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社會調研報告合集(精選3篇)

社會調研報告合集(精選3篇)

社會調研報告合集 篇1

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研報告縣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地處縣城北端,距縣府50公里,離鄉政府37公里。西與該鄉山前村委會毗鄰,南與該鄉魯支村委會接壤,北與元謀縣羊街鄉高山峻嶺相交錯,東與武定縣貓街鄉隔河而居,整個村委會淹沒在三個縣的大山環繞之中,海拔1900米,是一個彝族、苗族、漢族雜居的高寒山區行政村。目前,整個村委會經濟結構單一,發展後勁不足,尋求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問題一直是該村黨支部及村委會領導班子的頭等大事。

社會調研報告合集(精選3篇)

一、峨山村委會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xx年,全村有16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長住户273户,長住人口1128人。總耕地面積1325畝,其中水田280畝,佔總耕地面積的21%。村委會經濟落後:xx年,人均糧食產量359公斤,在全縣163個村居委會中排名125位;農民人均純收入718元,在全縣163個村居委會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會僅有一條鄉村公路延伸至轄區境內,是一個單線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難行,暢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較底:據中村鄉黨委有關人士調查,解放初期至今,現有高中以上學歷人員僅4人,許多通過“兩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為落後地區難以解開的“結”。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會狀況依然存在。多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村黨支部為發展地方經濟勞苦奔波、嘔心瀝血,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收效不盡人意。整個村委會還是處於在外地人眼中“談虎色變”的尷尬境地,要想加快推進該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比比皆是。

二、該村委會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困境

(一)歷史的原因與區位的弊端,造成擁有田地不均衡

由於山高箐深和偏遠落後,政策的貫徹落實難免會出現不到位的現象。在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分田地的主要依據還是延續了舊社會的慣例,舊社會生活富裕的農户家庭,佔據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時優先佔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擁有田地嚴重不均。通過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區的少數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頭後,近年來結婚的許多年輕夫婦甚至辦理了獨生子女證,人口增長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會長住人口從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減少41人,無形中加劇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時,多年來,該村幾乎從未調整過田地,所以,人均佔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過剩者視其為“雞肋”,不足者也只好隨遇而安,致使整個村委會精耕細作程度低,糧食總產量難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停滯不前。

(二)糧經比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

由於地處高寒山區,科學技術傳播少,羣眾科技意識落後,全村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對農業科技知識瞭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在生產方式上沿襲過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勞作科技含量低,難以提高生產力。信息閉塞,缺乏商品意識。農村羣眾一直以來飽受飢寒問題的困擾,“温飽即安”。種植經濟作物只視為一種附屬品,生產不看市場,在種植、養殖等方面無計劃、盲目生產,不能實現經濟效益,具有較好經濟價值的豆類、薯類難以形成一種經濟支撐點。再則,氣候寒冷,地勢陡峭,土地貧瘠,廣種薄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就是該村的真實寫照。

(三)人地兩居,交通不便,既誤時又誤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區的'羣眾,在生產生活中都很難徹底解決人地兩居的現狀。該村也不例外,由於山高坡陡,氣候冷涼,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頭箐底,交通不便,人們來回奔波于田地與住所之間,既誤時又誤工,身心勞累,勞動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調,人口遞減增速,導致不和諧因素的滋生

受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男女比例失調。通過對户籍人口進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別比為100:115(女性比為100,下同),與全縣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若是針對已進入婚齡而還過着單身的男輕年進行統計,其“光棍”的增長速度會使人深感這個地方和這個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遺忘,導致男女比例失調問題惡化。人口遞減過快。根據對全村户籍人口進行分析,xx年與xx年相比減少13人;xx年與xx年相比減少26人。人口減少速度之快,其引發的男輕年婚姻問題,贍養老人的問題,社會和諧問題,將成為該地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大障礙。1234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五)經濟結構單一,現金收入無源,是難改善生活質量的根本所在

烤煙“雙控”,無烤煙種植指標,缺乏經濟支柱產業;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歷史;糧食產量低,以糧換幣不成現實;養殖業,重存欄輕出欄的現狀難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欄950頭,當年出欄僅153頭)。其主要原因在於缺乏科學餵養,繁殖率低,生長緩慢。因此,現金收入無源,致使人民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明顯好轉。

(六)稀有魚類不斷減少

隨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該村兩條河流裏魚類總體資源量明顯下降,其特有的石頭魚等已呈瀕危。

(七)紅白喜事攀比之風盛行,也是造成當地羣眾致貧或返貧的一個因素

紅白喜事程序繁雜,開支過大。就説取妻所要經過的程序:找謀人、説親、過禮銀錢、訂親、過禮、回門、接連三年中一年兩拜年。取妻三日,要準備早點、午飯、晚飯、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場祝賀,近親要拉羊放炮送重禮。遇到辦喪事,事越急程序越複雜,從事發之日起至所選發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備飯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場奔喪,近親要拉羊吹號外,還要送亡靈飯三天,滿月、頭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墳山各獻飯一天。這樣繁雜的紅白喜事程序,耗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參與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頭糧錢所剩不多。

三、對該村社會經濟發展出路的探索

(一)積極貫徹落實退耕還林政策和適時調整土地,有效解決地多田少產量低,糧食收入差距大的問題

由於人口下降,人均佔有田地從1996年的1.24畝增長到xx年的1.75畝。人均擁有耕地面積之大,在全縣範圍內也唯數不多(xx年全縣人均耕地面積為0.82畝,全國為1.39畝),這還不計算自留地和開荒地,如此龐大的耕地面積,應該算是一種過剩。隨着社會的進步,計劃生育工作的推行,人們意識的轉變,想退出多餘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還林優惠政策的實施,部份人視退底產山地為一種甩包袱,既不需勞心費神,又可增加收入,何樂而不為。因此,應進行適當調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佔有量,促進糧食單產的同時,也應積極爭取退耕還林政策項目(國家計劃安排億元啟動第二期退耕還林工程),這樣既可使部分勞動力從土地上釋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推動勞務輸出,又可擴大林地面積,保持生態環境。

(二)要提高作物經濟效益,應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糧食足額供給的前提下轉變觀念,調整糧經比例

要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首要任務是要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要把傳播農業技術作為地方致富路子,以確保糧食足額供給。就具體而言,總耕地面積1325畝,其中280畝水田只能用於稻穀種植,這是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所需大米的根本來源,其餘1045畝山地可適當增加種植部份豆類、薯類。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種植包穀,所收糧食少部份用作口糧外,主要是餵養生豬及家禽。而餵養過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學餵養,出欄率極低。xx年,全村生豬期末存欄1029頭,當年出欄卻才有646頭,户均2.4頭,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還不到1頭;家禽期末存欄4133只,當年出欄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長的餵養時間,所消耗費用與收入僅能達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羣眾經濟收入,除開辦科學養豬、養家禽培訓班,提高科學餵養技能外,還要廣泛宣傳市場信息,及時提供市場需求,激勵羣眾種植經濟作物熱情,並開辦農業科技培訓班和科技人員下基層作指導,提高經濟作物種植和管理水平。1234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三)不斷擴修道路,改善運輸條件,努力解決人地兩居的矛盾和農產品上市難的問題

“如要富先修路”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後,大家都各忙各的,由於無集體經濟,小組上難組織開展公益事業,村委會囊中羞澀,愛莫能助。所以,村委會應該形成一種有效機制,村小組也要制定鄉規民約,每年定期組織勞動力有計劃地擴修鄉村道路,儘量做到能用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車運輸的地方儘可能用車拉。從而改善時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時,各級政府也有必要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及時改善唯一的一條公路,確保長年暢通,逐步解決農產品上市難的問題。

(四)男女比例失調,有利於也是有必要引導勞務輸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創業

地處貧困山區,家庭經濟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國中文化的年輕人還是不少,這些人經過長期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品行端正,意志堅定,能吃苦耐勞,有些還繼承了父輩的一技之長,如果通過耐心引導,使他們走出大山,進入勞務輸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創業者不乏其人。這樣既解決了他們的婚姻問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狀況,也能為家鄉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和技術。

(五)無經濟來源,可從種植核桃樹、中草藥、發展刺繡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山林面積廣,氣候和土壤比較適合於發展核桃種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樹是當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來源。1992年,聽説某地採購大量核桃木板,該村核桃樹一夜之間全遭惡運。近年來,由於核桃市場價格連年攀升,以成為該地經濟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xx年,該村優質的泡核桃價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當地難能採購,可已掛果泡核桃樹卻少之又少。通過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羣眾對種植核桃樹的熱情異常高漲,但疏於管理,成活率低,生長緩慢,應加強技術培訓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適當栽培中草藥。雲南素有植物王國之稱,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歷來以森林覆蓋面積廣而著稱,其天然生長的中草藥歷來是當地居民治病養傷的有力保障。許多市場上走俏的當地草藥可進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開銷路後定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再則,是發展地方少數民族刺繡。各個民族有別於其它民族最直觀的特徵在於服飾,也是一個民族個性的彰顯。所以服飾的傳承和發揚,就是對該民族文化的追溯與開發。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是黑彝族服裝系列的均多,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這種紅彝族裝飾必不多見,因此,發展該民族刺繡具有很大潛力。

(六)如能舉全鄉之力,建成一個乾果示範基地,全村委會經濟高速發展指日可待

縱觀全縣,中村鄉盛產板梨和核桃。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又以出產核桃為名。據統計數據表明,xx年,全縣年末實有核桃面積18478畝,中村鄉為11500畝,佔全縣62.24%,該村委會佔全鄉66.04%(7594畝);全縣核桃樹298014棵,中村鄉為184443棵,佔全縣61.9%,該村委會佔全鄉60%(109650棵);全縣產核桃122758公斤,中村鄉為46860公斤,佔全縣38.17%,該村委會佔全鄉27.95%(13100公斤)。通過對以上三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實有核桃種植面積位居全縣、全鄉第一,種植棵數第一,是種植和發展核桃樹首選之地,但產量卻所佔比例很小。這一方面説明羣眾種植核桃樹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另一方面也説明種植起步晚,實際進入掛果期的核桃樹還很少。因此,大量種植核桃樹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如果鄉政府每年能夠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藉助科技和資金,以扶持產業的認識高度去認真對待,有了上下聯動的基礎,該村委會以種植核桃樹而快速擺脱了貧窮落後面貌的成功經驗一定會成為脱貧致富的新模式。1234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七)採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資源,保護魚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於自然條件好,環境優越,無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礎上,應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一是保護水域自然環境。物種保護的最佳途徑是保持原有環境,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就魚類資源而言,其核心是保護水域環境及資源持續利用。二是合理捕撈。堅持合理捕撈是保持資源不衰,保護魚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堅持合理引種。四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八)引用“沼氣池”,強化封山育林工作,確保野生菌正常生長

山區羣眾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長期如此,破壞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補牢式的植樹造林與每户補助資金建“沼氣池”何為最佳?幾年前,燒“林碳”之風盛行。據瞭解,一個成年勞動力,燒“林碳”一天可獲50元以上收入。不論颳風下雨,農忙或閒時,滿山遍野風煙四起曾為一“壯觀”。通過強化封山育林,這一現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滿山禿嶺,使人黯然神傷。生態慘遭破壞,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生活于山林間的羣眾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依託。

(九)移風易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文化的保護與挖掘,民族風俗也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但個性化的民族風俗僅有助於旅遊景區的開發。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紅白喜事攀比之風“蒸蒸日上”,遠遠超出了羣眾的收入,這種逢節必有“事”的傳統習性至少現在還不適宜。還是要從抓物質文明着手,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後再來追求民族風俗的傳承。

(十)加強素質教育,提高羣眾致富能力

吃苦耐勞是山區人的本色,農民羣眾的誠實守信位居全世界首位,是人所共知。可致富需要的卻是技能。因此,對當地適齡學子進行文化教育和對成年人的技能培訓,山區地方的經濟發展才有推動力。

社會調研報告合集 篇2

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規劃是龍頭。要在做好山區人口、資源、環境狀況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對各鎮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制訂長遠發展規劃。當前,重點是從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四個方面,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此為抓手帶動全面發展。

一、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山區發展大環境

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山區發展的關鍵。只有基礎設施完善了,才能提高山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有效承接發達地區的帶動輻射。近年來,我市北部山區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特別是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五通”,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是道路交通主骨架尚未形成,缺乏高等級公路,鎮際主幹道由於疏於管護,路況較差,綜合運輸能力低;農村電網改造滯後,不少高、低壓電線變壓設備殘舊,安全隱患較大。為此,建議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加快北部山區道路交通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快推進道路交通網建設。加大力度推進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在北部山區形成“兩橫一縱”的高速公路網;同時,加強對現有公路的擴建改造和養護管理,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協調解決好收費站的撤併搬遷問題;適當提高補助標準,逐步幫助有條件的自然村建設硬底化村道。通過道路交通網的建設與優化,把北部山區納入中心城區及周邊主要城市的“1小時經濟圈”內,為山區承接發達地區幅射,增強市場吸引力,加快發展創造快速便捷的交通條件。

(二)加強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協調省有關部門將我市北部山區農村電網列為廣東電網公司農網改造項目,給予資金、技術支持,改善電網結構,降低電網損耗;建立市、區(縣級市)兩級農村電力建設專項資金,對新型小型變電站、電網擴容等農村電力設施建設改造項目給予補貼或貼息貸款,解決供電能力不足問題,確保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要。

二、進一步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減輕山區發展的人口壓力

我市北部山區七鎮人口總計3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佔92。近兩年,各鎮堅決貫徹有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政策,建立鎮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舉辦二、三產業就業技能培訓班,並加強推薦就業服務,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明顯加快。但這項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鎮級財力有限,培訓經費缺口較大;二是農村富餘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接受培訓的能力較差;轉移就業人員多數從事勞動強度較大、工資待遇較低的工種,由於主、客觀因素,“迴流”的情況時有發生,穩定性較差;三是受户籍、住房、教育、社保等制約,農村富餘勞動力進鎮、進城安居嚴重滯後於轉移就業。為進一步促進山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建議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促進農村人口向鎮區和中心村集聚。在繼續重點扶持良口中心鎮建設的同時,適當擴大對其他六個山區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鎮域、鎮區的規劃編制和修編,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推行在較大範圍內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土地置換政策,鼓勵通過土地整理來置換農村宅基地,解決鎮區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農村低保、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適當向鎮區、中心村傾斜,引導山區散居農民向鎮區、中心村集聚。

(二)繼續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結合教育強區(市)、教育強鎮建設,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推進山區中國小布局調整、等級學校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繼續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扶持力度,貫徹落實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政策,擴大市扶貧中技班就讀名額,讓更多山區農户子女受到較好的教育,走出農村,減少新的富餘勞動力產生。

(三)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繼續扶持完善鎮級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並將就業服務網絡向行政村延伸;積極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提高轉移就業率。在培訓方向上,除繼續加強與一般服務業、工業企業的聯繫外,要重點注意結合山區旅遊項目的建設,適時組織項目建設區農民開展旅遊服務的相關技能培訓,使當地農民能勝任項目開發創造的崗位,實現就地轉移就業。

三、加快發展旅遊,促進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將山區豐富的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旅遊是主要的載體。近年隨着我市經濟梯度發展戰略的推進,市民生態意識的加強,北部山區旅遊開發環境得到改善,招商引資步伐加快,旅遊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整體上仍處於初級開發階段,旅遊業總收入佔當地GDP比例還較低,資源開發、精品建設任重道遠。下一步,建議在堅持政府營造旅遊大環境,以企業投入建設和經營為主的原則下,重點推進以下四個旅遊區的建設,打造生態、休閒、人文景觀旅遊精品,以點帶面,梯次實施,加快山區旅遊業發展。

(一)温泉養生谷旅遊區。該項目由土地開發中心投資12。8億元進行前期開發,較好地解決了山區旅遊資源開發的資金“瓶頸”問題。下一步要在進一步完善規劃的基礎上,注意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以人為本,妥善做好農民搬遷安置工作。重點是搞好1300畝安置區及其餐飲、購物等商業功能的開發建設。同時對安置區周邊一定區域進行規劃控制,為今後引進其他景區開發建設的農户搬遷預留空間。二是加強部門協作,共同推進旅遊區建設。林業部門根據規劃要求,分期分批對區內山林進行林相改造,營造優美的森林景觀;水利部門優先考慮區內流溪河段的堤岸建設;交通部門做好105國道的改道方案論證、規劃以及街東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規劃建設工作。三是加強與周邊景區的聯動,形成“眾星拱月”的旅遊網絡。以旅遊區為中心直徑30公里範圍內,集中分佈自然景區,人文景點,以及有機蔬菜基地、萬畝中草藥種植基地(規劃中)等生態農業園區,旅遊門類比較齊全,可參照韶關等地的做法,對於觀光景點逐步實現統一門票制,策劃精品旅遊線路,促進各景區(點)的聯動發展。

(二)__風景名勝區。該風景名勝區引進民間資本建設4家五星級度假酒店和“温泉城”的`做法,有效解決了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可以為我市山區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建設探索一條新路子。下一步重點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推進區內基礎設施和區內山峯、奇石、瀑布、水庫、客家民居、清代古街、百年水車等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整合;開拓思路,創新體制,探索建立科學、有效、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景區(點)運營機制,加強旅遊管理,提高經營效益;通過舉辦“國際登山旅遊節”等活動,加強宣傳推廣,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文化旅遊區。何仙姑家廟及相關道教文化是我市難得的人文旅遊資源。該旅遊區開發建設的重點是在穩步推進何仙姑家廟的擴建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八仙文化、道教文化的內涵,提高其文化品味;以家廟為核心,整合區內古藤、塔樓、報德祠等旅遊資源以及冬瓜基地、千畝魚塘等生態農業資源,發揮規模效應;加強與周邊地區的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畲族村等的互聯互動,形成增城北部山區三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三位一體的中高檔旅遊區域。

(四)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是主要旅遊資源,目前尚處於初步開發階段。下一步,重點是按照建設生態旅遊區的思路,儘快啟動總體規劃,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突出自然野趣和森林保健等功能;借鑑風景名勝區的經驗,通過招商引資加快開發建設步伐。

四、加強基地化、企業化、特色化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北部山區七鎮共有農田約21萬畝,約佔全市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既是我市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區域,又是我市近郊蔬菜、畜牧轉移的重要承接地。目前,北部山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產品有遲菜心、冬瓜、粉葛、絲苗米、涼粉草等。近年雖有農業龍頭企業進入山區建設生產基地,但山區農業經營方式仍以千家萬户分散經營為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較低。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着力,加快山區農業的發展。

(一)大力推進農田標準化改造。北部山區已進行農田標準化改造的有49400畝,僅佔農田總面積的23。考慮到目前山區剩餘未改造的多為百畝連片農田,可適當放寬優先建設的標準到300畝以上,以進一步加強山區標準化農田改造。

(二)加強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重點扶持娃娃魚、白欖,涼粉草,頭菜,遲菜心、冬瓜,反季節蔬菜、荔枝,三華李、青梅、楊梅、枇杷和反季節蔬菜、中草藥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同時,結合農業標準化工作,全面開展山區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適當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

(三)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到山區發展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和觀光休閒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農業龍頭企業進山區發展,可採取先穩步推進山區耕地使用權合理、有序流轉,形成適度規模後,再由政府扶持龍頭企業進行農田標準化改造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以避免農田標準化改造後因農户惜租或過度抬高地租,導致龍頭企業無法進行規模生產的現象。同時,制定更加優惠的貼息貸款、税收、財政扶持政策,吸引農業龍頭企業進入山區發展。

(四)加大科技興農力度。進一步完善山區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加強農業科技培訓;以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為主要依託,開展冬瓜、荔枝、三華李、青梅等山區特色農產品新品種、貯藏、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社會調研報告合集 篇3

一、前言

(一)活動背景

法律,是我們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2月份為國家的法制宣傳月,為了弘揚法制精神,增強法制觀念,我們展開了此次調研。

同時,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們對法律的關注,對法律的瞭解度及對法律的困惑,是法制宣傳的一個重要導向。瞭解在校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幫助他們解決法律困惑,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是本會的職責所在。

(二)活動目的

1、通過此次活動,宣傳法律知識,弘揚法制精神,增強學生在平常生活中的維權意識。

2、普法宣傳的同時,調查學生最關心的法律問題和最常見的法律困惑,瞭解到學生對法律的需求,瞭解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法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精神,明確今後學習的方向。

(三)活動單位

暨南大學學生會珠海校區執行委員會暨南大學珠海學院學生會調研部(四)活動時間

20_年11月20日

(五)調研內容

1、在校學生對法律節目的關注度;

2、在校學生如何認識法律與生活的聯繫;

3、大學生平時瞭解法律的方式和期望通過何種方式瞭解法律;

4、在校學生對侵權行為的態度及措施;

5、在校學生對學校即將開展的法律宣傳活動的看法。

(六)調研説明

1、本次調研採取在食堂擺攤發問卷的形式,隨機調查。共發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59份。

2、本次調研範圍廣,隨機性大,因此調研結果具有代表性和真實性。

二、調研結果及分析

(一)在校學生對法律節目的關注度

主要結論:總體上,在校學生對法律節目的關注度不高,經常關注的同學比例較小。

在校學生對法律節目的關注度意見數259

結論分析:

數據顯示,64%的同學偶爾關注法律節目,20%的同學很少關注,僅有16%的同學經常關注法律節目。這組數據很明顯的反映出在校學生對法律節目關注度不高,更有一部分同學幾乎沒有關注過法律節目。

由上述數據可知,法律節目並不在同學們的關注範圍之內,照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①同學們認為法律節目枯燥無趣,不能吸引他們的興趣;②法律節目的普及及宣傳力度不大;③同學們接觸法律節目的渠道少。

由此,學生組織應該加強法律宣傳力度,多開展形式各異的法律活動,如模擬法庭等,提高學生對法律的關注度和認知度;同時,學校應當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法律氛圍。

(二)、學生對法律在日常生活的認知:

主要結論: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用到法律,只是使用的頻率因人而異。

學生對法律在日常生活的認知意見數259

結論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的結果讓人高興,54%的學生認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37%的學生認為法律只會在少數的時候用到,兩組數據總和為91%。同時,認為幾乎沒用到的有9%。總體來説,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法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有用到的。

以上數據從側面向我們反映,大部分學生認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法律。因此我們在此建議:1、對於學生,我們要學法,知法、懂法,利用法律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正當權益,同一切違反法律的行為作鬥爭。2、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宣傳活動。通過組織讀報、社會調查、文體武術表演、黑板報、櫥窗、標語、校園廣播等各項活動進行大力宣傳,營造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維護青少年權益的濃厚氛圍。讓學生在法制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守法意識。通過學習宣傳,既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自己接受教育,又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內容,也拓寬學生的視野。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情況、不同時期和社會形勢的發展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等教育活動,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三)在校學生平時瞭解法律的途徑和傾向於用何種途徑瞭解法律

(1)在校學生平時瞭解法律的途徑

主要結論:法制電視節目,報紙刊物等傳媒是同學們瞭解法律的重要來源,法律宣傳等活動次之。

在校學生日常生活中瞭解法律的方式意見數259

注:其他包括家長,老師等。

結論分析:

上圖數據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是通過電視,報紙等傳媒來了解法律的,人數高達68%,其次是法律知識傳單,普法晚會,法律知識講座等普法宣傳活動,人數達20%。同時,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數據,就是通過老師,家長等其他途徑瞭解的法律的同學也有12%,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平時教育,公共教育亦是宣傳法律的重要途徑。

從以上情況來看,同學們平時瞭解法律的途徑很多,這次側面向我們反映了當今法律宣傳途徑的多樣性,同時也給予我們如下啟示:①傳媒的發展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通過傳媒來向同學們展示法律知識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途徑,因此,我們在今後的法制宣傳工作中,可以利用我們身邊的傳媒展開,如我們的廣播站,《暨南學生報》,各院系的學生組織也可以通過其網站,博客來宣傳;②普法宣傳活動也是同學們瞭解法律的重要手段,但比例較小,這也許是由於校園中該行為較少的緣故,因此,學生組織應考慮組織更多該類型的活動來進行宣傳;③家長,老師等其他途徑也是宣傳法律的途徑,因此,學校方面可以考慮增加法律基礎的課堂教學,以提高同學們的法律修養。

(2)在校學生傾向於通過何種方式瞭解法律

主要結論:法制節目,報刊等傳媒還是佔據很大比例,同時,普法宣傳活動也成為同學們的期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89j47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