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HR管理 >

透過“中國式文化”談管理

透過“中國式文化”談管理

從管理國家到管理企業,二者之間往往有相通的地方。什麼制度適合當時的管理,用什麼樣的管理模式來管理,那不是由管理者幻想來規劃出來的,而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將管理思想與模式運用於企業當中。管理對象的物質環境變了,被管理的人文背景變了,管理也要隨之改變,所以管理也是與“時”俱進的。

透過“中國式文化”談管理

近年來,在洋派管理學大行其道、強調“執行力”和“沒有任何藉口”的當兒,中國的管理也逐漸趨於提取歷史傳統文化的精髓而運用於管理了。從《麻辣三國》、《水煮三國》、《孫悟空是個好員工》,再到《情境[鹿鼎記]》《梁山政治》等書大受追捧的程度就可以明顯的看出。觀念的比拼讓管理學不斷出新,既帶動了管理者的思考,也帶動了讀者的閲讀和思考。其中成君憶的書最為引人關注。正在於他那新古典主義的主張:迴歸傳統,崇尚道德,無為而治的對管理做以最新詮釋與賦予創新的思想與觀點,所以才倍受矚目。他對中國企業這種塑造明星老闆的做法非常看不慣,也不欣賞員工所謂的自我實現。他倡導的團隊精神是一種愛與和諧,一種非物質的指標。

其實造成這種現狀並非偶然,因為現在中國的太多的企業已經厭倦了照搬或是沿用西方一些洋派的管理思想、風格與模式,因為現實是,管理學的研究在中國歷史上早已博大精深,很值得我們反覆研究和運用。這些管理思想可以從滲透在一些我國重要的著作和文學作品中,如《周易》、《貞觀政要》、《資治通鑑》以及《三國演義》、《紅樓夢》等著名小説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然小説,只能是小説。或許這樣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沒有更多的淵源。但僅從故事的人物傳記成敗看,一種管理的成敗,要看這樣的管理是否因地制宜,是否與時俱進,符合時代,是否依據事物的物質環境和人文來做管理調整,適者生存。

除了一些著作與小説中所闡述的深刻管理學之外,我們還可從諸子百家發現裏面有很多都是在談管理學的。古代比較典型的四個流派就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其中最被企業和管理學倡導與推崇的是儒學的管理思想。孔子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管理學的大師,他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學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大家各盡其職。

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建立起了系統的人性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論體系,提出了“和為貴”的社會生態平衡的和“剛柔相濟”、“寬嚴結合”的領導原則指導原則,以“陰陽互補”的方法論為指導,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標。所以,在現如今的許多企業中,都運用了儒家的管理思想。

除了儒家的管理思想之外,主要還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的管理思想,仍然可為我們現代的企業管理兼容幷包,借鑑運用的。如道家的管理思想是以“道法自然”,“無為而不為”的柔性管理為特徵。所謂“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則來進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觀意志強加給事物及其過程,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強調“柔弱勝剛強”,認為只柔弱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東西,剛性的事物很快要走向反面。人們在認識問題時,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狀況,要看它的發展和將來;管理還要像水一樣,水普利萬物而不爭利,它雖然柔弱,可是其力量卻強大無比。

法家的管理思想強調法治,強調他律,強調法律的強制作用,強調集權的權威,強調管理手段的運用,強調尚賢。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益,充滿着強力、競爭、嚴密控制的傾向。

墨家的管理思想強調“兼愛”、“尚同”、“尚賢”,同時還贊成勞動過程分工的合理性,提出“各從事其所能”的原則。強調“利”和“力”是墨子管理思想的又一顯著特徵,墨子強調“交相利”,“義者,利也”,“萬民被其大利”;“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民無食,不可為事”。還強調“非命”,認定人生在世要競力而爭,“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要與命運、自然進行抗爭。人只要能發揮自己的力量,與自然爭戰就能求得生存。

兵家十分重視管理中謀略的運用,管理的戰略和策略的正確運用,是獲得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還強調管理的環境,即天時、地利、人和的運用等。

以上所述的管理思想,是我們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應該是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只正確認識、深刻理解民族管理文化的精華,並且在實踐加以創造性的運用,才能建立起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

正如成君憶先生自己認為的,其實我們對管理學一直都有很深的誤解,這種誤解對中國人來講就是否定了自己的歷史文化,人為的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一個所謂的一百年來的文明對立了起來,這種對立的方式也就是導致了我們只能去批判自己的歷史文化而不能正確地去理解認識它。這樣以來中國人理解管理學就只能到西方學習,古代的東西看不到,更多的是指責落後。所以我們會發現很荒唐的現象就是把一個外國人稱為管理學之父。

“管理”?也許很多人過分注重“管”,信奉不管則亂,實際上管得太多才容易亂。管理缺乏物質的基礎,缺乏人文的基礎,所以必定會失敗。沒有物質環境基礎,超前的管理手段和意識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人文意識的共識,超越的管理手段,不可能被時代接受。中國社會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是一樣的道理,管只能把握一個度,鬆則散,剛則脆。人性化的管理才是長遠之計,而獲得最佳管理方法的途徑是溝通,通過溝通了解員工,創造一個員工都肯為它奮鬥,為它長期努力的工作環境,那樣管理起來也輕鬆,就是管理者本身也會過得開心,工作得順心。

成吉思汗戎馬一生,他建立的鐵騎軍團橫掃歐亞非。然而他的“管理模式”只適合建立強有力作戰能力的軍隊,而不適合統治疆域遼闊的國土。不但因為軍團和國家的管理性質有區別,更因為文化,更因為適時的、有針對的管理理論模式的缺乏……。

從治理軍隊到治理國家,管理的目標變了,管理目標的性質變了,被管理的人也不僅僅是他本民族的人了,被管理人羣的人文範疇也廣了,管理模式也同樣要隨之改變。不“轉型”,就得遭受失敗。如果成吉思汗用治理軍隊的理念來了解國家治理的實際需求來治理打下的江山,審時度勢,轉型“管理”模式,那或許還可能有成就統治大業機會。

在我國傳統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中,它的精華就是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這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和方法,不僅適合於中國,而且適合於一切管理過程;從我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上看,也必須繼承和弘揚民族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一種文化,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創新的最高成就。只有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管理上的創新。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標籤: 中國式 管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hr/zyg4px.html
專題