批件比較緩慢。三是督查督辦力度不夠。縣委、縣政府為推進重點建設項目雖然建立了專門的督查督辦機制,但由於力度不夠大,難以在加快推進重點建設項目方面發揮作用。受此影響,全縣的重點建設項目的推進速度明顯偏慢。20xx年全縣124個重點建設項目的開工率不足80%,投資完成進度欠帳35%左右。

三、強力推進我縣重點項目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方式,拓寬渠道,破解資金“瓶頸”制約。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縣級財政收入低,資金用度較為緊張。為緩解項目發展資金緊張的問題,建議採取以下六條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補助,充分利用國家級貧困縣和三峽移民後續建設等政策,摸準中央、市級下達的項目和資金渠道,做實項目基礎積極彙報,爭取國家、市級政策及各類補助資金向我縣傾斜,實現部分項目縣級配套資金減免或中央、市級全額投入。二是發揮協調機制作用,積極引導銀行有保有控,創新金融業務,優化金融服務,加大貸款投放規模,保障重點項目、優勢企業和重點扶持發展產業的.資金需求。同時加強重點建設項目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協調溝通,繼續做好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牽線搭橋工作,主動與金融單位銜接、推介項目,為解決企業項目資金問題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建立良好的銀企關係,保證建設資金到位,實現銀企雙贏。三是支持各類投資主體組建股份公司,實現優質資產重組。積極開展公司股權出質、出資和“債轉股”登記,支持組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擔保公司等各類投融資企業,加大融資貸款和吸納社會閒散資金的力度,努力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瓶頸”。四是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招商引資和利用外資力度,積極挖掘優勢資源,策劃包裝、推介更多好項目,吸引更多市外和國外優秀企業來我縣投資。五是加大市場融資力度,擴大融資渠道,大力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鼓勵符合條件的優質股份公司上市融資,引導民間投資,實現跨越式發展。探索以土地、林權、路權等方式入股組建公司,積極推動全縣土地流轉、註冊商標知識產權等產權置換新型出資方式登記註冊。六是認真執行國家西部大開發和其他政策性税收優惠政策,及時兑現退税資金,發揮財政貼息資金導向作用,支持企業發展。

(二)立足特色,狠抓招商,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開縣經濟要實現“三年轉型、五年提速、十年到位”的發展目標,必須充分發揮開縣優勢,從產業結構出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經濟統籌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一是更新觀念,搶抓機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為能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本轉移的新動向,我們應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全面、客觀地分析利用我縣資源和政策優勢,預測市場發展趨勢和經濟收益,激發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圍繞重點產業的配套項目進行精心謀劃,拉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集聚度,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帶動作用和競爭力,切實提高項目招商的成功率。二是提高重點項目爭取工作的針對性。充分發揮我縣勞動力、煤炭、天然氣和旅遊等資源的比較優勢,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重點在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結構調整等領域,謀劃我縣重大戰略支撐項目,在着力抓好能源、食品、輕紡、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的同時,培養壯大一批對經濟增長和優化產業結構起重大作用的新興產業,爭取更多像重慶化一集團和美國雪富龍等企業到開縣落户發展,推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增強發展後勁。在農業發展方面,繼續加大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構建“產加銷”一體化體系,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收益,促進生豬、柑橘、藥材、肉兔等農畜牧產業快速發展。三是加強對我縣經濟的推介力度。繼續積極參加和舉辦更多像“20xx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經貿洽談會”、“走進中國三峽--重慶開縣第一屆投資貿易洽談會、“走進中國三峽―――重慶開縣第一屆農業產業化投資洽談會”等更高級別的洽談會,深化與優秀企業的接觸,主動迎接大企業的擴張和輻射,學習他們先進的管理、營銷經驗、生產技術,並帶動附加產品、關聯產業的發展。同時展示我縣優勢、文化底藴及良好形象,提升我縣在市內、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形象和影響力。

(三)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查督辦,提高重點項目開工率。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進一步完善重點項目建設責任制,把加強重點項目管理,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來抓。全面實行定責任人、定服務內容、定工作進度“三定”管理制度,採取“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辦法,加強調查研究和工作指導,抓好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二是強化管理和督查。加強對重點項目前期工作、項目確定、計劃執行和項目建設等各方面的管理和監督,全程跟蹤服務,適時調整力量,及時調度和協調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從而為全縣重點項目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健全機制。建立健全相應的重點項目建設調度和考核機制,主要是結合我縣實際,並參考其它區縣及省市的先進經驗和優異做法,對我縣多年來關於重點項目建設管理所探索積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進行歸納、總結和提高,力爭在強化調度、突出重點、加強考核等方面有創新突破和加強提高。

(四)優化環境,提高效率,全力推動重點項目發展。一是優化服務環境,各部門都要顧全大局,樹立全縣一盤棋的思想,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熱情服務,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真正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二是提前介入,靠前服務,在項目起步階段就將土地預審和組建工作同相關部門的立項、環評、規劃等前期工作同步進行,切實提高項目用地的報批效率。對項目審批、規劃、選址、徵地、拆遷等實際問題,要及時協調解決,促進項目儘快開工。三是誠實守信,嚴格兑現已出台的有關優惠政策和許諾,提高可信度,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在財政性資金投入上、要集中財力,積極引導,重點扶持,着重抓好像鯉魚塘水庫、新城區防洪護岸工程和開縣平橋工業園等一批重大戰略性帶動項目,使其早建成,早見效。五是加大土地儲備。搞好土地現狀調查,摸清底數,結合我縣開發建設、產業發展和資源現狀等情況,制定翔實的開發建設總體方案,超前謀劃,有序開發,為以後用地做出科學規劃,做好相關項目土地儲備,避免因徵地、拆遷等因素而引發矛盾,拖延項目進度。

項目調研報告合集 篇2

進入世紀,社會經濟發展正對城建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功能提升與佈局調整同步推進,要求既有設施發揮最大效能;經濟體制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同步深化,要求行政管理更好地適應於發展和改革;國際化程度與人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要求城建領域的公共服務優化升級。同時,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人口、資源及各類要素的流動和集聚度明顯提高,要求形成快速反應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總之,城建領域的工作內容深化、社會需求增長、可變因素增多、狀態變化加快、情況更趨複雜,要求城市建設和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合理安排城市建設,科學組織城市運行,有效保障城市供給,從容應對城市災害,以及全面加強對規劃、建設、管理、服務與防災等各個方面的統籌協調。

提高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準確,以系統、完整、動態的數據為依據;透明,以各個部門、環節以及主體與對象之間的信息對稱為前提;現勢,以最小的時空差、最高的運行效率為特徵;集成,以各類管理、設施、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運行最佳效能為目標。這些基本要求,決定了城市管理必須更多地依託於現代化的、先進的技術手段。

信息化的本質是:新技術的擴散過程,具有技術含量高、影響面廣、滲透性強、效益明顯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徵,是城建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基本依託。信息化在城建領域的擴散與應用,有利於通過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帶動管理、設施、服務等實物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迫使城市管理進一步擺脱傳統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閉向透明、靜態向動態、局部向整體轉變,在此基礎上,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質提高。因此,緊緊圍繞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的目標,制訂並實施建設系統信息化規劃綱要,對於城建工作進一步適應新一輪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化城市管理是一個不斷髮展、逐步完善的過程。《行動綱要》目標時限到XX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個階段實施,重點安排前三年行動計劃,銜接五年管理要求,達到八年管理目標。

一、發展歷程、現狀與方向

建設系統的信息化側重於信息技術的應用。世紀XX年代,建設系統已開始應用計算機。經過40多年的應用實踐和技術發展,應用領域,從單一的結構分析,滲透到勘察、設計、施工等輔助生產、管理中,進而拓展到電子政務、行業管理、社會服務等公共領域;應用技術,從最初的科學計算,擴展到CAD設計、自動控制、遙控遙信遙測、地理信息系統、城市遙感、IC卡等諸多技術。

目前,建設系統信息化的狀況為:一是基本具備實現電子政務的條件。全系統各部門都建立了面向社會公眾的網站,架起了政府與社會市民信息溝通的橋樑;絕大部分行政機關建立了機關局域網,基本形成政務信息化的工作環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應用格局。自20世紀90年代GIS技術在建設系統試用以來,技術日趨成熟,應用也由基礎資源建設逐步向資源整合、輔助決策支持等方面發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平台及相關標準。目前,全系統各職能部門利用GIS技術研究、開發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應用系統。三是初步開闢服務社會公眾的信息化途徑。水、氣、公交、出租等行業,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了電話與網上受理的服務熱線,提高了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一卡通”覆蓋了本市公共交通領域,迄今髮卡650多萬張,日均使用250萬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區建設開始推進,有100多個智能化小區通過了設計評審,10多個即將建成。

根據進一步提高XX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的總體要求,今後一個時期,建設系統的信息化在發展方向上,必須實現“兩個重大轉變”:一是進一步突出重點,應用的領域由全面展開向重點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水平轉變;二是進一步提高層次,應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統為主向資源整合、綜合來集成和提高整體效能轉變。按照發展方向,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做到“三個加強”:

第一,加強城市管理與信息化的結合。城市管理者要進一步擺脱傳統的思維習慣、工作方法,善於按照信息化要求組織和協調管理;信息技術工作者要更多地瞭解業務工作,善於應用信息技術支撐城市管理,使兩者得到更加協調、有機的結合。

第二,加強信息化基礎資源的建設與維護。既要注重技術的先進性,更應加強基礎資源的建設與維護,已經建立起來的城市管理基礎資源數據庫,要進一步提高數據的完整性、現勢性,以適應和滿足運用信息技術管理城市的要求。

第三,加強信息化輔助決策支撐能力的建設。既要注重應用系統所儲存微觀數據的開發利用,更應加強反映行業總體情況的宏觀決策數據及相關評價指標的儲存與開發利用,為政府部門及各級領導科學決策提供輔助支撐。

二、指導思想與實施原則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國家和XX市關於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信息化的要求,圍繞“建管並舉、重在管理”的方針,以及“以管理統帥建設”的思想,以信息化為載體,全面推進城市管理的方式與技術創新,通過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資源的合理配置,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實現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實施原則

一是服務與促進城市管理並重的原則。立足於提高城市管理的綜合效能,加強信息化與城市管理的結合,尤其是要強化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全過程的應用與滲透,既作為服務於城市管理重要的輔助手段,又作為促進城市管理體制機制調整和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動力。

二是聚焦階段目標與整體協調推進相統一的原則。按照城市管理3年、5年、8年的發展目標,明確與之相匹配的信息化階段性目標,既有每個階段重點突破的環節,又把各個階段作為有機的整體加以推進,做到可見、可控和可實現。

三是統籌規劃、資源共享的原則。適應城市管理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的要求,把資源整合、綜合來集成作為本輪信息化的重點之一。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由各單位分別開展建設和運行管理。同時,以“基礎平台”為載體,開展各行業基礎數據庫建設,構築資源共享平台。

三、主要目標與任務

(一)目標

到XX年,以網上辦事為重點的比較完備的電子政務系統全面運行、城市管理的基礎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台全面發揮作用、政府宏觀決策的輔助決策支持能力全面形成為標誌,建成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基本實現城市管理對象的數字化、城市管理過程的數字化、城市管理評價的數字化,形成城市管理數字化的格局。

(二)任務

1、三年主要任務

以構築城市管理信息資源共享環境為重點,在電子政務建設、資源共享建設、重點應用項目建設三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實現城市管理對象的數字化。

(1)電子政務建設

網上辦事

——全系統各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部門須在網上發佈各類政務信息,主要內容包括:機構介紹、管理職能、政策法規、標準與規範及行業動態等信息。同時,應根據政務信息內容的變化,及時給予更新。

——全系統各職能管理部門須在網上公佈所有的行政審批事項和程序,加快推進網上辦事進程,努力實現“一辦到底”的要求,加大網上辦事的後續支持力度,並根據行政審批事項和要求的調整,及時對網上辦事內容進行更新。

——深化、完善已開通的設施報修、意見投訴和信息諮詢等服務,拓展社會、市民對城市管理熱點問題的信息化參與途徑,及時發佈與社會、市民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

網上辦公

——完善建設系統各職能部門內部辦公自動化系統,豐富內部網站的信息內容。全面實現以公文流轉、工作安排、會議通知和信息瀏覽為主要內容的辦公自動化業務應用。

——擬定建設系統各職能部門之間網上公文傳輸的制度及操作細則。利用公務網的基礎設施,實現建委機關與建設系統各局機關之間的公文傳輸。

——建立、完善建設系統各機關內部的信訪、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統計報表等基礎資料的數據庫,為網上辦公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輔助機關內部的事務處理。

(2)資源共享建設

進一步完善XX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平台,擴充道路、道路路段、道路節點和街坊等基本地理統計單元與標準編碼,充實基礎數據平台中電子地圖、遙感圖的信息內容。

開展全系統信息化基礎性標準研究,建立適用的分類編碼體系和元數據標準,完成各行業分類編碼和元數據的建設,基本形成全系統信息化基礎性標準體系。

建設涵蓋市政、環保、綠化、市容環衞、水務、交通、港口、房地產、建築建材、綜合執法等十大領域的基礎數據庫,其內容主要包括專業規劃及管理對象的地理位置、基本情況和其他需要共享的信息,並相應開發具有編制專業規劃、運行管理、日常維護、應急處置和數據更新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

通過十大基礎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構築各行業信息資源能橫向連接、縱向迭加,可面向城市管理綜合應用的信息共享平台框架。同時,建立建設系統信息共享的機制,制定信息共享的管理辦法,設立相應的共享管理協調機構,以保障信息資源的共享。

(3)重點應用項目建設

城市道路交通

——按照本市發展智能交通的總體考慮,建設XX市中心區道路交通信息採集與發佈系統,實現中心區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的採集、共享和發佈。

——以公交客運調度和停車管理為重點,初步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揮調度系統,促進公共交通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城市交通運行組織。

——制定XX市公共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的技術標準與規範,促進自動售檢票系統裝備的研發和形成系統裝備國產化的能力。

供給保障和應急處置

——整合建設系統現有的服務熱線資源,逐步建立面向社會公眾涵蓋燃氣、供水、排水、公交、出租、環保、環衞、綠化、綜合執法等服務的.“一線通”系統,提高城市管理社會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改造、完善覆蓋中心城區的燃氣、供水、排水SCADA系統,優化對燃氣、供水、排水的網絡監控與調度。

——集成防汛、抗震、道路交通、地下幹管、建設工程、公園及大型綠地等基礎信息資源,構建建設系統防災救災的應急處置系統,提升城市管理應急處理能力。

房地產與舊區改造

——結合城市遙感技術,建立土地利用、房地產開發與建設、舊區改造的動態監控系統,加強對城市房屋土地資源、住宅建設的綜合管理。

——建立全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的信息平台,構築房地產市場的誠信體系和產權、產籍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對房地產市場的分析、預測能力。

城市環境與綜合執法

——建立對水資源、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綠化等城市環境狀況的動態監測系統,初步實現對城市整體環境狀況的自動化監察,為相關職能部門的依法行政和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中心城區、景觀道路等重要市容市貌的電子監察系統,初步形成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綜合執法能力,提高綜合執法的效率和水平。

2、五年主要任務

在前三年信息化工作基礎上,聯繫XX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實際,結合城市管理的資源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將信息化應用覆蓋到建設系統各管理部門,貫穿於各主要工作環節,基本實現城市管理過程的數字化。

(1)電子政務建設

全面實現網上辦事,有條件的審批事項要做到網上辦事“一辦到底”。整合辦公自動化與行業管理信息化應用資源,建立統一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辦公業務和管理業務的互動操作。完善社會、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途徑。

(2)資源共享建設

完善十大基礎資源數據庫,強化管理信息系統在建設系統各部門重要管理環節和內容上的應用,建成面向城市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實現管理資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進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轉變。

(3)重點應用項目建設

建成XX市道路交通信息採集與發佈系統、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揮調度系統、城市管理服務的“一線通”系統、建設系統防災救災的應急處置系統、房地產市場的預警系統、城市環境狀況的動態監測系統、市容市貌的電子監察系統,並在城市管理中發揮實際效用。

3、八年主要任務

在前五年信息化工作的基礎上,利用已建成的十大基礎資源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藉助城市管理信息化應用的經驗,通過對信息資源的分析、歸納,研究制定能掌握總體情況、分析預測發展趨勢的城市管理評價體系,建立為各級領導服務的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基本實現城市管理評價的數字化。

到XX年,建設系統的信息化工作將實現城市管理對象的數字化、城市管理過程的數字化、城市管理評價的數字化,形成能夠摸清家底、掌握動態、找到規律、科學決策的“城市管理數字化”格局,全面提升XX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明確信息化工作的責任制

首先,明確各單位一把手是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一把手必須親自抓本系統信息化工作的協調與推進,重點是負責發展戰略和規劃的審定及重大信息化項目的決策。其次,明確各單位主管責任部門和具體責任人及相應的工作職責。主管責任部門要負責組織本系統信息化工作的規劃,組織實施本系統重大的信息化項目,組織開展人才的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工作;具體責任人主要是負責信息化項目建設的參與和配合、實施進程的督促檢查及建成項目的運行維護。

(二)結合管理流程再造,建立數據的更新維護機制

根據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同步進行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應使管理過程中產生或變化的數據,成為信息化應用系統重要的數據“源頭”。處在各管理環節中的人員,應在管理過程的實際操作中完成對數據的更新維護,並把它納入日常管理的軌道。同時,應建立相應的制度,落實各部門和人員對數據進行更新維護的責任。建立穩定的信息提供網絡,形成數據動態維護的機制。

(三)落實信息化經費保障

各職能部門對信息化工作應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從局部看,信息化建設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從總體看,通過信息化建設將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產出的效益遠大於對它的投入。因此,各單位須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應把信息化建設視作硬件工程項目統籌落實資金。在安排年度科研項目的經費中,要擴大信息化項目所佔的比例。另外也可設置信息化專項資金,以保證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

根據各部門、各行業信息化工作的具體情況,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把信息化工作中的發展規劃、實施建設、功能作用、維護機制、經費保障、人才培養等內容列入考核的範疇中,用定期交流、檢查考核的辦法,對建設系統各部門的信息化工作加以檢查、督促和指導,並把相關的情況定期進行通報

項目調研報告合集 篇3

一、學校基本情況

我校現有學生410人,教師30人。近年來,縣級立項課題已結題4個,市級立項課題已結題1個。其中一個課題被評為縣級優秀課題並推廣。現有一個縣級立項課題《實施國小高效教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XX年結題),一項市級課題《提升農村國小教師專業素養的校本培訓策略研究》(XX年結題)正在研究中。

二、學校教科研工作現狀

教科研工作影響着教育質量的提高,為此,我校以“科研興校”為理念,積極開展教育科研。校領導的重視,校長親自承擔立項課題的研究工作。成立了教科研中心,由專職教科研中心主任負責全校的教科研工作。我校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科研的氣息溢滿校園,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我校30名教師中本科學歷18人,專科學歷8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26人。我校大部分教師重視教科研工作,主動以科研促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近年來,市縣級獲獎論文40餘篇,發表10餘篇。60餘篇被評為縣市級教育教學成果。

(二)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實施

為了探索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模式,切實發揮教育科研的功能和優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努力營造教師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我們做到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建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以教務處負責具體實施的教育科研領導機構,為教育科研的順利開展起到重要的組織保證作用。根據本校實際及發展戰略,制定教育科研整體計劃和年度實施方案,明確校本教育科研的目標、原則、機構、內容、形式、專題、措施,確保科研優質高效。學校為教育科研的開展給予一定的經費保證,想方設法解決教育科研的經費。在設備設施、圖書資料建設上加大投入,為教育科研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把教育科研納入校長的辦學目標管理,把教師參加教育科研與評職晉級、評優、評骨幹教師結合起來,對教師的教育科研未達到規定標準的實行“一票否決”。建立教師成長檔案,促進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為教師考核提供依據。

1、課題帶動

將開展的教研課題作為教師培訓基點,使教師在課題的選擇、設計、實驗和結題的一系列活動過程中,主動參與課題研究並接受相應的校本培訓和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在教育教學中開展科研活動的興趣和能力。同時,將結題後的科研成果作為校本培訓的重要素材,對教師進行“過程分析、方法介紹,理論闡述,實際操作、成果推介、疑難解析”等等的培訓。參加課題研究者對其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進行的展示。以此吸引更多的教師加入課題研究的隊伍,形成濃厚的科研氣氛。在課題實驗中,人人蔘與,全體合作,充分顯示了校本培訓的全員性和主體性。正在研究的縣級立項課題《實施國小高效教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XX年結題),市級課題《提升農村國小教師專業素養的校本培訓策略研究》(XX年結題)共有18名教師參與研究。同時做好結題課題的校內推廣工作。

2、講座培訓

學校將對外出參加教研培訓的教師,就學習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講座,給全體教師進行培訓。

3、加強集體備課

各個年級各個學科成立備課組,認真制定備課組工作計劃,每週一開展活動,對每週將要講授的教材共同分析研究、確定目標、選擇方案和完善教學設計,並且統一使用集體備課的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jzg3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